站内信――从使用情景上思考交互设计

cow88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ow888”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站内信――从使用情景上思考交互设计(共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站内信――从使用情景上思考交互设计

大致回顾一下9月21日南京UCD书友会的讨论话题:站内信,

从好的站内信设计开始讨论(虽然没有发现很出色的站内信设计),然后是“站内信解决了什么问题”,分清了站内信的需求层次,最后给站内信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一个网站的用户向其他用户发送的具有一定即时性和一定私密性的消息。所以站内信的设计,便是提供满足这个过程的功能。

在书友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们陷入了功能规格的漩涡,整个下午的收获就是给站内信下了一个定义!虽然这个定义还挺像样的。(这个定义抛弃了网站发给用户的通知,认为是借尸还魂,此处仅一提,略去不谈)

从使用情景上思考

站内信是一个很特殊的话题,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像是大部分网站的标配功能。这个特殊性,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功能本身的讨论中去,而不展开并深入到用户层面。怎么讲呢,用户才不会管你是叫站内信,还是邮件,还是短消息,还是留言等等。重要的是当用户想起要给其他用户发消息(见顺带一提:粒度的问题)时,有一个按钮、有一个链接在那里,能满足这个需求。

大部分用户(哪怕是专家)都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来操作。比如我给你发个私信,你很大可能使用私信回;我给你打个招呼,你很大可能不会用私信回。同时,当你想发消息给我,必然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比如头像边上正好有一个发私信的链接、或者正好在看一篇日志于是回复之。

还有些相反的(退出使用)情况。比如,当我发短信给你,你觉得短信沟通成本过高,于是直接打电话。这种情况同样可以对应到站内信中。又比如,我给某MM站内信(为什么不用留言,是因为留言没有站内信私密,见下文“私密性”)道:美女,QQ号多少?于是就放弃站内信而使用QQ了,因为站内信沟通成本太高。

于是这就涉及到用户对这个功能的期望,

这点在书友会上有提及,我们分两个维度:即时性和私密性。对私密性没有要求的,用户会选择在个人资料页上留言;对即时性有很强要求的,用户会选择换IM(如果可能)。这话说的不严谨,应该是交叉的四个象限来看,这里简单点就略了。然后,并不是越私密就越好,也不是越即时就越好,这里面有一定的层次。

顺带一提

粒度的问题:发消息已经是很具体的意象,再往上就是更宽泛的沟通层面。谈到沟通就会涉及到内容的形式,比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本文讲发消息,特指文字。

即时性的问题:很多朋友会觉得站内信没有即时性。这需要看站内信是怎样推送给接收方。在接收方在线的情况下,能即时PUSH站内信,就是即时的,这也就是站内IM的雏形。接收方是否在线,不能作为评判标准,因为IM也有离线消息,但不能说IM不是即时通信。我们以木桶的最长边来看待这个问题。

站内信的扩展:有朋友觉得做个动作是站内信的一种外延。对此我持保留意见,理由就不赘述了。不过,打招呼还勉强能算。

对设计的帮助

用户想要的是发个消息,而不是去用站内信功能。我们不能为了讨论站内信而讨论站内信,也不能为了设计站内信而设计站内信。一心想着提高即时性等特性,却忽略了需求层次。

把未来的情景描绘出来,而不要陷入功能规格的漩涡。针对情景中不同的需求层次、期望,通过不同的途径(界面和功能)去满足。招呼、站内信、通知、留言等等如此应运而生。他们的存在有一定道理,但我这里提到并不是说在你的SNS产品中就必须得有这些功能。

考虑成本问题。一方面是经济成本,在此次书友会上讨论到的BP机被手机取代的例子,就是因为手机短消息成本很低。另一方面是接入成本,用户会使用马上能用、在手边的功能,而不是到处找站内信在哪儿。

把未来也同样描绘给用户。需要以显性的方式告诉用户,使用这个功能能达到什么效果。比如站内信,需要提示用户对方会怎样收到提醒、在哪里看到内容,等等。这样可以有比较一致的期望(即时性、私密性)。

本文来自:www.junchenwu.com//09/private_message_design_and_thoughts.html

篇2:站内信不需要标题交互设计

站内信有两大特点,时效性较强,属于比较简短的沟通,三言两语基本能说清楚,既然不是长篇大论,就不需要再用标题概括。以前的经验表明,用户填写的站内信标题有三类:

打招呼,类似“你好”这样比较罗嗦的客套。

复制内容,为了图方便的无奈之举,来来回回就一句话。

废话,类似“问个事情”这样完全失去标题功能的浪费。

如果大家有可靠数据支持,不妨分析来验证。相应在收站内信时,一次性看完即可,不需要标题再提炼,也不需要点击标题阅读全部这么麻烦。

最早站内信是单通道功能,跟以前对讲机一样。为了避免沟通上的断层,逐渐使用“引用原文”功能。后来才出现的发件箱,再后来就是比较完善的“对话式”列表呈现了。

站内信主要的交互细节有如下几个,根据产品特性和商业需求来选择:

A. 发信时选择发送对象的处理。是列出好友翻页查找?还是下拉选择好友列表?或者直接录入、智能判断相应好友并选择?继续深入,将牵涉是否支持给多好友发送的问题。

B. 发送成功返回的处理。是直接关闭?还是返回进入页(个人资料、短信列表等)、固定页?或者过渡页?过渡页继续深入,又会碰到是否需要关闭、自动跳转、继续发送等功能。

C. 新消息提示的处理,

不管是数字颜色,还是图标都会涉及两种设计模式;同时还可以选择信息提示框、真人声音,或者更豪华的任务栏tiitle闪动提示。作为运营方,希望用户赶快看到、赶紧删除减少资源消耗是肯定的。

D. 表单验证的处理。通常为资源上的考虑,都有字数限制,是否告诉用户?如何告诉用户?是否支持UBB编码和HTML代码?验证的出错信息等,都需要考虑周密,没有标题工作量也少。

控制好站内信功能,提供恰当的信息通道选择。比如淘宝例子,如果网友需要咨询产品,现在有四种方式,第一站内信、第二产品页留言簿、第三店铺留言、第四旺旺留言。

提供不同类型的入口渠道是对的,但如果都分类处理,会大大增加店主的管理负担,应该考虑汇总处理、分发显示。我在淘宝的站内信基本就是广告箱,最近广告比较少,我在想是不是骗子都不喜欢了,前几天也看到有公然写出“站内信收不到,请用旺旺留言”的店主公告。

百度发送新消息

flickr compose a new message

淘宝发送新信件

开心网发送短消息

本文来自:blog.rexsong.com/?p=1202

篇3:站内信:欲废此功必先自宫交互设计

(图1,阿北很早时候的豆瓣截图)

如上图,阿北的豆邮有1206封未读,(如果是邮件处理的,算特例,在此不做分析。其实邮件处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把双刃剑…)

注:豆瓣的站内信最早包括关注通知、站内信等信息,现在“在九点的关注”还阴魂不散的出现在这里。

(图2,UCDCHINA的百度站内信截图)

如上图,UCDCHINA的百度站内信有50封未读。(前面一百多封的时候我还在百度,有信息就处理,粘度高的不能再高。后来交给UCDChina的团队用,这些站内信就都懒得处理了…)

注:百度的站内信是整个百度线的沟通渠道,包括所有百度可能需要发给用户的信息、站内信,甚至新用户注册的时候也有几封信。最早的时候这些信息在站内信里面连分类都没有,现在有了。

在豆瓣、百度、facebook、Flickr、5Gme.com…,你的站内信有多少未读?

为什么这些站内信失去了作用? 原因很简单:欲废此功,必先自宫。

别指望用站内信来教育新用户。

新用户不会对“站内信”产生很大的兴趣,如果不是有相对迫切的“需求”,用户不会专门跑到你的网站看站内信和听你用机器说一句“欢迎光临”。给新注册用户默认发“欢迎”的信件,坏多于好(具体得看你的用户层次和产品性质,“欢迎”是最俗的主题,可以想想有没有更好的主题)。

发一封,并同时给用户提供方便删除的途径,有时确实可以起到提醒、教育用户对“站内信”的认知作用。但,某些网站在一注册就收到“欢迎”“系统通知”“申明”“密码安全”等四五封站内信。无异于自毁城墙,对于大部分非“初级网民”来说,他们看看标题就直接离开了。留下”站内信(4)”这个烙印,永不再用。(有些是为了推卸“法律责任”,这么干是最没有出息的行为)

清零。让用户清除压力。

已读、删除功能很重要。如果必须发,没有必要的话不要默认预览太多内容。一封看了标题就能明白大致内容的信,如果不是很有兴趣或者必须要处理,用户不会打开同时也懒得随手删除。两封、三封、四封.. 人都有天生的“懒惰性”,再无聊的用户,看着数字到了两位数,就失去了感觉,对站内信产生了天然的“免疫力”。

必须很突出的展现给用户很方便的“清零”功能,让他们很熟练的运用“清零”手段。甚至不惜以牺牲体验为代价,设置一定的阅读门槛(比如,默认预览内容少)让他们“打开”(打开=清零)。

最好把“系统通知”和“信件”分开。

繁复的不停更新的“系统通知”会让用户失去对站内信的兴趣,进而影响对真正“信件”的兴趣,

在重要界面上(往往是首页)开辟一个“通知”区域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增强用户对“通知”的重视,也会降低系统对于“信件”的干扰。因为,站内信一般情况都只是在导航上有一个“未读数字”的提醒,用户可以很快的视而不见;而通知在首页上会是一块内容,相当于“眼中钉”,“清零”动作也变成了随手的“任务”。某种意义上“通知”就等于“任务”。

“站内信”不是取之不竭的“金矿”。

最害怕给网站添加站内信功能,因为每次添加站内信功能的时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谈判、立军法”。不立“军法”,不敢开战。

因为,站内信一出来,肯定是没完没了的“这个活动需要给用户群发…”“这个促销需要群发..”“这个新功能需要群发…”

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

特别是一些根本不懂互联网运营(大部分运营人员还是很强的,少部分如此)的人,特别是一些只知道盯着PV看自身网站资源能割多少肉,根本不去管产品会不会废掉的运营人员,特别是一些只知道眼前KPI的人。 他们真的想象力匮乏,站内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金矿”、“救命稻草”,甚至不停的告诉你“打开率很高、效果很好…”

就算你不停的给他解释“打开率肯定随着活动的越多在不停下降,这个打开率的下降就是站内信这个功能的慢性死亡的征兆”,他们也一样熟视无睹。只知道不停的说“老板要KPI…”

如果没有军法,如果你的运营搭档很XX。你必须的得罪他们。或者你死掉。

当然,我不是反对完全不可以用站内信去做运营和营销的事情。只是“必须有节制”,必须把这些内容当作“对会员有用的增值服务”,不附和这个标准的就是在屠杀产品。

很显然,当一个网站技穷到只能在自身产品核心功能,或者核心和用户的沟通渠道上,附加大量多余营销内容的时候,这个产品/渠道(包括短信通道,给用户的通知邮件等等)已经患上了慢性癌症,死亡的征兆已经来临。

往往运营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功能已经无法运转了,不是因为“产品有问题”,而是我们在市场运营、产品运营的时候给这些基础功能强压了太多,他们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导致夭折…

只要是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用户不会嫌弃。绝大部分时候,是你,是你逼着用户嫌弃它们。欲废此功,必先自宫。

.

最后,附图一张:

(图4,我的的5Gme.com站内信截图)

未读信息为0。这是我站内信利用率最好的一个网站。因为除了私信就是私信。不是因为他是sns,而是因为他抄的和facebook一样,分开了处理,没有干扰。)

本文出自:uicom.net/blog/?p=795

篇4:关于产品的若干思考交互设计

本文将要论述的话题是围绕着如今繁多的互联网产品展开的,笔者将会尽可能的做以精要的说明,从逐点优化的产品优势开始说起,最终聊到卓越产品乃至极致产品所需要具备的要素,

开始正文。

优秀产品靠的是不断完善: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PC终端还是智能机,几天的时间,用户就会发现需要升级的软件/App有很多。我们就先来聊聊这个。现在的软件厂商们很注重效率,往往隔三岔五地在推出软件的Beta版本,但软件实质性的功能变化一般都不会很大。那么它们这样反复地更新,究竟有什么样的意图,下面几段,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不断更新版本的软件,从产品,用户,营销手段三个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

对产品而言:

用户使用软件时及时发现的bug或者是产品本身不够优化的用户体验,都会及时在下一个版本中得到改良。产品一直在改变,一直在优化,所以说在性能上肯定是不断增益的。

对用户而言: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不断推陈出新的策略似乎使客户端软件会更加的与自己拉近距离,提高一些黏度。只要每更新一次,就增加了用户接触软件并使用它的频率,会逐步培养出用户习惯,用户自然也就会下意识的在需要时记得使用该软件。况且由于软件的不断更新,使得用户对于软件的感觉上则是其功能在不断地增强,软件在不断地完善。每更新一次,在潜意识里面都在告诉用户软件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由此,不断地更新产品,就是在逐渐强化产品在用户大脑中的性能。这就是产品经理们的“诡计”。

对营销手段而言:

从营销的角度上来说呢,由于用户反复接触软件的次数越多,该产品的定位就会越发的鲜明,这就会逐步的提高品牌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延,功能性会与产品本身产生奇妙的联系。比如:安全与360产生对等,聊天与QQ产生对等。产生冥冥中的对等性,这就是软件厂商最希望的结果。

卓越产品需要有“范儿”:

上面本人分析了不断更新产品的若干好处,发现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起到优化作用的,也可以将产品逐步达到优秀,但是,这样的操作手法真的可以造就卓越产品吗?

我认为,优秀与卓越,中间跨着一道坎,这就存在于产品思维上的缺陷。很显然,上述的种种做法从整体上来看不大符合苹果的风格。逐点优化,和别人拼软件,拼硬件性能,都不是苹果的范儿。苹果一贯是特立独行,坚持在做软硬件一体化,看似封闭的机制却使得公司一度达到了全球市值第一的境况。一味的依照用户的需求去改良,去完善,也许会做出具备很高适宜度与体验度的产品,但是一般来说,却很难做出极致的产品,因为用户的思维只可以使产品更加的好用,至于产品灵魂的缔造与风格的设计,这不是用户所需要考量的范围。用户只是使用者,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会有总体的感觉,好用还是不好用;也可以细化到一个点上,会考量到哪一点不好用,不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但是如果指望用户坐下来考量产品如何大幅度创新,这大概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好的产品一定是有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做为引导,形成的是一个整体上的构思,这与常年累月一步步优化下来的产品,有本质上的区别。

综上两种模式所述,只有创造与积累,才有可能产生所谓的卓越的产品。创造指的就是革新式的变化,积累则指的就是充分优化产品本身。所以说,我在这里并不是在一味地鼓吹产品不需要运营与优化,我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市面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大家都争着走一条路,开始时确实会很好走,也会得到认可,但是时间一长,当每个产品经理都开始如此行动时,也就接近这条路的末端所在了。

其实,说来说去,卓越的产品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卓越的产品经理上,而不仅仅是框架式的教条上,教条上的积累永远不会历练出卓越的产品。

来源:yangguo1202投稿,作者Email:yangguo1202 (at) gmail.com

篇5:思考:如何提高交互设计水平?交互设计

做了许久的交互设计工作,每年的目标都有不同,却发现今年没有什么提高和改进的地方,也许是自己没有回头总结,总是被这样那样的借口推脱。最近休假,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交互工作下一步我要怎么做?

多点积累,善于反思。尽量每个月都有写给自己看的设计总结。

算了一下,做了几年的交互设计稿,如果把日常做的设计想法和思路进行累计,那数字也一定不小了!

如果可以重新思考过去的设计,把新的想法和改进的思路实践到新的交互设计中,那新的设计一定更加完善。过去并不一定是对的,也许推翻过去自己做的东西并不是很难。

做前多思考,分析要透彻。

自己是个急性子,但是设计不能马虎。不要轻易的开始绘制交互稿。做前多思考,研究分析产品方向和策略也很重要。一开始就想到“弹出还是内嵌?”,很容易被绑死到细节中。(不是说细节不重要,不冲突哦~)

交互设计也要规划,确立清楚自己的设计思路。

曾经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时间好紧…”“这就是一个小需求”…

这些借口,都让我在设计开始的时候显得十分紧迫,容易忽略或者轻视设计前的规划,还不了解自己到底打算用什么方式或者自己的设计目的还不明确,就急于下手去做,回头才发现很多漏掉的细节。

所以,交互也需要前期的规划。

竞争产品或同类产品的分析需要更加的深刻,不仅要看优缺点,更重要的是要确立自己的设计思路,要清晰规划自己的设计目的,

在了解需求和已有设计的前提下,确立清楚自己要改善什么,自己的设计要目标是什么。不妨给自己一个计划表。

交互设计也要计划,一上去都扑到细节上,往往失败的几率会比较大。可以考虑先把问题分类,从整体上作划分,分清重要程度和级别。按部就班也许会更加完善。

业内知识的补充,能帮助自己提高。

这两年,居然忙到忽略了行业的各类知识、概念、方法等内容。发现最近一年QQ上“技术组”基本没有添加过好友,自己的“小贝挖消息”也夭折了。记得以前一个朋友说过,怎么什么网站都发现有“西贝”…才发觉现在自己真的不够主动获取资讯了。

交互是需要一个不断获取新鲜能量,不断革新,跟上潮流的行业。资讯或者业内朋友的经验和工作流程也是需要不断交流,这样,也是一种使得自己更加完善,不断提高的途径。

如果需要,就多点时间把逻辑画一下。

交互设计的过程需要更加逻辑性,有的时候再忙也画一下流程图,对逻辑和产品内容都是进一步的理解。口说百遍后遗漏场景的 几率还是很大,画出来流程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

记录缺点和改进的方法,会促使自己更加清晰的认识现状~

思考还在继续,先写到这里。

本文来自:www.xibeidesign.cn/?p=478

篇6:从产品到设计交互设计

很多网页设计师认为自己做好设计就可以,其他的事可不用理会和学习,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深入了解产品本身、相关交互结构及用户体验等常识!这样设计师设计的东西才能深入产品中去,避免不犯错误!设计来源生活和思考,同样作为一个网页设计师,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分析产品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这里主要与迅雷看看产品为例,谈设计及用户体验的点点滴滴!希望对刚跨入网页设计这行的童鞋们有所帮助!

主要两个方面讲:

●了解产品需求设计(以迅雷看产品为例)

●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

首先讲下第一方面:

●了解产品需求设计(以迅雷看产品为例)又主要从四点来分析说明:

1. 迅雷看看知多少

2. 看看设计师面对的用户及关系

3. 迅雷看看设计要求

4. 迅雷看看具体规范

第一点:迅雷看看知多少

迅雷看看与优酷、奇艺、土豆、酷6等视频类网站,技术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迅雷看看和优酷、土豆、酷6等视频网站从内容上说区别又是什么呢?迅雷看看用户使用的电脑分辨率比例是怎样呢?我们得知后,对我们设计有什么帮助,该注意什么事项等等都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产品后,才得到更好的结论!

8月份数据:网站排名

权威数据监测机构艾瑞提供

208月份数据:迅雷看看播放器排名

迅雷看看排在所有视频网站第三位,看看播放器排在第二位!流量和用户如此之大,有人会问这关我们设计师有啥事呢?当然有事!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一个小小错误或者一个像素拖动都将会导致有不同的转化率出现,也会影响网站的用户体验,所以面向海量的用户群,更要求我们设计师本身做设计的时候要更严谨更注重产品细节,

迅雷看看的架构线

了解迅雷看看产品框架线,设计师设计的时候才能深入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及风格的统一!

还需要了解迅雷看看用户分辨率、浏览器、用户操作系统这些数据,以便我们更容易做跨平台的设计。

第二点:看看设计师面对的用户及关系

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需要了解该产品的用户群体,设计出符合用户口味的风格,当然还要符合产品本身特征的风格定位!但更重要的是您了解该产品的产品经理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处理好之间的关系,便于加强沟通,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

第三点:迅雷看看设计要求

主色调的统一

众所周知,迅雷看看的主色调是蓝色,设计时注意保持统一。像新浪是黄色 奇艺是绿色 土豆是黄色,优酷的是蓝色一样等,都有自己的色调体系!

整体把握

了解整个互联网视频网站的风格定位及方向,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到,内容最大,用户体验其次, 最后才是视觉设计。

第四点:迅雷看看具体规范

Logo、字间距、页面尺寸、版本间距、每个像素、链接颜色、字体、图片大小、图标、整体视觉风格等都要受到关注和有条理的统一。

风格的统一,可以说就是细节的统一, 细节决定成败 !

接下来第二方面:

●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主要从四点来分析说明:

1.什么UED

2.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3.交互与视觉设计间的关系

4. 如何提高自己的交互能力

第一点:什么是UED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Design,简称UED)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

因为它是纯主观的,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用户体验主要是来自用户和人机界面的交互过程。

一句话: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

第二点: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1、提高用户的回访率(用户黏度);

2、增强品牌气质的影响力和用户的荣誉感(口碑);

3、提高产品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

4、提高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为品牌带来不可估价的口碑;

5、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6、合理而高效的促进用户点击欲望

7、是超越竞争对手最有深远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点:交互与视觉设计的关系

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交互设计是围绕用户体验展开设计的,而视觉设计是交互设计为中心的!

可以说,离开交互设计即用户体验的设计,必定是一个失败的视觉设计,

即使你的视觉设计再好再牛B,那也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成正比,

好的设计,离不开好的交互设计做基石!交互设计要求我们细致,视觉简洁清爽,易学易懂,当自己是个挑剔的、笨的用户。

第四点:设计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交互能力

1.多看,多用,多研究用户体验好的网站(如amazon.com、yahoo.com)

2.做的设计时候,不断滴思考和推敲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改进,让视觉和体验得到完美的释放!

3.分析网站的竞争对手,同样的东西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做等!

4.设计流程图能力

5.表达能力

始终明确改善、用户及数据之间的关系

“改善”是手段, “用户”是核心,“数据”是根据.

举例说明,设计如何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及交互能力

迅雷7上交互和体验上的问题

迅雷7“下载完成后关机”按钮设置完成后,跳出的提示框。当您操作的时候,粗略操作下!你很容易发现“取消完成后关机”与“关闭”按钮靠的太近,用户容易误操作;”关闭“按钮白色,不明显,很容易忽略!

接下来,设计师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下图:

我们只要移下位置,关闭按钮换成提示框背景*系更深的颜色即可,颜色看上不就不会突兀!”取消完成后关机“文字也可以精炼成”取消开启“即可,用户很好理解,它与前句呼应的关系!

当你做到这个时候,远远还不够!试问自己能不能更好呢?这时设计师需要去思考!才能用户体验更完美!

我们都知道,在网页设计里黄色一般表示”警示、提示、提醒、告知“的含义,而绿色表示:“通行、健康、环保、成功”的含义,顾提示框的颜色有问题,很容易被人忽略,没到达到告知、提示用户的目的!再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提示框的出现的位置也有问题,用户粗略一看不知道提示出自哪里!发现了问题,那我们就可以更深入解决!

如下图:

这样话,用户容易操作,容易发现.也就达到你设计目的!

总结

设计师需要思考,做每一步都是讲道理的过程,

设计师需要了解,只有了解了产品的特征,才能做出更好的设计

设计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交互能力,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

设计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篇7:如何从需求出发交互设计

有一些漂亮话,我常说,可我自己也不一定能谨记并遵循,放在这里作一个鞭策,关于如何遵循用户需求的指引,或者说,我们如何去收集验证可靠的用户需求。有以下的5个手段。

用户反馈系统

一个可靠的用户反馈系统,它不仅仅是留言板这么简单。如果你希望用户能提出更多高质量的反馈,就必须建立适当的对话机制;然后当反馈如你所愿地多了起来,又依赖于高效率的处理后台;为了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与反馈类型捆绑的公告系统能减少大量重复的问题;最后,不管是监控团队还是自我监控,到底对反馈的重视程度如何?会不会流于形式和口号?这还需要监控机制的支持。

能满足以上四点的用户反馈系统,由DD同学设计,预计明年1月上线。

内部交流系统

我们希望得到内部同事的建议吗?恐怕很少有人说“我不想听”。但你指望很多同事主动给你发邮件,发消息,慷慨建言吗?恐怕又是个幻想。从公司人际的角度出发,个人对个人的实时建议很少,更适合作个人对项目的“轻巧的”异步沟通,这就需要搭建以项目为单位的快速交流平台。

同样由DD同学设计,一套简洁的,单页面结构的,“微勃、咪咪、贴吧、空间”四不像的内部交流系统,预计明年2月上线。

数据挖掘系统

我对腾讯号称强大无比的数据挖掘系统很好奇,其实我们自己也有专业的统计组,关键不是技术上能不能实现统计这个,统计那个,而是产品组自己有没有查询这份数据,分析那份数据的意愿。数据公主从不说谎。

WT同学正在跟进一套全新的数据统计需求,条目上大概是以前统计项的3倍,预计明年2月在统计系统内实现。

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主要是发现一些微妙的交互故障。对于策划内部的分歧点,可以做一套原型出来测试裁决;而版本上线后的2周内也必须进行可用性测试,查缺补漏,

具体的执行可以是策划组内部操作,也可以代工。内部操作的好处是更了解测试背景,对结果的分析更加透彻;代工的好处是第三方视角,避免主观倾向上的干扰。

运营访谈

我发现很少有产品组做这件事情,但从我最近两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用户访谈如果是由运营人员来执行,效果远胜策划或用研。因为在我们部门内,运营人员是必须近距离接触用户的,与高级用户打成一片,甚至设置了“用户管理”这样的职务。之前有同事问过我,说你们的访谈用户去哪里找呢?根本不用找,运营和几百个用户都是朋友,手上有大部分高级用户的联系方式,加入了若干个用户QQ群,关系亲密得很。策划随时有什么问题,2天内就能拿到40个用户的聊天反馈。这比生分的“亲爱的用户,你能拨冗回答我几个问题吗?”效果好到哪里去了。

除此之外,由于运营人员与用户打成一片,思维方式也受其感染,对用户心理的判断比策划人员准确得多。尊重AX、XM同学的意见,对产品设计能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在了解需求方面,具体的方法就是以上5个。可能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实现这些手段,而是你能不能抑制住自己的主观冲动,用这5个渠道获取的信息来指引75%的产品设计,不要经常被自己的臆想所打动。这需要强大的自我克制,不急躁,不傲慢。

我们经常说“从需求出发”,我已经听到了想吐的地步。可到底什么才是用户需求?叫嚷着这句话的人,恐怕有八九成都把自己的态度以及小范围观测奉若圭臬。如果我们都承认需求的关键性,首先要解决的事情就是有一套被公认的,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校验的需求整理体系,忠实地执行它,把整理结果放到会议桌的中央。

最低限度,这可以减少无休无止的,双方均以“用户体验”为兵器(实则绑架用户)的争吵。我们代表不了用户,我们必须让用户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文来自: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1114113841195/

篇8:一致性 VS 使用情境交互设计

一致性是设计中很普遍的概念,良好的一致性会帮助企业塑造起品牌形象、大大减少顾客/用户的学习成本和认知成本;从系统的角度看,高度一致化的流程也是保证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基础。此间最著名的实例莫过于麦当劳的VI和产品线。

然而,一致性原则到底有多么重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打破呢?

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考虑使用情境是更有效的设计指导方法。

用户期望是否被满足,是用户体验的最基本要素;而使用情境,决定了用户在什么情况下对产品上产生的期望。如果能够充分的考虑到某种情境下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往往能给人带来意外之喜。我很喜欢深泽直人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例子:“…在没有放雨伞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雨伞往墙上一靠,而雨伞的另一头就放在瓷砖与瓷砖之间的缝隙中。这种情况下,当你造一座新房子的时候…,只要在地上开一条缝,当你家来客人的时候,他就会把雨伞往那儿一放,

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为了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是值得为此打破“一致性”规则的。让我们来看看iPhone输入键盘,在发送短信和输入网址时,使用情境如何压倒一致性:

想象一下,当你在Safari地址栏输完lanrenux后,正郁闷的准备输入“.com”时,突然发现这个按键就在大拇指下面时的惊喜吧!

所以,下次烦恼是否要给网站部署完全一样的全局导航时、是否要统一所有按钮的样式和文案时,请不要再被“一致性”的框框所束缚,想想在此情境下,用户想完成什么任务,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本文来自:www.lanrenux.com/?p=311

篇9:非典型性UED思考交互设计

来杭州快五个月了,自从进入UED,整个人的思路会不由自主地带上U的色彩,这就叫融入吧,不是模式化的做作,而是自然而然的落听,一旦进入角色,就会用U的视角思考周遭。两个月前的Z大学之行感慨颇多,沉淀了许久依然挥之不去,所以能够肯定,那不是一时的思绪游离,可以拿出来 了。

思考一:刚来杭州时去了一次Z大学,发现Z大学的校标与世界著名品牌阿玛尼的LOGO非常相似,当时没有跟他人说起,想着自己怎么这么没文化,这都能掰扯上,这么有名的学府之校标岂能容许我这般意淫。无奈第二次去的时候,Z大学的校标处处可见,又一次冲击了我的眼球,让我不得不再次无法自拔地往阿玛尼上靠。应该是我出身调研行业,关注过奢侈品品牌的LOGO,才会有这种困惑,大多数人未必会在意这个问题,不过我还是想深究一下。

经查证,才了解到1990年12月15日Z大学在校报上公布了校标设计稿的二个方案,经教职工和学生投票,选定了第一稿,并作修改后,于1991年1月31日的校务会议再次审议了修改后的校标。这样正式通过了现在的校标。

当初Z大学校务会议成员确定校标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与阿玛尼LOGO相似这个问题呢?>如果考虑过为什么还要挑战已经辨识度这么高的已经存在的标志呢?>是因为一个是教育机构,一个是奢侈品品牌,领域不同而无所谓?抑或一个代表求是鸟,一个代表老鹰,寓意不同而没关系?还是自信这一标志最能代表Z大学而不能割舍呢?——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当时的决议是否讨论过这些问题不得而知。但如此设计,A知道阿玛尼LOGO的人会很快记住Z大学的校标,也会在内心揶揄一下;B不知道阿玛尼LOGO的人,如果对校标有印象,以后见了阿玛尼LOGO,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有可能错愕于两者的相似;C不知道阿玛尼LOGO的人,以后见了阿玛尼LOGO,又有机会看到Z大学校标,也可能会纠结;D其他。

原谅我这般罗列,我不是故意扩大问题,只是这涉及到标识易识易记与唯一识别的问题。延伸到我们网站LOGO或页面的设计,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设计师最痛苦的事是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做出来了,却跟别的作品如此相似;最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与其相似的作品那么的广为人知,自己却未察觉,嚎~

怎么解决这痛苦,别固步自封,怀抱开放的U心态,广泛涉猎,是解脱的方法,

此事的另一个细节,Z大学在校报公布校标设计稿时,校长办公室委托工会和团委发放了1200份印有两个方案的选票,分别征求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通过比较,大多数师生员工倾向于方案一,即以传统的表现刚健、博击个性的“求是鸟”为主体所构成的校标设计稿。

广泛听取广大师生的建议并采用调研的方法是相当可取的,只是,调查了哪些教职工和学生,操作的方式是怎样的,并不清楚,是否科学不得而知,不做评论。反观我们平时的工作,广泛听取网站用户的意见肯定是出好作品的硬道理。但是,怎样操作才能保证收集到的意见具有科学性、推广性?这就需要U们了解各种调研方法的特点、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如何正确操作和分析等,一旦调研方法出问题,豆腐渣无法炼出钢。

思考二:在Z大学往事休闲吧,翻看毕业纪念册,第一次看到了Z大学的校歌,立马被震了,果然是江南文人之地的大学,校歌都这般古色古香的韵味十足,有文采、有内涵。但旋即不由得担心起来,校歌的推广性怎样?>如果入学之初必有校歌的修炼,那需要多久能完全掌握?>Z大学的学生应该都会唱校歌,时过境迁,有多少能记住歌词?又有多少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

不必深究人家的家务事,但由此联想到我们网站各项服务的说明文件,如果晦涩难懂,或未从用户角度编辑解说内容,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同样,从商业化角度看,一个插件、一个按钮、一个排版···········,如果理解起来很生硬,肯定不是好设计,如今的网络世界优胜劣汰的规则,加入了太多用户的使用体验,广大用户用着不爽的,推广性就差;如果想着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让其加入过多的思考,并不能是商业化好设计的精髓。这就如同一个有实力的唱片歌手,如果他(她)坚持走个性化艺术路线,唱片就卖得不好,而变成商业化风格,迎合普罗大众,唱片就可能卖得好;电影也是如此,好莱坞大片受追捧,票房高,自然有他的道理。作为一个实务性的网站,理想化的好设计与商业化的好设计怎样权衡,我们的用户使用习惯需要如何去培养,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深入思考。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YY,只是就事论事,各位别拍我。

本文来自:ued.taobao.com/blog//12/28/ued-think-%e7%94%a8%e6%88%b7%e7%a0%94%e7%a9%b6/

篇10:关于“寂寞”需求的思考交互设计

这段时间工作中发现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寂寞”需求的一些思考,而这个问题来源于处于新老版本交替的产品---一个解决人们对想要进行任何活动无人一起参与进行的内心寂寞的需求。这个产品发展至今已经2年,但依然没有一个客观的用户基数产生的数据对产品进行优化方面的数据支持。 目前我没有急急忙忙的帮助推进新版本的开发工作,而是重点在思考关于这个产品最核心的问题。

1.文字概念苍白无力

前天我与李云一起进行了公司内部全班同学的产品约谈会议。每人10分钟的约谈中,得出频率很高的一个问题是这个产品对概念方面的文字介绍很详细。或者说,更多同学是通过首页、网址底部的关于我们等文字介绍深入了解到这个产品是干什么,有什么价值。而同学们反映到的问题与产品部内部同学们认识到的问题是一致的。二者之间对该观点没有进行诱导。所以都是真实直观的看法。我们相信,第一感觉是真实的。

对一个产品的描述,我们更多是让产品体现其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带给用户的价值。而假如用户只能通过首页或者其他页面的文字了解到该产品干嘛的,甚至进去后都不知道如何操作使用。那么产品是什么?

从运营部门得到可怕的跳出率高达78%。这个数字的意义说明,用户看了一眼首页就离开了。根本没有进入二级页面(貌似也没有二级页面入口),更加没有进入注册登录流程。为每个用户花钱1元买来的访问,白白的浪费离开了。

用户不会大老远的跑过来对产品首页显示的一个人类伟大的需求发现或者伟大的概念进行拜读、认可甚至赞赏。用户最关心的是对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个产品对我好用吗?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即产品的可用性、价值。诚然,通过文字概念介绍体现的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声嘶力竭的呐喊,一种苍白无力。

2.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即用户想要进行某项活动,但缺少人参与达成活动,

人→活动。即重点是活动达成。

产品需求,即为用户提供一个产品,告诉他这个产品可以解决活动达成的问题。即产品需求是用户需求的互联网产品形态的解决方案。

用户需求是直白,也许是不清楚的。产品需求需要考虑互联网产品形态的实现方式,以此给出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二者之间一般不在一个层面上。作为产品人员,也应该跳出用户需求,发现真正的产品需求才能更好的为用户考虑,以用户为中心。

3.用户群归属感

什么是闲人预告?同学,你是闲人吗?你是寂寞的人吗?你心理有问题吗?什么?你说我心理有问题?你说我有病?你说我闲的 ?

这个产品的用户是一群无聊、寂寞、闲的 的人?没人敢承认,但每个人都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无聊、寂寞、闲的 的时候。但用户不想被特指,被另类,被放大,被边缘化。因为,这让用户群没有归属感。用户对使用产品感到自豪,有成功的归属感,产品岂能不成功?果断的口碑相传了。

PS:此刻确定用户群,也是为了后续产品运营做准备。怎么打,怎么玩,都需要有对象有清楚的用户群。不可能先光着头做出产品,到头来用户在哪都不知道,也更不清楚如何运营产品。YY出的产品,只有欲哭无泪了。

4.用户参与成本

产品设计要轻,简单。这也是苹果的极简主义。为什么苹果的产品用户群可以在3岁-80岁?产品受大众欢迎不是说这个产品三俗,重点在于产品使用简单,用户参与成本低。

反观现在咱们这个活动类的产品,用户登录进入后就茫然了。或者说产品设计人员都茫然,都感觉可用性不友好,复杂,那一般用户作何感想?有何看法?

将产品做轻,做简单,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拿着手机,是个人就会用。淘宝的卖家比产品设计人员还会玩营销。用户对产品上手度是非常低的,甚至玩的多了,比产品人员还会玩,能发现产品的其他更好玩的用途。这,就是一个用户对参与成本低的产品的表现。

相关专题 站内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