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原文及赏析

西蜀小飞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西蜀小飞”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原文及赏析(共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原文及赏析

岑参〔唐代〕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译文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注释

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李判官:岑参的友人,名字不详。晋绛:指晋州、绛州。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山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赏析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由。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行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行城头似的;其实又是行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行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行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祭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行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行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行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祭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行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行诗人胸中激荡。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篇2: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唐代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译文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注释

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李判官:岑参的友人,名字不详。晋绛:指晋州、绛州。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至上元二年(761年),岑参出任虢州长史,其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激荡。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篇3:《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诗词翻译及赏析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前言】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是唐朝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于安史之乱时期为送友人李判官创作,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一首雨中送客的诗作,岑参在诗中感慨安史之乱时期,盛唐景象已然离去,表达抱有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感叹之情。

【注释】

{1}虢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

{2}晋绛:指晋州、绛州。

{3}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4}汾水:发源于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5}李判官:岑参的友人。

{6}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7}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翻译】

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

【赏析】

要读懂这首七言绝句,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

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可以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篇4: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岑参,虢州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的意思,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赏析 -诗词大全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作者:岑参  朝代:唐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篇5: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年代】:唐

【作者】: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内容】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赏析】: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汉武帝的豪情胜概已经不可再见了,唐帝国的声威功业难道也是这样结束了吗?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光彩,我们喜爱它,就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了。

(刘逸生)

篇6:《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岑参

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于安史之乱时期为送友人李判官创作,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一首雨中送客的诗作。

【原文】

篇7:《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岑参

西原驿路{6}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4}上,白云犹似汉时秋{7}?

【注释】

{1}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

{2}晋绛:指晋州、绛州。

{3}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4}汾水:发源于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5}李判官:岑参的友人。

{6}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7}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白话译文】

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

【创作背景】

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赏析】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可以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拓展阅读:《送祁乐归河东》岑参

送祁乐归河东

祁乐后来秀,挺身出河东。

往年诣骊山,献赋温泉宫。

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

前月还长安,囊中金已空。

有时忽乘兴,画出江上峰。

床头苍梧云,帘下天台松。

忽如高堂上,飒飒生清风。

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

鸟且不敢飞,子行如转蓬。

少华与首阳,隔河势争雄。

新月河上出,清光满关中。

置酒灞亭别,高歌披心胸。

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

【赏析】

祁乐,唐知名画家。诗中表现了对怀才不遇的祁乐的深切同情,赞扬了他的愈挫愈奋的豪爽性格,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对埋没人才的腐败政治的不满。诗为送行之作。先从被送者写起,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性格豪放却屡遭挫折的人物形象。“祁乐后来秀,挺身出河东。”两句中不仅交待了祁乐的故乡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为篇末“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伏笔,而且指明他是后起之秀。“挺身出”三字特别遒劲有力,祁乐这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形象,由此而跃然纸上。然而,这样一位人才,却屡遭挫折:他到骊山温泉宫向玄宗献赋,但玄宗耽于酒色,根本不召见他,他的文才得不到表现和施展;于是,他转而从军,希望建功立业以展鸿图,但“前月还长安,囊中金已空”,依然未被赏识。这当中,隐隐透露出诗人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愤慨,也有“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满含着深切的同情。在短短六句诗中,写了祁乐献赋、从戎、返京三件事,井然有序,意脉贯通,气势豪雄。使祁乐这个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接着,作者写了祁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才能。“有时忽乘兴”的“兴”,既指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也包含着胸中的一股郁勃不平之气。那江上孤傲的奇峰、苍梧山上盘绕不去的愁云以及天台山上那挺拔的青松,自然是他笔下绘出的景物,因为绘画的生动逼真,挂在高敞的厅堂上,“飒飒生清风”,仿佛真景一般。这几句诗,作者将写画和写人融为一体,在画和人的高度统一中,不但看出了祁乐的画品,也呈现了他的难能可贵的人品。

同时,诗还通过插叙,以欣然向往之意,记叙了祁乐从戎出塞到达新疆火云山的情形:那盛夏炽热的赤云,把天地烤得通红,连鸟儿也不敢飞,而祁乐却如转蓬一般,行走如飞,履险如夷。这种表现,自然是一种大胆的夸张,其中“气烧天地红”一句,想象新颖而奇特,但在这夸张中,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边地夏天的异常炎热,还表现出了祁乐这位刚强不屈的人物的不畏艰难。他不以自己的挫折为怀,也不惧怕环境的恶劣,仍然执着地走自己的路。四句中,饱和着作者对祁乐品格的赞美。

最后,作者才逐渐转写送行,先用“少华与首阳,隔河势争雄”二句过渡,从长安附近的少华山想到祁乐家乡河东郡的首阳山,隐以雄伟的高山来衬托祁乐形象的高大和性格的威武不屈,同时也含送别之意。然后,作者才写送别的环境和地点:夜晚,新月自东面的黄河上升起,清冷的光辉洒满关中,也洒满长安,为送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他们在灞亭临别之际,痛饮高歌,完全是一派乐观豪放的气概。作者将送别的地点安排在“灞亭”,也含有深意。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失利,“当斩,赎为庶人。顷之,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此处隐以能征善战而却受屈于灞陵醉尉的李广比祁乐,其中流露出作者对英雄无路的愤懑之情。尽管如此,他们仍是“高歌披心胸”。直到最后告别时,诗人才说:“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点出别离之意。但就是在这两句中,诗人也没有半点叮嘱祁乐本人的话,只是让祁乐转告作者对祁乐父亲的问候。诗人让祁乐转告对“老翁”的问候,既是对长辈的尊敬,也是对祁乐的尊重,显得情真意挚,表现出深切豪爽的友情。

这首诗,作者从祁乐的气度、遭遇、才能和性格,一路层层写来,结构上跌宕起伏,笔致摇曳多姿。中间暗中过渡,逐渐写到最后的送别,也是铺垫、烘托,富于曲折变化,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全诗一韵到底,读来音韵铿锵,与全诗的豪迈气势相一致,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篇8: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西原驿路{6}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4}上,白云犹似汉时秋{7}?

【注释】

{1}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

{2}晋绛:指晋州、绛州。

{3}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4}汾水:发源于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5}李判官:岑参的友人。

{6}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7}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白话译文】

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

【创作背景】

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赏析】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可以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拓展阅读:岑参教子故事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篇9: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唐诗鉴赏

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唐诗鉴赏

虢州后亭送李判

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

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

白云犹似汉时秋?

岑参诗鉴赏

诗的开头,“西原驿路挂城头”,乍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仿佛是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就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

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远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

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因为战乱,国土破碎,人民流离,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当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一时兴起,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起,却突然变成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是否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显然,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可见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这首诗,题为送行诗,却意不独在送行,看似写景叙事,实际是以朴素平和的语言寄寓对祖国衰微的概叹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篇10:送李判官赴东江的翻译赏析

送李判官赴东江的翻译赏析

《送李判官赴东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鉴赏】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 。“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 ,“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 ”,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 。“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 ”,都下定“忘身 ”、“报国”的决心 。“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 。“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篇11: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原文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古诗简介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翻译/译文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注释

⑴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⑺祗:同“只”。一本径作“只”。

赏析/鉴赏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相关专题 判官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