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阿乌卵一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阿乌卵一则”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共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经济”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

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

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68%之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盎然。

存在即合理?

对新经济,褒之者有,贬之者亦有。贬之者以新经济缺乏存在与发展的.科学理论为由,将其列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泡沫现象而难以为继。“9.11”事件后,这种持否定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但是,从新经济兴起以来的十年进程综合分析,新经济的确具有较为广泛而牢固的理论基础。

从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发展原则来看,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分工所能达到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的大小则又取决于市场交易的成本。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使市场规模扩大,分工更趋细化与合理,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根据熊彼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创新理论”,新经济绝不仅仅是个技术概念,它不简单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新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普及,创造了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和组织管理体系。

从迈克尔・波特的管理学理论来分析,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高新科技的运用使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满足消费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企业更加容易利用差别化赢得比较优势;微电子、软件与网络等高新科技产业的巨大发展要求进行大规模生产,实行高度分工协作,产业聚集成为必然,并且上升为加速经济变革的一种工具。

前景令人看好

虽然美国新经济尚未走出阶段性调整,但是可以预计,新经济依然令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十年来推动美国新经济成长的现实条件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虽然信息产业在去年底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却为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与历次美国经济衰退不同的是,美国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受到严重创伤,依然保持连续增长,现仍维持在5%的水平。这表明,无论是在新经济的繁荣期还是调整期,技术革命创造的高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尽管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现实无法回避。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商品、资本流动、信息技术扩散和国际化经营继续得到发展,欧盟、北美、东亚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已使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体系出现新的变化,全球生产力要素组合与生产力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正加紧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的创新亦正在加速进行。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美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将自身优势与国外广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进行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谋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其次,新经济为美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赢得先发优势创造了牢固的物质基础,美国将会继续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革命最初得益于80年代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减税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经济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目前,布什政府正面临使美国经济摆脱低迷和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双重任务,其在经济政策上沿袭了共和党“务实”和“自由放任”的传统特征,这将为今后新经济的走强注入巨大活力。布什政府以“里根经济主义”为依据,再次提出供给学派理论,认为生产和供应能创造需求,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权限,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对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的干预,政府依靠企业进行决策,不断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实行大幅

减税;限制货币供应量等。去年,布什政府已向国会提交了减税1.6万亿美元的方案,该方案将有助于政府扩大预算盈余,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美国政府为有效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在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科研部门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此外,90年代以来的企业购并和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新的基础。它反映了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抗性竞争正逐步被协作性竞争取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正发生新的变化。尽管近一两年来,企业购并和重组出现了一定降温势头,但总的发展趋向没有逆转。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巩固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了重复劳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带来了不同经营发展模式的相互接近与融合。由于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特有的收益递增性容易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为维持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走大规模兼并之路无疑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将为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组织基础。

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约30%,其增加值的增幅约为制造业的2倍多,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企业群体。在信息产业方面,已建起了贯通全国,连接全球的世界第二大立体通信网,电子政务、商务等重大工程已经或即将上马。但是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对各国信息能力的测算,美国得分为71.76分,而我国仅有6.17分,居世界底层。如果说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正在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在基础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的差距则仍在扩大。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求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赢得有利地位。

第一,要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国家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对网络建设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第二,在信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建立自主创新、结构合理、规模经济的科研生产体系。

第三,以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通过一系列上网工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四,加大政府投入与宏观调控,适当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督力度,形成依法行政、高效运转、配套完整的行业管理体系。

第五,加速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信息技术发展后继有人。

第六,大力推动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的发展,争取在该产业率先赢得世界领先水平。

第七,努力开拓信息市场,实现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建立合理的市场信息结构,以利于不同种类信息商品的流通等。

总之,对于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中国来说,大力发展新经济将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下一步战略发展目标的上佳选择。

篇2: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经济”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

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

19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68%之间。20,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盎然。

存在即合理?

对新经济,褒之者有,贬之者亦有。贬之者以新经济缺乏存在与发展的科学理论为由,将其列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泡沫现象而

[1] [2] [3]

篇3:浅谈美国新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美国新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末,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尽管从120个月的经济持续增长到“纳指”暴跌后经济逐渐衰退,人们对新经济的呼声由强至弱,褒贬不一,但普遍上仍认可了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现状,指出我国高科技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作 者:李向民 任宇石 徐兰英  作者单位:辽宁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1) 分类号:F113 关键词:新经济   高科技产业   传统产业  

篇4: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启示

“新经济”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

一、“新经济”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

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68%之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盎然。

二、“新经济”存在即合理?

对新经济,褒之者有,贬之者亦有。贬之者以新经济缺乏存在与发展的科学理论为由,将其列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泡沫现象而难以为继。“9・l1”事件后,这种持否定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但是,从新经济兴起以来的十年进程综合分析,新经济的确具有较为广泛而牢固的理论基础。

从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发展原则来看,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分工所能达到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的大小则又取决于市场交易的成本。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使市场规模扩大,分工更趋细化与合理,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根据熊彼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创新理论”,新经济绝不仅仅是个技术概念,它不简单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新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普及,创造了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和组织管理体系。

从迈克尔・波特的管理学理论来分析,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高新科技的`运用使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满足消费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企业更加容易利用差别化赢得比较优势;微电子、软件与网络等高新科技产业的巨大发展要求进行大规模生产,实行高度分工协作,产业聚集成为必然,并且上升为加速经济变革的一种工具。

三、“新经济”前景令人看好

虽然美国新经济尚未走出阶段性调整,但是可以预计,新经济依然令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广阔。

1、十年来推动美国新经济成长的现实条件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虽然信息产业在去年底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却为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与历次美国经济衰退不同的是,美国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受到严重创伤,依然保持连续增长,现仍维持在5%的水平。这表明,无论是在新经济的繁荣期还是调整期,技术革命创造的高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尽管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现实无法回避。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商品、资本流动、信息技术扩散和国际化经营继续得到发展,欧盟、北美、东亚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已使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体系出现新的变化,全球生产力要素组合与生产力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正加紧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市场制度与企业

制度的创新亦正在加速进行。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美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将自身优势与国外广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进行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谋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2、新经济为美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赢得先发优势创造了牢固的物质基础,美国将会继续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革命最初得益于80年代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减税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经济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目前,布什政府正面临使美国经济摆脱低迷和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双重任务,其在经济政策上沿袭了共和党“务实”和“自由放任”的传统特征,这将为今后新经济的走强注入巨大活力。布什政府以“里根经济主义”为依据,再次提出供给学派理论,认为生产和供应能创造需求,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权限,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对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的干预,政府依靠企业进行决策,不断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实行大幅减税;限制货币供应量等。去年,布什政府已向国会提交了减税1.6万亿美元的方案,该方案将有助于政府扩大预算盈余,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美国政府为有效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在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科研部门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此外,90年代以来的企业购并和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新的基础。它反映了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抗性竞争正逐步被协作性竞争取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正发生新的变化。尽管近一两年来,企业购并和重组出现了一定降温势头,但总的发展趋向没有逆转。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巩固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了重复劳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带来了不同经营发展模式的相互接近与融合。由于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特有的收益递增性容易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为维持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走大规模兼并之路无疑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将为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新经济”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约30%,其增加值的增幅约为制造业的2倍多,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企业群体。在信息产业方面,已建起了贯通全国,连接全球的世界第二大立体通信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重大工程已经或即将上马。但是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对各国信息能力的测算,美国得分为71.76分,而我国仅有6.17分,居世界底层。如果说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正在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在基础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的差距则仍在扩大。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求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赢得有利地位。

第一,要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国家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对网络建设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第二,在信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建立自主创新、结构合理、规模经济的科研生产体系。

第三,以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通过一系列上网工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四,加大政府投入与宏观调控,适当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督力度,形成依法行政、高效运转、配套完整的行业管理体系。

第五,加速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信息技术发展后继有人。

第六,大力推动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的发展,争取在该产业率先赢得世界领先水平。

第七,努力开拓信息市场,实现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建立合理的市场信息结构,以利于不同种类信息商品的流通等。

总之,对于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中国来说,大力发展新经济将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下一步战略发展目标的上佳选择。

篇5: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启示

“新经济”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

一、“新经济”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

19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68%之间。20,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

[1] [2] [3] [4]

篇6:美国新经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新经济”是美国《商业周刊》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文章指出,“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为基础的经济.作为新经济的发源地,美国经济从1991年4月走出低谷到现在,经济持续增长已超过110个月,刷新了自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记录.在经济快速增长、失业率不断降低的同时,美……

作 者:徐岩  作者单位:珠海市珠光财务公司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 年,卷(期): “”(9) 分类号:F0 关键词: 

篇7: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入世在即,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及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就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的进一步进行,我国必须及时有效地制定“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应对入世冲击,加快农业发展。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分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十五”期间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着手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指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准备以最低保证价格(即支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剩余农产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产品为担保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多为一年之内),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产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产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即长期均衡价格),获取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是使剩余的农产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出台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要是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情况决定,从而使有关产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防止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要受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保持生态环境。

3.保证供应。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心“贷款率”(即支持价格)会限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1973年制定了《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以便使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两重目标分离开来。7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偏高,政府担心库存不足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又于1977年出台了《食品和农业法》,建立起新的农产品信贷计划――“农场主储备”,以刺激农产品生产。

(三)扩大需求的政策。

1.扩大内需。由于“农场主储备”政策效应,农产品生产过剩,产品销售成为农户面临的首要任务。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推出最庞大计划――“食品券计划”,即向低收入者发放只能购买食品的“食品券”、“学校免费午餐”等政策,以扩大农产品的国内需求。

2.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根据1954年的《480号公法》实行的“食品用于和平”计划,美国政府把减少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库存同开拓国外市场和推行对外政策结合在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赠送剩余农产品,或者向那里低价销售,换取当地货币转作援助资金或美国驻那里的官方机构的开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粮食出口几乎有40%是通过《480号公法》进行的。为了维护国内农业集团利益,《480号公法》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出口补贴来减少库存农产品,但由于受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限制,该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进行。80年代以来,为了迫使其他出口国(尤其是欧共体)减少出口补贴,美国政府开始采用“混合贷款”和特殊补贴的办法来扩大出口。所谓“混合贷款”就是把无息政府贷款同有政府担保(或无担保)的商业贷款“混合”提供给买主。仅在1981~1983年三年间该项贷款金额就由15亿美元增加到48.7亿美元。另外。农产品“目标价格”也起到出口补贴作用。通过“目标价格”压低市场价格,以刺激农产品出口,农户因价格下降所受的损失则可以从“差额支付”中得到补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麦的出口补贴率为5.4%,水稻为30%,烟草为23%。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者,政府对某些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例如,规定每年进口的乳制品不得超过国内市场的2%。其他实行进口配额的农产品还有食糖、棉花和花生等。在牛肉贸易方面,美国政府要求主要对美出口国实行“自愿限制”,否则美国也将实施进口配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欧美农业摩擦的双重影响下,美国政府更加注重制定和实施生态农业、科学技术、信贷支持、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向农户讲述改进土地使用方法,聘请水土保护工作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此外政府还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及改进土壤、改善环境的资金。例如,目前美国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的功效,美国目前还具有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它们已占到全部农作物的67%。这些作物的开发极大地降低和取代了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化学品的使用,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

其次,在科技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允许农户使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生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地面接收装

置,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方位的设备。这项技术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伊拉克时才运用于军事上的一项新技术,而目前在美国已有15%以上的农户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户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测得的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大大提高了整片土地的生产率。目前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正在推动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

再次,在信贷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业投入更加巨大。由于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农户已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本来发展生产,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利润低,私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因此,政府承担起农业信贷支持这一重任。目前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依靠信贷来解决,70%以上的农场每年需要借款来维持与扩大生产。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它包括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联邦土地银行会(向农场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向农场提供中、短期贷款)、12家生产信贷公司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地方生产协会(向农场提供生产贷款)以及13家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此外,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即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各类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使美国农业出口商和银行避免出口销售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出口信贷担保,即在进口商未能付款的情况下,按美国出口货值的一定比例予以担保;设施和设备担保,即向进口商提供为销售农产品而设立的仓储、分拨、加工设施和设备等项目的信贷担保。

最后,在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政府更是大力协助。农业部下设“经济研究所”、“农业合作局”、“食品安全和技术服务局”、“食品和农产品出口检验局”、“农产品贸易和销售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农户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农产品政策、出口对象国贸易政策、环境、运输、检疫、卫生标准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帮助扩大生产与出口。此外,农业部下属的“美国促进出口办公室”还负责向出口的农户提供关于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安排、国外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出口咨询和世界各国市场准入状况的分析,同时负责为农户出口牵线搭桥,使之与国外买主直接建立联系。

美国作为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我国与美国虽然国情不同,但美国农业扶持政策仍有许多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融入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这种竞争虽然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上,但其核心却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使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发展水平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不仅如此,耕地面积还因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正在逐年减少。每年因灾害废弃的土地在600万亩以上,每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面积拓展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l/4,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二)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小麦以生产面筋含量不到30%的软麦为主,面筋度超过35%的硬质小麦仅占国内产量的20%左右。专用小麦品种较少,能与美国、加拿大硬质小麦相比的品种仅十余个,产量不足总产的8%,且价格高于国际市场30%。我国现有的二百多条专用小麦加工生产线所用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玉米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均低于美国,含水量高于美国2~3个百分点。油料的芥酸、硫代物含量均高于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仅占1596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进入9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农生产中,农业工人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产业工人。而我国仍实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据《国际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平均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占有耕地面积0.2公顷,仅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4.1%,占美国平均水平的0.7%;每千人拥有收割机1.4台,占亚洲平均水平的31.5%,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8%,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0.1%;每千人化肥施用量64.6吨,略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但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7.5%,占美国平均水平的1.2%。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一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按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实物计算,1994年我国为119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1%,日本的33%,意大利的10%,美国的1.25%。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极大差距。

(五)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近两年灾害不断加重。,中国气候继之后再度异常,沙尘暴发生频繁,且范围广;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涝并存。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大部分地区夏旱严重。旱情持续加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加上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因素,全国粮食减产450多亿公斤,减幅达10%以上。如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春季受旱面积5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9%;秋季粮食成灾17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绝收55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4.1%。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和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全省372座水库干涸(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3),48412眼机井出水不足,765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2%)和7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以我国目前农业发展

现状,很难应对人世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我国如不能在人世之前,及时有效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必然会使我国农业发展承受更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尽快制定“十五”期间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十五”期间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为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每年都出资兴建维护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休耕、限耕等措施改善土地品质。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条件,改良农作物品种。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准确、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全面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加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步伐,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民突遇自然灾害的损失。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

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户自愿申请参加多种灾害保险,农户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年度农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年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户全部损失。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业保险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

(三)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年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篇8:美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美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美国也曾是一个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独立后,它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发展西部地区.它的西部大开发策略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经济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始终把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较好地处理了教育与经济二者的关系,用教育成功地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经济的繁荣,进而推动了整个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成功方面对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 者:潘燕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美国西部高等教育   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   启示  

篇9: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入世在即,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及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就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的进一步进行,我国必须及时有效地制定“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应对入世冲击,加快农业发展。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分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十五”期间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着手实施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括“直接收购”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收购”是指农产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产品价格,随时准备以最低保证价格(即支持价格)从市场上收购任何数量的剩余农产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产品为担保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多为一年之内),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产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产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即长期均衡价格),获取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是使剩余的农产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出台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要是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情况决定,从而使有关产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防止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要受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保持生态环境。

3.保证供应。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心“贷款率”(即支持价格)会限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于19

[1] [2] [3] [4]

相关专题 美国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