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赋-散文

白希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白希”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安秋赋-散文(共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长安秋赋-散文

长安秋赋-1000字散文

长安秋赋

秦川腹地,汉唐旧都;西通奎娄,北接虚危。拥终南而通巴蜀,倚秦川而面三晋,时维十月,暮雨深秋。览风景于台阁,观秋色于长安,见奇景于终南。清风远逝,开阖秋月,粼粼寒江,东去浩渺,白露接天。落木萧萧,流云寂寂。寒烟尽而天宇清,银波淡而秋水静。凫雁南渡,声彻三秦之地;花木竞艳,色染终南之境。青鸾玄鸟,锦鳞游龙。亭台立于岩上,楼阁隐于林中。潦水淅淅,清泉石中吟啸;暮雨漓漓,朔风竹外悲歌。

星隐雨霁,月出东山。飞甍青瓦,遥临阿房之墟;云淡天清,驻足未央之阙。落红缤纷,寂然无声。檐牙飞而断云,宫车过而入梦。风静而天高,水冽而山紫;雁去而寒来,潭尽而霞飞。椒兰焚而清烟,江河寂而东去。虎峙龙骧,雄关依稀雾列;莺飞凤舞,川泽不尽奔涌。云天万里,跨青骢而狰狂;浐灞浩浩,御长风而破浪。飞鸟遁于高天,走兽驰于阔地。八水汤汤而扬波,秦岭巍巍而仰视。荒阡古陌,疏条交映。云山雾罩,依稀不见天日,五色流光,恍惚睥睨山林。

夫周出镐京,秦起咸阳,汉建未央,隋成大兴,唐定长安,城立千年而不灭。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骊山北构西折,泾渭南曲东逝。白驹鸣凤,玄鸟黄龙。素鹿呦呦而食野,骖龙猎猎而西去。宫阙起伏,阿房覆压百里;廊檐飞跨,含元独居一方。歌台暖响,高垣睥睨;太液流觞,远山激扬。建章寒露,遥见相如当垆;汉宫秋月,影舞飞燕凌虚;长生花谢,难觅太真拜月;唐城逶迤,菊灿黄金之甲。秦关汉月,隋市唐郭,银妆玉砌,铜铸金汤。华岳仙掌,奇峰凛然入云;骊山晚照,残阳扶摇烽火;雁塔晨钟,辚辚玄奘西去;曲江流饮,遥遥魏晋风骨;草堂烟雾,袅袅新词婉转;灞柳风雪,依依旧人惜别;咸阳古渡,摩诘一曲三叹;蓝桥春雪,退之征马不前。秋江寒月,俯仰而观三秦;天府之土,顾盼以慕雄姿。

噫!昔者蒙恬北征,匈奴丧胆;去病挥鞭,虏骑魂惊;子安提笔,滕王千古,工部挥毫,剑光晃耀。阳关西望,博望驼铃阵阵;云中北去,李广勇毅龙城。天高地迥,穷秋日之夺目;寒雁南投,引羁旅之愁思。南山修竹,书千古之史事;塞北风蓬,慕将士之长风。渭水垂钓,东海毅辞荆蓁;据守函谷,商君变法强秦;崤关西入,刘项鸿门斗勇;未央拍案,武帝拔剑北慑;恭谨礼贤,太宗贞观之治;守土盈仓,开元当推明皇。

登高而望,抒少年之浩气;伏案手谈,览千古之文章。兴尽悲来,阅子长之《史记》;愁感忧思,慕太白之遗风。梦得作诗,秋日可胜春朝;晴空一鹤,诗情即引碧霄。

呜呼!胜地难寻,此独千古。瑶琴抚唱,声彻深秋之际;逸兴遄飞,情扩三秦之地。草庐尚在,陋室犹存。登高作赋,以兴壮思。执笔为文,凝千古之赞叹;感怀作赋,请献拙于群公,倾竭鄙诚,恭疏短引,浅言为赋,虽无立雪之节,望乞不吝:

长安帝王地,自古宫阙成。

鸟翅分秋色,烟光绕飞甍。

终南云岭秀,笙歌书画屏。

雄关万里阔,铮铮赋壮情。

篇2:长安赋散文

长安赋散文

碧草赤花,满城新芽,城河肥鸭戏虾,沙石淤畦,探头眠龟窜蛙,喋喋夏日题话。霓影翠压,浅荷初发,浅潭闲蜓悠蛾,泥积垢,拆腰残戟陈甲,默默往昔牵挂。凭栏观,渺茫迷漫,演绛干戈何人看?

金樽琼浆道繁华,檀木玉龙饰驹马,更有伊人教萧作画,王公相卿好安榻。蓝巾铁锄植桑麻,三秦糟糠话常家,唯余西窗影月斜,貂衾布衣难思茶。烽火狼烟焚阿房,云梯步驽代春木,茅芦稀薄易腐脊,阴霾罩锁难见天,雨夜多凄凉,赤日寡宿荫。此景多闻关中地,九州通衢,必争之处,自是如斯。

相系鸿门宴之战,广可为传唱。盖霸王之败于新丰而走麦城,记载繁杂,颇为人知。集两家之混战,辉煌磅礴,胜则心喜若狂,败则身殆名殃。可谓流血成河,积尸成山,哀鸿迷漫。四面楚歌刎乌江,赤焰万丈,噬尽士卒。人常道一将成名万枯,国之兴亡,殉了多少将。

新城掩残骸,云雨安亡魂。雕拦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成者王候将相,封土列彊,败则叛贼逆党,沦落人异乡。普天之下皆王土,归也无路,藏也无路,多是身殆魂殇,萍踪渺茫。承运俱奉天,相逢即是缘。笑长安,溺傀权,到头来,枉弑生灵。更堪笑,奸佞弄权敛财,徒为他人作嫁妆。可忴将帅书生,倒不似棋翁明了。兴亡苦百姓,战和利公卿。

名利易忘本,权贵甚缚身。大明宫旧事,风月解新愁。往者如烟,为风拂散,往昔似雾,朝阳蒸容。富贵若烟云,荣华似尘土,不江河万古流。渔樵论事,青灯浊酒,一楫一蓬舟,云雨波涛得自由。蓑笠翁,挂斜钓,纵横太白宿野州。竹樽再斟酒,胜却王候数风流。秦岭隐客,有意共酌否?

情缘伤人,怨多情。若等闲,却道易变,纵使风华,谁人怜?世事变化,水月镜花。花开谢,月圆缺,无碍人间好时节。问樵夫看世,繁星孤月,一斧一行担,岩崖黛林觅古丘。自娱者,理霜鬓,谈笑桑兴正酣。君且看,华山高险茶韵漫。待得雪,俗垢绝,老夫成仙景成阙。和一首,无关风月,问蓬莱,席可有虚。

历来游者观客,多兵马俑驻足,而或舞墨嘘叹,详论风水轮流转,言不离悲欢,恩难免危安,俱是泛泛,惟幻杜甫论,甚入吾心,奈何世事变幻,星移斗转,物事两非独垂泪。一庙无字碑,能予何人看?不禁放歌,歌云:日月悬空照千古,云萍逐风任沉浮。红笺书,多情难诉,霸王怒,势传汉楚,定教宋王泣太祖,不若当初,杯酒释符。而今不复,秦月咸阳万里路,易仿霞倪服,难效霞倪舞,形倚韵殇踪迹疏,道似孤独,不似孤独,阑珊处,闲客乱云结草庐,一叶风雨长安赋。

作者简介:张小北,80后伪文青。某外企职员,擅绘画写作,《美篇》及《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常刊于《西北作家》,及《南城文化》等公众平台。

篇3:秋之赋散文

秋之赋散文

秋天

秋天的天,水洗般的清澈,海一样的湛蓝,万里无云时如一帘蓝色的锦缎。秋天的天,有时也飘云,那云啊,白如雪,色如银,如快乐悠闲的羊群。

秋天的天,湛蓝与白云相聚,静谧与灵动相间,晶莹透剔,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秋天的天是唱不完的美妙诗篇。

秋日

晨曦中橙色的团团圆圆在一派生机中冉冉升起,光芒融满大地。

尘埃在秋风中落地,灰雾被秋雨洗涤,清纯世界鲜亮无比,秋日繁忙欢喜,果实的成熟有了秋日的安慰,秋日给了人们收获的惬意。

晚霞里是金色的圆圆团团,金色的光辉让人们在幸福中酣睡。

秋月

秋月如银,秋月如诗,秋月唱响爱的衷曲,多少人因为看到了圆月有了思念的企盼,多少游子因为看到了月圆而有了归期。嫦娥袖舞情满中天,月兔雀跃飞撒花瓣,吴刚捧出桂花美酒,天上人间,人间天上,醉人的秋季,迷人的秋月,天上的比翼人间的连理,秋天的每一个夜晚都充满了神秘。

秋风

秋风的无情,是它看不惯绿叶的枯黄,它要把它们卷到地上永远地埋葬,秋风的无义,是它不允许尘埃把阳光遮挡,它要把它们吹送到辽阔的海洋,还世界一个清爽,秋风的无情无义,是它看不得有些人的卑鄙,它要用无形的长鞭,赶走人间的肮脏,冷峻中它在告诉人们,这世界有欢畅也有凄凉。

秋雨

初秋的雨,裹着清凉让酷暑里的人们有了惬意;中秋的雨,飘着爱的遐思让相恋的人们有了渴望的相思;晚秋的雨,淋洒着丰收的欢喜,让一年将息的人们有了收获的佳期。

秋天的雨,雨滴涟涟心急脚步也疾,来得是那样的匆忙,走时顾盼回首,依恋不惜。秋天的雨迎来了冬日的凋弊,凋弊只是暂时,冬日的明天就是淅淅沥沥的春雨。

秋夜情思

那晚星稀,那晚月明;那晚风平,那晚浪静。那晚若不是你悄悄地走来,哪有我们这么些年的缕缕情思,哪有我们这么多年的翘足相望?

静静的海面上,月色铺就一条银色的桥,桥的尽头是那圆圆的月亮。你走进月色里,微笑着牵住我的手,沐浴着咸湿的`海风,我们走进月光中。

深的夜,缓缓的风,静静的潮,无言的相拥。那一夜,嫦娥见证了我们的爱恋,温润的浪花定格了我们的情。有爱的人无语,相恋的人凝视,那一夜,默默地守候,默默地守候到天明。

雨中,你登上了离去的客车。那闪动的光亮分明是泪在眼窝,挥手的瞬间我听到了你无声的祝福。你我的心啊,开始随风飘泊。

我知道这一辈子注定有座山,有条河,让我们去跨越,去攀登;我知道以后的日子里,不会再仅仅有自我,那份情,那份爱,陪伴着我们风中,雨里,雪中,雾里欢快地走过。

情在北戴河,爱在月光里。丝丝白发伴着我们又相聚。还是那月明星稀的夜,还是那风平浪静的海边,还是两颗如初的心,还是相拥无语的守候。默默到天明,默默到天明……

篇4: 秋之赋散文

当我还漫步在花的海洋里,陶醉在夏的乐曲里时,一股爽快之感倾入我身,沁人心脾,浑身阵阵凉爽。好舒服啊!

秋天来了。秋迈着欢快的脚步,带着硕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秋风淅淅吻醉了我的心。一丝凉意,轻轻的划过我的脸,唤醒了迷恋夏的我,抚慰我燥热的心神。使我看到了耕耘后的收获,体味到秋收的快慰。感觉到秋的可爱与诱惑。

秋,带着丰厚的礼物,悄无声息的笑盈盈的向我们招手。把累累果实捧到了我的面前。

看吧,紫色的葡萄玛瑙似的,一串串挂在枝条繁茂的架上。水灵灵的酸甜可口,咬一口甜滋滋,满口的'水儿溢出。当然了还有酸的,吃一颗酸倒牙,不由得咧咧嘴,咂咂舌,脱口而出:“好酸啊!”。呵呵・・・可别太贪吃了!贪吃的人,吃多了,会酸倒牙的。

放眼看看,果园里,黄澄澄的梨子挂满枝头。不用说,摘一颗咬一口,甜津津的,水儿顺着口角儿流下来了,你不得不赶忙吸一口水儿,要不那香甜的梨儿水流掉了怪可惜的。颗颗圆滚滚的苹果,红的,黄的,红里泛黄的个个在秋风中点头,投来亲睐的诱惑,向你致意。那铃铛般的红枣儿一颗颗一串串,在微风中笨拙的舞蹈,悠绿的枣儿叶儿为她伴奏。

我漫步在秋的季节里,各种的果子在微风中摇曳,展示着自己的风姿,使你不得不伸手摘一颗的品尝・・・

秋的果园脍炙人口,秋的田野更赋有诗情画意,她是艺术的构造,是浪漫的,多彩的・・・

秋的田野是热闹的,各种作物 尽显风采。金灿灿的玉米,红艳艳的高粱和荞麦,沉甸甸的谷穗,绿油油的蔬菜,各领风骚。她们在瑟瑟的秋风的里欢呼雀跃 ,窃窃私语,频频向农民致谢,感谢农民给予她们一个显展自我的平台 ,使他们奉献自我。

秋还是一个多雨的季节。

秋雨绵绵,我徘徊,我彷徨。沥沥淅淅秋雨为我洗去心灵的忧伤。

雨过天晴,迎来的是朗润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激我奋进,使我更加坚强。

秋雨凄凄,告诉我们,生活不是平平淡淡的。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幸福中掺扎着忧虑,只是看你怎样对待。

秋,在给你一个舒心的日子时,同时也赋你一个哲理:付出艰辛,方可收获;春华秋实,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春播,秋,就给你一份怎样的收获。

春,使你有个期盼。秋,让你作出新的打算。

秋,最讲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勤劳的人硕果累累,懒惰的人穗穗秕谷 。

我歌颂春天顽强拼搏的精神,赞美夏天的妩媚柔和与美丽,但更爱秋天的求真务实。

我爱秋天!

篇5:秋之赋散文欣赏

秋之赋散文欣赏

秋之赋

时光飞逝,四季轮回,金色的秋天带着凉爽的风儿洒脱地来到人间。

一提到秋天,人们情不自禁的就会想到落叶、枯枝。其实,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没有落叶的奉献,就没有果实的成熟,就没有明年春天的蓄势待发。没有秋天,何以看见“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神奇美景啊!

春天,是绿的象征。虽然历代文豪赞美春天的诗句数不胜数,但是都没有离开丝丝春雨带给他们的“愁”,这就给春天的美景蒙上了一层伤感的'味道。

夏天,是花的世界。你看,红的、黄的、紫的、白的漫山遍野,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蜂飞蝶舞,好一派迷人的美景。可我觉得这是一种外在的美,华而不实。

冬天,是雪的世界。洁白、晶莹剔透、分外妖娆。可是这色彩实在是有些太单调了 。

只有秋天从内到外,透着一种朴实的、成熟的美。

你看,一排排高粱举着红红的火炬,饱一胀的玉米撑一破了“衣衫”,一望无际的棉田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金色的麦穗在秋风的爱抚下掀起一层层波浪,它们在传递着丰收的信息;果园里又圆又大的苹果羞红了面颊,黄黄的鸭梨让人爱不释手.........好一派北国的金秋!

我想人生也如此吧!每个人从出生到暮年,在生命的长河里求学、探索,逐渐走向成熟。而人到中年正是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恰如金色的秋天。人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发挥其所长,创造着奇迹,让梦想变成现实。在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自信的、成熟的美。

啊!金色的秋天,如秋的人,都是我今生之所爱!

篇6:秋天的散文:秋赋

关于秋天的散文:秋赋

告别了夏天,我们送走了生命中繁华的季节,火热不再,晨昏渐沁凉意,夜雨暗涨秋池,我们迎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也是一个让人们沉静下来厘清生命轨迹的容平之秋。

有道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天凉好个秋”,这哪能一个“凉”字了得?这分明是一个让人们冷静思考的季节。其实,秋天就好比人到中年,这可收敛内省,反思前半生的荣辱得失,沉寂一下淡定的心态,收获一份人生 的达观和睿智,以飨后半生的天伦喜乐。当然,也只有学会这种秋天般的冷静和容平,我们才知道怎样面对接下来的'冬三月。

顾往过去,在我们的先人当中,对秋天的评价可谓是怨气多于赞美。这又多体现于那些文人骚客,见证于那些传之后世的诗文典作。什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朱颜辞镜花辞树”、“悲哉秋之为气也”,似乎人之进入了老境,秋之悲凉,古井无波,只等哨音结束,这场人生的表演就要下课了。相反,对于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春天,人们总是作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代名词,被热烈地歌颂和赞美。是的,与春的张扬和激情相比,秋似乎是太过低调了,“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但是,如果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之外,或者作为一个不热爱自然而远离自然的人,你又怎能看得到“层林尽染”的磅礴?又怎能看得到“硕果压枝”的丰足?更不会体会到“容平之秋”的淡定通达。他只能独居在四壁之内哀叹着“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悲戚,把秋天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大加哀怨了。当然,从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来说,秋,性燥,而肺虚导致对刺激适应度下降,极易产生悲忧情绪,这也可能是人们吝啬于秋天赞美之词的原因所在罢。

不论人们对秋天如何地评价,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没有人不这么认为的。之所以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就在于她把人们“春华秋实”的这种期待回馈给了人们,对人们来说这种收获必定是喜悦的,而喜悦是该分享的,这种分享总是会给人一种快乐 和感恩。所以秋风起,黄英开的时刻,也是人们思念 和怀旧的时刻,故人千里外,真情心中念。因此,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感恩的季节,更是一个感知亲情 而又怀念故人的季节,这才是秋天的深层内涵。

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秋天又是碧蓝清澈,宁静致远的季节。她是历练后沉淀的冰晶玉洁般地明亮,即便是空中飘来的一朵云也是那样地洁白纯净,以致我们经常地发出“秋高气爽”的感慨。不是吗?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灿烂雍容的金黄树叶,这是多么地让人惬意?她的成熟从容,她的豁达明亮,又怎不叫人心底坦荡,胸怀高远?尤其,当今时世,浮华无尽,当今之人浮躁难宁,整日里忙忙碌碌,晕晕乎乎,似乎心无定所,在这个时候,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会让人们浮躁的心渐渐地沉静下来,她的一丝清凉就是秋天赠给人们的一份人生难得的大礼,让人们清醒、淡定和从容。

日月轮回,四季交替,犹如人生。秋天,好比人进中年,她是人生里的至高境界的体现,她收获着春天的希望,她感悟 着夏天的火热,她又收藏着冬日里的幸福 。让我们感恩秋天,让我们赞美秋天!

篇7:秋赋诗歌

秋赋诗歌

《晚秋》

又是寒凉晚秋天

窗前红烛染丝环

不诉愁言吟心碎

笔竞孤山画霜颜

《梦秋》

梦里桃花伴红妆

蝶舞蜂戏柳影藏

小院寻的风袖舞

长河聚首心飞洋

朝朝不理孤独燕

暮暮送伊寂寞霜

借得清酒樽对月

但求醉卧忘忧乡

《再赋秋凉》

凉秋梦空梦秋凉

霜染露寒露染霜

笔瘦穷词穷瘦笔

黄叶愁肠愁叶黄

《眠秋》

窗前银勾诉空明

河畔寒星映碧空

无眠之夜听暮鼓

圆睁双目盼晨钟

《醉红尘卜算子》

风过了无痕,醉梦红尘路,

迷雾盘旋待夜沉,又把凉秋入。

旧岁掠水纹,逝去留不住,

惆怅倚栏泪满襟,咫尺天涯处!

篇8:长安秋高中作文

长安秋高中作文

“淡极始知花更艳”。自古以来,草木就以冰洁脱俗、淡雅飘逸者为上品。草木如此,季节也如此,而在这惯看秋月春风发长安城里,秋季更将是一个“淡”字演绎到了极致。

长安的秋季,景色总是淡然的。虽说晨钟暮鼓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坐落在市中心的飞檐雕梁却不会倒。天色初亮之时,钟楼的尖顶便开始闪烁微明的光芒。随着日出东方,阳光便会像融金一般从钟楼尖顶想四周荡漾开去。每每此时,长安城的帝王之气便会不动声色地演绎到极致,不需朱阁重楼,不需金箔银屏,这种淡然的气势就足以压倒众城了。再看辋川灞陵一类极富人文气质发去处,无不是“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抬头望见牵风翠带连着青碧的天色。横斜的枝叉停住着不知名的鸟雀,那清冷的啼鸣与脚下落叶发出的==和成一阙悠远是歌谣,生动地诠释着当年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怡然自得。

长安的秋季,市井生活总是淡雅的。沿着布满苔痕的城墙根漫步,总能听到浑厚朴实的秦腔,总能看到棋盘上的.兵车之争。在梧桐槐树的静默中,长安人享受着市井生活的风味意趣。不同于上海的十里洋场、夜夜笙歌不同于广州的霓虹幻影,灯红酒绿;更不同于北京皇城的盛气凌人,这里的秋季不仅不能减损长安人的雅兴,反而使秦腔在凝厚的青天下愈发绵长,使楚河汉界在落叶梧桐中愈发生动。这种在千年文化中浸泡出的自娱手段,比现代的光怪陆离多出了不止一分诗意盎然,淡雅高洁。

长安的秋季,风格气质总是淡泊的。虽说是十三朝古都,但在里文化的气息总是多过皇家气派的奢华富丽。自谢灵运起,这里的文人墨客便没有止过。城郊的辋川便是最好的代表。一面是庙堂社稷的忧重思沉,一面是山头斜照的淡泊田园。本来相对立的气质却因时间而变得和谐而统一。这种“淡泊入仕”的态度也赋予了长安秋季以生命和活力。风景与市井在秋季变得格外生动,使流水空山中更添恰到好处的烟火气息。

每个城市总有“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好时节,譬如杭州的夏季,沈阳的冬季,苏州的春季……而在长安,无疑是秋季最盛。在等好时节,正适宜像曾停留在这里的众文人一样,“千径沿崖踏苍壁”,且看烟雾。

篇9:长安秋望 杜牧

作者: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长安秋望翻译: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长安秋望字词解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上。

③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毫:非常细小的东西。

④气势:景象、气派。

长安秋望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作者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篇10:杜牧 《长安秋望》

楼倚②霜树③外④,镜天⑤无一毫⑥。

南山⑦与秋色⑧,气势⑨两相高。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白话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是说作者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注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洁。“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合而观之,是诗人登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楼立霜树之上,人立高楼之上,创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镜天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怎样理解。“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用意相似。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篇末的“高”字,点出了诗人心目中所注视欣慕的是万般“秋色”中的那种高远无极的气象。

“高”是这首五言诗的“诗眼”,全诗各句都在围绕着这个关键性的字眼着笔设景。楼高于树,山高于楼,天高于山,诗人采用以实托虚,以意写神的手法,轻笔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空高高在上的神态气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无极、深邃明净,虚无空灵,浩渺雄浑,若有若无。登楼极目,似与苍穹接轨,清新气流荡涤心胸,悠然脱俗,升腾化外。而且由于对实物的`描写,没有一笔重彩浓抹,让人只觉得树挺拔、楼矗立、山耸峙,一一立地凌空,直上九霄,竖列眉睫之前,又给人一种高直疏朗的美感。“胸有正气格自高”,“秋色”的这种高直清明的只可意会的神韵,正是诗人胸襟、性格的外射。由此看来,这首写意诗可谓晚唐诗苑的一朵奇葩。

拓展阅读:《沈下贤》杜牧

沈下贤1

斯人清唱何人和2,草径苔芜不可寻3。

一夕小敷山下梦4,水如环佩月如襟5。

【注释】

沈下贤: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元和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贬为南康尉。是著名文学家,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小说。

斯人:这人,指沈下贤。清唱:指作诗。和:指和诗。

草径:杂草丛生的小路。苔芜:青苔遍地。不可寻:找不到,指沈下贤旧居遗迹。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

水如环佩: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声如同妇女所饰环佩一样琤琮作响。月如襟: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贤的襟怀一样高洁。

【白话译文】

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他旧居已是杂草满路青苔遍地形迹难寻了。

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作者杜牧任湖州刺史,在经过沈下贤曾居住过的小敷山时有感而作此诗。沈亚之善作传奇小说。他写的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故诗人杜牧作此诗以表达他对沈下贤的仰慕。

【赏析】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句中用一“清”字,使此诗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沈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沈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四两句,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梦”来。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不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流和洁白澄明的一弯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佩”,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足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象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迥诗境的外化,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象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格的象征,宛见其孤高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皎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相映,融比兴、象征为一体,在艺术上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是交织着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凭吊之作。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评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通过这种境界,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一个“清”字:从“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到“水如环佩月如襟”的清寥梦境,一意贯串,笔无旁鹜。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显得虚而传神。

篇11:杜牧《长安秋望》

楼倚②霜树③外④,镜天⑤无一毫⑥。

南山⑦与秋色⑧,气势⑨两相高。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白话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是说作者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注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洁。“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合而观之,是诗人登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楼立霜树之上,人立高楼之上,创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镜天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怎样理解。“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用意相似。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篇末的.“高”字,点出了诗人心目中所注视欣慕的是万般“秋色”中的那种高远无极的气象。

“高”是这首五言诗的“诗眼”,全诗各句都在围绕着这个关键性的字眼着笔设景。楼高于树,山高于楼,天高于山,诗人采用以实托虚,以意写神的手法,轻笔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空高高在上的神态气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无极、深邃明净,虚无空灵,浩渺雄浑,若有若无。登楼极目,似与苍穹接轨,清新气流荡涤心胸,悠然脱俗,升腾化外。而且由于对实物的描写,没有一笔重彩浓抹,让人只觉得树挺拔、楼矗立、山耸峙,一一立地凌空,直上九霄,竖列眉睫之前,又给人一种高直疏朗的美感。“胸有正气格自高”,“秋色”的这种高直清明的只可意会的神韵,正是诗人胸襟、性格的外射。由此看来,这首写意诗可谓晚唐诗苑的一朵奇葩。

拓展阅读:杜牧生平

家世背景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土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开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暮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篇12:《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②霜树③外④,镜天⑤无一毫⑥。

南山⑦与秋色⑧,气势⑨两相高。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白话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是说作者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注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洁。“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合而观之,是诗人登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楼立霜树之上,人立高楼之上,创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镜天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怎样理解。“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用意相似。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篇末的“高”字,点出了诗人心目中所注视欣慕的是万般“秋色”中的.那种高远无极的气象。

“高”是这首五言诗的“诗眼”,全诗各句都在围绕着这个关键性的字眼着笔设景。楼高于树,山高于楼,天高于山,诗人采用以实托虚,以意写神的手法,轻笔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空高高在上的神态气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无极、深邃明净,虚无空灵,浩渺雄浑,若有若无。登楼极目,似与苍穹接轨,清新气流荡涤心胸,悠然脱俗,升腾化外。而且由于对实物的描写,没有一笔重彩浓抹,让人只觉得树挺拔、楼矗立、山耸峙,一一立地凌空,直上九霄,竖列眉睫之前,又给人一种高直疏朗的美感。“胸有正气格自高”,“秋色”的这种高直清明的只可意会的神韵,正是诗人胸襟、性格的外射。由此看来,这首写意诗可谓晚唐诗苑的一朵奇葩。

拓展阅读:《送杜顗赴润州幕》(作者:杜牧)

【作品介绍】

《送杜顗赴润州幕》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送杜顗赴润州幕

作者:唐·杜牧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

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

还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

若去上元怀古处,谢安坟下与沉吟。

【注释】

①杜顗:杜牧弟。润州:州治在今江苏镇江。此诗《杜牧年谱》系于大和八年(834)十一月,时李德裕出为镇海节度使(治润州),辟领为试协律郎,牧在扬州赋诗送行。

②丞相:指李德裕,大和七年任宰相,八年十一月出镇浙西。

③加饭: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④韦弦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此处乃劝杜顗随时留心自我调理。⑤玳瑁簪:用玳瑁制作的发簪。玳瑁簪华贵,可用以代指幕僚。李峤《刘侍读见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赠》:“顾己惭铅锷,叨名耻玳簪。”

⑥上元:县名,属润州,在今江苏南京。处:原作“去”,据全诗校语改。

⑦谢安:东晋名臣,《晋书》有传。

相关专题 长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