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知了

inkkk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inkkk”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林清玄 知了(共7篇),欢迎阅读!

篇1:林清玄 知了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篇2:林清玄 知了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来。

孩子问我:“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我说:“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孩子的话使我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我们千里迢迢跑来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我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我想到,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疑情,问佛印禅师说:

“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

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

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

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已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已呀!”

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大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盖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实是好的,惟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见及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

把佛像盖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权。有名位、大富有的人还能自觉很渺小,那是“人化”。

佛像不必盖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巨大的佛像与摩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权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无佛,心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的银针就已经装上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林清玄《桃花心木》

2.林清玄作品《敏感的妖怪》

3.林清玄散文 菊花羹与桂花露

4.林清玄散文《胃散》

5.林清玄《煮雪》简介及读后感

6.林清玄作品《卖茶老妇》原文赏读

7.林清玄《花与树的完美》练习及答案

8.林清玄生平事迹

9.林清玄作家的简介

10.林清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

篇3:林清玄散文《知了》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蟟”,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林清玄散文《大佛的避雷针》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来。

孩子问我:“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我说:“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孩子的话使我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我们千里迢迢跑来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我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我想到,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疑情,问佛印禅师说:

“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

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

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

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已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已呀!”

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大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盖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实是好的,惟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见及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

把佛像盖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权。有名位、大富有的人还能自觉很渺小,那是“人化”。

佛像不必盖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巨大的佛像与摩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权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无佛,心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的银针就已经装上了。

篇4:知了

知了是一种同翅目昆虫,其种类较多,我国就有一百二十种。雄知了的腹部有一个发声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响亮的声音;雌知了虽然在腹部也有发声器,但不能发出声音。一到夏天来临,雄知了就会站在树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没完,声音传出很远,正是因为它的叫声音,而称它为知了。有同名的歌曲和文学作品。

目录名称简介特征生长收缩展开名称

学名:蝉 俗名别名:蚱蝉、油蝉、知了、蜘�i、叽喳虫、碣馏侯、蝶拉子(皖北俗名)爬叉、知了侯(山东俗名)、蝶喽龟儿(徐州俗名,音)、大姐喽(邳州市俗名,音)麦叽鸟(郑州东南部俗名,音)。 英 文名:Motschulsky 拉丁学名:Graptopsaltria nigrofuscata

简介

蝉是俗称“知了”的一种昆虫。最大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亮晶晶的,蝉褪下的壳(蝉蜕)可以做药材。

特征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种声音缺少变化,不过要比丛林金丝雀的叫声大得多。

生长

蝉的蛹(蝶拉猴)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根的汁液。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蜕皮后的知了附着在树枝上,依靠吸食树枝或树干的汁液生存。繁殖 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不同的时期。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蝉在交配之后,雄蝉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蝉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然后雌蝉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

篇5:林清玄

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人物生平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婚变

1979年与陈彩鸾结婚。

林清玄应付台湾报纸激烈的竞争,生活忙碌,内心空虚,陈彩鸾却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在某一年的新年,陈彩鸾离家外出不知去向。林清玄和儿子只能以方便面充饥,自己的家如此凄凉,林清玄心灰意冷。

三个月之后,林清玄选择辞职上山,隐居起来,两年后林才重入红尘。就在林清玄以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时候,他遇见了方淳珍。

在一个雨天之后林清玄提出了离婚的要求,陈彩鸾对离婚也持赞成态度。和陈彩鸾离婚以后,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办理了结婚手续。

娶了年轻貌美的方淳珍。

关于他的谣言便满天飞。林清玄一直保持沉默,他希望用沉默来打动大众,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祝福。但事与愿违,大众对他的抗议终于在他宣布新婚的时候达到了白热化,甚至有激进的妇女组织,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门口焚烧他的书。有人在网上大骂他是“伪君子”,有人说他“说一套,做一套”。

事实上,陈彩鸾却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平时她们会相约喝茶、聊天,方淳珍还会为林和陈彩鸾已经长大的儿子买电影票,约女朋友。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谈过去,林清玄对方淳珍说:“在脆弱中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忍,时间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作品好坏的'最公正的法官。”

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创作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得,使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成就荣誉

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萝蜜》《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等。其《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期第十一单元第2课[5] ,《百合花开》还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篇6:知了江南

染指江南,知了水的柔情,风的轻盈,还有那小桥。

——题记

杏花雨瓣飞落,帘拢一季清梦,翻开待放的花语,蓄尽万般情萦。瓣瓣馨香密织着一枕幽梦。雨丝绵绵,清风柔柔,看,它就像是春天里杏花瓣一样,时有点点瓣瓣带着丝丝幽香落入晚秋的心房里,油润了嘴角眉梢,舒展了情意缠绵,乐坏了远远的你和我。

江南,四季如一日,有山有水有小桥,轻执画笔,景景皆可入画。灵灵的水、秀秀的人、层层的山,连绵不断,绵延到心间。乌篷船,油纸伞,蓝印花,都是我的情怀,你的江南。晚风轻,杨柳柔,浸染多少梦幻指上,掀开所有的思绪,你在我的梦里边,见与不见,梦继续,心不散。

慢慢走一段小路,看一程风景,岁月,如水一样穿尘而过。落花有意,流水岂会无情?闲来,独自徜徉在江南风韵的小桥上,阳光下赏花,寂寞里听风,花开了,是满心的喜悦,花谢了,却是一季的等待。喜欢的一个人,一种情感,弥漫在心里,越过了风雨的缠绵,似乎已经年深久远。想念,不与他人言,一心,一情,只需相视一笑,眸间灵犀闪动,若阳光明媚,总是两个人的清晨。轻启红窗,吮吸岁月赠与的祝福气息,即便,世界喧哗声不断,眼里渐豁达,思绪渐丰盈,有花开,有风吟,心中,自会清静。

伸手,触摸江南轻盈的风,它像处子的脚步一样,莲步婀娜,悄无声息。它来时,你没听到步声,可当她掠过你的身旁,一丝丝轻微的触动不经意间蹦上你的嘴角眉梢,也许那就是风声,静静的你也听不见,需要静心感受它的轻盈飘逸的身影,如同感受远方微薄而却存在的真情。

天公总爱作美,晴空一隅,遥远的云边,若隐若现有丝丝缕缕的薄雾,若即若离在缓缓流转,快看,亲爱的,那种色彩分明的亮丽,如碧蓝的画纸上,赫然点缀出几朵孤傲的百合,艳丽而矜持。浮世清欢的仓促中,不再是思念的愁苦,蓝白相间的帷幔下,铺展出秋日里最明媚的一幅画卷,变成想念迸发出的幸福爱意。多想,趁着此时的这段时光,拥你入怀,其他一切都无需猜想。故事在风中继续,忧伤在雨中蔓延,已停息了原有的轻狂,天高云淡之后,所有躁动不安的情绪,都可以安然落幕,让层层盛开的美丽,栖息着清凉,唯有想念,安稳的坚持。

你问我,当时光的影,温婉成一季深秋的想,在层层叠叠的思念间,将爱恋,如何用最安宁的唇语渐渐填满?我轻轻的答,此刻,你自远方寄来一线牵念,我轻轻和上你的曲调,在爱的原野上,吟唱成指间最美的华年,萦绕在层峦叠嶂间,久久不蹦停息。将秋天的一丝憧憬藏于眸间,在薰衣草的紫色花田里,合拢起芬芳的香气,护送你来到安暖的夏日,游离在花海人间。

借着清冷的风,微闭起湿润的双眼,穿透指缝间的红晕,仿佛是你喜悦的脸,让流韵中的温暖,瞬间在掌心弥漫,浸入指间心房。捻你的名字入诗,遇你于江南画卷中,伴着清宁的美丽,聪慧的读你千遍,在最辽远的空旷里,思念萦绕在指间心上。我说,你是我最幸福的光线。

风过江南,染指岁月青葱,知了水的柔情,风的轻盈,还有那小桥。最是无意却有意,小桥总是走进眼帘,“百步一桥”之说,转瞬间深信不疑。流水潺潺环房舍,小河纵横绕小桥,蜿蜒曲折,桥连桥,水连水,水映桥,桥染水,站在桥上风景截然入眼进心,花前月下,小桥轻卧,杨柳依依。将视线穿过桥孔,孔孔似月非月,一醉情怀,一颗颗杨柳摆弄着长发,喜迎几方尘客,处处情人。

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听着歌,踏着调,凭栏望,蝶恋花的美丽在花香的氤氲里怒放,指尖的靠近,彩蝶翩翩的微颤,那种悸动在心间久久不散;望不到你的世界,却感受着你给的幸福。

曾几何时,开始愿意就这样在时光里行走,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繁华尘世,忘记了旦旦誓言,简简单单地写着美文,在小桥流水间穿梭,在乌篷船里撑蒿,轻轻触碰环绕在水月流光中的雨荷,在月光下游离奔跑,静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人聚人散。

品尝淡淡的秋色,如一程无法搁浅的时光,借着季节的入口处悄然而至。风,掠过流水小桥,瞬间,涟漪轻轻,却不见暗香残红。蓦然寻花,春红已瘦尽,梧桐树伸展的叶脉纷纷落下,一抹菊的清香串成了心语,静静地在远乡的思绪中,饰演着浓情依依,就像我想你。时光渐长,任风雨婆娑,任云烟流动,岁月的痕迹,正悄然爬满眼角眉梢。不经意间,已数不清分离的时日,常常轻捻一盏茶香,将万般滋味饮到日渐寡淡,思你于弹指时光中,有你的梦总是惊醒睡梦中的我。

午夜幽风飘摇,独自立于窗前,一山一水梦里现。我又一次来到江南,见山见水,你在哪?

篇7:知了作文

知了作文

知 了

夏天,“知了、知了……”的声音不断地从四面八方传来,这就是知了的叫声。

知了,学名叫蝉,俗名为“知了”。它有一对圆溜溜、乌黑的眼睛,活象两颗精巧光亮的珍珠;知了的嘴是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它就是靠这根管子来吸食树的汁液,为自己提供营养,它有两根触角长在嘴的两旁,形成了一个“八”字,活像两根探测器;知了的`面部正好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没有颈,头与躯干直接相连。知了的躯干圆墩墩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上有许多环向的条纹,在光的照射下,还可以发现知了身上有很多密集的绒毛。知了长有一对透明的翅膀,翅膀上有像蜘蛛网一样的斑纹。

知了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生长分为蛹、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完整的生长周期需要三年时间。

每年的夏天是知了生长繁殖的季节,它们成群结队或独自爬上枝头欢快的高歌,它是怎么叫的呢?知了在吸树汁时,肚子上的音盖就不停收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证明了知了的叫声不是从嘴里发出来的。会叫的是雄知了,雌知了因为肚子上没有音盖,所以不会叫。知了的繁殖都是将卵产在树皮的下面,到了第二年卵才会孵化成幼虫,然后钻到地里,靠吸食树根的汁生长;它们长大后,又从地里爬出来,蜕了壳以后就成为成虫。知了的营养非常丰富,也是珍贵的传统中药。美丽的夏季,知了的世界!知了作文50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相关专题 知了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