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小镇散文

蔓越莓司康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蔓越莓司康”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车过小镇散文(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车过小镇散文

车过小镇散文

那一晚,坐在车上,经过小镇。

我童年的小镇。放眼车窗外,灯火闪烁,眺望中,桥下河水倒映着小镇容颜。

原本好几次,欲跃起重回小镇旧地重游的冲动,却不敌时光恍惚,每每路过小镇,脚步匆匆,没来得及仔细打量。在时光的隔离中,小镇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陌生。

居住小镇的祖辈,一一归于尘土。当年的事,时过境迁;当年的.人,远走高飞;游离中的小镇,遇到故人,唏嘘连连。

如今的小镇,楼群高耸,街市繁华,陌生的人流车涌,把小镇曾经临河而立屋连着屋隔路相对的老街冲刷得荡然无存。人,不再是旧时的人;街,不再是旧时的街。一条绕小镇而过的清亮河水,被飘浮的垃圾侵蚀,小镇古朴的风貌被新的建筑埋没,就连那盛放着童年梦幻的学校也被开发得不见踪影。

留存在记忆中的小镇,已经面目全非。

寄存梦想的地方,不必重游,就象旅游景地,莅临一次,最好不要再次前往。寻旧重游,只会令人心生无限惋惜,好端端的一座童年城堡轰然坍塌,滋生的遗憾漫延几多无奈。

就让童年的小镇留存在记忆深处,在心底道一声珍重!那一些四散的人,无缘今生的早已走远,后会有期的终归相逢。念旧的情怀,涌动着寻根情结,情结终归情结,就让情结高束在那里,不必开解。

苍茫中,二月娥黄跃上枝头,回暖的气温,温和着情绪,阳光里,绽开的嫩绿,自然而然的装扮着季节的色彩。

篇2:车过汶川散文

车过汶川散文

六月上旬,按照主管局的安排,我与钟科长搭乘我局在黑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的谭副局长的越野车先行进入阿坝洲为黑水县的同行们讲课。谭副局长这次回内江,就是为了联系有关援助事宜。

黑水县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5.12”汶川大地震波及县之一。此次到黑水讲课,属于支援地震灾区建设的工作项目之一。谭副局长是第二批援建人员,已经在黑水县待了三年。说实话,我虽没能被上级选中长驻黑水县,但能有幸参加援建工作,也算是我人生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六月的天气已很炙热,身穿黄色老头衫和七分裤也会直冒汗,幸好车内开着空调,渐渐地便觉凉快了许多。内江到黑水有五百多公里路程,要经过成都、郫县、都江堰、汶川、茂县等地,尽管都是高速公路,仍然要耗时六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按计划将在汶川吃午饭,然后再行前进。知道要经过汶川等地震灾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虽然自己经历过“5.12”震波的冲击,也在网络和电视上见过汶川等地地震时触目惊心的图像,但依然想亲历汶川震后的场景,去寻找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感受抗震救灾的动人情景,倾听灾后重建的声音。

从车窗外明晃晃的阳光可以知道,成都平原的气温依旧很高,大抵有30℃左右吧。进入都江堰境内后便已变天,开始下起毛毛细雨,可看到公路两面的山似乎一下子就拔高了一样,成片成片的乌云堆积在山头,车窗外的光线也暗了下来。我的心开始有些沉重,甚至有些庄严,似乎即将目睹的一切也像高山一样压迫过来,让人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正常呼吸。车内变得很安静,连一向善于谈论的钟科长也不再说话。我无法说出这是对大自然破坏力的一种畏惧,还是对生活在地震灾区的同胞们的一种敬佩,抑或是对与灾难抗衡的解放军、志愿者以及全国所有参与搞震救灾的人们的一种崇敬。但我知道,我即将目睹的一切,已经写入历史最为沉痛、最为厚重、最为感人的一页。

穿过都江堰市便进入地震重灾区汶川,车在新建的213国道上沿着岷江边疾行,贪婪地享受着震后重建的坦途。岷江奔腾于峡谷之中,两面是光秃秃而满目疮痍的大山,地震造成的泥石流仿佛是大山混浊的泪痕,灰白得令人恐惧。十年前曾经此道去九寨沟观光,那时的道路质量不敢恭维,随时都是提心吊胆,生怕出现什么意外。而今的新国道路面宽阔平顺,行驶在上面感觉十分舒适平稳。虽然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友省或友市援建的道路,但我却可以感受到路面延伸的不仅仅是一种安全感,还是一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情厚谊。

岷江对岸是旧的213国道,此时已是面目全非,不是断裂,就是被垮塌的山体所掩埋,有的路段甚至找不到当初的痕迹了。放眼一望,随处可见长驱而下的泥石流,有的覆盖了旧国道,有的则冲入岷江逼仄了河道,似乎还可听到地震当日那排山倒海般呼隆而下的可怖声响。在有的路段,竟然还可看到被飞石击毁的车辆,或剩下一堆废铁见证地震的暴虐,或倒倾于江边控诉灾难的无情,只是不知那些曾经驾乘在车内的人们是否幸运?曾听参与抗震救灾的.朋友说过,那些因泥石流击毁或掩埋的车辆没法准确统计,而能够幸免于难的人几乎微乎其微。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那些用红色油漆标注的“5.12地震遗址”,有的人去屋空,荒草丛生;有的垮塌严重,变成一堆废墟;有的屋顶开裂,上面却压着巨大的飞石;而有的竟然已经置身于岷江湍急的水流里,被泥石流逼得改道的岷江所淹没。

谭副局长示意驾驶员放慢了车速,我与钟科长等人默默地在心里记下车窗外那些惨烈的景象,那些用红色油漆标注的“5.12地震遗址”,像是一块块血写的纪念碑,悄无声息地直立于我的血管之中,我感到血在奔腾,心在跳跃。一种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的冲动,折磨着我地震之时不在现场的遗憾,我分明觉到手在微微地抖动着,手心里满是汗水。谭副局长声音低沉地说道,我们所见的只是一部分,映秀镇的情景更为惨烈。这次工作结束后,你们在返回的时候可以去看看,也许你们会想到许多,得到许多……。我与钟科长对视了一下,我分明看到他的眼里有一种东西在滚动、在闪烁。

按既定日程,我们进午餐的饭店到了。饭店叫彭州饭店,取自温江市一个县名,显然老板来自彭州。饭店门前有两位羌族农妇在叫卖鲜红的樱桃,煞是诱人。问得价格为十八元一斤,比起内江市要便宜七元左右。爱拉家常的钟科长趁谭局长点菜的空隙,与两位卖樱桃的农妇攀谈起来,大姐,今年的樱桃收成好吗?年纪大一点农妇笑着说道,今年不算好,但价钱高呢。去年虽然收成比今年好得多,但价钱比今年低了十块钱。钟科长又说道,地震时你们的樱桃树受到损失了吗?农妇的脸色暗了下来,瞬即又恢复了朴实的微笑,可不,泥石流毁坏了一些收成好的老树,哪会没有损失呢?不过,有政府帮助我们,这点损失不算啥。你看,这樱桃多好,今天早晨才摘下,很新鲜的!我俩从早晨卖到现在,就剩下这点了,要不大哥称点尝尝,我再少你两元可以不?我不等钟科长答话,便拿来一个食品袋将二位大姐小竹蓝里的樱桃尽数盛上,一称足足有五斤重。二位大姐收了我递过去的钱后,笑吟吟地离开了饭店门口,临走时,还不忘记说一声谢谢。

樱桃很新鲜,不知道是宾莹还是霖宝,大都呈暗红色,果实硕大、坚实而多汁,入口甜美,即便那种还未熟透的,也不酸牙。大家在等待上菜的间隙慢慢吃着,不觉感叹两位不掺杂使假的羌族农妇的厚道。的确,若在内地,保不定那些无良商贩会怎样缺斤少两,以次充好。

彭州饭店是汶川道旁的老店,地处要道,口味不错,加之价钱公道,从不宰客,来往客人都喜欢在此打尖(注:四川地方口语,即进餐),因而生意一直都很火爆。虽然也经地震洗礼,如今重新修缮以后,依旧座无虚席。饭店一位中年女服务员热情招呼我们点菜,一边介绍店里的菜品,一边关切地问道,兄弟是到九寨沟看风景吗?我摇了摇头说,不,我们到黑水县讲课。大姐将我们点好的菜单交给其他的服务员,又问道,是支援灾区建设?我笑了一下,算是吧。大姐露出敬重的神色,一边用抹布擦桌子一边摆放碗筷,手脚十分麻利,呵呵,不错,不错,谢谢你们的光临!

趁此机会,我悄悄地问道,大姐,地震时你怕不怕?大姐把我面前的碗筷放好,抬起眼睛怪怪地看着我,你说呢?我定定地看着大姐不敢说话。大姐见我很期待,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又开始摆放碗筷,这么大的地震,谁会不怕呢?少顷,碗筷已经摆放整齐。大姐索性拉过一张椅子坐下,告诉你吧,当时那阵仗,就像世界末日。所有的人都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等到明白过来是发生了大地震之后,吃饭的人一窝峰就往外跑,生怕爹妈少生了脚。可跑出去又如何?山上在不断地滚石头下来,地面就好像蛇在剧烈蠕动,根本就没法站住脚。留在这里还没啥事,那些开车走了的就很难说了。大姐长叹了一声,满脸都是回忆之色,许久才哽咽着说道,听说很多人都没走出去,埋在了泥石流里。说着,大姐的眼里已充满了泪水,再也说不下去了,而在座的人面色凝重,全都静静地望着大姐。

沉默片刻,我轻声问道,大姐,现在你还怕吗?大姐背过身去,用手背擦了擦眼睛,转身对我笑了笑,兄弟,怕有什么用,难道怕就不地震了么?此时,大姐又恢复了手脚麻利的状态,一边站起来帮传菜的服务员将饭菜摆放整齐,一边坦然地说道,说实话,那时的确很怕,真的以为再也活不成了。可我们有国家,有政府,有那么多好兄弟、好姐妹,我们还怕什么?大姐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你说是不是,兄弟?国家拿了那么多钱来支援灾区,外省来了那么多人帮助我们,就说你们,不也是在帮助我们灾区吗?你看现在的汶川,建设得多好!

钟科长感叹了一声,是啊,除了我们亲历的高速公路,还听说修建了不少的桥梁、学校、定居点等,现在的汶川就好像重生了一样。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里的自然条件这么恶劣,你不想迁移出去?大姐哈哈一笑道,在哪里都是生活,我们又为什么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可是我们的家啊!我们留在这里,还可以给过路的客人送上一杯热水,做上一顿饭菜,这不是很好吗?好了,影响你们吃饭啦,各位慢用。大姐说完,便又笑着招呼其他客人去了。我们一行人不再说话,静静地吃着可口的饭菜若有所思。大姐爽朗的笑声不时在饭店里响起,空气中似乎传递着一种坚强而又乐观的精神和生活态度。

车过汶川,虽然只有几个小时,可这几个小时,却如同一次从眼到心,又从心到思想的深刻经历。大姐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过了许久,依然还会撞击我的灵魂。是的,灾难面前,一个人乃至一群人都是渺小的,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却是强大的。汶川,再一次证明中国人民是一座巍然屹立的血肉长城。

篇3: 散文小镇

散文小镇

小镇坐落在城市东边的很远的一个地方,那里已经没有什么人居住了,成了一个废弃的地方,平时也没什么人去,所以就好像与世隔绝了一样。

玄喜欢独自旅行,探索未知的世界,当他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一听到这么一所小镇,就迫不及待的想去看个究竟。

因为那里已经被废弃了,所以没有什么车辆去,于是玄决定租一辆自行车自己骑车过去,因为那样说不定在路上就能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当他向租车老板说明自己想去的地方时,租车老板的脸色忽然变了,劝他不要去,不愿把自行车租给他。但当玄付了两倍的租金给他的时候,租车老板便不再说什么了。

天刚亮的`时候,玄就骑着自行车上路了,一路朝东,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东方的天很红,今天应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这时候正是四月份的天气,天气不冷不热,晨风迎面吹来,说不出的清爽,相对于大城市里的污浊气息,这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玄很开心,因为他觉得此行不虚。

他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步履盘蹒跚的从东边往西走去,于是玄停下来向老人问好,顺便又问起了关于那个小镇的事。老人抬头看了他一眼,缓缓的说,“年轻人,那不是你应该去的地方,那里什么也没有,你应该多去到大城市转转,那才是你应该去的地方。”玄听了老人的话,知道也问不到什么了,便向老人告别继续前行。

小镇的确已经是一片荒芜了,杂草与树木交错在一起,占据了废弃的土地,爬山虎跟藤蔓缠绕在一起,占据了破旧的房屋,整个小镇成了绿色的世界,看起来也颇为壮观。玄沿着街道往里走,街上的青石板布满了青苔,自行车走过的地方出现两道深深的车辙。这里看来真是没什么人来过,选一边这么想着,一边盘算着怎么游览这个小镇。

他到这里的时候都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小镇看起来并不是很小,所以他决定先沿着中间这条街道走到最东边,然后在这里露宿一晚,第二天再按原路返回来。

街道两旁是废弃的旧商店,大概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物,有着古色古香的气息,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很繁华的地方。他脑补着当年这里的场景,行人在街上缓步而行,两旁是叫卖的小贩,场景非常热闹。这里或许还残留着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一边这样想,一边停下车来进到各个房子里面去寻找一番。也许是因为当年战火的原因,这里好像什么都已经不存在了。尽管这样,他还是抑制不住好奇心,一路上走走停停。

他到小镇最东边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因为他已经做好了在这里露宿一夜的决定,所以他选了一个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搭建起了帐篷,并吃了一些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

这里的夜色清凉如水,天空一片澄静,空气中是原野的芬芳,晚风过处,让人心神清爽。天色越来越暗,月亮逐渐显露了出来,淡白色的月牙,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远处的几颗星光也清晰可见,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他躺在帐篷里,脑袋探出来,看着这样一片明净的天空。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才睡着,这一觉,他睡得很香。因为他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阳光洒到脸上,有些刺眼。

是时候回去了,他起身去收拾帐篷。可是他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变了,跟他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四面都是山,没有了路,他朝着太阳走去,却怎么也走不出去这所小镇,仿佛这里已经无边无际。他明白了,他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也许这里就是他应该迷失的地方。

篇4:车过沈桥生活散文

车过沈桥生活散文

抬头看见列车指示灯标示下一站是沈桥,心神为之一动,多出几分欢喜,几分想象。一个沈字,因了绍兴那沈园那钗头凤,这沈桥便洇染了些许凄清和缱绻,沈桥是缘于一座桥命名的吗,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牛郎便是踏彩虹去天庭见织女的吧。诗人善喻,说到桥,便有了“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般的佳句。

沈桥若是有桥,那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是长虹,还是玉带,可有西域遗梦廊桥般的浪漫,西湖断桥式的传奇。沈桥呢,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还有吗,如今曾留驻文人笔端的胜景无一不被好利的商人涂改得面目全非,以至于这里那里皆是一个模子里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或许可以这样一说,一旦形诸于笔端,美景便毁了。佛家有语,说出来便是错,阴差阳错在这里印证了。武陵人寻觅的'世外桃源,只供想象。人心会在失望处生出些许侥幸,或许,或许凡事有个意外,沈桥这里有另一番景象,是未被世人发觉的另一个宏村、郭亮村也未为可知。

下去看看吧,做一回武陵人,或许这沈桥就是自己一直要去的地方,这里可以安顿漂泊的灵魂,突然滋生的不可抑止的渴望情绪,在心里煎茶般沸沸腾腾。

人为物累、心为形役者众,超然物外的也不泛其人。晋有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欣然赋诗《归去来兮辞》,南山下种豆、养菊去了;唐有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说来,终觉竹林七贤中阮籍尤有趣,他不拘礼俗,行不由径,途穷而哭的逸闻让人不禁莞尔。不只古人,今人远离繁华,逃遁山野之地种田养鸡时有耳闻。小说家马原去了西双版纳,据说养了许多藏獒,梨花公社的赵丽华在廊坊老四合院里养鸡画画过着神仙的日子倒是真的。诗无达诂,对赵丽华的诗和画不便置喙,每日里,透过她的微博看她四合院里有滋有味的生活,让人艳慕不已。一边看一边想象自己的逃离,自己的另一番生活。

我逃过学。一年级的学业经验就是整天背剪着双手,大张着嘴巴高唱啊喔哦,再就是万岁,万万岁。说不准哪天穿着白大褂的乡村医生就来强行打预防针,摊派药丸,教室里哭声一片。一天清晨,我蛊惑两个女生一起逃学,竭力和她们描绘二十多里外有个地方多么好,我哥哥在那里工作。后来,她们终因路途遥远半途搭小驴车折回,我坚持到底,最终到达向往之地。我的这次逃离使家人饱受惊吓,这份惊吓也极大地惊吓了我,从此,我再也没有逃过学。这些年,养成凡事顾及别人感受的习惯,已经习惯约定俗成标识生活,习惯于习惯。

列车里的人挤挤挨挨,行色匆匆,或木然呆坐,或昏昏欲睡,到站下车是必然,若非事出有因,中途突发奇想下车的可能几为零。

转眼沈桥就在眼前,乡镇小站停靠的时间短,下车者寥寥。我对身旁的爱人说,这是沈桥。他嗯了一声,继续打盹。此次南京之旅,一则为着游玩,一则为着问诊。巴巴去了夫子庙,秦淮河沿岸已然没有了情怀,问诊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折腾了两天,别说是他,我也累得不行。

车在沈桥时,看不出沈桥的面目,列车驶出沈桥,再回望沈桥,星光璀璨的夜幕下,屋舍俨然,灯火阑珊。列车很快,很快看不见沈桥了。

篇5:酷车小镇之旅作文

酷车小镇之旅作文

五年级日记大全题目:酷车小镇之旅

8月26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们本来打算去帮弟弟去修模型车。

修完以后,我们正好遇见如林般的摩托车,我向工作人员问题目:“想问一下这些摩托车是干嘛用的?”“这些可是全国最顶级的摩托车队。”工作人员回答。之后,我跟摩托车选手们拍照。

突然,传来一阵歌声,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是一辆豪华越野车,还有一群媒体在访问。还请了著名歌手,来开演唱会,我们欣赏完好车,我不禁想题目:这些车都好豪华,而且都很有名。

我们即将离开时,在广场上停着直升飞机,我和我弟弟一起坐了上去,仿佛我插上翅膀飞向蓝天。

这次酷车小镇之旅使我开阔了眼界。

篇6:乡村小镇散文

乡村小镇散文

一轮月儿圆又圆,画个小兔入山巅,这里草青林茂密,这里河水清又甜。儿时那些记忆,是家乡的小河,绿油油的山田,枝头的果子,夕阳中的炊烟。乡音环绕,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

初春,阳光明媚,沉睡一冬的小草,伸个懒腰,便钻出了地面。看吧!墙角,路边,田野,到处有它们身影,给大地披上一层绿衣,杨柳吐芽,枝条摇摆,春风和煦,尽显妖娆。小燕子从南方回来,空中盘旋,屋檐下筑起新巢。星罗密布的村庄,被条小河分为两岸,村头的虎儿山,绵延数十里,高大挺拨,植被茂密,郁郁葱葱的松林,一望无际。谷雨过后,这里更加生机勃勃,各种菌类春笋般冒了出来,黑伞白盖的草菇,含铁、锌、钙,是绿色天然食用野菜;松蘑圆圆滑滑,风味绝佳,抗衰老,美容颜,是东北独有物种。松蘑含有多元醇,可医治糖尿病,松蘑肉质中多糖元素,可抗肿瘤。你要是来我们家乡做客,一定会给你端上一盘色香味俱佳的小鸡炖蘑菇。现在,家乡的松蘑已销往山东,河南等地,每年春季,外地客商云聚于此,采购,拣选,装袋,封包,一车车乡土特产,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春天,小孩子们也跑出了家门,一只只风筝升起来,流云朵朵,笑语浓浓。极目远望,山青青水幽幽,风光如此静美,小村犹如世外桃园。田里,农民伯伯驾驶铁牛唤醒沉睡的大地。不久,种子开始发芽,出土,绿油油铺满沟沟壑壑,家乡春天是美的,如幅田园画,挂在辽西这片土地上。

夏天,汨汨而流的河水,浇灌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一层层梯田泛着油绿,秧苗撒着欢生长。河水清澈,鱼儿水中戏游。劳作一天的人日暮归来,水中泡个澡,洗去疲劳,甜甜入梦乡。当阳光洒向大地,勤劳的.人早已起床,收拾农具,田间除草。地里玉米,高粱长势更旺,谷子吐出了穗子,沐浴阳光。河岸两旁,排排杨柳像条修长的走廊,吸引许多外乡人到这里游玩,垂钓。农家小院,客舍明亮,农家小菜,飘着清香,高梁米饭,玉米面馍,

口感滑润,乡土气味浓浓。

夜晚,河边是人们休闲的地方,鼓乐声声,歌舞阵阵。村里人喜欢唱二人转,那个曲调腔圆,好似走进了《刘老根大舞台》。广场里,三五一群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真是热闹。如今政策好,小镇变了模样,一栋栋楼房拨地而起,一条条街道宽敞明亮,乡村小镇民风纯朴,新一代农村人乐观向上。听,歌声燎亮,唱出了人们心中的希望。

夜暮深深,星星眨眼,小镇沉睡了,惟有虫儿还不知疲倦的鸣叫着,等待黎明,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秋到,高梁晒红了脸,谷子压弯了腰,漫坡大豆粒粒饱满。小镇人一下子繁忙起来,收割机日夜轰鸣,拖拉机来来往往,农户院里粮食成了垛,像一座座小山,丰收使人忘记疲劳,汗水和笑,让小镇沸腾了。

果园里,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苹果又大又红,枣子甜脆可口,圆圆的梨子呀,酸酸爽爽,吃上一个,回味无穷。果香飘千里,吸引着一批批远方客人,各种果子装满大筐小篮,一张张笑脸定格在手机像册里。

当大雁南飞,落叶蝴蝶般翩翩飞舞,小村宁静。夕阳下,落日伴着天边流云,炊烟缕缕交相辉映,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耕耘土地,生生不息。

冬季,万物萧寂,家家室暖如春,枝头的鸟雀停止了歌唱,只有林间色彩绚丽的山鸡,咕咕叫着钻来飞去。要是下一场雪吧,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树挂雪松,景致妖娆,当年毛委员登高远眺,便有了“望长城内外,惟余莽宏,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千古名句。

冬天,小镇人是耐不住清闲的,二胡独奏,琴声幽幽,老远就能听到大爷大妈们的笑声,邻里和睦,子孝父贤,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这里传承。

悠悠历史,多少往事沉入记忆长河,座落在镇中的弥驼寺,始建于清初年间,大殿雄伟,古柏参天,庙有两根石雕旗杆,高三十余米,直入云天。相传建庙时,三百僧人齐颂佛经,才将石柱立起。当然,这只是传说,时间久远早已无法考证。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时逢庙会,各地香客纷纷赶场而来,燃上一柱香,许个心愿,祈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足。时光匆匆而过,晨钟暮鼓,古柏苍桑,历经几百年风雨,见证了小镇崛起,振兴和繁荣。回想战火纷飞的年代,小镇饱受日寇铁蹄蹂躏,硝烟四起,人们生活困苦,家破了,重建;田园毁了,信念还在。乡亲们拧成一股绳,与鬼子斗,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镇史记载,一九三七年秋,日本鬼子清乡扫荡,有几名八路军伤员留在寺庙养伤,来不及撤出去了,万分危机关头,被几户老乡背回家中,扮作家人,躲过了鬼子搜捕。多少年过去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成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告诫我们这代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往昔已去,小镇发展日新月移,杂粮之乡,久誉盛名,这里的小米,质细腻,口感好,绿豆,芝麻中外闻名。每天,一辆辆重型半挂车从这里出发,奔向远方,当央视《乡土》节目组到小镇采访录制时,小镇的名字早已飞出了国门,在日本,俄罗斯和韩国,都能见到小镇的乡土特产,我的家乡――朱力科镇,像东方一颗明珠,醒目,耀眼。

我喜欢小镇,这里一草一木,熟悉温情;这里山山水水,如诗似画。生活在这里,闲看蜂蝶绕粱,静品古茶幽香,聆听花开的声音,寻春夏秋冬的足迹,行走在村街小巷,一枚落叶就是一个故事,万家灯光将思念拉长,一头系着远方,一头拴着心房。

篇7:边陲小镇散文

边陲小镇散文

边陲小镇,依山傍水,春光旖旎,小而规矩,处处闪现迷人的色彩。特别是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真是魅力无限,诗韵浸染,惹人垂怜。

小镇虽小,但春意深深,柔美的春风,敲开了家家户户封闭已久的窗,门前,柳丝吐绿,院墙上的爬山虎,香韵绵长,醉了几多来往客商。几栋别致的小楼,矮矮的榆树墙,阳台上摆了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草,窗台上的木槿,尽情绽放,蜿蜒的小路上,处处染香。

晨起,阳光轻抚树梢,许多鸟儿叽喳鸣叫,勤劳的男人把庭院打扫,悠闲的'妇女,三五成群,说笑嬉闹。晨练的健儿喊着春天的口号,一只苍鹰在空中盘旋,跳着优美的舞蹈,欣赏着人们灿烂的笑。

镇西,林子旁的甬路边,窜出许多绿茵茵的草,泉水流淌,山花微笑,牧童的笛声,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按耐不住激情燕子急急报道,沟坎上,几多紫色的小花,摇曳着,微风中,小镇的人们,春意萌动。

终于,迎来第一场雨,那是春天爱的舞曲,小雨,飘飘洒洒,瞬间,把小镇清洗一新,举目,如诗如画。雨如轻烟,细品,妙不可言。墙后的青苔,蜿蜒的林间幽径,那株百年古槐,勾勒出典雅的形象,犹如一条精美的画廊。

镇南,有几处算不上山的山,呵呵,就是大大的土包,经常被繁茂的枝条,杂草,遮掩。每逢端午,游客不断,多少人品头论足,兴致不减,多少孩童,陶醉其中,圈圈点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城,总是让人感动。

镇北,几个写生的大孩子,清丽脱俗,或许已经按耐不住经久期盼春天的缘故,每个人手中,都呈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画中,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燕子低旋,妙龄少女,手托香腮,太阳已经羞红了她们的脸。

爬满了绿意,感谢春天的体恤,喧闹的小镇,熙熙攘攘,人们又开始了繁忙,用辛勤的汗水,播撒着无限希望,他们坚信,只要努力,一年更比一年强。

数不尽的春之柔情,咏不完的热情高涨,来吧,朋友,请到小镇来,让你尽情体验我们的热情,豪爽,奔放!

篇8:别了小镇散文

妻子的故乡正在拆迁了,她说应该回去看看。

我的心莫名地一惊,那其实也算我的故乡了。我在山城学习工作了十几年,而对于那里的山山水水、人情风貌,已经早融入了我的血液里的。

我想,这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就为了“故乡”这两个字。故乡曾经承载了许多我们无法忘怀的东西,也寄托了我离别的丝丝念情。然而,现在我与它不是离别的那种伤痛,而是诀别,这种永远不能再见的伤,我何能用语言来表达,只有将它深深地埋藏在内心,任岁月变迁,尘封在流失的记忆中。

故乡或许在未来将以另外一种更为繁荣的形态表现在我面前:有高楼林立的街道,有穿梭不停的车流,有热闹非凡的商场与超市……然而,它终究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

当故乡将成为一种记忆的时候,我就渐渐明白我失去的是什么了,我的美好的童年呢?那山坡上生长的野花呢?那山沟里静静流淌的小河呢?跟在我屁股后面摇尾的大黄狗呢?还有门前种的仙人树呢……而这一切,都将远逝,远逝。

尽管故乡只是长江边沿小镇延伸的山村,然而,那里有我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在记忆中,小镇是古朴与宁静的,是热闹与繁华的,它有着山城一般小镇的共有特色,也有自己独到的韵味。它有一种古老与沧桑的美,也有别一样的闲情与舒适。

走进小镇,一条弯曲的青石路横穿而过,那是小镇的老街。

因为地势的高低起伏,老街有规律的起伏,就像曲谱上的五线,抬眼一望,也看不到尽头,总觉得老街的尽头就在转角处,然而踏着青石路寻去,才发现,转角后,还是老街。

老街两边的商铺,全是土坯及木结构房子,房顶灰瓦,瓦上青苔,房沿有屋檐,穿梁斗榫,虽经风雨,却依然保存完好,而各商铺的门面均用木质门板一块块地拼接。那门板斑驳的颜色,那虫蛀的孔眼,那瓦上的青苔,那台阶的青绿,无不在显示着这街景的.久远和深厚。

老街上最热闹的地方,要算那周家大院下面的茶馆了。

每至逢街赶场,那茶馆里总是座无虚席。头顶白帕的老者,背背篓的生意人,卖完果蔬菜品的农人,以及牵线搭桥的“媒子”,都会聚集在那里,或坐,或蹲,或立,时不时地传来茶馆伙计“茶来啦——”悠长的吆喝声。

小镇的茶馆,岂是一个小小的茶馆呢?它是小镇寻农取经、传递信息的最佳处所。

小镇之所以称其为“老”,我想,主要是它的青石路和那街边的商铺吧,儿时,我并不觉得它的古意,然而,现在看来,它的确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以及小镇上的人情故事。

当踏着那一块块的青石板路,沿着老街向前走,清悠,寂静,脚下被磨得发亮的青石,告诉了它曾经经历过的岁月;脚底踏着青石,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也在诉说着这老街经历的沧桑。

妻子说,她曾经踏着老街从东走到西,手上总少不了一样吃的东西,不是一根冰棍,就是一块油饼。从老街东头走到西头,她不知道走过多少个来回,也从一个青涩的少年走成了一个花枝招展的青年,走出这江边的小镇,至现在为人妻为人母。岁月流失了,但情感依然留存下来。

沿着小镇的老街走到尽头,便可穿过狭长的街巷,街巷沿台阶一直向下,便是长江边。

江边是鱼嘴码头,那往昔的时候,码头边上下船的游客、叫卖的商贩、搬运的“棒棒”,人头攒动,热闹繁荣。我也曾和妻子在码头乘座过沿江而下的船舶,去寻找美好的梦,也是那时,妻子第一次远离了故乡,陪了我这一个外乡的而现在又成了这小镇故人的人。

然而现在,码头虽依然如故地存在着,但今非昔比了,冷冷清清的,小镇也失去了它原有的风貌,听不到商贩的叫卖声了,看不到茶馆里热闹的场景了,老街边的商铺都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瓦片与掉落的屋檐,还有仅剩下的几位照看老街的老人,还在老街那荒芜的街道上蹒跚着,就像秋风中的黄叶,迟早会随小镇的老街一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码头上的趸船,在江风中静默着、静默着。

伫立在江边,望着滚滚远去的江水,消失在那晨光雾气之中。

一阵寒冷的江风吹来,我的心一下子被吹凉了。

相关专题 小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