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杜鹃枝上杜鹃啼①

鲨鱼辣椒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鲨鱼辣椒酱”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4、杜鹃枝上杜鹃啼①(共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4、杜鹃枝上杜鹃啼①

周瘦鹃

返回页首

自读提示

本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阅读本文,要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鸟类中和我最有缘的,要算是杜鹃了。记得四十五年前,我开始写作哀情小说,有一天偶然看到一部清代词人黄韵珊的《帝女花传奇》,那第一折楔子的《满江红》词末一句是“鹃啼瘦”三字,于是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瘦鹃”,从此东涂西抹,沿出至今,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杜鹃有好几个别名,以杜宇、子规、谢豹三个较为习见。据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关于杜鹃的一切,这里说得很明白,看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 ①选自《花木丛中》(金陵书画社1981年版)。周瘦鹃(1894-1968),现代作家,翻译家,同时致力于园艺和盆景的研究。

·14·

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杜鹃有一个神话,据说是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那时荆州有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名鳖灵,望帝立以为相。恰逢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给除了水患。隔了几年,望帝因他功高,就让位于他,号开明氏,自己入西山,隐居修道。死了之后,忽然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据说,杜鹃的啼声,是在说“不如归去”。因此诗词中就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的,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康伯可①《满江红》词有云:“……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每逢暮春时节,我的园子里杜鹃花开,常可听得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居起”是苏、沪人“归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所以波兰有《小杜鹃》歌。西欧各国还有一种杜鹃钟,每到一点钟有一头杜鹃跳出来报时,作“克谷”之声,正与杜鹃的英国名称“Cuckoo”相同,十分有趣。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练习

一 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

二 人们通常认为杜鹃啼血、杜鹃悲啼,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而作者既有自己的看法,又对习惯说法给予理解。试找出有关语句,并作一些分析。

三 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①﹙康伯可﹚南宋学者,名与之,字伯可,滑州(今河南滑县)人。

·15·

篇2:《杜鹃枝上杜鹃啼》

教学要求:

一、学习本文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学习课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杜鹃被诗人词客称为“天地间愁种子”,而在作者的心目中,杜鹃是一种益鸟,杜鹃的啼叫不乏愉悦之声,说它啼声哀切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因此,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本文的感情基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

本文是自读课文,且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今中外,鸟类常被视作人类情感的象征:青鸟象征幸福,鸽子象征和平,喜鹊象征吉祥,乌鸦预示着灾祸,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止,更是被传为美谈。有一种鸟,深受中国诗客词人的喜欢,经常成为他们作品中的角色,这就是被惯认为“天地间愁种子”的'杜鹃。

提问:杜鹃鸟有无别的名称?哪位同学看到过杜鹃鸟,听到过杜鹃鸟的叫声?能否学一学?(杜鹃鸟在宜昌称为“布谷鸟”,老年人把布谷鸟的叫声附会为“剥壳、剥壳,豌豆剥壳”,现在大多数人一般认为是“布谷布谷,快快布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杜鹃有关的文章――《杜鹃枝上杜鹃啼》。

二、通读课文。

要求: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三、课文分析(通过课堂讨论,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为什么作者说:“鸟类中和我最有缘的,要算是杜鹃了”?

因为45年前,作者偶然看到一部清代词人黄韵珊的《帝女花传奇》,那第一折子的《满江红》词末一句是“鹃啼瘦”三字,于是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瘦鹃”,以后变成了正式的名号。

所以作者说,和杜鹃最有缘。

2.从课文中寻找信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以“瘦鹃”为笔名。

因为,习惯上认为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的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鹃啼而瘦,其哀可知。作者当时正在创作哀情小说,以“瘦鹃”为笔名,十分妥帖。

3.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波兰民歌仙、杜鹃》,并想象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其用意是什么?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波兰民歌《小杜鹃》,并想象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这是要表达自己别样的看法。作者对“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的传统看法虽然理解,但他认为杜鹃声并不悲切,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

扩展:除了波兰民歌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子包含这这种看法,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倒数第2自然段末尾说:“‘居起’是苏、沪人‘归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杜鹃岂能说人话,且由普通话改为苏州上海的方言?这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杜鹃悲啼完全是人们的附会,是一种心理作用。)

4.文中引用李时珍对杜鹃的介绍以及有关望帝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引用李时珍的介绍意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揭示:杜鹃是种益鸟,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以澄清人们对杜鹃的种种误解。

引用望帝的传说意在告诉人们,杜鹃之所以被当作悲切的禽类,纯系主观附会,并无科学根据。

5.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题目紧扣了文章内容,新颖、别致,从修辞上讲,属于引用,引用了亡友赠画上所题诗句,富有情趣。

四、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本文虽短,但大量引用,涉及的知识很丰富,读来兴味盎然,获得知识的愉悦。

2.本文文字简约,平易晓畅。作者虽极力改变对杜鹃的传统看法,却并没有直接道出个人的观点,而是在“东拉西扯”、娓娓道来中阐明观点。作者把持住自己的情绪,使文章含蓄蕴藉。

篇3:杜鹃枝上杜鹃啼..

杜鹃枝上杜鹃啼..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最早的传说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悲啼,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这传说带着些许的悲哀,些许的凄凉,让人伤神,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

杜鹃,作为花,红艳浓丽;作为鸟,哀鸣声声。若二者同地相处,聚于同一画面,回是怎样一个景况呢?本文就是以“杜鹃枝上杜鹃啼”为篇名,二者并举,引人兴趣。作者周瘦鹃会怎样写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花鸟同名的优美散文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要求学生画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杜鹃的词句或故事)

2.师生共同活动.总结:

杜鹃啼血――悲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历代文人墨客称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李时珍也说它“其声哀切”――悲愁的象征物。

神话传说――杜鹃悲啼,让人心酸。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是悲愁的象征物。那么作者是什么看法呢?

3.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了解文中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作用,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根据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语。

(1)可是波兰有支名歌《小杜鹃》,……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2)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3)看它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

(4)……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5)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了吧。

明确: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鹃的一悲一乐,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感情。(1)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了作者热爱杜鹃之情。(2)表面交代题目来历,还有让人觉得那杜鹃的啼声怕也不仅仅是哀鸣了吧。作者从容地一点一点地为否定古代有关杜鹃的传说作铺垫。(3)介绍杜鹃分明是一头益鸟,既是替杜鹃说话,又增添了读者的见识,同时也对杜鹃的鸣声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释。隐含着作者认为古代传说并不确切的看法。(4)看似幽默的句子,显示了作者随和风趣的文风,委婉地道出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喜爱之情。(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清文章结构(见课后板书)

四、小结

整篇文章,凡是描叙中国传统文化的杜鹃,大多是写它的悲苦,在作者貌似“东拉西扯”介绍杜鹃的知识中包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隐寓着作者对杜鹃的一片挚爱。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如波兰民歌《小杜鹃》、英国人对杜鹃的称谓等)大多是欢快的,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看法。其实,在文中,杜鹃只是一个媒介,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说寓意并不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同,但又不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叫声中找出些特殊内涵,想寄寓杜鹃一种愉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悲观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透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热爱生活而又乐观进取的作者形象。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有一种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任何事物都应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千万不要被人为的世俗观念所束缚。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对照阅读《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2.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读本》中的《短文两篇》(鲁迅的《风筝》和周粲的《满天风筝》)。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杜  鹃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是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了哀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鸟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一九三六年春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郭沫若文集》第7集)

1.本文是用________的手法来描写杜鹃的。

2.写此文时,作者因受国民党统治者的迫害避居日本。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前面写杜鹃的凶狠残暴的情景,实际上隐喻了_____________;写受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哺育雏鹃的莺,实际上隐喻了____________。

3.文章第8段,先写“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又说,杜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这段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试结合语境联系背景理解其表面的和深层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回答。

答案:1.欲抑先扬 2.国民党统治者    受欺骗受蒙蔽的人民群众    3.①杜鹃毕竟属于禽兽之类,它虽然被人误认作佳人、志士,但自己并没有欺世盗名的动机,言外之意是国民党统治者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他们信口雌黄的反动宣传,包藏着欺世盗名的祸心。②人们对并无欺世盗名之心的杜鹃都产生这样严重的误解,那么在善于做反动宣传、欺世盗名的统治者面前就更容易受欺骗受蒙蔽了,更容易认敌人为恩人,认民贼为英雄。 4.指出了人民群众终会觉醒的,必将起来推翻“人面杜鹃“的残暴统治,点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1]

杜鹃枝上杜鹃啼..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杜鹃枝上杜鹃啼..

杜鹃枝上杜鹃啼..

[教学目标 ]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最早的传说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悲啼,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这传说带着些许的悲哀,些许的凄凉,让人伤神,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

杜鹃,作为花,红艳浓丽;作为鸟,哀鸣声声。若二者同地相处,聚于同一画面,回是怎样一个景况呢?本文就是以“杜鹃枝上杜鹃啼”为篇名,二者并举,引人兴趣。作者周瘦鹃会怎样写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花鸟同名的优美散文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要求学生画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杜鹃的词句或故事)

2.师生共同活动总结:

杜鹃啼血――悲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历代文人墨客称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李时珍也说它“其声哀切”――悲愁的象征物。

神话传说――杜鹃悲啼,让人心酸。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是悲愁的象征物。那么作者是什么看法呢?

3.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了解文中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作用,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根据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语。

(1)可是波兰有支名歌《小杜鹃》,……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2)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3)看它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

(4)……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5)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了吧。

明确: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鹃的一悲一乐,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感情。(1)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了作者热爱杜鹃之情。(2)表面交代题目来历,还有让人觉得那杜鹃的啼声怕也不仅仅是哀鸣了吧。作者从容地一点一点地为否定古代有关杜鹃的传说作铺垫。(3)介绍杜鹃分明是一头益鸟,既是替杜鹃说话,又增添了读者的见识,同时也对杜鹃的鸣声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释。隐含着作者认为古代传说并不确切的看法。(4)看似幽默的句子,显示了作者随和风趣的文风,委婉地道出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喜爱之情。(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清文章结构(见课后板书)

四、小结

整篇文章,凡是描叙中国传统文化的杜鹃,大多是写它的悲苦,在作者貌似“东拉西扯”介绍杜鹃的知识中包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隐寓着作者对杜鹃的一片挚爱。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如波兰民歌《小杜鹃》、英国人对杜鹃的称谓等)大多是欢快的,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看法。其实,在文中,杜鹃只是一个媒介,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说寓意并不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同,但又不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叫声中找出些特殊内涵,想寄寓杜鹃一种愉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悲观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透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热爱生活而又乐观进取的作者形象。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有一种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任何事物都应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千万不要被人为的世俗观念所束缚。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对照阅读《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2.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读本》中的《短文两篇》(鲁迅的《风筝》和周粲的《满天风筝》)。

篇5:《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课题《杜鹃枝上杜鹃啼》[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整个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文是篇小品文。编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阅读”部分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一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本单元的前三课的学习,重点研究了如何整体把握课文主题、作者情感和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的揣摩。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客观全面的辩证视角,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单元的学习重点以及学生的素质培养的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 认识和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技巧来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

3,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并在生活中联想运用;

4,在自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的主观看法,锻炼从客观的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整体感知所决定的。文章写得轻巧俏丽,融知识和情感于一体,写的自由挥洒。在体会作者观点时对作者融会其中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成了客观看待事物的关键,因此,本课的难点定为:对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认识。

按照教材对自读课的要求,本课一课时完成,主要通过对比体会作者的看法,从而在教师的点拨下认识抛开感情色彩、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辩证视角,在此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的教学原则是:在课前广泛找材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点拨的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读、讨论、启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辨析问题本质,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创新思维和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视角来发现问题、辨析问题,并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增强课堂效率。通过师生多向交流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共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

导语设计:⑴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课前查阅的古人有关杜鹃的诗文;

⑵纵观古诗文,同学们对杜鹃有什么印象?(可以发现,但凡中国写杜鹃的文学大多是写它的悲苦的,而悲苦多由杜鹃啼名引起的。)

⑶那么周瘦鹃到底是怎么看杜鹃和它的啼叫呢?(引出课题同时为感知作者情感差异性和独特视角打下伏笔)

第二步:点拨自读。

(通过问题引导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高自学能力并为创新思维和辩证视角的调动、开发创造条件)

⒈文中写了对杜鹃的几种看法?其中作者是什么看法?

(从课文中找出不同看法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中很快可以看出两方面的内容对比,就容易发现作者想论证什么问题,甚至可以体会出作者的主观看法,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

学生回答后明确:两种看法,即中国人写悲,外国人写乐。而作者对传统并不是十分反对,但也不是十分赞同。

(分析作者的看法时必然要涉及个人的感情态度,难点就在课文语句的分析中解决了)

⒉请同学们一起听听杜鹃声到底什么样,谈各自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既调动个性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又可以引导主题)

⒊为什么一样的声音会有不同的感受?

心理作用。(此时文章的主题呼之欲出了)

第三步:知识能力拓展。

⑴可以看出,由于思维定式和主观情感倾向的影响,对同一事物就会形成不同的看法,这就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许多事物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式而忽视了换角度看问题,从而错过了看清问题,学习、感悟的机会。

比如,老鼠就一定是让人厌恶的害虫的化身吗?从其身上能想象出什么?感悟出什么?(可以联想看过的影视文学,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可以跳出定式、创新思维了)

材料展示:《猫和老鼠》中老鼠就是智慧善良的化身

《星球大战》中的智者就是老鼠的化身

苏轼曾有《黠鼠赋》谈由老鼠而来的感悟

白居易《卜居》有“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⑵联系生活,看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多角度理解、对待和感悟呢?

(联系生活才会学有所用,才会真正把辩证的创新思维和视角变成能力指导学习和生活)

第四步: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分析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看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将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不断应用它来发现问题、看清本质。

(总结突出教学要点,加深印象,进一步达到教学实际目标)

第五步:布置课外作业。

结合身边事务,从多角度分析事物的本质或发现新问题,写在周记本上。

(设计这个作业一是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思维训练和写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篇6:初中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初中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杜鹃枝上杜鹃啼》,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杜鹃枝上杜鹃啼》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是自读课文。语文教改春风的吹拂下,这一套新教材成功推出,它对原有教材的一些篇章、要求、流程体系等做一定的删除、调整,特别重要的是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那随之而来的是教与学的观念、方法、要求等的转变。语文教学大纲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特别注重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即放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我们分析《杜鹃枝上杜鹃啼》这篇文章,挖掘它的可教性、可学性:

(1)、本课是一篇富有情趣的小品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整体感知是学生对一篇文章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本篇的描摹侧重点、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关杜鹃及其文学象征意义、其与外国的不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等等都值得师生去细加感知、揣摩。

(2)、本文笔底含情,涉笔成趣,其语言值得细加揣摩。作为学生,深入文本尤其重要,揣摩语言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位。而且,对语言的揣摩,有助于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教、学本文,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对语言内涵和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2、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又必须在高中阶段获得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位,设计好教学目标,多引导,多放手,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小品文、课内自读课文,由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各种感知器官,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能力,培养他们把握重点、分析归纳、对照对比、理解感悟的能力,因此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法。

利用多媒体放录音(要求①:学生于听录音的过程中把作者在文中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找出来,略加分析、对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联想开来,想些涉及杜鹃的知识,如成语典故、动植物学知识、典籍传说、诗词曲赋等(要求②:试着理解杜鹃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达到课堂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2、设疑讨论、点拨总结法。

自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教师充当引导、点拨的角色,陶行知先生注重“教学做合一”,学生自读、自做是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如是设疑,让其自读:①体会古今人(中国古人、外国人、)赋予杜鹃的文化内涵,做对比、理解;②感知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有自己什么不同的理解;③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归纳、总结。如此设计,让学生学得有目的,学得有方法,学得有成效。学生通过讨论,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口才水平;教师通过点拨,学生思路更清晰,理解更深透;师生共同总结,既总结思想内容,又总结学习技巧。(要点见教案)

3、文段阅读、知识迁移法。

学生的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要获得提高,就必须多参与、多感受、多实践,把能力用于具体的文段的阅读理解分析上,因此我选择名篇郭沫若的散文《杜鹃》,设置经典问题,让他们自读完成,以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学能力。(具体文段及问题见教案)

三、说学法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课的特色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以为学生学习此文,应进入情境,联想开来,进入语境,细加揣摩,理解文章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1、 听朗读,画关键句,整体感知、对比中外文化中有关杜鹃及其文化内涵、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联想开来,更为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杜鹃的象征意。

3、 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讨论,自圆其说。

4、 学以致用,对具体文段进行阅读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以望帝死后魂化为鸟的传说导 创设情境入新课 活跃气氛听录音 学生听录音,画出作者在文中画关键句 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展开联想 之后展开联想,说杜鹃花、杜 活跃气氛,初步理解鹃鸟及有关杜鹃的诗词曲赋、 杜鹃的文化内涵典籍传说等。

(插入作者、小品文简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读思考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上文①② 能动性,初步揣摩、③) 理解作者的态度、感情展开讨论 主要讨论的是作者对古人、外 有利于学生展示能力,教师点拨 国人对杜鹃的理解的理解及自 活跃思维,理清思路, 师生总结 己的看法,揣摩语句,把握作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引 构思及语言技巧导。师生共同总结思想内容、 学习技巧阅读郭沫若的《杜鹃》,做比较 开拓思维,巩固能力,以致用 阅读,于实践中检验自学的能 提高自学能力

五、板书设计

篇7:《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设计

《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1.提问讨论: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篇8:高一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设计

[导学新概念]

本文与学生先前学过的文章有所不同,又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因素,学生阅读此文时,容易找不到北,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资料显示屏]

周瘦鹃:鸳鸯蝴蝶派作家,作品,“周家花园”等。有关具体内容,请参阅教参。

[教学设计]

一、导语: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文人赋予了一些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涵意,比如:一说“松”,我们就想到“坚韧挺拔”;一说“竹”,就想到“刚正有节”;一说“梅”,立即想到“傲霜斗雪”的风骨,……杜鹃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请大家结合这些材料谈一谈它有什么涵意?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春观《踏莎行》)。

再来看一首外国诗。

请你再说一遍你爱我

伊丽莎白・勃朗宁

请你再说一遍吧,说了还要说,

就说你爱我。哪怕你的话一再重复,

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

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绿袍

降临平原和山坡、树木和幽谷。

爱人啊,我在黑暗之中听出

一个忧虑的心声,由于不安的折磨,

我喊道:“再说一遍:你爱我!”谁会嫌

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

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

请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

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

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

――可以看出中外对杜鹃的`态度不同,在中国杜鹃已被视作悲愁的象征物。周瘦鹃先生也以“杜鹃”为话题作文,他赋予杜鹃什么意味呢?我们一起来看《杜鹃枝上杜鹃啼》。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读。

请几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荷塘月色》)

对学生的感受要予以尊重、肯定,鼓励其说自己的感受。

师总结:

《荷塘月色》:重在借景抒情,重在表情,最后以情动人,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

此文:重在说理,有较强的知识性,最后以理服人,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和议论。

前者可称为散文(广义的、普遍意义的),后者可称为学者散文。

三、分析课文

分析时,提出问题,旨在让学生看到貌似“东拉西扯”,实际有中心,体会作者经营此文的散谈的心,似淡的情。

第一段:作者为何给自己取“瘦鹃”这个笔名?――因作“哀情小说”;“鹃啼瘦”天地间愁种子;喜爱。

在国外(波兰),人们认为杜鹃怎样?――一片欢愉之声。

可见中外对杜鹃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其实是中外传统心理的不同。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花鸟同名;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难得,别有情味,可见对杜鹃的喜爱之情。

第三段从科学记载的角度说杜鹃是只益鸟,怎么解释它的啼声呢?――也许是出于至诚,使农家不要耽误农事。(语中并无悲喜之意)

第四段写关于杜鹃的神话和诗句,对杜鹃悲啼予以解释。

第五段写西方人对杜鹃的喜爱,揭示中国人赋予杜鹃“愁种子”的原因――大概是心理作用吧。

问:你怎样理解作者对黄鹂由年轻时的将名字改为“瘦鹃”而到现在的“我以为并不悲切”?

问:对古人“鹃啼血”,赋予“杜鹃”“天地间愁种子”的说法,你怎样理解?

总结:可以看出作者以散谈的心写杜鹃,话中西差别,实际上是话中西文化的差别,也可看出作者饱经沧桑之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淡然、坦然、释然。

相关专题 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