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的英文范文

小仓鼠饲养员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仓鼠饲养员”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自然的英文范文(共15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自然的英文和句子

有关自然的英文和句子

自然的结果的英文:

natural consequence

参考例句:

The actual plan of a city is never a mere artifact, it is always quite as much a product of nature as of design.

一项现实的城市规划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工物,它往往既是设计的产物又是自然的结果。

There are important corollaries to the investigative power.

调查权力有一些重要的自然结果。

Commoditization is a natural outcome of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

生活的便利舒适是竞争和技术进步的自然结果。

natural是什么意思:

adj. 自然的';天然的;不做作的;天生的;原始的;有血缘关系的

n. 天然物;生就具有特定才能的人

natural | natural sign

The method is a natural.这方法一定灵。

Is there necessity in nature?自然界是否存在必然性?

It is in the nature of lightningrods.它具有避雷针的性质。

natural language自然语言(指人类语言集团的本族语,与世界语或计算机语言等人造语言相对) consequence是什么意思:

n. 结果;成果;后果;推论;重要性

卓越的科学家们Scientists of consequence.

你必须对此后果负责。You'll have to answer for the consequence.

预见后果是非常难的。It was not easy to foresee the consequences.

吉尔一直在考虑这衰退的后果。Gill was dwelling o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slump.

我忐忑不安地期待最后的结果。 I apprehended that consequences with dread.

篇2:关于自然的英文诗歌

the peace of wild things

when despair grows in me

and i wak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t the least sound

in fear of what my life and my children's lives may be,

i go and lie down where the wood drake

rests in his beauty on the water, and the great heron feeds.

i come into the peace of wild things

who do not tax their lives with forethought

of grief. i come into the presence of still water.

and i feel above me the day-blind stars

waiting for their light. for a time

i rest in the grace of the world, and am free.

大自然的安宁

当我内心变得绝望

我在寂静的午夜醒来,

担忧我和我孩子们的生活,

我走出家门,在林中躺下

美丽的野鸭在湖中安憩,巨大的鹭鸶在觅食。

我融入大自然的安宁

这里的生命不会担忧它们的生活。

我面对宁静的湖面。

我感到白昼般耀眼的星星

正在等待着它们的光明。

这时,我安息于世界的恩典之中,我自由了。

[关于自然的英文诗歌]

篇3:自然与科学英文名人名言

◇自然与科学◇

what is a weed? —a plant whose virtues have not been discovered.

什么是杂草?——杂草是一种利用价值尚未被发现的植物。——emerson

the man of science does not discover in order to know; he wants to know in order to discover.

科学家并非为了知道什么而寻求发现;他们是为了有所发现而想知道什么。

——a. n. whitehead

animals are such agreeable friends—they ask no questions, they pass no criticisms.

动物是如此怡人的朋友,它们不问任何问题,也不提出批评。——george eliot

heaven knows what seeming nonsense may not tomorrow be demonstrated truth.

天知道今天看来是胡言乱语的东西明天会不会被证明是真理呢? ——a. n. whitehead

篇4:自然与科学名人名言英文

自然与科学名人名言英文

what is a weed? —a plant whose virtues have not been discovered.

什么是杂草?——杂草是一种利用价值尚未被发现的植物。——emerson

the man of science does not discover in order to know; he wants to know in order to discover.

科学家并非为了知道什么而寻求发现;他们是为了有所发现而想知道什么。

——a. n. whitehead

animals are such agreeable friends—they ask no questions, they pass no criticisms.

动物是如此怡人的朋友,它们不问任何问题,也不提出批评。——george eliot

heaven knows what seeming nonsense may not tomorrow be demonstrated truth.

天知道今天看来是胡言乱语的东西明天会不会被证明是真理呢? ——a. n. whitehead

篇5: 自然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了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我和好朋友杨佳晨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十万个为什么》。

当了解到蚂蚱它不能像人一样用鼻子呼吸,而是用肚子来呼吸。我们觉得真是不可思议!当下便决定去捉只蚂蚱来瞧瞧。

刚来到草丛就发现一只活蹦乱跳的大蚂蚱,我立马屏住呼吸,慢慢地蹲下,踮起脚尖,猛地一扣,轻而易举的捕获了这只大蚂蚱,真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把蚂蚱带回了家。

xxx端来了满满一盆水,我把蚂蚱放进水里,又将它的脑袋往水里按。

起初,它只是浮着,摆动四肢,在水面悠闲地游动着。

紧接着,我又把蚂蚱的肚皮往水里按压,这下蚂蚱可跟我急眼了。

它的腿拼命地蹬,还努力的想煽动翅膀,发狂似得乱动,弄得水珠四溅。不一会功夫,嘴里竟然“口吐白沫”了。我想:它一定呛了不少水,于是我赶紧帮它脱离这“苦海”。

在“岸上”,只见它四条腿耷拉着,触须显得有气无力。我们大气都不敢喘一个,过了好长时间,它终于恢复了些许体力。xxx手忙脚乱的掉了水后,我们准备放生了这个可怜的小家伙。

一路上我们俩都兴致勃勃的讨论这次的实验,而且我亲眼见证了蚂蚱鼻子是长在肚皮上的,这真令我感到高兴还特有成就感!

我们又来到了这个绿草如茵,四周环绕着五颜六色的花儿的好地方。我缓缓地摊开双手,蚂蚱迫不及待的的跳出了我的掌心。看着它离去的小小身影,我和杨佳晨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大自然孕育着无数个生命,它们为了生存,为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丽,都展示出不同的精神!无论是广阔的大自然还是书本,都给了我许多启示,就让我去细细品尝,慢慢探索吧!

篇6: 自然

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诗人都喜爱自然。古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描述了月下鸟儿们受惊后飞起的画面。短短几句,让我们有一种身处此境的神秘感。陶渊明也曾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能让诗人写出如此细腻的语句,恐怕只有自然了吧。就连美国诗人艾米丽,也对自然赞不绝口!

有时,我面对那些鸟儿,树荫,虫鸣,忍不住想问:上天是不是喜爱那些是人,才发明了绿树,动物,和昆虫。

自然是可以看的

走在青石板小路上,树荫投下的影子把酷暑挡在外面,里面,只有荫凉。

一枝花背甲虫爬过身边,我惊叫:妈妈快看快看,天牛!妈妈惊喜地说:是啊,你看它的背甲多鲜艳。但,甲虫可不领情,一展翅,就离开了。

我们边走边看,不知哪儿飞来的玉色蝴蝶,环绕着我们,一直送到我们回家,才慢慢离去。

我,经历过无数次宴会,但没有一次像现在的自然,简朴但极其隆重。

自然是可以听的

早上,鸟儿和虫子扯开嗓子鸣叫起来,我却没有恼怒,想得,反正睡不着,出去走走吧。没想到,我这一走,就再不想回去了。

整个大自然想刚睡醒一样,少了炎热,两短一长,像在说然然你好!一阵微风吹过,竹子发出沙沙声,想在风中细细的低喃。

谁说自然不是一首歌呢?是贝多芬,莫扎特所不能做到的自然颂。

自然是可以触摸的

自然可以让人高兴,也可以很危险。

我是个好奇宝宝,什么昆虫都喜欢摸一摸。一次,我抓住了一致翠绿森蚱蜢,把它放在手心感受它大腿的力量,以及身上的小刺儿。这个小歌唱家,是怎么唱歌的呢?我摸着它绿色的背夹,心中塞满了问号。但还没等我仔细观察呢,他一个鲤鱼跃龙门,逃脱了我的手掌,只剩下我满心失望地盯着他的背影。

后来,我从书上懂得了它的发声原理,可我再也没有学他的热情了。真的,一点儿都没有。

我终于明白了自然的感觉,是钢硬又柔软的。

自然是由虫鸣,鸟叫,竹子声以及其他声音与动物组成的,是人们努力一生所无法比拟的。

细细想想,我们有时真的不如动物和自然,及最好的聪慧。

篇7: 自然

自然是什么声音?

是鸟叫,

是虫鸣,

是竹子的低语,

是雨点的交谈。

自然是什么颜色?

是春天迎春花的黄色!

是夏天绿草的墨绿色!

是秋天树叶的金黄色!

是冬天雪花的银白色!

自然,是那么缤纷,

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就会发现,

自然蕴藏着无数惊喜!

篇8:自然

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人人都喜欢美丽的大自然。今天,我要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深深感受它的美。

走进自然,品味自然留给我们的哲理。如果你从未见过蚂蚁搬家,那么你就不能体会团结的力量多么的强大。当你目睹这一只只“小不点”把比自己身躯庞大几十倍的食物抬起来时,你不得不叹服蚂蚁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奇。

如果你从未思考过落花化土的场景时,那么你就不能看到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多么的高尚。当一片片花瓣随风飘落,结束自己绚丽的一生时,它们竟会化为泥土,为新的花提供营养。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你不得不称赞落花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奇。

篇9:自然

我像热爱冰山一样热爱着你,每当我坦诚地面对你时,我都会身在其中感悟到生命的多姿和变换。

我漫步林海中,皎洁的月光洒向广阔的大地,纤细的枝条上的花瓣一片一片地飘落在大地上。

山涧的清泉,清脆如弹拨者,飞溅而过,流逝的生命也是一样,激起一层层浪花。

篇10:自然

自然,这象征着生灵的词语。我热爱自然,爱它的神秘,爱它的味道,爱它的颜色。可是,随着现代发展,自然,渐渐消失了,反而来了“自然恶魔”,它让许多的生命消失了,真是个可怕的怪物。不!可怕的是我们,我们比这个怪物可怕一百倍。

无知的人类们,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们将会回想起以前。

满天星斗的夜空下,平静的湖面波光粼粼,坐在深黑色的梧桐树下,把头靠在树上。享受微风带来的温柔,倾听滴水的声音,那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篇11:自然

自然,透露着深邃与奥秘,生机蓬勃的他赋予了我们如此之多。而如今,我们是否应当向他献上庄严的肃穆礼呢?

土地:

人是泥土的起源,从人类的繁衍开始,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勤勤恳恳地在土地上耕耘,摄取丰足的食物,在地土上搭建房屋才得栖息,且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如今,土地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多了,人们到地下挖取煤,矿产等资源。土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立下了伟大,不朽的功勋。同时,泥土还可以熏“叫花鸡”,做“泥人儿”,造“花碗”。他对人类的恩惠可谓是诉之不尽。

篇12:自然

静心聆听大自然,你会发现,大自然的声音能如此美妙。

“布——谷——”清脆的鸟声在耳畔回响,起伏不定。伴随着鸟鸣声的节奏,笔下的速度也跟着节奏走。小鸟就如一个美好的歌者,让所有听歌的人你的心灵都不由得沉静下来。我闭着眼睛,慢慢的享受这美妙的歌声。

“叮咚,叮咚……”泉水激越,溅在岸边石上。泉水汩汩的流着,不急不缓?,不快不慢,仿佛是一个沉稳,安静的歌者,以无边的胸怀,冷眼看世界,演奏出纯净,不为世俗浑浊的歌儿。岸边的石头,每天听着汩汩清泉的演奏,尖锐的棱角己被磨平,变成光滑的鹅卵石,看着着实可爱。

“唰唰,唰唰……”这是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那声音很带劲,似那种摇滚乐,给人一种力量。一股强风袭来,树木不停的在风中摇摆,“唰唰”的声音更是加高了分贝。又似一种气势宏伟的大合唱,字字铿锵有力。更谱写出生命的赞歌——尽管眼前有很大的困难,也不屈服。

聆听大自然,大自然会跟你一个惊喜。

篇13:自然

自然既用作名词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词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自然泛指自然界。是人类的生活场所,人们离不开自然,必须保护自然。

目录基本信息详细解释哲学名词基本信息

【词目】自然 【拼音】Z? R?N 【英文】NATURE 【出处】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详细解释

(一)天然,非人为的。 【例】自然物,自然美,自然力,自然风光。自然资源。苏轼《定惠院海棠》诗:“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二)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参见“自然界”词条。 【例】大自然,回归自然。 (三)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 【例】态度自然,表情自然,文笔自然,动作自然《晋书・裴秀传》:“生而岐嶷,长蹈自然。” (四)副词或连词,犹当然。 【例】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单说处女不知名姓,生于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不由师傅,自然工于击刺。”你是他父亲,他自然听你的。你去请他,他自然会来。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条件,自然也不能不讲条件。写文章要注意表达形式,自然,更重要的还是内容。 (五)人或事物自由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 【例】顺其自然自然消亡自然免疫《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六)指道。三国魏何晏《无名论》:“自然者,道也。” (七)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与名教相对。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纵欲则得自然。” (八)《自然》,英国一种学术杂志的名称。 (九)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自然也被认为是宗教中“神”的现实意义。 (十)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 (十一)自然是容纳各种介质物的空间体,不同介质物之间在各种条件下互相转化,有时分层,有时互溶。 (十二)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保持宇宙万物内性平衡的一种属性。 (十三)指长时间习惯性地去做某事,做得或者说得很理所当然。

哲学名词

自然(NATURE),最广义而言指的即是自然界、物理学宇宙、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人工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在常见使用中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自然通常与超自然分别开来。自然的规模小至次原子粒子,大至星系。和的概述被通常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总。 英文的NATURE来自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万物之道(THE COURSE OF THINGS, NATURAL CHARACTER)NATURA希腊文PHYSIS(ΦΣΙ)的拉丁文翻译。原意为植物、动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发展出来的内在特色,而ΦΣΙ在最早的文献意义为植物。 作为自然为整体的概念──物理学宇宙,是由原本的意义所而伸出来的众多解释之一;ΦΣΙΝ一字最早由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主要使用,并自此渐渐广泛流传开来,道通天下。他的用法因为现代科学方法在几世纪前出现而确立。 在现今不同的用法中,自然可以是众多有生命的动植物种类的普遍领域。部分况则指无生命物体的相关过程──特定物件种类自己本身的存在和改变的方式,例如地球的天气及地质,与及形成那些物件种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很多时意指“自然环境”或“荒野”──野生动物、岩石、森林、沙滩及本质上未受人类介入,或是即使人类介入仍然存留的东西。这种仍然流传到自然物体的传统概念意味着自然与人工的分野,后者被理解为由人类所带来的或是类似人类的意识或心灵。 关于围绕并影响着生物体或其社群的实物、状态与影响力之集合体。则用“环境(物件群集)”一词,对于生物学分支下的生物体及栖地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应用“生态学”一词。 [TITLE]词意

篇14:自然

目录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诗中自然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收缩展开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

自然 然:如此这般,“…的样子”。 “然”的本义为燃烧之“燃”,是“燃”的本字。古人占卜时灼烧龟壳,根据灼烧后的龟壳裂纹卜算事态命运。这样做其实是基于一种假想:灼烧过程加快了事态演变的进程,使事态结果得以提前呈现;灼烧过后龟壳裂纹的形态,对应于事物火速演化后的样子,可以作为一种征兆来预示事态正常演变的结果。因此,“燃”后之所“然”可以理解成事物在经过一定的演变过程之后所稳定下来的确定态,没有经过“灼烧”、促迫而安处的状态即为“自然”。 名教与自然 自然,还是不自然,并不取决于状态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状态与环境态势的关系,取决于形态化生及其维持的机制。脱离一定的环境态势以及形态的化生与维持机制,状态本身无所谓自然或不自然。所以,“自然”的要点在于柔弱、善下,而不在于对具体的名教的顺与反。“人之道”并不总是既柔弱又善下,“自然”并不是人们想自然就自然,也不是对现状的一成不变的放任,因此,道者仍然必须去推行一种“不言”的教化。 ――见广西师大《老子感悟》 道与自然 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疑惑之人,不达经理,乃谓大道仿法自然。若有自然居于道之上,则是域中兼自然有五大也。”又称:“大道以虚无为体,自然为性。 道为妙用,散而言之,即一为三,合而言之,混三为一,通谓之虚无自然大道归一体耳。非是相生相法之理,互有先后优劣之殊也。非自然无以明道之性,非虚无无以明道之体,非通生无以明道之用。”这就是说,“道”不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道德经》还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意思是事情成功,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如此。杜光庭认为,道是无私的,“不亲其亲,不子其子,有生成遂长之功,不矜于下,不见物得其所,不知上化所为,以为自然而然也”。《南华真经・缮性》篇赞扬古时社会:“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至一,就是至道。 至一的社会就是体现了道的社会。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无为而常符合自然。郭象注称:“任其自然,故至一。”《淮南子》较多以“自然”的观念论述天地之道和为政之道,称“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意谓不论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凡事都要循道而行,自然而然,不可勉强。认为天高地厚,昼日夜月,阴阳变化,列星高悬,船浮于水,车行于陆,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两木相摩而热,金火相守而流,圆者常转,U者主浮,自然之势也”。又称“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认为至人之治,“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淡然无欲而民自朴,无?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通玄真经・自然》篇,则从人主之术的角度充分论述了“自然”治政的内容,认为人主推行王道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下徭,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言无文章,行无仪表,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不好憎,赏罚不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当然“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但是圣人也要立法以规范社会,“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立法的目的就是使民众“自然”,生死都心情舒畅。 早期道教继承了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老子想尔注》称“自然,道也”,“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太平经》则称“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就是说,自然和元气一样,都是高于天地的东西。又称“比若地上生草木,岂有类也。是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意思是,自然而然地循道而行,万物都可以得到它自身所处的地位,这也是将“自然”视作“道”的一种特性。葛洪《抱朴子内篇》明确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而万物的“变化”又是自然的特性,“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葛洪还在《明本》篇中评论了班固贬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公案,认为“迁之洽闻,旁综幽隐,沙汰事物之臧否,核实古人之邪正。其评论也,实原本于自然,其褒贬也,皆准的乎至理”,认为自然就是天道。《黄庭内景玉经》也多有以“自然”代替“道”的经句,如:“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还魂返魄道自然”等,据梁丘子注,“三八二十四真人,皆自然之道气”,“虚无十有二气,自然为先”,“拘魂制魄,令不动作。帝在身中,道以自然”。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入自然品》,引用一些道教的经典,将“自然”同修道成真相联系。《妙真经》称“自然者,道之真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意思是,得道的人是懂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的,如果要勉强为之,就不能得道,也就是“不知其所由然”。《洞玄自然经诀》提出所谓真人,就是“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与道合真”和“同于自然”的意义是相当的',“同于自然”就是得道的意思。《洞玄空洞灵章经》还描述得道仙真“飞天携提,游宴紫晨,握运留年,永享自然”。《西升经》明确提出“道”的最重要性质是“自然”,称“告子道要,云道自然”。 唐代道士李荣注:“自然者,内无自性,外绝因待,清虚玄寂,莫测所由,名曰自然。不可以自他,分其内外;不可以有无,定其形质;不可以阴阳,定其气象;不可以因缘,穷其根叶。 所谓虚无自然之大道也。”他认为自然是一个既无形质,又无内涵,没有因果,不可分析的概念。这个观点在唐代道士孟安排编撰的《道教义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说明。卷八《道教义》有“自然义”,称“自然者,本无自性。既无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无,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无物无我。 岂得定执以为常计。绝待自然,宜治此也”,“故自是不自之自,然是不然之然。不然之然无所不然,不自之自无所不自。 无所不自故他亦成自,无所不然故他亦成然”,“不然之然亦无所不然,故自亦成然,是则自之与他,俱有然义。今但明自然者,以‘他’语涉物,义成有待,自名当己,宜以语绝也”。因此,“自然”是为众生“强立名字耳”。上述文意总的说来就是自然并无自己内在的性质,也没有造成它的“作者”,因而也没有自然的运动法则。自然,就是没有自我,没有外物。为使一般人易于理解,勉强取名为“自然”。王玄览的《玄珠录》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称“无人无所因,所以是自然”,“此是自然生,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道教的外丹和内丹修炼术,也以“自然”之理分析丹法。 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称“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施化之精,天地自然,犹火动而炎上,水流而润下”。他认为丹药的相互作用、变化,都是自然生成的,并非人所能控制的。《黄庭内景玉经》称:“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认为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都出自然,能够懂得“自然”之理的人就是真人,“坐在立忘,万世常存”。宋代张伯端《悟真篇》继承了这一“自然”说,称“谩守药炉看火候,但看神息任天然”,叶士表注:“天地有自然之气,气有自然之数,人禀天地而生,气数与天地等,修真之士穷造化之原,知升降之路,但安神定息,一念不生,湛然无欲,则神气周流,自然造化。”金元以后内丹术有很大发展,修炼理论也渐趋系统化和精密,但是“自然”仍是内修理论的主要内容。全真七子之一谭处端有诗云:“大道常清静,无为守自然。自心不回转,何处觅言传。”马丹阳《自然吟――赠陇州萧防判》诗云:“顿觉万缘空,顿觉心开悟。心猿自然停,意马自然住。龙虎自然调,神气自然固。金丹自然结,神仙自然做。”意即“自然”之理要贯串于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只有一切都自然而然而不勉强,才能够结丹成仙。明清两代内丹家们在“炼己”、“筑基”、“火候”中,也多强调“自然”。清代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称:“保养又非别有法也。凡事应得恰好处,得最当,我无喜也,亦无忧;无好也,亦无恶。即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生,须任理而行,听天安命可矣。”因此,“顺天地之自然”是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又称:“炼丹之道,先要踏踏实实,从守中做起,然后引得本来色相出来,苟不踏实,何以凌空。故三丰云:凝神调息于丹田之中,盖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息归于元海曰调息,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如此久久,心神畅遂,气息悠扬,不假一毫人力作为,自然神无生灭,息无出入,俱是安闲自在。”认为凝神,调息、运气等等,都要“不假一毫人力作为”,一切都要“自然”,这样才是“炼丹之道”。 自然主要是针对行动体的自我调协而言,是行动举措中的一种顺任,而不是放任。并不是说事态局面原本怎么样我们就让它怎么样,而是说环境态势...

诗中自然

自然简述

诗词等创作风格之一。写出的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是做作之词,就可以称为自然。自然要求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与主官情感,以真情实景吸引人、感染人。在表现方法上,重天成,反生造,提倡质朴、清新,讲究本色、天趣,摒弃人工斧凿、可以雕琢的藻饰之美。李白曾用荷花出水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他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是美的,出在清水芙蓉之上,天然而成,这才更美。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便被南宋人葛立方称为“浑然天成”。王安石《百家夜休》中的“欲别更携手,月明洲渚生”,写离别,又不忍离别,月照着洲洙,更加烘托了友情的深厚,抒情、写景都是所想、所见,不加雕饰,十分自然。中国古代作家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作品,都是自然风格的典范。

二十四诗品之一

晚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 原文:自然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译文: 在生活中到处能发现诗,不需要挖空心思追寻,顺应情理写作,就能着手成春。作品自然如花儿适时开放,又好像四季岁月更新。生活中得来的领悟不能被人夺去,勉强搜取材料就会陷于窘困。高雅的人身居空山,雨过以后采集野萍。这一切都真切自然,就如同天体默默地运行。

自然资源

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口多与资源少的矛盾,生产扩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不断 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水、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面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未来,中国的自然资源供应能够维持多久?人们生存依赖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多长时间? 为了中国经济发展尽早走上“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 我们中国头脑风暴中心提出倡议“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反对过度消费”。 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减少和拒绝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具体如下: 1. 减少和拒绝一次性用品如筷子、杯子、纸巾、袋子等消费。 2. 减少和拒绝豪华餐厅和娱乐场所的消费。 3. 减少和拒绝豪华包装商品的消费。 4. 节约用水、用电、用油。 5. 反对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 6. 保护公共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们热诚欢迎全国的个人和机构共同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反对过度消费。

自然现象

姆佩巴效应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时,冷水结冰快。事实并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在地处非洲热带的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降温。一个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准备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将会把冰箱占满,于是就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一看,令人惊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还没有结冰。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相反成为他们的笑料。姆佩巴把这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有点惊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讲的一定是事实。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又进行了实验,其结果也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这就确切地肯定了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MpembaEffect)。

姆佩巴效应的历史

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事实已被知道了很多个世纪。最早提到并记载此一现象的数据,可追溯到公元前3的亚里斯多德,他写道: “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因此当人们想去冷却水,他们会先放它在太阳下...” 但在20世纪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学界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实验证实了Mpemba效应的存在,但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 大约在1461年,物理学家GiovanniMarliani在一个关于物体怎样冷却的辩论上,说他已经证实了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他说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热过的水,分别放在两个小容器内,置于一个寒冷冬天的屋外,发现沸水首先结冰。但他没能力解释此一现象。 到了十七世纪初,此现象似乎成为一种常识。16培根写道“水轻微加热后,比冷水更容易结冰。”不久之后,笛卡儿说“经验显示,放在火上一段时间的水,比其它水更快地结冰。” 直至1969年,那已是Marliani实验500年之后,坦桑尼亚中学的一个命叫Mpemba的中学生再发现此现象的故事,被刊登在《新科家》(NewScientist)杂志。这个故事告诉科学家和老师们,不要忽视非科学家的观察,和不要过早下判断。 1963年,Mpemba正在学校造雪糕,他混合沸腾的牛奶和糖。本来,他应该先等牛奶冷却,之后再放入冰箱。但由于冰箱空间不足,他不等牛奶冷却,就直接放入去。结果令他很惊讶,他发现他的热牛奶竟然比其同学的更早凝固成冰。他问他的物理老师为什么,但老师说,他一定是和其它同学的雪糕混淆了,因为他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当时Mpemba相信他老师的说法。但那一年后期,他遇见他的一个朋友,他那朋友在Tanga镇制造和售卖雪糕。他告诉Mpemba,当他制造雪糕时,他会放那些热液体入冰箱,令他们更快结冰。Mpemba发觉,在Tanga镇的其它雪糕销售者也有相同的实践经验。 后来,Mpemba学到牛顿冷却定律,它描述热的物体怎样变冷(在某些简化了的假设下)。Mpemba问他的老师为什么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这位老师同样回答是一定Mpemba混淆了。当Mpemba继续争辩时,这位老师说:“所有我能够说的是,这是你Mpemba的物理,而不是普遍的物理。”从那以后,这位老师和其它同学就用“那是Mpemba的数学”或“那是Mpemba的物理”来批评他的错误。但后来,当Mpemba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尝试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时,他再一次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更早时,有一位物理教授Osborne博士访问Mpemba的那间中学。Mpemba问他这个问题。Osborne博士说他想不到任何解释,但他迟些会尝试做这个实验。当他回到他的实验室,便叫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去测试Mpemba的实验。这位技术员之后报告说,是热水首先结冰,又说:“但我们将会继续重复这个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的结果。”然而,实验报告给出同样的结果。在1969年,Mpemba和Osborne报导他们的结果。 同一年,科学上很常见的巧合之一,Kell博士独立地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Kell显示,如果假设了水最初是透过蒸发冷却,和维持均匀的温度,这样,热水就会失去足的质量而首先结冰。Kell因此表明这种现象是真的(当时,这现象在加拿大城市是一个传闻。),而且能够用蒸发来解释。然而,他不知道Osborne的实验。Osborne测量那失去的质量,发现蒸发不足以解释此现象。后来的实验采用密封的容器,排除了蒸发的影响,仍然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对姆佩巴效应的各种解释

什么是Mpemba效应?有两个形状一样的杯,装着相同体积的水,唯一的分别是水的温度。现在将两杯水在相同的环境下冷却。在某些条件下,初温较高的水会先结冰,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这样。例如,99.9℃的热水和0.01℃的冷水,这样,冷水会先结冰。Mpemba效应并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温度、容器形状、和冷却条件下,都可看到。 一般人会认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人会试图去证明它不可能。这种证明通常是这样的:30℃的水降温至结冰要花10分钟,70℃的水必须先花一段时间,降至30℃,然后再花10分钟降温至结冰。由于冷水必须做过的事,热水也必须做,所以热水结冰慢。这种证明有错吗? 这种证明错在,它暗中假设了水的结冰只受平均温度影响。但事实上,除了平均温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温度均匀,70℃的水,冷却到平均温度为30℃的水,水已发生了改变,不同于那杯初始温度均匀,30℃的水。前者有较少质量,溶解气体和对流,造成温度分布不均。这些因素会改变冰箱内,容器周围的环境。下面会分别考虑这四个因素。 1.蒸发――在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的过程中,热水由于蒸发会失去一部分水。质量较少,令水较容易冷却和结冰。这样热水就可能较冷水早结冰,但冰量较少。如果我们假设水只透过蒸发去失热,理论计算能显示蒸发能解释Mpemba效应。这个解释是可信的和很直觉的,蒸发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这不是唯一的机制。蒸发不能解释在一个封闭容器内做的实验,在封闭的容器,没有水蒸气能离开。很多科学家声称,单是蒸发,不足以解释他们所做的实验。 2.溶解气体――热水比冷水能够留住较少溶解气体,随着沸腾,大量气体会逃出水面。溶解气体会改变水的性质。或者令它较易形成对流(因而较易冷却),或减少单位质量的水结冰所需的热量,或者改变沸点。有一些实验支持这种解释,但没有理论计算的支持。 3.对流――由于冷却,水会形成对流,和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温度上升,水的密度就会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热―叫“热顶”。如果水主要透过表面失热,那么,“热顶”的水失热会比温度均匀的快。当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时,它会有一热顶,因此与平均温度相同,但温度均匀的水相比,它的冷却速率会较快。虽然在实验中,能看到热顶和相关的对流,但对流能否解释Mpemba效应,仍是未知。 4.周围的事物――两杯水的最后的一个分别,与它们自己无关,而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有关。初温较高的水可能会以复杂的方式,改变它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到冷却过程。例如,如果这杯水是放在一层霜上面,霜的导热性能很差。热水可能会熔化这层霜,从而为自己创立了一个较好的冷却系统。明显地,这样的解释不够一般性,很多实验都不会将容器放在霜层上。 最后,过冷在此效应上,可能是重要的。过冷现象是水在低于0℃时才结冰的现象。有一个实验发现,热水比冷水较少会过冷。这意味着热水会先结冰,因为它在较高的温度下结冰。但这也不能完成解释Mpemba效应,因为我们仍需解释为什么热水较少会过冷。 在很多情况下,热水较冷水先结冰,但并不是在所有实验中都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而且,尽管有很多解释,但仍没有一种完美的解释。但是,姆佩巴效应现在已经证明,这是个错误的结论。

篇15:自然

《自然》(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目录详细介绍自然期刊家族最新消息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3年它的影响因子为38.597。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的、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会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自然期刊家族

除了自然期刊外,有3个系列的期刊都是由自然出版集团发布[2]: 研究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Genetics Nature Geoscience(于2008年1月出版)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Medicine Nature Methods Nature Nanotechnology(2006年10月出版)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Photonics(于2007年1月出版 ; ISSN 1749-4885 ; EISSN 1749-4893 ;连结) Nature Physics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Protocol:Nature Protocols(于2006年6月出版,首页) 评论期刊:Nature Reviews Cancer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自然临床实践期刊: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urology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phrology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Oncology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Urology 自然在线出版物:Nature China(于2007年1月出版) Nature India(于2008年2月出版) Nature Communitations(于2010年出版)

最新消息

2013年6月1日,《自然》增刊出版的《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显示,来自中国的作者2012年度在《自然》和自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大幅增长,但6月19日同样由《自然》发布的《2012全球自然出版指数》则让我们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即在该出版物涉及的全球200大科研机构的排名中,哈佛大学当选为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其2012年在《自然》系列研究期刊上发表了368篇研究型论文,而这比所有中国科研机构同年在上述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相关介绍

据介绍,自然出版指数 (NPI) 是以国家和机构为单位,根据它们2012年在18本《自然》和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研究型科研论文数量进行排名。

相关数据

在2012年的全球百大科学强国中,美国以2236篇的自然系列期刊论文总数摘得桂冠,这一数字是中国的7倍还要多。英国和德国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日本、法国紧跟其后,中国则位列第六。不过,该杂志还是对中国的科研前景寄予较高期望,鉴于2012年中国作者的研究类论文占《自然》系列研究期刊上所有发表论文的8.5%,《自然》杂志增刊编辑将中国确定为“五大重点关注国家”之一。

相关专题 英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