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夏日到来之前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夏日到来之前”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浅论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共9篇),欢迎参阅。

篇1:浅论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由于个体的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差异,这也就让不同的个体对相同问题会存在不同的认知。在一般情况下,认知被理解为认识活动与认识过程,主要包括了信念体系、思维以及想象[1]。因此认知与个体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医学上,若患者的情绪没有得到稳定的控制,就会对认知带来负面影响,而两者会形成交叉性的影响,从而让患者在心理活动出现一种恶性循环[2]。为了让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保证,护理人员不仅仅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生理护理,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如果能够掌握患者的认知错误,就能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引导,让这种恶性心理循环得到根除,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1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步骤

若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进行恰当的评价,就可以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反之则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在日积月累以后将会让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取阶段性治疗,通过治疗层次的递进,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3]。

1.1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核实。在治疗之前首先应该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充分的认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这样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倾听患者话语的过程中能够让患者得到一种信赖感,让其感受到关怀,以此来让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4]。另外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缓和的言语,让患者得到安慰。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应该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这样病人也才会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将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到患者错误的认知。

1.2协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错误认知给予充分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协助其纠正这些认知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积极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鼓励,这样就能够让这种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得以延续;而对于患者所存在的认知错误要进行相关的引导,让他们能够走出认知误区[5]。当然该阶段的周期会相对较长,甚至部分患者并不会给予积极的配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表现出足够的耐心,通过坚持不懈的交流与沟通,让患者的思维转变过来。

1.3巩固治疗成果。在认知行为治疗结束之前应该进行适当的巩固治疗,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出院之后的环境。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曾经出现的心理障碍、认知错误进行综合性的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一些较为主要的、严重的问题向患者进行重点的指出,避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让整个治疗的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2认知行为治疗的具体措施

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即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认知技术可以让患者对自我思维进行更加准确的认识。通过将abc理论应用到治疗中,能够让事件与患者的异常反应之间存在的信念作用得以激发[6]。与此同时将患者的一些错误认知进行列举,这样将能够让患者的认知水平得到深入,以此来对其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纠正。另外,协助患者进行检验假设,这样可以让患者对事实进行充分的认识,并意识到自己本身存在的消极态度。而行为技术主要是为患者制定有规律的康复活动[7]。在这些活动中,患者能够更好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而护理人员通过积极的引导将可以让患者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认知行为治疗的具体措施主要如下:①让患者进行适宜的放松训练。首先应该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尽量保证病房环境的洁净与安静,这样患者也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在患者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结合“音乐治疗”,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让患者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②鼓励患者之间相互学习。该方法应用于儿童患者较多。在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从而逐步消除认知上的错误。③让患者进行认知重建。在护理人员的有效引导下,让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让其逐渐地认识到自我意识的错误,并进行自我纠正,同时让其信念系统得以重建[8]。④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通过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让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并让负性行为逐渐消退,一段时间以后患者的正常生活方式将得以恢复。

3结语

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认知行为疗法能够让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达到更高的层次,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以及思维方式。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这样将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篇2:简短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简短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简短疗法(brieftherapy)是一种直接指向解决问题的心理辅导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咨访双方的.互动,将辅导活动集中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由于咨询者不去判断问题的价值属性(不判断态度),咨询活动直接指向解决问题本身,因而极大缩短了辅导工作时间.学校心理辅导以解决学生发展性问题为主要任务,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多数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以下简称教师)数量少,工作量大,采用一般辅导方法又费时较多,因而很难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运用简短疗法,教师能在短时间内为较多学生提供辅导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不足的矛盾.目前,简短疗法已成为最常用的学校心理辅导方法之一,其主要形式包括系统问题解决法、结构问题解决法和指向解决的咨询法[1].

作 者:宋尚桂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7(4) 分类号:B849 关键词: 

篇3: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论文

1妇产科正常分娩孕产妇常见的心理反应

分娩前,由于缺乏对分娩的正确认识,使得孕妇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等消极情绪,这样不仅会对孕妇的正常心理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也会影响产妇的产后恢复;容易导致失眠、食欲下降、体力下降等情况的出现,甚至会造成宫缩乏力,使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情况。分娩后,产妇的主要心理反应是烦躁和焦虑,这主要是因为她们担心自己没有充足的奶水喂养婴儿,或者担心产后无法迅速恢复身材,或者因为产后的伤口疼痛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仅会影响产妇产后的心理状态,也会容易导致产后并发症,影响产后产妇的恢复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对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加以重视,及时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对于存在不良心理反应的孕产妇,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护理,以确保孕产妇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和产后恢复。

2心理护理措施

2.1对妊娠期孕妇的心理护理措施

孕妇住院后,护理人员要用饱满的热情、和蔼可亲的态度去接待每一位孕妇。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孕妇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情况,帮助孕妇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对于未婚先孕的孕妇,护理人员要对其表示尊重,不能表现出轻蔑的'态度,要对她们的情绪、表情等加以注意,不要对她们说一些敏感的话。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她们稳定情绪,使她们形成平和的心理状态,以应对正常分娩,确保其顺利进行。此外,护理人员要耐心地解答她们提出的任何问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各项检查、注意事项等内容向她们详细解释清楚,告知她们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只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就可以顺利分娩,消除孕妇的焦虑、恐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多抽出时间和她们进行沟通交流,对她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针对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她们进行情感抚慰,获得孕妇的信任,对其进行心理暗示疗法,帮助孕妇形成顺利分娩的信念。

2.2对分娩期产妇的心理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引导产妇调整呼吸,嘱咐产妇要保持松弛的精神状态,采用鼓励性、正能量的语言对产妇进行激励,引导产妇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分娩上,转移其在分娩疼痛上的注意力。如果产妇的耐受性不够理想,护理人员要给其更多的鼓励、安慰和信任,增强产妇分娩的信心。同时,提醒产妇要将自己的不适及时地反映出来,将产妇分娩的积极信息及时告知产妇,增强产妇继续分娩的信心。有需要的时候,护理人员要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帮助产妇稳定情绪,使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产程的顺利进行。

2.3对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要帮助产妇完成心理转变,帮其适应生理性变化;要用真诚的态度向产妇表示祝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产妇进行产后指导,告知产妇如何进行喂养、如何进行产后锻炼、如何对自己的健康进行自检等,使产妇可以尽快适应母亲这个角色。同时,要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后恢复效果好的产妇向其传授经验,帮助产妇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消除产妇不良的心理情绪,使她们可以尽快融进新生活,适应新身份,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应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孕产妇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当坚持以孕产妇为中心,开展心理护理服务,采用积极的情绪、友好的话语、真诚的态度、科学的护理知识等给予孕产妇积极的影响,针对孕产妇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孕产妇改善心理状态,使其心理需求得以满足,促使孕产妇积极配合分娩和产后恢复,促进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和身体恢复,使孕产妇早日适应新身份,尽快回归生活和社会。

篇4:心理护理在自然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心理护理在82例自然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产妇的影响。方法:将2月-月入我院自然分娩的82例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将两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分娩结束后,观察组疼痛良好率高达6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自然分娩产妇的恐惧焦虑心理,减轻分娩过程的疼痛,并能加快分娩过程的时间,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自然分娩

分娩是女性特殊时期的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临床显示,绝大多数妇女分娩前会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会引起产妇的`应急反应,会引起产妇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影响分娩过程和产后恢复[1]。心理干预在产妇分娩前可以帮助其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心理,顺利安全的度过分娩期[2]。近年来心理护理干预日益被妇产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所重视,笔者对2011年2月-2011年11月入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2月-2011年11月入我院自然阴道分娩的82例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9.3±2.4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13例,妊娠期为38+1-40周;观察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30.6±3.1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15例,妊娠期为37+6-40周,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妊娠期等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将预产病室墙壁刷成粉色等能使人产生愉悦心理的颜色,以减轻产妇的紧张心理[3],壁上可张贴各种涉及分娩知识和育婴宣传图片贴画等,并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一对一讲解分娩过程,以及自然分娩对胎儿的益处,增强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产妇的信任;在宫缩阵痛时,指导产妇呼吸,抚摸产妇的腹部、腰骶部,紧握产妇的手,也可播放轻松音乐或用鼓励的言语转移注意力以缓解疼痛,指导产妇在宫缩间歇期进食高能量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体力保证胎儿顺利娩出。在宫缩的频率和强度达到高峰,护理人员陪伴在旁,指导孕产妇正确使用腹压,时刻给予安慰和鼓励,使整个分娩产程充满温情和关怀;分娩过程结束后,护士应以亲切的言语及时告知产妇分娩过程顺利,并赞美和夸奖描述婴儿的特征,使产妇产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并协助产妇和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和早吸吮,产后观察2h后送母婴至病房,为产妇提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以帮助其恢复体力[4]。

1.3 评价标准及观察内容

参照WHO分娩疼痛分级标对本研究的产妇分娩疼痛作出评价:Ⅲ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不能合作;Ⅱ级:中度疼痛,难忍受,呻吟不安,合作欠佳;Ⅰ级:轻微疼痛,可忍受,合作;0 级:无疼痛,安静,高度合作;其中0级和Ⅰ级总计为良好。

1.4 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娩结束后,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疼痛情况,观察组良好率为68.0%,高于对照组的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自然分娩过程是产妇的正常生理过程,但临近分娩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总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压力,惧怕疼痛,担心胎儿的健康问题等,在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影响下,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反应释放儿茶酚胺等调节激素,致使心率和血压发生改变,胎盘和脐带血管痉挛,导致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延长产程,更有甚者会造成胎儿宫内窘迫,导致难产[5]。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活动不仅仅要运用专业知识,更加应该懂得要用心理护理干预来影响产妇的心理,帮助产妇减轻焦虑紧张的心理,建立其分娩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顺利分娩[6]。

本研究对2011年2月-2011年11月入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采用了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从而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护理人员提高对产妇的护理质量,降低了剖腹产率,保证了母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素明,自然分娩产妇焦虑抑郁心理的护理干预[J]. 基层医学论坛,2011,5(15):439.

[2] 蔡虹,心理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2011,4(1A):30-31.

[3] 都元书,浅析心理护理在自然分娩中的作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3(1):52-53.

[4] 周文英,黄春花,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的影响[J].医护论坛,2010,5(17):15.-151.

[5] 雷友金,杨昌媚,分娩期心理干预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2(16):2193-2195.

[6] 彭传琴,陈江津,彭传华等,心理护理在自然分娩过程中的作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 (17):4078.

篇5:箱庭疗法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

箱庭疗法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

本文作者于将箱庭疗法介绍到中国,立足于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园林盆景艺术的精髓,探讨箱庭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建立了箱庭治疗室,开展心理临床实践,并在<心理科学>上发表国内第一篇“箱庭疗法”的综述文章、个案报告和基础研究报告,其专著<箱庭疗法>亦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期间还成功地培养了一批从事心理咨询及箱庭疗法工作的`心理咨询师,箱庭疗法在心理临床中的有效性已得到了验证,在中国心理学临床应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得到发展.

作 者:张日N ZHANG Ri-she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1(z1) 分类号:B84 关键词:箱庭疗法   心理临床   应用   发展  

篇6: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关键词】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整体护理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行为影响,以及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实施的最精心的护理技术及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围绕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直至病人基本康复的围手术期全过程,病人会产生各种心理负担。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学的发展,手术室护士的工作由传统的手术间配合医生手术的责任制护理模式逐步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围手术期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护理中尤其凸显重要性。

近年来,结合临床我们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现谈谈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的应用体会

1 术前护理

1.1 注重举止言谈及仪表

手术室护士的仪表、服装、言谈、风度尤其是面部表情是病人最早接受到来自护士的第一信息,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使护士在短短几分钟内赢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

当护士的态度和蔼亲切,充满了对病人的关切和同情时,会使病人感受到在本院手术深受关注和重视,既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又增进了对护理人员的认同和信任,达到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为能进一步顺利地与病人沟通起到了心理支持的作用。

1.2 加强与病人沟通

术前巡回护士在访视病人前,应仔细查阅病人的病历,与管床医师、护士取得联系,参与术前讨论,充分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体质,有无感染、药敏史,女性病人的月经史,术前准备情况如药敏试验、皮肤准备、交叉配血等并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到病房访视病人时,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安慰病人,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分析病人的顾虑,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对手术的安全作出肯定的保证,从以下几个方面与病人沟通。

(1)护士要面带微笑,用亲切、和谒、恰如其分的语言作自我介绍,说明访视的目的,以取得病人信任。

(2)根据不同层次的病人以不同方式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和设施、麻醉种类和术式。

首先可利用图片等,让病人对手术室的环境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减少对环境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其次结合术前宣教内容,指导术前饮食,告知病人术前8 h禁食、4 h严格禁水的胃肠道准备的意义,次日术前应取假牙,进入手术间不能携带(佩戴)手机、手表、首饰等物品,手术体位、心电监护设备的意义及配合等术前、术中的一些相关注意事项,运用认识行为技术,使病人主动自我松弛,减轻病人因约束带固定或心电监护、测压等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和不安全感,影响手术的进行。

(3)介绍主持手术和麻醉医生、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让病人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

对大手术、疑难病例手术,并告诉病人其手术是通过医生多次讨论后定下的最佳方案,以增加病人战胜病疾的信心。

必要时,请有相同经历的病人,现身说法,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手术。

鼓励病人说出术前内心感受,有针对性进行解释,但要注意不要妄加评论,以免产生负面影响,让病人感受到对于他的手术,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作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一起来鼓励病人,解除病人因经济问题或术后自理能力缺乏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 术中护理

2.1 接病人进人手术间前,巡回护士要提前做好术前准备。

保证环境整洁、无菌、无血渍,避免给病人感观的刺激。

对该病人手术所需用物如麻醉机、心电监护、电刀、器械、敷料等提前准备到位,并检查性能是否完好、有无失效,避免拖、拉声响等给病人带来听觉上的刺激和造成手术准备不充分的顾虑而影响病人的情绪。

保持室温,控制在20~24℃,相对湿度50%~60%,冬天应注意保暖,给病人创造一个相对舒适、安静的环境。

2.2 病人进人手术间进行各项查对无误后,继续鼓励他们,特别是老人和小孩,要象对待父母和兄妹、儿女一样的给予更多的关心。

搀扶病人到手术床上时,可以让病人用手触摸手术床,搀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等强硬手法。

对病人进行摆手术体位和约束带固定时,要解释这是为了安全和充分暴露手术野的需要,应尽量使病人感到舒适、安全,避免造成神经、肌肉损伤。

手术未消毒前,避免过多暴露而造成心理压力,满足病人自尊的需要。

2.3 巡回护士进行麻醉护理穿刺等操作时,要向病人做好解释,轻声与病人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操作时告知病人,让其有心理准备,要稳、准、轻、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操作。

麻醉后,要协助麻醉医师摆好舒适的体位,告诉术中如何配合医生,并站在病人身旁,对于过于紧张的病人,可以握住他们的`手。

2.4 手术过程中保持安静,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巡回护士除供应所需用物和定时检查输液、电极板使用情况外,尽量站在病人头侧,特别是清醒的病人,给予适当的照顾和鼓励,如握住他们的手,出汗或呕吐及时给予擦试,满足病人舒适的需要。

腹腔手术时,教会他们如何放松以配合医生。

特别紧张的病人,可以和他们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教会他们自我控制,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但不要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即使是全身麻醉的病人也有一过性的存在意识,医护人员不负责任的议论,不仅给病人心理上造成不良刺激,也会影响医护人员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2.5 轻拿、轻放器械,避免碰撞声造成病人的感观刺激,增加其恐惧感。

2.6 手术结束后,协助医生擦干净切口周围的血渍,包扎伤口,穿好衣裤.满足病人整洁、舒适、自尊的需要。

3 术后护理

3.1 对手术结束意识清醒的病人,要尽快告知他们手术顺利和成功,此时是病人最想听到的,也是心理上的最大安慰。

3.2 返回病房的病人,要告诉病人和家属如麻醉术后体位、疼痛部位以及尿管、引流管术后不适等应注意的事项及早日下床的意义,稳定病人情绪,让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预祝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若术后疗效不佳和预后不好,不宜直接将事情告诉病人,可通过家属采取合适的方法酌情告知。

3.3 针对不同的手术性质及不同的康复程度,作好出院后的康复指导,详细交代和说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使病人出院后保持情绪稳定,促进健康。

4 体会

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治疗的同时也给病人带来了精神和躯体的创伤。

不论病人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性格类型,面对手术都会存在一定情绪紧张、害怕、焦虑不安、恐惧、绝望等心理反应,这些情绪变化可致内分泌系统释放儿茶酚胺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不仅直接影响到麻醉和手术的实施,也会造成心梗、脑梗等严重并发症[1-2]。

作为一名手术室的护士,要求不仅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还必须掌握丰富的医学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既可消除手术病人不良的心理刺激,协调和提高机体各种机能,又架起了护士和病人一座互通心声的桥梁,让病人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能够顺利接受和配合手术,使病人术后早日康复[3]。

总之,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在围手术期全期护理中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让患者得到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完整的高品质护理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54.

[2] 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9.

[3] 刘艳杰,陈荣菊.巡回护士对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技巧[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71.

篇7:风景园林设计中认知心理的应用论文

风景园林设计中认知心理的应用论文

认知心理学在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的心理需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针对园林植物配置中对于认知心理的应用加以研究,主要围绕路径、边界、区域、结点以及标志等要素展开阐述。认知心理学研究起源于西方,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一种心理学思潮。风景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宗旨是创造可持续的美好生活,出发点是为人服务,因此,对于人心理需要的研究成为众多风景园林师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认知心理学在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方面。

一、风景园林设计认知心理法则

风景园林设计认知心理法则是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景观化后的法则,其认知对象主要是公共空间和园林环境。人对于风景园林的使用和体验实质是对公共空间和园林环境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对设计元素的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特征规律或规定,这些特征规律或规定共同构成了风景园林设计认知心理法则。

(一)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类型。把握好能够引发并强化注意的客观条件是风景园林设计有关“注意”的重要法则。园林物质空间是一种视觉“注意”场,在这个场中有的元素属于无意注意类型,有的则属于有意注意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有关“注意”的法则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弄清在视觉“注意”场中哪些元素是属于无意注意,哪些是属于有意注意;

2、在无意注意的元素中选择需要强化的元素;

3、应用强化“注意”的刺激强度、新异性、活动和多变性法则来强化需要被强化的元素。

(二)知觉

认知心理中的知觉研究涉及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包括视觉模式、听觉模式、触觉模式、味觉模式和嗅觉模式。对一个场的设计而言,首先要设计或处理好场的整体关系。以园路为例,首先应该确定它的整体设计内容,包括广场组合关系、色彩基调、植物与构筑物的关系等内容,而不是忽视这些整体设计而只关注个体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把握好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整体设计是有关知觉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法则。

(三)表象和记忆

认知心理学把表象也称意象,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风景园林设计研究的表象主要是园林环境意象。不管是细部意象还是整体意象都是具有完形结构的心理形象。通常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园林环境意象就是关于园林空间的一种心理图画,它具有表象的有关规定性。表象特征在园林环境意象中表现为一种同质快感法则,这是设计那些需要快速被感知的对象所应用的心理法则。

二、认知心理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植物作为园林环境中主要景素之一,在满足基本观赏功能的同时,更应该具备对区域的界定以及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的作用,通过植物的连续性以及差异性最终使人建立起对于特殊节点甚至整个环境的`认知。

(一)路径

路径即通道,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等都是路径。在园林环境中,路径即园路,园路是整个园区的骨架,所以它应该具有强烈引导性和方向感。园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笔直的,一种是曲折迂回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路我们都可以利用植物区强化园路在人们心里的认知。比如在直路两侧列植行道树增强园路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在曲路两侧采用自燃式种植,在重点部位采用强调式种植,强化主景对人的冲击力。园林通过连接由植物所围和形成的一系列的不同的空间,形成一个空间序列,让人在园林中有步移景异之感。

(二)边界

边界即不同空间之间的界限。边界通常给人硬邦邦的感受,为了弱化边界给人的这种不亲近、不友好的感受,而又要具备边界的作用,园林中通常采用植物搭配和种植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整齐密排的绿篱给人无法跨越的边界之感,草坪、低矮的灌木给人开放、亲近之感等等。

(三)区域

区域即场所,在园林空间中,通常包括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草坪区、停车区等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中区域的设计应遵循统一而又和谐的原则。分析不同区域人的活动行为与心理需求,利用不同的人工素材、色彩、植物灯搭配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

(四)结点

节点即重要的景观点。园林中重要的节点一般包括广场、出入口、景观轴线交点等等。节点通常是集中点,因此要有景可观,并且要根据节点的功能,利用植物区营造和强化节点的功能。

(五)标志

标志是一种参照物,特征显著且易于发现。雕塑、小品、构筑物、大树等等都可以作为标志。空间中具有明确的提示性的标志物会是人心理上产生明确的空间归属意识。我们在园林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标志性景观,如草坪的孤植树、色叶树等等。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风景园林设计所营造的环境是为人而服务的,人类对于环境的认知往往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设计不应以园林本身的美观性、实用性,而应以使用者置身其中是否能感知到园林环境应有的作用、给人的感受为评判标准。

篇8:心理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心理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状况, 并进行评价。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治疗依从性,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 可在临床积极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焦虑症;临床应用;冠心病

冠心病(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简称,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增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且发病人群的平均年龄在不断的减小,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1]。目前医疗水平有限, 治疗效果较差, 患此病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打击, 出现冠心病合并焦虑症, 影响治疗效果。在对冠心病的护理工作中, 使用常规护理手段的同时也可辅以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大多数医院也很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但很多医院还是缺乏熟练的针对性心理护理手段[1]。本研究通过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源, 重新建立心理防线, 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观察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100例本院5月~5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 男41例, 女59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81岁,平均年龄(57.5±7.9)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男19例, 女31例, 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57.8±7.1)岁,平均病程4.87年;对照组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54.2±7.5)岁,平均病程5.。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精神状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具体为:护理工作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信任,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并给予一定的冠心病知识教育, 同时与患者家属做好配合工作, 在各方面同时唤起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引导患者正确看待治疗[2]。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都需要坚持长期治疗, 患者长期处于对疾病的'恐慌中, 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解释治疗的方法, 以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慌和错误认识[3]。

1. 3 疗效评价标准 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做出分析。采用SAS评价两组护理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 就得到标准分, 或者可以查表作相同的转换。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 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为重度焦虑。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SAS评分均降低, 观察组分数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小结

冠心病患者在诊断前阶段就对真实症状感到害怕和恐惧, 对身体变化过于警觉;确诊后患者心理表现为焦虑、悲伤、郁闷和受伤害感, 甚至否认患病;治疗中会出现恐惧和失去信心等精神障碍;最后可能会出现妄想、屈服、焦虑等心理状况;因患者一系列负面情绪的存在治疗依从性差, 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所以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心理治疗必不可少[4]。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焦虑所导致的抑郁心理状态, 积极面对疾病, 重新认识自己, 重新建立心理防线, 稳定患者心理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及生存率;护理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当患者出现消极情绪时护理工作人员应为患者解释治疗措施的效果及目的, 使得患者有清楚的认识, 清除心理障碍, 树立康复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5]。

综上所述, 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后可使患者消除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治疗的依从性大大提高, 临床可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伯泉, 朱慧民, 王灵红,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 10(1):54-57.

[2] 任敬先, 马龙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河北医药, 2011, 33(16):2544-2545.

[3] 韩梅.早期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11):1628-1629.

[4] 姚旭, 高春兰, 韩英, 等.循证护理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便秘护理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11):1397-1398.

[5] 郭建萍.情绪干预对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6(12):62-63.

篇9: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资料选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骨外伤急诊病患80例作为重点分析对象,随机分均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常规组选择常规骨外伤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接受心理护理,并总结性的分析两组病患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是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有效率82.50%;研究组病患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且研究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基于骨外伤急诊病患,予以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能较好的保证其护理效果,改善病患抑郁及焦虑心理,同时还能提高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诊;常规护理;骨外伤

在临床上,骨外伤是常见的一种急性病,具有病情发展及恶化较快等特点,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极有可能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1]。针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处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促使病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是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以80例骨外伤急诊患者为重点分析对象,分组护理后深入观察其效果,重点探讨了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现作报道:

一、观察资料以及方法

1.1观察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01月-2015年03月期间收治80例的骨外伤急诊病患为重点分析对象。其中,男性病患共53例,女性病患共27例;一般急诊病患66例,重症急诊病患14例。以护理方法的差异为根本性依据将80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以及研究组。常规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60.5±3.3)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0例、车祸30例,该组病患接受常规骨外伤护理。研究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57.4±3.5)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1例、车祸29例,该组病患在常规骨外伤护理基础上再开展心理护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病患选择常规骨外伤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即给予病患患肢清洁、消毒以及药敷等,此外研究组以常规骨外伤护理为基础,再使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

(1)在病患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全面的了解病患的实际情况;为病患讲解相关知识,以加深病患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减少病患的担忧;手术前给予病患有效安慰,并帮助其做好思想准备;在病患进入手术室以后,要尽可能的稳定病患紧张、害怕的情绪,以免病患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进行[2]。

(2)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病患的状态给予严密的关注,并通过帮助病患调整呼吸、握住病患的手等方法来减少病患的无助感和孤独感,从而加强病患对护理人员的信赖。

(3)在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患的承受能力,并告知病患手术成功的地方,对于未处理好的病灶要尽量少提及,以促使病患保持较好的状态,减少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发生的几率,确保病患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1.3评定指标

效果显著:病患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效果一般:病患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病患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实行打分制:较为满意≥85分;基本满意60分~85分;不满意<60分。

1.4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处理。其中,一般资料以(x±s)作为代表,选择卡方检验对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而计量资料之间的对比则选择t进行检验,假如组间数据通过对比后存在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予以表示。

二、结果

2.1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为95.00%,常规组护理的有效率为82.50%,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35%,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n/%)

2.3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比常规组病患低,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分,x±s)

三、讨论

骨外伤不仅会对病患机体产生损害,还会严重影响病患心理。因此,在骨外伤急诊中,护理人员要抓住病患的心理,借助自己的专业护理技术给予病患相应的人文关怀,才能稳定病患的情绪,使病患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高治疗及护理质量的目的'[3]。

心理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科学理论的统筹指导下,和病患进行友好、科学的交往,并不断改变及影响病患心理行为、心理状态,有效发挥其护理作用的一种护理方法[1]。在急诊骨外伤中,大部分均是意外事故所致,病患极有可能面临瘫痪及截肢等问题,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不良情绪会对病患的康复、手术效果及预后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5]。因此,在常规骨外伤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骨外伤急诊病患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就极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95.00%、病患的满意度100%,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而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却显著低于常规组,这表明对病患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要以病患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合理的应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才能促进病患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实施护理的时候,要充分应用心理护理,才能保证护理质量,改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及护患关系,降低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是必不可少的骨外伤急诊病患护理方法,值得在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成芳,董会芹,李青.急诊科的临床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10.

[2]许丽.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46.

[3]陆瑾,陈春美.急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878.

[4]马真琴,苗凤花,李媛.骨外伤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7(13):238

[5]伍静, 翟锦华,石苗苗.应用心理护理对急诊骨外伤患者的治疗结果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2):1673.

相关专题 认知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