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

吃点好果汁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吃点好果汁”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共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提高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

安恬小学邵玉娟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似乎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一个注重人文性,一个更注重工具性。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要为中学语文作好铺垫,注重人文熏陶、感情激发的同时,增加思维含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利用阅读期待,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用赏识评价树立学生思维自信心,引导回顾思考过程,层层深入品位语言,让思维与情感同步发展,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含量  质疑  阅读期待  赏识评价  留足时间  品位语言

几年前,我们东阳市曾举办过一次“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衔接教研活动”。外国语小学的两位老师和吴宁镇中的两位老师分别都上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山中访友》两篇课文。课后,与会老师争议激烈。当时作为观摩者之一的我感触也颇多。下面我就以《刻骨铭心的国耻》为例,初初比较一下小学、初中语文教学间的一些异同。

案例一:外小老师上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创设情境,引出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

2、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纪念馆,来感受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是怎样的40多个日日夜夜呀!短短的40多天内,日寇究竟是怎样残害我们中国人的呢?我们一起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走走,看看那里到底记录着一段怎样的历史。

2、  自由读课文后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深入感悟日寇暴行,激起学生愤怒之情

默读课文,划一划哪些画面给你强大的心灵震撼。

1、  联系下关草鞋峡屠杀和“万人坑”,体会日军杀人不眨眼。

然后用痛心的语气读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

2、  以“助广”军刀事例和其它杀人手段的补充,体会日军对中国人的羞辱。

然后带着耻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日军全部屠杀了!”

3、  体会杀人面广:手无寸铁的市民,受伤的军人,甚至老人、小孩,体会日军的灭绝人性。然后带着愤怒的语气再读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

四、升华情感,激起学生奋起情怀

1、  看图片,再次激情读课题。

2、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奇耻大辱”。

如此泱泱大国,竟被这样一个小国家任意宰割,面对这段屈辱史,你想说点什么?

案例二:初中老师上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一、想一想

1、  出示课题,齐读,什么叫“刻骨铭心的国耻”?

2、  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老师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请大家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标题中的“国耻”指什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个“国耻”吗?

二、品一品

文中的哪些介绍或语句让你“刻骨铭心”?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推敲词句,师随机点拨)

三、说一说

文章说“历史,不仅记载着过去,还给现在和将来以深刻的启迪。”读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四、议一议

1、  题目中的“国耻”能否换成“耻辱”?

(“国耻”一词包含了对侵略者的愤恨,对死难同胞的悼念,对旧中国无奈的悲凉,对祖国强大的渴望,对和平的追求等,不是一般的“耻辱”。)

2、  通过作者的介绍,你觉得这个纪念馆有什么特点?

五、写一写

假如你是当时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你想对日本人说些什么,请用书信的形式写下来。

比较一下这两堂课,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某些差异:小学语文是感性的,初中语文比较理性;小学语文是细腻的,初中语文则比较粗放;小学语文注重感情的激发,把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挖掘的很深刻,感情朗读非常到位,而初中语文更注重字、词、句的推敲,体现了阅读为写作服务,把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学语文的思维含量明显高于小学语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早些年,人们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现。

作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听过不少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每次听课,总能感受到作课老师的真情流露、激情四射。他们非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善于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把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发挥得很到位。一堂课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感情到位的朗读相得益彰,可谓是高潮迭起、激情飞扬。这样的课给人的享受是美的,但在热情昂扬的课堂中,思维含量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低了,学生质疑问难、安静思考的环节显得较为薄弱。语文课堂教学走到今天,的确应该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整合。但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迎合所谓的理念,而失之偏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但我们在看到累累硕果的同时,也要看到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浮华现象。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似乎只有突出了人文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充分关注语文的人文关怀,才是把握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乱花渐欲迷人眼”,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前,我们该怎样把持语文教学的底线?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在重视语文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增加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一点想法。

一、鼓励质疑问难,利用阅读期待,为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搭设思维的跳板

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也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的条件。只有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他们的思维才能自觉地活跃起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及学生自身的质疑等,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叩问文本,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有疑问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探索的状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课题、词句、插图、文中的关键处等提出问题,进行质疑,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从文本的角度看,一篇课文的重点特点,一段文字的中心句、关键句,以至于某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都可以成为思维的诱发点,都有可能成为整个文本的缩影。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阅读教学起始阶段的引疑推导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即阅读期待。寻找到文中最佳的思维诱发点,以便从最佳的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不仅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又可跳出繁琐的情节分析、条块分割的窠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课题质疑

有些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如《伟大的友谊》,“友谊”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伟大”揭示了课文的思想意义。点题时可引导学生对课题蕴涵的内容和中心进行引疑推导:本文写的是谁和谁的友谊?他俩的友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他俩的友谊是是伟大的?再如《草船借箭》一文,请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有个学生提出:“借是要经过别人同意的,但在这个故事里,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明明是诈箭,课题为什么要说是借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激活了全班同学的阅读欲望和思维,潜移默化中,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抓重点词句段质疑

抓准关键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整个春天。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些词句或段落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点,所要拈的那一朵梅花。这些词句段概括性很强,蕴涵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找到了它进行质疑推导,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白杨》,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文中有一句话:“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句话体现了课文的两条线:明线写白杨,暗线是赞扬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如果学生能抓住这句话进行质疑推导,就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品质--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把作者的思路转化成学路,领悟作者是怎样借白杨抒发建设者的志向情操的。

(三)抓空白处质疑

有些课文,构思巧妙,除了运用语言文字直陈其意外,还安排了意思含蓄言尽意未尽的部分。我们可以在这些精当、深邃处引疑。如:有的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的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有的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的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填补“空白”。当然,这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有据有度的,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以文本所要体现的价值观为红线。《忆铁人》一课,当铁人得知自己错怪了托儿所保育员的时候,有一处人物的语言: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在此处,可引导学生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探究。“哦?”表达了铁人怎样的心情?你能把省略号的内容补上去吗?“咳!”又表达了铁人怎样的心情?教师须高屋建瓴,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空白”,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而激起探究的热情,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

(四)找前后矛盾处质疑

《小珊迪》一课,在课文开头,那位先生对小珊迪的态度非常冷漠,他花一个便士买一盒火柴只是为了摆脱纠缠,但到课文结尾,他却心甘情愿花几千倍、几万倍的代价郑重承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阅读文本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读先生前后言行的句子,然后在对比中质疑:为什么“我”前后会有如此悬殊的举动?通过矛盾的对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赏识评价,营造宽松氛围,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树立思维自信心,呈现思维过程

“如果班组里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印象和感受、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是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认真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尊重他们,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共同丰富教学文本,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成长。一方面,当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时,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有求知的动力,乐于走进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呈现思考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富含真情的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温柔的触摸,来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自我。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充分的信任。面对学生的正确答案,不忙着首肯,而要引领学生回顾思考的过程,使其最有价值的过程和方法让全体同学共享;面对错误答案,不忙着否定,要肯定其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因素;当学生的表现与教学要求有距离时,且慢武断评价,要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耐心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

案例:

教学《小站》,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从哪里看出小站的小?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纷纷发言:

生1:我从“小站上两个工作人员在商量着什么”这句话看出小站小。

师:噢,是吗?我想其他同学肯定和老师一样,很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说说吗?(没有对错的评价,只是引导学生一起进入深层的思考。)

生1:如果这是个大站,一定不会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

师:你能从工作人员的多少来推断站的大小,这是个好办法。同学们还有其他办法吗?(不看重结果,只肯定思考方法,激励其他学生。)

生2:我是从“蜜蜂翁翁地飞舞,使这个小站非常宁静”这句话看出小站的小。

师:啊?这也能看出?(师意想不到,但没有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继续。)

生2:如果这是个大站的话,人多嘈杂,就不会听见蜜蜂的嗡嗡声,所以能看出小站小。

师:同学们读书真是越来越仔细了!还有吗?(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鼓励,并不影响其他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

从上面的案例看,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态度是接纳,是乐意倾听。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不止于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和思考,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的评价显得很丰满,既营造了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顺利进行,同时,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学生思维的自信心也自然而然地树立了起来。

三、留足时间,咬文嚼字,层层深入品味语言,迸发思维的火花,让思维与情感同步发展

萨特曾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这句话也许太诗意,但可以肯定,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它凝练但意蕴丰富,所以,学习语文,不仅要有理性的分析,还要重视整体感悟。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揣摩、推敲、咀嚼语言文字,从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但在课堂中,大部分老师在品词析句过程中,都只停留在“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这一层面,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的理解,没有把语言文字转变为形象的生活画面,无法触摸作者的心灵。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找准切入点,突破一点,读活全文。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内涵丰富,可以紧扣这个语感点,重锤重敲,设计教学:

1、  谈体会: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  换词理解:“冒”还可以换成什么词?(长、探、伸、露等)

3、  用心读读整段话,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使劲、急切、痛痛快快、精神抖擞、喜气洋洋、争先恐后等等)在“冒” 的前面加上这些词再读一读。

4、  表演体会“冒”: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5、  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后,它们想干什么呢?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似乎寻找伙伴。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好象是要尽情地呼吸新鲜的空气。

……

6、  教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就像纯洁活泼的小姑娘。大家看,就简简单单的一个“冒”不但把荷花写活了,而且把荷花写得那么美。简单吗?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也像白荷花那样地冒出来吧!(学生起立诵读)

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用词的分寸感,通过丰富的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随着五个有层次性的问题的解决,学生脑海中的“冒”已经非常丰满了。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培养,情感与思维得到了同步发展。

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激发思维的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后,让学生阅读文本,自己去解决目标中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准确地完成。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多给他们提供机会。教学《将相和》一文中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我先让学生思考:廉颇到蔺相如府上后会怎么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静默思考后,便有学生写到:

“蔺上卿,您视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您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啊,我太自私了,请您处置我吧!”

“蔺上卿,我们赵国能有今天,全凭您的机智勇敢和博大的胸怀啊,我实在惭愧啊!”

“蔺上卿,您重重地责罚我这糊涂虫、自私鬼吧,我居功自傲,差点害了咱赵国啊!”

……

从学生的描写片段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思维流动跳跃,潜在着的智慧和灵性,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要的吗?学完课文,再放手要求学生编写课本剧《负荆请罪》,发挥小组优势互补作用,对课本进行再加工与创造。

关注生命,共同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不管是小学语文还是中学语文,都是为了给学生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处于不同阶段,但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为中学语文作好铺垫,这是毋庸质疑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强调人文熏陶的同时,不能淡化对文本的思考、感悟,提高思维含量,让思维和情感同步发展,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提高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

篇2: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是关键。

每次写作文,我总会发现有的学生愁眉苦脸,半天都动不了笔。细问一下学生,总会有这样一个答案:“没有内容可写。”因此,教师在课前时,首先要明确同学们应该具备哪些写作素材。这样事先可以让学生积极准备,从生活中、书本中找活生生的材料。但由于学生普遍受着时间、空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人不可能任何生活都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还是要从书本中获得的。

或许有人会说,我也很喜欢看书,可为什么写文章的时候依然无话可说呢?我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犯了只看不记的错误,只是把看书作为一种消遣,一种消磨时间的手段,并没有用心去阅读、去思考,以致印象不深,甚至看后就忘,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依然“无米下锅”。另外,学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看书上,平时我在要求学生看书时经常强调以下几点:

1.看什么书?

我一直鼓励学生看教育部推荐给中学生必读科目的书。通过看这些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感,更可以为写作文积累素材。尤其是名著。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思想才有深度,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同时,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多思考,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心里沉淀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2.什么时候看书?

只利用每周课表上安排的一节阅读课时间来看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可利用每天饭后睡前的边角料时间看书。在多年以前,我就在每堂语文课前三分钟尝试着,让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且说明推荐理由,几学期下来效果不错,这样做既拓展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又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3.怎么看书?

看书不能以消遣、消磨时间为目的,而应该一句一句、一篇一篇、一本一本地看。看的时候要写写画画,要思考,遇到不认识或不懂意思的字词一定要查字典弄清楚。学生在看书时,不应注重看了多少,而要注重记了多少、能用多少。与其一节课看了十几篇文章,看后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还不如认认真真只看一两篇,力求能记住一些事例,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提到看书,很多同学存在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这里的“书”往往在学生心里指的是课外书。而实际上,我们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在学习了教材上课文的写作技法、特点后,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作:学习《一面》,可让学生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方法;学习了《松鼠》,我们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学习了抒情性诗歌,可以把它改写成描述性的语言。通过这种写作训练,既结合了教材,又跳出了教材的框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看了就完?

如果想将阅读过的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最好还要做摘录或写随感。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将自己的感想随即写下,不求字数多少,只求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又可以训练了他们的笔头表达能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薪火相传的载体,重视阅读,做好阅读,说到底有两条:一是选好阅读材料,二是强化阅读效果。相信做好这些,我们的学生自然也就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活水”。

二、拓宽思维空间,明确语文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教材只是一个点,一个引子而己。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所以,老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会冲开。尤其在教小说这一类课文时,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故事,进行拓展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景再现学习。那么生活活水从何而来?

1.教师在写作指导时,要运用技巧,触发学生的“情感点”,做教师的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找准他们的心里“情结”、“动情点”,然后,据此点拨、引发。这样,好像一湾清水被掘开口子,学生写的作文自然是真情实感,如溪流般脉脉流出。像亲情、友情、、明星崇拜问题、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体育新闻等,都是引发学生情动的切入点、动情点。只要学生情动而作,一定能写出好东西。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描写生活,提倡作文“三真”原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脱离生活的写作只能是胡编乱造。多数学生到写作文的时候,急得抓挠挠腮,这儿抄一句,那儿扒一句,拼凑痕迹明显,写出的作文空洞无物,言之不详。其原因就是没能留心观察生活,眼中无“物”,心中无“情”。改变此状况的途径那就是要求学生对生活作全景式的扫描,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又因为学生不全具备文学虚构、反映生活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应按“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的“三真”原则去写,写身边之真事,抒心中之真情。其实,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写得真实是可以的而对于稍大点的孩子不一定要求他们的作文绝对真实,要允许他们进行适当的虚构。通过作文让他们努力提高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写作能力。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要表现一位慈母,“下雨,她撑着黑色的伞,呵护着身边的小女孩”,我启发学生能不能把黑色改成蓝色,这样整个作品的氛围也许会变得更祥和、宁静,符合生活的真实。我经常跟学生讲,写文章的手法要智慧,你的文章总是平淡无奇,别人就没有兴趣看的。

三、不断探究教法,重视学法指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里有两个“法”,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的法则、规律;后一个“法”,指的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选择教法。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小说《故乡》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拿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可以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品味分析。

2.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 一律”的道理。

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所运用的方法。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记得在教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时,让学生先模拟画面进行绘画,这样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感悟精彩语段,培养审美情趣,学习起来轻松,兴趣浓厚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所教内容或特定情况灵活、客观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和盘托出。

四、了解学生实际,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是组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值,根据学生实际去设计问题,即使是一份不完整的教案,一节课只分析一个问题,也要使学生学有所获。例如:面对一个感悟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读完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如果你对他马上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我 想,这问题提得是不合时的。

1.了解学生爱好,开展赏识教育。

其实学生的需求,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切入课堂,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的爱美、好胜、好奇、求善、自尊等心理特别强烈,教学中要好好利用这些心理。我们语文书也是按照学生的心理进行编排设计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语文教学是一种美的教学,应该要给予学生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时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

记得我看过的有一篇阅读文章里有这样一位星子老师,在上课时问她的学生:月亮像什么?有的说像小船,有的说像镰刀,还有的学生说像豆角,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像老师弯弯的眉毛,星子老师给了这位孩子赞赏与肯定。这样,学生有了成功感,就会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会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个能奇思妙想的学生。

2.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初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而且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能真正与老师保持良好关系的恰恰是那些曾经不敢说、不敢交流、不愿做作业的所谓的后进学生,其实,正是那些孩子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引导,他们才是我们提高语文效率的有效份额。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勇于创新。语文是生活的真实体现,是生活的教科书。教学是一种反思自省行为,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找多方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增长点,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良心,无愧于做一名语文老师。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3: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于漪

一节语文课的时间、空间是固定的,对每个教师都一样,但不同的教师上的课,效率、效果是不完全一样 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学生的语文能力得法于课内,所以课内也就十分宝贵、重要。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成效?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 合,其综合性非常强。关于这一点,我已撰文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第二,课堂教学应该立体化,多功能,一箭数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情操陶冶于一 炉。比如初中教材有《晋祠》,我在教这篇课文时起始阶段就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首先请每一位学生用响亮 的完整语句介绍一处名胜古迹,学生从上海小刀会故址讲到西藏布达拉宫,从杭州的西湖讲到长白山的天池。 这个环节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传递信息,扩大视野――一个同学讲一处名胜,几十个同学就讲几十处 ,相互进行了知识传授;(二)培养说的能力;(三)发展智力――当学生站起来讲杭州“柳浪闻莺”、“三 潭印月”的时候,自然会唤起记忆,展开想象;(四)陶冶情操――让学生知道中国数千年文化平铺在中国大 地上,名胜古迹无处不在。这个环节只用了一分半钟时间,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于是我顺势引 导他们进入第二个环节,拿出一本厚厚的《中国名胜词典》,说山西名胜的第一个辞条就是晋祠,让学生打开 练习本听写。听写完之后,又齐读一遍,校对一下。这样做,试图达到下面几个目的:(一)激发求知欲,在 教学全过程中不断调动求知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学习;(二)培养听写的能力, 我是用记录速度读的;(三)检查阅读的准确度――让学生听写之后,每一句再用号码标出来,然后以浏览速 度对照课文,看哪一句可以跟哪一段对应。有个学生说数字不对,课文说晋祠离太原40里,而词典说离太原25 公里。究竟哪个说法对呢?我让学生再仔细读,学生们说都对,因为课文说晋祠在太原西40里,词典说在太原 西南25公里,那个学生是漏看了一个“南”字。于是我总结说:“漏看一个字,就差十里路,真是‘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呀!”学生因而切实感到阅读要准确,不能粗心;(四)锻炼比较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区别词典 与一般文章的写法有何异同;(五)激发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在那么早的年代,我国就建造了那么高超的 建筑物。这样,“一箭数雕”,两节课学完,百分之八十时间都是学生在学,读、写、听、说,老师只起指导 作用。

举《晋祠》的例子,旨在说明几个问题。第一,课的出发点要搞清楚,是从教出发,还是从学出发,不能 弄错了。施教之功在于引导,点拨,启发,开窍,而不是自己在讲台上讲个没完,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所 以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第二,建立有效的联系网。课堂教学是有结构的,传统的结构是单向 型的,直线往复,即老师讲,学生听,或学生问,老师答。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小的缺陷,导致有些 学生只习惯于当听众,而不积极主动思考。所以要转变为辐射型的、网络式的,让教师的教作用于每个学生, 每个学生的反应再作用于教师。同时还要注意“兵教兵”,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教的主 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一旦主动了,教师就会跟着长学问。有一次我教《白杨礼赞》,一个女生突然 举着手说:“我想不通,白杨树不成材,楠木是贵重的木材,茅盾为什么赞扬白杨树,贬低楠木?我是个小孩 ,人微言轻,但有的大作家也说白杨树是不好看的!”说着,她从课桌中拿出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说文 中写白杨树“叶子硬得像金属,枝条也不美”。我虽然以“象征手法,景随情移”向她作了解释,但这个问题 是我备课时从没有想到的,这促使我更进一步的思考,以弥补备课的不足。

第三点,课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 至少一堂课的起始、高潮、结尾三个段落要清晰明了。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 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这一点应根据情况进行灵活设计。我教《藤野先生》,开始就使用了直观 教具,先问“朝花夕拾”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本散文集是回忆性的;然后拿出鲁迅在厦门大学时的照片和东 渡日本时的照片,让学生观看。学生看惯了鲁迅的标准像,还没见过他年青时的照片,所以感到惊奇,注意力 马上就集中了,而我也就不用介绍时代背景了。教《孔乙己》时,我开头就制造了两个悬念。第一个悬念是: 我告诉学生,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据鲁迅先生 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对他创作的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学生没有这个知识,一听耳朵就竖起 来了);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它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读后请大 家回答。接着,我又推出另一个悬念: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 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悲剧一般是使人泪下,而我们读了《孔乙己》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 是内心感到一阵阵的痛楚,这究竟是命运的悲剧、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因为这个悲剧是在人们 的笑声中进行的。这样,学生带着悬念去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完之后回答说:它既是社会(清末下层知 识分子)悲剧,也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还不肯脱掉长衫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性格 悲剧。所以,我觉得在课的起始阶段,一定要花一点功夫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课启动完毕之后,即进入阅读分析、训练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必须把握好课的高潮。上 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 ,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要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 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 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一定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胸中有书”就是胸中要有教材,有教学目的,有教学大纲,对教材要烂熟于心;“目中有人”,就是要明 白老师只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要让学生多表演、多训练。我常跟青年教师讲,45分钟要全把握好是不容易的, 但可先上好一刻钟的课,组织一个高潮,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课的结尾当然也不能松懈。语文教师天天要跟学生见面,因此不能“毕其功于一课”,要想着今天的课应 撒一个求知的种子,为明天做伏笔;有些问题可以暂且搁置,也可以留着问题下课讲,也可通过讨论逐步解决 。我教《藤野先生》,采用的是在多个环节让学生质疑的办法。因为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生疏,所以我就让学生 多提问。学生问了许多问题,其中有的问题问得非常好。例如一个学生说:课文第一句话就有语病,“东京也 无非是这样”,“也”字是连接性的关联词,前面没有句子,怎么能用“也”呢?我没有立即回答,而让学生 思考、讨论,使他们明白“也”字含有许多潜台词: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但到东京 一看,那里的留学生醉生梦死,所以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把握课的节奏,还必须注意速度的问题。十九世纪蒸汽机时代、二十世纪内燃机时代已经结束了,而今是 信息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适应经济建设,所以语文课必须训练学生思维的 敏捷性。在教《春》的时候,我就采用了“面上开花”的办法,让学生讲一讲有关“春”的美言佳句,一分钟 之内,学生说出了“万象更新”、“大地回春”、“春回大地”、“春雨霏霏”、“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语句 ,既活跃了气氛,又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扩大了思维的容量。

第四,课要讲究容量。提高效率,必须有容量作保证,才能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情操 陶冶于一炉。提高容量的关键,在于讲和练的角度要准、方式要活。《七根火柴》描写无名战士牺牲前的那段 文字十分感人,我的教案第一次是想这样提问学生:无名战士牺牲前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是怎样的?但我马 上感到,这样的提问苍白无力,角度太糟了,于是划掉,改成:无名战士临死前说了哪些话?有哪些动作?表 现了怎样的思想?可是这样的提法也不行,我立刻又把它否定了。我想起了许多音乐作品的主旋律一出现,就 能打动听众的心,震撼人们的心灵。于是我重新思考,调整了提问的角度: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语是 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与常人比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灵?当两个“最后”的字眼一出现,学生 的感情立刻就调动起来了。所以,同样一个问题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定要想法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语言和 思想双管齐下。

第五,要有时代活水流淌。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很大,古文好比是天书,外国文学距离也很大,即使是现代 文学,也多是三十年代的。教师应精心备课,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想方设法把现实生活引进去,使课堂教 学中有时代的活水流淌,课文不管是古的还是洋的,一律拿来为我所用。比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跟 我们所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相差很远。我教这篇课文,特意放在国庆节一过以后就教,采用对比的手法,让学 生回想一下:19中华民族是怎样的情况?从1840年以后中国遭受到多少屈辱?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寻 求救国的道路,康有为、梁启超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梁启超变法失败,逃亡日本,仍念念不忘国家的强盛, 写了《少年中国说》,表达爱国情怀。用今日国庆的欢乐去映衬昔日的苦难,学生很快就能把近代的爱国思想 与今日的爱国思想联结起来,意识到《少年中国说》尽管有时代局限、阶级局限,但它毕竟“有一颗中国心” ;过去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呢?教过去的文章,如有时代活水流淌,学生就会感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当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仅是教学技巧问题,还与教学观念有关。教文要符合育人的大目标, 老师要站在育人的时代的制高点上,时刻想着培养的是明日的建设者,是21世纪的人,所以要以语言训练和思 维训练为核心,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千万不能搞机械训练。另外,老师要学而不厌,打好功底,做一个知识 的富有者。一个功底深厚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自己回想起来,在初中时遇到一位擅长教现代文学 的老师,高中时碰见一位擅长教古代诗词的老师,使我打下了语文的“幼功”,为后来改行教语文奠定了基础 。

语文教学难是很难,但其乐无穷。我从22岁登讲台到今年66周岁,44年的教坛生涯,我觉得教语文使我生 命的价值更实在了。我能有机会涉猎祖国语言文字的宝库,和那么多的文人学者对话,受他们的熏陶感染,这 是人生一大幸事。虽然岁月无情,我已是“黄昏”之年,但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却是“齐鲁青未了”。我觉得 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青年教师们只要珍惜青春、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才人出、能人出,有成批的语文教育家出现,不 仅在国内有名,而且要把汉语教学打向世界,使得世界各民族像学英语一样,将来能学我们的语言。这是我的 想法,在我们这一辈可能是奢望,但在下一辈,在年青同志身上,是能逐步实现的。我以一个教育战线老兵的 身份,向同志们致以殷切的希望:不要成为教书匠,要成为教育家,成为语文教育专家!

篇4: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写作等手段,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出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五彩课堂; 个性;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那么,如何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轻舞飞扬并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放手的爱,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如我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先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作者的情感,班上40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的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流淌的舞台,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如我在讲完了《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在班上开展了以“金钱和友谊”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谁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着自己个性风采。通过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还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学科,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辩论的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古语有:“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妙的导

如教学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故宫的格局及其作用,对去过故宫的孩子学习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对没去过故宫的孩子要让他们想象故宫雄伟壮丽的外观,布置精美的内景,和谐统一的布局是很难的,为此我在课文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以“旅游”形式,让学生看故宫的视频,了解故宫的各个部分及功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同学们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2、趣味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是创新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飞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可以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可以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其思维的空间,实现其认识的飞跃与突破。

如我在讲魏明伦《变脸》这篇课文时,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变脸视频,让学生对变脸有初步了解,然后听读课文录音,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学生们分别猜想狗娃的最终命运,以及和水上漂未来的生活,因为学生对话剧后面情节不了解,所以想象出的话剧结局多种多样,极具个性色彩。

3、多样的写

运用想象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编故事、续写、扩写等等作文训练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我在讲《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由于初中的学生看过《水浒传》原著的很少,就是电视剧看全的也不多,对水浒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是似懂非懂,如果上来就安排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势必会出现学生对半文言的课文内容理解不清,为此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智取生辰纲》这一集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回到课文进行理解,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理解以后,我安排学生续写杨志丢了生辰纲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当时每个学生写出的结局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样通过恰当使用多媒体及创意的写作,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有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4、创意的画

如我在讲九年级《词五首》时,课文的五首词中有三首词有插图,我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文内容,然后在给学生补充没有描述的内容,剩下的两首词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创意的画,画出词文展示的画面。每个学生热情高涨,都动笔进行创意的画,最后我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画的画投影出来,共同分享学生所画成果。通过创意的画学生加深了对词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师放手的爱,多媒体巧妙的导、趣味的想(象)、多样的写和创意的画,定能创设出五彩缤纷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门,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让学生个性在多彩的语文课上轻舞飞扬,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5: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务本中小学校 杜弟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营造一个宽松而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充分的展示,并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呢?

一p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

在改革创新,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尽量选择学生熟知的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地方入手。利用多媒体进行精妙的导p多样的写和创设情景的画,培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但喜欢上,而且热爱上有声有色,多姿多彩,过目不忘的一节节语文课。

1.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识字量太多,六七岁的小孩多数觉得最难的地方是识字p词汇的积累和笔画笔顺的应用,感觉枯燥单调,所以精力不集中。以往教师多以写代替记,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只要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在网上下载图片和课件,根据需要进行编辑,上课时一放,稍微点拨和启示学生一下就行了。(语文教学 )一节课放两遍,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是组词,平时多鼓励学生带表情的讲故事。要想讲的好,受同学欢迎,就得多看书,词汇自然就积累了。有时组词都超越了老师的想象,真是百花齐放啊!

另外,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幻灯片和一二年级的还要有区别。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上学不用接送了,来的相对比较早,所以每天早上和中午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共同找十到二十个错词就可以了。一定要把偏旁归类p字形字意都融汇到课件中去。慢慢的他们就会自己推敲在写作时,用哪个字或那个词更好。只要教师用相信欣赏的眼光去鼓励学生,学生的作品都会比较出色的。课堂上学生大胆提出的问题,不要采取压制的手段。教师要及时引导拓展问题,不要给答案,让学生主动地去讨论,换位去思考,他们的思想就会逐步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钻牛角尖,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人格。譬如我们在讲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七步诗》时,首先是学生反复的诵读诗文,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动笔勾画场景,最后写出曹植的心情怎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更好的想象和联想,同学们很快地理解了诗意。解决了过去一句一字的耗时、费力的讲解,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背下了这首诗,掌握了本节课的全部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靠师生互动共同去营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倡导“民主”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同学们的身上,有很多智慧的资源令我感动,有时也在学生的见解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近况,包括家庭状况,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p可敬和可信的朋友。课堂上我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集体讨论问题。回答结果不做肯定与否定,让学生充分去评析p去判别,反而激起学生的热情,追溯源头,得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让学生多角度的判定利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刀切,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教者心境自然明朗,学者眼界放宽,品格也会随之升华,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师生都乐此不疲。

二、落实以生为本,营造开放宽松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以更为主动、自由、积极的心态参与听、说、读、写能力活动中,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从思想上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权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发展的主人,另一方面从行为注重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享有开放的环境、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独立、主动、探索的心态,为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学习成果提供有利的条件,以此促进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p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可以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完善各班的多媒体,是保证课堂效率提升的前提。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声形并茂,直观又快捷,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客容量效果非常好。尤其在创设情境上,更是引领学生活跃的想象p激发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欣赏着p微笑着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1.精妙的导,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学习《张家界》这篇写景的散文时,我精心设计了导语,然后激发了学生力求想知道张家界是怎样一幅迷人的景象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幕幕的幻灯片,展现张家界美丽隽秀的风景图,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享受祖国河山的优美。经过艺术的熏陶和洗礼,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可以从一种境界,跳到另一种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知的飞跃与突破。

2.多样的写,确立“我能行”的理念。在写作前,根据本次习作的内容要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编故事p续写和扩写等习作训练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思维和想象,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对作文不再犯难,不再害怕写作文。

3.用心灵去感受人际关系,创设情景的画。如:我们在讲六年级《古诗五首》时,课文的五首诗都有插图,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文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补充没有描述的内容。我在边上加以点拨,再通过默读p齐读和接龙式的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及时用笔勾画出心底的创意画,画出诗的意境,画出曹植的心情(高兴,色彩就要亮,沉重就要色彩深)。最后和文中插图比,看看谁的更漂亮,是否达到了诗人的意境。这样做,符合小学生爱动手p动脑的习惯。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都主动的去描绘诗中的画境。最后用多媒体,将学生的作品投影出来,供大家欣赏,并共同分享学生创意画的快乐与成功。

四、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效率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观点之一就是要注重人的发展。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习惯上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教育对象,教师作为单一的语文知识元是绝对的课堂构建者,独霸着课堂的话语权、评价权,并且加之语文教师与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巨大差距,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小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忽视甚至无视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令教师无法深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令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进而对语文学科近而远之,由此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制造了障碍。要想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就要真正走近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努力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转化自身的“师道尊严”角色,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大朋友;努力开放课堂空间,给学生们释放更多的话语权,赋予学生更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创造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确立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效率的同步提升。

以上是我执教多年的积累和体会,但我终生学习的信念不会改变,还会继续和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诚恳的p虚心的接受同行们的批评和指导。

相关专题 含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