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暗黑反话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暗黑反话王”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共15篇),供大家参考。

篇1: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可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操作,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主体作用,仍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种应该引起注意的倾向是,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这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简单化、狭隘化理解。我们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 激活和引导。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一 发散处: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就以正在手边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为例,其中也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当然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能力达不到)。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 . . . . . ”“在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 . . . . .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些疑问: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传奇小说吗?《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 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问题。    三  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作者写到药品送到平陆以后,便很快结束全文,对平陆医生如何抢救的情况,几乎没有交代,更没有具体的描写,对被救民工的心情也未作任何描述。这些都是作品中的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再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枪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 . . . . . 。”“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到:“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而戏剧、诗歌的语言中空白则更多。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所要做的“激活 ”的工作(当然实远远不止这三方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的工作。 这样几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引”的作用:    一 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又叫无价值思维。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喊好鼓励。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注意到前者的老师还是比较多的,而不少老师对后者却注意不够,造成的后果令人十分担心。比如,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联想和想象。任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进行了一项思维训练,要求同学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学生的思维确实是活跃的,但不少同学的思维是漫无目的的,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天空需要白云/ 火车需要轨道/ 机器需要发动机/ 自行车需要链条/ 电脑需要软件等等。应该说这些同学的思维展开过程中,目的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这个思维的过程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而只是为了思维而思维。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二 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  。    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 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像解教学题,答案正确,并不代表思维过程正确。语文课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比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的同学对小说的主题提出质疑,认为主题是“一件小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也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 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专家的观点就都对吗?编教材的不就是专家吗?对作品的理解就只是限于作者的创作原意吗?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因为专家这么说,所以就是正确的”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三 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维纵深。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浅尝辄止的思维,即使具有创造性,其价值意义也不大。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 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常常有同学对苏轼的“事非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这些同学的思维大多停留在“事非目见耳闻就不能得出结论了吗”?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求异,而是偷换话题,因为作者说的是“ 臆断其有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得出结论”。(这也反映了前面所说的逻辑思路不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再引导他们思考:苏轼的观点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呢?事情“目见耳闻”就能“断其有无”吗?“目见耳闻”会受到那些限制呢?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按照这个思路一步步认真分析和思考,思维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提高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的能力。如果再提供一些关于探索石钟山得名的资料,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则更有价值了。而后者对于前者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四 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思维准则    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敢于想人之所未想,从而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突破是相对的。失去一切规范,甚至丢弃最起码的是非准则,必然会陷入荒谬。这既是思维的方法问题,也是思维品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比如,有同学在讨论《祝福》中到底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个问题时,竟然认为是祥林嫂自己害死了自己。这样的观点不能说不新,但无论从对作品理解还是思想方法的角度看都是无法站得住脚的。更有甚者,有同学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的可爱也提出质疑,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态度也比较暧昧,这除了思维方法本身的问题以外,实际上是一种是非标准的迷失。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或许有很多原因,但思维无原则地求新求异形成了一种思维的下意识逆反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当然不能从政治角度否定这些看法,而主要应该从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准则的角度进行引导,让他们懂得即使是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有一些基本的准则是不可违背的。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篇2: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可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操作,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主体作用,仍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种应该引起注意的倾向是,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这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简单化、狭隘化理解。我们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 激活和引导。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一 发散处: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

[1] [2] [3] [4]

篇3:激活和导引: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激活和导引: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就以正在手边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为例,其中也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当然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能力达不到)。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  .  .  .  .  .  ”“在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  .  .  .  .  .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些疑问: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传奇小说吗?《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  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问题。

三   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作者写到药品送到平陆以后,便很快结束全文,对平陆医生如何抢救的情况,几乎没有交代,更没有具体的描写,对被救民工的心情也未作任何描述。这些都是作品中的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再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枪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  .  .  .  .  .  。”“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到:“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而戏剧、诗歌的语言中空白则更多。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所要做的“激活  ”的工作(当然实远远不止这三方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的工作。  这样几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引”的作用:

一  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又叫无价值思维。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喊好鼓励。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注意到前者的老师还是比较多的,而不少老师对后者却注意不够,造成的后果令人十分担心。比如,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联想和想象。任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进行了一项思维训练,要求同学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学生的思维确实是活跃的,但不少同学的思维是漫无目的的,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天空需要白云/

火车需要轨道/  机器需要发动机/  自行车需要链条/  电脑需要软件等等。应该说这些同学的思维展开过程中,目的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这个思维的过程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而只是为了思维而思维。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二  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   。

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  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像解教学题,答案正确,并不代表思维过程正确。语文课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比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的同学对小说的主题提出质疑,认为主题是“一件小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也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  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专家的观点就都对吗?编教材的不就是专家吗?对作品的理解就只是限于作者的创作原意吗?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因为专家这么说,所以就是正确的”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三  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维纵深。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浅尝辄止的思维,即使具有创造性,其价值意义也不大。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  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常常有同学对苏轼的“事非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这些同学的思维大多停留在“事非目见耳闻就不能得出结论了吗”?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求异,而是偷换话题,因为作者说的是“  臆断其有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得出结论”。(这也反映了前面所说的逻辑思路不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再引导他们思考:苏轼的观点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呢?事情“目见耳闻”就能“断其有无”吗?“目见耳闻”会受到那些限制呢?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按照这个思路一步步认真分析和思考,思维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提高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的能力。如果再提供一些关于探索石钟山得名的资料,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则更有价值了。而后者对于前者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四  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思维准则

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敢于想人之所未想,从而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突破是相对的。失去一切规范,甚至丢弃最起码的是非准则,必然会陷入荒谬。这既是思维的方法问题,也是思维品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比如,有同学在讨论《祝福》中到底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个问题时,竟然认为是祥林嫂自己害死了自己。这样的观点不能说不新,但无论从对作品理解还是思想方法的角度看都是无法站得住脚的。更有甚者,有同学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的可爱也提出质疑,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态度也比较暧昧,这除了思维方法本身的问题以外,实际上是一种是非标准的迷失。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或许有很多原因,但思维无原则地求新求异形成了一种思维的下意识逆反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当然不能从政治角度否定这些看法,而主要应该从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准则的角度进行引导,让他们懂得即使是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有一些基本的准则是不可违背的。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篇4:激活和导引: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激活和导引: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就以正在手边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为例,其中也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当然也许是我们的

[1] [2] [3] [4]

篇5: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湖南省凤凰县茶田九年制学校 韩丽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的第四条明文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造性学生的责任。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发散思维,辐合思维,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而在人的所有思维类型中,创造性思维又是最高级、最复杂的思维活动。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方式,它需要综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某些创新意识,并经灵感思维的火花点燃,且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对此种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创新成果的综合思维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而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发明家一样有多少创新理论和科学发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改革当前课堂结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重视有利创新思维环境的营造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可以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为此,教学中必须做到两点:

1.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可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的平等参与和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会到被老师肯定所带来的切身感受,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自己设计版面办报;自己写新闻、演说;讲故事、复述课文。也可介绍对话,轮流值日报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2.引导学生多渠道积累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有知识的累积。“创造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不形成语文知识网络系统,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都未掌握或未形成,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产生。因为只有这个网络才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广性、开放性、变通性和流畅性。知识面广,才能使思维发散,铺得开,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同时,只有在大脑中积淀丰厚的知识信息,才能提高感受力,深入认识,激发灵感,产生创造思维。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创造性思维的潮涌必须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知识的累积。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教学,其知识的累积极为重要。拿阅读教学来说,识字、积词、识词义等是基础,理解句、段、篇的能力是基本能力,掌握各种表达方式是阅读各类文体作品的关键,没有这些知识信息的输入与储存,谈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平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好片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勤写日记,自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鼓励学生剪贴,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习作,画得最好的一幅画等等装进成长袋,以此激发学生乐于积累知识。

二、 抓好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的答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关键是要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测、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作文时,以树根的联想为题,学生从扎根深因而枝繁叶茂到树根与树根交错盘结,多方发散,再联想到人在生活中的群众关系乃至如树根般交错盘结的不正之风等,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性地写出一批好作文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方法上就不应使学生固守一隅,而应结合联想,激发灵感,朝多个方向――无论顺向逆向,还是多向辐射――发散开去。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从思维的发散中有选择的辐中。只有发散与辐合结合,求异中求同,对立后同一,才能是全面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才能使启发后产生的灵感思维导向形象或抽象思维的创新。例如特级教师欧阳代娜在讲《最后一课》时,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在写完“法兰西万岁”几个字后,是背向学生,还是面对学生?这个问题无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看法各一,讨论热烈,表现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最后教师导引学生从韩麦尔的整体形象塑造中辐合集中,她认为,还是背对学生好,因为韩麦尔先生是位爱国者,这最后一课使他心绪激荡,他肯定是含泪写下这几个字,但又不愿意让天真无邪的孩子看到他的眼泪,所以背向学生,很久也未转过身来。这是十分有见地的,虽然这里不能说是学生总结的答案,但这种导引无疑要引起学生进一步深思,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辛而长期的工作,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的探索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路。

篇6: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于剑国

一、问题的提出: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升学应试教学。“考点”教学,“题海”战术将生动的语文课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有什么艺术。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必须构建新的大语文教学体系。所谓新大语文教学体系就是努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在生活中学语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农村中学大语文教学体系是每一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二、实施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研究课堂教学新授课具体模式,辅以语文课外活动的研究,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大语文教学新体系。

(一)新授课具体操作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习语文规律和语文方法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内时间,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课外的延伸和拓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拟定了“课堂目标教学六步走”教学方法:

1、因势利导,教师导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离不开好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入,如释题,介绍作者,介绍背景等。或间接导入,如:①构置悬念,激发兴趣;②复习旧知,由旧而新;③预习检测,反馈信息;④音乐烘托,渲染气氛……,对这一环节的处理,不能千篇 一律,而应根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因势利导、灵活运用,

2、亮出目标,教师启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概括、总结,是大纲要求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教学任务。目标应该具有某种单一性,力求避免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之后,由教师口头或书面(直接书写或小黑板出示,幻灯出示)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有的放矢,自觉参与。

3、整体感知,学生赏读

由教师范渎,学生阅渎,播放录音相结合。整体感知就是指阅读指定一篇文章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它是个人化的,不必强求一致.因此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收获的一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处精彩的描写等作赏析性的交流。这时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4、质疑问难,学生思读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习惯,每篇课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连串有价值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思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聚精会神地默读的习惯,因为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更有利于学生全神贯注地去思考问题。在自行解决所给的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1-2个疑难问题,让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有疑之处解惑。

5、激发火花,师生议读

在思读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共有的疑难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全班讨论,并引导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议读过程中,教师挑选学生没读到的,而又是文中最重要的精华部分进行赏析,这是在学生赏读基础上的深化。此处教师的赏析不求齐全,不求系统,但必须求精,求新,求深,从而给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6、巩固延伸,学生练读

练读是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情绪进行检查,反馈学习效果的一个过程。所练题目应由浅入深,以课本为基础,逐渐向课外延伸,拓展,训练方式可多种多样,如:①整理性练习,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喜爱与收获,进行归纳性的摘录。②仿拟。课文中有些文章的词句写得很美,很妙,我们不妨让学生仿写一些这样的诗句,虽然有似曾相识之感,却也不失“旧瓶新酒”之妙。○3朗读欣赏。教师从课外寻找一些与所学课文内容、风格相似或同一作者的文章,选取精要片断或全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品评鉴赏,从而架设起课内课外的立交桥。

以上六个教学环节的特点是:突出读,强化思,重在导,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法,变老师的‘教”为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二)语文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语文学习必须有一个广阔的舞台,它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是教学生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外,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得在课外活动中的实践。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基于这一认识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将语文课外活动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每周抽出1一2节课时间用于开展语文活动课,在时间上给语文活动课以充分保证。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尝试的几种语文活动课的课型:

1、朗读汇报课

每周要求学生选取所教课文或课文的精彩片断,有感情地朗读,并录制成磁带,有条件的可适当配乐。如果是小说或戏剧,也可分角色朗读,录成广播剧,在朗读汇报课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这种课型有科于学生熟悉课文,并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朗读的水平。

2、背诵比赛课

以年级为单位,一般是举行班级对抗赛,背诵对象和背诵内容均由抽签决定,看哪班同学背诵得完整,背诵得有感情。中学生好胜心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在背诵教学中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再把背诵作为一种负担,而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推荐读物课

教师根据教育部推荐书目及所教年级课文的特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推荐课上可由教师列出必读书目,并介绍读物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如初一学过冰心的《诗三首》后,可向学生推荐她的诗集《繁星》、(春水》,让学生对她诗歌中“爱的哲学”

有一定的了解。

4、自由阅读课

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自选内容阅读,学生人手一册的自读课本也不轻易放过,阅读过程中可随时摘录,做卡片,编提纲,写体会等。这种课型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便于学生把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读书实践中尝试运用。

5、口语交际课

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如何有效地吸收倾吐,在读写之间架设直通车?我觉得“说话”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值得庆幸的是新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点。在每一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口语交际训练,因此语文活动课上我充分利用教材,选择说话内容,分组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并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以上五种课型面向全体学生,由课本扩展到书本,把学校,社会、家庭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激活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范围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创新,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1、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再如学习梁衡的《夏》,可引导学生懂得作文选材的创新,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可让学生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中体会到作文立意的创新。

2、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造性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作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再现、填补、延伸、再造课文内容,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5、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以操纵者、主宰者及真理拥有者自居,形成家长式、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教学时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总之,要真正教好语文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把课本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篇7:优化数学教学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优化数学教学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注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重视探究数学思维中的认识发生阶段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可分为认识发生阶段和知识整理阶段,前者是指概念形成、被发现的过程;后者是指用演绎法进一步理解、开拓知识的过程.前阶段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极好时机,应注重前一阶段,将发现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作 者:朱一品  作者单位:上海市少云中学,33 刊 名:上海中学数学 英文刊名:SCHOOL MATHEMATICS IN SHANGHAI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8: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要“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通过语文学习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此,笔者欲就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其思维。阅读教学课的“巧设导语”就是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其夫人小巧伶俐。他们夫妇运了一批鸡蛋去非洲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夫人去卖,不多时就卖完了。老师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家兴高彩烈议论起来:有的说男的不会经商,有的说女的嘴甜,有的说女的漂亮吸引顾客……同学们看到老师不置可否时,又陷入了深思,到了孔子所说的“愤悱”之处。老师先肯定大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思路开阔,但还未找到真正原因。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里便显得很小,他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相购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老师继续引导:作家经过对生活现象长期的观察体验,有意识的将这个道理运用于写作,就是常说的衬托手法。那么《绿》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导语,运用类比联想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疑曲问,引发思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难以学有成效。像不少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不愿钻研,往往认为一看就懂,没有嚼头,这其实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有位教师教《荷花淀》,很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他抓住水生女人回答水生的两个“嗯”字,以及女人们去看男人途中那划船时不同水声的描写(象声词“哗、哗、哗”和“哗哗、哗哗、哗哗哗”),通过“设疑曲问”,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环境气氛的渲染,使学生懂得了看似平淡的字词,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在这方面,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法很值得学习。他教《愚公移山》时问学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去移山,他爸爸放心吗?”学生说:“他没有爸爸。”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书中说孀妻遗男。”这样去设疑巧问,必能发展学生向纵深思考的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设条件,引导质疑

质疑是治学之本,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质疑的明言。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应利用课堂或课余,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疑”。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义的地方探索微言大义,就变成了穿凿附会的道理。要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篇章之中产生疑问,并创设种种条件,启发积极思维。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在不易生疑处设疑。像有些课文或有些词句,学习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但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处或容易产生差错的地方,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再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疑”:一是要向教材内容质疑,二是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我们说质疑要创设条件,就是创设一种民主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由“操纵者”变成“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养成质疑的习惯,摒弃强制性的“统一”,鼓励个性和独特。

四、鼓励“求异”,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新的见解的一种方法。

首先,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多方面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一篇文章各人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体味,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

其次,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树立新思想。例如有些成语,强调某一道理意思固定,但也不是无可议之处,像“狐假虎威”是不好的,但狐“假”虎威以对付老虎,保全性命,也难能可贵。

运用“求异”之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讲解和现成结论“求同”的现状,而突破“框框”,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五、利用“空白”、发挥想象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往往通过“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造成巨大的艺术魅力。像维纳斯女神雕像那两条断手臂,像中国画画面上留出的大片空白,都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语文教材中许多名家名篇,独具匠心,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联想、填补,促成“完型”,将会起到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积极作用。

这里仅举几例。如《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壁上的对联,一边还在,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而“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教师可告诉学生,长桌上那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对联宣扬的是理学家自我修养的标准。那么鲁迅先生写一边“已脱落”,卷了放在长桌上,用意何在?

这些作品不论是文字上、情节上还是思想感情上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无不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大有裨益。

六、扩大视野,拓宽境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局限于课堂小天地和书本知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从读写训练上来讲,学生也应尽可能地了解和熟悉生活。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多看课外书籍,多看校外世界,扩大视野,思维必然活跃得多。从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来看,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无不要求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能了解有关社会生活的学生,其文章写得得体,思路广阔,否则,脱离实际就无从谈起。现在许多教师提倡“开门写作”,组织开展课余活动,让学生沐浴着生活中的七色阳光,无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提高语文能力的高明之举。

以上所述,不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教海拾贝”,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在抓创新教育的同时坚持教育创新,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江西省人事厅.6出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

篇9: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教育论文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只有创新教学途径,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笔者认为,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构筑全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观

初中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旺。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要放下权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当我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除了掌握课文的字词以外,还要找出精美的句段以及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反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维就有整体感悟。对于疑难问题也就如同一层窗户纸,教师一点就会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树立威信去影响学生,同时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当的估价,哪怕学生犯错误,老师也要耐心引导,这样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居高临下,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反过来,“不识庐山真面目”不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吗?教学也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场面)、国际主义(抢救儿童场面)和爱国主义(防空洞里吃雪场面)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三、探胜索奇,引导学生去探求奥秘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是探胜索奇。它应该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其培养学生求索精神的重要手段。“无限风光在险峰”,奇异幽胜的东西都是在隐秘险远之处。越是奇异幽胜的地方就越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我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教室前的“书院” 导入:“课间,同学们常常喜欢畅游于书院的小桥、凉亭、草丛等,去寻找课间的乐趣,寻找我们心中的‘百草园’;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描绘最感兴趣的景色?” 因为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说画棋盘下五子棋;有的说到草丛中扑蝶;有的说用草心钓虫子;有的说翻开断砖找虫子;有的说可以尝到花蕊的甜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同时培养了口头作文能力。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四、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但事物总有它互相联系的一面,知识本身也一样。因此,语文教学上运用“举一反三”的原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不能“举一反三”就谈不到发明创造。有人说:“举一”是容易的,讲一篇课文,抓一个问题,解一个词语都是“举一”,而“反三”则困难,这就把“举一反三”简单化了,“举一反三”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来看,“三”由“一”推及,“举一”正是为了“反三”。 “反”即“推及”之意,“举一反三”就是由“这一个”推知“那一个”的思维过程,“举一”而不能“反三”,“举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发明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可以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锅里水蒸气冲开锅盖,可以导出蒸气机的'发明,这些是与想象和联想分不开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又反过来给思维以促进,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

五、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

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思维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自己思索,大胆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我在上《春》一课时,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让他们四人一组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在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通过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于思考,敢去质疑,学会审问,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然后再去阅读课文,思考探索问题,对课文内容也就很快领悟了。

——使学生更好体验合作、竞争的成功乐趣。我在上《曹刿论战》时,分析完了“论战”一段,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引用兵书上的一句古语让学生补充,“两军相遇,( )者胜”,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七嘴八舌地说,答案主要包括“勇敢”、“有勇气”、“强大”、“抓准时机”等等,再经点拨引导学生用一个字填时,大多数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都想到了“两军相遇,(勇)者胜”。但我还不肯罢休,进一步追问:“勇者相遇,( )者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得出了更多的答案,如“有能力”、“聪明”、“强大”等,当我再引导学生一个字填写时,大多数学生也想到了“勇者相遇,(智)者胜”。当时我很兴奋,便心血来潮地追问:“那智者相遇,( )者胜?”,一时之间,学生交头接耳,面面相觑,仅有几个答案也不尽准确和完善。我建议学生再分组探讨,其中有两个小组联系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便顿悟起来:“智者相遇,(仁)者胜”。我又补充讲了老子的名言:“勇者无畏,智者无惑,适者有寿,仁者无敌”。下课后,我和学生不由热烈鼓掌,表达我们心里的喜悦。我经常采用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让学生精心制

作一些手工艺品或者以画配诗,以竞赛的形式评出优胜作品。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获胜,主动、热心地出谋划策。优胜作品评出来后,各小组摸拟新闻发布会,介绍自己的合作、探讨过程。

——开展发现性活动,鼓励学生对接触的各种文本信息进行质疑。指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采用“每人每课提出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还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通过阅读报刊、看电视发现问题,如找错别字等。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黄金时期,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审问,有审问才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收获在心里,伴随你远航,前程很辉煌”,我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时,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最喜欢的物写起,养成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例如,学生对“成长”无法感受、理解及其表达时,我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出践行“勤劳、诚信、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勇气、坚韧、信仰、忠诚、励志、效品”等美德,体验成长、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茅塞顿开。这样日记、周记不再是空泛,而是言之有物。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不仅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每一次作文课,我都在“示例”、“拓展”“迁移”三个环节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思维中碰撞中生成智慧的火花。

总之,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能展示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我们一线教师必需站在面向未来的高度,多管齐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篇10: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鸿飞

(海南省临高县红华中学)

摘 要: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要求现代学校内部教学也需积极有效地落实实践,真正保证学生高效优秀的成长和进步。依照现代教学基础,积极探讨和分析初中语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方法,真正实现现代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技能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现代初中;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呈现在表面体现在时代节奏感加快、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这种高节奏、高格调的社会发展状况需要现代青年具备高智商、高思维才能在现代社会发展生存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初中语文这一初中内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课堂参与对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落实到现代初中内部,教师就需不断花费心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获取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未来有用的知识。初中语文作为现代初中教学课程内部一门重要的语言类学科,在学习和考试中占很大比重,需要教育教学者对其真正重视。真正实现现代初中语文培育学生多方面思考、全方位思维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现代学生的高效培养。

一、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真正参与和思考

在过去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内容不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教师可以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较为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有效地应用教学技巧,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不断引导和带动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真正参与的实践当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综合高效教育。

例如,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养成诵读古诗的习惯,“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以初中二年级课文《老王》一课为例,在诵读之后,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明确参与《老王》一课了解以及掌握的重难点,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获。上课之时,找一位学生讲解课文出现以及所着文章的作者的背景和主旨等,讲解完课文,找几位学生对课文做主题总结和归纳。再如,《背影》一课,了解父亲与“我”深深的爱之后,鼓励学生参与分析两课的写作手法和方式。如此下来,在各种教学内容的贯穿以及教学技巧的灵活参与和应用下,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得到基本的培养和提升,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思维潜力

在许多的初中学校内部,许多教师为了减少工作量,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对于学生真正掌握状况以及学习产生的问题都拒之门外,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学生在学习参与中激情高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讨论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以及能真正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思维潜力,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交流思想、沟通想法,真正激发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思维,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和教学。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分设给学生几个问题:古代用石头、木料、竹子等做成了石拱桥、廊桥等,现代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那么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桥呢?再如,《苏州园林》一课内容,“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其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做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和交流的基础,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三、结合信息应用技术,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现代信息应用技术作为现代学校内部参与教学的一部分,真正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在语文课堂上予以辅助和指导,能够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知识汲取的实践中,了解丰富多彩的语文文化和知识,实现对学生学习教育的有效落实,真正做到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育和提升。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奇妙的克隆》一节为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之后,教师把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应用的呈现,让学生通过有声画面的呈现有效了解克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前对科学创造的探讨和分析,与此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和生活,谈谈自身对科学技术创造以及克隆技术的态度和看法,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提升,实现对学生的基本教学和培育。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不断进步和提升,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力度也需真正加大,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需要学生自身真正有效地参与,需要教师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两者相互监督和协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万美莉。《氓》创新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32)。

[2]管然荣,赵月华,于晓丽,等。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03)。

篇11: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提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改进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尝试将创造性智力培养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学生智能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帮助学生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弥补自己的弱点,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作 者:陈琪  作者单位:水城县一中,贵州,水城,55304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篇12: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1.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有丝分裂”时,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总结如下表:细胞周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个数2N2N2N4N2NDNA分子数2N→4N4N4N4N2N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量关系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连续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2)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3)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4)在什么情况下,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由感性的东西逐渐引向理性的抽象概括,如果把感性认识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就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虽然条件、分解程度和释放的能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又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虽方式不同,但其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往往有着强烈创造精神的思维。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又如,通过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虽然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都是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但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过程是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生物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例如,我在讲“能量代谢”时,用了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说明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又如,在讲“DNA分子结构多样性”时,用了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得当。

4.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篇13:英语语言学教学评价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英语语言学教学评价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普通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必修理论课程,对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加强语言实践、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普遍存在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制约着该课程的`学习.使该课程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语言学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评价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弥补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不足.

作 者:余运伟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2(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普通语言学   创新能力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篇14: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人才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学校教育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创造性思维形成的主要因素,阐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注重完整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数学学科的不断学习,无形中锻炼并提高了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而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推动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创新,想法独特,勇于克服困难的学生通常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他们不受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对于定理和公式,能够提出新的见解并做出证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数学本身的特性,数学学科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时,通过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式,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认知,因而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认知结构理解的产物,因而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积极态度和能动性的有效发挥直接影响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原因导致的厌学情绪和对数学兴趣较低的情况都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其意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完善。前提是要树立积极的主观创造意识。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在课堂上利用数学学科的独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不怕错误和失败,鼓励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强调主动性参与发现和研究,提出问题并开展积极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创新性思维。

2.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引领技巧,一定程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让自己课堂具有极高的带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对抛物线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要注重课堂的引入方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结合社会会生活的实际,寻找理论知识与生活的共同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想象。例如,在进行《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课时教学时,在大屏幕上给出一张迈克乔丹的图片,学生一看,马上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此时我再抓住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把有关迈克乔丹在美国NBA联盟所创造的奇迹再加以适当说明,最后,给学生进行这样的总结“迈克乔丹是我们地球人的骄傲,我们要学习他的不屈不挠、善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个时候,学生已是群情激昂,异常兴奋,接着我笑着说:“问大家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迈克乔丹是干什么的”(学生一愣,马上紧跟着轰然一笑,齐声回答:“打篮球的)”,紧跟着我继续提问:“篮球在空中的运行轨道是怎样的?”(学生稍微思考后,回答:“抛物线”),这样就非常新颖而且极其成功地引出了本节学生所要课学习的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它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问题联系到周边的实际生活和现象,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接纳,对于学生营运数学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也具有积极作用,便于学生更深刻体会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无形中得到有效锻炼,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后,要安排和后实践调查工作,注重实践应用。课后实践能动地促使学生转化思维,主动发挥创造性,将数学学科的知识转化到生活实际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加深入,寻找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共同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课下时间注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涯是紧张而忙碌的,却又是充实的。高强度的数学学科教学赋予学生一定的思想压力,部分高中学生在课业负担的压力下对学习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长此以往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有害无益的。高强度的课时和作业量,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效循环的作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学生负担,且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状态糟糕,积极性受到影响,创造性思维逐渐被磨灭。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师,应当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在课堂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布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参与学生群体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任务过程复杂。尤其是培养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全体师生彼此互动参与,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上,为学生的成长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齐峰.对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的几点认识[J].数学学生与研究,(5):12-15.

[2]侯英杰.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及其培养[J].东方青年教师,(2):7-9.[3]陈增保.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9-20.

篇15: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维训练为基础,从独立思维习惯养成、集体讨论法、对比和联系法、想象和联想、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等5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实效。

关键词:大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训练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相关的有效措施。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立足思维训练,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力求使大学语文教学跨越新高度,取得更好实效。

(一)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何为思维?思是想,维是序,思维就是有秩序地思索。思维能力则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应该从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入手。大学语文承担着传承人类精神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基本任务,所编选的文章纵横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授课这一环节尤为关键,教师的组织、讲解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决不能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必然取代传统的接受式教学。

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普遍采取大班教学形式,数量通常超过百人,客观上教师的课堂授课和秩序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重视思维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的教学理念值得提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质疑、课堂发言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理解、辨析甚至反驳,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学生通常很有兴趣在大学语文课上通过话筒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点评,特别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此同时,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启发与心得,也有利于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在点评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很重要。诚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所说,“教育有责任让受教育者养成牢固而又有效的习惯……并在个人工作习惯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培养这些习惯,就是思维训练。”[1]24学习离不开思维,学会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的训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是一项持久而长效性的工作,虽短时间内很难见出成果,但只要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就是在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二)组织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集体讨论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可借鉴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原则和程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是指精神病患者的一种胡思乱想的思维状态,在创造学中转化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造性设想。[2]101头脑风暴法在我国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即通过集体进行自由联想和讨论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方法,一般通过召开会议的办法来产生创新方案。其实施原则包括自由畅谈、延迟评判、禁止批评、追求数量、鼓励利用和改善他人设想、强调集体协作等。头脑风暴法极易于操作执行,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专题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动脑筋,畅所欲言,使每一个人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例如在《论语·为政篇》(节选)教学中围绕“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一话题组织一次有准备的课堂集体讨论,就会出现不少有独创性的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围绕“君子”涉及极广,有古代传统观念角度下的君子内涵,也有现代社会对君子素质的理解;有对道德、人格、人品、修养方面的阐述,也有对学识、才干、才华方面的探讨;有对社会的热爱和奉献、对事业的执著敬业,也有对家庭的责任和孝道及个人的诚信、处世原则等,不一而足。

这一讨论过程具体地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智慧和集思广益,有效地锻炼了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

对学生而言,这次讨论课值得一提的收获便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会了全面考虑,初步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意识;此外增强了自信心,即思维上的创意一样可以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

(三)采用对比和联系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期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些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2]69创造性思维亦称为创新思维,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是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形式,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德国物理学家普克朗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他这里所说的思考,特指的是创造性思维。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较多地使用对比和联系方法,即对立思考策略和类比思考策略。对立思考策略指从已有的事物或经验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类比思考策略指的是根据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课上组织学生对李密的《陈情表》和李斯的《谏逐客书》两篇古代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有畏难情绪,对比和联系法给学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经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学生积极大胆的思考,最终得出可喜的思维结果。总结归纳为:相同的方面是二者都是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有的同学补充,结果相同,最终国君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不同方面:(1)思想内容不同,前者君王征召,臣子不赴任;后者臣子反对君王逐客,希望被任用。(2)主题不同,前者紧扣“孝”,表现孝顺、孝情;后者紧扣“过”,评论逐客之过。(3)语言风格不同,前者语言质朴,以情感人;后者语言整齐铿锵,词藻众多,说服力强。还有的同学从其他方面展开深入地对比和联系分析,思维积极踊跃,两篇古代散文的教学结合思维训练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没有想象就无法创新。“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过去已经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联系方式灵活进行新的综合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对事物形象或概念的选择或重组,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的思维方法。”[3]315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勇于思考和探索,允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作品,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语言含蓄凝炼,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想象艺术空间,也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围绕着宝玉挨打的原因和经过,及贾府上下众人的.不同反应,众多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刻画。其中宝钗送药、黛玉探望两处细节使用了文本空白,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人物性格。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咽住的后半句是什么话?黛玉则只有抽抽噎噎的一句“你可都改了罢!”作为学生文学鉴赏活动的引路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宝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的各自的内心活动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学生进行即兴阐述,在大胆的陈述中,两个贵族少女的不同性格进一步丰富和鲜明起来,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也积极调动起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在大学语文的思维训练教学中得到了有力体现。

(五)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是创造性思维中一个基本的主导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通过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进行有意识的提升。

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从同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对的是集中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上,例如《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在主题立意的把握上,先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不要单方向探索,而要多角度、多渠道、多因素地展开扩散思维,学生们的多向思维展示如下:角度一、关心残疾人;角度二、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角度三、自强不息的人生;角度四、感受母爱,懂得回报母爱;角度五……然后对上述开放性、跳跃性的思维结果进行筛选,选择最切实可行的主旨。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显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4]157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语言为载体,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结合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不仅培养了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担当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培养更多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

相关专题 创造性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