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 物质世界和实践命题点

定积分哦多开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定积分哦多开”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考研政治 物质世界和实践命题点(共10篇),欢迎阅读!

篇1:考研政治:物质世界和实践命题点

考研政治:物质世界和实践命题点

命题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命题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篇2:考研政治 物质世界和实践命题点

考研政治 物质世界和实践命题点

物质世界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的考核重点。考研教育网针对近年来真题,总结八大考点。

命题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 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命题点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 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 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 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 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长期存在 和发展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 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 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命题点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0世 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一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界定的。

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命题点4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命题点5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具体内容。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时间空间必须借助物质运动而存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命题点6 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命题点7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由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

篇3:考研政治考前预测:物质世界和实践

考研政治考前预测: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在内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

(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篇4:考研政治冲刺备考之物质世界和实践

考研政治冲刺备考之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选择题1(多选)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关于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B。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属于上层建筑

D。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

选择题2(多选)相信有神论的自然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科学上做出贡献,是因为

A。他们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或自觉或自发地接受了唯物论、辩证法的指导

B。他们认为神不会干预一切事物,自然界存在着可以为科学所探究的规律

C。哲学信仰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不能画等号

D。他们的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哲学基本的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选择题3(多选)是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

A。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B。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问题

C。在历史领域里坚持唯物主义问题D。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选择题4(多选)笛卡尔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体。人的灵魂是精神的,肉体是物质的',二者的统一就是人。所谓人的死亡,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然而灵魂是不灭的,在精神系列上继续演化;肉体也是不灭的,在物质系列上继续演化。

A。笛卡尔的观点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

B。二元论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是独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派别

C。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但这一企图是难以实现的

D。二元论不是第三种哲学派别,而是折中主义的哲学,是哲学不彻底的表现

选择题5(多选)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怀疑感觉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以致生活不能自理,需弟子们扶持。一次,在海上旅行突遇风暴,伙伴们吓坏了,皮浪却心止如水,镇静自若,指着一头正在津津有味吃食的猪说,哲学家的心灵就应该像它一样安宁。皮浪之所以镇静自若,是因为

A。预见到了风暴很快就要过去,不会构成现实的危险

B。主动用意识调控生理,体现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认为风暴未必存在,存在的仅仅是人的感知

D。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选择题6(单选)下列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

A。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必是唯物主义者

B。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

C。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D。可知论者必是辩证论者

大学网考研频道。

篇5: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八大命题点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八大命题点

考研政治复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4考研政治 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命题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命题点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命题点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一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界定的。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考研 教\\育网

命题点4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篇6:考研政治命题将加强理论性

2014考研政治命题将加强理论性

2014考研政治命题将加强理论性 考生要掌握分析能力。未来的考研政治命题趋势将逐渐转变:命题的内容会大大地加强理论性,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

理论知识的考察在近几年中不断加强,无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政治和国际关系,不同类型国家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的认识,所有的知识的要点无不在说明,要对相关问题有整体的、理论的全面认识。通过分析得出,未来的命题趋势将逐渐转变:命题的内容会大大地加强理论性,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

“形势与政策”结合起来

由于各人情况不同,复习好这门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但从一般情况来说,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复习、整体把握。这门课程横跨50余年,放眼全世界,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所以复习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全部内容。其次要避免死记硬背,多分析思考。这门课程知识面广,并在不断发展中,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是很难掌握的,也是背不过来的。这门课的内容相互联系密切,要抓住这个特点,用辨证的方法去学习,不要孤立地、静止地去学习,要放在一定条件下去认识。要多思考分析,注意分析每个问题的特点,把握每个问题的'本质,尤其对一些理论性、现实性很强的问题更要这样去学习。复习时要与“形势与政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复习。

分析辨别能力 掌握答题技巧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大家要认真全面审题,正确领会它的要求。然后,大家要耐心仔细地读懂材料,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读懂材料就仓促答题,往往会出错。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国别、观点、主题,搞清材料是说明什么问题。有时一份材料很长,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读懂它,掌握住它的基本观点和实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大概”、“差不多”。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弄清楚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或者是相近相似的,或者是根本对立的,这样才能针对性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基本政治观点,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最后,在基本的政治理论观点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也就是要辨明是非,在相近相似的观点上,注意把握分寸加以区分。同时,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既不要完全引用材料中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脱离材料。

篇7:考研政治命题题型及特点

考研政治命题题型及特点

》2012考研考试政治命题题型及特点

考研政治共三种题型:一是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约16分);二是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约34分);三是分析题 (约50分)。其中,选择题Ⅰ和选择题Ⅱ属于客观性试题。分析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以下就这两种题型命题特点具体分析:

选择题Ⅰ(单项选择题)――要求:准确性

该题型共16题,每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分数是每小题1分,共16分。选择题Ⅰ的优点是分值小,评分客观;保证它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利于确保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减少试卷的评分误差。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件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概念题演变来的。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这一题型历年来得分率都比较高,试题的区分度也差一些。

选择题Ⅱ(多项选择题)――要求:准确性+全面性

该题型共17题,每题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分数是每小题2分,共34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记忆和对有关观点、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有时也可用来考查对某些观点的鉴别或比较,但要求层次不高。题目考察的角度和形式比较灵活,时常在给出不同于教材的表述、情境或言论等情况下,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由于该题型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所以其难度要比选择题Ⅰ大得多,得分率一直较低,但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往往能在这一题型上真实地体现出来。

分析题――要求:准确性+全面性+条理性

该题型共5题,分数是每题10分,共50分。从出题的学科范围看,这五道题依次是围绕哲学、政经、毛概、邓三和当代来出题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分值较大,可实现对考生多层次能力的考察;但缺点是知识覆盖面窄,考察知识点比较集中,且有较大的评分误差。分析题今后将逐步加大材料在题目中的应用,主旨在于要求考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根据具体题目情景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该题型选取的材料既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设置的一组材料,也可以是蕴涵深刻含义的某一句、某一段话。针对设置一组材料的题目,考生需要读懂材料回答问题;而对于一段或一句材料的题目,则需要考生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底蕴,结合材料作适当引申,分析其中要旨作答。与问题设置的相对开放性相适应,今后分析题答案要点的设置也将逐步探讨它的开放性问题。

kaoyan/

篇8:考研政治命题题型及其特点

考研政治命题题型及其特点

考研政治共三种题型:一是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约16分);二是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约34分);三是分析题 (约50分)。其中,选择题Ⅰ和选择题Ⅱ属于客观性试题。分析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以下就这两种题型命题特点具体分析:

选择题Ⅰ(单项选择题)――要求:准确性

该题型共16题,每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分数是每小题1分,共16分。选择题Ⅰ的优点是分值小,评分客观;保证它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利于确保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减少试卷的评分误差。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件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概念题演变来的。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这一题型历年来得分率都比较高,试题的区分度也差一些。

选择题Ⅱ(多项选择题)――要求:准确性+全面性

该题型共17题,每题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分数是每小题2分,共34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记忆和对有关观点、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有时也可用来考查对某些观点的鉴别或比较,但要求层次不高。题目考察的角度和形式比较灵活,时常在给出不同于教材的表述、情境或言论等情况下,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由于该题型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所以其难度要比选择题Ⅰ大得多,得分率一直较低,但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往往能在这一题型上真实地体现出来。

分析题――要求:准确性+全面性+条理性

该题型共5题,分数是每题10分,共50分。从出题的学科范围看,这五道题依次是围绕哲学、政经、毛概、邓三和当代来出题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分值较大,可实现对考生多层次能力的考察;但缺点是知识覆盖面窄,考察知识点比较集中,且有较大的评分误差。分析题今后将逐步加大材料在题目中的应用,主旨在于要求考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根据具体题目情景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该题型选取的材料既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设置的一组材料,也可以是蕴涵深刻含义的某一句、某一段话。针对设置一组材料的题目,考生需要读懂材料回答问题;而对于一段或一句材料的题目,则需要考生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底蕴,结合材料作适当引

申,分析其中要旨作答。与问题设置的相对开放性相适应,今后分析题答案要点的设置也将逐步探讨它的开放性问题。

篇9:考研政治大纲命题趋向

芦欣:命题趋向如果用一句话解释的话,它更加倾向于市政内容,20即将召开十八大,同样政治、经济热点比较多,特别是体现大国关系上,还包括和谐理念上,因此今年变化走向,时政部分相对来讲内容有所增加,而且今年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增加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要特别注意,因为今年不管在题型设置和命题规律上它可能难度有所增加。本来马哲历史课就是就是灵活的学科,它的命题不主要以背诵为主,主要以学科角度为主,今年相对去年的真题和变化来讲,马哲难度有所提升。

而马中特部分今年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在考点部分,只是在和谐社会说法进行细微的调整,去掉几个标点符号而已,可以大家按照考研教育网教育在暑期强化课程和基础课程角度分析,并不影响大家总体的.规划。而在近现代部分,其实史纲学科近几年争执,在命题上更加倾向于革命史,因为我们知道近现代史纲要如果说用框架式分析的话,用四部分框架是我们熟悉的,区别史、探索史、建设史和革命史,而革命史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部分,近几年一直是我们复习革命史的重点,当年今年这个情况还会依旧这样。所以大家复习史纲还是复习为主,当然“四书法经”一直偏向四书部分,特别是我们分析题设置,所以分析题设置还是以四书为主,根据大纲变化和真题这是今年可能的命题走向。

――考研教育网(www.cnedu.cn)芦欣老师解读年政治新大纲

篇10:考研政治知识点解读:物质观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解读: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唯物史观。今天,考研教育网整理了唯物论中的物质观相关知识点解读,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其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位置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相关专题 命题考研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