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标准

zhaowenbi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haowenbi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高职院校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标准(共7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浅谈高职院校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标准

浅谈高职院校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标准

作者/苏成勇

摘 要: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开展情况,重点探讨了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标准设计的基本理念、目标以及内容设计等,并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篇2:浅谈高职院校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标准

高等院校的根本职责和使命是育人,育人工作要求少喊口号,多做实事,以人为本,不仅需解决学生进校后的培养问题,还要着眼于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发展问题。只有学生发展好了,学校才能发展好,才能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育教学质量更是育人水平高低的重要保证。当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针对这个需求,研发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并对该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了评估,以期在全国推广使用。

为了让高职毕业生学会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会高效工作,进一步提高通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最终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率先与企业合作开设了超越具体岗位的、具有普适性的职前综合训练课程。这一课程的成功开设,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益尝试,对高职院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有用和可用人才的需要、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均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对此类课程的研究还相当匮乏。本文将结合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浅谈课程标准设计,以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针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大学生就业中的普遍问题和新时期下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思想、心理新特点,课程借鉴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经验,以“引导人、发展人”为基本理念,重点通过职业适应性训练和职业发展性训练两个环节,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了解工作要求,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促使其更快地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

课程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高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

设计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体系,以“理论―实践―总结”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模拟教学、户外拓展训练为特点,使培训内容系统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环境企业化,学生在完成所有培训学习任务后能切实提高学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课程目标

教学实施过程坚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现能力目标为核心。

1.学习能力

(1)具有利用网络、电影、文献资料、课内外活动等渠道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

(2)具有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汇报等学习归纳、表达知识的能力

(3)具有学习后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4)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应用知识的能力

(5)具有创新学习的能力

2.职业适应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劳动相关法律知识和良好的服从、纪律意识

(3)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4)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5)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意识

(6)具有一定的交接班、倒班的能力和良好的吃苦耐劳品质

3.职业发展能力

(1)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和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2)具有一定的创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3)具有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4)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适应差距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进行课程设计。主要内容设计如下(以两周60学时来计算):

1.情境一:职业适应性训练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4学时,企业经理人或律师主讲)

目标:能在法律的框架下选择自己的职业行为。

主要内容:劳动者、企业等权利和义务;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方法:讲座、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法等。

(2)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4学时,企业经理人或职业指导师主讲)

目标:了解企业里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和日常工作要求,明确努力和改进方向。

主要内容:员工纪律意识、服从意识、主动工作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品质等。

教学方法:经理人讲座、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

(3)学会按章办事(4学时,“双师”教师或企业部门主管主讲)

目标:了解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产品质量体系、安全和质量保证等相关知识,学会按章办事。

主要内容: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劳动纪律、产品质量标准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违反法律法规后果)、头脑风暴法、分数激励法等。

(4)学会服从管理,统一价值观(6学时,职业指导师或人事主管主讲)

目标:了解服从企业管理对员工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促使学生认同企业文化,服从企业管理。

主要内容:企业文化、员工手册、劳动者维权主要途径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自学并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和汇报、分数激励法等。

(5)做好分配给你的工作(4学时,“双师”教师主讲)

目标:养成正确的工作态度,掌握职场中基本的为人处世与沟通技巧和科学工作方法。

主要内容:正确的工作态度、沟通技巧和礼仪举止、科学工作的方式方法(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自学查阅资料并分组汇报等。

(6)学会忍耐、坚持和正确离职(4学时,“双师”教师或成功校友主讲)

目标:了解学校环境与社会职场环境对人的不同要求,掌握适应倒班和承受挫折的技巧方法,不盲目跳槽。

主要内容:引起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因素分析及应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盲目跳槽的危害等。

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成功校友案例分析等。

(7)上班和交接班模拟训练(12学时,“双师”教师主讲并参与)

目标:学生在校期间经历倒班、交接班过程,提高服从意识和适应倒班能力。

主要内容:倒班、交接班。

教学方法:跟岗、现场模拟、启发讨论、分数激励法等。

2.情境二:职业发展性训练

(1)职业生涯规划(6学时,职业指导师主讲)

目标:认识职业生涯成功的含义、类型、影响因素等;制订出适合学生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路线和行动计划。

主要内容: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目标确定、编制5年以上职业规划等。

教学方法:讲座、活动、任务驱动、作品展示、分数激励法等。

(2)提高职业素养(6学时,人事主管或职业指导师主讲)

目标: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如,自信心、心理承受力、责任心、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

主要内容:重要的职业素质内容、素质拓展训练(或游戏)等。

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户外拓展训练等。

(3)学会创办企业(6学时,创业指导师或创办过企业的教师主讲)

目标: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主要内容:如何创办企业、编制创业计划书、创业经验与活动交流等。

教学方法:讲授、活动、作品展示、头脑风暴法、课外模拟训

练等。

(4)学会借鉴与交流(4学时,“双师”教师主讲)

目标:学会分享成功的确经验与教训,树立成功的信心。

主要内容:观看职场励志电影、评述职场人物的成败得失等。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分数激励法、专题汇报等。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条件

(1)软硬件条件

需有大型报告厅和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足够的实训场地(可容纳约80人),相关学习资料和光盘,电脑(能上网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或作品)等。

(2)师资条件

主讲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本科以上学位学历,具有较高的思

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最好有相关企业工作和管理经验或多年

从事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工作,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运用各种教法设计课程;辅助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本科以上学位学历,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培训,具有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经验。

2.教学方法

力求教学培训方式多样化,教学培训环境企业化,全面模拟企业培训氛围,并严格统一要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需选用不同的教法,建议主要以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为主,同时按内容特点还可以灵活采用经理人专题讲座、实训室内模拟练习、游戏、户外拓展训练、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引导氛围中乐于学习、乐于实践、勇于反思改进,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学生评价

学生平时表现占40%,由平时考勤(20%)、分组讨论表现(20%)组成;过程考核占60%,由职业生涯规划书(15%)、交接班和倒班记录单(20%)、体会及总结(20%)、专题汇报(5%)组成;另设附加分:学生创业计划书加分5%,成功进行创业实践情况的加分5%。强调过程考核,避免片面性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阮浩,苏成勇。就业与创业指导训练。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

篇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训练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训练探讨论文

1职业体能训练必要性分析

1.1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工作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换言之就是高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职业体能可谓是职业能力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教师需要将职业体能训练向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渗透,进而对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为学生的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高职院校需要向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及素质,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需求对职业体能训练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学生未来发展。1.2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目标一致。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教师需要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未能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同时未能将更多的创新元素融入教学及体能训练工作中,教学理念及思想较为落后,导致体育教学及体能训练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情况,体育教师需要对教学工作及体能训练工作进行调整,对职业能力的训练时间以及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只有将职业素质能力以及体能方面的培养工作进行更好地平衡,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3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就业优势的一种手段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工作,学生需要对自身的职业体能水平进行提升。现如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往往很多人同时竞争同一岗位,若想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教师需要将职业体能训练向体育教学工作中进行渗透,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以某些机械、电力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为例,高职体育教师在对此类学生进行教学及体能训练时,需要对其进行职业体能训练和考评,进而使其就业竞争力有所提升。1.4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和社会中的企业进行更多地合作与联系,同时双方开始对学生进行订单式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重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方向得以明确,体育教师也需要结合能力培养本位方面的要求制定订单式教学的规划。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要对企业需要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职业体能训练也可以为其提供更多支持。

2渗透方法

2.1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高职院校的体育基础设施为教师的'职业体能训练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这方面工作有更多重视。高职体育教师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训练时,校方应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创造适宜的环境,而办学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化也可以为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创造良好条件。2.2对职业体能训练目标进行明确。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教师需要对职业体能训练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明确,把握好终身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思想,将这方面的训练工作渗透到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中。高职教师在平日对学生进行日常体育教学时,需要将职业体能训练相关思想渗透到教学工作中,进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而定向的职业体能训练也可以对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2.3将职业体能训练项目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具有许多不同的专业,体育教师在对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对学生专业特点以及未来就业岗位方面的需求进行考量,将职业性质以及专业类型当作职业体能训练的导向,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病预防方面的教学和指导,进而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取所需的职业体能训练知识和专业知识。仍以机电及电力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能训练工作为例,教师将职业体能训练向体育教学工作中进行渗透,开设了更多调动学生全身力量的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方面的教育教学,同时学生也对这些实用价值较高的职业体能训练项目产生了更多的学习与训练兴趣。另外,以酒店管理、旅游以及营销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可以将职业体能训练进行逐渐地渗透,对学生腿部及腰部力量的训练教学产生更多重视,并针对这些方面的职业体能训练内容进行考评,促进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2.4提高学生对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很多高职院校中均存在重专业轻体能训练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仅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有所重视,对综合素质以及体能训练方面的内容有所忽视,这对高职学生日后的就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即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较强,也无法将其更好地发挥。我国卫生部门已经对劳动人口医疗费用方面的数据进行调查,发现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花销较大,劳动力人口患病时间较长,病休时间较长,对日常的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和社会中的企业进行更多的联系和合作,将职业体能训练方面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等内容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其产生更多重视,积极主动参与职业体能训练。2.5组织开展更多职业体能训练相关主题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高职教师对素质教学及拓展训练工作产生了更多的重视,而这些也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体能训练教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职业体能训练相关主题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体能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学工作效果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以“钻电网”为主题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及素质拓展训练为例,教师将体育教学及训练工作延伸至课外,最终使职业体能训练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对学生的职业体能进行训练和提升,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上文已经对职业体能训练渗透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渗透过程较为缓慢,教师需要对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工作充满耐心,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将其逐渐渗透,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训练,最终使学生的职业体能有所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芝翠.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专业教学服务功能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10(5):141-143.

[2]王访清,王丽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思路构架[J].现代职业教育,(9):15.

[3]付海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理念与实践[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4):111.

篇4: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研究与实施论文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研究与实施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而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标准的制订作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到实处的保障。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高职课程体系下,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与内容,对于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当前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为例,探讨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和内容。

1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要求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首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其次应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能力观,基于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以项目化教学来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中,以软件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典型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景;第三应通过对各学习情景中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师生要求等各项内容的描述,来规范课程所要求的内容;第四应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完成课程的实施;最后,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和评价,来完成对课程的评鉴与考核。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制订的设计思路可以用图1来表示。

1.1 课程标准制订依据

由于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发展历史较短,发展速度很快,所以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既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又要依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分析,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是J2ME程序员、手机软件测试员、手机多媒体程序员、手机游戏工程师以及相关的3G网络环境下的无线应用型人才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的开设,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目前3G市场对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内容设计将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将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和补充;基于目前的教学环境,本课程主要以J2ME应用软件开发为主。

1.2 课程标准框架结构

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共有七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鉴、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附录。其中,前言部分包括目的、设计思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职业面向、课程能力培养分解、参考文档;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学习情景、课程单元、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建议、项目参考实例说明等;课程评鉴包括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原则和教材使用建议;附录部分包括国家职业标准、参考数目、网络资源、精品课程等。

2 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内容

2.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即完成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某一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规格要求,其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需求分析、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的综合结果来确定的,因此也是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2.1.1 总体目标

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学生的嵌入式软件应用与开发意识,培养学生基于J2ME开发和应用嵌入式手机软件的综合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2.1.2 具体目标

依据总体目标,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的具体能力目标如下:

(1) 熟悉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

(2) 能够安装并配置J2ME开发环境;

(3) 能够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并完成UI设计;

(4) 能够根据详细设计文档完成事件处理;

(5) 能够应用MIDP通用框架实现网络互联;

(6) 能够在移动设备中保存数据;

☆(7) 能够完成多媒体编程(使用MMA);

☆(8) 能够完成短信息编程;

☆(9) 能够完成简单的手机游戏开发。

加☆的为课程的扩展目标,对于个别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组建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指导。

2.2 课程内容

同一课程目标可以用不同的内容来实现,包括不同的`课程、学程与方法途径。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实施单元,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人才质量。课程内容的确定以前面的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按照定向配置、动态优化的原则来选择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的具体目标以及上述课程选择的原则,确定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2.2.1 学习情景

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共包括八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包括:学习目标、课时、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与建议、考核与评价、教学材料、学生知识与

能力要求、教师能力及知识要求。以“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UI”学习情景为例,如表2所示。

2.2.2 课程单元

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按照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将上述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其中,以每四个学时为一个课程单元,将整个课程内容组织起来。各课程单元包括学习目标、主要内容(重难点)、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地点、教学仪器设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练习与习题等。以“认识J2ME软件开发项目”为例,如表3所示。

2.3 课程实施

2.3.1 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模式是不同课程观念的具体体现,所以对课程模式的选择首先是对课程观念的选择。课程观是教育观在课程领域中的体现,是人们对课程本质、属性、功能、目的、规律、原理和法则等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是人们对课程的价值取向。模式的本质特性有三个:典型性、可分类性、可复制性。它反映了教学规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征。

为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素养,拟在整个场景教学的过程中,全程贯穿软件工程思想,并提供软件工程管理工具。提供Step By Step的实训指导手册,来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开发环境搭建、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调试、测试、源代码管理、进度管理等一系列软件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

同时还会提供涉及到的软件工程管理工具,例如源代码管理工具、Bug管理工具、进度管理工具等等,并提供相应的说明书。

2.3.2 项目教学参考实例

课程标准中给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应用的参考实例,并明确项目内容、形式和具体要求。实例如下:

项目名称:手机版列车时刻表的设计与实现(J2ME平台;单机版)。

项目内容: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在充分理解并掌握J2ME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小组(3~5人)的形式,在J2ME平台上设计并实现列车时刻表软件(单机版)的开发,主要功能包括软件界面设计、车次查询、站站查询和列车详细信息查询。主要内容包括:

(1) 项目小组组建与成员分工;

(2) 项目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 项目详细设计与模块划分;

(4) 代码编写与单元测试;

(5) 在PC模拟机上试运行;

(6) 在支持J2ME的手机上真机运行并投入使用。

具体要求:

(1) 项目小组各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和定位,积极主动完成各项任务;

(2) 在小组讨论会议上积极发言,阐述自己对项目开发的建设性意见,记入成绩考核;

(3) 集体讨论并确定总体设计方案和详细模块设计;

(4) 认真完成个人的模块任务;

(5) 撰写需求分析报告、项目总体设计(小组全部成员);

(6) 撰写模块详细设计文档(对应模块的责任人);

(7) 撰写测试报告与试运行报告(该项工作的完成人);

(8) 撰写实训报告,并提交作品。(项目小组)。

3 结束语

“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已经初步形成,并用于指导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调研、分析、设计、实施、评鉴、反馈、修订的完整过程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开发适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还面临企业在标准制订过程中参与的方式、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鉴、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变革的接受程度等新的问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反馈来趋于完善,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 邓泽民, 王宽. 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 孙国菊. 高职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思与行[J]. 计算机教育, ,(3).

[4] 姜大源. 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16).

[5] 丁继安等. 高职院校实施校本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探索[J]. 辽宁教育研究,.

篇5: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构建论文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构建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设备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素质教育来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一是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办学单位缺乏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气魄;二是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没有充分研究和实施,大多表现为简单模仿或敷衍了之,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综合教育体系,学生实践效果不佳,工学不协调,没有做到理实合一;三是忽视创新素质教育培养,缺少创新素质的教育方法,没有建立起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四是人文教育有待继续加强,不少高职院校甚至在削减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新的形势下,为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中更加突出的作用,必须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识,从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构建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1]。

二、我国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专业素质教育,其二是创新素质教育,其三是人文素质教育[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素质教育方面

专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目前,高职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陈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理论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共识,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错误性倾向:一是对于办学理念,很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展和教育方法上盲目跟风本科院校的做法,将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仿制版;二是过分追求“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的升学率,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上将本科录取率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指标,在教学活动中以考本为中心进行导向性教学,抛开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客观要求;三是不少高职院校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不安心脚踏实地办好高职教育,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尽快提高学校规格层次,如何尽早升为本科的事务上[3]。显然,以上三种倾向都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上出现了偏颇,究其原因还是高职院校主要领导的认识水平以及利益导向所决定的。由于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终必然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彻底纠正高职教育定位的偏颇,这对于我国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以及健康稳定持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素质教育模式还未真正发挥潜力。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是“教学+服务”型,其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达到适应专业岗位的目的。传统的以课堂和学校为教学场所开展的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探索与本科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当前,工学结合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可并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这种素质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工学交替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获得适应专业岗位、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进行相互交流联系的渠道和建立良好机制,改进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达到资源共享、双赢互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以上优点,而且也被普遍认可,但在很多院校实际执行和操作过程中,仍然表现出“职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仿制版”。比如,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教师专业实践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与本科教学相同的课程和教材,课程体系编制缺少专业调研,缺乏实践来源,教材选择上没有针对工学结合的特点进行考虑,即使有不少自编教材,由于编写老师普遍缺少实践性,对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感知性较弱,所以这样的教材也最终不能有效指导专业教学,甚至还会产生教学误导。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工学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二)创新素质教育方面

所谓创新素质教育,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他们采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一种具有启发式的教育活动。高等院校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通过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教育保障;三是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通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达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全面统一。当前,虽然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和实施方案,但整体现状仍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思想指导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突出普通教育或专业技能学习,很少关注创新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专业师资配备,以及教学设备购置等诸多方面无不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对创新性教育如何开展没有明确的思想指导,更没有制定专门的创新教育学习体系。

第二,课程教学方面,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很少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思想表达和思维创新,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师的一言堂灌输,课堂气氛呆板,单调。长久下去,势必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和不善创新的学习习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够。

第三,实践操作方面,没有科学完整的创新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开设不够,或者开设有而实际没有很好执行,往往流于形式或敷衍了事;学校系科很少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创新活动,宣传不够,也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意识普遍不够,缺少科技创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少;不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的开展引导,由于很少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和企业,长此以往对社会发展和专业前言发展的感知变得迟钝,逐渐丧失了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面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从而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追求高尚情操的一种教育活动。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渊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人格,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在把握人生的真谛中来感悟生命的意义[4]。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实践得比较成功,但在高职院校成效却不明显。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误区。第一,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认同为通识教育。根据一般定义,通识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一般有两层意义,一是指通才教育;二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人文情怀。通识教育通常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是通识教育的构成部分。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常常只从通识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针对性不强,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第二,重职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由于高职教育学制比本科教育短,不少高职院校“造人心切”,在教学活动中一味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时间,这样造成高职学生走入社会后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人文素养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一是靠过硬的专业知识,二是靠一定的求职技巧。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撇在一边。而事实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或对员工晋升提薪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往往都能获得明显优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到平衡发展,协调统一。

三、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的建议

高职院校要改变上述不利局面,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构建起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和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统筹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和实用型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依据这一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应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创新教育理念,打破陈旧教育思维。积极摸索适合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创新观念并狠抓落实,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方针,强调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打破一切陈旧教育思维,灵活务实,使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市场,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其次,立足社会需求,动态进行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成效的好坏,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它关系到专业教学能否有效完成,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微观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每年花大力气对所开设的专业开展社会和企业调研,务必做到扎实有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需要有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调研人员应对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支撑材料。最后,统筹实施课程改革,协调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

(1)专业课程在设置时应科学灵活,专业基础课程、核心(主干)课程及拓展课程应协调统一,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主干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整合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学习;

(2)专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保持适当比例,突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加大校内外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3)强化人文政治等课程教学地位,保证授课学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坚持理实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政治思想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专业素质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将传统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单向、被动”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过程,通过教学、实训与真实的专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地达到培养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推动工学结合专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形成。第一,改革教学管理方式,使之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要求。包括:

(1)公共课教学管理改革。为便于高职院校各专业灵活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公共课教学管理改革。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公共课改革,公共课教学管理机构,将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下移至院系,应当根据各院系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开设公共课程,同时在课程体系编排、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运用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之充分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要求,避免传统的公开课一刀切式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专业课教学管理改革。应根据各专业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专业课程综合管理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建立和健全统一的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确立管理机构及责任人,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强化过程管理,强化动态评估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课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互动性和实效性;等等。

(3)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在教学考核环节,应突出过程考核和应用能力考核,鼓励实施灵活考核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专业实践课程,可考虑实施“社会+企业+校内”的综合考核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对接性。第二,提升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方式与手段。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深入研究和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与手段。高职院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应更加积极主动与外部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训练学生。包括:共同开展专业调研、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实训基地的实训效果;进行师资交流与共享,将校内教师定期安排在企业进行下厂实习,同时企业将骨干员工定期安排在学校进行校内教学实训指导等。

(三)大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素质教育实施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的长久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三方面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行为权及其他民主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轻松地进行思维和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学习潜能,使他们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工作。第二,创新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创新性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在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学训一体,从学习中创新思维,从训练中创新方法,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创新发展。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实践创新的系列活动,如创业大赛、简历制作大赛、个人风采大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够,校园也缺乏人文氛围,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提高。

第一,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和途径。当前,如何针对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教育界对此有一定的探讨,但总的来说还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以及创新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开展教学活动,这需要学校和院系以及校外企业之间共同探讨研究,制定适合本学院和本专业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案。

第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大多数高职院校十分薄弱。构建稳定而充实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坚实保证,要求高职院校应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人文专业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均能切实保证日常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8]。

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高职院校需要增加投入,加强人文方面的软硬件建设。比如,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使学生在宿舍和教室就能阅览书籍,查阅资料,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配置相关设备设施,并进行良好管理;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各类讲座等,营造健康、活跃的人文气氛;将文化活动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等[9]。综上所述,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离不开专业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步协调和推进。专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与根本,创新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蓬勃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这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才能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中更加突出的作用,也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长久健康稳定发展。

篇6: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拓展训练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传统体育课程的提炼和综合补充,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效果非常突出.

作 者:莫月红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3) 分类号:G718.5 关键词:拓展训练   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   作用  

篇7: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

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岗位和国家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求职需要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用人单位更加挑剔、就业毕业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偶发因素多的问题.在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现实情况下,给大学生就业尤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求职的艰难,在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对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技巧上给予科学、合理、实用的训练并加予指导就显得更加及时和必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求职,这也是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作 者:赵季秋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求职技巧   训练   指导  

相关专题 浅谈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