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狗最可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狗最可爱”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共9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10-0-02

现代服务业(modern service industry),是与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行业相对立、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服务经济时代,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服务业的加速渗透,使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成为区域和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地处长三角的苏州,是江苏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是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发展现代服务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苏州现代服务业注重规划布局,彰显优势特色,突出高端引领,是全省服务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十一五”期间,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7.6个百分点。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苏州市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为实现苏州市“两个率先”目标,全市将致力于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翻一番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服务业地方税收占比达到65%左右,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到35%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左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57.7:40.6。“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5.7%,20达到3819.3亿元,占GDP比重达41.4%,比底提高8.4个百分点,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6位。服务业投资达到204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6.5%,完成税收总额564.7亿元,占各项税收总额的34.9%,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50.9%,居三大产业之首,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5%,在本地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中,服务业吸纳人数占50%。

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总体上升态势。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8.1∶55.7∶16.2,呈“二、一、三”排列。1987年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60.7∶20.3,呈“三、一、二”排列。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62∶36.4,到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56.9:41.4。

2.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传统行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新行业、新业态发展迅速,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

3.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根据苏州统计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52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9.58万人,第二产业314.33万人,第三产业180.01万人。2010年末,从业人员中三次产业比例为5.0∶59.6∶35.4。

4.新兴产业亮点频现。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已拥有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城市、6个省级示范区。软件、动漫、第三方物流、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外包企业约有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全市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入驻企业近万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2010年省市两级服务业集聚区达60家,其中省级19家,服务业集聚区入住企业14余万家,从业人数120多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269.7亿元,完成投资290.2亿元,利税170.7亿元。以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区和苏高新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的“一园二中心”保税物流格局初步形成。

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几年,苏州市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力度,主动适应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用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服务业快速发展。如《关于印发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的通知》(苏府57号,5月16日)、《市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苏府规字【2010】9号,2010年3月23日),上半年又出台了《苏州市专项服务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出让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

虽然2010年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3.7%,苏州第三产业占江苏第三产业的2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4%,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偏低。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9.4%,但这一占比大大低于71%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这与苏州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相比形成较大反差。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从内部结构看,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

3.辐射能力有待提高,市场化程度不高。面向国际和全国的服务能力不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不多。外资所占比重比较小,还有很多服务业领域没有完全放开。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有些行业垄断经营,一些重要的服务领域缺乏竞争的动力和发展活力。区域发展不平衡,除平江、沧浪、金阊三个城区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产业结构外,其他地区服务业占比仍偏低。

4.苏州传统的`产业结构及自身特性制约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苏州制造业规模庞大,第二产业仍把持全市经济命脉,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此外,服务品牌和规模企业相对缺乏,没能有效地培育出大批有竞争力的大型现代服务业企业和企业集团,高端人才紧缺,企业竞争力不强。

为使苏州现代服务业进入快车道,必须完善发展环境,加强规划和引导,进行适度政策扶持,加快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推进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具体措施为:

1.在优化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发展“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并重,注重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在“两轴三带”上谋发展,以沪宁交通线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北发展轴,作为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的中枢系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沿长江岸线着重发展基础产业和物流业,沿太湖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绿色产业,沿沪浙地区要发展成为苏州承接上海辐射、吸纳外来资本的前沿阵地。

2.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在现代服务业上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工业园区CBD、高新区科技城、太仓港、花桥国际商务城、软件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植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大型产品交易市场、服务业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等,努力提升苏州服务业规模水平。三是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等支柱产业,培育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3.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跨越计划,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有更大突破。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按照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商贸、旅游、商务服务业、房地产等服务业专项发展计划的全面实施,推动商贸中心区的加快发展。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园区金鸡湖东商贸核心区、古城商圈(观前、南门、石路商圈),加快提高中心城乡商贸首位度。大力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区域性总部,提升苏州在经济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加快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在提升文化影响力上有更大突破。

4.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二是实施普适性税收优惠。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支持服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对于开发区的配套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生产服务业企业,比照开发区工业企业给予税费优惠。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建立旅游“绿色通道”等。四是保障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对现代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等同的供地方式。五是规范服务业管理。建立服务业发展的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

5.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当今服务业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知识的竞争,而人力资本的素质是构成服务业竞争能力的生产要素。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同时还有必要通过引入个人和企业等社会投资方式,调动各方面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积极性,以有效提高投资效率。要鼓励服务部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对企业人员知识素养的培训力度,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

总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有所不同,它对外部环境、制度背景、相关产业发展以至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体系等基础条件,而且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

参考文献:

[1]邓于君.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9).

[2]陈眉舞,向俊波,张京祥.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

篇2: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三、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

随着新行政中心筹建工作的展开,中心城区重点向北拓展已成为定势。但如何才能把城北人气带旺?如果仅靠超市一类的商贸带动,就成不了气候、上不了档次。理想的办法是要以文化娱乐休闲带动,这就需要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几年前市里曾在袁山西南规划过近300亩的文化园区,但以后有了变更。纵观××中心城区近代现代的建设,还没有新出现像××台、古天文台、大成殿这样的传世之作。现体育中心建筑群,尽管目前在省内一流,在国内地市级也数得上,但限于都是现代钢架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最多也只有1。庐山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但庐山的旧建筑中,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至今仍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庐山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和庐山剧院等几幢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政中心和市政广场南边,应当规划一个比较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园区),预留大剧院(市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几大标志性建筑的地盘。可以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先行建设文化广场周边的娱乐休闲设施。在资金紧缺时,几大标志性建筑不宜仓促上马,避免建成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低档建筑物,避免为后人留下骂名。如果将来能够在文化广场建成几幢高标准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中心城市的传世之作,这对改善中心城区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历史意义。

篇3: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预测分析

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预测分析

摘 要:在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服务业逐渐作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从现代服务业内涵界定出发,分析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基于现代服务业对重庆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有贡献性分析,对现代服务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用二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得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巨大,且发现现代服务业在今后几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有利于了解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预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01-0152-03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1月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特别在十六大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3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高度重视,但至今没有公认的对现代服务业明确的定义。 徐国祥、常宁(),王良杰、石丽丽()指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永胜()、汪琼良()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包含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行业,即生活服务业。潘海岚()、钟云燕()指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把服务业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型的服务业,具有新兴化、信息化、知识化和现代化的特征。根据中国行业分类标准界定的现代服务业类别,同时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收集性,认为所研究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含以下九个门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二、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此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及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实际出发,重庆市统计年鉴从开始实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析》(GB/T4754-),考虑到现代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可获得性,本文对2005―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1.重庆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分析 在分析重庆市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时,应该要同时了解重庆的经济实力基础及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由上页表1可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一直保持向上的良好增长趋势。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才620.75亿元,到20增加到了1 938.61亿元,增长了近2.1倍。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年升高,由20的46%上升到年的53.5%,增加了7.5%;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增速不是特别明显,由2005年的17.9%增加到2011年的19.4%,只增加了1.5%。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雄厚、发展空间很大、发展势头也很凶猛,在产业结构变革中,随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已经逐渐取代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而现代服务业凭借自身的新兴化、信息化、知识化、现代化等特点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柱,进而全面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2.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5―2011年间,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均为向上增长的趋势。其中,金融业不论从增长值,还是增长幅度都是最大的,共增长了611.68亿元,增幅约为657.9%;而房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增长值和增幅分别为252.4亿元、175.4%,123.65亿元、377.9%,87.61亿元、102.2%,处于领先地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增长值和增幅都处于中等地位;而教育业可能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增长幅度偏低,只有57.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不论从增长值还是增长幅度都是最低的,增长值仅为10.85亿元,增幅约为40.4%;以上说明,近几年来,重庆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势强劲,政府更加重视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稳固了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现代服务业对重庆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 经济增长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生产函数模型,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一般表现形式为: 其中,Y―产量;A―技术水平;K―投入的资本量;L―投入的劳动量;α,β―K 和 L 的.产出弹性。它表示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要素的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引起的[7]。基于此理论,为了进一步分析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对其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列出如下模型: 假定:Y表示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X1表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2表示服务业中其他服务业部门增加值;A为常数,表示其他政策及技术类带来的影响;α,β分别是现代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部门的增长弹性,反映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上述模型(1)两边同时取对数,变换结果如下: C为常数,加入随机误差项ε,同时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同方差的特性,则方程(2)变换为所需回归方程: 2.模型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取重庆2005―2011年相关数据,利用统计软件EVIEWS对方程(3)进行LS回归,结果如下: 由上式可知,可绝系数R2高达99.99%以上,表明方程拟合很好,自变量能解释因变量的99.99%以上;F值足够大,其伴随概率P为0.000000 3.结论分析 从回归结果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较强的正的促进作用,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弹性约为0.49,即在其他条件不便的情况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将增加49%。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约为51%,稍稍大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表明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在成长阶段不够成熟,应该要加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 四、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指数平滑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权移动平均法,具有所需资料少、计算方便、短期预测精度高等优点,因此,本研究采取较为精确的二次指数平滑法对重庆市接下来几年的现代服务业的产值进行预测。二次指数平滑就在一次平滑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指数平滑,不能直接进行二次指数平滑;由于指数平滑存在着滞后现象,因此,平滑值不宜直接作为预测值,而是通过它修匀时间序列,以获得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从而建立预测模型。 线性二次指数平滑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选取2005―2011年重庆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对重庆现代服务业未来四年的发展进行预测,经过筛选,在平滑系数α为0.9的情况下,标准误差最小,因此,选取α=0.9,计算结果显示,2012―的现代服务业产值的预测值分别为2 581.95亿元、4 168.58亿元、5 755.22亿元、7 341.86亿元。从预测结果可知,到“十二五”末20重庆现代服务业产值将高达7 341.86亿元,高出2005年产值近11倍。 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且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推动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符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即“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成为一国或一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衡量标准[8]。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蒸蒸日上,并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以更高、更快的效率发展,在总量上有新的突破。但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部门发展不均衡等。为了让现代服务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及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应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 重庆统计年鉴(―2012)[K].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2] 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3] 尚永胜.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5-28. [4] 潘海岚.现代服务业部门统计分类的概述与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3):44-46. [5] 钟云燕.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6):168-169. [6] 王良杰,石丽丽.现代服务业概念界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7] 汪琼良.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分析[J].区域经济,2012,(6):28-37. [8] 陈晓磊,郑建明.基于C-D模型的信息产业细分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情报科学,2009,(9). [9]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J].商业研究,2008,(1):182-185. [责任编辑 吴明宇]

篇4: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摘 要】通过对目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度剖析,认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足、城市化滞后、需求不足、人力资本缺乏等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徐州;对策

1。引言徐州人口众多、环境优越、交通枢纽作用显要,具有良好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优厚条件。2011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亿元,环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440。06亿元,环比增长14。5%,居江苏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徐州市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逐步发展,近年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功能格局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其它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加强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的实现,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与对策研究上,而对于类似徐州这样的省域边缘城市研究少之又少。如程大中(2005)研究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1];魏巍,原毅军(2006)则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为对象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将区域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特质环境[2];李娟(2010)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化程度、产业化、城市化、优秀人才和国际化水平几个方面[3];毕秀晶(2010)以上海为例,通过绘制三维图,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及机理[4];刘斌(2012)则在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础上,提出其“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5]。本文以徐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特征的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问题,试图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徐州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市场取向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如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都是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动力

市场程度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徐州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很多投资者难以进入,只因为进入壁垒比较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加上2011年徐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35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居民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与规模。

2。2 城市化滞后,缺乏需求基础

由于现代服务业产业特性决定,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才能赢利增加,多数的企业聚集才能成为产业经营,另外,很多此类产品需要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对时间与空间的要求高度统一。根据统计资料,徐州2011年城市化率为53%,相比中等国家60%的标准,还相当落后,也就是说,徐州目前的城市化率还滞后于大部分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另外,由于徐州的服务市场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与促进发展的体制与法律环境,都会制约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发展。

2。3 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

徐州长期以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徐州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制造业刺激生产性服务需求未能更好地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2。4 人力资本缺乏,科技落后 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与科技的支撑,而徐州相对于苏南、苏中的城市水平、地理位置都存在

着明显的劣势,尽管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以上院校,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基础比较好,收入比较高的苏南城市,这些问题导致徐州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3。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与途径

结合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6]。其次,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徐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再次,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7]。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

(1)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根据以上原则与途径,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结合各个产业特色,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多样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篇5: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4。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不断推进规划水平。徐州应从发挥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着重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六大现代服务业和七种集聚区基本形态,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楼宇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宽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城际列车和空港建设,形成立足本市、服务周边、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务服务体系[8]。徐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无论是发展数量上还是区内企业的规模层次上,与苏南苏中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徐州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仅占全省总数的2。3%。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工业还有较大差距,亟需提高这方面的认识程度和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4。2 不断完善,扩大辐射

要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徐州要进一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如徐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加大自己对周边省份的辐射能力,发展物流及服务外包业,目前徐州已经具有徐州软件园、淮海综合物流基地、香山物流园与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等四个物流业集聚地。

4。3 政策倾斜,优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提升集聚区建设和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徐州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建设问题,连续多次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并与3月出台《徐州市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集聚区建设给予优惠条件与政策倾斜,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4。4 吸引外资,科学发展

要强化招商引资。要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导向,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例如,徐州已经形成了6个初具规模的生产性服务型集聚区,具体是邳州大蒜批发交易市场,丰县木业市场、新沂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睢宁科技创业园区,江苏盛联科技创业中心等。

参考文献:

[1]程大中,等。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3):77—84。

[2]魏巍,原毅军。中国区域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3]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112—115。

[4]毕秀晶等。上海现代服务业外资企业空间格局及其机理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0(1):64—70。

[5]刘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1):1—3。

[6]杜春霞。功能集聚区产业新高地——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J]。中国经贸,2012 2010(2):58—59。

[7]夏永祥,等。以集聚区带动服务业发展—苏州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5):138—142。

[8]袁晓昀。徐州市服务业发展的途径与思考[J]。煤炭科技, (2):116—118

篇6: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排除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放宽管制,加强监管,促进现代服务业较快的发展.

作 者:陈鹏飞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213016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2006 “”(4) 分类号:C91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发展   对策  

篇7:沈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及对策

沈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及对策

文章从沈阳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对策.

作 者:杨菘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44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3) 分类号:F7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现代服务业   经济增长  

篇8:浅谈苏州物流现状及发展

浅谈苏州物流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市场竞争的除了对质量的基本要求外,效率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的焦点,为给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的货物储藏、集散、运输等服务,物流行业应运而生,并在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苏州周边的苏锡常经济圈辐射和发展要求,苏州物流中心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苏州物流中心就将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物流需求作为服务的重点,利用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目前共发挥着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等8个大项的功能吗,为苏州当地乃至周边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目前,相对其他地区,苏州物流中心虽然起步较晚,可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发展时间短等因素还是造成了苏州物流中心仍存在观念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服务同质化情况严重等实际问题,依然有着极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一家成立相随较晚的综合性物流中心,苏州物流中心仅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从一家园区的海关监测点发展成为现今影响辐射全省各地区的综合性物流集散中心,苏州物流中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得到高速发展,苏州物流中心的成功经验必将为其他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而通过分析苏州物流中心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建议,既有利于苏州物流中心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当地政府相关物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第二章 物流相关理论阐述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物流的越来越重视与依赖,人们对物流也越来越熟悉,但要真正说明物流具体形态,尤其是现代物流,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现代物流不仅仅是包含了传统物流中的运输,配送、仓库储存等具体的各个关节的工作,而是一种给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管理模式,其目的是有效的降低物流成本和物流时间,实现高效便捷货物集散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

作为一种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对货物的管理过程,物流涵盖了从原材料输入加工、半成品组装合成、新产品运输储存等各个活动环节,全面实现了产品从最初设计加工到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站式”管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较少时间成本,从而全面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盈利,物流行业的兴起和兴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经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构成,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三章 苏州物流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随着苏州经济的不断发展,苏州物流业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苏州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因为苏州物流起步相对较晚,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后手优势,对物流市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后方才进入,对物流业的把握比较准备。虽然苏州物流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是同我国发达地区物流行业相比,依然存在着在观念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服务同质化情况严重等实际问题。

3.1对物流的认识落后

虽然从苏州物流中心的建立可以看出,在苏州,对物流的认识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清楚和先进的位置,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也已经基本成为了苏州当地政府、企业的共识。可是仍应该清醒的看到,在苏州物流中依然有部分企业对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对物流的概念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地步,没有与苏州物流的整体大环境相吻合,这种对物流认识的不足与差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整个苏州物流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形成合力的关键环节,某一个或者几个企业的脱节就可能影响整个苏州物流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可能会形成错误认识的散播,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制约着整个苏州物流乃至苏州整体经济的发展。

3.2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目前,包括苏州物流在内的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无论是从物流设备的更新,还是从物流科技的引入,物流行业正面临着一次大洗牌,随着竞争的越发深入,越来越多的苏州物流企业认识到,设备与技术的最终应用还是需要落脚在人身上,专业物流技术人才才是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作为发展起步较晚的苏州物流来说,专业人才的重要就显得更加重要与突出了。而现在的实际情况上,苏州物流整体上呈现出人才匮乏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对物流行业认识的.偏颇,认为物流行业“不上台面”,不是“正经”工作,很多高中毕业生放弃选报物流专业,另外一方面是苏州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与挽留机制不完善,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导致企业留不住人才,人才方面的匮乏已经成为整个苏州物流的整体现状,摆在了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面前。

3.3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

“苏锡竞争”是苏州物流必要面对的一个外在因素,由于苏州无锡两地的经济发展状态类似,发展产业链条也一脉相承,服务对象基本相同,发展起步时间接近,而且由于部分物流从业者对物流认识的偏差与不足,导致苏州、无锡两地的物流服务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的现象,两者的服务水平相类似。这种同质化的服务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经济结构相似造成的,另外一方面也和苏州物流企业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关,缺少特色化的服务,使消费者很难对苏州物流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只能凭借地理位置较近来选择,这种放弃市场主导权的做法无疑是放弃了整个市场,造成了苏州物流很难在以无锡代表的其他地区打开市场,只能凭借苏州地域的便捷来“守住”这份市场。

第四章 苏州物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强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真正有效的促进苏州物流的发展,就应该在人们尤其是物流从业者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要让人们对物流概念从传统认识上解放和发展出来,了解物流的本质属性和实际意义,这种教育与培训最好以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出面,尤其是针对苏州物流企业的决策者,对苏州物流的现状、发展前景进行集中学习与培训,既有利于提高苏州物流企业在决策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提高企业决策的市场性,也有利于树立苏州物流这样一个集体概念,在关键环节上做到扭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全面提升苏州物流整体能力。

4.2完善企业制度吸引人才

苏州物流要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人才的吸纳培养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完成对专业物流人才的吸纳与培养,苏州物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人才引入机制上下功夫,通过优厚的工薪待遇、完善的后勤保障、浓厚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吸引人才,并能够长期留在企业发展。另外一方面就需要的自我培养上下功夫,利用企业专业培训,选拔出那些专业技术较好、企业忠诚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如此双管齐下,有利于苏州物流既“输液”又“造血”,进而打造苏州物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团体,形成苏州物流核心竞争力。

4.3倡导特色服务提高辨识度

不同的客户对物流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因此在进行物流服务的时候,就应该区别对待,就应该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体现出属于苏州物流独有的服务特色,提高苏州物流在市场上,尤其是在无锡地区的辨识度。要提高苏州物流的辨识度,既要求苏州物流在日常工作中细致观察,做工作中的有心人,了解客服对物流的所需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值,真正让使用过苏州物流的客户都会有所印象,从而谋求苏州物流逐渐以苏州为核心向全国发散拓展。

第五章 结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苏州物流企业只有了解了自己和巨头的差距,洞察全球一体化后中国物流的发展趋势,才能在新的竞争和发展中寻求良机,真正快马加鞭地赶上世界的步伐。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变化快速的社会中,有效的扣住市场脉搏,依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就成了苏州各个物流企业的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紧握市场变化,了解市场动态并及时迅速的调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苏州物流的未来更是值得期许。

参考文献

[1]阎立,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A].苏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

[2]梁金萍.现代物流学[M].哈尔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01

[3]任方旭.也谈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问题[J].商业时代,2006

[4]吴林芳.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及问题[J].北京:中国商界,,02

[5]周蓉.基于物流产业集权的物流企业竞争优势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篇9: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发展战略,坚持文旅结合、商旅互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县总税收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但是,目前全县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机制上、在规划引领上、在政策引导上,还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促进基金,进一步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服务战略实施和名牌扩张,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一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规划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二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优先安排足够空间的商业用地。

三是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按国家规范标准规划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四是对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物流集中区开发建设,给予享受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有关优惠政策。对生产性物流园区(集聚区)项目用地,实行与园区项目用地同等供地方式和价格。民办学校、幼儿园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设施建设,在邮递规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方面享受与工办学校同优惠政策。

五是对重点物流项目、服务外包项目、重点旅游项目和其它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经县政府批准后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优先优惠供地。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培养,组织全县商贸流通企业中层以上人员开展学习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宣传发动,使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关政策措施深入人心。

三、突出目标导向、考核激励,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

严格按照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2017﹚确定的,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实现与GDP同步增长,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和市委确定的2018年率先全面小康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必须超过15。0%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我县第三产业现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省、市要求提出我县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进行分解落实,并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做到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同时,把通报结果充分运用到绩效考核当中,严格兑现奖惩,形成有效的监督推进机制,确保我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相关专题 苏州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