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分析―――兼谈我国政府的对策

zheshishenmen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heshishenmen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分析―――兼谈我国政府的对策(共10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分析―――兼谈我国政府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分析―――兼谈我国政府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自不必说,它们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与首推者,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全球化的潮流,希冀以此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但笔者在此所要涉及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请走好,当心经济全球化的“陷阱”。这似乎是盛世危言、不合时宜的,但亚洲金融危机的事实却印证了这个道理,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亚洲金融危机正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一、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该制度的形成是缘于它能提供的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国家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一隅,而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配置。在经济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一)发达国家在赶超发展阶段的路径启示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呢?其实不然。以美德两国为例,实际上,它们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推行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只是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乃至能与发达国家抗衡时,其贸易政策才发生相应变化。在18世纪,英法是当时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美德两国当时只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为赶超英法两国,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制造业报告》,并指出为使美国经济赶超英国,应保护美国的幼稚工业,此后为阻止英国商品的过度竞争,美政府把平均关税率从19世纪初期的20%提高到1865年的47?9%。而德国的做法是,为支持德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提高关税的总体水平,并相继执行了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其他措施,如:设置进口配额、征收各种国内税等。直到后来,美、德的工业发展水平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扶持下,才有了较大的飞跃,并在短期内赶上了英、法等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总之,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历史路径表明:完全开放国内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并不是赶超型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该明白,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其目的济环境、相对提高了经济素质。其实,从本质上讲,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用意只是在于: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二)经济全球化所附带的高风险性及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

1?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高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和管理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国家疆域对世界经济的约束力减弱。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成本日益降低,流动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资金的全球流动,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急剧膨胀,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与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每天的外汇交易高达1.5万亿美元,而现实需求至多只有300亿美元,占外汇交易总量至多达2%,其余的大量国际资金流动,目的纯粹是为了套取利差和汇差等投机利润。据统计,目前国际游资已达7.5万亿美元,相对于全球械模保4强,这些投机性很强的短期游资始终像幽灵一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徘徊,危机一旦爆发,危害巨大,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过度投机往往伴随着市场的无序化和高风险,这必然会破坏市场的效率,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国际融资的成本,最终必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这正是经济全球化“陷阱”的根源所在。

2?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对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高的热情,在二战后不久,各国就积极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前奏。在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已创建了近百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如: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等。然而,发展中国家是否藉此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了呢?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区域集团乃至实现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藉此取得成功,甚至还陷入了这样一种“怪圈”,即:经济落后―→发展区域集团―→贯彻经济全球化政策―→出现经济泡沫―→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我们把它称为经济全球化的“陷阱”。韩国、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便可以证明。

韩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初衷是为了分享经济全球化的丰厚利益,然而其实践如何呢?韩国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利用其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取得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并维持了一段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暂时的经济繁荣掩盖了韩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导致该国政府错误的经济决策。一方面,韩国为加入世界经合组织,轻率地放松了资本项目管理,不加区别地盲目引进外资;另一方面,韩国政府片面强调外向型经济取得短期利益,不注重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结果导致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乃至爆发了目前仍在持续的严重经济危机。

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也是令人深思的。该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过高估计了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制定并实施了忽视自身积累、过度依赖外资的经济政策,同时为尽快加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即今希,不顾本国宏观调控能力所限,过早开放了本国的资本市场,致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推动泡沫经济增长,当一遇不利情况时,这些游资又迅速出逃,最终该国终于发生了1994年、199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

(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风险与动荡,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也似乎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宜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因为存在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但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应摒弃经济全球化,重新回归“闭关锁国”呢?否也。笔者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世界上已被运用了近两个世纪,纵然在经济全球化初期仍存在“闭关锁国”的路径依赖,但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已冲破“闭关锁国”的制度惯性制约,是经济运行的高级形态。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更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所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现实,错误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所致。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产业结构素质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规模相对弱小,具有易受操纵性;等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特点决定,在经济起飞阶段,发展中国家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而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注重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放开国内市场时要注重策略性,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循序渐进地确定适合于自身的制度安排,比如:可先实行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待时机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在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时,可参照发达国家早期成功的经验,设置相对高的关税水平、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稚嫩产业的发展;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明经济全球化“陷阱”的存在,并不是否定经济全球化,其重要用意在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风险与动荡的认识,强调制定政策特别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因为只有切合实际的政策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经济飞跃成长,而不至于冒高额风险成本,最终功亏一篑。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政府的对应策略

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便一步一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浪潮,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坚持了渐进式的、务实的外向型战略。直到1994年我国才实行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资本项目至今仍处于管制之下不能自由兑换。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务实的策略,才使我国在去年乃至延续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免受国际游资的冲击,免于遭受被袭击破落的命运。但鉴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几项策略:

(一)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免于因生态危机、经济不稳定、失业、金融市场紊乱、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商品不安全等的冲击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注意到,在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已经发生和潜在的金融危机面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借鉴美、日、俄等国在这方面的经验,笔者认为,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一个负责国家经济安全的'部门。该部门应具备如下几项职能:(1)监测、预测并报告国家经济安全形势;(2)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定期提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报告》;(3)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策略;(4)依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提出我国防范和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2?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应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国家经贸委、外交部、安全部、国防部、外经贸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务院主要部门参与。

3?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及时反映国家经济的异常征兆,以给决策部门以指导,及时采取措施,将显性或隐性的损失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建立必要的储备和保障体系。建立该体系的目的在于将国家安全遭到损害时的经济损失减至最小,防患于未然。5?在适当时机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法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还应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法规,以法律刚性,给妨碍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为以“硬性”制约。

(二)发挥经济政治大国的优势,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化新规则为此,我国政府应在如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1?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的国民经济,并保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其中,调整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

2?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政策协调,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以使国际游资难以对不同市场进行各个击破。

3?倡导世界各国适当提高国际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流动成本。英国经济学家托宾曾建议对外汇交易征收不超过5%的税金,这样做对长期投资的影响不大,但对频繁流动的国际游资,却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易的频繁程度,削弱市场的过度投机。当然,不一定要采取直接征税的方式,但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资金流动成本的经济手段,控制过度的投机。

4?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之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提高虚拟经济对实质经济的支持度

1?要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放松对金融的直接管制,加强以促进金融业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的效率和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放松管制并不是不要监管或者放手不管,而是在放宽一些管制的同时加强某些监管,或者在微观上放松一些管制,在宏观上又加强某些监管。从限制竞争改为促进公平竞争和提高安全性并举,在保证金融业稳定的前提下放松束缚金融业合理竞争的过度管制,寻求保证金融业效率和稳定的最佳均衡点,达到对金融运行新的控制,而风险监管则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新的监管方式。

2?要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国际化,改变单项协调的管理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监管政策、手段,以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监管对象应包括国内金融业、国内金融业的国外分支机构和本国境内的外国金融机构;b.监管内容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出现的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c.监管手段应比照国际标准,监管法规和会计、审计制度均应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2〕朱雁:《全球化与新规则》,1998年10月8日《国际经贸信息》。〔3〕徐剑明:《经济全球化:令人生畏的双刃剑》,《经济学消息报》第40期。〔4〕王伟东:《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监管》,《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9期。〔5〕江东等:《经济全球化时代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几点看法》,《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8期。〔6〕文富德:《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8年第4期。(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责任编辑:花永兴)42

篇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文章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战略对策.

作 者:郭满银  作者单位:山西省引黄工程电信管理总站,030002,太原 刊 名:山西科技 英文刊名: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6) 分类号:F114.4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一体化   中国经济   发展战略  

篇3: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对策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及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就是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为研究重点,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揭示了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互动关系,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对策.

作 者:徐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 刊 名:经济与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   跨国购并   跨国战略联盟  

篇4: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导致资金、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自由地游动.我国目前面临世界人才挑战,人才管理还有诸多不适应,建议强化人才竞争意识和激励机制,千方百计集聚高素质人才,并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作 者:宋嵩  作者单位:蚌埠职工大学,233010 刊 名:职大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TAFF AND WORKER'S UNIVERSITY 年,卷(期): “”(3) 分类号:F2 关键词:经济   全球化   人力资源   现状   对策  

篇5: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

1.1 利率、汇率的不规律变化

利率、汇率的变动风险是由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利率、汇率甚至股票价格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也就是指我们在获得世界这个大市场的同时,也要接受来自世界这个大范围的冲击,如果金融环境不稳定那么就很容易会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极其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之后市场波动性变大,储户的信用极易受到干扰。

汇率的不规则变动还有影响到某些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及国家的出口业务,这样就会在某些行业内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冲击,不利于本国工业的发展,如果这个影响进一步的扩大,也很容易影响世界资本市场的稳定。

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从金融行业的投资业务以及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样一来,才能够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对我们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避免不规律的汇率、利率的波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经济平稳发展。

1.2 投资风险增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使的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变的更加密切了,因此这样单一经济结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就会加大。

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经济体制都会或多或少带给我们一定影响,就拿西方的金融投资自由化来说,因为金融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作用,银行审查客户方面的工作也变的比以前放松了。

因此这就会导致客户的违约率不断上升,这些都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

另外,虽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但是从本国工业的发展角度而言,还是应该控制一下资本的引入,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如果外资占的比率较高的话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其实是没有太多好处的。

这样能够避免因为外资引入而产生消极影响,但是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已经过度依赖外资,这就导致了他们国内的很多行业的资金都处于为国外垄断的地位,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经济发展。

因此作为受资方来说,对于资金的引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特别是对于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风险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1.3 我国融入世界资本市场的难度增加

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大,经济周期的大幅度波动、结构调整与价格起伏不可避免地会传递到国内市场,这样一来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现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于投机性资本的大量存在,将会导致金融危机风险的系数大大增加。

另外,就是国内的金融监管方式与国外的监管方式相比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美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对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了,并且他们的“纵向管理方式”能够为规避风险提供一定可参考性。

而我国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当中的“一行三会”因为缺乏一定的协调机制,因此他们在很多问题上都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再就是关于国内法律当中金融控股公司合法地位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我们的金融行业融入世界资本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

2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保险业避免出现问题的措施

2.1 内外部管理齐头并进

在经济全球化之下要完善保险金融业的管理,避免其出现更大的问题就需要从维持内部金融机构的问题以及外部外汇环境的稳定这两方面来进行。

现如今国内的很多金融公司以及保险公司都意识到了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成立了相关的风险部门来对日常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划定。

公司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划分;建立起处罚措施,对待公司经营中不合理的现象要提高他们的违约成本,可以说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我们业务的稳定性增加了一道保险杠。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外汇业务在公司总体业务中的作用,审慎对待外汇业务,清楚其在维持国际资本市场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这类业务的经营时应该考虑总体价值,不能一味的追求短期的利益,这样齐头并进,内外兼顾的管理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一定能够为相关金融保险公司带来新的转机。

2.2 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正确对风险进行评估

现在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潮流,趋利避害,利用其中优势的部分来推动现有金融行业的进步,因此应当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国内相关出台的经济政策和福利。

因此还是适时的需要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应对金融投资的风险,减少投资的经济损失。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越来越密切和多样化,这是带给各国的机遇当然也是一种挑战,金融危机、风险转移,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同样给世界各国带来经济重创,这让我们认识到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对于投资者来说首先一定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要知道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并且掌握一定的风险投资的知识,一旦出现意外能够及时收手,最大程度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其次要将风险管理工作日常化,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细则当中,这样才能够形成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最后对待风险的评估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如果说我们进一步想要抵御风险,还需要联合其他国家的金融保险行业中的公司,这样才能够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环境真正的变的稳定。

3 金融保险业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之下更好的发展

3.1 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虽说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讲还是需要依靠资本流通中的监管工作来提高其资本运作稳定性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只能顺应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但是存在的种种风险都使得我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西方国家虽然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在利率、汇率、资本输出和输入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要求。

在我国要想使得金融行业取得重大发展,首先要降低政府干预的`程度,政府职能部门如果过分干预不利于金融行业的稳定运行;其次还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功能性,让金融监管部门在一些问题上有独立解决的权利,这样会使得管理的协调性更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漏洞更容易被发现;最后金融监管体制要充分尊重市场运作的规律,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国内从事这些行业的公司不断去自我完善。

3.2 进行市场细分

国内的金融保险行业早已经不是过于过去“被垄断”的局面了,很多新型公司推出的新的理念也迅速在这个行业当中崭露头角,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他们面对的经营环境就更不稳定了。

往好的一方面说,经营环境的稳定性不高,那么他们就只能通过不管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方式来留住顾客。

在准确评估现有的市场之下进行细分,这样也能够帮助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获取最大的利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了解顾客当下迫切的需求,然后推出相应的产品,也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巩固现有的市场占有率。

这对于一些小规模的金融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之下我们不一定需要去追逐多么大的“蛋糕”,只需要把手里的蛋糕“分好”,一样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点。

3.3 用多种方式加强对保险营销人员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员工的思想状况也变的很难把握了。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必须满足员工更深层次的需要,他们才会付出相应的价值。

当一个员工想要追求更深层次的职业追求时,一味的物质激励其实是不合时宜的。

对于保险行业人员的管理可以从深挖保险的内涵开始,将企业文化与公司内涵相结合,在通过日常的规章制度将其传递给员工,得到员工的认同。

达到这个条件之后我们才能够去“要求”员工为公司的经营做出更深层次的“付出”。

这方面的工作还是辅之完善的激励机制,不应该仅仅依靠物质手段来对员工进行激励,激励的制度要有重点、有针对性,不能将其变成“奖励”。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各国间资本流动不断加剧的产物,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但是因为各个国家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点。

为了能够弥补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的风险,我国的金融保险业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规避经济全球化为其带来的风险,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收效甚微。

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以上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总结,希望能够对经济全球化下金融保险行业的改革提出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劭佑. 两岸金融合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研究[D].苏州大学,.

[2]张晓燕. 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李香雨. 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盛枫.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篇6: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当前,经济全球化为金融业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风险,也就衍生出了金融保险这一个行业,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拿出确定的方案。

本文针对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变动带来的影响及解决的对策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某些行业内企业的投资提出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金融投资;经济全球化;金融保险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国际间的金融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虽说这一现状是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表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世界资本的流通,但是还是有很多国家的本土行业会因此受到波及。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之间交流密切、共同发展的产物。

金融投资是西方国家放宽对于资本的管制之后才出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足够影响到很多投资业务的决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国际金融开始走进我们的视线,但是由于金融化还是根据西方的经济体制,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其实一些细节并不是很适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国内企业而言金融保险业在一定程度能够及时且有效地规避风险。

篇7:我国生活废弃物的经济分析与对策

我国生活废弃物的经济分析与对策

Domestic wast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From the social cost of treating domestic wast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pres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neglected externality when we discharge domestic wastes in the method of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rginal personal cost and marginal social cost. It also prov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levying pollution tax,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of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domestic wastes.

作 者:庄宇 Xu Huan Ren Gengxin Zhuang Yu Xu Huan Ren Gengxin  作者单位:Management Schoo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刊 名:生态经济(英文版) 英文刊名:ECOLOGICAL ECONOMY 年,卷(期): 1(4) 分类号:F0 关键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omestic wastes   marginal analysis   measures  

篇8: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阐释建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促进我国建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经济;公有建筑经济;国有建筑企业

一、建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所有制成分分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公私合营所有制以及工商业主个体所有制,统称为五种成分。经过演变到十五大时,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概括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业也分化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大类型。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公有制建筑经济无论在完成建筑任务、创造就业岗位上,还是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只要看到公有建筑经济的作用,更要看到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私营建筑经济不仅促进建筑市场管理,有效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更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上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1.我国公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我国公有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有一些企业经理移花接木,贪赃枉法,借用改制的名头,“重组”国有资产然后成立新的公司,由自己或者亲属掌握控股权,把利润丰厚的肥差都交给改制后的公司来做,这样就堂而皇之的把国家集体的利润转到自己的囊中。还有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项目经理借用负责制的名义,打着国有建筑企业招牌,无视企业生存和发展,只顾自己捞钱,导致国有建筑企业出现企业穷、职工穷,只有领导富裕的现状。

2.我国民营建筑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我国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首先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民营建筑企业经常会遇到建筑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民营建筑企业缺乏有效的民营建筑经济法律保护。其次民营建筑企业规模不大、形式单一,融资能力较弱,多为独资或者合伙企业,大大制约了其融资能力,也阻碍了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上缺乏优势。

三、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

1.积极发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建筑经济行业要通过积极探索以工程、贸易、劳务与境外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资金实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建筑工程企业不仅可以通过与国内企业强势联合,充分利用其它行业的国际优势带动自己走出国门,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整合经营能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建筑工程企业还可以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与有实力、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知名承包商合作,不断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经验;建筑工程企业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境外常驻机构,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了解国际承包工程的市场变化以及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战略结构,拓宽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深度,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海外市场竞争力。

2.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发展公有制建筑经济时,要牢牢以下把握指导思想:推动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包括国有、集体、个人多种方式交叉渗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排除国有经济分布过宽的问题,把企业员工发展成为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实现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劳动者变为集劳动者和投资者与一身,让他们成为无产者,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而努力。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制经济;买断、参与、租赁国有中小建筑企业,并改组为国有建筑经济参股的新型公有制经济;明晰产权实现多元化,实现老集体建筑企业的改组。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国民经济力量。

3.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通过转变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认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正确处理国有建筑经济和私营建筑经济的关系,明确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要看到私营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发展好私营建筑经济,促进建筑企业的.改革,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水平,使中国建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适当控制国有建筑经济的总量,使国有建筑经济数量和私营建筑经济数量达到合适的比例,通过让国有建筑企业采用参股、转股和出售等方式,有计划地淡出建筑经济,转为民营经济,促使建筑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4.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点,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建立科学完善的产权制度改革制度,并不断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用于本国的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国有小企业采用出售、租赁、股份合作以及兼并等形式,为私有建筑经济提供发展空间。落实有关建筑经济政策,加强建筑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建筑经济领域中不同的经济体制造就了建筑经济的繁荣多样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异常活跃,需要我们对建筑经济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促进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不仅要改变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认识,看到私营建筑经济在促进就业、增加经济效益、搞活市场方面的积极作用,更要看到国有建筑经济面临的问题,坚决严厉打击国有企业领导贪赃枉法,只顾个人利益、损坏国家利益的行为,最终达到促进建筑经济市场良性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亚俊.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

[3]黄健.浅谈建筑经济中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

[4]罗晓菊.论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3).

[5]李长江,吉鸿丽.论国内外建筑经济与发展状态[J].科技信息,(34).

[6]张燕及.调优结构是提高建筑经济质量的重要着力点[J].现代商业,(2).

[7]严渭泉,方三中.浅论建筑经济中的不同所有制[J].科技资讯,(22).

篇9: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提高政府绩效历来是公共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问题是如何提高。政府绩效评估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的兴起是当今时代全球化、民主化发展趋势的产物。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政府管理出现服务效能低下、公共支出持续攀升、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干预的高额成本,使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衰降。因此英美等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再造运动蓬勃兴起,绩效评估作为一种评价和改进政府绩效的实用管理工具,逐渐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得到应用。随着公共部门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的强化和公民意识的加强,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工作也全面展开。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思潮开始逐渐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吸收和借鉴。其中绩效评估问题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并在政府部门中得到初步实践。但整体而言,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在我国还是一个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绩效评估的功能未充分的发挥。为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经验总结,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涵义及其意义

所谓绩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成绩和效益。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绩效,在西方国家也被称为“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从其表面意义上来说,它包含着政府所作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的意思,但从其内涵上来讲,还包含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良性发展、持续运行的含义在内。相应地,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指以一定的时段为界限,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对其管理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并划分等级,以期改善政府行为绩效和增强控制的活动。(引文)因此,开展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绩效评估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要将其落到实处,转化为各地各部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科学的绩效评估,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变成可以量化的目标体系,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意识,形成正确的决策导向和工作导向,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二,绩效评估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绩效。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技术,是有效提高政府绩效的动力工具。一方面绩效评估有助于实现和落实政府的责任。政府对公民负有公共责任,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并按正当程序支出,公共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落实这些公共责任,就必须对政府的作为进行绩效评估,以准确了解政府是否承担起了公共责任。另一方面,政府绩效评估所采取的界定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强调顾客至上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等措施,有利于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增强政府公共部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第三,绩效评估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一通过绩效评估,使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依据,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奖惩,可强化政府部门的激励机制。二绩效评估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实行绩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政府部门的浪费。三绩效评估是诊断政府部门发展的有力措施。绩效评估作为管理决策的基础,能为组织提供有关政府活动进度、物质损耗、工作协调等方面的信息,以适时调整偏差。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评估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一是从没有评估和奖励的平均主义转向以政绩论奖惩的绩效主义;二是从以德和政治表现为关注点的政治鉴定转向以工作实绩为关注点的绩效评估。如江苏省纪委的“应用指标分析方法对反腐败五年目标实现程度的测评”,珠海市的“万人评政府”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应用不仅为政府开展绩效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且对建设求真务实、高效廉洁、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仍然具有社会转型期的过渡特点,现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探索阶段的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表现得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在原始的手工业水平上”,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

(一)“谁来评估”的问题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往往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重视自查自评和同体评价(上级机关对其下级机关的绩效做出评估和评价,或对其所辖的处室部门从优到劣排出名次),漠视社会评价(外部中介组织、公众、专家的评估)。可见,评估主体多为上级行政机关,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成为评估主体。我们的上级领导不仅掌握着资源配置权、指挥命令权,还掌握着对下级的考评奖惩权。这种考评奖惩是悬挂在下级头上的“指挥棒”或令人生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种情况下,“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必然成为官场的游戏规则和普遍现象。政府部门一厢情愿的提供着他们自认为老百姓应该需要的服务,并自设标准评估这种服务的绩效,而对一些老百姓真正关切的问题,迫切需要的服务,却存在严重的供应短缺。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官员不是不知道某事是违法或不当,但惧于上级领导的赫赫威势,也只好违心顺从勉力而为,躬行妾妇之道。这些官员做事情不是基于自身所负的职能责任,也不是出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而是出于取悦上级的投机心态。我们相信那些大大小小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与其说是做给群众看的,毋宁说主要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另外,自查自评和同体评价由于受自我保护、自我欣赏、自我认同等心理因素和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带有自我保护的色彩,导致绩效评估中粉饰问题,过分夸大自身的成就,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国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中评估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评估什么”的问题

1.评估内容的界定不尽合理

(1)评估内容重“显”绩,轻“潜”绩和“隐”绩的考评。现在的绩效评估注重短期的、可显现工作成绩的内容,忽视有利于长期发展,但短期内无法显现工作业绩的内容。组织的短期业绩得到彰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却受到削弱。

(2)评估内容超越政府职能范围。转型时期政府经济、社会职能仍旧过于宽泛,牵涉的事务具体庞杂,许多职责业务超出了政府的实际执行能力,这种职能现状使目前不少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内容,并不一定属于政府的份内职责。比如,不少地方把强制性推广某种经济作物,下属企业或社会组织的产值、利润、税收等列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这显然是政府的越位。如果在政府角色越位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评估,不仅把评估政府的本意曲解了,而且会妨碍政府转变职能。同时又会促使不少政府部门为了应付庞杂的超越其职能范围的评估内容疲于奔命,不能集中精力管好政府应该管的事情。

(3)评估内容过于关注行政努力。在我国目前的政绩评估中,我们不适当地把评估的目光过多地集中于行政努力,而多少有些忽视对行政结果的评估。我们常常只关心“做了没有”“做了什么”,而不太关心所做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产生预期效果。“事实上,一个行政机关常常可以有令人钦佩的行政努力,却不一定有令人满意的行政效果。”据报道,某市政府年年率领机关干部到郊区荒山植树造林,按统计,该市郊区的森林覆盖率早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然而政府只管种不管活,结果荒山依旧。过于关注行政努力,便易带来“制造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形式主义的行政现象,使政府管理领域形式主义盛行。

2.评估指标的设置不够科学

(1)过度追求经济指标,呈现泛经济化趋向

现在政府从上而下,到处都在谈论经济,经济成了压倒一切的最大政治,经济指标自然也成为评估政府绩效的最重要尺度,并和官员的利益得失、仕途进退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在经济绩效评估中,又严重偏向gdp评估,gdp成了政府绩效最炫目的指标。可是gdp具有“不包括家务劳动的价值,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劳动成果……不能反映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代价,不能准确反映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状况,人均gdp会掩盖收入差距的扩大”等局限性。并且gdp及其消长的变化本是一个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公共行政只是导致gdp变化的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就gdp与政府公共行政的相关性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分析和论证。事实也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在gdp评估指标的指挥棒下,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忽视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大搞五花八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国家财产、物资的巨大浪费,甚至不惜以牺牲下一代或几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

(2)指标设定缺乏环境变量的思考

绩效管理的.原则之一就是,员工有足够的能力控制绩效结果。这也就是说,如果员工不能控制绩效结果,简单的将此因素作为绩效评估的指标对员工来讲就不公平。之所以不能控制,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负两方面:正面影响是指环境因素导致了绩效更好的结果;负面的是指环境因素导致了绩效更坏的结果。比如,就治安状况来讲,火车站、汽车站、外来人口聚居地的治安状况相对其他地区来讲就较差,这是这些地区的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的努力不能完全控制的,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简单的用同一指标来同其他地区进行一样的评价,就明显有失公平,影响这些地区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绩效指标“一票否决”、“年度递增”需斟酌

据实际调查,在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中,有许多“一票否决”指标的设置,并且占到总体指标的30%左右。所谓“一票否决”,也就是说,一项指标不合格,其他指标分值再高也没用。从绩效管理的理论上来讲,个别重要指标比如涉及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事故、重大决策失误等占的权重较大是合理的,但30%的指标都是“一票否决”就不合理了。像一些地方政府将群众越级上访、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涉及政府面子的因素都搞成“一票否决”,这就会造成下级部门及人员无所适从,为了达到绩效要求只能文过饰非,尽力掩盖。

另外,现实当中,许多政府部门的年度绩效指标是年度递增的。绩效指标的设定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会产生潜在激励作用。但是,目标实现难度的频繁提高,反而会适得其反,挫伤工作的积极性。如有的政府部门快到年底时,一看今年的任务完成了,就放缓或停止工作,将剩下的业绩留到下一年度,以应付绩效评估指标的年度递增。

(三)“怎样评估”的问题

1.评估方法――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一方面,偏重采用定性方法,对政府部门实行的绩效评估大多只有原则而笼统的规定,没有具体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即缺乏具体、量化的规定。这种简单笼统、定性的方法由于未分类并细化标准,既不能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绩效的要求,也不能真正反映出政府部门及其管理人员不同的工作业绩、工作状况和工作作风等,以致评估往往脱离岗位责任和实际效果。结果是绩效评估只能凭主观印象、感觉、人际的亲疏实施,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从而评估不可避免的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定量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出于过去那种完全定性化政治鉴定的否定和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迷信,我国各行各业的业绩评价越来越趋于量化。在这股定量分析评价的大潮中,政府政绩评估也定量化了,gdp、人均纯收入、引进外资额度、破案数量及破案率、造林总数、人流次数、处罚人数、罚没款额等等,都成了政绩评估的一项项指标。政府官员们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给统计数据掺合水分,假数据、虚报指数等欺上瞒下的行为不断出现,形成中国独有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新官场怪相。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受到破坏,产生发展中的“跛鸭现象”;对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持已显露疲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危机已隐约可见;发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日趋严重,市场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受到地区壁垒的障碍,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2.评估技术落后。我国的绩效评估主要还是大量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计算机主要用来归集数据,财会软件、审计软件、管理软件运用很少,仍属于手工化的劳动密集型劳动。从以来开展的公民评议政府绩效由于缺乏采集政府绩效信息的必要渠道和技术,社会大众对信息资源尤其是对政府内部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信息采集不完全或不充分,因而对政府的绩效评估就难免有所疏漏。

3.评估程序具有封闭性、神秘性,缺乏透明度、公开性与公平性,缺乏媒体监督。而且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化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评估结果的评价。

三、促进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思考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政府价值取向的扭曲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错误认识。在西方国家,民众对于政府的质疑和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是绩效评估实践发生的重要推动力,但我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政府本位”(强调政府权威,政府管政府)、“官本位”(以做官和升迁作为衡量一个人生存价值的基本标准)思想,使得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极力维护和提高其地位和权威,不愿接受来自外部的批评指正。并且不少政府部门对绩效评估还存在许多错误认识,认为绩效评估容易导致人际冲突,从而增加管理难度、减弱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下很难对政府行为形成普遍的监督与控制,政府、官员也很难以平常心态面对下属或百姓的评价、监督。但是正如上文中开展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所阐述的,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而是为了提高政府绩效和管理水平,增强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它不仅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我国的发展大局密切相联。因此,加强政府绩效评估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努力探求促进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途径。

(一)解决“谁来评估”的问题

1.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首先,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作为人民的受托人依法履行其治理的职责,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评价,则可能削弱政府的民主性,削弱政府对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回应性和责任性,从而导致政府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因此,任何一个民主社会对政府绩效的评估主体都必须包含人民群众。其次,上级领导的评估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政府行政管理的层级体系性就会遭到弱化,从而造成政令不通、指挥不灵的管理弊害。再次,培育民间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如独立的民意调查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媒体以及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独立评估委员会等。由于组成第三方的人大都掌握专业知识,信息面较广,又与评估对象没有利益冲突,更能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总之,要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把上级机关、同级机关、下属部门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顾客群体”的评估都综合起来,尤其是要把社会公众的政府满意度评价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真正体现服务政府的精神,体现公共责任的理念。

2.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的评估主体地位。

目前,人民群众的政绩评估主体地位在理念上已牢固树立,然而群众性参与的评估――也就是所谓的“公民评议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仅无法进行评估,而且各个部门由于考虑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材料的收集还是处理分析都存在“暗箱操作”,从而影响整个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府建设,使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互动化,从而增强人民影响政府的力量,提供公民大规模和高强度的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使一种有回应力的、高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由人民意愿来驱动的政府成为可能。

3.多措并举,加强考评队伍建设。

评估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建立一支专门的评估队伍,评估人员持证上岗;在组成考评组时,要充分考虑评估对象的各方面工作实际,使评估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等各方面能与之相适应;在开展评估前,要开展必要的培训,使评估人员熟练掌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技巧等,提高科学分析和处理数字的能力。

(二)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

在不同的发展观指导下,就有不同的政绩观,进而就有不同的政绩评估体系。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评估指标应该体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平衡发展、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指导原则。

1.设计合理的评估内容

(1)根据有限合适的政府职能科学界定评估内容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因此需要政府介入,然而政府也有失败的可能,由此决定政府的职能定位必须是有限而且合适的。所谓有限,就是政府必须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所谓合适,则指政府职能符合两方面标准,一是社会有普遍性诉求,二是政府有能力胜任,或者政府的管理具有相对市场调节的明显比较优势,或者政府管理的制度效益大于其运行的成本以及必然会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应的,绩效评估也要理清原来混杂的政府职能,依据有限合适的政府职能科学界定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程度;因政府的广义司法活动而实现的社会公正程度;市场经济及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程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社会利益在不损及效率前提下分配的公平程度以及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除此之外,现行一切与政府职能无关的评估内容都要坚决予以废止。唯有如此,政府才能真正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到位而不越位。

(2)评估内容应兼顾行政努力和行政结果

政府绩效评估应包括行政努力和行政结果两方面。不能简单的反对对行政过程及其努力的评估,客观而论,某种程度上此种评估不失为反映工作情况、推动工作进展的有效方法。美国行政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指出:“测评服务工作的过程是有用的……过程的测评能够有助于改善管理。”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对行政结果的评估。因为,“如果服务工作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那么完整的执行程序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而已。”因此,政绩评估固然要求关注政府及其领导的行政努力、行政过程,但更要关注其行政努力、行政过程的意图结果。具体到一个政府或某职能部门,在政绩评估时不仅要查看制定了哪些政策措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更要考察、评估这些政策措施和具体工作的社会实际效果,即社会、企业、公众因这些政策、措施和工作而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良性变化,更好的实现了自身所追求的利益。比如评估公安部门的政绩,就既要看他的破案率、破案量,而又必须更关注案发率或人民群众的安全信心指数;评估林业部门的政绩,也不能仅看造林数量,而必须将森林覆盖率纳入评估内容。唯有如此,政绩才真正成为实绩。

2.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

评估是指挥棒,评估指标是指挥棒的方向,以什么样的指标去评估政府部门及其管理人员的绩效就会带来什么样的行为。按照在现代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获得广泛共识的“5e”模型,指标既要有经济、效率指标,又要有效果和政府生产力指标,还要有公平方面的指标。经济指标一般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效率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实现标的的程度,生产力是一个把效率和效益结合起来的衡量指标,公正是指接受公共服务的团体和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以及社会弱势群体能享受到政府更多的公共服务。因此,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具体指标的设置上,应注意:

(1)突破单一经济指标,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在引入“绿色gdp”指标(世界银行在推出“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在绿色gdp体系下,生态环境指标将作为政绩评估的重要参数)的同时,相应地增加体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指标,增加设立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指标。当前尤其还要加强体现“政务公开”的廉政指标设计,以及具体涉及社会公正、人民福利、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政治、文化指标,使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具有更高的支持率和现实的可操作性。

(2)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估政绩最重要的指标。

政府行政的本质在于服务而不在于管制,政府只不过是一个富有高度民主权威的公共服务组织,其施政能力怎么样,政绩如何,人民群众的体会都是最深的。与此相应,应该用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评估政府工作的绩效,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人民满意度”指标一方面内在的包含着效率需求,一方面能够体现出政府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要,从而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

(3)分别设置短期和长期的绩效评估指标。

对政绩的评估指标可以分成短期和长期两类。具体来说,短期指标是指那些老百姓平时就能切身体会到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现实性。长效指标是指那些涉及面比较宽、时间比较长、短期内还看不出效果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在一个任期内都解决不了,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见效,像公共服务和国有资产管理、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公共教育之类的问题,应该划入长效指标。可能在这一届任期内不能完全解决,但这一届在这方面作了一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应该给予肯定。

(4)探究指标内在本质,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保证指标设置的公平和相对稳定。

绩效指标选择过程中,不能单看指标的表象,还要分析指标的内在本质。例如,在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被作为“一票否决”的群众越级上访指标,就缺乏本质的思考。群众通过上访反映自己的情况,要求问题得到解决,这本身其实是对党和政府信任的表现。但是却被作为负面差错率评估指标,甚至采用“一票否决”。这就有可能助长某些基层政府对上访人员的打击和压制,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探究指标所反映的内在信息是什么,只有这样,指标所反映的信息才会真实可靠,才不会产生误导。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地区、部门等差异设计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另外,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既有利于一年一评估,也有利于一届一评估,使评估工作具有可比性。然后可以依据前几年的实际业绩平均值确定下一阶段新的绩效评估指标,当然,还必须参考同地区同类部门的绩效状况,不能出现“鞭打快牛”的现象。这样才能对政府部门和员工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

(三)解决“怎样评估”的问题

1.分类指导,改进评估方法。

政府绩效“3e”考核法已是国际行政管理实践的共识,3e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益性(effectiveness),涉及到政府的投入、成本、产出、效果四个方面。因而,要完善绩效评估方法,就要对政府的投入、成本、产出、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量和质的考核,既要考虑单项量和统计比率等硬性要求,例如“平均个案处理时间”、“反应速度”、成本与投入的比例、开支增长与降低的比例等要求,又要考虑满意度目标等软性指标的质的测定。但鉴于政府的行政投入和产出并不是都可测量的,因而必须按照行政投入和产出是否可测量,分别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估方法。对于投入和产出都能测量的组织采用标杆管理,即对比先进组织的标准,设立竞争标杆;对于投入可测量但产出不可测量的组织则以责任成本为中心,并通过预算约束实施绩效管理;对于投入不可测量但产出可测量的组织采用目标管理,并结合法规制度是否完善来进行评估;对于投入和产出皆不可测量的组织,采取360度考评法,结合专家、上级、同事、社会对组织使命的完成情况的评价加权处理。

2.绩效评估技术信息化。

绩效评估必须依赖一定的技术对政府部门的效率、效益、社会效果、公正等行政绩效进行审查。因此,必须改变单纯利用手工方式来获取、处理评估信息的传统手段,通过互联网来公开政府有关信息,并收集企业、公众对政府绩效的评估信息,使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技术信息化。并且利用高科技的财会软件、管理软件、审计软件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数理分析办法,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的、感情化的因素,防止出现千篇 一律的考评结果。

3.规范、公开评估程序。

评估程序并不是越复杂越有效,关键是要严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并对外公布评估的程序,以保证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评估的程序一般可确定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述职评议,召开群众大会,由被评估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就一年来或一届来的工作进行述职,然后组织群众对述职内容进行评议;二是评估打分,评估组对照评估内容,通过查阅资料、专项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被评估对象的工作完成情况,并进行逐项打分;三是综合汇总,确定等次,评估组将评估情况汇总后交评估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并确定评估等次。四是反馈,评估领导小组将评估情况反馈给有关政府部门,使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不足,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同时还应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让评估结果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政府处于观念更新,职能转变,机制创新的有利条件下,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探求促进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途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可以解决的,并且还能更好的发挥绩效评估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使政府绩效评估真正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助推器”。

篇10: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 要: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和预期寿命的增加,我国出现了以增速快、地区分布不平衡、未富先老等为特点的人口老龄化。本文通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消费、储蓄、养老等因素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发展老龄产业、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家庭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多种养老模式、适当调整劳动年龄范围、利用老龄人才资源等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影响 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别于其发达国家。首先,我国老年人增速快,人口基数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加之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加大,夫妻生育孩子的意愿下降,导致生育率也在下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达,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致使老年人口的增速加快。其次,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分布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由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其老龄化程度也不同,表现为:东南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要高于西部地区,城镇的老龄化要大于农村的老龄化。最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一致。按社会正常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伴随的是经济同步增长,但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处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富未老,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生产率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和质量的劳动力支持,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导致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劳动力供应不足,将丧失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从而在吸引外资方面不占优势,会减少我国的出口贸易。同时老龄化还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由于人的生理机能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年纪大了,体力下降,大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在衰退,虽然其技术熟练,但是与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思想保守,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从而会降低劳动的生产率,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制约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但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却制约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因为随着高龄劳动力的年龄不断增长,其生理机能在不断下降,伴随的是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衰退,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速度放缓,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创新与推广,才能适应新兴行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高龄劳动力的这种状态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退出劳动者的行列,离退休职工将不断扩大,社会用于养老、医疗、退休及相应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会急剧增加,导致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现在一个家庭里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小孩,家庭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一旦家庭中某两个或三个老人生病,这对夫妇便无暇顾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年轻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是家庭的经济、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

(四)人口老龄化将对提升内需带来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消费行为受年龄、心理和个人收入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青少年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于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低,加之收入水平的相对减少,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随衰老逐渐减少,对住宅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消费具有特殊性,比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由于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开始退化、脱落,因而老年人比较喜欢吃方便、质软的食品;在住、穿、用方面,老年人更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更需要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服务、锻炼身体的医疗器械服务等。老年人口的剧增和与之伴随的特殊消费,使得社会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急需出现一批专门为老年人生产消费品、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

(五)人口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储蓄的影响

在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下,一方面,由于有养老金、退休金、补贴津等的保障,老年人更倾向于当前的消费,减少个人的储蓄或不储蓄;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的收入较少,在养老和医疗上的花费使得老年人储蓄有限或者无力储蓄。因此,老年人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个人储蓄的减少,同时还会导致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负担加重,从而减少企业储蓄,最终使整个社会的储蓄都减少,根据西方经济原理有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必然会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现行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化储蓄为内需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年保障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严重存在城乡不平等,表现为:城市保障金高,覆盖面低,农村保障金低,覆盖面窄。为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扩大社会养老医疗的覆盖面,实现城乡平等;建立一种基金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将收缴上来的养老保险金成立一个养老保险基金,聘请专业人士用该基金进行机构投资,使养老金增值,获取更多的资金为老年人服务。

二、建立新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化政府养老为全民养老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特点,政府无法提供向发达国家那样全方面的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体系,而且家庭养老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养老院为辅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院等的文化、教育、卫生功能,提供多元化的精神慰藉、兴趣化的学习交流、休闲式的生活,从而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这种将家庭养老与其他方式养老结合而成的多元化养老模式课减轻政府、社会的养老压力。

三、适当调整劳动年龄范围,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数量的减少削弱了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对于吸引外资不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和预期寿命有所增加,因此,可适当延长劳动者的退休年龄,起到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四、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发挥老年人余热

老龄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原因,无法像青年人那样工作,但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技能优势和经验优势,这种技能和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下来的,非青年劳动者所能立即掌握和替代的,是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因此,可充分挖掘、利用老龄人的这种资源,建立各种专家信息服务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等,通过老龄人向青年劳动者提供技术、经验、信息等的方面的服务,既可提高老龄人的收入,增加其储蓄,又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洪鸽 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2]张桂莲 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0,(05)

[3]张媚U.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2010,(11)

[4]卢明名.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08,(06)

[5]许寅.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市场论坛,2008,(05)

[6]陈景.浅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黑河学刊,2007,(02)

[7]于长永.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8]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相关专题 经济全球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