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我见

椰奶牌豆包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椰奶牌豆包”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基层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我见(共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基层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我见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升华,目前正处于探索之中。

作为基层电大分校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既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的目标,又要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学生、教师、学习支持服务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构建一套适宜的教学服务系统。

篇2:基层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我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项目是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电大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实践与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面授式的教学,代之以网络条件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建立远程开放式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学生、教师、学习的支持服务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构建一套适宜的教学服务系统。

一、发挥学生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打破传统教育的心智模式,为学生量身制订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们除了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和学习支持服务外,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对学习计划的管理。

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型的学习,学习者必须针对自己的需求、客观条件与环境,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体现出过程性学习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自学成果出发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诸环节中的不足和劣势并给以补救之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顺利自学的人。

我们应该鼓励、倡导学生把“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再向前推进一步,改为“课前自学”“课前完成作业”。

教会学生运用好各种学习资源。

如果学习者不能对学习资源加以科学管理,就不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从而导致学习紊乱。

为了使远程教育学习有序进行,我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协助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培养系统积累学习资料的习惯。

教会学生管理学习时间。

成人学习,往往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更显珍贵。

管理学习时间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学习的时间利用率。

时间管理就是要解决学习时间与学习对象的分配比例、定量控制课程学习时间,利用最佳学习时区学习难度较大的材料,利用零碎时间学习难度不大的材料。

(2)构建学生学习型小组。

通过构建学习型小组,建立开放教育协同化学习的模式,弥补个别化学习的不足,既可以开展学生间的互助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孤独感。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构建学生协同化的学习模式。

①构建有形的学习小组。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构建有形的学习小组,即打破学校、年级、班级等传统教育机制下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在课程内、在分校范围内自己建立各种学习型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活动。

学习小组在空间和时间上充分体现出其流动性的特征,主要有社区型学习型小组、课程型学习小组、问题型学习小组、兴趣型学习小组、探究型学习小组及创造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成员通常在课程辅导教师和专业辅导员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建立。

②构建虚拟的学习小组。

指导学生在无限的网络空间范围内组建虚拟学习小组。

网络学习的优势之一是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讨论区、个人网页等网络形式构建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班级、分校的学习家园。

由于学习家园完全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把学习的欢乐、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帮助的请求,以及完成作业、热点讨论等粘贴上去,使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人性化教育。

虚拟型学习小组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小组成员的来源不受任何限制,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格局。

③加强对学习小组的动态管理。

构建学习小组仅仅是开展协同化学习的开端,把学习活动开展起来才是其根本的目的。

学校应加强对学习小组的动态管理,强化对学习型小组的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即要求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期学习计划的制订工作;事中控制,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指导小组学习活动;事后控制,即要求学生提交小组活动记录,形成档案材料,进行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二、教师重新定位角色,完善和提高自己

教师的多重角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五个导学”上。

引导,即充当学生学习的向导和引路人;指导,即充当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鼓动者;辅导,即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督导,即充当管理、监督者;疏导,即充当学生的知音、友人及倾听者。

为了顺利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新转换,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综合管理。

(1)明确界定和强化学校专、兼职教师的职责。

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主要是学习资源设计者、教学指导者和学习效果评价者,教师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学习进度。

与此相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的职责、素质及能力有不同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诠释。

总体而言,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应注意利用各种辅导手段开展教学辅导活动,认真批改作业,搞好辅导答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信心。

根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特点,电大教师可以分为电大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及各工作站的辅导教师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的教师各司其职。

作为教学一线的分校的课程辅导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在专业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的指导下,承担直接为学生进行教学辅导的任务。

教学辅导应该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为依据,参考课程责任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2)着力提高试点单位课程辅导教师的综合素质。

由于电大课程所具有的远程开放特性,教师仅凭固有的业务素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

学校要鼓励教师学习,使之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电大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能仅满足于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理论框架,而且还应该对相关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及相邻学科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能够不断地吸取、涉猎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

提升教师驾驭网络技术的能力。

根据计算机迅速发展的特点,通过自学、培训、远程教育等渠道,教师要努力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实践,逐步掌握先进的教学平台的操作方法,掌握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把有限的教材平台扩展到无限的网络信息时空。

学校在选聘教师上,把教师是否具有电话答疑、电子信箱、BBS讨论、CAI课件、双向视频点播、网页制作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作为衡量教师是否具有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能力的主要依据。

(3)构建相对稳定、柔性多变、组合力强、具有旺盛战斗力的'多层教师团队。

逐渐形成一支相对稳定、柔性多变、组合力强、具有旺盛战斗力的多层教师团队,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这方面我校作了一定尝试,例如,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以学校内部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灵活多变的培训团队;倡导、支持内部教师开发、建立核心或主导课程;鼓励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教学技艺、管理水平,朝着双师型教师发展;鼓励支持教师受聘市电大的课程责任教师;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企业经营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顾问或培训师,承担具有时间性、研究性、讲座性的外层课程。

三、构建有效、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1)加快硬件设施建设。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因此,技术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讲,技术代替了教师。

不论是印刷媒体、视听媒体还是计算机媒体,对于远程教育的质量,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教师的意图、思路、观点,只有通过技术媒体形式才能得以体现。

(2)用好、用足教学资源。

作为电大分校级的教学组织单位,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运行及教学管理等均离不开中央电大、地方电大以及兄弟分校的教学资源的支持。

用好、用活现有的教学资源,争取用最适宜的途径把这些资源传递给学生,或者帮助他们获取这些资源。

指定专人按时接收实时的教学资源,并及时把相关资源传递给学生和教师。

(3)开发教学资源。

从教材的形式上,要提供多媒体学习材料,除课本外还要有录音带、录像带、软盘、光盘等多种媒体学习材料。

从近期的目标看,首先要求教师借助Powerpoint、Frontpage、Dreamware等软件开发面向学生的交互式课程辅导演示文稿(含Web),通过局内网和局外网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所需的资源,帮助学生决定选课计划等,对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课程,我校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发适合分校或教学班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并可用于我校校际之间的交流,实现一定的交流与共享。

由于CAI课件最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我校作为一所分校,应该鼓励课程辅导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开发与制作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CAI课件上。

课件应该体现成人学习者主动参与、交互式发现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适当加入一些通过F1ash等软件制作的具有学习趣味性的动画。

远程教育和传统意义上的自学方式根本区别之一,即远程教育应有方便、灵活、有效的交互手段,包括教与学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4)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

让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媒体资源,离不开校方为学生提供的完善的支持服务。

学校向学生提供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上课程CAI课件等多种媒体学习材料,还要提供多媒体视听阅览室、直播课视听教室和图书阅览室等教学设施以及助学服务等一系列完善的支持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教学管理服务还不够完善以外,网上教学资源也相当缺乏。

学生上网只能浏览到内容极为有限的个别课程的辅导性 材料,找不到更多的对学生自学提供帮助的材料。

因此,我们应在完善教学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制作并提供足以满足学生需要,足以吸引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材料。

这样,才能达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

篇3: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当前,我国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加大,提出一系列的严格标准,这也从侧面给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满足社会的高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就要高质量、高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一、当前我国五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体现五年制的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幼儿教育师资主要培养模式为高职和中职两种。因此,在五年制学前教育层次上,出现了简单地把高职或中职培养目标移植的情况。同时受中职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于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很多学前教育人才出现专业素质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相关幼儿园的标准要求。

2.课程设置结构陈旧,难以体现中高职贯通特点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陈旧,甚至出现将中高职课程进行拼凑的现象,导致课程重复开设,缺乏连贯性。甚至还出现因人设课,按照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来设立课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降。

3.专业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重在建设一种有独特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出身教师缺少、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等问题。例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却比较缺乏,特别是专业艺术类、英语类课程大多由艺术系、英语系教师兼任。她们各自的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但是缺少对学前教育的了解,缺少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实践的解读,按照自己主攻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培养幼教师资,这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要求脱轨。五年制学前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场地缺少使得实践类课程以及教学阶段缺乏,学生课外活动以及锻炼机会少。

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发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并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不仅强调艺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有教育能力、语言能力、游戏与活动设计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等,而且要熟悉现在的网络教学基本技能,熟悉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五年制学前教育要求,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先进的研究成果,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三、重新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课程设置。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五年制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建构课程体系。在具体建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移植或叠加三年大专和三年中专的课程体系,更不能用本科的思路来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而是要从五年制自身的特点出发,照顾到五年制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五年制学制比较长的优势,充分凸显五年制的'学制优势。首先五年制课程建构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将五年时间分成不同的阶段,设置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并将阶段目标落实到各阶段的课程中去,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式。其次,根据五年制长学制的特点,可以适当考虑对三年制的课程进行一定的增减或整合,在有效完成普通培养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特长。最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幼儿教师的素质分解落实到各课程中去。

四、建立教学资源共享、院校合作的教学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就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相关学校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首先,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合作,场地共享、优势资源互补。如物资资源方面,包括教师、多媒体设备、专业实训室可以进行共享,也可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其次,中高职院校与幼教机构进行合作。高校为幼教机构提供学历进修学习、技能提高培训的便利条件,指导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或专项工作的开展;幼教机构则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教科研实验等实践机会,双方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这就使得相关合作学校、幼儿园之间在专业、实训基地、师资、课程、科研、社会服务等建设上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所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从五年制的实际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试与改革,探索出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合理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4: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分析了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阐述了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和特色,总结了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和体会。

关键词: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显著增加,社会亟须大量高技能汽车维修和管理人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近年来,南通市及周边汽车后市场进一步壮大,同时企业对汽车鉴定评估、保险理赔、业务接待、销售等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根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应聘上述岗位,并且以往在检修岗位的毕业生部分也转向上述岗位。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提出了培养既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核心能力,又能胜任汽车运用与服务行业不同岗位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在近些年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企业发展、岗位变化、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将企业的人员、技术、设备、场所、管理等要素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中,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要素渗透专业建设,以职业素养贯穿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2改革的措施与创新

2.1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理念与模式,建立适合地区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瞄准国际职教标准,学习借鉴国外的职教模式,与南通市汽车维修服务龙头企业合作,结合国内汽车专业和汽修行业的具体实际,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近几年汽车专业先后派遣多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进修和考察,学习当地的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和方法,并消化吸收。与南通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南通市文峰汽车集团公司、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等专家合作,吸纳企业培训体系内容,结合本专业已有的基础,制定出汽车专业教学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要求、设备配置、考核方案等内容,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方向指导。

2.2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建立进阶式课程体系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提高课程内涵,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定期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座谈,以完成岗位典型任务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同时根据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①以工作能力进阶式培养为原则,设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模块,建立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将职业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内容中,强调对工作任务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②调整课程体系,将原先的汽车构造、检测、维修各课程独立设置调整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控系统构造与检修”等主干课程,实行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③根据职业岗位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以“双师”型为目标,建设融合型师资队伍

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兼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打造出一支“双师”型的教学与科研团队。

2.3.1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重视过程培养,强化成效考核。①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状况、人才需求。②每年暑期组织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条件允许则直接参与企业生产。③新引进教师第一学期要在汽车实训室学习锻炼,熟悉设备及使用,协助指导实训。④实行青蓝工程制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一对一指导新引进教师,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⑤实行培养成效与年度考核相挂钩制,将教师的技能水平纳入年度考核方案,形成教师提高技能水平的动力和压力。通过这些手段,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3.2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专业内部形成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本校汽车专业通过行业协会引荐、校企交流等方式,先后从企业引进了2名厂长级的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近1/2,同时有1名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其余教师业余时间为企业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理念、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有效地提升了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内涵。

2.3.3积极面向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我们已从南通、南京、镇江、上海等地企业和高校聘请了50多名校外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密度。

2.4瞄准企业培训标准,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汽车专业需要一个以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场所和工作氛围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完整的实践教学培养平台。通过多年的努力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实训室已建成一个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专业与企业的互相融合、有效对接。

2.4.1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室。

我们在建设校内实训室时遵循的宗旨是以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为目标,按照企业培训体系要求建设实训室,并保持设备、仪器、工具的更新换代,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工作场景相一致的环境和场所。学校建有上海名爵4S站,在对外服务的同时,接受学生的参观、实训,对校内实训室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2.4.2相互流动式的实践教学场所。

只有保持学校与企业的设备、人才相互流动,才能保证校内实训室与企业的相对同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一方面利用校内设备、场地和师资为企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技能鉴定。这几年我们与南通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进行了深度合作,对南通市的在职维修人员进行了轮训,对新上岗维修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和考证工作,汽车维修协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将企业的车辆、设备、人员请进学校,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这几年我们邀请了十多位企业老总、维修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介绍行业的最新前沿技术,师生受益匪浅。通过校企交流互动,发现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实训室的完善提供好的建议和思路。

2.4.3多元化的校外基地。

我们在校外建立了30多家挂牌基地,这些基地具备功能的多元化和企业性质的多元化。功能的多元化是指校外基地既是课程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又是教师科研课题来源和产业化基地;企业性质的多元化是指校外基地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又有外资企业,既有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又有保险、鉴定、评估、生产等与汽车相关的企业。

2.5以学习情境为载体,实施情境化教学改革

有了以上课程、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生源情况,逐渐摸索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专兼职教师从企业一线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案例,按照汽车总成的划分方式,结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完成适中教学内容为要求,设计学习情境式课程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以任务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做中教”和“做中学”。学生是学习行动过程的主体,担任维修师、销售员、业务员、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完成不同任务。为胜任这些角色,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教材阅读、实践动手、社会调研、企业实习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锻炼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中心,而是编剧、导演和领导,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和学习工作单,并以企业化的模式管理学生。

3主要成效与经验体会

3.1主要成效

3.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校企融合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关系,实现人员、设备、场地、科研项目的双向流动。联合制定汽车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建设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实际价值。

3.1.2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近几年的就业率屡创新高。根据最新的毕业生跟踪调查,86%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已为就业做好准备,83%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就业工作相符。此外,这几年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在江苏省职业技能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3.1.3专业教学条件跃上新台阶。

现在我们汽车专业实训室教学、科研设备资产达到1500多万元,实训室按照情境式教学需要和工学结合原则进行调整,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实训室利用率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除1名新引进教师外,全都具有中级以上汽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3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4人。此外,校外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程度进一步加深。

3.1.4专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在南通市及华东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南通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进行了深度合作,对南通市在职维修人员进行轮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考证工作。利星行(中国)汽车、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南通文峰汽车集团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均设立了汽车专业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企业方派出技术骨干、营销专家到订单班授课,反响良好。

3.2经验与体会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和理念明确,坚持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基础力量。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校企联动机制,与行业、企业建立相互支持、互动双赢的利益共同体,是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驱动力。按照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的原则建立示范性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是规范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实现既定目标的主要手段。建设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国际视野,掌握较高专业技能水平的专业师资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臻.高等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王玉群,翁绍捷.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1,(7).

篇5: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在经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养训练活动以后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是在基本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其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等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当前职业岗位需求、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规定而制定。

2.教学体系。教学是各类学校实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情况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手动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双重素质。

3.评价体系。由于教学体系的不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它不仅鼓励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不强,目标模糊。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一些学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办学宗旨模糊。许多院校忽略了自身情况,试图将自己的学校改造成本科院校,开设各类学科,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教学水平、经济能力等问题,结果造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

2.重理论,轻实际。“重理论,轻实际”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个院校,不仅是高职,有些本科院校也存在着这类现象。通常情况下,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把该讲的讲完,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也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学会、掌握了知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自己却什么都干不了,成为另一个“赵括”。而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的经验也让学生无从下手,比如说电焊、摄影等专业,动手实践一次学到的知识远远大于课堂上讲十次。

3.对学生“一概而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知识的难度、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将知识强行塞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也许有些学生不懂会找老师问,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真的就这么“过去”了。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教师往往忽略一些学生的个人因素(智力、个性等方面),将学生一概而论。无论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建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受当前社会环境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往往不清晰,人们通常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素质、高级化”的人才,却往往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无法真正做到培养目标的专业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与本科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培养目标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本科教育更注重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专业性知识。例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校就是以铁路方面人才为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名。

2.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上更合适不过。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后,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和理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师在实践课上让学生实践的同时自己进行理论讲解,这样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专业性与可塑性,他们走入社会也不会因为自己经验上的欠缺而不适应工作岗位。

3.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学生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人格完善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过硬,同时也注重人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养,完善其个人品格。此外,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新世纪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它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同时要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当今社会的“T”字型人才,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

篇6: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

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一及大二两个学期的课程中,而到大三才安排专业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如果高职类院校沿袭采用同本科院校一样的分段式课程体系设计,那么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先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大都只有三年的学制,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此细化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再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质来看,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往往不能凸显出工业设计这门学科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紧密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不切实。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国内本科院校大有不同,一味地对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进行专注和深层次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适应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素养。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以一贯的理论讲学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更容易造成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状态。

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在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而高校内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经验。所以,专业师资力量不充足的因素会影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现今国内高职院校也把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并能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于工业设计开发行业中的工业设计人才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

1.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进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把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包含工业设计设计史和基本概论、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理论相关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表现方法以及设计造型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造型相关课程;第三个部分的工业设计工程相关课程则主要包括产品模型设计及制造和机械设计工程等科目;此外,还有第四个工业设计表达相关课程的部分和第五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部分。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标准课程体系。

2.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于工业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培养,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作画能力和模型制作技术、基本绘图软件的掌握、三维造型软件的基础操作、设计时间的准确把握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尤为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锻造出自己独立的、创新的设计思维,那么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后也不会有更好的就业及发展前景。综合上述,通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决定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姜玉学 陈思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 电大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