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丧到一动不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丧到一动不动”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共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一、概述

人类的健康相关行为与其它行为一样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受遗传、心理、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为有效地改变人类的健康相关行为,各国学者提出多种改变行为的理论。目前,应用较多的理论模式为知信行模式和健康信念模式。

二、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或kap)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下式表示:知识→信念→行为

“知”为知识、学习,“信”为信念、态度,“行”为行为、行动。

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

三、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1.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

(1)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指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严重性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的判断,如死亡、伤残、疼痛等;对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判断,如工作烦恼、失业、家庭矛盾等。

(2)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指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认识,包括对医生判断的接受程度和自身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2.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

(1)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指人们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减缓病痛、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有效时,人们才能自觉采取行为。

(2)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障碍的认识——指人们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所遇困难的认识,如费用的高低、,痛苦的程度、方便与否等。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困难具有足够认识,才能使行为维持和巩固。

3.对自身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也称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完成这种行动,到达预期结果。

综上所述,健康信念模式在采取促进健康行为、放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充分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行为感到害怕;

其次,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行为、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最后,使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

篇2: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健康教育诊断

一、健康教育诊断的概念

健康教育诊断是指在面对人群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确定或推测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以及获取健康教育资源的过程,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二、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步骤

根据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诊断主要从社会、流行病学、行为、环境、教育和管理与政策六个方面进行诊断。

(一)社会诊断

社会诊断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社会诊断的主要目的是从分析广泛的社会问题入手,了解社会问题与健康问题的相关性,其重点内容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

1.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文化、卫生服务、社会政策、社区资源等多方面情况及其历年化情况。

(1)经济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收入水平、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绿化面积等。

(2)文化指标——入学率、文盲率、风俗习惯等。

(3)卫生服务指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布、人员的组成等。

(4)社会政策——卫生法规、政策的建立、执行情况。

(5)社区资源——主要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利用的资源,如健康教育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设备条件等。

2.生活质量:测量生活质量的指标包括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个方面。

(1)主观指标包括目标人群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感受;

(2)客观指标包括目标人群生活环境的物理、经济、文化和疾病等状况。

(二)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的主要任务是要客观地确定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诊断要描述人群的躯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健康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频率、强度等,以确定健康问题的相对重要性,并揭示健康问题随年龄、性别、种族、生活方式、住房条件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特别是通过对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发生、分布、强度、频率等研究所获取的信息,往往就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的干预重点。总之,流行病学医学教 育网原创诊断最终应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威胁目标人群生命与健康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是什么?

2.影响该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3.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受害者在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上有何特征?

4.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在地区、季节、持续时间上有何规律?

5.对那些(哪个)问题进行干预可能最敏感?预期效果和效益可能最好?

(三)行为诊断

行为诊断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导致目标人群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其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1.区别引起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

分析导致已知疾病或健康问题因素是否为行为因素;

2.区别重要行为与相对不重要行为

以下列两条原则区别重要与相对不重要原则:

(1)行为与疾病或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2)经常发生的行为。

篇3: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健康教育评价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系列谈之《护理健康教育》辅导:健康教育评价

一、定义

健康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它将贯穿于健康教育过程的始终。健康教育评价旨在确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干预的价值,为健康教育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以后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健康教育评价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还能全面监测、控制、保障计划的实施和实施质量,从而成为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措施。

二、评价的目的来源:

健康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包括:

1.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2.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

3.确定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及持续性;

4.总结健康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假设。

三、评价的种类与内容

(一)形成评价来源:

形成评价是对项目计划进行的评价活动,是一个完善项目计划,避免工作失误的过程,包括评价计划设计阶段进行目标人群选择、策略确定、方法设计等,其目的在于使计划符合实际的情况。

1.形成评价的具体内容

(1)目标人群的各种基本特征;来源:

(2)目标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3)教育材料发放系统,包括生产、储存、批发、零售及发放渠道;

(4)是否在最初的计划执行阶段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计划进行适度调整。

2.形成评价的方法来源:

主要方法有文献、档案、资料的回顾、专家咨询、专题小组讨论等。

(二)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1.过程评价的内容来源:

(1)针对个体的评价内容哪些个体参与了健康教育项目?在项目中运用了哪些干预策略和活动?这些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计划是否做过调整?为什么调整?如何调整?目标人群对干预活动的反应如何?是否满意?用何种方法了解目标人群的反应?目标人群对各项干预活动的参与情况如何?项目资源的消耗情况是否与预计一致?不一致的原因?

(2)针对组织的评价内容项目涉及到哪些组织?各组织间如何沟通?是否需要对参与的组织进行调整?如何调整?是否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机制?项目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如何?

(3)针对政策和环境的评价内容项目涉及哪一层政府?具体涉及到的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政策环境方面是否有变化?这些变化对项目有何影响?

2.过程评价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查阅档案资料、目标人群调查和现场观察三种。

(三)效应评价来源:

健康教育是通过改变目标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来实现其目的。效应评价正是对目标人群因健康教育项目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评价。与健康结局相比,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行为本身较早发生改变,故效应评价又称近中期效果评价。效应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倾向因素——目标人群的卫生保健知识、健康价值观、对某一健康相关行为或疾病的态度、对自身易感性、疾病潜在威胁的认识等。

2.促成因素——卫生服务或实行健康行为的资源的可及性。

3.强化因素——与目标人群关系密切者对健康相关行为或疾病的看法、目标人群采纳健康相关行为时获得的社会支持及采纳该行为前后自身的感受。

4.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前后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改变程度及各种变化在人群中的分布。

(四)结局评价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结局评价正是着眼于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所导致目标人群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五)总结评价来源:

总结评价是指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应评价和结局评价的综合以及对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的概括,能全面反映健康教育项目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为今后的计划制定和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篇4: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行为的定义

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根据此定义,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woodworth)提出了著名的s-o-r行为表示式。

s(stimulus)→0(organism)→r(reaction)

刺激 有机体 行为反应

二、行为的构成要素

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1.行为主体——人。医学教育网

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医学教育网

人类的行为因其生物性和社会性所决定可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

人类的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睡眠等。

人类的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其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模仿、受教育、与人交往的过程,逐步懂得如何是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符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价值,从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此,人类的社会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四、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医学教育网

2.主动发展阶段——主动发展阶段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

3.自主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4.巩固发展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持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

篇5: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健康教育的定义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合理利用资源,、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医学教育网原 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它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医 学教育网原创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二、健康促进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0)将健康促进定义为:“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使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三、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分类

1.学校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家长及学校所属社区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向学生提供完整、积极的健康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医学教 育网原创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以促进学生健康。学校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

2.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提供健康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医院健康教育——是指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

4.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从而增进健康,减少残障。

(二)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

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可将健康教育分为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等。

篇6: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影响行为的因素及促进、危害健康的行为

一、影响行为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环境、制度与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是间接的或潜在的;这些医学教育网原 创因素受到人类行为的反作用也相对不明显。

(二)学习因素

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人类一般通过三种学习方式来发展行为:

1.人们往往通过无意模仿获得日常生活行为;

2.人们通过有意模仿获得自己崇拜、羡慕的行为,如演员的举止等;

3.人们通过强迫模仿获得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等。

二、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简称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一)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

促进健康行为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有利性——行为有利于自身、他人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吸烟。

2.规律性——行为规律有恒,而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时定量进餐。

3.和谐性——行为与所处环境相和谐。

4.一致性——个体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

5.适宜性——行为的强度能理性控制。

(二)促进健康行为的类型

促进健康行为可分为以下五种:

1.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

2.避开有害环境行为——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污染环境、积极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

3.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指自觉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4.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事故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等。

5.保健行为——指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医嘱等行为。

三、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简称危险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一)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危害健康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危害性——行为对自身、他人、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现存或潜在的危害,如吸烟行为。

2.明显和稳定性——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非偶然发生。

3.习得性——行为多为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学到、养成。

(二)危害健康行为的类型

1.日常危害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中危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等。

2.致病性行为模式——指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型行为模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等。

3.不良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健康、疾病康复的行为,如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遵医嘱等。

4.违规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

篇7:主管护师考试《护理健康教育》辅导: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

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二、人际传播的定义

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是信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其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传播,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三点:

1.是全身心的传播——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均要用多种感官来传递和接受信息,如语言、动态体语、情感等,因此是全身心的传播。

2.以个体化信息为主——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情感信息的交流占重要地位。

3.反馈及时——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及时了解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根据受传者的需求和特点及时调整传播的策略、交流的方式及内容。

四、健康教育中常用的人际传播形式

在健康教育中,常用的人际传播形式有咨询、交谈或个别访谈、劝服及指导四种。

1.咨询——针对前来咨询者的健康问题,答疑解难,帮助其澄清观念,做出决策。

2.交谈——通过与教育对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传递健康信息和健康知识,帮助其改变相关态度。

3.劝服——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健康问题,说服其改变不正确的健康态度、信念及行为习惯。

4.指导——通过向健康教育对象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使其学习、掌握自我保健的技能。

五、人际传播的技巧

(一)谈话技巧

1.内容明确: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避免涉及内容过广。

2.重点突出:重点内容应适当重复,以加强对象的理解和记忆。

3.语速适当:谈话的速度要适中,适当停顿,给对象思考、提问的机会。

4.注意反馈:交谈中,注意观察对象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表现形式,以及时了解对象的理解程度。

(二)提问技巧

1.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的问题比较具体,对方用简短、确切的语言即可做出回答,如“是”或“不是”、“好”或“不好”、“五年”、“40岁”等。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

2.开放式提问:开放性提问的问题比较笼统,旨在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认识、态度和想法。适用于了解对方真实的情况。

3.探索式提问:又称探究式提问。探索式提问的问题为探索究竟、追究原因的问题,如“为什么”,以了解对方某一问题、认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深人了解。

相关专题 健康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