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原子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原子猫”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近期,**县委组织部组成调研组,就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税费改革既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往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民负担、税费征收问题是造成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税费改革前,由于税赋政策不尽合理、收费项目过多过滥,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受税费问题的影响,部分群众对基层组织和干部产生了对立和抵触情绪,使党群干群关系恶化,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削弱。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下降,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据统计,全县农民总负担由原来的944.3万元减少到221万元,全县农民人均降低负担89元,减负幅度达76.6%。,我县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义务工政策,全县农民实现了“零负担”。

2、乡村干部得到“松绑”,有利于腾出精力抓大事。税费改革前,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催种催收、催粮催款。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引起了群众的不满。特别是收缴统筹提留款,被基层干部称为“天下第一难”。一年到头忙收款,干部叫苦,群众骂娘,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实施税费改革,扭转了基层组织一直存在的职能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使乡村干部从收钱收粮的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

3、村干部工资得到保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活力。靖宇县地处山区,村小人少、居住分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村干部工资低且没有保障。不少村干部不但连续多年拿不到工资,还要向村里垫付资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全县不能完全兑现村干部工资的村4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9.6%;完全不能兑现的村有5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3%。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作为转移支付资金的一部分相对固定下来,村干部工资有了保障,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精简了干部职数,改善了班子结构。撤并乡镇是确保税费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配套改革。税费改革前,我县乡镇规模一般比较小,全县12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9.25个村,最小的乡镇才4个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小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却不少,领导干部9―10人,机关干部60―70人。税费改革后,全县乡镇从12个撤并到8个,撤并比例33.3%,精简局级领导干部39人。现在已对乡镇编制已重新进行了核定,我县目前有乡镇行政事业人员775人,税费改革后,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所核定的乡镇编制数,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将得到大量精简,干部队伍素质将得到大大提高。税费改革对村干部职数也做出了规定,大村不超过5人,中村不超过4人,小村不超过3人。春,村“两委”进行了新一轮换届选举,全县村干部由换届前的578人,精简到371人,减幅达36 %。“两委”换届通过“两推一选”和“直选”的选举方式,拓宽了选人渠道,提高了村班子整体素质,改善了村班子整体结构。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43.4岁,比换届前下降了1.3岁,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78人,比换届前增加10.4%;中专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2人,比换届前增长15.5 %。

5、乡村债务的锁定,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多年来,由于执行政策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失误,导致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主要是发展乡村企业的亏损、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农民拖欠的各种税费和各种借款的本息等。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县村级债务近3960万元,债务和债权相抵,净债务达3008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农村基层组织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税费改革中,在认真清理核实乡村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锁定,不准息转本、利滚利,严禁新增乡村不良债务,这样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

二、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

税费改革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显见的,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生新的挑战。

1、农村党建工作经费紧缺,党建工作受到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三免一补”,这就使过去以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为主体的乡镇可用财力下降,虽然有上级政府下拔的转移支付资金,但也难以弥补财政缺口,直接影响到乡村工作的正常运转。据测算,今年加上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县乡镇一级可用财力尚有缺口1200余万元。在有限的办公经费面前,乡镇往往确保“硬件”运转,即公共行政性支出,压缩甚至冻结“软件”支出,即党建办公经费支出。因为乡镇公共行政性支出,上级有明确的规定,可以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而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支出上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挤占有限的办公经费,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2、“统”的功能弱化,农村干部对如何开展工作变得无所适从。税费改革后农村形势发生变化,村干部“统”的功能弱化,不少乡村干部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无所作为。有的村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性更强了,税收由税务部门征收,村干部没有任务了,可以混日子了。二是无可奈何。村集体经济无调控余地,乡村干部想为群众办些实事,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带领群众跑码头、奔市场,可两手空空,举步维艰,很难在群众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很难把上级党委的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无能为力。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能力较弱,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抓传统农业上,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3、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村里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公积金和“两工”,村级公益事业的筹资筹劳问题实行“一事一议”。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面临“三难”:一是难组织。一些群众对农村公益事业“政府搞、集体办”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村里公益事业时,村民(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二是难议成。由于当前部分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利已主义思想严重,在议事时往往从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考虑,缺少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对于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都认为与已无关,要往外拿钱十分困难,很难议成事。三道湖镇护林村在准备维修该村一个自然屯的巷道时,组织村民“一事一议”。到会的村民中,自然屯的村民坚决要求修,其他的村民大部分说 “我不走这条道我不出钱”。由于自然屯的村民人数少,因此这项公益事业用“一事一议”没有议成;三是难办大事。“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实行上限控制,规定人均每年不得超过15元。我县的各行政村人口相对较少,平均每村732人左右,每年也仅能筹集资金10980元左右,对于农村众多的公益事业而言,数量微乎其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由于税费的取消,出现了干部和村民互不接触的“空白区”及村民的难管理。税费改革前,虽然村干部与村民存在收缴税费的“制度性矛盾”,但它也是村干部与村民沟通的一道桥梁,是村干部管理村民的一个“把手”。税费改革后,各项税费取消了,消除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制度性矛盾”,也减少了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村民认为农村“两委”既然没有钱给大家办事,有没有“两委”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还有的认为,只要不收钱,谁做村干部都一样,甚至认为有没有村干部都一样。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突然出现了互不接触的“空白区”。这个“空白区”的出现,也给村民的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现在村干部对村民失去了有效的制约,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村里开展什么工作或搞什么活动,全得靠村干部上门商量、“看面子”才参加。在县里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各方专家纷纷深入农村免费传授种养殖技术知识。由于村民欠缺致富意识,思想认识不端正,参加学习的.热情不高,村干部没办法得上门求,上门请。有的是给村干部面子才去的;有的以没时间为由推托;有的干脆就说,我就不去你能把我咋地。如此的服务都不易,可想其它工作有多难。

5、税费改革后,一些潜在矛盾有所抬头。一是农民种地热情升温引发的矛盾。税费改革后,由于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农民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村里之间、个人或村里与林业部门之间的土地纠纷不断增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发生了林业部门砍农民庄稼的事件。二是村级债务锁定引发的矛盾。我县村级债务3008万元,村集体债务绝大多数是欠国家银行和村民的,形成过程复杂且时间久远。应该说这与税费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中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了锁定,制止新债,明确责任,逐步化解。农民感到,村集体收入渠道狭小,逐步消化、慢慢偿还自己的债务没了指望,因而引发了“打酒朝提瓶的要钱”的浪潮。三是离岗村干部与在岗村干部之间的矛盾。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村干部一减再减,以及其他原因离岗的干部一增再增,数倍于在岗干部。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位置摆不正,不能自觉服从在岗干部的领导,不配合在岗干部的工作,有的甚至故意刁难,起反作用。一些在岗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普通群众的工作好做,离岗干部的工作却难做。

总之,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进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可避免。从表面情况看,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直接原因是乡村收入减少。但从深层次分析,主要还是农村经济薄弱,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适应。如思想观念滞后,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应对变化的思想基础;集体经济薄弱,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稳定队伍的物质基础;整体素质不高,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为民服务的能力基础,等等。

三、税费改革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税费改革后短时期内会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一些影响,但从根本和长远意义上说,税费改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最好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根本措施。因此,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开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1、建立党建工作办公经费支出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党建工作正常开展。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党建工作实际,将乡镇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要求中,明确党建经费的支出来源,以强化各级党委对乡镇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消除少数基层组织认为税费改革后党建工作可抓可不抓的错误观念,纠正个别乡镇党委在税费改革后,减少党建工作办公经费,削弱党建工作或不抓党建工作的错误倾向,要达到“三个确保”:确保党建工作经费足够支出,确保基层组织抓党建工作的思想不放松,确保乡镇党建工作力度不减弱。从而有效地保证乡村两级党组织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2、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切实发挥农村基层组织“龙头”作用。乡镇党委既是处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又是村级党组织的“龙头”,对乡镇工作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因此,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首先抓好乡镇党委建设。一是要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抓好乡镇党委建设,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尤其突出抓好一把手。在培养教育上,采取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征集“一把手”工作研讨文章等形式,不断提高乡镇“一把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带班能力。在选拔任用上,以政绩论英雄,注重公论,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把那些政绩平平、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干部坚决调整下来。二是加强乡镇干部的培训学习。每年要举办各类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进行集中培训。对自学内容进行布置,提出明确要求。通过督查,调阅笔记等方式促进领导干部的自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三是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的考核。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加大组织监督力度。每年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束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加以总结评定,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组织建议。并对所有班子分类排队,以适当形式将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同时,要求各乡镇领导班子,针对考核反馈出来的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加强乡镇党委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党委副书记作为具体责任人要主动抓。同时,要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党建联系点”、“党建工作例会”等规章制度。并要求各乡镇党委每年召开党委会研究党建工作不少于4次,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管党意识。

3、选准配强村班子,打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基。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解决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双带”作用不强、年龄老化和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必须做到四点:一是选配机制要“新”。坚持和完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办法,进一步探索在选拔村干部中扩大民主的有效途径。积极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提倡“两委”成员按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努力建设精干、高效、务实的村班子。二是选人标准要“高”。税费改革后,村干部要由“政治型”向“经济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守家型”向“创业型”转变。因此,在选拔村干部时,要坚决摒弃“拿得住混混,说得出狠话,保得住稳定”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的传统认识,必须把是否具有“双带”能力,作为新时期选拔农村党员干部的一条基本标准,大力选拔那些“发展思路清、说话有份量、协调方法多、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分子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担负起富民强村的重任。三是选拔视野要“宽”。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班子比较弱或本地一时没有村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要坚决摒弃“矮子里面挑将军” 、“拉郎配”的做法和组建凑合型、过渡型班子。要从县直机关副局级后备干部中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从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选派一批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干部,为分流机关富余人员拓宽渠道,又有利于优化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四是治村人才要“备”。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村干部职数1:1的比例,建立村级人才库。着眼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注意把那些“人品正、作风好、有本事、威信高”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纳入视野,重点加以培养。认真落实《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积极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并输送到大专院校学习。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对那些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办事公道正派、“双带”能力强、党员和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充实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或班子中来。

4、转变职能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一是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考虑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某个产业的党组织。新形势下,一大批农民在致富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分工相对明确、经营相对集中的行业协会,为方便党员在行业协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托行业协会设置党的组织。经济发展较快,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村,可以建立村党总支,按照党员从事的致富项目或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划分专业党支部。二是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税费改革后,基层党组织要从催种催收的直接抓生产中解脱出来,转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办好;要从兴办公益事业派工难、集资难中解脱出来,转到“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上来,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要从收粮逼款的群众对立面中解脱出来,转到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总之,随着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变,村干部要做好“五员”,即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实用技术的指导员、农副产品的销售员和劳务输出的联络员。 三是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工作推动上,要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特别是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要通过自己试着干,做给别人看,引导农民干。在处理村务上,要由封闭向公开、民主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的时间、阵地、程序、内容,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创新民主管理手段,制定《农村“两委”工作规范》,规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和工作。村内的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对“一事一议”所议项目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公开,特别是对筹款项目、工程进度情况、完工后的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提高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村干部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要考虑有无法律依据,是否违法。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有关岗位专业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5、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民心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要通过税费改革减负增收,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只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发展问题上,在搞好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要着重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强化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广大基层干部必须看到,沉重的村级债务,国家背不起,群众不答应,必须依靠村级组织自身来消化,不发展集体经济是死路一条。税费改革后,虽然兴办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但筹资投劳实行上限控制,财力非常有限。要搞好投资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再说,即便是在农村实现了“零负担”,如果集体经济是个“空壳”,一年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不会满意,这就显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是正确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过去一提发展集体经济,就搞集体投资办企业,结果由于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用全新的理念,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滩、荒地和水面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又可以坚持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返租倒包农户的承包地,创办农业公司,一头联接市场,一头联接农户;可以以水、电、路和厂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办厂,集体收取资产占用费;又可以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途径,盘活集体资产。三是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抓好省里即将出台的《―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规划的落实,由普及型培训向深化型培训和学历型培训拓展,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订好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县委组织部在重点抓好村党支部书记业务、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抓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县农业局、民政局重点抓好村委会主任、村文书的培训;乡镇重点抓好村“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由以种植、养殖技术为主向市场经济知识拓展,由技术类知识向管理型知识拓展。县委组织部每年要组织一批或几批“两委”负责人到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将全县组织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制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细则,使基层党建有抓手。乡镇党委实行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办法,对村干部半年、全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年内完成工作目标较差的进行警告,对完成差的予以撤职处理或依法予以罢免;对当年受警告,来年工作仍没有改进的,同样予以撤职处理或依法予以罢免。积极探索村干部工资分配形式,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同工资直接挂钩,切实增强村干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体谅他们的疾苦,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为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2: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调查

20,我县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我县税费改革前20农民税费负担为7260万元,人均为63.60元,税费改革后20农业税为2677万元,人均为23.45元,减负率为63.1%。这次税费改革,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绝大多数农户在税费改革中受益。但税费改革后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往往导致乡村可用财力进一步减少,乡村组织的运转困难明显增大。

乡村财力存在缺口,村委会基本开支难以维持。目前一个村的基本开支项目有办公经费、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等。税费改革前,这些费用主要靠村提留来支付,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大幅度减少。我县税改前年全县村级“三提”收入共1113万元,税改后年新的农业税附加只有441万元,减少幅度为60.4%,平均每个村减少收入8125元。现在大些的村的农业税附加有1万元左右,多数村只有几千元,一些计税面积较少的村,农业附加税很低,如清水乡最小的一个村河马村2003年农业税附加仅1975元。我们调查的水口乡税费改革后新的农业税附加只有4.68万元,而目前村级支出年需10.5万元,收支缺口达5.82万元。虽然个别村村级收支缺口可以从集体收入中解决,但从大面上看,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绝大多数村并无集体收入来源,村级支出资金缺口将会无着落,这不仅导致村里贫困户生活无法保障,村级事务无人管理,还可能导致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名存实亡。

乡村债务负担沉重,缺乏有效的化解途径。目前乡村欠债问题突出,乡村债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但是税费改革后这个问题突显出来。一些乡村逐年积累起来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原本指望通过统筹和提留来维持周转并逐步得以消化,但农村税费改革后,统筹提留以及集资摊派全部取消,化解债务便成为了头等难事。据调查,清水乡累计负债额达230万元,比全乡的农业税及附加总和还要多;村一级也是如此,该乡7个村,村村都负债,负债额超过60万元。税费改革导致农业附加税也相应减少,使得一些全靠附加税来维持正常运转的村级基层组织感到了困难,更不用说去偿还那些陈年旧帐。

(二)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务的缺口最终将大部分落到现任干部的工资上,村干部一年忙到头,有的只能拿到部分工资,有的甚至拿不到工资,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村干部待遇偏低。税费改革后,村组干部工资由收取农业税附加进行支付。我们调查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乡,较边远的票草乡村支书的年工资为1000人以上的村1600元,1000人以下的村1500元,村主任、村会计分别递减100元;在县城郊区的水口乡村干部工资是按天数计算,每天7元,人以上的村支书每月按24天计算,2000人以下的村支书每月按22天计算,村主任、村会计分别递减1天,也就是大村支书年工资为元,小村支书为1848元。显然,每年平均不足2000元的基层干部待遇相当低,平均每天报酬在5元左右,这对农村稍有能力和本事的人都缺乏吸引力。

村干部工资难到位。村干部的待遇本就偏低,但就是这微乎其微的工资还无法落实到位,由于基层组织负债,拖欠村干部报酬时有发生。水口乡有14618人,9个行政村,28名村干部,组长140名,全乡农业税附加为4.68万元,而村组干部的工资一年就要7.36万元(组长报酬按该组人头每人每年1.50元计算),全乡的农业税附加仅支付村组干部的的工资就缺口2.68万元。实际上是上半年村干部工资无法解决,因为农税一般是在下半年收取。

同时,在现有条件下,基层干部年老后的后顾之忧没有相应政策解决。村干部认为经济上没有“盼头”,政治上没有“奔头”。许多村没有积累只有债务,使乡村基层组织失去了经济基础,其职能相应萎缩,多数村找不到像样的人当村主任、村支书,乡村干部“含金量”大大降低,村干部一般人都不愿干。面对农村的这种情况,一些有水平、有头脑、有能力的乡村干部纷纷外出打工,谋求出路。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遇到新挑战。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办理,“一事一议”的实际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村内集体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这就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难实施,目前很多村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一是缺乏群众基础。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偏远的山区乡镇,群众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议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农民群众不愿参加“一事一议”的村民大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会没有误工补贴。税费改革前召开村民大会给予误工补贴,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少,取消了误工补贴。二是缺乏经济基础。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减缓,生活较为困难,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出劳出资超出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比如,修村组道路等等,贫困乡镇农民群众确无钱出资,导致公益事业办不成。三是任何事务村民受益的程度很难一致,不受益或受益少的农户不会交钱。特别我县农民外出打工的较多,举家外出现象十分突出,对这些外出没在家的根本就收不到钱。如水口乡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5000人,占了全乡总人口的34%,有的组走了只剩十来个人。

(四)农村公益事业兴办难。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村级财力下降,“无钱办事”的问题日显突出。另一方面村级负债面大,还债与办实事之间产生矛盾,在村级现有的财力下,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还要办实事,村组干部感到很为难。尤其今年夏天,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灾,一些道路、桥涵、堰渠等基础设施被破坏,这些仅靠有关部门的投入是有限的,多数要靠农民自行解决。

按政策规定,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必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我县要实现小康目标,有很多乡镇还需在道路建设、农村改水、办学条件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乡镇靠现有的财力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在票草乡了解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用水不均,村与村、家与家之间经常发生抢水现象,遇上发洪水就更遭殃,但是乡里至今还没有钱拿出来修水渠。票草乡歧阳片区在1992年以前有长岭、南云、乐中、兴田、双塘几个水库,还有上百口山湾塘,每年大春作物都能旱涝保收,但近十年来,由于资金的极度稀缺,仅仅依靠上级的有限投入对南云、乐中水库进行了治理,其他水利设施一直处在自生自灭状态,年复一年,损毁日益加剧,有些设施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乡镇村组因资金原因又无力组织大规模维护维修,农业抗击旱涝灾害能力日趋衰退。与此同时,农村村组公路维护、基层阵地建设甚至村民学校建设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化解农村债务。现阶段可用一些开拓性的办法化解乡村债务。让基层尽快渡过税费改革的“磨合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应在全国农村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工作,用条例形式规范农村债务管理,严厉打击农村债务中的违规高息、应付款生息和利滚利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二是降息止息。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政策,把各种不合理的利息降下来,同时把乡村欠款所列利息停下来,按先本后息的顺序进行偿还。三是拍卖资产。对乡村集体所属资产和资源进行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四是债务重组。清理三角债,实行债权与债务挂钩,消除乡村作为中间方的债权债务责任;实行以物抵债,用乡村所属集体资产和实用意义不大的物资产权抵偿、减轻债务,减少资产管理费用。五是应准许省、市、县人民政府发行定期债券,偿还农村债务。六是中央财政应向农村倾斜,控制国家重点重复建设项目,节约资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偿还农村债务。

(二)合乡并村,减少财政和农民供养的干部人数。在交通、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管理日益完善的今天,合乡并村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更有效率和更为经济。压缩村干部数量,可以通过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等办法,进一步精减村干部数量,特别要压缩拿误工补贴的人员数量。提倡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另外,许多同志认为实行村干部退休制加重了农民负担,建议取消这一制度,改用更加科学、更符合农村实际的办法调动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三)提高干部待遇,规范干部工作职责。将村干部待遇定为每月为300-350元,由财政统一支付。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可将乡镇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下放到村任职,仍享受原工资待遇,并加强村干部的教育管理,让他们有钱办事,有能力干事。

(四)完善“一事一议”及“两工”的筹资、筹劳政策。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的有关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以利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外出打工户的筹资筹劳,在自愿的原则下可以实行以资代劳。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继续保留“两工”,加强对“两工”使用的规范和管理,保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一个稳定的投入渠道。在取消“两工”后,为了保证农村的水利建设,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要逐步转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大型水利工程要继续坚持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跨地区工程要由受益范围内的单位与个人共同出资、统一兴办。鉴于目前农村存在的“一事一议”难议、难决、难实施的实际,建议国家将“一事一议”筹资纳入国家财政,主要由国家投入。

篇3: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新形势下有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调查报告

新形势下有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基层农村工作的忠实实践者,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的拥护者和坚定执行者,是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如何把农村建设点党组织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是各级党委政府,也是建整工作组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新形势下,农村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其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对我区15个农村建设点进行了调查了解。 一、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建设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集体负债多,收入少。在调查的15个村护,平均负债82.5万元,多者几百万元,少者也有十几万元。这些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前些年乡统筹村提留时由于农民税费任务过重,部分农民缴不齐,但村里为了完成上级任务,不惜借 ,造成村务债务增大;②办村办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办乡镇企业时,部分村办企业不从实际出发,不作市场分析盲目上马,结果债台高筑。如**村因办钢管厂而举债400多万元,后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疲软,产品缺乏竞争力,加上制度不全,管理不善,不关闭也怪。③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盲目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末期受金融**的影响,资金又没有人民银行作后盾,股民怕股金得不到,出现挤兑现象,基金会只好关闭。放款收不到,股金又要兑付,造成村级财务严重亏损,股民怨声载道,关天坪一个村就亏损了400多万元。④弃田现象普遍。农村税费改革前,一亩田需要负担的各项税费在200元左右,沉重的负担,导致农民弃田外出打工,上级是按田提取各项税费的,抛荒田的各项税费只好由村举债完成。据调查了解,平均每个村抛荒田在200亩以上,全年一个村因抛荒田就要负债4万多元。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村提留取消了,加上村办企业不景气,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全年村级纯收入多的8万元,大部分村村级纯收入在0.2―0.5万元之间,严重阻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是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最具体、最直接,长期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是复杂的,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客两方面的制约,如修渠去淤,修路架桥、五保户、残疾人的抚养等等,都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没有资金作保障,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但群众不那么认为,作为一级农村基层组织就应该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否则要你干什么。全区88个农村组,其中没有村部的村有43个,只好租用民房办公。区委考虑到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辛苦,想改善基层干部办公条件,每新建100平方以上的村部,区财政将给予1.5万元的补贴,而建一个100平方的村部需资金3.5―4万元,通过调查摸底,15个点村,只有5个村有能力修建,享受区政府的财政补贴,大多数村无能为力。为保证村干部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区财政纳入了年初预算,由财政发放,但村里每年收缴农业税时都存在一定缺口,由于大多村集体经济薄弱,无能力弥补这一缺口,这缺口只好用干部工资抵扣。在调查的15个村中,只有3个村干部的工资全部兑现,12个村的干部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欠,有的村拖欠了几年,由于工作压力大,条件艰巨,工资又不能及时到位,群众又不能理解,影响了一部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班子协调性不强,党员先进性不突出。①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不高。调查显示,村干部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占18%,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占44%,具有小学文化的占38%,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也就较差。②班子协调性不强。调查的15个村中,这类班子占21%,某村5名干部分了两派,工作不协调,相互不支持、搞窝里斗,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争权夺利上面,见权就争,见利就要,见麻烦就躲,使得村里各项工作失控,工作被动,群众气愤地说:村干部连自己都管不了,哪有精力管我们呢?”③党员先进性不突出。从走访调查的情况看,党员只有小学文化的.占66%,55岁以上的党员占43%,这说明党员队伍不仅文化层次较低,而且年龄老化,这样的党员,想起表率作用也有点力不从心。还有部分党员平常放松政治学,对己要求不严,思想还落后于一般群众。 四是农民增收难度大,办法少。党中央为农民增收出台了一系列硬措施:降税、直补、良补、粮食保底收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要使农民大幅度地增收,彻底摆脱贫困,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贡文化生活的需要,迅速进入小康,需要广范围地寻找致富门路。从调查的情况显示,年人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村户占18.8%,均为非种粮农民,大多为农业综合养殖户、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主。农民普遍感到缺资金,少技术,信息不畅,致富门路窄,办法不多,仅靠几亩责任田维持生计的农户还较常见。 二、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主要问题的对策 在这种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迅速发展经济,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抓住关键,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尤其要调配好支部书记。 首先要抓好“选人”。“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农村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处在最基层的支村两委会逐项落实。支村两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丈挥,关键看支部书记,班子选好了,“一把手”选准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就会有希望。为此,我们在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让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会管理,懂经营的人脱颖而出。特别是在调配支部书记方面,要打破“老实人”、“本分人”当支书的传统观念,选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冒出来的,富有开创精神的,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担任支部书记。选人的面要广、路要宽,不拘一格,可以从经济大户中有能力的党员中选任,也可从外出打工的人员,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任。此外,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年轻党员,扩大党员队伍,把农村经济大户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为党员,作为后备干部的预备队伍,从根本上改变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较弱和后备干部乏人的状况。 其次是抓好育人。把育人的重点放在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上,把教育培训当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和长久之计,在解决“有人办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有能力办事”的问题,区、乡、村要有学习阵地,对支部书记,区、乡要经常集中重点培训,对其他村干部和党员,乡镇要经常组织培训,村党支部也要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开展活动用好的典型教导人,用坏的典型警示人。通过培训学习,要达到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纯洁党的队伍,增强思想觉悟性的目的。 (二)抓住重点,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着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的富起来。因此,在抓产业结构调整时要着重抓好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因地制宜,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时,要积极稳妥,克服盲目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们的地理优势、技术优势、市场行情和传统习惯来规划调整,充分考虑城郊特点,围绕“山水田土”作文章,从种、养、加、工几个方面权衡增长率,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芦山乡张家堰村,地势全乡最低,下雨遭淹,可开发渔塘进行综合养殖。二是围绕支柱产业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蔬菜业是我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全区12.5万亩耕地,其中8.5万亩是蔬菜基地(含复种面积)。区农办统计数据表明,种蔬菜全年亩均纯收入0.35万元,是种水稻效益的7倍,是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乡、村两级应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组织良种,加强培训,搞好服务。养殖业占我区农业总产业的58%,是我区农民增收的又一主渠道,特别是猪、牛、马、羊养殖产业,在我区养殖业中占有很大份额,而且发展速度快,来势猛。目前我区饲养生猪主要是以饲料为主,成本较高。应以种草(鲁梅克斯)饲养为主,适当补充精饲料,每头猪从进栏到出栏饲养全过程可节省成本50―80元。我区有奶牛400头,养殖效益高,全年一头奶牛可净赚3000元。要大规模发展,就要相应地扩大种植牧草的面积。我区肉牛、羊的饲养主要是以沅江大堤的天然牧草为主,营养不足,生长滞后,养殖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以种制牧草饲养为主。三是利用大户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老板、经济大户投资兴办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种植,规模养殖等,促进经济发展,一者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二者可以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三者可以带动农田结构调整。 (三)抓住火候,壮大集体经济,为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一般来讲,农田基本设施老化,村道路况差,村级债务大,村干部工资难兑现,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户无法得到根本救济,对此,群众意见大,上级不满意,要想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就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近几年特别是年税费改革以来,村级收入税减,大部分村全年只有几千元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为此,应重点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渠道,寻找各种关系,采取多种形式,兴办企业,这项工作要纳入年终考核,落实任务,明确责任,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二是巩固挖潜老企业。要尽最大努力,利用现有场地设备,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投资办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三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村里原有的荒山、荒地、池塘等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把集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杜绝支、村两委会插手管理。四是严把财务开支关。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村里所有的收入要进帐,数额较大的开支要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公布财务,保证开支合理。

篇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近年来,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按照上级党委、县委的部署和“五个好”、“六个好”的目标要求,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用“五个好”和“六个好”的目标要求全面衡量,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准来对照,依然存在很大不足和很多突出问题。因此各级党组织,认真研究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目前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客观地分析形势,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干部的现有素质与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基层党组织强化领导和服务的作用,而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干部在这方面的素质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从思想素质看,一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从政治素质看,在部分基层干部中存在着淡化政治的不良倾向;从能力素质看,少数同志领导工作水平与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不相适应;从作风素质看,一些基层干部的领导作风与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不相适应。

(二)农村党组织设置的模式化与农村经济形态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目前村党组织设置基本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设置形式与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薄弱村转化的艰巨性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愿望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既要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在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中,才能真正确立它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但目前,在我县还存在着很多经济薄弱村,甚至是“空壳村”。由于集体经济相对贫困,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这一点在自然条件差,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的牧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造性与党建工作的传统方式发生碰撞。目前部分农村党组织对变化了的形势仍然认识不够,研究不够,改进不够,有的习惯于“单打一”,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仍很突出;有的党员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化,适应不了党员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有的在评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共性、轻个性,既影响了对党建工作的正确估价,也容易产生错误的工作导向。

(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与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既需要市场经济知识,又需要实用技术的武装;既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又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文化水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有的甚至热衷于宗教迷信活动,这些都给农村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近年来,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却出现了相对弱化的趋势,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得不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机关“会多为患”;一些党员干部在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中也有层层打“折扣”,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从实践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不足”:一是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势头迅猛,在干部和思想的准备上显得不足;二是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挑战认识不足,相应的措施没有跟上,也不配套;三是少数基层干部“两手抓”的素

篇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

对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近年来,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按照上级党委、县委的部署和“五个好”、“六个好”的目标要求,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用“五个好”和“六个好”的目标要求全面衡量,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准来对照,依然存在很大不足和很多突出问题。 因此各级党组织,认真研究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目前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客观地分析形势,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干部的现有素质与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基层党组织强化领导和服务的作用,而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干部在这方面的素质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从思想素质看,一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从政治素质看,在部分基层干部中存在着淡化政治的不良倾向;从能力素质看,少数同志领导工作水平与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不相适应;从作风素质看,一些基层干部的领导作风与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不相适应。 (二)农村党组织设置的模式化与农村经济形态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目前村党组织设置基本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设置形式与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薄弱村转化的艰巨性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愿望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既要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在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中,才能真正确立它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但目前,在我县还存在着很多经济薄弱村,甚至是“空壳村”。由于集体经济相对贫困,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这一点在自然条件差,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的牧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造性与党建工作的传统方式发生碰撞。目前部分农村党组织对变化了的形势仍然认识不够,研究不够,改进不够,有的习惯于“单打一”,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仍很突出;有的党员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化,适应不了党员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有的在评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共性、轻个性,既影响了对党建工作的正确估价,也容易产生错误的工作导向。 (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与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既需要市场经济知识,又需要实用技术的武装;既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又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文化水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有的甚至热衷于宗教迷信活动,这些都给农村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近年来,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却出现了相对弱化的趋势,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得不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机关“会多为患”;一些党员干部在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中也有层层打“折扣”,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 从实践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不足”:一是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势头迅猛,在干部和思想的准备上显得不足;二是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挑战认识不足,相应的措施没有跟上,也不配套;三是少数基层干部“两手抓”的素质具备不足,农村党建工作摆不上位置,削弱了党的领导,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四是党的建设上理论准备不足,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一些偏差。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及对策近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通过几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我以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外方面抓起。 (一)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准确把握农村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第一,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全局中,县委必须首先把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从我们且末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表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哪里的基层党组织战斗有力,那里的工作就扎实有效,经济建设就能迅速发展。反之,一些地区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经济落后,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缺乏一个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的带头人,缺少一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一些地方人心涣散,治安混乱,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下降,宗教氛围不断浓厚,也是因为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钝化所致。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党员干部作用好,一好百好;集体经济富,一富百富。因此,农村工作千条万条,首先一条就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巩固好,这是搞好农村工作、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首要前提。 第二,在农村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必须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位置不能代替,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适应,也不是被动的服务,不能理解为党的建设只是被动地围绕经济工作来搞。农村党建工作如果停留在被动适应上,那么党建工作搞不好,经济工作也搞不好。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把关定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领导干部不了解“三农”是不称职的表现,不重视“三农”是政治上不清醒的表现。农村党建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农村经济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思想上的宣传激励。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把各级党委确定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组织上的保障。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为经济发展选好配强能打硬仗的干部人才队伍。四是创造优良的政治、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好的党风带一个好的政风、民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稳定向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在农村党建工作的成效上,必须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导向。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这个指导思想是明确的。但是,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党建工作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达到。基于这样的认识,衡量党建工作的效果,要坚持做到三看:一要看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是否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没有树立起强烈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二要看党建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没有取得成效,人民生活有没有改善提高;三要看各级党组织有没有把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在实践中坚持这样的检验标准,就把握了正确导向,党建工作就有了自己的基石,就有成效。 (二)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实践验证,每一次思想上的飞跃都会带来工作上的飞跃。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从思想建设入手,扎扎实实抓思想解放工作,努力做到“四要”:一要敢于否定过去的的东西,从传统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振奋的精神,全新的姿态开展工作,建功立业;二要敢于否定自我,从自我满足中解放出来,确立更新的目标,寻求更快的发展,实现越位奋进;三要敢于否定成功的经验,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传统增长方式中走出来,走高效加速、全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四要敢于否定常规,从传统的常态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尊重客观规律与打破常规的统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根本,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牢构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提高和巩固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党支部就可以为群众办许多实事,就会说话有人听,各项工作就会出现生机,带领群众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就大有希望。 一是把握方向,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不论是一个县、一个乡(镇),还是一个村,只要从群众想办的事做起,从群众不满足的事情改起,从确定好的发展思路抓起,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子,就能做到顺民心、聚民心,达到“富而思进”的目的。那么,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便会迎刃而解。 二是突出重点,树立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发展典型。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近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以整顿转化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了农村党建工作的格局。其基本做法就是县、乡、村层层树立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且末而言,县有乡(镇)为典型,乡(镇)有村为典型,村有能人特别是党员能人为典型,这些典型既是经济发展的典型,又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这些典型不但得到了从上到下各级组织的表彰,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任何说教。因此,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典型引路的作用,不但要宣传推广已有的典型,还要树立新的典型。 (四)以一把手为核心,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一个地方的工作搞得好与差,关键在班子。因此建设一个“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工作得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领导群体十分重要。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配备上,应认真贯彻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使政治优秀、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有效地改善班子结构,增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同时,针对现在一些农村基层班子存在着年龄、思想老化、能力弱化的问题,应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 (五)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 为使农村党建工作富有生机与活力,应该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设计和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寻求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使党建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和深化。 一是结合党员的自身特点开展主题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结合经济建设开展主题活动,努力寻找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如在农村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活动。在机关党组织开展“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为基层单位办实事、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三为”主题活动,结合包乡住村使部门与经济薄弱村挂上钩。 三是结合改进作风开展主题活动,重塑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分期分批地开展评议机关活动,通过评议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权利部门的民主监督,促进行风建设。 (六)以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为保证,形成党建工作常抓不懈的保障机制。 为了使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明确责任入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工作中应强化责任制,全面落实党建工作的任务。将党建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划分,定出量化指标,层层分解落实,纳入基层党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年度目标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予以确定,年终检查考核,逐项评比打分,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同时,以齐抓共管为目标,形成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最终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并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进而推进我县基层党建工作的扎实有效地开展

篇6:我国税费改革的思考

有关我国税费改革的思考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从增殖税的开征,到今天由生产型增殖税转变为消费型增殖税,这些改革都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并逐渐与世界接轨的过程。

在税收制度改革中,“费改税”虽然不是改革的焦点,但它也成为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多数人由于看到很多地方政府乱收费的事实,所以建议将“收费”的手段改为“收税”。但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税收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将“收费”制度完全废除,就我国国情来说,应当先将“收费”规范化、合理化,待税收制度完善后,再逐渐将这种成熟的“费”改为“税”。

一、我国目前“费”未必改为“税”,但需规范的原因:

1、税收制度正在改革当中,但其本身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职能不断丰富、不断扩大,一方面表现为国家为社会生活提供的社会基础条件、安全条件、公正条件、稳定条件和发展条件的领域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为弥补市场缺陷所做出的种种干预和努力。而政府职能的扩大必然导致公共支出的增长。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相应的需要政府扩大筹资规模,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传统的财政收入依赖于税收,而税收的固定性虽然能使政府获得相当稳定的收入,但却不能保证其随公共支出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同时,税收的筹资效率具有局限性,为此,政府有必要增加一些收入途径,其中包括收费。

除了为政府获取收入外,税收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调控经济行为的功能;而收费的唯一功能便是获取收入。虽然税收可以根据政府需要来调节经济的运行,使其朝着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很多情况下经济一方面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这是政府不愿看到但又不可避免的。而只有收入功能的收费就可避免这些税收效应,更加接近税收中性的原则。

此外,税的征收效率比较低,费的征收效率比较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多听到的是逃税、漏税等问题,而不是逃费、漏费的问题,相反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政府而言,当然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只有收入高了才能使政府扩大其支出,增加社会上的投资,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有些消费者不了解税收的真正作用,而且他们有时并不能直接享受到税收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他们不愿主动交纳税款,这主要体现在高收入人群上,如私营企业主、文艺体育明星等,他们的灰色收入很难计算,这就大大减少了我们的税收收入。但是,由于收费给消费者带来了可感受的直接的好处,所以他们更偏好于交费而不是交税。

2、我国的乱收费现象日益严重

税必须以国家税法为依据,而费往往没有法律依据。中国的现状是,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法律或国家政策规定审批的收费项目少,而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越权审批的收费项目多,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合理收费。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并非收费本身,而在于政府部门的越权行为以及监管不严。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比较复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所以不可能实行统一的规则来进行税收,因而还需要具有灵活性的收费来补充政府的财政收入。

我国1994年出台的分税制改革方案,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分税制的基本内容,如按分税制的要求界定事权、划分税种、分设中央税和地方税、征管机构等;二是它保留了一些包干体制的痕迹,如仍实行部分税收收入分成等。因此,我国目前的分税制改革还不是很到位,它只是建立了分税制的一个基本框架,与规范的、彻底的分税制还有很大差距。正因为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导致有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千方百计“钻空子”,使乱收费现象日趋严重,费税改革日趋艰难。因此,如果不从制度和体制上加以完善和改革,而仅仅立足于清理收费,将一些费改为税,那只能对现存的收费进行清理和改革,而不能根治乱收费的体制根源,即治标不治本。由于我国税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事权、财权、税权,及地方税收权限、转移支付等问题,所以当税收不足时,新的收费还会在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中产生,用于满足他们的各种支出需要。

此外,监管不严和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也是造成“乱收费”现象日益猖獗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政府为弥补税收收入不足,凭借自己的权力在地方进行不合理收费,而这些现象又不能及时地反应到中央,所以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不能实现,就更不用说采取惩罚措施加以制止了。

二、根治乱收费、完善税费改革的几点建议

虽然,税与费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别,但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可以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正是因为这点,使税与费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费可以看作是税的遗传和变异,尤其在实践中二者更加难以划清界限。正因为费是税的遗传,要做到“税费分流”是不容易的;正因为费又是税的变异,要做到“清费立税”、“税费合一”也是难以办到的;正因为费是税的遗传和变异,要做到哪些费改税,哪些费保留是相当困难的;同样因为费是税的遗传和变异,费税内涵的界限难以划清,想通过费改税根治“乱收费”也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逐步规范收费:

1、  继续完善我国政治体制和税收制度的改革

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一定要对称,两者不等,就会使一些地方政府很难

实现收支平衡,这样必然导致“乱收费”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分税制改革,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明确分开。其中在事权的划分上,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 、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而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财政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在财权的划分上,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此外,我国应当加强税收的征管,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如美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收入申报制度,即给公民两次申报个人收入的机会,如果发现第二次仍虚假申报,将给予严厉处置。类似的这种体制在国外还有很多。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技术创新等方面正逐步与世界接轨,同时我们也要从国外吸收一些适应中国国情并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证社会稳定、贫富差距缩短、收入得到有效利用等其他方面共同发展。然而,仅有有效的征管制度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税种划分,就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税收征管依然不能进行下去。

2、加强对收费的监督和管理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我们没有办法在现存的体制条件下彻底解决乱收费的状况,但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针对收费本身采取一些监督措施,如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让广大消费者和广大媒体成为监督人员,及时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所在地区的收费情况。此外,还要制定一些惩罚措施,加大乱收费的成本。当地方政府发现从乱收费中无利可图

时,收费将逐渐成为合法、合理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在税费改革过程中,不应将“收费”完全改为“收税”,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规范收费上,让“收费”成为“收税”的有效补充,而不能幻想财政改革的一步到位,只有规范了收费,完善了收税才能逐步实现“费”改“税”。

篇7:我国税费改革的思考

有关我国税费改革的思考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从增殖税的开征,到今天由生产型增殖税转变为消费型增殖税,这些改革都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并逐渐与世界接轨的过程。

在税收制度改革中,“费改税”虽然不是改革的焦点,但它也成为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多数人由于看到很多地方政府乱收费的事实,所以建议将“收费”的手段改为“收税”。但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税收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将“收费”制度完全废除,就我国国情来说,应当先将“收费”规范化、合理化,待税收制度完善后,再逐渐将这种成熟的“费”改为“税”。

一、我国目前“费”未必改为“税”,但需规范的原因:

1、税收制度正在改革当中,但其本身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职能不断丰富、不断扩大,一方面表现为国家为社会生活提供的社会基础条件、安全条件、公正条件、稳定条件和发展条件的领域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为弥补市场缺陷所做出的.种种干预和努力。而政府职能的扩大必然导致公共支出的增长。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相应的需要政府扩大筹资规模,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传统的财政收入依赖于税收,而税收的固定性虽然能使政府获得相当稳定的收入,但却不能保证其随公共支出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同时,税收的筹资效率具有局限性,为此,政府有必要增加一些收入途径,其中包括收费。

除了为政府获取收入外,税收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调控经济行为的功能;而收费的唯一功能便是获取收入。虽然税收可以根据政府需要来调节经济的运行,使其朝着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很多情况下经济一方面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这是政府不愿看到但又不可避免的。而只有收入功能的收费就可避免这些税收效应,更加接近税收中性的原则。

此外,税的征收效率比较低,费的征收效率比较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多听到的是逃税、漏税等问题,而不是逃费、漏费的问题,相反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政府而言,当然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只有收入高了才能使政府扩大其支出,增加社会上的投资,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有些消费者不了解税收的真正作用,而且他们有时并不能直接享受到税收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他们不愿主动交纳税款,这主要体现在高收入人群上,如私营企业主、文艺体育明星等,他们的灰色收入很难计算,这就大大减少了我们的税收收入。但是,由于收费给消费者带来了可感受的直接的好处,所以他们更偏好于交费而不是交税。

2、我国的乱收费现象日益严重

税必须以国家税法为依据,而费往往没有法律依据。中国的现状是,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法律或国家政策规定审批的收费项目少,而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越权审批的收费项目多,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合理收费。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并非收费本身,而在于政府部门的越权行为以及监管不严。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比较复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所以不可能实行统一的规则来进行税收,因而还需要具有灵活性的收费来补充政府的财政收入。

我国1994年出台的分税制改革方案,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分税制的基本内容,如按分税制的要求界定事权、划分税种、分设中央税和地方税、征管机构等;二是它保留了一些包干体制的痕迹,如仍实行部分税收收入分成等。因此,我国目前的分税制改革还不是很到位,它只是建立了分税制的一个基本框架,与规范的、彻底的分税制还有很大差距。正因为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导致有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千方百计“钻空子”,使乱收费现象日趋严重,费税改革日趋艰难。因此,如果不从制度和体制上加以完善和改革,而仅仅立足于清理收费,将一些费改为税,那只能对现存的收费进行清理和改革,而不能根治乱收费的体制根源,即治标不治本。由于我国税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事权、财权、税权,及地方税收权限、转移支付等问题,所以当税收不足时,新的收费还会在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中产生,用于满足他们的各种支出需要。

此外,监管不严和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也是造成“乱收费”现象日益猖獗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政府为弥补税收收入不足,凭借自

[1] [2]

篇8: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2018年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2018年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XX年,在州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围绕州党委提出的“五项工程”,以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以“示范工程的进位年、素质工程的提升年、村级阵地功能的拓展年、四清成果的落实年”为重要载体,继续抓好“六大工程”,深入开展“五星级”党委、村队党支部创建工作,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坚持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在成果巩固中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六大工程”。

(一)“新、带、联、传”四位一体,深入实施示范工程。

一是突出一个“新”字。结合基层组织建设星级示范工程的标准,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使去年选树的13个县级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13个“五星级”村队党支部,在长效机制建设、基层干部管理、农村文化生活、党员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新的实效,使其产生压力、激发活力、催生动力。二是突出一个“带”字。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前引自推”的思路,认真落实“221”

机制(培育和选树2个村队、2个站所和1个学校作为党建工作示范点),下发调研课题18个,并采取适时召开党建例会、现场观摩的形式,规范和引导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今年全县拟创建“五星级”党委1个(阿尕尔森乡党委),“四星级”党委5个,创建“五星级”村队13个,“四星级”村队10个。三是突出一个“联”字。建立健全工作联系点,

22名县级领导干部建立乡(镇)场党建、机关党建工作联系点18个。各乡(镇)场党委、县直机关党组、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建立142个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对27个成员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责。四是突出一个“传”字。适时做好宣传工作,拍摄的《**县基层组织建设六大工程纪实》被自治区党员电教教材(农村版第六期)采用,并在县电视台上开设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专栏,对先进经验和做法及工作动态进行及时报道。

(二)“入、分、通、评”四策同行,稳步开展素质工程。

一是实施党员科技入户工程。为全县2075名农牧民党员分汉、哈、维三种语言文字人手征订了一份《农村百事通》(汉)《农牧科技》(哈)、《农村科技》(维)等实用农业科普资料,对科普资料的发放、使用情况建立了回访工作制度,确保了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运用,激发了农村党员致富创业的热情。通过抓载体,抓特色,扎实开展“我是党员,我光荣”主题实践活动,对农村党员重点突出“八个一”(即每名党员负责一片责任区,包一个工作岗位,联系一个致富能手,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扶持一户扶贫户,承诺办一件好事,提出一个好主意,反映一个新问题)。划分党员责任区725个,建立党员先锋岗559个。二是实施全民分类教育。围绕“牧业万人培训”和“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工程,以“五支队伍”建设为重点,依托县党校、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与种养协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有针对性地联合建立“政策理论课堂、实践技能课堂、现代信息课堂”,开展了以大中专学历教育为主的'“红色”证书、以实用科技培训为主的“绿色”证书、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主的“蓝色”证书、以职业上岗培训为主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四种“证书”培训活动。206名在职村队干部、后备干部参加了“红色”证书培训,XX年村队干部学历招生100人。县委组织部按照30%的比例,采取以补代奖的方式,落实村队干部学历教育补助资金6.4万元,村队干部培训经费7.7万元。387名上进青年、致富能手参加了“绿色”证书培训,408名非农党员和农村非农就业人员拿到了“蓝色”培训证书,279名经纪能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建立农牧民党员培训基地33个,树立党员示范户320户,创新建立玉米制种、林果等协会8个,为培育新党员、新农民、新干部,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基础。三是实施e点通工程。今年,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拓宽农牧民增收的信息渠道,实施了百户“三农”信息e点通电视上网工程,信息内容涉及农村党建、党员电教、农产品信息、农技知识、远程教学、文化电视、优质生活等多档栏目。实施“三农”信息e点通工程以来,创新了农村党员教育的模式,带动和辐射了周边群众发家致富的热情和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四是实施“五个十”评选活动。为进一步激发农村干部、党员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结合“七一”表彰推荐,在全县实施“五个十”评选活动,即评选10名工作能力最强的村队党支部书记、10名表现突出的农牧民上岗党员、10名“双带”较好的农牧民致富能手、10名最佳农村经纪人、10名优秀党员科技示范户,营造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

(三)“找、投、建、兴”四措并举,拓展村队阵地功能。

一是开展五找和三起来活动。印发了《**县关于加强村队办公阵地管理与拓展阵地服务功能的意见》,在农村广泛开展“五找”活动,即让党支部找到活力,让党员找到目标,让干部找到责任,让群众找到乐趣,让村民找到致富希望;“三起来”即“国旗飘起来、党旗挂起来和活动兴起来”,从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杯”农牧民文艺活动、村居民实用技能大赛(砌筑、刺绣、理发、园艺、拾花、计算机操作等竞赛项目)、为村居送燃煤等一系列活动,努力打造党员群众的活动平台、农牧民致富的信息平台、农村人才的培训平台、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教育群众的文化平台、参政议政的管理平台。在开展演出期间,挖掘乡土人才197人,由党员牵头建立农牧民文艺活动小分队30个。县乡村累计开展文艺活动150场次,举办各类球赛248场次,举办运动会25场次,开展实用技能大赛94场次,建立起了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以活动的方式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二是继续加大阵地投入力度。今年结合村级阵地社区化管理的要求,投入资金200万元,对因建设年代早、使用面积小的9个村、3个队、5个社区的阵地进行新建和扩建。投入资金24万元,为全县新建、扩建的村队配备党员电教桌椅725套。同时,开展“万册图书进村”活动,投入资金10万元,为全县36个村队配置图书1万余册,内容涉及种养殖、健康医疗、卫生保健、电视法规等多个方面。三是建立完善驻村服务制度。部分乡镇从农村实际和农牧民群众需要出发,新建集司法、民政、劳务、科技、办证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在村队推行驻村服务这一形式,有的组建“驻村工作站或组”,有的委派“驻村服务员或代办员”,有的建立联系点全面包干,切实让农牧民群众得到便利和实惠。全县驻村党员干部为农牧民全程代办事项150余件,开展巡回蹲点现场办公200场次,收集群众合理化建议150多条,为搭建村级阵地六个平台提供了载体。

四是积极兴办村级“双语”幼儿园。下发了《关于推进村办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的通知》,制定了23个村队建设计划,把东买里乡作为村队党支部开办“双语”幼儿园重点建设乡,建立了32名教师师资人员信息库,健全了村办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作督查和通报制度,为“双语”幼儿园建设提供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