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困困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困困狗”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调研报告(共14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发生了几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进城务工人员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三是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已经成为第二代移民,他们生存在城市的边缘,流动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边缘是他们所处的特殊的位置。预计到XX年将有3亿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市政协文教委组织部分委员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听取了市教育局、公安局的情况介绍,走访了朝阳、绿园、宽城、南关、双阳等5个区的部门,并以座谈形式与进城务工人员面对面交流。还深入到光复路市场、永春批发市场与务工人员进行访谈,在永春批发、正阳街装潢市场作抽样调研,发放100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研问卷》。通过调研,委员们与各层面人员座谈、走访达三百多人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思考。

一、xx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进城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市区教育局在没有相关政策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本着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精神,积极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和潜力,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上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

目前,xx市市区中小学生248.230人,外来人口学生数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9.12%。外来人口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未成年人的总数为22.637人,就学率为98.7%,基本都在公办学校就读,也有一部分在私立学校就读。

以上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仅为学籍统计数字,还有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子女尚未办理转入手续,实际入学人数远比学籍统计的要多。从各区数字分布与实际调研,我们可以看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对集中于绿园区和宽城区。而这两个区中,大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如绿园区的126中学和28中学均为远郊,集中率较大,分别为46.9%和11.7%。同时,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又观察到一种情况: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就学率比较高,而中学入学率相对较低。

2、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情况

目前,我市教育部门制定了《xx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暂行办法》,并采取了5项具体措施。一是坚持按标准收费。各级教育部门对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本市跨区学生同等对待,并按物价局规定的标准收取寄读费。二是坚持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学。以流动人口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接收,随时插班跟班就读。三是坚持就近入学。按户籍管理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社区按相对就近的原则分配到指定的公办学校(不含改制校、民办学校)入学。四是坚持同等待遇和同等权利。流动人口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与本地学生一样参加评优、评奖和入队、入团,以及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五是单独建籍、单独管理。建立临时学籍跟踪管理制度,实行单独造册,统一管理,进出有记载有手续,定期上报。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

3、公办学校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收费情况

一是除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交择校费上改制学校以外,其他子女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由学校和家长协商收取相应的寄读费。二是对部分确实因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学费的,适当降低标准,减免就学费用。三是对极少数连生活都难以为计的特困生,采取党员、领导包保制等措施,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不均衡、区域较广泛等特殊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相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挤占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现行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务工人员子女离开本地后,由于其义务教育费用没有根据务工人员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务工人员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又没有包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这无疑就挤占了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造成接收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和负担。

3、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无法与所在学校同步,总体上也拖了各区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后腿。

4、政策难统一,收费难把握

目前,省、市没有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专项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教育部门及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法可依。务工人员层次不同,经济收入不等,造成择校能力和标准不一,使学校很难把握收费标准。而物价、财政、教育局纪检等部门检查比较严格,势必出现因收费标准不等问题而被罚款。调研中反映,目前仍执行1986年的收费标准,寄读费过低,学校入不敷出。

三、意见及建议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虽然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在政策依据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暂时解决了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困难,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务工人员将涌入城市,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亦必将成为突出矛盾,解决不好将演化成社会问题。因此,建议政府要立足于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结合xx市的实际研究部署教育发展战略,立体思维,超前谋划,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第二,增强综合管理功能。公安、物价、工商、计生、社区等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网络。市政府对此加强组织和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安排,研究措施;教育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内容,合理安排,制定计划,协调、督促、指导招生学校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接收工作和教学工作;公安、民政、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务工人员子女的认定、登记,向教育部门提供情况;财政部门协调安排接受就学学校必要的经费;计划部门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列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并对接收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优惠政策;物价部门与教育部门等制定有关收费标准并核查学校收费情况。

第三,广辟新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办学,是现阶段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最合适的选择。建议各级政府以更开放、更全面、更务实的态度,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务工人员子女较为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创办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篇2: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我市务工农民越来越多,其权益维护已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全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也关系到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漯河市总工会在去年年初对全市农民工权益维护情况进行调研,探索出本市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维护其合法权益路子的基础上,今年按照省总工会的要求,再次分赴县区、市直局委进行督导,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深入基层和农民工当中,通过走访、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农民工输出情况。 止XX年4月,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累计20.7万人,约占全市农民人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约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21%。从输出地看,郾城县6.5万人,舞阳县8.3万人,临颍县5.3万人,源汇区0.6万人。从性别上看,男性约45%,女性约55%。从年龄上看,16—25岁的约占70%,25岁以上的约占30%。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以下占60%,高中占25%,高中、中专以上占15%。从输入地看,市外省内5.1万人,占25%,省外15.6万人,占75%,境外300多人。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及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其中广州、深圳等地区约占55%,上海、江浙等地区约占13%,北京、河北等地区约占15%;省外其它地区约占2%;省内郑州、新乡、开封、安阳等地区约占10%,省内其它市约占5%。出国务工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阿联酋、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从行业看,国内从业集中在建筑、制革制鞋、电子玩具、服装、家俱、司机、保安等,国外从业涉及护士、建筑、制衣、船员、渔工等。

(二)漯河市三县一区吸纳、转移农民工情况。 止XX年4月,全市共吸纳、就地转移农民工18.3万(吸纳市外省外4万多人,转移本地14.3万人)。其中郾城县12.3万人,临颍县3.5万人,舞阳县1万人、源汇区0.5万人,市直1万多人。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汽车维修等。90%以上的人员来自三县一区和周边市县。工业企业中,大专以上的约占30%,高中以下的约占70%,女性占80%,男性占20%;建筑行业中,基本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男性占95%,女性占5%;商业和服务业中,初高中占80%,高中以上占20%,女性占80%,男性占20%;从事汽车维修的基本都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绝大部分是男性。 从收入看,月净收入500元以下(含500元)的约占60%, 500—800元的约占25%,800元以上的'约占15%。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外出、就地转移务工农民年均净收入3000—7000元不等,如按4000元计算,年均创收14亿元。

二、做法及成效

(一)市总工会主动工作、源头参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

为了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早在,漯河市总工会便开始探索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通过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路子。当时,只是具体做了许多工作,没有把它作为一项专门内容进行归纳。近年来,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现象的增多,漯河市总工会主席田爱华同志亲自带队,于XX年初对在漯河市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写出了《关于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报告,并及时向漯河市委汇报,引起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漯河市委、市政府于XX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的出台,为在漯河市务工的农民创造了宽松的务工环境,其合法权益从政策上得到了保证。XX年8月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做好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的通知》出台后,漯河市各级工会把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 ,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作为职责范围内必须要做的重点工作,进行强力推进。

(二)各级工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维护农民工权益 。

1、通过四条途径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 一是依托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漯河华强公司、南街村集团、汇通公司等单位,在成立基层工会之时,就把在本企业务工的农民工直接组织到工会中来。已建立有工会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在招工时,坚持做到同时招工,同时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漯河双汇集团、市公路局、宏运集团、恒达公司、昌达公司等招用农民工的大户便是如此。XX年漯河市公路局及时把当年在该局就业的104名农民工全部吸收为工会会员,享受与本局城镇职工同样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二是依托市场发展服务中心。郾城县总工会依托县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成立全市乃至河南省首家工商业工会,到目前为止,全县以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为依托成立工会组织670个,全县已有9.6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三是在城镇社居委成立社居委联合工会,在职工人数较多的村成立村级工会。源汇区总工会依托市区社居委,于XX年成立34个社居委联合工会,将居住在本社区和在本社区从事工商业的3000多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临颍县南街村、龙塘村、北徐村、胡乔村和源汇区的干河陈村村办企业比较发达,在市、县两级工会的指导下,都成立了工会,把在各村务工的农民及时组织到工会中来。

XX年,源汇区干河陈乡干河陈村4个村办企业的351名农民工全部加入该村工会。拿到工会会员证的他们高兴地说:“想不到俺农民也能加入工会!以后有工会撑腰,心里就踏实多了。”四是建立行业工会。舞阳县总工会在餐饮、建筑等行业成立行业工会,把农民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 市总工会在对四条途径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进行总结的基础上,XX年在全市全面推开,并且提倡多途径、灵活多样、点面结合、宜单则单、宜联则联、因势利导、不有具一格的建会形式,以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目前,全市已有13.72万农民工加入了工会组织。其中,郾城县9.6万人,临颍县2.3万人,舞阳县0.36万人,源汇区0.46万人,市直1万人。 为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市总工会在工会会员管理中推行流动会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凭市总工会统一核发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证》到劳动关系所在地工会办理会员接转手续,实现农民工工作关系到哪里会员组织关系到哪里,以便为农民工维权和服务提供组织保证。

2、采取四项措施维护农民工权益。

一是依靠法规政策维权。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民主大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汇通公司、南街村集团、临颖建筑公司、和发强实业公司、郾城装饰材料公司和雷鸣制革厂、源汇区三剑客奶业公司和屠龙磨料磨具厂、许慎宾馆、舞阳县申鑫特种纸业公司等具有一定规模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业,企业工会通过与企业行政签订集体合同的办法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全市55个乡(镇、办),通过推行并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办法来维护本辖区内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南街村集团有农民工10890人,其中加入工会的占90%。南街村集团工会十分重视职工的生产条件和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环境对人体的危害。

其下属的调味品厂通过不断更新技术和改进设备,大大优化了粉碎车间的工作环境;彩印厂对一些不适宜长期工作的岗位实行轮岗、双层保护、增加健康补贴等办法,以维护职工的身心健康。市公路局对农民工做到政策上一视同仁,人格上信任尊重;在XX年初工会和职代会换届中,把农民工专门作为一个代表类别,进行统一安排和部署,该局86名代表中,农民工代表有13人;市公路局还打破身份、学历、户籍、工种等界限,在今年2月单位中层职位的竞争中,让农民工平等参于,有4名农民工竞争上二级机构副职岗位。临颖县建筑公司不但通过签订集体合同维权,而且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保待遇等方面享受与正式职工同等待遇。

二是依靠信任尊重维权。农民工志愿加入工会后,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等,吸收采纳农民工提出的合理建议,尊重农民工的人格。南街村集团不但把德才素质优秀的1500多名农民工转为南街村的“荣誉村民”,只要不出南街村,吃住、就医、子女上学都享受南街村村民同等的免费待遇,而且把德才素质优秀的农民工放到领导岗位,在评优表先评模中,对农民工给予优先考虑。

三是依靠关心爱护维权。南街村集团、干河陈村、恒达公司等工会坚持实施帮扶救助机制,通过帮扶解决农民工的实际困难。郾城县新都市场商户任小平的服装店于XX年元月14日晚不慎失火,导致货物全部烧毁,市场工会的同志一方面积极主动与新都房地产开发公司有关负责人协调,一方面派人帮助任小平尽快恢复门面,早日营业。经过市场工会的努力协调,新都市场房屋开发公司出资1万元为任小平装修门面,并退回租金1500元,押金XX元,又拿出救济金5000元,使任小平渡以了难关;我们在维护本市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维护外来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XX年底,在郾城建材厂务工的一南阳籍农民工因要不回工钱来到县工会求救,县工会与县工商业工会的同志会同县劳动仲裁委的人员在为其提供法律咨询的前提下,为其讨回了拖欠一年的工资。他激动地告诉工友:“有工会撑腰,在这干活咱放心。”通过一件件鲜活的事例,原来不愿加入工会的农民工看到了加入工会组织的优越性,纷纷递交了入会申请。此外,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让其充分感受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依靠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维权。南街村集团、源汇区百花纺织公司、昌达公司、雅源香精香料公司等经常组织农民工外出学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源汇区天桥街办事处工会在本辖区内的光明路市场(河南省十大批发市场之一)开设“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课堂”,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法》、《刑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通过对工会会员实行优惠待遇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市总工会站在全市的角度,统一协调市直及县区的部分单位对工会会员实行优惠待遇,探索会员与非会员区别的内外机制,吸引更多的职工尤其是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其目的是增强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扩大工会的影响,让会员得到更多的实惠。目前已经协调好市新华书店、市三院、市中医院、市绿荫健身俱乐部、许慎宾馆、开园森林公园、源汇区人民医院、河南金囤种业公司、临颍县人民医院、舞阳县人民医院、舞阳县中心医院、舞阳县卫校附院、舞阳县游乐园12个单位为持有新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证》的工会会员提供不同内容、多项价格不等的优惠,还有几个单位的优惠事宜正在协调之中。

(三)政府有关部门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配合联动。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依法行使行政职能。一是由每年的三夏、三秋和春节前集中力量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变为日常的行动。XX年为农民工讨回工资325万元,涉及595家企业;二是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素质培训,今年1-4月共培训农民工8645人;三是加大涉及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及落实力度。目前,我市农民工较为密集的大中型私企和三资企业大多数为农民工缴纳了养老保险,并落实了返还农民工个人缴费(退费)的规定;四是会同司法局成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站,为农民工依法维权提供帮助。市建委为解决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发包方在合同签订30日内,向建筑工程承包单位拨付15%的人工费作为工资专户,专款专用。市建委还利用12345为民服务热线,及时受理农民工投诉。同时,通过开展“文明工地”的争创活动,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市公安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入户条件,将转为非农户口的优惠政策由原来的4项拓展为6项。市工商局对办理工商执照的农民经商者采取当日办结的服务措施,对造成意外经济损失的农民经商者实行管理费减免。区法院开通诉讼绿色通道,为有理无钱的农民工打官司提供帮助,在XX年上半年受理的13件涉及农民工案件中,涉案标的43万元,为当事人减免诉讼费、执行费2万多元。

三、问题及原因

(一)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对农民工的“身份”限制依然存在。由于长期形成的历史原因,在城镇有对农民工实行限制性现象:一是限制就业。某些企事业单位有限制使用农民工的岗位。二是半开放限制。部分地方采取“先本地、后外地,先城镇、后农村”的限制性做法,减少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我市在就业岗位、子女入学、廉租房租住等方面尚存在着限制农民工的现象,把多数有进城就业意愿的农民工挡在了城市门槛之外。

(二)社会维权机制还不完善,对农民工的权益侵害比较严重。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影响,劳动管理部门及维权组织网络和职能还没有完全覆盖和拓展到农民工和个体私营企业;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主不愿建立工会组织,认为成立工会组织是给自己设了门槛;部分农民工对加入工会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农民工维权的能力低、手段少;工会在维权中没有手段,显得力不从心等因素,使得损害农民工正当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安全、生存条件差。个别企业及雇主对从事苦险工作的农民工缺乏应有的劳动保护措施,致使工伤事件时有发生。源汇区法院XX年4—6月受理的涉及农民工的13起案件中,因缺乏劳动保护造成工伤的就有9起。

二是劳动强度大,收入无保证。个别雇主随意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个别雇主拖欠、减发、扣罚其工资。大部分农民工工作时间每天都在8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星期天,却很少得到超时补助、加班补助、假日补助。本次被调研的500名农民工中,有201人没有休息日,占被调研人数的42%;有237人只有一天或半天休息时间,占被调研人数的47%;有139人工作时间在8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占被调研人数的28%;有35人工资被拖欠、克扣,占被调研人数的7%。从劳动保障部门、法院收到的投诉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较普遍,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个体私营企业。三是不愿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部分企业特别是三产领域的企业及商户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只是“口头协议”或“一边倒合同”。农民工只有单方面的义务,没有相应的权益。四是个别雇主违规制定劳动管理制度。个别企业制定的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只体现企业单方面的意志,成为对职工的惩罚规定。

(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民进城务工构成障碍。 国家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无论是合同工、临时工、小时工,都有实行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部分企业为部分农民工办理、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外,还有部分企业未给农民工办理、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医疗保险还处在宣传启动时期。企业不愿缴纳“三金”,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开支。外部原因是部门强制力度不够,社会~压力不足。

(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手续多、收费多、成本高、负担重。 一是收费项目多。农民到城市经营餐饮等服务业,除工商、税务外,还要到卫生、消防、公安、环保等部门办理许可证,缴纳相关费用,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农民到外地或到市区打工,要办理婚育证,各县乡收费标准不统一,50—300元不等。二是搭车收费多。如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除工本费外,还要缴培训费,办意外伤害保险和妇科病保险。三是变相收费多。主要反映在用工单位在招工时收取押金、工装费、进厂费等。过多过乱的手续和收费,加重了农民工经济负担,挫伤了其进城就业的积极性。

(五)农民进城务工有组织的少、受培训的少,工作稳定性差、就业竞争力弱。 XX年以前我市每年通过劳动部门输出的农民工仅1000人左右,通过各级各类组织有序输出的农民工约占5%,绝大多数农民工是通过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自发、结伴外出打工。有明确目的、固定岗位的约占15%,大部分农民工在不同城市不同企业间频繁流动。农民工自发输出、短暂输出带来的无序性、盲目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造成外出打工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规模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市尚未形成健全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和完善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二是我市劳务输出组织数量少、实力弱。

(六)部门对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 工商、公安、建设、教育、计生、劳动等部门围绕农民工服务管理都从部门角度制订出台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见和措施,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部门间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影响了对农民工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如工商部门强调繁荣市场,主张多办快办营业许可证;计生部门把查验计生有关证明作为前置条件;公安部门为维持治安秩序;房管部门为加大房产管理;税务部门为征缴房屋租赁税费要开展出租房屋登记等,由于各自只考虑部门利益,相互不通气,导致重复登记或登记遗漏。一些涉及农民工的民事事件,本该由劳动仲裁可以解决的,由于推拖,最后成为由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增加了农民工维权成本。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党委、政府协调不到位,一些部门过分强调各自部门利益。

四、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 资料显示,全市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其中有14万多人尚未脱贫。全市60%以上的劳动力在农村,其中有79%的农村劳动力为有待转移。XX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相差3400多元,而同年我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我市城镇化水平仅为23.6%,低于全国、全省水平,而我市近年来城镇吸纳的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和都市村庄的农民。基本市情和实践结果证明,只有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强化农业、稳定农村,才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只有平等友好地善待农民工,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才能真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农民工维权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

(二)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围绕农民工权益维护进行制度创新、措施完善。 各级党委、政府对涉及农民工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限制性政策和措施,作到令行禁止。并出台对农民工公平友好对待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向农民工提供制度化保证。把农民工的权益维护、输出和输入纳入年度计划,按照中央的要求,将涉及农民工的治安管理、培训、计划生育、社区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为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在制定具体政策时,按照减 化手续、降低收费的原则,以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安家落户的政策安排。二是对进城农民工实施社会化管理。在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将农民工纳入社会管理与服务范畴,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对进城农民工进行规范管理。三是对农民工输出及就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在组织农民工输出时要遵循市场规则,减少行政干预、体现公平交易、公平竞争、自主择业、自由流动、有偿服务原则;在吸收农民工就业时,要一视同仁,为农民工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工同酬、公平竞争的环境。

篇3: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案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我校将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在收费、教育教学管理、入队入团、评优奖励、学籍管理、升学考试、招生录取和困难补助等方面与学校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努力保证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二、入学对象

6周岁以上,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校学区招生范围内务工的农民子女。

三、入学办法

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持户籍所在地户籍证明和身份证、在流入地的.暂住证、外来人员就业证、经现居住地计生部门查验的由原籍办理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及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等材料,向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凡符合条件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入学通知制度。为方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每学期开学前半个月,在我校校门和学区范围内,张贴《入学通知书》。

2、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文化学习、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平等对待。建立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对每个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建立起家校联系卡,使学校、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增强双方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注意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师生尊重、关爱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愿意、乐意学习,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3、困难学生助学制度。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结对子”等活动,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以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

篇4:现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发生了几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进城务工人员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三是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已经成为第二代移民,他们生存在城市的边缘,流动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边缘是他们所处的特殊的位置。预计到xx年将有3亿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市政协文教委组织部分委员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听取了市教育局、公安局的情况介绍,走访了朝阳、绿园、宽城、南关、双阳等5个区的部门,并以座谈形式与进城务工人员面对面交流。还深入到光复路市场、永春批发市场与务工人员进行访谈,在永春批发、正阳街装潢市场作抽样调查,发放100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问卷》。通过调研,委员们与各层面人员座谈、走访达三百多人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思考。

一、xx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进城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市区教育局在没有相关政策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本着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精神,积极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和潜力,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上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

目前,xx市市区中小学生248.230人,外来人口学生数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9.12%。外来人口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未成年人的总数为22.637人,就学率为98.7%,基本都在公办学校就读,也有一部分在私立学校就读。

据各区教育局对xx年6月底情况的统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各区就学的情况如附表:

区 名 全区中小学生总数 其中就学务工人员子女 合 计 占全区中小学生

的比例数

初中学生数 小学学生数

XX区 28.611 163 245 408 1.42%

XX区 42.530 869 3.475 4.344 10.21%

XX区 21.965 125 470 595 2.1%

XX区 34.547 1.802 3.691 5.493 15.9%

XX区 45.158 27 235 262 2.6%

XX区 45.860 3.308 845 4.153 9.1%

以上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仅为学籍统计数字,还有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子女尚未办理转入手续,实际入学人数远比学籍统计的要多。从各区数字分布与实际调研,我们可以看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对集中于XX区和XX区。而这两个区中,大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如XX区的126中学和28中学均为远郊,集中率较大,分别为46.9%和11.7%。同时,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又观察到一种情况: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就学率比较高,而中学入学率相对较低。

2、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情况

目前,我市教育部门制定了《xx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暂行办法》,并采取了5项具体措施。一是坚持按标准收费。各级教育部门对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本市跨区学生同等对待,并按物价局规定的标准收取寄读费。二是坚持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学。以流动人口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接收,随时插班跟班就读。三是坚持就近入学。按户籍管理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社区按相对就近的原则分配到指定的公办学校(不含改制校、民办学校)入学。四是坚持同等待遇和同等权利。流动人口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与本地学生一样参加评优、评奖和入队、入团,以及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五是单独建籍、单独管理。建立临时学籍跟踪管理制度,实行单独造册,统一管理,进出有记载有手续,定期上报。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

3、公办学校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收费情况

一是除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交择校费上改制学校以外,其他子女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由学校和家长协商收取相应的寄读费。二是对部分确实因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学费的,适当降低标准,减免就学费用。三是对极少数连生活都难以为计的特困生,采取党员、领导包保制等措施,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不均衡、区域较广泛等特殊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相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挤占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现行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务工人员子女离开本地后,由于其义务教育费用

没有根据务工人员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务工人员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又没有包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这无疑就挤占了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造成接收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和负担。

3、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无法与所在学校同步,总体上也拖了各区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后腿。

4、政策难统一,收费难把握

目前,省、市没有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专项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教育部门及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法可依。务工人员层次不同,经济收入不等,造成择校能力和标准不一,使学校很难把握收费标准。而物价、财政、教育局纪检等部门检查比较严格,势必出现因收费标准不等问题而被罚款。调研中反映,目前仍执行1986年的收费标准,寄读费过低,学校入不敷出。

5、调查问卷进城务工人员反映的问题,如附表:

调查场所 发放

问卷数 回收

问卷数 外省市务工人员填卷数 本省务工人员填卷数 本地区务工人员填卷数 集中反映的问题

永春批发市场 50 46 14 9 23 收取寄读费标准不一,差异较大,普遍偏高

正阳街装潢

材料市场 50 44 20 9 15

三、意见及建议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虽然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在政策依据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暂时解决了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困难,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务工人员将涌入城市,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亦必将成为突出矛盾,解决不好将演化成社会问题。因此,建议政府要立足于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结合xx市的实际研究部署教育发展战略,立体思维,超前谋划,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第二,增强综合管理功能。公安、物价、工商、计生、社区等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网络。市政府对此加强组织和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安排,研究措施;教育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内容,合理安排,制定计划,协调、督促、指导招生学校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接收工作和教学工作;公安、民政、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务工人员子女的认定、登记,向教育部门提供情况;财政部门协调安排接受就学学校必要的经费;计划部门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列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并对接收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优惠政策;物价部门与教育部门等制定有关收费标准并核查学校收费情况。

第三,广辟新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办学,是现阶段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最合适的选择。建议各级政府以更开放、更全面、更务实的态度,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务工人员子女较为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创办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篇5: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现状调研总结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现状调研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无锡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断扩大,其随带子女入学需求同步大幅增长。调研显示,截止12月份,我市外来人口总数已达291.98万,其中义务教育适龄入学儿童少年171828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7.57%(其中小学阶段131959人,占全市小学学生总数的41.31%;初中阶段39869人,占全市初中学生总数的28.91%)。面对日益增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要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原则,按照“政府负责、齐抓共管、公办为主、依法规范”思路,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安排,较好地解决了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1. 党委政府积极履行工作责任。

,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关于无锡市区进城务工就业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锡政办发〔〕117号),明确了“按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纳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工作要求。207月,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无锡市区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锡政办发〔〕171 号),明确“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原则,进一步推动落实各区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责任。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市政府文件精神,把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作为履行政府管理服务责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政策文件,落实乡镇、部门工作责任,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拓展教育资源,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居住证、暂住证持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做到公办学校应收尽收,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尽量安排接收,形成了公办为主、民办补充,就近公办学校、定点公办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相结合的有序接纳格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得到了良好保障。

2. 公办学校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各地充分挖掘公办学校资源,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到公办学校应收尽收。截止2012年12月,全市365所中小学100%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共有158018名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公办学校接纳率达到了91.96%,其中,江阴市、崇安区、滨湖区、新区公办学校接纳率达到100%。各地不断探索和完善公办学校接纳机制,在就近公办学校尽可能吸纳的同时,还统筹安排教育资源,建立了入学定点学校制度,集中接纳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入学。随着各地加快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今后公办学校接纳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3. 民工子弟学校解决部分入学需求。

面对日益增长的入学压力,各地在加强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规范管理、严格相关准入条件、依法取缔无证办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加大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开展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扶,组织公办学校向民工子弟学校捐赠教育设施设备,选派公办学校校长、会计到民工子弟学校任职,并通过制定民工子弟学校建设标准、把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督导评估等办法,推动民工子弟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全市民工子弟学校办学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如南长区清和学校近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下,规范健康发展,成为全市支持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的一个较好示范。目前,全市共有9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2310人,承担了全市7.16%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压力,也满足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就读的'需求。

4. 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优化。

各地不断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认真执行市政府居住证管理规定和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规定,加强入学资格证明审核,规范入学申请程序,确保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员子女应收尽收。在江阴市、锡山区率先探索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预报名登记制度,明确预报名期限、申请学位、审核公布等要求,进一步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服务。同时,全市各地努力拓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服务范围,在解决好义务教育就学问题的同时,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服务向两端延伸,全市幼儿园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实行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同分录取、同等收费”政策,有效满足了部分外地学生在锡接受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二、矛盾问题

我市在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方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特别是2012年市政府文件出台后,各地认真执行政策精神,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受教育的相关投诉明显下降,平等接受教育日趋得到良好保障。但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城市化加快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面临的矛盾凸显,压力很大,思路需要不断拓宽。

1. 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放缓,义务教育适龄生源逐步下降,有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富余,各地依靠这部分资源较好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近十年来,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带子女总数不断增长。据统计,全市接纳外来人口义务教育适龄学生仅为5万,2012年12月已超过17万,十年间增长340%,教育资源利用基本饱和,公办学校办学能力挖掘已达极限,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与入学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从地区情况看,受区域功能布局、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居住成本等影响,部分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工业发达镇(街道),外来务工人员集聚规模大,入学矛盾仍比较突出。从学段情况看,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初中学生占总数的23.20%,小学学生占总数的76.80%,小学阶段入学矛盾更为突出。值得重视的是,随着我市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加上目前产业结构总体仍然偏重,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增长趋势还在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普遍超出各地预计情况,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将进一步加剧。

与迅速增长的入学需求相比,义务教育资源规划建设相对滞后。一是教育事业规划与人口基数不匹配。市政府20《关于无锡市区进城务工就业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各地应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规划予以保障。市政府2012年7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无锡市区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又调整明确要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进行将于事业布局规划。但由于对外来人口增长趋势预计不足,目前一些地方仍以户籍人口基数为标准进行义务教育事业规划。二是学校配套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各地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入学问题,加快了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新建、改扩建步伐,但是从学校规划、建设到投入使用需要较长周期,跟不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增长速度;同时,部分地区因新城开发、商务功能区开发、商品房建设加快,在教育设施配套上责任不明、进度迟缓,特别是拆迁安置房的教育配套问题尤为突出,一些片区义务教育管理保障、学区划分责任未得到明确和落实,与入住群众教育需求不相匹配。三是学校撤并与建设衔接不到位。各地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撤并了部分不达标的民工子弟学校、村小,使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但个别地区在新建公办学校未启用的情况下,先行撤消民工子弟学校,在教育资源减量与增量上不能保持同步,安置分流压力陡增,加上新增的入学需求,造成局部性入学矛盾激化。

2. 民办学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公办学校吸纳压力突出。

充分发挥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重要补充作用,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一个重要的现实途径。调研发现,目前各地普遍存在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数量偏少、水平不高、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一是部分地区对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缺乏应有的重视。调研显示,部分地区或对民工子弟学校功能作用不太重视,或对民工子弟学校管理存在畏难心理,个别地区甚至一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都没有,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完全定位在公办学校上。近几年,各地出于多种考虑,相继撤销、关停了一批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全市民工子弟学校总数目前只有9所,民工子弟学校规模不断缩小,承担的义务教育任务越来越弱,公办学校接纳压力更为突出。二是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水平普遍较低。一些地区未将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对民办民工子弟学校鼓励支持不够,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处于无序发展状况,仅仅依靠收费维持学校勉强运转,校舍拥挤、环境脏乱差、设施简陋、师资水平低、管理不规范,达不到基本办学标准。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与我市公办学校办学水平极不协调,应有的补充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调研中,公办学校普遍反映接纳大批外来务工人员随带子女后,资源明显不足,教育教学压力加重,办学水平有所下降。一是校舍紧张,班额超标。部分公办学校为完成接纳任务,不得不改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为普通教室,影响了相关课程开齐开足,并造成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等指标倒退,达不到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一些地方还出现班额超标现象。二是教师缺额较多。许多接纳任务较重的学校教师数量存在较大不足,不得不增加聘用教师数量。三是教育教学管理困难。一些外来人员子女学业基础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不足,跟不上学校实际教学进度,与本地学生相处存在一定障碍,给学校教学与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进入后,我市公办优质教育资源一定程度被稀释,教育质量提高难。全市28.5%的公办学校出现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数量倒挂,本地市民对学区学校环境氛围、教育质量不满意,一定程度上造成学区内生源流失,部分地区的择校问题因此加剧。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现状调研总结报告》

篇6: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实践报告

自己的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们主要搜集到的情况主要有:政府主管部门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做出了很大努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到不公平待遇,各学校对招收的学生都有户籍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要交纳部分额外费用;教育资源缺乏合理分配,民工子弟校师资缺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缺乏心理和情感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他们都急切盼望“有知识,有方法,上课严肃,课后能聆听孩子声音、关心每一位学生,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他们和蔼可亲,有责任心,能与他们做朋友”的老师;沉重的教育支出和微薄的收入,让很多外来务工者,选择放弃乐清优秀的教育资源。另外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普遍缺乏暑假安全教育,由此导致安全事故不断,有些孩子甚至失去了生命。

这次活动虽然很简短,但是很有意义。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微薄的努力,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相信明天会更好,相信通过社会的努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有轻松展翅自由翱翔的一天!

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中生的素质养成和增加与社会的熟悉程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学校都要求高中生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进入社会调研。

篇7: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申请书

xx学校领导:

你们好!

xxx系xx省xx县xx乡人,身份证xx,现在在我单位务工,因子女随亲就读,现申请到你校上学,望办理入学手续。

孩子:xxx,xx岁;父亲xxx,xx岁,工作于xxxxx单位;母亲xxx,xx岁,在xx公司工作。家庭地址:xxxx。

申请人:xx

20xx年x月x日

篇8: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年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为大力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人大常委会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工作列入今年常委会的重要议题,区人大常委会教科委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区加快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目前,接受了市教育督导团组织的“两基”年检复查和区级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和提高。年秋季,初中学生8586人、小学生18614人,全区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在校生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达9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

1、加大宏观统筹力度,积极调整学校布局

近年来,我区加大了义务教育规划统筹力度,重新调整了一批中小学校,撤并了14所规模较小、用地面积不达标的小学和初中,高标准新建了华电中学、伯乐中学等学校,并将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义务教育规划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街道建设规划之中,从政府政策层面和规划用地等方面给予了良好保障。同时结合“区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行动研究”项目的实施,每一所学校编制三年学校发展规划,以适应人口变化的需要和学校建设标准的要求。通过调整布局,减少了学校数,精简了教师,教育资源得到整合,薄弱学校的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3085万元用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不仅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而且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了大跨越,并升级改造标准化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局域网和校园网络,班班多媒体覆盖率达95%,校校通网络达100%,大力提高了全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与此同时,加大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学设施的配备,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改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升薄弱学校水平

我区一直重视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每年选派近郊教育基础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的骨干教师到边远地区的中心小学、八卦洲中心小学、营防中学、中桥中学开展为期一学年的顶岗支教活动;边远地区学校也派出有培养潜力的年轻教师到区实验小学、华电中学开展交流活动;在每一年度的新教师招聘中,向边远地区倾斜,安排部分新任教师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安排边远地区中小学校长到苏南经济发达、教育成果显著的重点学校挂职锻炼;定期组织区内名优骨干教师、相关学科教研员针对边远地区学校的薄弱学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讲座等活动,促进这些学校的学科提升,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促进名优骨干教师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的发挥。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五年来,坚持“凡进必考”制度,全区中小学共录用新教师216人,其中教育硕士11人,基本解决了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三大结构性问题。并建立了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聘请外教开展“引智培训”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格局,健全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教师专业知识和学业技能结构,使全区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4.5%、96.6%和99.2%,与年相比,高中教师本科学历提高了7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大专学历提高了3.3个百分点、本科学历提高了20个百分点;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提高了16.4个百分点、本科学历提高了38.3个百分点,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布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学校布局规划不同步,原有的学校布局与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特别是马群、等地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大量增加,适龄儿童就学压力大大增加,给每年的划片招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使就近的中小学就学压力猛增,因此,调整学校布局显得较为迫切。

2、师资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虽然目前我区教师整体素质较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全区名特优骨干教师人数偏少,与师资力量雄厚的白下区、区等兄弟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白下区有特级教师23名,我区一个都没有;白下区有市级以上名特优骨干教师179名,我区只有72名,且分布不均衡,近郊学校的骨干教师比远郊学校的骨干教师多,全区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义务教育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区的南湾营目前是全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全市四大保障房项目中的花岗、保障房项目也在我区开工建设,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配建的中小学建成后将面临着配套设备、设施建设、运营资金等方面的压力,资金缺口较大。

三、几点建议

教育寄托着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为促进我区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规划学校布局。要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着眼未来,结合新尧新城、新城的建设和燕子矶地区的改造,科学合理规范学校布局,加快对中小学的撤并步伐,组建高标准中小学,提高办学条件,缓解就学压力。

2、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要依托仙林大学城的优势智力资源,加大对名特优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选派骨干教师到市名优中小学挂职锻炼;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深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最好的环境、最优的政策、最佳的服务引进特级教师和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基础。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要建立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机制,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加大对、等远郊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篇9: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近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夹江一小、黄土中学、土门小学,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参加调研人员充分发表了建议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XX县被确定为XX市第二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xx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44所,其中初中17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小学25所。全县在职义教教师1719人,其中初中748人、小学 971人;义教学生17551人,其中小学11488人、初中6063人。占地面积初中23.66万平方米、小学22.5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初中 9.86万平方米、小学8.49万平方米。截止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国家规定标准,有42所自评分在85分以上,基本达标。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加强领导。

(二)加强培训,明确目标要求。

(三)加大投入,确保硬件达标。

(四)提升素质,狠抓队伍建设。

(五)科学管理,严控班额容量。

(六)强化问责,严格督查督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增长速度与城市扩张、人口集聚不同步,形成严重区域和结构失衡,县城学校人满为患,存在大班额现象,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二是学校办学经费不均衡,按照县财政管理体制,学生数量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经费,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流失、学生数量减少,导致办学经费更加紧张。三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优质师资总量不足,教师素质提高的任务重。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政策倾斜、扶强助弱。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五)要针对全县教师“超编缺员”的现状,应对哪些因撤并或生源萎缩导致的学校教师基数大的情况,进行转岗培训和调整。

篇10:xx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

xx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xx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日益成为黄岩社会事业发展的难点。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企业老板等方方面面的建议意见。并赴外地察取经,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区政府曾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研究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切实承担起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重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辟各种渠道,以全是制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为主,同时规范管理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办学,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各中小学把接收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外来务工子女与当地子女混合编班,统一施教,镇东小学还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提出教育对策措施,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在我区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如今年东浦中学安徽籍初三学生李波中考成绩717分,他回老家中考得了状元。

据统计,目前我区外来务工人员约为xx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xx%,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少年儿童xx 人,主要分布在城区、澄江、枫水、江口、高桥等地,其中公办学校接纳xx人(小学xx人,初中xx人),占 xx%,占我区公办学校学生总数的 xx%;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 xx人,占总数的xx %。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前来我区参加经济建设的外来人口也将不断增加,因此,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学龄儿童也将保持一种增长的状态,据调查统计,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本地生源增长只有 %,而外来生源增长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学位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紧张的状态。主要原因是:一是现有公办学校原设计规模过小,小学少的只有12个班级,多的也不超过 个班级。二是现有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三是城区房地产开发过快,而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适龄学童的增长不协调,导致学位紧张。

外来人口的增长,在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区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不少困难与问题。一是增加了公办学校解决学位的压力。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公办学校因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超出学校原有的设计规模,扩大班额数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使学校超负荷运转。如东城镇东小学原设计规模为12班,由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不得不www.fanwendaquan.com扩大到15班,且平均每班68―70人。二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外来务工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家长文化素质较差,家庭教育相对薄弱,此类学生的思想品质,纪律表现和学习积极性都不如本地学生。而且受家庭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此外因班额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办学经费不足。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办学经费主要由办学单位承担。按现行的收费规定,外来务工子女的借读费小学收取xx元(含杂费),初中收取600元(含杂费),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了主动减免政策,这些收费根本无法支付代课教师的工资以及学校的办公经费。

二、我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做了一些工作,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统一。教育内部的认识还未达到创造条件开放所有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程度。教育外部就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氛围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家庭状况的不同,怕子女在心理上受歧视,不愿送子女到当地公办学校上学的家长不同程度存在。

2、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如公安、劳动、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对流动人口及子女的总体情况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特别是存在为数不少的流动人员,他们结构复杂,居住分散,来去自由,有关部门更是难以把握他们的行踪。即使进入政府监管的流动人员,有关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渠道。

3、经费投入急需加强。近年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长不足,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没有安排专项经费。对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的建设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力度不大,解决他们的教师编制困难。区、镇两级政府及其它职能部门缺少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一些地方校网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且出现被擅自侵占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减损。

4、管理尚需规范。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个新生事物,缺乏规范的日常管理。特别是保障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出现的非法办学行为是“堵”还是“疏”,显得手足无措,有些慌乱。个别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通风采光不足,场地阴暗潮湿,缺乏安全意识,安全隐患很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明显,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考虑的不多。这些学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规范的学生花名册,只有学生及其家庭简况的临时记录单。

三、 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对策措施

针对我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特点,根据调研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

1、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一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流入地政府责任。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不是一种恩赐,不是一种额外负担,也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流入地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经济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留住孩子,就可以留住人才,留住人才就可以有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只有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以更大的热忱投身黄岩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区建设。同时外来务工人员也是直接或间接的纳税人,他们不但应当得到与城里纳税人同等的待遇,而且作为弱势群体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必须得到维护。三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如果我区流动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法入学受教育,散落在社会上,不但给家庭带来问题,也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如果让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受教育,就能化不稳定因素为稳定因素和进步因素。四是区政府要尽快出台《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有关办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必须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早日出台有关办法,明确有关政策界限和操作方法,在制度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是关系到黄岩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大事,应该把这项工作提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同时把它视为更高层面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适应入世新形势,尽快实现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齐抓共管,积极探索符合外来务人员子女教育特点的管理办法或模式。要切实整合各方面力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确保其子女按时入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与公安、税务、工商、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派出所、居委会联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全面调查摸底,弄清实际情况,使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化、有序化、法制化。首先,要对外来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制度,由公安部门登记注册,建立完备的流动人员信息资源库。其次,各街道、乡镇要定期对辖区内所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掌握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变动情况。第三,举办民工子弟学校,除了对举办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外,对办学条件要提出明确要求。简易学校的设施条件可以酌情放宽。必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按规定选用教材,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学生食宿或车辆接送的,必须经当地县级以上卫生、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审批,并提供有效证明。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具有“文化亲和力”的环境中成长,普遍希望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以求得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平等。同时公办学校由于学额、经费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全部接纳外来民工子女,因此目前各类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有生存的空间。应当说,民工子女学校这种教育形式,倾注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构筑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空间。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管理范畴,并在教学研究、质量考核、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强指导,提高此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年审制度,逐步完善对此类学校(班)的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规范办学行为。第四,对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并未经批准的非法办学点,要坚决取缔。在取缔过程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及时妥善地安置、分流学生,以避免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第五是对学籍实行动态管理。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只要班级有学额”、“只要符合入学条件”,允许随时插班;“只要有正当理由”,允许随时转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单独建立学籍档案,入学时先建临时学籍,另外造册,学生转学时,学校出具证明并可由学生带走学籍,学生学业期满,学校可根据其毕业成绩,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

3、广开渠道,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区政府应统筹协调、整体规划,采取多种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一是“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不能变,即“主渠道”是鼓励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子女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有责任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服务。要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尽量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外来务工子女入学要切实负起责任,要确定本地专门招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对在我区居往达三年以上的,凭暂住证、户口簿、计划生育出生证明、务工合同,实行市民待遇,免收借读费,外来务工子女想择校的,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可采取混合编班,或专门办民工子女班,积极鼓励优质学校举办以民工子女为对象的分校。二是可以将城区城镇薄弱学校改造、学校布局调整中部分闲置校舍、设施或经布局调整空余的学校,提供给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的学校使用。三是要适度发展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即以“民办”学校为补充。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适度发动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允许异地教育行政部门、其他社会力量以跟踪办学等方式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民工子女的学校(班),但必须经当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申办民工子女学校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但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要想短期内达到公办学校的水平是很困难的。我们首先要解决有的问题,再解决好的问题,特别是对东城、西城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举办好的学校暂时有困难的地方,可以鼓励民间举办一些基本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可以采取民间办学,也可以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办学形式,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的办学压力。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些学校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安全、食品卫生等事故或举办者携款逃逸事件的发生。

4、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一是要增加政府的投入,这是第一渠道。目前,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投入是不够的,没有列入议事日程,没有专项经费。所以要增加对公办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还要对公办民工子弟学校实行奖励,以奖代补。二是允许民办民工子弟校按一定的成本收费,实行备案制。三是公办学校中对不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可按规定分学期收取一定的借读费,但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也要主动实行减免。可试行“教育券”制度,即委托某个机构(如户籍管理部门)向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一定面值的“教育券”,民工子弟学校可凭收取的“教育券”向有关部门领取等值的专款补充办学经费。“教育券”的经费来源可采用政府财政拨一点、外来人员出一点、用人单位筹一点的办法解决。四是要从机制上做文章。整所学校为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或以民工子女为主的公办学校,可积极采取改制的办法,按照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形式来搞活学校的管理。五是要提倡社会的捐资办学。大力提倡机关、企事业、社会及公民个人向民工子女学校捐资助学。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必将成为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课题之一摆上议事日程,必将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篇11: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自从一年前选择了农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就对“三农”事业情有独钟了,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里,我到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喜良小学进行了支教。在这一过程中,我一直想对农民工子女在授课内容之外有一个更深入的沟通和认识。无奈受课时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与孩子们的关系就只能一直停留在老师与学生的这一层了。这次团委组织的农民工子女调研活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近距离接触和深入了解他们的机会,弥补了我心中的遗憾。

前期唐书记带我和尹付军、裴洛伟到沈阳药科大学进行志愿者培训,使我对这次活动更加信心十足,充满了期待。以前,我以为做志愿活动,需要的只是年轻人的激情和悲悯天下的爱心。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实在太过片面。首先,志愿服务的对象不仅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还包括一些大型活动(如大型赛事、博览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其次,志愿服务靠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更需要长久的乐于奉献的内心;再次,志愿者不单是年轻人或者说大学生群体的专有名词,更多的是属于一个更大的群体,很多有爱心、不甘于只是索取的孩子、中年人,甚至是老同志也早已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还有,一些间接进行的、对志愿服务有促进作用的间接志愿服务,也是志愿服务的一部分,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也是志愿者,如安排进行直接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的食宿、进行前期活动的策划、安排等;最后,在进行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待不同的服务对象要考虑到不同的问题,比如这次针对农民工子女,我们要注意调研前的破冰、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和用词等细节。

带着信心和期待,我们如期到已定好的小学做调研,我去的是二零五小学。学校的在校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都占有不小的比例,所以该校老师在我们到达后临时通知三到六年级的农民工子女到一楼的两个教室集合坐好。此言一出,我们几个志愿者面面相觑,原因是“农民工子女”这种比较敏感的词汇我们是坚决不能说的,没想到调研还没开始,学校的老师就毫不避讳的在广播里喊了出来。这会给我们下面的活动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的任务能顺利完成吗?我们心里谁都没底,大家手心里都捏了一把汗。好在在后来的交流和活动进展中,可以看出这个细节对此次调研并无实际影响。

我在此次二零五小学的调研活动中,除需和尹付军在两位研究生学长的带领下整体负责外,还负责照相,因此研究生给老师们做问卷和本科生给孩子们做问卷我都几乎能够全程观察和感受到,

整体来说,前者有惊无险,后者辛苦并快乐着。这里不再赘述整个过程,只说说我有感触的几个片段吧

给老师做问卷是在 一个不大的办公室里进行的。该小学的大队辅导员为我们找来了几位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和一位校里的主任。由于之前的交流不充分、准备不到位,因此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调研一开始,研究生学长就把调查问卷拿了出来,有几位老师或是很顺其自然地,或是有防范心理地把问卷浏览了一遍,这对我们后面的工作产生了不小的阻力。但是经过后来充分的交流,老师们还是支持了我们的调研,最后较为圆满地完成了问卷。其中那位学校的主任是位年龄不小的女老师,个头不高,其貌不扬,可是说起话来实在是很有水平。很明显,她对我们的到来并不表示欢迎,可是从她说的话里又不太能够听出来。她跟我们说了很多,可就是没有一句是有实际意义的,这一度让我和两位研究生学长感觉尴尬极了。这真是语言的艺术啊!还有一位老班主任告诉我们,在他们学校,农民工子女可以享受很多照顾,不论是在各种费用的减免上,还是在各项荣誉的评比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甚至有的家长和孩子都希望自己也是农民工或是农民工子女了。而且现在不少的农民工可以挣到很多钱,经济条件还不错。所以说现在的农民工子女缺少的并不是关爱,而是感恩教育、而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引导。这确实是我们国家、教育者和我们志愿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给孩子们做问卷就要顺利多了。按照之前讨论的步骤,在进入填写问卷的“趣味答卷”环节之前是大家精心准备的`小游戏。两个小组(即两个教室)准备的游戏大同小异,但是他们的进展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小朋友的参与度和现场秩序的组织和维持方面都能体现出我们志愿者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整体的合作水平。带孩子们游戏其实是个并不太困难的工作,但也能看出大家的态度和实力,当然其他工作也一样,所以说关注细节、努力提升自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填写问卷,大部分孩子都是跟着我们的节奏,但也不乏填的飞快,一会儿就全部完成了的,看着他们,我心里竟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黑龙江和山东算是比较近的了,他们平时都住在学校附近租来的房子里,有的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条件艰苦的很少。后来又和几个看起来年纪比较大的女生聊了几句,感觉她们确实很成熟,其中一个家里在保利花园买了房子,生活比较富裕。但是毕竟我了解到的情况很片面,数据还是需进一步的搜集和整理才有说服力。

给孩子们合影时他们很开心,都表示希望哥哥姐姐们有时间再去陪他们游戏,我们心里都感到说不出的欣慰。此次调研活动意义重大,我为能成为其中的一名普通志愿者而感到自豪。希望“三农”问题早日解决,希望农民工子女茁壮成长!

篇12: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工会调研报告

省总办公室: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务工农民的权益维护已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全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也关系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按照省总工会的要求,我们分赴县(市、区)、市直企、事业进行督导,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深入基层和农民工当中,通过走访、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查结果报上。

一、我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

止目前,我市共有进城务工人员21000人,加入工会的有8204人,入会率为39;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有4046人,占总人数的19。我市的进城务工人员绝大多数就业于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中,主要从事建筑、采矿、运输等体力型劳动和餐饮、娱乐、家政等服务性行业。其中,有13000人从业于建筑、采矿业,占62;5000人就职于餐饮、宾馆、商业零售、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占23.8;近2500人从事棉花、蕃茄、脱水菜、籽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占11.9;就业于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有500人,占2.3。职工队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职工队伍年轻化。我市进城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年龄从16岁到60岁不等,45岁以下占88,平均年龄为27.8。其中男性占55.8,女性占44.2,男性多于女性。

第二,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技术水平偏低。进城务工人员小学文化程度占5.3,初中文化程度约占81.4,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约占13.3。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劳动熟练程度不高,文化技术水平偏低,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第三,职工来源市场化,人员流动快。进城务工人员多由企业招聘,随来随走,流动性大。职工就业无长期打算,随意性强。据调查,有48的农民工没有固定工作,平均就业在7个月。3个月以下占12,4-6个月占31,6-10个月占31,10个月以上占26。

第四,职工工资低,工作时间长。调查显示,职工月工资在600元以上的占23.4,收入400元的占63.6,收入400以下的占11.7,而且,大批餐饮小企业员工的工资仅300至400元;职工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的占的45.5,8-10小时及以上的占51。特别是中小型餐饮企业员工经常是超时加班,但不给加班费,有的甚至克扣拖欠员工工资。

二、问题及原因

(一)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对农民工的“身份”限制依然存在。由于长期形成的历史原因,在城镇有对农民工实行限制性现象:一是限制就业。某些企事业单位有限制使用农民工的岗位。二是半开放限制。部分企业采取“先本地、后外地,先城镇、后农村”的限制性做法,减少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我市在就业岗位、子女入学、廉租房租住等方面尚存在着限制农民工的现象,把多数有进城就业意愿的农民工挡在了城市门槛之外。

(二)社会维权机制还不完善,对农民工的权益侵害比较严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影响,劳动管理部门及维权组织网络和职能还没有完全覆盖和拓展到农民工和个体私营企业;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主不愿建立工会组织,认为成立工会组织是给自己设了门槛;部分农民工对加入工会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农民工维权的能力低、手段少;工会在维权中没有手段,显得力不从心等因素,使得损害农民工正当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安全、生存条件差。个别企业及雇主对从事苦险工作的农民工缺乏应有的劳动保护措施,致使工伤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劳动强度大,收入无保证。个别雇主随意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个别雇主拖欠、减发、扣罚其工资。大部分农民工工作时间每天都在8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星期天,却很少得到超时补助、加班补助、假日补助。从劳动保障部门、法院收到的投诉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较普遍,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个体私营企业。三是不愿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部分企业及商户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只是“口头协议”或“一边倒合同”。农民工只有单方面的义务,没有相应的权益。四是个别雇主违规制定劳动管理制度。个别企业制定的'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只体现企业单方面的意志,成为对职工的惩罚规定。

(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民进城务工构成障碍。国家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无论是合同工、临时工、小时工,都有实行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可是有81.5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88以上的人未办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还处在宣传启动时期。企业不愿缴纳“三金”,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开支。外部原因是部门强制力度不够,社会舆论压力不足。

(四)农民进城务工有组织的

少、受培训的少,工作稳定性差、就业竞争力弱。以前我市每年通过劳动部门输出的农民工仅1000人左右,通过各级各类组织有序输出的农民工约占5%,绝大多数农民工是通过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自发、结伴外出打工。有明确目的、固定岗位的约占15%,大部分农民工在不同城市不同企业间频繁流动。农民工自发输出、短暂输出带来的无序性、盲目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造成外出打工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规模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市尚未形成健全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和完善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二是我市劳务输出组织数量少、实力弱。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资料显示,全市5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全市50%以上的劳动力在农村,其中有70%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转移。基本市情和实际情况说明,只有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强化农业、稳定农村,才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只有平等友好地善待农民工,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才能真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因此,党和政府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农民工维权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

(二)最大限度的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由于农民工进城后他们都是个自为主,呈散兵游勇状,政策、法律意识都很淡薄,他们工作时间长,工资收入低,根本享受不到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等福利待遇。究其解决问题的根源,要积极动员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以行业为重点,以社区为重心,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进工会。加入了工会,可以改变其弱势群体的状况,在规范劳动工资、劳动合同纠纷问题中,就可以依《工会法》由工会组织出面进行协商,由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比个人自我维护更加有利。同时,使民工流动有序化,既有利于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进城务工人员输入地的工会组织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工会的领导和管理,与进城务工人员输出地的工会组织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使进城务工人员工会成为组织严密的网络。没有在输出地加入工会的进城务工人员,可以在工作单位、社区申请加入工会。

(三)要加大力度不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一是各级工会组织要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许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人阶级意识、工会意识和维权意识都比较淡薄。不少人还处在从农民向工人阶级转变的过程中;有些人不知道工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不知道工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么忍气吞声,要么找老板个人私了,不懂得依靠工会组织和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培训,积极向他们宣传《工会法》的重要意义,将农民工维权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农民工撑起一把权益保护伞。二是对农民工开展专业技能、文化、法制、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素质培训,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让他们掌握了科技文化知识,才能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竞争。

(四)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工会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要主动与政府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经贸部门取得联系,做好“三方协调”机制,对农民工开展社会调查、技能培训、政策落实,做到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为农民工办实事。完善劳动安全,失业、养老、工伤、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二是农民工输出地要主动与用工地党政工组织取得联系,建立关系,互通信息,争取对方在农民工管理和维权工作上的支持。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农民工输入地司法机构加强沟通,密切协作,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必要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加大惩处侵权行为力度。组织有关部门对侵权行为严重的企业或雇主依法进行查处,并公开曝光。五是要特别完善有关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权、劳动权、财产权和受教育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为进城务工人员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六年二月十三日

篇1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近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夹江一小、黄土中学、土门小学,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参加调研人员充分发表了建议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被确定为XX市第二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44所,其中初中17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小学25所。全县在职义教教师1719人,其中初中748人、小学 971人;义教学生17551人,其中小学11488人、初中6063人。占地面积初中23.66万平方米、小学22.5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初中 9.86万平方米、小学8.49万平方米。截止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国家规定标准,有42所自评分在85分以上,基本达标。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加强领导。20,我县被确定为创建迎评县后,庚即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会,先后下发《XX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意见》《XX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建红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晋锐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安排、部门和乡镇职责、责任追究等要求。二是落实责任。县政府与22个乡镇、23个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创建工作纳入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分值为3分。7月中旬,制定工作考评细则,将考评得分计入年终目标考核、占30%,考评结论作为对学校和校长考核依据,对考评得分低于85分的学校班子启动问责机制。三是营造氛围。下发《X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手册》60余本、宣传资料余份。编发工作简报3期。《乐山日报》《夹江信息》《夹江政情》等采用创建信息10余条、局长访谈2篇。学校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发、悬挂标语等形式,加强创建工作宣传。四是全面推进。先后召开工作推进会4次,不断查找差距,细化措施,协调、推进工作进度。目前,已完成《文件汇编》、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基础性工作。

(二)加强培训,明确目标要求。年10月,在教育系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培训会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向我县近70名教育局中层以上干部及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全面解读《X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手册》。年3月起,先后在木城镇、县教师进修校开展业务培训,县教育局计财股、人事股、教育股、教仪站负责人指导全县40余名业务骨干清理核实填报办学条件10项指标。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教育局相关股室和学校分别到XX区、XX市,学习指标体系和建档要求。7月初,教育局领导班子分六个片区再次对相关指标系数落实情况进行摸底排查,落实机关工作人员对联系学校定期进行督查。

(三)加大投入,确保硬件达标。一是加强学校基础建设。以来,投入近2亿元,新建校舍约6万平方米,维修加固5万平方米。今年,安排700万元用于均衡达标建设,涉及学校14个,主要用于添置设备、食堂改建、运动场建设等。二是进行城区学校布局调整。2014年9月,将青州中、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夹江一中、夹江二中派出优秀教师,帮助打造精英团队。积极探索“依托夹中,振兴焉中”办学模式。围绕夹江外校搬迁新建,将原址校产整体划入夹江一小。三是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目前,已投入近460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中信息化建设661万元,班班通1600万元,仪器设备1800余万元(小学理科338万元,中学理科272万元,小学音体美686万元,中学音体美518万元),图书室建设500万元。全县信息技术计算机台数达标100℅,电子白板达到“校校通”、“班班通”,仪器设备基本达标。7月以来,全县学校加快推进图书编码上架,一批学校已完成前期工作。四是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全县学校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挖掘自身特色,塑造文化主题,打造校园文化。

(四)提升素质,狠抓队伍建设。以打造校长、教师综合素质为重点,基本实现全县师资均衡。一是严格干部管理。坚持把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全面实行学校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制度。7月,完成所有学校、直属单位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工作。二是促进教师合理交流。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男53周岁、女48周岁以下的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满9年以上,实行定期交流,每年交流的比例为专任教师总数的10%。三是完善新教师招聘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每年从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考中小学教师,解决结构性缺编和艺体教师缺乏问题。、2014年、2015年分别招聘18、22、20人。四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强化师德建设,成立名师工作室16个,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定期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

(五)科学管理,严控班额容量。为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我县严格招生政策,中小学招生按照“严格程序、分批录取,严格标准、严控入口,总量控制、阳光操作”原则,进一步规范编班,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今年城区初中招生人数减少200余人,小学招生人数减少 120余人。从2015年9月起,城区学校各年级接收转学生原则上按“出一进一”的办法执行。

(六)强化问责,严格督查督导。今年以来,对学校、单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专项督查5次,教育局班子成员分片区深入学校现场办公近20次。根据督查情况,严格问责机制,截止6月底,免职处理推进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的校长2名,对6名进度滞后、行动迟缓的校长诫勉谈话,限期整改。从8月起,县目标办、县政府督查室、县教育督导室将对相关县级部门、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面督查,督查结果在全县通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增长速度与城市扩张、人口集聚不同步,形成严重区域和结构失衡,县城学校人满为患,存在大班额现象,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二是学校办学经费不均衡,按照县财政管理体制,学生数量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经费,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流失、学生数量减少,导致办学经费更加紧张。三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优质师资总量不足,教师素质提高的任务重。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已进入督导评估验收倒计时,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工作督查,对照检查验收标准查漏补缺和完善资料,确保省教育督导团的督导评估合格。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要坚持高位均衡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保证优质学校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和师资配备的力度,为薄弱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要优化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办学模式,把寄宿制学校作为农村学校建设的`方向,解决农村学生居住分散上学往返难、留守子女无人管的问题。三要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有效缓解公办教育的负担,使其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四要对那些已纳入规划并进入程序的学校建设项目要加快推进,力争尽快解决相关学校的现实问题。

(三)政策倾斜、扶强助弱。坚持“两手抓”,一手继续抓品牌学校建设,做长“长板”,发挥优势,培育典型;一手继续抓边远薄弱学校支持力度,补齐“短板”,共同进步,均衡发展。坚持公共教育经费适当向边远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制定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带动边远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优质培训资源,将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二要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带动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大力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加快名师培养步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要提高新教师的招收数量和质量,在招考新教师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实际教学能力的考察,同时要面向县外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四要加快推进教师定期轮换交流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实行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联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要科学合理地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和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工作,既要保证优质学校优势不减,也要保证薄弱学校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加快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的速度。五要针对全县教师“超编缺员”的现状,应对哪些因撤并或生源萎缩导致的学校教师基数大的情况,进行转岗培训和调整。

篇1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教育是社会各利益群体关注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是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义务教育是为每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每个应受教育对象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三州战略”、建设先进自治州、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州政协主席会决定将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调研内容。根据州政协主席会的安排,7月中旬,州政协副主席杜成明、谭建军带领科教文卫体、文史委员会及部分州政协委员,会同州教育局的同志组成调研组,对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到鹤峰、来凤、、巴东、建始5县市召开了县市政府、政协,县市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中小学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到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利川、宣恩、咸丰三县市上报了相关材料。同时,邀请州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我州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为教育办实事、解难事,基础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州现有义务教育学校848所,其中小学701所(含教学点449个),初中147所。小学在校生23.9万人,初中在校生14.4万人。小学教职工1.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5万人;初中教职工0.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83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54%。全州“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建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初步确立。在“普九”攻坚结束后,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州基础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市政府行使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统筹权、决策权和管理权。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同年,省政府也出台了《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开始试点。我州鹤峰、、建始三个县市先后被确定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试点县市正在按省要求实施,其他县市也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了工作议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初步确立。

(二)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州被列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两免一补”政策率先落实。近年争取中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工程,每个试点县得到1000万元以上。二是地方财政尽力保障。州政府对教育实施目标责任管理,每年与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年末进行考核。尽管县市都是吃饭财政,都尽力保障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仅实施农村教师“安教工程”,建设教师住宅小区和周转房,累计投入资金1.99亿。三是利用社会资金。鹤峰县下坪中心小学食堂由民营企业家赞助100万元修建。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州委统一部署,州、县市政府坚持把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纳入政府公开承诺的实事办理范畴,强力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条件。一是校舍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完成寄宿制学校校舍11万平方米,改造50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全州小学分别减少砖木、土木结构校舍24.3万、10.8万平方米;初中分别减少砖木、土木结构校舍4.08万、1.8万平方米。二是寄宿学生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全州小学学生宿舍增加3.8万平方米,初中食堂面积增加2.7万平方米。新增食堂均按标准化要求建设。有的乡村学校都建起了学生浴室等生活设施。三是教育技术装备不断加强。全州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建有校园网的小学数量翻了一番,达到111所,建有校园网的初中学校增加19所,达到72所,56所初中建成理、化、生标准化实验室。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并积极探索师资配备均衡办法,一是建立了“退一补一”的补充机制。,我州教师配备开始严格执行省定标准,退一补一。200年,全州一次性解决初中教师缺编问题,补充200名;全州一次性解决36个边远乡镇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问题,补充190名;从开始,连续5年每年补充600名用以解决教师不足。按省定标准综合计算,我州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数量达标。二是“安教工程”全部启动,加强了教师住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修建教师住房23.8万平方米,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为城区教师向农村学校交流提供了条件。市崔坝镇集中为教师建了经济适用房,形成了教师住宅小区;鹤峰县邬阳乡栗子小学仅16名教师也建了9套教师周转房。今年全州套经济适用房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充分争取了省教育厅“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大力向倾斜,大批教师受到培训;州内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不同层级和形式的培训提高了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市开展了“名师工程”,今年给108名教师授予了名师称号。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尽心育人。四是开始了城乡教师交流的探索。各县市采取城区教师农村支教的形式进行了小范围的城乡教师交流。巴东县野山关镇给到教学点的教师每月给补贴50元交通费。五是利用“资教计划”和“特岗计划”的实施,全州有300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改善了农村教师知识结构。

(五)学生免费就学目标基本实现。全州于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农村学生开始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享受了免费政策。各县市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解决弱势群体入学问题。鹤峰县建立了孤儿学生、特困生两项救助基金。对于因父母进城务工随迁就读的学生,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妥善解决其就学问题。

(六)根据县情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来凤县开始着手研究“初中向县城集中”的规划,拟在县城办3所标准化寄宿制初中,让所有初中学生进城读书,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纵向比,州义务教育发展较快,但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的要求和实际需要比,差距仍较大。

1、经费政策未完全落实,经费投入没有同幅增长。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用不到位。按要求,既要依率征收,且要全额用于教育,但教育目标责任考核时,八县市仅两县市落实到位,一半的县市征收比例不足40%。二是上级固定性转移支付用于教育部分用途不当。按规定不能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但仍有县市仍将近一半资金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三是经费投入没有同幅增长。,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35.24亿元,增支18.72亿元,增幅16.1%,而教育支出增幅仅14.2%,

2、基础设施与标准化要求差距较大。一是校舍面积不够。包括布局调整后闲置未用校舍面积在内,全州小学生平校舍5.94平方米,初中生平校舍9.57平方米,与省定小学生均12.25平方米、初中生均13.41平方米的校舍基本标准差距较大。具体到学校,村级学校生均面积均超标,城区和乡镇学校生均面积均严重不达标。二是校舍质量仍然不高。现有校舍中砖木、土木结构校舍占32%,危房率33.88%。三是功能用房紧缺。学生宿舍紧缺状况更突出。省定标准寄宿制小学生均3平方米、初中生均3.3平方米,单人单铺。全州寄宿制生均宿舍面积小学仅2.3平方米,初中仅2.5平方米。我们所到的学校均极为拥挤。市崔坝镇徐汇希望小学,1米宽的床睡3人,崔坝民族中学26平方米的寝室住40人。四是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全州小学体育器材、美术器材、音乐器材和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的仅11%—22%;初中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配备达标的仅24%—30%,理化生实验仪器配备只占53%。建始县174所义务教育学校,仅4所建成了标准化实验室。新建的实验室,都是24组到28组配置,由于班额过大,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仍然无法有效保证。仪器设施的欠缺,导致义务教育理科教学质量不高,最终反映到高考时,理科上线率低于文科上线率。

3、师资队伍与客观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教师数量总量满编实际不足。综合计算,全州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备已达到了省定标准,但因以下几个因素使教师数量仍有较大缺口:397所寄宿制小学、140所寄宿制初中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按1:100算需要1800名老师;乡镇小学附设学前班按小学的师生比配备,需1600人;乡镇中心学校占用教师编制500—600名;不算小学449个教学点的1000多名教师,约4000名教师编制是原来核编时未考虑到的因素。二是教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从年龄上看,“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现象较普遍,越到基层,教师的年龄越大。建始茅田的一个教学点,3个老师全都是58岁以上的。从学历上看,全州小学教师中,高中阶段学历的占38.41%,高中阶段以下学历的还有1.1%;初中教师中,高中阶段学历的占3.85%,高中阶段以下学历的也还有6人。鹤峰县邬阳乡栗子小学16个老师,除7个资教生外,9个老师有2个学历不达标。三是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缺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部分学校靠资教生缓解了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还靠放课程光盘来进行英语教学,而音乐、美术等课程无法开设。

4、四是城乡发展失衡。全州义务教育学校中,农村学校占82.67%,农村学生占60.46%,义务教育绝大部分在农村,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全州近30所义务教育州示范学校,农村学校仅占3所;初中中高职称专任教师,城镇教师409人,农村教师仅293人。大部分质量不高甚至是危房的校舍在农村学校。据/学年统计,小学、初中学校砖木、土木结构校舍中,农村小学占90%以上;农村初中占75%左右;d级危房基本在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城镇,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镇,城镇学校超级大班大量出现,各项指标严重超标。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大量闲置,使用不优。我州因地域特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分散,经过几轮布局调整后,情况仍未完全改变。小学目前仍有449个教学点。市55个教学点,师生比仅为1:8.54;来凤县绿水乡梅子树教学点,81个学生,有10个教师。师生比也是1:8.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教学点一名教师教一名学生。

造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是历史欠账过多,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时难以改变。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年代,县、乡、村分别负责办好各自所属学校。我州县市都是“吃饭财政”,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县、乡、村均无力办好学校,学校条件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过多的历史欠账形成了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主观上是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不牢。由于处于发展期,经济发展任务繁重,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出现教育为经济发展让路的现象。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民族整体素质能否得到提高,事关长远发展能否得到保障的大事,必须强力推进。州享受国家、省多项优惠政策。尤其是随着“三州”战略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热火朝天、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紧锣密鼓,全州上下都在积极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为把建成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目标努力。这些都必须要有人才支撑,人才要靠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应急与谋远相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深化认识,牢固树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公平是其本质属性,均衡发展则是实现公平的必由途径。保障公民享受公平权利,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国家已把均衡发展确定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湖北省明确提出2015年前全省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均衡,即上级有部署。当前义务教育出现择校热,折射出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烈期盼,即群众有要求。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主动应对发展需求。不求政绩显现于本届,以公平为最高价值追求,以利长远为根本目标,在决策时,要优先考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加大投入,消除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政府要把增加经费投入作为履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职责的硬任务,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支撑。一是继续加大向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拓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来源。二是保障法定教育投入。不折不扣执行现有教育投入政策。州、县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明显提高;要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全额用于教育;固定性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且不能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本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拨付标准,坚持“上进下不退”,确保实现“三个增长”。三要落实国家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教育的规定。

(三)改善硬件条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是基础。一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应对社会“就优入学”的心理,抓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条件的改善。既要应急扩大城镇现有学校规模,尽量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之需,也要立足长远,把城镇教育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预留满足需要的教育用地。尤其是在政府规划建设的新城区中,学校要同步规划建设,确保城区学校布局合理。二要做强农村义务教育,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新增教育经费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要将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难题,另一方面以此促进学校布局调整,提高规模效益。要抓住国家“校安工程”项目实施机遇,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要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后勤“十有八配套”建设,改善寄宿学生生活条件;要抓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为义务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配备均衡是关键。一是要着力解决小学教师补充问题。到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将达到31万多人,比现在增加7万人;学前班适龄儿童有3.5万人。生源数量增加教师数量必须要增加;同时目前小学教师结构也必须改变,普九结束后,多名优秀点的从小学拔到初中、有3000多名民转公、还有3000名资教生。民转公教师很多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资教生政策究竟什么时候变也无法预料。因此,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应对措施。二是坚持教育、引导与激励并重,充分调动现有教师队伍积极性。既要重视教师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对教书育人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价值认同,让他们工作更加安心,也要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工作更加舒心。如在全州开展“三名(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程”等活动。三是狠抓教师培训。既要倡导教师同行互助,自主学习提高;更要努力为教师培训提高创造条件,尤其经费上要有保证。四是大力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扩大交流面,建立优秀教师在农村成长,优秀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机制,把教师农村从教经历作为评聘中、高级职称的刚性条件,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学校教师增加津补贴。

(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动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均衡是核心。一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为素质教育推进营造良好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把重点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弱化中考选拔功能,消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引导学生就近入学。

(六)建立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长期不懈努力。一要建立财政、人社、发改、编办、住建、规划、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难题,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把义务教育作为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法规支撑体系。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条例》,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事项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