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的美学旨归

power200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power2008”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论《边城》的美学旨归(共8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论《边城》的美学旨归

内容摘要: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片人间净土。但边城虽然是一片人间罕有的净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并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们的生命里也充满了悲剧,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无常。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也确实读出了他对一切真、一切善、一切美的生命发自内心的祝福,从中读者也能获得心灵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慰藉。或许,这是沈从文作品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最重要根源。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祝福生命 主旨意蕴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片人间净土,一片让人心醉,引人神往的人间净土。与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一样,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边城》在中国大地也被尘封了许多年。当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受到冷遇之时,海外学者们则对它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包括《边城》在内的沈从文作品终于得以在中国大地上重见天日之后,大陆的读者和文学研究者同样被它们深深吸引了,竞相投入到对它们的研究中去,相关的学术论著不计其数。关于边城作为人间净土所特有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曾被读者和文学研究者们津津乐道。或许时至今日这些观点几乎已经变成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了,但湘西世界的魅力却并未有任何消退。相信每一个读者均可感受到边城作为人间净土所特有的美,无需多说。

但边城虽然是一片人间罕有的净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并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们的生命里也充满了悲剧,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无常。比如翠翠的父母因对歌而相恋,又最终因无法结合而双双殉情;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纯真秀美的翠翠,因而展开了爱情竞争,大老因在与二老的爱情竞争中失败而在乘船而下的途中遇险身亡;老船夫为了翠翠的幸福而积极奔走,却屡受顺顺父子的误解,在未能为孙女找到理想的幸福归属之前就在雷雨之夕抱憾终天;二老因感到自己对大老的死负有责任,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爱并被父亲逼着接受碾坊而出走不归;而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懂事了的翠翠则一边守着渡船来回摆渡,一边痴心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虽然希望是那么的渺茫。可见,无常命运的阴影笼罩在边城这一片明丽的人间净土的上空,作为人间净土的边城和其中无处不在的人生苦难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

作为人间净土的边城摆脱不了苦难如影随形般的纠缠实不奇怪。人世就是苦海,苦难是人生所避免不了的。自古以来,不论帝王豪杰还是凡夫俗子,其实都是在这苦海中沉沦,无人能够幸免。这是古往今来的无数宗教家、哲学家已经一再向世人揭示过的真理。沈从文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回避这一点,否则《边城》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部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古往今来,人类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恐怕都未曾放弃对人类苦难的关注。

应当说,揭示人类的苦难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最重要主题之一,作家们以这一主题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并非只有沈从文在揭示人类的苦难。而且作家们揭示的苦难多种多样,触目惊心。就这一点而言,沈从文也未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但那时的大多数中国文学作品往往受时髦思潮的影响,认定社会制度的不良、阶级的存在是人类苦难的唯一根源。所以这些文学作品也就认定,要消除人类的苦难就应当从改良社会制度,消除阶级分化着手。这些作家大多是乐观主义者,认为只要改良社会制度,消除阶级分化之后,人类的苦难就必将烟消云散,人间就会变成欢乐的海洋。当然也有一些不受时髦思潮影响的作家把人类苦难归于别的原因,比如归咎于人性的险恶等等。或许是由于洞察了人性的稳固性特别是人性的险恶从古到今都未有多大变化,因而持这一主张的作家大多比较悲观,他们并不怎么相信人类有超越苦难的可能。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沈从文并没有对人类的苦难之根源进行上述两种简单化的归因。固然,边城里的人们并非没有贫富之别,也并非没有身份之异,但这里却没有上层阶级对底层阶级敲骨吸髓的剥削,也没有底层阶级对上层阶级不共戴天的仇恨,也就没有血与火的相互杀戮,因此边城人们的苦难不具有鲜血淋漓的特征。同时,边城里虽也不乏势利之人,却并没有一个心如蛇蝎之徒,更没有这样的恶徒在人与人之间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因此边城人们的苦难也不是人心险恶造成的。分析边城里的人们遭遇的.苦难即可发现:它们与社会制度、阶级分化无关,甚至与人性险恶也无关系,它们更多来自无常的命运。

古往今来的人类社会都充满了苦难,古往今来的哲人也都在苦思消除苦难的良策。或许我们能通过一些途径来消除一部分苦难,如通过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之苦,发展教育消除愚昧之苦,建立良好的制度来消除不公之苦,等等。应当说,在上述诸多方面人类确实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人类的苦难。但必须承认的是,不管时代如何进步,生老病死、聚散离合等命定的苦难是我们永远无法消除的,因为它们来自无常的命运。对于无常命运带来的苦难,我们其实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祝福生命。祝福不是许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不少文艺作品以先知的口吻信誓旦旦地告诉苦难深重的芸芸众生,只要他们追随某个理想,采取某项行动,就能赢得一个堪比黄金世界的完美未来。这类文艺作品在它当初许诺一个完美未来之时,未必没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但一旦未来果真到来,需要兑现许诺时,这类文艺作品往往就显得那么幼稚可笑了。沈从文的作品中并没有给芸芸众生许诺一个未来的黄金世界或别的完美世界,片言只字的许诺都没有。任何一个仔细阅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均可发现,在包括边城在内的沈从文的作品中往往都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对于未来的忧虑。这说明他并不是肤浅的乐观主义者,因此他无法信心万丈地许诺。他所能做的只有祝福。相对于那种激动人心的关于黄金世界的许诺,祝福不能改变什么,也不能兑现什么。它只是污浊人间里的一泓清泉,黑暗世界里的一道光源。有了这一丝清泉和一道光源,世界未必会变得更纯净和更温暖;但没有了这一泓清泉和一道光源,世界必将变得更污浊和更阴暗。由于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完美,因而那种许诺一个未来的黄金世界的文艺作品总有一天会丧失其魅力,最终被弃如敝屣。但只要人心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异,只要人类心底还存有对于纯净和温暖的渴望,那么污浊人间里的一泓清泉,黑暗世界里的一道光源就不会丧失其魅力。沈从文的湘西系列诗化小说之所以无法被永久埋没,原因恰在于此。

祝福也不是悲悯。悲悯可以施于任何人。人类的生存本来就具有悲剧性:要受生老病死之无常的折磨,要受悲欢离合之命运的摆弄,终日在大地上往来奔波,追名逐利,却最终只能归于尘土,一切都化为虚无。想想芸芸众生的悲剧意味,怎能不悲而悯之?即使是坑蒙拐骗的小人,阴险残忍的恶徒,卑鄙无耻的丑类,乃至杀人如麻的暴君,其实也都是可怜的生物,因而也同样值得悲悯。不是吗?佛祖释迦牟尼就将悲悯施与了一切人,不管那人是贵是贱,是善是恶,是正是邪,是忠是奸,无不可以悲悯之,无不可以普度之。可见,只要我们拥有了博大的悲悯情怀,则芸芸众生无不可以成为我们悲悯的对象。但只有善良的人们才需要我们的祝福,才值得我们祝福。可悲的是,在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上,总是善良之人最容易遭受各种伤害,承受各种厄运,而邪恶之人则往往春风得意,尽享荣华富贵。古往今来,世界各地,无不如此。对于这种状况,我们无比迷惘,无比困惑,更无力改变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祝福普天下一切善良之人。而祝福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艺术。尼采说得好:“艺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祝福,将生命神性化。”[1](p385)艺术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肯定和祝福,对生命漠不关心,那就丧失了艺术之为艺术最根本的东西,这样的艺术注定是速朽的。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中的人们是那么的淳朴善良,古道热肠,那么的富于神性,却又遭受着无常命运的簸弄,隐含着深刻的悲哀。他们需要我们的祝福,他们也值得我们的祝福。而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也确实读出了他对一切真、一切善、一切美的生命发自内心的祝福,从中读者也能获得心灵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慰藉。或许,这是沈从文作品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最重要根源。

注 释:

[1][德]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篇2:论宋代美学

论宋代美学

宋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完整的主体审美意识、繁博的'审美形态、独特的风韵格调,彬蔚大备,郁郁乎文哉.它既承绪于前代,又改变了前代,给后代的美学史以深刻影响.宋人富于原创精神,获得了创新性美学成就,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审美形式和美学理念.宋代社会与宋美学、宋学与宋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表征着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宋人的文化一审美心态和思维机制、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形成的审美风貌,构成了一轴灿然瑰丽的画卷,成为后人所神往的美学世界.

作 者:吴功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210013 刊 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2(1) 分类号:B969 关键词:宋代美学   宋代社会   宋学   审美心态   审美形态  

篇3:解构主义美学论(下)

解构主义美学论(下)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它代表着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兴盛,与结构主义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德里达的批判方法是从被批判者的理论内部找出其矛盾,找出瓦解自身的力量,让结构自行解构.他从否定社会、怀疑社会走向否定秩序、否定结构、否定既存的.语言体系.这一对结构主义批判的胜利,体现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决定性转折.

作 者:李庚香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刊 名:长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13(2) 分类号:B83-06 关键词: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   美学   德里达   巴尔特  

篇4: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是一部具有“韵外之致”的艺术建构,它不仅使人联想到古典诗文中表达的怀乡忧思情怀,更使人领悟到沈从文作为现代人的生命体验的诗性,那么,如何论析《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中,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小说以湘西边城茶峒为背景,描写了以摆渡为生的年过古稀的老人和她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与翠翠之间发生的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亲情,邻里之间淳朴的感情,来表达湘西民族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是这么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情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①沈从文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②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③。朴简约的语言风格,通过对湘西民情的歌颂,对美好人性的讴歌,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重新剖析人生,远离城市的纷繁复杂,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者把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边城人民的赞扬中,也反映出了从湘西山水中走出来的作者本身的美好品格。小说《边城》古朴而又绚丽的风俗画卷中,演绎了一段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故事,在边城茶峒,翠翠和外公一直以摆渡为生。一次在端午赛龙舟盛会上,翠翠不幸与外公走失,幸好遇到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在他的帮助下,顺利返回港口。就这样,翠翠就喜欢上了傩送,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托人去说媒。与此同时傩送被王团总看上,并允诺要把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赠与傩送。但是傩送拒绝了,他与哥哥天保相约唱歌让翠翠做出选择,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自己外出闯滩,却不幸遇难,傩送由于哥哥的死悲伤过度无心留恋儿女私情而驾舟远去。正在这时,翠翠的外公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阖然长逝,留下了孤苦的翠翠终日在港口渡船日日等待着那个不知何日归来的人。

《边城》从四个方面体现出人性美。

第一,从主人公翠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是“爱与美”的化身。从小在边城茶峒出生的她,在古朴绚丽的自然风光的教化下,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美丽大方,天真善良。她那明净澈亮的眸子里闪烁着天真纯洁,不谙世事。与爷爷相依为命,在渡口十年如一日的渡船却从不收游客的船钱,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爷爷去世后,坚强的她独自撑起了生活的重担,继续完成她和爷爷的渡船之旅。情窦初开的她,在面对爱情时,能坚定自己的选择,对爱情忠贞,矢志不渝,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没有因为各中曲折而放弃。在得知傩送驾舟离去时,她没有抱怨,没有绝望,只是傻傻的依旧每日渡船,等待着情人的归来,虽然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也不知道他到底会不会回来,她只是痴情的等着。沈从文所要谱写的是翠翠身上体现出来的关于人性美的爱情颂歌。

第二,作品的人性美体现在老船夫为路人渡船上。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勤劳朴实、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他从不收路人的船钱,如果实在推脱不过,他就拿着托人到茶垌去买茶叶和草烟。茶叶,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草烟则被一扎一扎挂在老人腰带边,过渡人谁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在碧溪蛆,船是老人的劳动工具,几十年如一日,过往的行人随叫随到,把凡是要过渡的人总是热情地迎来送往。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离开了那个他为人民服务50多年的渡口,带着一丝不舍,有带着些许安详。当人们得知老人去世时,老老少少的人们都去间老人最后一面。不难看出老人的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换来的是人们的尊重。老人是桥的化身,从老人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宽宏、博大的美。老人用自己一双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桥,这桥联结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老人是渺小的,然而老人是最伟大的,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化的自然更合乎人们的理念。

第三,作品表现人性美是通过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面对爱情时,相互坦诚,豁达大度。天保喜欢上了纯真善良的翠翠后,虔诚地派人去说媒,当得知自己的弟弟傩送也喜欢上翠翠以后,并没有夺弟弟之所爱,而是能与弟弟公平公正地用唱歌的方式让翠翠自己选择,这样既不能伤害兄弟间的感情,又给了翠翠自主选择的余地。到最后,他为成全弟弟傩送,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爱情,远走他乡去闯外滩,然而不幸遇到意外。从天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豁达大度,敢爱敢恨的人性美。他遇到爱情敢于争取,为了兄弟之情敢于放下,我们从他闯外滩也可以看出他对翠翠的爱之深。弟弟傩送笃情专情,在面对王团总要以碾坊作为自己女儿陪嫁嫁给他时,他并不为之所动,而是毅然决然的坚守着自己心里的那份爱,宁愿放弃碾坊选择渡船。对翠翠的爱纯洁,真切,始终不渝。但是最终却因为哥哥天保的意外离世而悲痛欲绝,无心留恋儿女私情而驾舟远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傩送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面对哥哥的'死,他感到愧疚,失去亲人的痛和自己心里的那份自责让傩送无法面对和翠翠之间的感情。他驾舟离去,也许不久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沈从文描写的湘西边城的人民,兄弟间并没有为了爱情像都市人那样互相争斗、不顾及兄弟情义、不择手段地获取爱情。从这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对湘西人民这种淳朴的真善美的歌颂。

第四,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我们还可从湘西人民邻里之间的关系中看出来。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老船夫每次去城里的时候,总会有酒家屠户给他递上鲜肉和烧酒,他们的慷慨豪爽,他们的热诚质朴,都是湘西人民所独有的美好的道德品性,。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边城茶峒人的古道热肠。沈从文所描写的边城,是个极度净化、理想化的世界,这里人民的古朴善良,守信自约,正是都市人所缺失的。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翠翠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老船夫慷慨帮助他人及其对孙女的爱,描写了三个年轻人之间爱情的抉择,描写了兄弟之间的情谊,以及邻里之间的真诚,表达了湘西民族古朴纯真的风情,其乐融融,让人向往的和谐家园。沈从文在谈到关于《边城》创作时说:“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和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④他期待着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造我们民族的美德。作者的这一追求无疑是建立在批判现代文明扭曲人性的基础上。总之,《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

篇5:论《边城》的思想倾向

摘要:《边城》的思想倾向是极为复杂的。它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淳厚古朴的民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忽略了现实生活中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述了《边城》思想倾向的复杂性。

关键词 人性美 阶级性

中篇小说《边城》,写于一九三四年,是沈从文创作达到高峰期的作品。在对《边城》思想倾向的评价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意见分歧。近年来出现一种明显的偏向,就是全面肯定《边城》的思想倾向。较有代表的是以下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第一,一味赞赏《边城》所表现的人性美,以为人性美正是《边城》思想倾向的积极意义之所在;第二,认为《边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般的社会生活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存在,作品所表现的淳厚古朴的民风和原始的生活方式是有积极意义的。我认为《边城》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不加分析的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科学态度。下面我想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来看《边城》思想倾向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来分析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的问题。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作者自己说得很清楚,就是自觉地表现人性美。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地说明。”① 沈从文所以写《边城》,就是为了把丧失净尽的“民族品德”加以重造,探讨这个民族“目前的堕落处”和“过去的伟大处”。②在沈从文心目中,人性是美的,它集中体现于一个“爱”字:两性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

《边城》中的老船夫,勤勉地为过往行人撑渡船摆渡,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而且把这视为自己的本分,决不因此额外收取别人的摆渡钱。老船夫疼爱自己的孤雏孙女,热心地为孙女的婚事奔走打听。他待人宽厚,律己却很严。总之,这是一个饱经沧桑,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而依然保存了善良心地和美好品德的劳动者形象。老船夫的孙女翠翠,纯洁、活泼,豆蔻年华。她继承了爷爷的善良天性,热心帮爷爷尽守好渡船的职责。翠翠爱上了俊爽能干的傩送二老,然而她的爱情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不幸,由于一系列误会的产生,爷爷已经长眠地下,离家出走的傩送二老尚未回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③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翠翠永远在等着,她的一颗心永远在为自己的心上人跳动。这是一个未被任何世俗尘浊污染,纯洁到透明的美丽的少女形象。

《边城》以欣羡的笔调描写船总顺顺身上的人性美。他不但不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谋私利,相反,却处处体谅“出门人的甘苦”和“失意人的心情”,“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对闻名求助者莫不尽力帮助”④,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备受人们尊敬。我们当然不能断然否定像顺顺这类人物可能具有这种道德美、人性美。文学表现人性美必须在人性与阶级性的对立统一中来表现,要揭示出人物阶级性对人性美的制约和影响。但是,《边城》却一味写船总顺顺如何正直和平,乐善好施等美德,而对他作为一个地方权势者所必然具有的阶级性却弃而不顾,抽去人物的阶级性,来表现一种抽象的人性美,这样的作品就容易产生以人性美涵盖一切的倾向,缺乏真实性和可信性。

下面我来分析《边城》所写的那种桃源仙境般的世界,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在作者笔下,“边城”几乎成了和谐美满的桃源仙境,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呢?近年来一些评论对《边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认识不足。有些评论家认为“《边城》反映的是30年代的社会生活。当时中国正处在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之中。然而,小说描绘的却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诚的`‘爱’的桃源仙境。”⑤它“是作家善良的心为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寻找寄托灵魂的伊甸园。”⑥其实,这些纯理论的批评意见是脱离了《边城》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的实际。细心读者都会发现小说中反映的生活是有一定真实基础的。小说虽写于30年代,但它反映的却不是30年代的社会生活,而是作家对家乡湘西地区代初期社会情景的追忆。这从小说第一章关于翠翠的母亲“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相熟后,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的介绍,和“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穿起绿盘云得胜褂,包青绉绸包头,如何使乡下女孩子动心”的交代中,就可确信翠翠是出生在清朝末年而不是民国初年,到翠翠十四五岁时,那该是“五四”运动时期。所以《边城》中描述的环境、人物事件也该是“五四”运动前后的生活情景。那种指责小说和时代“显得不和谐、不合拍”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但我也不否认,《边城》确存在忽视阶级性的倾向。沈从文在小说中描写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多数是不自觉的,有时离开人物的阶级身份,甚者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把剥削者也描写成谦谦君子。

《边城》是最能代表沈从文描写乡土民情风格的小说之一。从总的思想倾向来看,它描写了一种健康的世态,歌颂了边地民俗的淳厚和湘西人民的强悍,赞扬了那里的富有人情美和心灵美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作者一心要维护和恢复湘西边地的淳厚民俗和朴素的人性,致使作品流露出一种怀旧情绪,缺乏应有的时代感,甚至掩盖了现实生活中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边城》的思想倾向是极为复杂的。

注释:

① 从文习作选•代序.

② 边城题记.

③④ 边城.

⑤ 徐葆煜.<边城>不是现实主义作品.书林,1984年第1期.

⑥ 同一主题旋律下的不同时代乐章――略谈鲁迅、沈从文、张弦的爱情婚姻小说创作.今日文坛,1987年第4期.

⑦ 赵福生.论沈从文抒情小说的思想基础.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篇6: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

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

托马斯・门罗在反对“思辨美学”的抽象性和“实验美学”的机械性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美学”.它从研究艺术作品的角度切入美学,把艺术作为美学的核心和生长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美学.但是,门罗对认识论和实证科学的迷恋,使他的美学遗忘了情感这个阿基米德点,结果美学被置换成一种技术学或知识学.这样,门罗的美学不仅没有走向他自己所期望的科学的美学,反而堕入了一种新式的自然主义.

作 者:倪勇  作者单位:淄博师范大学,哲学系,山东,淄博,510000 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7(1) 分类号:B8 关键词:门罗   科学美学   超越   新自然主义  

篇7:论柏格森的生命美学

论柏格森的生命美学

柏格森作为20世纪美学第一人,其深层思想结构和美学范畴的设定,开启了20世纪众多的美学领域和美学方向。在他的不乏矛盾的艰难思想选择中,我们看到了现代西方美学诞生时的阵痛。由于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扭转了理性美学这一19世纪“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故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这一原始创新的思想活性。

作 者:李庚香  作者单位:吉林省委 办公厅,吉林 长春 130055 刊 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2(6) 分类号:B83-069 关键词:生命冲动   绵延   深层自我   直觉  

篇8:论《周易》的美学观念

论《周易》的美学观念

通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和中和之美,通变入神和变化之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等的`有益阐述,试图说明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作 者:崔波 CUI Bo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6) 分类号:B83-0 关键词:<周易> 的知识脉络' >  阴阳   美学观念  

相关专题 边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