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务工子女的习作能力

嗨嗨嗨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嗨嗨嗨嗨”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整合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务工子女的习作能力(共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整合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务工子女的习作能力的论文

整合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务工子女的习作能力的论文

摘要从加强课外阅读,教给读书方法;指导观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培养想象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指导反复练习,掌握习作技巧四方面入手,长抓不懈,定有成效。

关键词务工子女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04-0006-02

我们学校地处厦门海沧区的生活区,成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让子女上学的首选学校。如何让外来务工子女在新的学校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成了我们学校所有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实践。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实施建议,强调:“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地域不同,之前所受的教育不同,到新的城市后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促使我从中摸索出习作从抓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入手,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规律。

一、从加强课外阅读入手,教给读书方法——多读

有的来自农村的务工子女文化生活相对缺乏,导致见识狭窄,词汇量小。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习作的材料。

1.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由于小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以致于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等等。作为语文老师,我尊重他们各自个性的独特性,针对各类学生的个性特征,个别化地因势利导,介绍他们阅读相关读物,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各种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有关材料阅读,让他们在比赛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方法上,我予以适当的指导。如阅读一份报纸,我指导学生采用“快速游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当然,学生在读中必然会碰到读不懂的字词,我就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来阅读并养成习惯。(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不断增加词汇量,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为此,我建议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我还要求他们在读书过程中随读随记,不仅摘录好词好句,还要写下读后感。这样不但使学生真正将一本书读懂读透,还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二、从指导观察生活入手,丰富习作素材——多看

1.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习作教学中的观察,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取习作材料的方法。外来务工子女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任何事物都很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教师更要抓准这个契机,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平时我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从而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在指导写《我们的学校》这篇习作时,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我们的学校,在熟悉校园的同时,有意识地按观察顺序引导,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鲜明的印象。

2.引导实践,体验生活

教过习作的老师应该有体会,每次写学生有切身体验的习作,其习作的生活气息就特别浓,叙述也详细具体,语言也特别丰富、生动。而写没有切身体验内容的习作,就显得空洞,语言贫乏。所以学生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对活动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比如说写《一次家务劳动》,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瞎编乱造。因此,我要求学生学做家务,让其亲自实践,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但能得到素材,而且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从培养想象能力入手,提高习作能力——多想

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习作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语第五册开始,几乎每学期都安排了想像习作。如人教版语第六册第六单元: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像,写一写。这一类想像习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为想像的起点,结合心中的憧憬进行想像。比如让学生想像未来住的房子,先让他们说说现在自己的住房子是怎样的?有哪些优点?你希望你的房子还具备哪些优点?让学生充分想像。在想像的过程中,因为老师把憧憬想像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所以学生能自由想像,如: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发明一个收放自如房子,爱搬到哪儿住就搬到哪儿……”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发明一个会飞的房间,像一只小鸟一样可以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着,带着我周游列国……”。

四、从指导反复练习入手,掌握习作技巧—

—多练

1.加强口头习作的训练

“说好是为了写好。”口头习作练习,使学生又动脑又动口,能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表达、评析文章等能力,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逐步从惧怕习作转变到兴味盎然地练文。为了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我让学生模仿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发生在学校里最感兴趣的人和事,评论学生眼里的热门话题,要求把话说得通顺,把事说得清楚就可以。学生有了说话的兴趣,再提高要求,让学生说说平时的日记,要求讲得有条理,围绕着一个意思说。最后,可让学生根据要求,用一定的时间思考,进行构思,然后试说片断习作,要求做到说话内容具体、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这样学生写起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2.通过小练笔习作,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

传统习作,无论是学生的写或是老师的批改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学生就很难品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如利用节日进行小练笔:六一节到了,学生在小练笔中写到了在学校的传统项目文艺汇演,哪个节目如何精彩。秋游时,学生在小练笔中描写了学生的模拟长征的过程,其间的艰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还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了情感。

总之,习作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要想让务工子女们爱上习作且会习作绝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抓住且落实好从“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四个环节,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习作,在习作中成长

篇2: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与运用论文

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与运用论文

习作犹如酿蜜,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在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科学地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灵活运用,力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酿造习作的“甜蜜”。

一、课内积累,汲取精华

常言道,得法以课内,得益以课外。为了让学生学会积累并有效运用,我深入钻研教材,挖掘优质教学资源,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课内积累。

1、欣赏品析,积累语言。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作品文质兼美,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巧妙构思、精彩语言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文中有大量的词汇、优美的句段,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日积月累”中的古典诗词、名言警句。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和品析这些语言,弄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并让学生分类摘抄,写上自己的体会。还要求学生对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和部分文辞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语段反复涵咏,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心灵感悟,积累情感。“情动而辞发”,学生的习作只有蕴蓄真情,才能打动读者。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取向。在教学时,我首先力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感受《检阅》中“博来克”的自尊自强,儿童队员的团结友爱;感受《七颗钻石》小女孩的爱心的神奇力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真、善、美。其次是再现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要描绘“秋天”,可链接一幅幅秋天的画面:枫叶如火,瓜果飘香,树叶飘落,如蝴蝶飞;展现一幅幅快乐的丰收景象:稻田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农民伯伯快乐爽朗的笑着,果园里的果子你挤我碰……歌曲《丰收乐》在耳边响起,学生陶醉在满园秋色中,心中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3、抓中心句,积累思想。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有自己的点睛之笔。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及时地将这些文章的思想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并指导他们结合这些思想写自己的故事。比如三年级《和时间赛跑》的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可以运用到《我学会了……》的习作中;四年级《中彩那天》的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引导学生用来写诚信、友爱方面的事。也可以将这些话稍加改动,成为自己习作中的点睛之笔。

4、仿写体验,积累方法。“授之以鱼,未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例文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写法,及时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以致用,写与读回首呼应,一脉相承。如学习了《观潮》之后,我让学生仿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写夏天雷雨的情景;学完《颐和园》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写《美丽的校园》《游松山湖》;四年级语文上册有一个单元是《童话故事》,我引导学生利用童话故事想象丰富、拟人化、幻想神奇等写法,引导学生编写自己的童话等。

二、课外积累,博采众长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要酿造习作的“甜蜜”,光靠课内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多渠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1、观察积累 ,让万事万物融入笔端

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每单元的专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一望无际的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五彩缤纷的花朵……观察它们的奇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观察新鲜的人和事物,重在观察其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观察周围物体四季的变化,感受它们的变幻莫测,美不胜收,观察家庭生活中亲人之间、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重在观察事情的经过和喜怒哀乐,感悟人间真情。让学生把观察和想到的及时记录,在积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才能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

2、视听积累 ,让习作充满时代气息

引导学生积累时事新闻,奇闻轶事,可以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是对社会的关注。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经常与学生交流这类话题,积极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及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社会关注的视角更广了。如新闻媒体昨天刚批评市民因日本地震而抢购食盐,学生就写下了洋溢着鲜明时代气息的《从抢购食盐想到的……》。学生写了劝妈妈放弃抢购食盐的事情,并向社会呼吁:“诚信是金啊!一定要惩罚奸商,要不,中国可就乱了套了!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就靠我们,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让中国人彻底告别愚味,别再让人瞧不起咱中国!”阅后令人动容,成功的佳作可以证明,丰富的积累可以让习作更有广度、深度。

3、体验积累 ,让习作充满真情实感

做游戏、动手实验、参与实践活动是小学生的最爱,也正是这些活动组成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我经常鼓励孩子们参加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如丢手绢、跳绳、练书法、学国画,课堂上的智慧猜谜大比拼、贴鼻子游戏、学校运动会、文艺晚会、大课间活动等。另外,学生在生活中的干家务、养花种树、饲养小动物、探亲访友、出外旅游等也是很好的积累素材,我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生活,及时写下真实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自然会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重组,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习作中就不会有“造假”现象,读起来让人感到言之有物,情真意切,格外精彩。

4、阅读积累,让习作富含书香韵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很好地说明了读书对于写作和人生修养的重要性。我指导学生从三方面进行阅读积累:

(1)走进古今中外名著,感受人物情怀。如阅读《西游记》,感受孙悟空的嫉恶如仇的直率和坦荡,感悟师徒四人患难与共的真情;在《三国演义》中领略一番梁山好汉的行侠仗义;看《钢铁战士》感受保尔英勇非凡的一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经常指导学生按一定进度进行多次阅读,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了解文学、感受书中人物的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阅读自然科学书籍,整合渗透。科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感兴趣并主动吸收的学生,体现的优势是孤陋寡闻者所无法超越的。知识上的广博,让学生在写作方面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因此,我经常向学生推荐如《生活小常识》《大自然中的老师》《少年百科知识问答》《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等读物,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拥有渗透、整合的能力。

(3)留意歌词、广告,阅读对联、名言警句、谚语、成语故事、古诗词等,旁征博引。现在的大街小巷、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铺天盖地,歌曲满天飞扬,有些广告很有创意,如眼镜店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保护环境广告“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一些歌词意境很美,如歌曲《月亮之上》《风雨之后见彩虹》,我让学生随时记录,做成卡片。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外国精辟名言警句,让学生反复涵咏,熟读成诵。只要学生把这些精彩的语句点缀在文中,就像一锅汤里加入适量的调料,味道别提有多鲜美了。

三、积累运用,乐在其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课堂上,我精心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积累进行练笔,让学生在习作中妙笔生花,并通过评价、欣赏、展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点燃学生积累、运用的激情。

1、开源畅流,牛刀小试。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我在教学中以材引材,让学生从课文中产生联想,从自己的生活素材中取出自己乐于表达的材料进行练笔。

(1)让学生在意犹未尽处续写。如续写《绝招》中二福、三胖、柱子相约的暑假绝招比赛;

(2)变换角度改写。如《燕子专列》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命题:假如你是获救的其中一只燕子,你想对瑞士政府、人们、贝蒂说些什么?

(3)想象写。假如你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里的唯一的`幸存者,你会怎样建设自己的家乡?

(4)填补课文空白。如《绝招》中没有写“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我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写,让学生懂得“绝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炼成的。通过各种形式的练笔,学生积累了更多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水平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升。

2、习作运用,妙笔生花。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能恰当地运用积累,让习作妙笔生花,每一次习作,我都要精心设计“友情提示”。如在《自我介绍》习作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友情提示”――

(1)抓住自己的特点,恰当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的词语;

(2)可用倒叙、第三人称的手法介绍自己。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时,提示学生当学本领遇到困难、结尾总结自己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时,可用上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和表示思想方法的谚语。指导学生写《保护环境》习作时友情提示:

(1)请用上你知道的自然科学知识;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和你的家人是怎样进行环保的?

(3)可采用比喻、拟人的方法让习作更形象、生动。通过 “友情提示”,很多学生都能在习作中巧妙运用自己的积累,写出来的习作异彩纷呈。如学生在写《我学会了……》的习作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用谚语“吃一堑,长一智”来承上启下,在习作结尾悟出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在写《美丽的松山湖》的习作中,学生看到杨柳依依,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贺知章的名作《咏柳》;在写《妈妈》《美丽的家乡》习作时开头会引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在保护环境的习作中整合渗透自己知道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在《征服沙尘暴》中先介绍沙尘暴的危害,再介绍怎样植树造林来管住沙尘暴……

3、优化评价,树立自信。文章不厌百回改,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与互判、互评的方法。评判以两面性为原则,即无论是优秀作品,还是较差的作品,都要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去评判。评论优秀作品时,既要让同学们学习优秀作品的长处,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挑刺”,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评论较差作品时,让同学用“放大镜”找“闪光点”。一个准确的词语,一句精彩的句子,都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在这样的评论中,对后进生产生了极大的鼓励,增强了他们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4、展示交流,激情永随。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学生学会积累并养成运用习惯的时候,就需要动力来推动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和运用。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展示精美采蜜本。“采蜜本”设立了六个栏目: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美文欣赏;精彩古诗、名言、故事、歌词、广告;科学知识我最懂;生活万花筒;我的故事;多彩世界。通过摘抄、写日记、剪、贴、画等方式进行积累。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并在班级图书角或学习园地中进行展览,供学生欣赏、学习,让学生更善于积累,习作时能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厚积薄发。

(2)美文欣赏会。我每周规定一节课为美文欣赏会,交流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随手记下的令自己眼前一亮、感受最深的文章和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日记。在交流时考考学生谁的耳朵最灵,评评美文美在哪里,组织交流有多种形式,有时是班级举办的主题交流,有时是同学之间的个别交流。通过美文欣赏会,让学生互相促进,及时获得反馈,激发他们积累的热情。

(3)编印《妙笔生花集》。把学生每个学期的好习作和课堂上的小练笔,打印成篇,推荐给家长,走向社会,为学生的成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成立QQ群。让学生在课余时上传自己写的好习作和自己积累的好作品,在QQ里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补充。我还引导学生在网上阅读电子刊物,这样做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各种渠道的积累和老师的点拨运用,现在,我所教班级的很多学生爱上了习作。我相信,只要不断地进行积累与运用的探索与实践,积极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就一定能让学生更爱习作,酿造出更多习作的“甜蜜”。

篇3:小口语交际能力与习作能力整合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策略之一:你我都是为了交际。

口语交际的内容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有对象,二是有目的,是一种需要,不是为了说而说,无的放矢。同样,习作有表达的对象,有表达的目的、意义,所谓“情动而辞发”,不是为写而写,是“有为”而作,也是为了交际。说和写都是为了交际。

交际植根于现实之中,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交际的外延就有多大,从而使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会说、会写,爱说、爱写,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地走进课堂,自信地走向生活。

如我设计的话题作文《我们的新操场会是什么样》一课,便是如此源自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口语与书面交际。

山南小学刚搬进新校址时,学校东南角的空地引起我的注意。这块空地肯定是做操场用,那新操场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刚从旧校搬到新校,对新校充满好奇心,加上旧校不曾有塑胶操场,把这样的话题拿到课堂上来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引发孩子们浓浓的学习语言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口语交际、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往往难的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二年级的孩子作文刚刚起步,千千万万别让他们有一丝丝话难说、作文难写的念头或情绪。瞧,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这便是口语交际与作文,如此而已。

在口语交际与习作过渡之间,我笑容满面地冲孩子们说:“请你们将刚才想的、说的写下来,谁写的新操场美丽,校长就会按谁的设计建造我们的新操场!”

孩子们一听,发出一阵惊呼,随即兴致勃勃地动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新操场。一篇篇生动、形象、充满想象力的习作,从他们的笔下喷涌而出。

由此可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交际的实际需要,是进行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的策略之一。

策略之二:你我都应淡化要求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平时许多学生很会与人交往,一到口语交际课,他们面对一个个具体的要求,却变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说话了。口语交际课上,切忌罗列诸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而应积极想办法创设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一位老师执教口语交际课《我会拼图》,“要求”便设计得极其巧妙。教师扮成一位手拄拐杖的老奶奶,问:“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孩子们说:“我们在做拼图,说拼图。”老奶奶说:“奶奶年纪大了眼花耳聋,你们得声音大点儿说。”孩子们马上为老奶奶搬来凳子,一个个扮演小动物来介绍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要求”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得到有效落实,增强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主体意识。

同样,习作也要淡化要求,可以淡化命题,让学生在大范围内自由表达;可以淡化文体,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可以淡化章法,使学生习作强调自我;可以有意识地把“作文”一词在课堂上消失,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个游戏、一次采访、一项观察实验、一场偶然事件、一次真心对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去发现、去再现、去想象、去感悟,有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字数、结构、文体、章法的限制……当孩子们摆脱了“习作要求”的制约,我们就会发现,作文教学的课堂是多么生机勃勃、色彩斑斓!

有一天课间的时候,一群学生蜂拥进办公室,朝着我叽叽喳喳,原来,他们在楼下发现了一只断了半截翅膀的小蜻蜓,他们断定是打篮球的大哥哥造成的。他们有的义愤填膺,有的黯然神伤,有的面露难色,有的.焦急万分,好像要说:“江老师,您还是赶紧救救它吧!”……他们把奄奄一息的小蜻蜓递给我,我该怎么办呢?此时,铃声响了,我把孩子们招呼进教室,把小蜻蜓轻放在讲台上,灵机一动:“同学们,小蜻蜓快不行了,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它说?赶紧拿出你们的习作草稿本,写一写吧!”孩子们刷刷刷地写着,不一会儿,一段段充满着真情实感的文字从他们的笔下一蹴而就。我让他们一一读着,读着读着,奇迹发生了,小蜻蜓竟扑扇着半截翅膀摇摇晃晃地挣扎起来,继而飞到窗外……孩子们目睹着奇迹的发生,欢呼着:“小蜻蜓,加油!”“小蜻蜓,飞起来!”“小蜻蜓,再见!”……

由此可见,淡化要求,少些框框,是小学生乐于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重要前提。

策略之三:你我都需医治语病

语文教师应当是语言医生,当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教师要聚精会神地听学生说话,不漏掉一个字,尽量不放过任何一种语病;批改、讲评习作时要全神贯注,把不畅的语句给予疏通,或提醒或标上记号,让学生自改。如一名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指导学生的习作《爱鸟》:

生:(读)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露出红红的脸蛋,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美丽、茂盛的小树林,作文指导。

师:“茂盛”可改为“茂密”。

生:树林里,鸟早就就醒了,互相呼唤着,像是一起来练声,多美妙!

师:“互相呼唤着”最好换成“呼朋唤友”。

生:啪!啪!突然从树林里传来两声枪声。

师:一连两个“声”不好听,“枪声”可改为“枪响”。

生:原来是一位猎手拿着枪,蹑手蹑脚地偷偷地打鸟。

师:“蹑手蹑脚”用得好,“打鸟”前面加上“正在”……

由此可见,教师要做一名优秀的语言医生,相机纠正学生的语病,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学习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长期坚持,才会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习成。

策略之四:你我都要热情鼓励

于永正老师曾说;“老师进课堂应该准备一千顶‘高帽子’。”老师乐于、善于表扬学生,从不放过一次应该表扬的机会,这是老师调动学生口语交际以及习作积极性的一大法宝。

如靳家彦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课《小熊请客》中的一个精彩小片段:

生:猫还会爬树,猫是老虎的师傅,后来老虎学会了猫很多本领,然后就要吃猫,猫一招爬树没有教给老虎,老虎就吃不到猫了。

师:哎呀,说得真好。告诉老师,谁给你讲的这个故事?

生:我爷爷。

师:了不起!鲁迅小时候,长妈妈就给讲过这故事,后来鲁迅就成了大文学家。你呢?

生:我是一个小学生啊!

师:长大了呢?

生:那就当——文学家吧!

师:真好,长大了当文学家。

靳老师热情真诚、幽默风趣的“儿童语言”多么令人陶醉!

如我在习作讲评课上对一名同学习作《我学会了--》(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习作)一文的评价:夏同学的这篇习作心理描写非常精彩,先是“暗自高兴”,然后“傻了眼”,接着“不气馁”、“还是不气馁”,跟着“终于耐不住性子了,想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最后“感激”教导自己的父母。情感变化真是一波三折。大作家亚米契斯在我们刚学的课文《争吵》一文中也有精彩的心理描写,他的文笔也不过如此!夏同学的本事不亚于他!

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及时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更要激励性地高度评价。学生一直处于鼓励、表扬的氛围中,就会乐于张口、勤于动笔。

篇4: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具体实施方案)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常州市级作文课题组

本课题是在武进市级作文课题《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

能力的研究》获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申报的常州市级研究课题。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期望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听、读、说、写的综

合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能达到新大纲和课程标

准的要求。终极目标是:学生听、读、说、写能力和谐发展,能达到“出口成章,落笔

成文”的程度,以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

文综合素质。同时,也期望通过实验与研究,探索总结出在小学阶段开展作文教学的一

套新型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口语交际、习作过程中的.心理。

2.研究各年级段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3.创建“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

适应学生特征和时代特征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探索出有利于提

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新模式是研究的重点。

三、具体实施阶段有关要求

为了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尽早取得良好成效,切实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把这一主课题

分成三个子课题,分四期实施,以利于这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第Ⅰ期实施阶段:(2001.5----2002.1)

〈一〉本期研讨重点是:

研究          说  中“听、读”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素材,拓展习作

思路的策略。

〈二〉本期主要工作安排:

1、召开全镇语文教师大会,推广原武进市级作文课题《加强学生听、读、说、

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成果,成立“孟河中心小学新世纪畅想

文学社”,并举行常州市级

[1] [2] [3] [4] [5]

相关专题 习作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