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日本的锁国

gd5961jswth12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gd5961jswth12”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基督教与日本的锁国(共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基督教与日本的锁国

基督教与日本的锁国

长期以来,耶稣会支配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在贸易中获得的暴利是日本传教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保障.传教造成日本大量基督教徒的出现.当时日本的政权都意识到集传教、贸易于一体的耶稣会对统治的危害,视基督教为“邪法”、“大祸之萌芽”、“后世之大患”,故先后发布多道法令宣布禁教锁国,试图躲避外来思想的入侵.

作 者:林婉娇 LIN Wan-jiao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8(4) 分类号:G0 关键词:锁国   耶稣会   禁教   文化传统  

篇2:浅谈基督教与佛教

傅雷在书信中曾对佛教和基督教进行比较,他倾向于佛教而不喜欢基督教。我对宗教了解甚浅,只能粗略地发表一些拙见。

傅雷认为现在各方面情况早已改变,而旧宗教——基督教遗留下来,使西方人的思想矛盾、畸形。第一,世界在不断发展,而宗教不可能时刻改变;第二,宗教是一种信仰,如果没有需要废除的陋习,就没有必要去迎合政治和经济状况;第三,佛教是几千年前创立的,那么佛教是“旧宗教”吗?第四,基督教的中心是爱,爱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道德追求,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人们心中存有爱的信仰,才不会让人类变得和机器一样冰冷,基督教是非常适用于这个时代的宗教。

傅雷说“人类的前途,进步,能力都是无限的;同时却仍然奉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神为主宰,好像人永远逃不出他的掌心。”每个宗教都有其信奉的神明,而且每位神明都是神通广大,佛教徒不也跪拜佛祖和观音吗?傅雷这样评论基督教,实属不妥。

“我们的哲学、文学即使悲观的部分也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味投降。”这是傅雷的想法。我不理解这句话,我没察觉基督教有什么“投降”的感觉,反而中国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常常说:“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得了别人的恩惠总是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你。”把责任推给自己的“前世”和“来生”,这样的思想总有些懦弱和“投降”的味道。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涅槃指的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即不生不灭。”这句话是百度上查来的,我真的看不懂。但我觉得,人生在世,价值就在于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无欲无求,那人生还有意义吗?我个人倾向于基督教,对世间充满爱,做善事,有所追求,有所收获,一生终了,在天堂获得永生。当然,信仰是每个人的自由,宗教没有好坏之别(只要不是邪教)。我也衷心祝愿佛教信徒能够大彻大悟,摆脱三界轮回。

篇3:基督教与西方音乐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

一.中世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就是基督教音乐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但是由于古希腊的音乐史料存留下来的极少,人们通常又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起点。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 5世纪至 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该圣咏出现在 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 GregoryI,在任 590- 604)而得名。据说公元 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 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 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 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 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 5乐章 、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 C小调第三 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 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 .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早在 7世纪初,在天主教会中就有些僧侣音乐家对在格列高利圣咏上加上另一声部的伴奏感兴趣,并进行了一些试验。但实际使用复音音乐是在 9世纪。

当时,一些僧侣音乐家尝试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 度或五 度的声部,这一变化,就把格列高利圣咏的单音音乐变成了复音音乐。这种简单的复音形式称为“奥尔加农” (Organum,也有人译为平行调 )。奥尔加农产生于法国的利摩日,并且似乎一直被限制由少数演唱对答吟唱赞美诗和特定弥撒部分的`技术高音的歌手所演唱。最初的奥尔加农多为二 声部,它在巴黎圣母院发展到了最高水平。在那里,第三 、甚至第四 声部被增加到原来的单旋律圣歌上。奥尔加农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巴黎圣母院的乐师雷翁南( Leoninus,生活于 12世纪),他曾创作了大量的奥尔加农,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歌集为《奥尔加农总集》,是按天主教全年节 日创作的,全部歌曲皆属于二 声部花腔式的奥尔加农。到了 11世纪末,有些僧侣音乐家又尝试把平行曲调加在圣咏的上方,由平行至斜行,渐渐又至反向进行。反向进行被肯定以后,复音音乐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就产生了,这就是“笛斯康都”( Discantus,也有人译为“反行调”)。笛斯康都以反向进行为原则,容许声部交错,并允许三 、六 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使旋律更加华丽。它多用于教会歌曲,主旋律多采用弥撒曲和每日祈祷经文中的旋律。笛斯康都盛行于法国,其最著名的作曲家是雷翁南的继承人,巴黎圣母院的乐师裴劳定( Perotinus Magnus,约 1183-1236)。他的作品多超过两声部。

13世纪,复音音乐在基督教音乐中开始得到广泛使用。随著复音音乐的发展,又产生了两种新的多声部乐曲体裁复调合唱歌曲( Polyphonic conductus)和经文歌( Motet)。

复调合唱歌曲兴盛于 13世纪初,它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以往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列高利圣咏的限制,各个声部皆由作曲家自由创作,自由进行,声部之间的节 奏大致相同。复调合唱歌曲的歌词通常是道德说教或礼仪性的,这种合唱曲似乎一直是为宗教或其它典礼的列队行进而准备的。

13世纪后期,复音音乐的新艺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奥尔加农中产生了经文歌。经文歌就是在圣咏曲调上加上一个或几个具有不同歌词的新的声部。

它最终取代了奥尔加农和复调合唱歌曲。

三 .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清唱剧产生于 17世纪初的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时至今日,许多作曲家还运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

清唱剧虽然出现在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后期,但它的产生与内容均与基督教密切相关。

13世纪时,因受圣方济各( St. Francesco d'Assisi)运动的影响 ,在意大利产生并流行一种赞歌,被称为神灵赞( Landi Spirituali)。这是一种用流行的曲调和通俗化的歌词写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们聚集一起作祈祷的罗马市民的家里演唱。稍后这种赞歌插入了对话形式,于是对话式的神灵赞就产生了。这种神灵赞以简单的和声,大众化的格调,由不同的歌队以对唱曲的形式唱出。

清唱剧就是把神灵赞戏剧化而产生的。有人

认为 16在罗马上演的一部作品《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现存的最早清唱剧。也有人认为 16由阿奈利奥( G. Francesco Anerio)创作的《神韵剧》才是第一部真正的清唱剧。

清唱剧的结构与歌剧的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调、独唱二 重唱、朗诵调、合唱、序曲和其它器乐曲,也有故事情节 和角色的分配。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中演员不化装、不表演、只歌唱,无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 节 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叙说情节 。此外,清唱剧中的合唱比歌剧多。

早期的清唱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专以圣经为题材,属于真正的教会音乐,这种清唱剧到 17世纪后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种清唱剧使用的是意大利文,取材较自由,主要在音乐会上演唱 ,被称为通俗清唱剧。流传至今的清唱剧,就是后者。通俗清唱剧虽然不是教会礼仪音乐,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大部分的清唱剧作品都是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

17世纪最著名的清唱剧作曲家是意大利的卡里西米 (Carissimi, Giacomo, 1605-1674)和德国的许茨 (H. Schutz, 1585-1672)。卡里西米创作的 16首清唱剧,都是根据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写成的,其中较著名的有《耶弗他》、《所罗门断案》、《伯沙撒》和《最后审判》。许茨创作的清唱剧多以基督生平传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被称为“受难清唱剧”,其中较著名的有:《复活节 清唱剧》、《十 字架上耶稣的七 言》、《圣诞节 的故事》。

继卡里西米和许茨以后,整个巴洛克时期( 1600-1750)最杰出的清唱剧大师当数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亨德尔的创作主要是歌剧和清唱剧。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 32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比较有影响,时至今日还经常上演的有:《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犹大・玛可白》、《约书亚》、《所罗门》。其中《弥赛亚》和《参孙》是举世公认的清唱剧中的经典之作。《弥赛亚》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叙述了耶稣的诞生、传福音、受难、被钉死十 字架及显圣复活的经历。这部清唱剧 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举行首演时,震撼了所有的观众,甚至英王乔治二 世在听完第二 幕终曲《哈利路亚》后,起立以示敬意,直至曲终。与亨德尔同时代的另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巴赫( J. S. Bach, 1685-1750)也曾创作了数部卓越的受难清唱剧,如《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和《圣诞清唱剧》等,这些清唱剧的内容都取材于圣经四 福音书。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在声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清唱剧。他共创作了 5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有基督的内容,如《多比亚的归来》、《十 字架的七 言》、《创世记》等,其中以《创世记》最为著名。

《创世记》取材于弥尔顿的《失乐园》的第二 章 ,叙述了上帝创世及亚当、夏娃堕落的故事。

近代欧洲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唯一一部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也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创作的。

19世纪最杰出的清唱剧出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之手。门德尔松共创作了 3部清唱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圣保罗》和《以利亚》。《以利亚》至今还在上演。他的第三 部清唱剧是《基督》,可惜没有完成。这 3部清唱剧均取材于圣经故事。

19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创作的清唱剧还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基督的童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圣伊利沙白》和《基督》等。

20世纪许多著名的清唱剧仍以基督教为题材,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吉伦舍斯之梦》、沃尔顿创作的《白尔夏沙之宴》、美籍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俄底浦斯王》、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创作的《圣路加受难曲》等。

四 .西方著名音乐家的基督教音乐创作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还表现在音乐家们创作的基督教音乐上。

14世纪西方最重要的音乐家当推法国的诗人兼作曲家马肖( Guillaumede Machaut, 1300-1377)。马肖年轻时曾受过神学教育,并领受了神父的职位。他的作品中教会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是经文歌和弥撒曲。 14世纪最著名的一首教会音乐作品就是马肖创作的《圣母弥撒曲》,这是特别为法国国王加冕而作的一首 4声部合唱弥撒曲。

15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作曲家迪费( Guillaume Dufey, 1400-1474),也是一名天主教神父,他的弥撒曲保存至今的有 8首,其中最著名的有《 Ecce ancilla Domini》和《 Ave Regi na coelorum》。他所创作的经文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很有深度,极虔诚,如为佛罗伦萨主教座堂而作的《 Nuper rosarum》,以及为拜占庭的没落而作的《君士坦丁堡的挽歌》。

15世纪后半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是两位佛兰芒作曲家欧克赫姆( Johannes Ockeghem, 1430-1495)和德普雷( Josquin des Prez, 1450-1521)。他们都创作了大量的教会音乐。欧克赫姆的作品中较著名的有《扩展弥撒曲》、《谁之声弥撒曲》和《第五 调式弥撒曲》,以及一首常被人提及的经文歌《感谢上主》。德普雷创作的教会音乐作品尚存至今的有约 30首弥撒曲和 100多首经文歌。其中以弥撒曲《 Pange lingua》、《武士弥撒曲》、经文歌《 Ave verum》、《万福马利亚》、《圣母悼歌》最为著名。

16世纪西方最杰出的音乐大师可说是比利时人拉萨斯( Orlandus Lassus, 1532-1594)和意大利人帕莱斯特里纳(&nbs

p;Palestrina, 1525-1594)。拉萨斯曾创作了 52首弥撒曲、 100首圣母赞主歌,约 1200首经文歌和其它圣咏、悼歌。他的经文歌在音乐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代表作有《安葬弥撒》、《忏悔圣咏》。帕莱斯特里纳曾被人称为“音乐之王”,其作品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数量惊人,计有弥撒曲 103首,经文歌 330首,奉献曲 68首,赞歌 87首,圣母赞主歌 35首,哀歌 13首等。他的作品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礼仪音乐。

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巴洛克时期( 1600- 1750)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也是最后一位把为教堂创作音乐视为最大关怀的伟大天才。在他的创作中,教会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虔诚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对教会音乐的主要贡献有:创作了 5首弥撒曲, 6首经文歌;为教会创作了 5年内每周礼仪所用的康塔塔(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共 200首;又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其中有 144首圣咏调。在这些作品中被视为巴赫代表作的是《 B小调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它包括传统的《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至圣经》、《羔羊经》 5个部分,共 24首分曲。其中渗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古典时代( 1750-1820)最伟大的 3位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曾创作过教会音乐。海顿深受基督教音乐的薰陶。曾创作了 14首弥撒曲,其中以《纳尔逊弥撒曲》最有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 18首弥撒曲,较著名的有《 C小调弥撒曲》、《加冕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他还创作了 8首康塔塔,其中以《忏悔的大卫》和《马松小康塔塔》最著名。他的经文歌《欢呼圣体》也很有名。贝多芬一生中虽只创作了两首弥撒曲,《 C大调弥撒曲》和《庄严弥撒曲》,《庄严弥撒曲》被贝多芬视为毕生的杰作,他完全是按著心灵的感受而创作的。这首弥撒曲虽然不是一首礼仪的圣乐,但却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的确是一首崇高的宗教音乐作品。

进入浪漫主义时代( 1820-1900)后,不少音乐家仍在创作基督教音乐。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的后半生仅创作了两部作品,均为基督教音乐,一部为《圣母悼歌》,另一部为《小庄严弥撒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也创作过 6首弥撒曲和其它圣乐,其中以《 AB大调弥撒曲》和《圣母颂》最著名。他的《圣母颂》曲调柔美婉转,表达细腻丰富,抒发了对真善美的向往。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基督教音乐有《安魂弥撒曲》和《感恩曲》。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则对赞歌、颂歌和经文歌等合唱乐的创作感兴趣,他的最有名的一首圣乐为《赞颂西雍》。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一生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曾创作过弥撒曲、圣咏等教会音乐,如《格兰弥撒曲》和《 Ungarische Kronungs-Messe》等。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了不少教会音乐作品。他的最著名的一首圣乐是《安魂弥撒曲》。该曲采用传统弥撒的体裁和词句,包括《安魂》、《愤怒的日子》、《奉献》、《至圣 g》、《上帝的羔羊》、《泪经》、《拯救我吧》 7个部分,具有催人泪下的巨大感染力。法国作曲家古诺的作品中以抒情歌剧和教会音乐最为出色。他最有名的一首弥撒曲是《圣则济利亚弥撒》,著名的梵帝冈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创作的。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创作的交响乐曲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管风琴音乐效果 ,把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其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如他的《启示交响曲》和《悲剧交响曲》 (又称《教堂交响曲》 )。他创作的圣乐有《弥撒曲》、《安魂曲》和《感恩曲》等。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不少合唱体裁的教会音乐,包括《德国安魂曲》、《感恩曲》、《弥撒曲》等。

20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们从基督教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基督教圣乐。斯特拉文斯基的《弥撒曲》是本世纪弥撒曲中的佼佼者,令人回 想起 14、 15世纪时的教会音乐。他的《诗篇交响曲》选择了圣经中的 3首赞美诗作为交响曲 3个乐章 声乐部分的唱词,这部巨作被作者称为“为上帝的荣耀而作”。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无伴奏合唱《 G小调弥撒曲》是他声乐作品中的杰作,代表了他声乐创作的最高水平。英国作曲家威廉斯的《圣诞颂歌幻想曲》、布里顿的《圣诞颂歌仪式》也属于本世纪优秀的基督教圣乐之列。此外,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英国作曲家沃尔顿、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都创作了一些杰出的弥撒曲。

西方音乐之所以采用许多基督教的题材,主要在于西方的观众、听众对基督教非常熟悉,欣赏起来通俗易懂。如果我们对基督教缺乏了解,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欣赏西方音乐。所以不管是从欣赏西方音乐的角度,还是从全面了解基督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关系都是必要的。

□注释 :1、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人民出版社 1988年 10月版。

2、 Douglas《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1。

3、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大陆书店出版, 1981年 12月版。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年 3月版。

5、(苏)阿・伊・康津斯基《西洋音乐通史》(第一册),音乐出版社 1958年 12月版。

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3月版。

7、《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1年 10版。

8、卓新平《圣经鉴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 2月版。

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教研室主任,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博士生,著有《传教与教育》、《世界宗教史略》等书。

篇4: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第二课1、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主从)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2、教皇为查理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

(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3、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最初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后来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4、书p60: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 5、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①从政治角度来说,欧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有依附关系;而城市的市民则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②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而城市中商品经济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3.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表现:①封建庄园制度、②封建农奴制度、③封建等级制度、④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篇5: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

在耶稣时代,是没有天主教这回事,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教会出现了,以后一直都称为教会。一直到主后三世纪末,教会组织受罗马政治法律的影响,形成了罗马大公教,后称罗马教,1054年才称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称“罗马天主教”。

公元四世纪末,罗马帝国分东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为东西,东为“东正教”(亦叫“希腊教”“正教”)。西为“罗马教”(亦叫“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史称东西大分裂。此后,西罗马帝国于主后476年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1000多年,至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东正教”一直在皇帝控制之下。主后7世纪中叶起,东正教势力被赶出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及北非一带,以致后来它的影响仅限于希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俄罗斯等地。因此,苏联等国多信东正教。

自以后5至马丁路德改革为止(1500年后),天主教最兴盛。当时因教皇掌权,一切学校、行政,都操在教皇手中,连国王也在他(教皇)的权下。

第一位教皇是大格里高里Gregorgy The Great. 教皇为最高首脑,下设大主教、主教等。主教各有自己的辖区。他们说他们的地位来自彼得。大格里高里死于主后6。八世纪时,法兰克国王丕平把意大利中部土地送给教皇。教皇国存在了1000多年,直到1870年才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1929年,意大利与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的主权属于教皇。

天主教不许人读圣经,只由神甫向人读经,讲道。除了圣经以及一些旁经之外,天主教还相信Doctrines,天主教徒相信这些口传的Doctrines乃主耶稣时代代代相传下来。但基督教只承认只有圣经(39+27)才是神所默示的。

天主教除了拜神之外,还拜圣母马利亚像、耶稣像、圣徒像等,这都是拜偶像,是圣经所禁止的。

他们又搞出个“炼狱”(或称“炼罪谷”),意思是:“人死后要往炼狱里受苦,如有在世的活人出钱,将死人的灵魂赎还,就得以出狱,往天堂去住。”这完全不合圣经。

他们又设立两大信条:

1.念珠:凡念15圈(每圈10多次)者,就算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凡念过150圈者,就算是尊敬马利亚。

2.圣餐:他们认为所领的饼和酒,一入口便变为主的肉和主的血。虽然圣餐是主耶稣所立,但是认为“所领的饼和酒一入口便变为主的肉和主的血(即耶稣的真身真体)”这种教导是不合乎圣经教训的。

还有一件极不能容忍的事是设立“赎罪票”;凡有罪的人,只要出钱买了这种赎罪票,就可以赎罪。看罪恶大小,赎罪票价目分为几等,圣经没有这事。我们根据圣经,凡相信基督的人,都得蒙赦罪。

篇6: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

圣经里没有“基督教”三个字,只有“教会”,不过,现在如果只说教会,基督徒知道是指“基督教”,但有时基督教也包含天主教,这是外人称呼的。严格地说,更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也就是回到原始的基督教,也就是使徒时代的教会。

更正教亦叫抗罗教――The Protestant Church. 因为罗马教一直统治着教会,使教会长期背离圣经,长达千多年之久(约500-1500),因此有人起来反对罗马天主教,把它更正过来,使教会回到使徒时代。有人叫我们是新教,而称天主教为旧教,其实天主教是在主后500年间才出现的,以前都是教会,马丁路德不是“改教”,而是更正罗马教,后人称为抗罗教,这是从更正教后开始。其实我们比天主教早,早到使徒时代,而天主教都是使徒们所不知道的。所以,如果说基督教是“新教”,倒不如说天主教是“新教”,因为基督教在先,天主教在后,主后590年以前是没有天主教的。

主后200-300年间,罗马10次迫害教会,直到主后3,罗马皇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主后325年,教会第一次会议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Nicaea召开,赴会的有300位监督,他们多半是爱主的。公元四世纪末,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都;西罗马以罗马城为都。从此,基督教也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东正教管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和耶路撒冷四个大主教区。西罗马为一大区:罗马大主教区。罗马大主教自称教皇。东正教与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

大约从主后500年至1500年间,基督教演变成了天主教,这是“黑暗时代”,因此,宗教改革的事开始了。

在正式改革(应说“更正”)之前,有个改革先锋威克立夫Wiclifle, 于主后1324年生于英国,他反对罗马教计有4事:1. 修道士不传福音。2. 大教皇所传的命令。3. 教会管理国家事务。4. 变体(圣餐变了耶稣的血和肉)之说。威氏最大的工作是将圣经由塞克森文Saxon译成英文。

宗教改革者,首推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他生于德国乡村爱斯勒奔Eisleben, 14岁入修道院修道,18岁入大学读书,后来当了神甫,15在维登堡大学任神学教授。

有一次,他为了德国教会的事到罗马城去,预备和教皇商议事务,他看见那大城,就俯伏在地说:“可敬的罗马城,我敬爱你。”后来进了城,却使他大大失望。因他看见城里人民的罪恶,尤其天主教领袖们的罪恶。当他从罗马回去后,在各处演讲,反对“赎罪票”等事。

1510月17日晚上,他将他所写的九十五条反对罗马教的讲义,钉在维登堡教堂门上。第二天罗马教的领袖们把它撕去。此后教皇命他到罗马城去,路德拒绝说:“大教皇是一个敌基督者”。他又烧了教皇给他的信。15,他当众焚毁了教皇开除他教籍的诏谕。

后来路德住在互特堡城Warthury. 在那里将圣经译成德文。又写了一些著作,有位希腊哲学教授米兰芬Melancthon为助手,就完成全部圣经的译述工作。1546年,正是路德64岁,他被神接去了,临终时,他恒切为新教会祷告。

法国有法勒尔Farel利克拉克Le Clerc. 加尔文John Calvin, 特别是加尔文(1509-1564),出生于法国北部一小村,后移居巴黎,受路德的影响。由于法国迫害新教徒,他被迫逃到日内瓦Geneva, 创办神学院。1536年,他写了《基督教信仰典范》一文,他主张“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后来人们称信永远得救的人为“加尔文派”。

主后1510-1531年,英国教会大改革。汀道Tyndal 将新约译成英文,后被罗马人烧死。爱德华第六Edwavd VI下令改革,后被罗马人毒害死了。以利沙伯Elizabeth在主后1558年登位,信从新教,从事改革,以新教为国教,叫“圣公会”。当时还有人拜偶象,因此有清教徒Puritans兴起,他们的信仰是“纯正的信仰”Pure Faith.可是女皇不赞同他们,于是他们逃往荷兰,不久逃到英国,1620年在美成立“公理会”。

在伊利莎白女王死后不久,苏格兰与英国合一,第一任国王是雅各第一James I,他发起请人重译圣经,主后16译成,定名为雅各王译本King James Version,今日仍用此译本。

这来,基督教会经受罗马教皇的统治约有1000年之久,经过改革后,更正了错误,回到使徒时代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保持罗马教色彩的是天主教。

虽然基督教和天主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二者都是相信一位真神,天主教也信基督,可是他们在相信基督之外,又拜起马利亚(耶稣的母亲)像和使徒们的像。

篇7: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

一、同根分枝:从信仰根源及教会历史作简要分述

1.同根:从信仰根源看,由主耶稣建立的教会,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和初期信友传下来的教会。在这信仰根源上,没有区分“天主教”、“基督教”的名称。

2.分枝:从教会历史看,原本是合一的教会,在历史中有二次大分裂:公元1054年,合一的教会分成二个教会: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东方教会,史称希腊正教会或东正教;西方教会,史称拉丁公教会或罗马公教会。东西方教会在信仰根源上,可说完全相同,而在表达信仰及敬礼上,却有各自的特色;在教会行政上,各自分治,东正教由其首席教长以象征性领导,罗马公教会由教宗以实质性领导。为辨别这两个公教会,一般称希腊教会为东正教(ORTHODOX),称罗马公教会为(CATHOLIC中译:天主教)。16世纪从罗马公教会再分枝的基督教,主要有四个教派:

(1)路德教派(信义宗)LUTHERAN CHURCH 1517年

重洗派 ANABAPTISTS 1534年

士文克特派 SCHWENKFELDAINS 1539年

门诺会 MENNONITES 1545年

(2)慈运理派 ZWINGLIANISM 1523年

清教派 PURITANS 1559年

公理宗教会 CONGREGATIONAL 1581年

(3)圣公会 ANGLICANM CHURCH 1534年

(4)长老会 PRESBYTERIAN 1537年

加尔文派 CALVINISM 1541年

以上(1)至(4)教派,一般称为基督教。这四大教派可说是后来400多个基督教派的源流。其中圣公会因延续宗徒的“主教”品位,因此,圣公会在信仰、圣事礼仪、行政体制,都与罗马公教会相近。罗马公教会在16世纪──明朝末年,由罗明坚和利玛窦,二位传道士来到中国后,他们在1583年,把罗马公教会CATHOLIC CHURCH 以中文译用“天主教”。

二、基本信仰:两教信仰渊源、圣经数目、讲解圣经、基本信仰、人得永生等之同与异

1.信仰渊源:

两教都根据圣经──旧约和新约:上主对人的启示,人对上主启示的回应。

天主教信从圣经,也信从圣传,即宗徒及历代教会的传承。

基督教只信圣经不信圣传。

2.圣经数目:

天主教圣经----旧约46卷,新约27卷,合计73卷。

基督教圣经----旧约39卷,新约27卷,合计66卷。

基督教旧约少7卷:多俾亚传、友弟德传、巴路克先知书、智慧篇、德训篇、玛加伯上、玛加伯下。因为这7卷旧约是用希腊文写成,其中玛加伯下12:38-45为亡者献祭,涉及炼狱的存在。因此,这7卷旧约,不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

3.讲解圣经:

天主教强调全球统一的圣统制,由圣职人员依照训导权核准的圣经注释,讲解圣经。

基督教强调地方教会及每人直接由圣神(圣灵)指引,信友可自由讲解圣经。

4.基本信仰:

两教根据圣经共同的基本信仰包括:(1)信拜唯一至爱的上主(上帝);(2)信传上主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3)信传上主一体三位在耶稣身上救赎人类,死亡及复活;(4)信传圣神(灵)恩赐信从圣子耶稣的人,获得永生、肉身复活,共享天国荣福。

5.人得永生:

天主教强调,信望爱三德,是人得永生的必要条件;相信有赏善罚恶的天堂、炼狱、地狱。

基督教强调,信耶稣必得永生──因信成义,不靠人的行为;相信有赏善罚恶的天堂、地狱(无炼狱)。

三、基本敬礼:两教敬拜上主、敬礼圣贤、圣事祈祷等之同与异

1.敬拜上主:

两教在礼仪祈祷时,都共同“敬拜”唯一上主(三位一体),及天人的中保耶稣基督。

2.敬礼圣贤:

天主教“敬礼”圣贤,包括:圣母、天使、圣人、圣女、人类历史中的圣贤、祖先;并绘制有形的耶稣像、圣人像,表达敬意、效法善行、彼此相通、请求他们在天上为我们转求上主。

基督教依照旧约禁拜偶像(申5:6-10),只以耶稣为天人中保,不敬礼圣贤、祖先,基督教也不敬礼圣母玛利亚,也不信圣母是终身童贞女。

3.圣事祈祷:

天主教有七件圣事礼仪,即圣洗、坚振、告解、圣体、婚姻、圣秩、傅油。以弥撒感恩祭典为中心,全球有统一的团体祈祷经文,也有地方教会自行编用的祈祷经文,还有各种祈祷方式。

基督教各教派都有圣洗圣事,而无弥撒圣祭、也无其它圣事;圣餐(圣体)也只是纪念主耶稣的最后晚餐;团体聚会注重读圣经、讲道、唱诗、口祷。

四、基本伦理:

两教都强调该遵行天主十诫,并以主耶稣所教导的“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若15:12)为互爱的准则。

五、传道使命:

天主教较注重普世教会及用天主教教理传道,推展修会男女会士到世界各地传道、建立教会;地方教会则由圣职人员负责牧灵工作;而忽略信友的传道使命。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重视地方教会,并积极推动信友传道的意识及传道工作,并以当地文化传道建立地方教会。

基督教开始就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注重信徒直接用圣经传道及扩展地方教会,而较忽视当地文化。

六、行政组织:

天主教注重从上治下的圣统制,以教宗治理普世教会,以教区主教治理地方教会。

基督教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由信徒选出的“长老团”,集体治理其地方教会。

七、主内合一:

自16世纪基督教从天主教分离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基督教分枝有数百教派,但在基本信仰上,天主教与基督教各派,可说在主内同根、大同小异。

基督教为了促进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设立了“普世基督教协会”。

天主教召开梵二大公会议,除了革新整体教会,并以大公主义法令,从彼此的共同点交谈合作,促进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后,也设立基督徒合一秘书处,积极推动与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访交流、共同祈祷。并且把每年一月第三周定为基督徒合一祈祷周。

在主内合为一体是主耶稣的心愿和遗言:“父啊!愿众人都合而为一!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祢在我内,我在祢内,使他们完全合而为一!”

天主教和基督教有什么分别?是不是天主教的上帝称天主,而基督教的上帝称基督?

答:天主教在中国曾经用很多的时间辩论“God”这个名词的翻译,结果就翻成“天主”,基督教就翻译成“神”及“上帝”。最近还有人提议翻成“上主”。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名词的分别。

天主教与基督教有两大分别.第一是权威的问题。天主教认为教会有权威来定夺如何解经.教会的权威高过解经,而基督教认为圣经有权戚来审判教会,圣经的权威高过教会。在天主教的看法圣经正典的定夺也是教会的权威,而基督教认为是圣灵引导教会顺从最高的权威。这也引起后来狱炼的思想、教皇无误论、马利亚与基督共同完成救赎,这些都是不合圣经的。

第二是中保的问题。基督教照提摩太前书二4―5“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与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而天主教不但相信神人之间有基督促作中保,他们也相信基督与人中间有马利亚作中保,还有其它使徒们作中保。所以基督教只有借着基督向神祷告,天主教却向马利亚祈求,向圣特丽莎祈求,向圣彼得祈求,但是全本圣经没有让我们看见有任何一位使徒接受祷告,也没有看到马利亚接受祷告。在使徒行传一14马利亚并没有接受使徒们的祷告,她乃是与使徒们一同向耶稣基督祷告。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

篇8:科学与基督教对话述评

科学与基督教对话述评

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界对科学与基督教关系的.研究,探讨要加快发展科学,必须实践“三个代表”,正确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关注科学与基督教的对话,挖掘基督教中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在宗教界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作 者:温开照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刊 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年,卷(期): 13(4) 分类号:B913 关键词:科学*   基督教*   宗教*   对话  

篇9:浅谈中国与日本散文

浅谈中国与日本散文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是近邻,相识已久,文化传统相似,肤色近同,有其出自中国之说。

二者犹如二人,又像两家。由于住得近,来往频繁,谁也离不开谁。纵观两国古今,泪多而笑少,离多而和少。中国,儒家思想是正统,处世中庸,行事礼让恭谦,厚道大度如温文尔雅的儒者智者。而居东之日本小而好斗、诈而多变、毒而不忍、狠而心黑,集刻薄、好斗、流氓习气、市井气于一身的小人。

中国与日本是世仇,无论怎样走,走得再近;无论怎样握手,笑得多灿烂,;无论怎样交流,再互惠互利,貌合神离罢了。中国与日本是相背而行的,犹如两条平行线。因为二者没有核心利益共同点,走的方向不同,终究不是一条路上的.人。

历史与现状,显示中国与日本是博弈对手。不同阵营的人,代表着两大势力,两大派系。二者都憋着一股劲,好似岩浆只是等待一个薄弱的环节----岩浆口,火山就会爆发。

大势所趋,中国如海燕穿梭于暴风骤雨与惊涛骇浪之间,她坚定、勇毅、果敢、高傲地飞翔着。中国又如磐石傲然屹立于乱石穿空之间。

中国,不惧怕!

来吧!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篇10:浅谈日本汉诗与《论语》

浅谈日本汉诗与《论语》

《论语》对日本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据《日本书纪》、《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五十八年,百济国派王仁博士赴日时曾携带了大量汉文献,并为皇太子冤道稚郎子传授《论嘟》《怀风藻》曰:王仁始导蒙于轻岛,辰尔终敷教于译田,遂使俗渐沫泅之风,人趋齐鲁之学。七世纪初,圣德太子倾慕中国文化,精通《论语》等经典,他在位期间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中的以和为贵,: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君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则国家自乡留:言是义本,每事必信:使民以时便是分别援引《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 ,《论语学而》使民以时等。据藤原宫出土木简可知,藤原京时代的官员已把《论语》作为习字的范本。八世纪初,文武天皇颁布《大宝令》,创设大学,传授《论语》等儒家经典,并举行释奠仪式,开始祭奠孔子。九世纪末,藤原佐世奉救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收录《论语》类269卷,包括郑玄《论语注》10卷、何晏《论语集解》10卷、皇侃《论语义疏》10卷等。平安朝时期《论语》成为学校公共必修课,全国范围祭拜孔子的活动更加兴盛祭文内容极力颂扬孔子的功德,并表达对孔子极端崇敬的心情。

一、日本汉诗对轮语》典故的引用

简野道明《论语讲义》认为:自古以来《论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典,上自历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终讲究不倦。日本汉诗常常把《论语》典故作为意象符号融会到其诗歌创作之中,使得其诗作更加典雅含蓄。

颜渊典故是日本汉诗作家常常引用的对象,典出《论语雍也》: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颜渊在陋巷不改其乐的高贵品质。岛田忠臣《独坐怀古》巷居傍若颜渊在,坐啸前应阮籍临。日下闲游任意得,免于迎送古人心,引用颜渊典故,表明渴望得到人生中真正的知音:山崎篙斋《读轮语》革瓢未味巷颜乐,掩卷吟叹灯火前,通过对颜渊的颂扬,表达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藤田彪《瓢兮歌》陋巷追随不改乐,盒将美禄延天年,则是诗人借颜渊以言志,表明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二、日本汉诗对轮语》章句的受容

《论语》中的章句多为典雅之词,山崎篙斋《读论语》读尽鲁论二十篇,德音如玉自温然,表达了他对《论语》美好言辞的强烈共鸣。管原道真更是把《论语》提升到君政万机此一经的`崇高地位。日本汉诗作家常以《论语》的章句作为拟仿的范本,不断摄取同化,移植、运用于汉诗作品之中。日本汉诗受容《论语》章句具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借用《论语》名句入诗、略变《论语》词句入诗、化用《论语》句式与句意入诗、以整首诗作化用《论语》章句等。

三、日本汉诗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传入日本后,日本上下均尊孔子为师。伊藤仁斋《论语古义总论》盛赞孔子曰: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管原道真《仲春释奠听讲论语》亦称圣教非唯一,孤源引万流。珠从沫水出,辖自孔门投。问道谁为远,趋庭莫暂留。此间钻仰事,遥望鲁尼山。表达了对孔子道德学问的无尚尊崇。日本汉诗中孔子形象的描绘,主要集中于对其高尚道德和厄于陈蔡的具体记述之中。

总之,通过对日本汉诗与《论语》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学者积极移植、输入《论语》元素《论语》成了日本重要的文化文本和思想文本。日本汉诗作家引述、化用《论语》,重在阐明其中的道德原则与伦理思想,藉以增强诗作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涵养个人德性和人格修养,成为其宣扬儒学精神、弘扬政治伦理教化之用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为日本汉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本本土特色。

相关专题 基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