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教数学

射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射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下如何教数学(共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新课程下如何教数学

新课程下如何教数学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在数学教学中,最迫切和重要的是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 教学方式要活泼生动,

与生活贴近

人们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而不是用书本。

――爱因斯坦

如何让学生在依据课本的同时,开动大脑思考,对数学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进取,是作为数学老师最大的乐事。具体来说,在《有理数》(《数学(七年级)(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部分教学中,笔者就有这样的认识,初中数学中,关于“数”的教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有理数的教学,二是实数的教学。有理数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实数是有理数的扩展。有理数的教学安排在初中一年级第一册的第二章,它是小学数学向中学数学的过渡。教材首先从实例出发,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接着建立了一套有理数的概念,并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及有理数的绝对值,并介绍了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为了使年龄较小的初一学生顺利接受并在头脑中建立有理数的概念,必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除了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入手,用实例指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帮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之外,还应该在“0”上下些工夫。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易把0认为是正数,或认为0就表示“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谬法”帮助学生认识0――

师:0表示什么?

生:0表示没有。

师:收听过天气预报吗?

生:听过。

师:如果说今天最高温度是0℃,那么也表示没有温度吗?

生:……

师:显然, “0”可以表示没有的意思,但“0”还可以表示更多的意义:

在十进制中,表示某个数位上的数缺位。例如105表示出十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即十位上缺位。

“0”是一个整数,也是一个偶数。零与正整数、负整数组成整数集合。

“0”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例如,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而是像零上3℃一样,有着一个确定的温度。又如,在海拔高度上,某地的高度是0米不是表示没有高度,而是表示与海平面一样的高度。

比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海拔是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它表示的是高于海平面8848.13米。而据科学探测,在海平面以下,最深处达10000多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加上富士山的高度。

这样形象地解释,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我的学生寇书博就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数学课真有意思,0 不仅仅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更多的意义。我以后要好

[1] [2] [3]

篇2:新课程下如何教数学

新课程下如何教数学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在数学教学中,最迫切和重要的是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 教学方式要活泼生动,            与生活贴近      人们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而不是用书本。 ――爱因斯坦      如何让学生在依据课本的同时,开动大脑思考,对数学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进取,是作为数学老师最大的乐事。具体来说,在《有理数》(《数学(七年级)(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部分教学中,笔者就有这样的认识,初中数学中,关于“数”的教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有理数的教学,二是实数的教学。有理数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实数是有理数的扩展。有理数的教学安排在初中一年级第一册的第二章,它是小学数学向中学数学的过渡。教材首先从实例出发,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接着建立了一套有理数的概念,并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及有理数的绝对值,并介绍了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为了使年龄较小的初一学生顺利接受并在头脑中建立有理数的概念,必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除了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入手,用实例指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帮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之外,还应该在“0”上下些工夫。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易把0认为是正数,或认为0就表示“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谬法”帮助学生认识0――     师:0表示什么?     生:0表示没有。     师:收听过天气预报吗?     生:听过。     师:如果说今天最高温度是0℃,那么也表示没有温度吗?     生:……     师:显然, “0”可以表示没有的意思,但“0”还可以表示更多的意义:     在十进制中,表示某个数位上的数缺位。例如105表示出十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即十位上缺位。 “0”是一个整数,也是一个偶数。零与正整数、负整数组成整数集合。 “0”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例如,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而是像零上3℃一样,有着一个确定的温度。又如,在海拔高度上,某地的高度是0米不是表示没有高度,而是表示与海平面一样的高度。     比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海拔是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它表示的是高于海平面8848.13米。而据科学探测,在海平面以下,最深处达10000多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加上富士山的高度。     这样形象地解释,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我的学生寇书博就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数学课真有意思,0 不仅仅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更多的意义。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数学。”      二、 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向引            导式      还学生完整的经验世界。――朱塞佩・皮亚诺      在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第3节《可能还是确定》中有“掷骰子”的游戏,需要学生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敢让学生拿骰子做实验,认为这会让学生与赌博联系起来。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对有些事情不能避而不谈,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建立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仔细分析起来,老师的顾虑有两点:     1. 担心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学生一味沉迷于掷骰子中,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反而淡化了。课改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讲纪律,讲游戏目的,讲“小骰子,大学问”的故事――最初刺激数学家们思考概率与数理统计问题,就来自掷骰子的游戏。     17世纪中叶,欧洲贵族们盛行投骰子游戏,当时法国有一位热衷于投骰子游戏的梅雷骑士(Mere),他在投骰子游戏中遇到了一些使他苦恼的问题。譬如,他发现掷一枚骰子4次至少出现一次6点是有利的,而掷一双骰子24 次至少出现一次双6是有利的,他找不到解释的原因,于是他把遇到的问题向当时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Pascal)请教,帕斯卡接受了这些问题,并把它提交给另一位法国数学家费马(Fermat),他们频繁地通信,开始了概率论和组合论的研究。他们的通信被从荷兰来到巴黎的科学家惠更斯(Huygens)获悉,回荷兰后,他独立研究了这些问题,结果写成了《论掷骰子游戏中的计算》,时间是1657年,这是迄今被认为概率论中最早的论著。     2. 担心学生乐于做实验,懒于做记录,甚至于编造记录。在课本第200页中,要通过实验填掷三个骰子40次两种结果出现的频率表。上课前,我就预感到学生掷10次、8次骰子还行,会耐心地做记录,而到了做40次的时候,会懒于动手做记录。因此,在做实验前,我就收集了有关的资料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知道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不仅要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严谨的求知态度。我给学生讲了《科学骗子如何得手》的故事:     去年9月底,在科研领域赫赫有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揭出一桩令人震惊的骗案:一个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长期伪造实验数据,在著名科学杂志上频频发表论文,在固体物理学研究领域行骗数年之久,连最权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差点被他骗到手。     这个骗子名叫扬・亨得里克・勋恩,年仅32岁。从1998年到2001年,他总共发表了90篇论文。他就是采用不让同行参与,引用“无法证实的”数据来行骗的。这是贝尔实验室77年历史上最大的伪造丑闻,如今,勋恩已被解雇。 这个故事对鼓励学生认真做实验记录有很大帮助。      三、 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        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        向知识”      我认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各种文化载体充盈在我们的周围,学生与我们几乎在一同接受着各种知识和文化,我们应该抱着与学生一同学习的心态,把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求知精神传给学生。     在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中,立体图形的名称学生能很快接受,但多面体中的欧拉公式:顶点数+面数-棱数=2,则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请学生数一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具有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把结果记入下表,并算出最后一栏的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最后一栏的数是完全一样的!      整个公式得出过程自然,而且这里面有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然比给出公式再让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四、 将数学渗透入学生心中      亲其师,信其道。――《学记》      谈到语文,许多学生必会列举如孔子、李白、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但谈到数学,大多数学生恐怕想起的只有一些公式、符号等,至多会想起高斯、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远没有语文那么贴近。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收集一些数学家的有关资料,对书中已有的“阅读材料”,如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的速算,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不能一带而过。因为这像“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一样,对这个人信服,才更容易对他的研究、对他所从事的事业信服。实践工作中,教师要广泛收集意见,与学生共勉,与学生同行,让数学这门学科在学生心中变得生动、有趣、丰富起来。(《中国教师报》)

篇3:新课程下,我教初中数学的体会

新课程下,我教初中数学的体会

在新课改、新教材的要求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通过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研究,会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学习兴趣。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只会使学生更加的趣味索然,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注意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让学生对一些方程进行求解时,我只看一眼,就和学生谈到方程的解的情况,而学生却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学生就好奇了,他们想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就知道了方程解的情况,议论纷纷。这时候再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讲有的几何题目时,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习后,可以不证明全等三角形就得到线段相等,同时再分情况讲解在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讲“圆的有关性质”时先引入有关圆的实际例子,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正方形会是怎么样?诱发他们好奇心讨论。以及有关“圆的切线”的性质学习后,解决有关问题也简单了。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功底特别是在解题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佩服。

第二,在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要求他们多动脑,敢想敢做。尽可能的去营造学习一种氛围,愿意积极地学习。

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的合作与学习,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共同合来完成,我们在让学生独立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合作的重要。况且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一种合作。为此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学习时,有时也要独立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多看看题目,是不是漏掉了条件或是没有把条件用完就在做题,养成好的习惯学会学习。当他们做题遇到困难时问我,我首先问他们题目的意思弄清了吗?读几遍?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而不是问老师。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从题目中回答你的。让他们学会从题目中找自己的疑问。另外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由于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学习有用得数学,所以教学时就结合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来讲。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习的方法,提升学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能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好教改之路,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适应新形式的教学要求。

篇4: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刘 凌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把握数学教学目的,并经常以此来检查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体现,还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及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其学习思维都会与教师的教学情感保持完美的统一,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我们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这种心理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只注重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因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大大萎缩。这种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最终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时间,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又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潮流,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 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分别为4.5 cm,6.5 cm,8 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我们可以将这道题改编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5千米的某城市正南45千米处,向北偏东30度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改编,常规性题目就具备了开放式题目的特点,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活学生思维。

(作者单位 湖北省房县城关镇第四中学)

篇5: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方式

根据新课程理念,观察与猜想、探究与归纳、巩固与应用是数学新课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观察与猜想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何将课堂的学习知识,得以巩固,并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探讨.

作 者:应慧飞  作者单位:仙居县官路中学,浙江仙居,317309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数学教学   观察   猜想   探究   归纳   巩固应用  

篇6:数学新课程

数学新课程_促进学生发展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太原市“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的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十大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一些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篇7: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篇8: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的,编排内容也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但教材只是一种资源,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和学的内容,其存在目的是服务教学,而不是主导教学。因此,教师切不可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也不可围绕教材而展开教学,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并将其余教材进行对照,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知识点逐一对应。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也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些取舍,让教材能够得到很好的补充和延伸。这样,教材就能逐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社会情况相对接,形成一种能够相互融合和促进的教学形式。以“命题”的学习为例,我认为学生看到一个命题后会有一个直接的反应———判断真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教学衔接得更紧密,我把后一节的内容放到前面来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材的每个章节的编排都是有一定的生活性和知识性的,每一道题都可以拿来作为一个课题供学生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放在教学的首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索。

二、教学设计中要有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与良好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将数学思想融于其中,利用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机的渗透,让学生的学习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如学习“绝对值”的概念时,对于教材给出的定义,学生很难理解,因为教材中的定义是描述性的,比较晦涩难懂,学生在利用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难度,只有生搬硬套。我经过思考和研究,认为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于是就为学生提了几道较为直观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1.请在数轴上将0、3、-3、5、-5表示出来。2.请说出2和-2,5和-5之间的关系。3.请说出2到原点的距离和-2到原点的距离,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5到原点的距离与-5到原点之间的距离呢?4.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绝对值。5.你能从数轴上说明绝对值等于4的数有几个吗?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绝对值的学习,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绝对值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数学思想也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得到了有效的渗透,学生在进行后续学习时也因为获取了数学思想而获益良多。

三、设计教案要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符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很多教师都开始了集体备课,因为这种备课形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教师之间的优势得到互补。大家聚到一起,共同讨论应该如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应该利用哪些方法和形式,教学中如何使重点更加突出,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突破难点,采用何种合作方式,学生的探究方式与目标是怎样的……待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意见,集体备课的目标就达成了。大家都利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看似稳妥,其实有很大的弊端。在集体备课之初,我也经常图方便,利用集体备课所得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仅没有对教材进行研究,也不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完全没有个人备课的情形下就走上了课堂。教案是现成的,只要照本宣科就好。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到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还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做,对教案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其中存在的优劣之处也不了解,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在之后的备课中注意对集体备课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思考,并结体备课所得实施个人备课。两次备课活动能够为我带来更多的体会和收获,我尝试着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细节进行修整,努力让教案形成与自己的`教学方式相符的风格。课后,我及时地对教学结果进行了反思,课堂中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对于以后的教学产生了什么灵感,都会及时记录到本子上。经过长期积累,我所设计的教案不仅汲取到了集体备课的精华,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每一个都堪称精品,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四、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多媒体课件逐步走入了课堂,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根本不考虑课型的因素,也没有精心设置多媒体内容,只是用多媒体代替了板书,知识的呈现形式也产生了很多错误。这种做法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教学实践的积累过程中,我发现多媒体要适度运用,它并不是百用百灵的。如在教学中课件内容都是自动生成的,起不到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起不到知识的重点点拨作用;多媒体使用的过于频繁,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课件的新鲜感,丧失学习积极性……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演绎多彩的课堂互动,即使不用多媒体课件,也能上出一堂精彩的好课。

五、教学活动要服务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以来,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富有情趣。以热闹的课堂活动代替了必要的理性思考和剖析;以多变的活动节奏扰乱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和注意;以崭新的教学手段掩盖了知识的挖掘、拓展和延伸……这种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有鲜活的情境导入、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双边互动、精妙的设疑激趣……但这并不是说数学课只要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少讲,学生多动,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一堂好课。这些都需要一个度,也就是说,课堂活动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且课堂活动要的不是形式,不是过场,而是在过程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拓展思维,在互动中增长才智。总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摸索、探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用新课程的标准要求自己,更新观念,变化教学、践行理念,就一定能使数学教学与时俱进。

篇9: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

宜城市郑集镇王洲小学 徐虎 余江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以下是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 认真学习课标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 :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

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平等合作的朋友关系。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9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2个仙桃,算式是11-9=2(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2-9=3(个)……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从中央教育台和湖北教育网台上接收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边形》时,利用从中央教育台接收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经认识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认识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再用幻灯片展示四边形的物品,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1:黑板面、课桌面,学生2:课本面、文具盒面,学生3:电视机面、大门面、伸缩门……,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一评价一一倾听一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都不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是1/2个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个]。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分苹果中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一起成长。

篇10: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是对以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

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应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有所作为。

四、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活动比小学生有了较大扩展,学生感举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比较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的较为广泛的现象和总是对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统计与概率这一

[1] [2]

篇1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作 者:王艳敏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各庄镇徐流营小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2:新课程下更应重视数学阅读

新课程下更应重视数学阅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数学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不足.因此,在只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科阅读教育研究,探索学科阅读教学,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 者:何彩梅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九中学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2 关键词:语言   引导   示范   提纲  

篇1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

[1] [2]

篇14: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下文简称新教材)终于走进了中学课堂。  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在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定理、定义、公式等),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总之是学生缺少预习,没有及时的总结,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有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耐心细致地疏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

学困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教与学的统一。克服“用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倾向,树立起“要教就要使学生掌握”的观点,纠正过去“教得好不好不是教师的责任,至于学得好不好不是学生的责任”的观点,多从自己教学方面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

二、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的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好了数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按教材中引入法为起点。

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二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起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以所学内容的解题方法为教学起点。例如:“分式方程”教学中,先由4/x=1的解法,引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再由2/x―3―4/x=1的过程归纳解题步骤和基本思想。

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

[1] [2]

相关专题 新课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