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美乐蒂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美乐蒂”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共1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江西省万年县教育局 陈齐斗

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作为三大教育目标。这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又具有新的内容。把思想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由历史学的性质和历史教学的功能决定的。

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历代史学家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人类发展的过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学习历史是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认识未来的过程,同时也是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爱国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具有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具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是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把思想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由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决定的。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普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性措施。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和落实思想教育,新的大纲明确把“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写进总纲,在教学目标中确立思想教育的地位和具体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强调思想教育的地位,在考试与评估中首次明确要求“渗透思想教育因素”,全面体现历史教学的目标要求,这不仅是教学要求的调整,而且体现了教育思想的更新,在新的大纲中,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构成支撑“素质教育”的三足,三者相互联系和影响,思想教育堪称其中的“灵魂”。忽视思想教育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本人就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思想教育的教学谈以下两点认识:

一、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叙述的内容是自l840年鸦片战争到1927年大革命止,共80余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这种屈辱地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还是近代工业近代科学技术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在教学中依照史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红线,教材中以大量史实对奋起抗争,以身殉国的民族志士进行热情歌颂,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进行无情揭露,对贪婪、野蛮而狡诈的西方列强进行形象勾画。如福康的无知与虚骄,西太后和李鸿章的情敌、英国的霸道、,俄法美的趁火打劫、日本的凶残、美国的狡猾、英法的野蛮、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等。(历史教学论文 )这些史实充分说明或衬托出“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中国近代之所以备受欺凌,既是外国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的,也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结果,“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民从痛苦的切身感受中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今天的世界并不安静,国际上霸权主义,军国主义并没有销身匿迹,如今年日本政府在钓鱼岛事件中所挑起的事端就是明显的实例。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爱什么、恨什么,树立民族自信心及时代优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要使学生认识到列强之所以不能完全瓜分中国,正是由于中国各族人民和仁人志士共同斗争的结果。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团结的史实,如:三沅里人民抗英、左宗棠在新疆人民支持下收复新疆,刘永福、冯子材英勇抗法、台湾人民在大陆人民支持下保卫台湾、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等。中国近代史给我们一个深刻教训是:国家分裂,民族不团结,外不能御敌、内不能发展,其结果只能是落伍、挨打、受侮,以至被历史抛弃。认识到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祖国强盛,而且也只有强盛的祖国才能实现和保持统一,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3、辨证发展的观点教育

历史的发展和一切事物一样,也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显示出曲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进行辩证发展的观点教育,也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同层次,清朝后期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斗争任务,各种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场,这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带来相当的难度。如何评价林则徐、左宗棠、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历史人物,如何评价英勇抗敌的清朝爱国将领?如何评价大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些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等等。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科学观点和方法辩证,历史地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得出正确结论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4、优秀品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开创了本民族优秀品格和传统美德,并在近代反抗国外打敌人,争取自由、民主和解放的斗争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继续发扬,升华为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民族性格。如:①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林则徐、冯子材、邓世昌、王逢甲等民族英雄灿若星辰,已成为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外来侵略者的象征。“大丈夫当以死报国”“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就是这种崇高民族气节的表现。②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的品格和传统,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斗争,近代中国人民遭受的压迫、剥削更重,进行的反抗就愈烈。如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③善于学习追求新知的品德和传统,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成果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中国虽然落后,但善于学习追求新知的民族特点仍能鲜明地表现出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强盛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近代由于国内腐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列强并不愿看到中国强大,不希望中国真正发展等原因。“师夷长杖”并不能挽救中国,但这毕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只有在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行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夺取革命胜利,才能真正实行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使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我们所用。④捐弃前嫌、共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品德和传统。

二、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l、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中国近代现代史波澜壮阔、感天动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动之以情,做到爱憎分明,感情充沛,以此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同时,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又不拘泥于具体的史料,而是从史料中导出观点,讲清道理,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2、融会三项任务,增强教学效果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或三大任务。但这三大任务融会在教学中,需要在教学中达到的,三者并不是狐立的。因此,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可能离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3、注重纵横联系,善于运用比较

历史既有客观性,又有连续性。学习历史不能不进行纵横的联系和多方面的比较,如: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都是在前后的历史联系与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认识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得出正确结论。缺乏联系和比较的历史教学最多只能给学生一些孤立、苍白的史实和空洞的结论,是不能发挥历史学认识社会和教育功能的,缺乏理论说服力的生动形象教育是满足不了高中学生的求知欲。

4、发挥学生作用,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学认为,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思想教育要实现的是理性目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学生能否在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化,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显得更加重要,要用恰当而生动的方法,活泼而有效的形式使学生在教学中听、说、读、写、思成为学习的主人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教学比单纯的讲授式教学要求更高效果也更好。

5、拓宽教育渠道,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同社会一道前进。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思想教育的重视,为拓宽教育渠道更新教学手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遗物进行教育,也可以利用影视,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限制更真实地感受历史。有益的课外读物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根据教学的实际,也应注意在考试和评估中贯彻思想教育的要求,既考知识、能力,也考思想和认识,在这方面也需要在试验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篇2: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积极结合教学相长的`实践,不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呢?下面,我结合“图案的变化”这节课的内容谈一点体会.

作 者:刘迅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刊 名:剧作家 英文刊名:PLAYWRIGHT 年,卷(期): “”(2) 分类号:B83 G4 关键词: 

篇3: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之我见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之我见

据江苏省的调查,在学生讨厌的学科中,数学仅次于英语,名列第二。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了当务之急。笔者几年来依照教育理论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实践表明,将思想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谈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通过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在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我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数学成就,在教学中可适时地向学生作些介绍。比如在讲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以及祖冲之的用分数近似地表示圆周率等。教师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古令中外数学家的光辉事迹。

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家的事迹是极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可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感人事迹。比如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建国初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层层封锁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受到“四人帮”迫害时仍在祖国各地推广优选法,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在国外的数学家中,著名数学家欧拉一生完成论著八百多篇,且很多是在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师通过这些感人事迹的介绍,可培养学生努力攀登,勇于探索,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3、将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向学生介绍,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的精神,树立学好数学,为国争光的思想。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数学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教学中可这样渗透辩证的观点:

1、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系的扩充,代数与几何的结合,某些定理的推广,数学中发展的观点由此得到体现。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数学中,线、面可以看成点线运动的轨迹,旋转体也是平面图形运动的产物,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在教学中作这些强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辩证法中运动的观点。

3、在数学中,正数与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这些概念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加与减的转化,乘与除的统一,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在教学中强调这些规律,学生便能从中接受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

三、利用教师的言传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

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上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

此外,教师应以自己文明的言语,端庄的仪表,从容的举止,遵纪守法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作出表率,注意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还应注意,要将思想教育和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牵强附会,要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

[1] [2]

篇4: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

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理念、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北京师大版”历史新教材,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来构建新的历史教科书体系,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新学期开始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上,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时,我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下课后我也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备课时更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1.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北京师大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

[1] [2] [3]

篇5: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对此,做为数学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所当然的地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光荣重任,然而数学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脱离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空泛的说教,将会大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内容其内蕴的思想教育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智育之中。实践证明通过具体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为此,就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供参考的浅见。

一、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切事物的特性或事物间的关系,都中不同程度上需要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加以描述,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数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般成员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参加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学好其它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方法也日益广泛用于各门学科。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的发展了。科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因此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的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从数学在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来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以此启发学生应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对青年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应当、也有可能在这方面承担本身承担的任务。我国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大部分时代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我们的先辈在数学研究方面的始终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过去在数学领域中曾经有过极大光荣。目前我国数学家或有中国血统的数学家也在一系列领域中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必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极限概念时,首先通过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三国时期魏人)为了更精确的求圆周率于公元263年所创造的“割圆术”来讲述极限的思想,当时刘徽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算到3.1415,这充分说明现代的极限思想方法,最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并得到应用。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数学具有严谨性的特点。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叙述结论精练、准确,而结论的推理论证,要步步有根据,处处合乎逻辑理论的要求。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离不开推理。通过数学教学养成学生讲理的习惯。数学中要判断一个命题、猜想的真假,不是通过实践检验,而是要依靠概念的定义,依靠公理、定理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它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脱离客观世界和生活实践。我们通过数学概念、结论形成过程的数学,培养学生在现实客体中抓住本质特性,抽象出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解题的探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难题时要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寻求解法,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说明我们不应该把辩证法作为外来的东西引入数学,而是应该从数学内容与方法中发现辩证的因素。例如有限与无限;连续与间断;直线与曲线;近似与精确;微分与积分;收敛与发散等等。这些内容都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在数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实践第一的.观点

数学的产生由于实践的需要,而数学发展是直接或间接由于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上的需要,而刺激起来的。应结合教材阐明数学的现实性、起源及数学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的历史。众所周知,数学的概念和公式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有其实际的模型。所以在讲新知识时,要列举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概念和公式,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再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理论上懂得实践第一观点及数学与实践的关系。

2.对立统一观点

毛主席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相互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到处可见,如:正负整数,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之中;有理数与无理数对立统一于实数之中;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数学中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是经常的,整个数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时刻抓住对立面的转化。转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算的转化;数形的转化;对立概念的转化(常量与变量,已知与未知)。利用这种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中的矛盾所在,找出问题内部不同条件之间的联系,再寻求转化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运动变化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静止、不变是相对的,但是人类认识这些运动、变化是在无数相对静止中逐步认识的。这正如人类从无数相对真理中去认识绝对真理那样,如通过直线认识曲线,通过常量认识变量,通过近似认识精确,通过具体认识抽象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变化的观点去考虑、分析和认识事物,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在讨论变速运动时,怎样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变速运动呢?在微积分中是研究该运动在某一点(即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用瞬时速度来刻划这一点的运动状态。而瞬时速度的定义过程就是认识变速运动过程。再如把曲线看作点的运动的轨迹,如果建立坐标系,再引入动点坐标,就可以使曲线与方程发生联系,从而就由代数与几何发展形成解析几何。

4.质量互变观点

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与量,它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又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当量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使物质发生质的变化。通过事物量的变化,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变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有限个无穷小量的和,仍然是无穷小量。当我们把“有限”两字变为无限时就产生了质的变化。事实上无限个无穷小量之和未必是无穷小量。

5.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同时否定又是“扬弃”。所谓的“扬弃”包含着抛弃、保留和发扬的意思;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某些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如数的概念的扩充,贯穿在整个初等数学内容之中。新的数的概念引入总是在否定旧数概念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在相应的阶段将新旧数统一于一体,使数的概念不断的丰富,从而解决新的问题。又如角的概念的推广与数的概念的发展也是极其相似的。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对立面的两次转化。即肯定―否定―再否定。也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第一阶段(肯定阶段);第二阶段(否定阶段);第三阶段(再否定阶段)。事物发展到第三阶段后,第一阶段中的某些特征可能在第三阶段中重新出现,而且在第三阶段中可能出现第一阶段中没有的新东西,也就是说否定之否定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篇6: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意志,思维品质教育,对学习化学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待的责任.

作 者:尹桂芹 YIN Gui-qin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六中学,山东,临沂,276003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8(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思想教育   理想   习惯形成  

篇7: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初探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初探

一、渗透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渗透的可能性

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并积极地从其它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渗透的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2.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3.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已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害投资。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因此,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通过介绍化学与振兴家乡经济的关系,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等,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教育学生,这些美好的未来,必须依靠同学们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努力去开创,坐享其成是等不来的。使同学们明白自己肩负着重任,从而树立起为振兴家乡经济,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的远大理想,以促使他们自觉并努力地学习。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

篇8: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对此,做为数学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所当然的地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光荣重任,然而数学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脱离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空泛的说教,将会大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内容其内蕴的思想教育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智育之中。实践证明通过具体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为此,就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供参考的浅见。

一、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切事物的特性或事物间的.关系,都中不同程度上需要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加以描述,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数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般成员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参加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学好其它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方法也日益广泛用于各门学科。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的发展了。科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因此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的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从数学在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来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以此启发学生应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对青年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应当、也有可能在这方面承担本身承担的任务。我国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大部分时代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我们的先辈在数学研究方面的始终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过去在数学领域中曾经有过极大光荣。目前我国数学家或有中国血统的数学家也在一系列领域中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必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极限概念时,首先通过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三国时期魏人)为了更精确的求圆周率于公元263年所创造的“割圆术”来讲述极限的思想,当时刘徽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算到3.1415,这充分说明现代的极限思想方法,最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并得到应用。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数学具有严谨性的特

[1] [2] [3]

篇9:思想教育融入中职历史教学论文

思想教育融入中职历史教学论文

一、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不完善

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学到许多其它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内容,它是增长学生见识最好的学科,学生在历史中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一种巨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好的教材。运用历史教学的真实历史事件中的一些爱国人物和爱国事迹来具体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一个良好的促进,通过感人的历史故事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做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他们在学习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爱国情结和素养。虽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感染学生的爱情情操,但是在中专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需要凭历史课升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历史教学往往只是一些事件和时间的背记,根本没有散发性的思想模块。很多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注重学生考试的得分情况,往往对历史的琐碎内容重复的讲解,一些自身看法和思想散发环节只是一笔带过,使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长时间的背记,这根本无法对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内容真正的理解和一些深刻的思考,思想教育根本没有融入到教学中去。中国开设历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英雄人物来提升其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最终使自身得到个人价值,然而,在实际学习当中,历史教学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严重的脱离轨道。

二、历史教学融入思想教育的途径

第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创新思维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和教学环节设计者,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学生进行知识吸收和心灵培养的重要导师。历史教学中把思想教育融入其中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融入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和历史理论知识的专业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只有对历史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透彻才能富有感情色彩的进行讲授,这样才有感染力,能够从思想上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跟着历史故事的节奏走,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教学中的疑问进行给予解惑,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完善。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完全的参与到教学中,参与到和教师的解释和对话当中去,丢掉那些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听课积极性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历史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完全的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讨论和探究中去,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来锻炼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结合自身收集的资料,真正意义上进行总结,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不但能够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第三,考试体制的突破历史教学不能把记忆力当做考核的标准,那样就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意义。一定要丢到历史教学传统式的考试体制,对传统式的死记硬背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主要是以学生对历史的基本掌握和思想教育为主。传统历史课考试体制完全没有把思想教育列入其中,只注重大量的记背内容,这样从长远来看起不到任何的激励效果。因此,要在原有考试体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教育模式对历史考试体制进行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我国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需要通过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使其在历史人物身上找到一种人生的价值,让学生得到很好的收获。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前提下通过历史人物中的典型事迹,来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有更好的精神和动力继续前进。历史教学呈现出的是阶段性,在此需要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培养他们有秩序和有逻辑对待一切,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品德。学生从历史教学中学习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件来正面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光荣事迹,让学生从历史人物中吸取营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正义之感,对未来产生远大的抱负。让学生从历史思想教育中学习到人除了做正直的事情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伟大的理想,以国家的需要为基础。

篇10: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在“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思想的指导下,我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尝到了甜头,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大多享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权,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吃好的,穿漂亮的,玩最高级的,父母的溺爱包办了本该属于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导致了孩子责任心差。

针对孩子这一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对待任何事情要认真,要负责的责任性教育:如在一年级教小兔跳中要求,学生看清动作要令,双腿拼拢,前脚掌着地,如果没按老师要求做,必须让他重新再来一遍,使他们从小懂得“认真”“负责”的含义,从而对“责任性”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活动结束,收器材时,发现有许多学生,随手一扔,把绳、毽、板、球扔得满地都是,此时我抓住契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晓之以理,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对待每件事,哪怕是一球一绳,从此这种乱扔的现象日趋减少,有些学生还会主动把地上的绳毽拣起来放进筐,主动地为老师搬放器材,好习惯逐渐养成了。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课中常有学生对我说:钱老师,×××不要我踢球,钱老师:他不肯跟我玩,没人与我玩……等等,有时在组织教学中,我要求他们二人或三人一组分散活动时,也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二位学生流落在外,而这些“无人要”的学生:不是调皮捣蛋,就是些新来乍到的孩子,一是他们不为同学所喜爱,二是他们自己怕羞融不入集体。作为教师必须及时引导教育大家要关心、帮助每位同学。因此我首先安排好他们的活动,然后在课中小结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教育,课后语重心长地对×××进行帮助教育,让他明白道理,落实行动。这种现象日趋减少,现在只要一活动、一分组大部分学生就会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而且活动得很开心,体育活动中的能力也提高了,这正是团结友爱的教育在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结果。

学生中有争强好胜的天性。教师就要善于诱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进取性。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竞争可以克服惰性,竞争可以让人充满希望,竞争可以使人满怀朝气。因而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力争上游,坚持不懈,教育学生公平、公正、严守纪律,教育学生为了集体荣誉,努力拼搏。

在乏味且较艰苦的项目中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来学习,如一、二年级《仰卧起坐》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仰卧起坐的动作要领,然后自订目标,循序渐进完成质量,而教师用增强自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他20秒钟完成10次就对他说加油!再努力!当他完成15次时对他说“再接再厉,会成功!”这样在练习时极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已树立了信心,在考核中90%以上学生达到了优良成绩,此时我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深层的教育,要求他们把攻克《仰卧起坐》项目的精神引导到如何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难题,让部分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总之,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有效的,只要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坚持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篇11:《在历史教学反思中成长》教学反思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教师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有的教师劳累了几十年,在退休时除满身的病症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像一部机器痛苦地运转,怨声载道,却从没想过究竟怎样做才能获得工作上的快乐。我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反思”的结果。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反思: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然后进入到反思环节。

接着是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判断的眼光反观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训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会是一种实际尝试,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让教师自觉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八(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篇12: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一、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 大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四千年之久,我国不仅历史悠久且还有灿烂的文化。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再现祖国的辉煌。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古代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趣,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

到了近代,首先有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提出的“天国”理想,其次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力等提出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还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等等。

到了现代,更是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奋斗不息,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美好的社会理想,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三、进行忠于祖国,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 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的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愈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的`统一更有利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史。在凶恶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面前,如果不是一个统一 的国家,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和英勇反抗,中国在侵略者的屠刀宰割下,就会完全陷入殖民地的深渊。正是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统一和团结形成一条坚韧牢固的纽带,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团结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在台湾问题上,去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作为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

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无论是结束敌对状态的谈判”也好,还是实现两岸统一的谈判也好,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双方都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述这些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光辉范例和生动的史实,充分说明了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篇13: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新教材

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北师大版”历史新教材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理念、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北京师大版”历史新教材,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来构建新的历史教科书体系,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新学期开始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上,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时,我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下课后我也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备课时更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1.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北京师大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时,除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制作一课家族树,介绍家庭成员状况外,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四个题目:①求真中学的发展与未来;②我这十三年;③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④信息交流的实现。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布鲁纳曾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北京师大版”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对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我都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或稍做变通。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就直接利用了课本上的主题: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的原设计是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怕学生兴趣不大或应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为:搜集成语故事,写出给我们的启示。每个学生都做得很好,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动实践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种创造的快乐,每个人都兴趣盎然。对每一次活动我都及时反馈、讲评,以巩固活动的成果,巩固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卡耐基说:“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

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我注意有机地穿插一些成语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东周列国志》一书,并与“活动建议”的内容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在读过之后与我进行探讨。至今,我已向学生推荐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课外阅读书目。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我将在学期末指导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材料,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探索现实

据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提倡实行“谈古论今”,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谈古论今”,在教学中除了“以古鉴今”的内容外,还包括“就古评古”、“据往知来”、“以古证今”、“中外相鉴”等涵义。“北京师大版”新教材删繁就简,给教学中“谈古论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谈古论今”也具有某种社会实践的意义,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形成一个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引导学生探索现实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必将为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新教材必将成为灿烂春天里的一朵奇葩。

篇14: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新教材

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北师大版”历史新教材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理念、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北京师大版”历史新教材,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来构建新的历史教科书体系,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新学期开始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上,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时,我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下课后我也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备课时更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1.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北京师大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

[1] [2] [3]

篇15:思想教育活动规律在心理咨询中的借鉴

思想教育活动规律在心理咨询中的借鉴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分属不同的学科,二者在宗旨、目标、手段、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不同,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思想教育活动规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种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格格不入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思想教育活动规律可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作 者:黎群武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管理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刊 名:咸宁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 年,卷(期): 23(5) 分类号:B849 关键词:心理咨询   思想教育   规律   借鉴  

篇16: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文章件 中国大学网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  附:高一历史教学进度 授课时间授课专题授课内容9月1日―9月13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9月14日―9月21日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9月22日―10月7日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0月8日―10月20日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0月21日―11月2日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1月3日―11月11日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11月12日―1月21日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1月22日―12月2日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12月3日―12月11日专题九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2月12日―12月21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得 基本结构与特点12月21日―12月30日专题二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2月30日―1月8日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得探索1月8日―1月18日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文章件 中国大学网

篇17: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殷实和谐、公平质优教育名市供给智力支持”为实践载体,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科教研工作,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

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以强化网上教研为契机,实现教研方式的优化和互补;以提高教研水平与实效为目标,实现自身与师生的共成长。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1、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贴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异常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本事、创新本事和实践本事。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其方式。

3、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指导。培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典型学校,适时举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场观摩会。

4、加强学生选课指导研究,尝试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二)强化理论研究,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课标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示→个性纠错→典例分析→变式巩固→补偿训练。

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典题巩固→补偿训练

3、进一步完善学案导学模式,落实循环大课堂理念

进取倡导和落实“循环大课堂”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了解决规范办学行为带来的课时少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本事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课前精心编制学案,充分发挥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课堂高效落实学案的导学功能;课后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延展功能。

4、开展系列课堂教学创新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优秀学案设计、优质视频、课件制作等系列评比活动。

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与理论素养。进取扩大课程资源,拓展知识视野,研读时新的学术专着及相关期刊杂志,关注学术进展,并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注意新的史观的学习和吸纳,及时学习相关介绍新的史学观点文章。

(三)精心组织常规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组织打造高效课堂专题研讨,开展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等活动,发挥典型和骨干的引领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

(四)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开展网络教研研讨与经验交流。

1、依托淄博教科研网与“__(网络)自主学习辅导站”,打造全市教学教研共同体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__”资源,集全市优秀教师的智慧,以解决同步学习和阶段性复习中的共性问题为主要资料,开发同步辅导与节假日辅导两种网络视频资源,以实现学生针对性地自主选择辅导资料。

2、以推广高效课堂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主要资料,进一步完善市级层面的学科月团体备课制度,并以此为平台,发挥市级学科带头人、省市教学能手、特级教师的在教学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3、继续搞好学案的上传工作,各校要按照分工和时限及时上传学案电子稿,欢迎其他教师上传资料,作到资源共享。

4、加强对网络教研工作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培植和树立典型学科和典型教师,及时推广先进模式与方法,适时召开全市网络教研调度会、工作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五)其它关工作。做好教研室安排的其它教育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