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反対車線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反対車線”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共12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龙门农场小学 李宏达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低到高,从易到难进行有梯度的语言文字训练,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不管训练内容的难易,也不管班上的学生个体的差异,训练的内容都一样。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基础好的学生的个性以及能力没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基础差的学生机只能是一味的模仿、跟从。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只重语言文字训练的量,而没有关注学生训练的质。还有就是训练中缺乏梯度。如何克服以上现象,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保质保量呢?

一、训练内容要有阶段性,激发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兴趣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在进行训练之前,教师要弄清楚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训练的具体要求,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把握住训练的标尺。例如,学习运用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时,低年级学生大多是会去模仿,按照课文内容说或写;到了中年级可以设计些变式练习,即有变化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或写;而到了高年级则可以创设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文字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烂熟于心,对每个学生的状态、能力程度要了如指掌,根据这些设计安排好每堂课。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生动活泼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施教,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从而达到“我会学”。

二、注重学生训练的差异性,整体提高

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是有差别的,阅读的能力、理解分析的水平、表达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我们想让孩子们都按照我们的意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掌握同一内容,达到一样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毕竟是不够科学的。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来了新的要求,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决定文字训练的层次性和训练的梯度。在朗读课文时,基础好的学生当然我们的要求就要高些,他们要读出抑扬顿挫,把握好朗读的节奏,不但要感情充沛,更要读出韵味。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反之来说,基础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读得通顺流利就可以了,这样孩子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让他们不但对文章有所了解,也会对语文学习不至于丧失信心。这样,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都有了锻炼和提高。

就口语交际和习作练笔来说,教师可制定出上限和下限的目标来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基础差的同学完成下限目标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基础好的同学完成上限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会设计基础题、选做题两类,这样,我的学生们积极性极高,大家很快完成了基础题,然后都对选做题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结果当然是我和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把题解决。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提高。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这就是给教师最大的回报。

三、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化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很重要。训练的方式方法单一,让学生机械操练,阻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词语训练时,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一出现错误,我们就会让罚这些孩子抄写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直到练会为止。在理解分析课文时,又偏重于那些基础好的学生,他们得到了展示,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在展示课的时候。)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本没有得到我们上面提到的全面、整体提高。

要想取得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变换方式进行迁移训练。例如,“不但――而且――”造句时,低年级的孩子只要记住原句就可以了;中年级的学生可以练习用上关联词语来说一句简短的话;到了高年级,可以进行加关联词语的练习,判断句子的关系,为文章分析时候找准递进段落打好基础,也和并列关系进行了很好的区分。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语文课教的一些语言和知识,不能总停留在教师“讲过”,学生“领会”这一水平上。而是应精心设计一些练习,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地将一部分词句转化为自己的“灵活文字”。语文课应该多增加运用语言的环节,也就是说,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完以后,要保证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

另外,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广泛阅读也是重要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只读一本语文书,无论如何是不够的。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报。开始要求比较低,只把看过的文章题目和内容大致记下来。后来。在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介绍自己在书报上读到的趣闻和知识,也可以讲故事、演讲等。这样多样性的训练,既交流、检查了学生阅读的效果,也使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也得到锻炼。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又集思想性、情感性、意趣性于一炉的全方位训练。所以,小学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少年儿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还要使他们在训练中得到思想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意趣的渗透,使少年儿童在有着纯正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浓厚的志趣的基础上更深刻、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

篇2:语言文字训练教学反思

语言文字训练教学反思

本课时共安排了“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三个板块的教学任务。内容分别是辨别形近字、积累成语和歇后语、了解成语故事等。从内容安排来看,看似零散,其实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三个板块的核心是“成语”,呈现了从字(形近字)→词(成语)→句(歇后语)→篇(成语故事)的螺旋上升特色,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形式学习中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能做到目标明确,方法落实。每个板块的教学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师生对话、学生练习为主要训练形式,课堂上多创造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唱主角,充分展示自己。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教学效果,我们自认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还存在不足的地方,这表现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有点枯燥和乏味,每个板块的练习衔接有点零散,连接不够紧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课件歇后语“练一练” 选择歇后语填空A题句子太长,个别学生提不起兴趣去思考。

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我们准备作出相应的修改:

1、各板块的教学过渡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过渡语,以此串起每个知识点的教与学,逐一学习各个知识点,让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些。

2、备课中要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件歇后语“练一练” 选择歇后语填空中句子出示的先后顺序,使得看似困难的问题容易化。

修改教案后,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思路更清晰、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更注重各知识点的联系,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变得更主动,自主学习井然有序,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学生学习气氛浓,整节课,师生间的教与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果确实不同。这表现在:

1、通过设计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连接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善于鼓励学生,学生人人参与,生生互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2、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如在教学“日积月累 读读记记”这一板块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行词语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拓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说出一个成语,并说出你这个成语是属于上面四个特点中的哪一个。说得最多者为赢。”学生对不仅对这四组成语的结构进一步熟悉,也从小组交流中积累了语言,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歇后语时,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两人以对口令的形式读、全班齐读等形式朗读后,让学生观察歇后语的语言形式,感性认识得以强化。

3、拓展练习是针对本节语言文字课的延续,不仅是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检测,也是引导学生对词句现象作一些规律性的总结,同时还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篇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浅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浅见

广东中山市古三小学       张婉华

【摘要】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和现状,重点阐述语言文字训练在现今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探讨如何能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关键字】语言文字训练,有效。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自《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探究、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1】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干。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2】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3】

备课时要找准训练点,做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做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做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的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规定。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4】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

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例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例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例谈

刘杏敏

怎样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而又无须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面临的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背诵铭记后化为己有,需要时能灵活运用。

在默读中理清思路。

叶圣陶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可采用默读,因为默读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冷静地思考。要求默读时对每一篇课文都要先弄清这是什么类型,板书时点明:人、事、活动、景、物。比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在弄清是写事的文章之后,深入反问:写谁?谁怎么样?与教科书有什么关系?然后串成课文内容: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英勇地牺牲了,接着继续在默读中弄清写作的顺序,列出几种顺序,教给几种分段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珍贵的教科书》是写事的,肯定按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分段,先分三大段,再把事件的经过分两段:取书、护书。至于写景的文章如《颐和园》,可以在默读的基础上先找出头尾两个自然段来说说是写什么?与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理清了总、分、总关系再学习游览部分,并向学生说明既是游记,肯定是按方位顺序写。这样一边默读,一边点拨学生,思路一清,分段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在朗读中理解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又是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而诗的语言本身就极简练、含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弄清今昔变化(昨天、今天、原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深圳的昨天是什么模样?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昨天的贫穷落后,贫穷落后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一些词语如:“遥远、渺茫、夕阳”,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遥”就是远;“渺茫”讲水势辽远看不到边,在此要灵活理解为非常落后根本看不到现代文明;“夕阳”,要发挥想象力,说明是挑回的溪水中映着夕阳。在朗读“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时,要读出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口气略带悲伤;读到小孩子和姑娘时,要读出因无书可读任光阴流逝的惋惜,口气要充满无奈。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深圳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朗读分析明天和原因两部分,特别是读到深圳的巨变时,要以惊喜、自豪的口气读,学生就会清楚课文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就能轻松地找出“焕然一新”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词语。最后以三个中心词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在理解中及时运用。

仅仅理解词语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刻”在心中,这只有强化背诵默写。可以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课余五分钟重复背诵,背到如同记乘法口诀那样。如能天天坚持,肯定水滴石穿,到时满腹文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同时,还要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词语、句式、写法。比如教《高大的皂芙树》的1―4节,可以板书:位置、好大、茂盛、小而密这些词,进行复述皂芙树的练习,讲清写作是按干、枝、叶来写的,然后拍一些树的照片或就窗外的树进行口头练说、详讲,这样就不会孤立地学习课文和掌握词语,也为第四单元的写植物做准备。教《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可以采用今昔对比的写法,用三个中心词来进行口头练说,领悟家乡的今昔变化。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在积累了大量词句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

[1] [2]

篇5:继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继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  薛根生

[内容]

1996年,我省小学语文教学在教改方面最突出的成绩,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观念已成为全省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尤为难得的是,广大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创造了许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好经验。但是,在每一堂课的40分钟里,如果要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还需要在时间、精力、群体研究上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表明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继续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动脑筋,想办法,出经验,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操作,有模式,落实处,见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

[1] [2]

篇6:《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  江苏南通市实验小学 汪如凤

[内容]

一 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周总理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篇7:《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  江苏南通市实验小学 汪如凤

[内容]

一 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周总理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篇8: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崤底学校  许艳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 1、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 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2、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理解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名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各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名子的朗读方法。     (二)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的洁“……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名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名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写十七孔桥)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篇9: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崤底学校  许艳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 1、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 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2、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理解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名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nb

[1] [2] [3]

篇10: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领域,向来有文道之争、文白(文言、白话)之争、文语(书面语、口语)之争,但不曾有过 语言思维之争。没有争论,未必表明人们都统一了认识。一种可能是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还不太多,思考还不够 深入;另一种可能是,思维训练尽管重要,但在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无指标可衡量,怎么检查我搞了还是 没搞?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进行思维训练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但是它所反映的却是一条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不过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它, 当然就谈不上自觉地运用它了。

一、语言与思维的亲缘关系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 体,它产生于社会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一旦与社会隔绝,就会既丧失思维能力,又丧失语言能力。作为 心理现象的思维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都是以社会作为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狼孩之所以不具备正常 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正是他远离人类社会的结果。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都以人脑为依托,以人脑正常的 生理机制为基础,以社会交际为前提,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对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属性有了粗浅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1979年,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了“思想先于语言”的观点,[1]这是国内学术界首次针对斯 大林于50年代初期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论述的一个偏颇观点:“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谈到同 语言的‘自然物质’不相联系的思维,才会谈到没有语言的思维。”此后十余年来,思维先于语言的观点,为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赞同。

限于篇幅,笔者不想就此展开论证,只举出两个事实来证明周建人先生论断的正确:其一,儿童在学会说 话(通常在两岁左右)以前,已经能用手势、表情、哭声等来表达许多要求,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 状把玩具进行分类了;其二,古今中外都有大作家发出“语言的痛苦”的慨叹。我们平常人说话或作文,也常 常感觉到“辞不达意”,可见人的`思想都要通过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是不容易办到的,因此语言对思想的 表达大都只能是“近似值”。如果认为“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那么上述两个事实便不可理解了 。

从“思维先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出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可作如下理解:

1.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 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 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 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思维制约语言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 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 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

[1] [2] [3] [4]

篇11: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张东敏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210 031)

摘要: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过于强调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思维训练这一核心内容,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缺失。教师可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新性这三个维度人手,渗透思维训练。

关键词:思维训练广阔性深刻性创新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要在思维和语言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过于强调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思维训练这一核心内容,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缺失。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新性这三个维度人手。

一、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全面地看问题,即对同一问题或现象能够多角度思考、多方法解决。例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通过拟副标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从多个角度概括、分析,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师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一些解释。

生 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 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新衣服。

师 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 是缺点。

师 “爱美”并不是缺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

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

生 爱美过度!

师 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 臭美。

(众生笑。)

师 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 我认为他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 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 这叫虚荣!

师 对!什么叫虚伪呢?

生 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教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 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 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 (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 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 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待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还听信内臣们的谗言,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 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十分无能。

类似的课例还有很多。如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获得者罗斌老师上《变色龙》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

生 在题目“变色龙”的前面加一个语气词,评价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些案例,均是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疑,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研读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促使思维逐步深入。请看《孔乙己》教学片段:(最后一课时,教师对孔乙己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一位学生突然提问。)

生 老师,孔乙已有没有后代?(全班哄堂大笑。)

师 这位同学问得好,说明他动脑筋思考问题。善于提出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好,我也问一个问题:孔乙已是一个现实的人物,还是虚构的人物?生虚构的。

师 既然是虚构的,那么根据我们对他的经济状况的了解,他娶得起老婆吗?

生 娶不起!

生 他吃都没有吃,谁愿意嫁给他!

师 对,从这一点来看,他娶不起老婆!再看一下他的言谈,嘴巴里总离不开“之乎者也”,经常被人骂、被人嘲笑,会不会有姑娘看上他呢?

生 估计没有人愿意和他过日子。

师 的确,根据孔乙己的性格,社会地位、事业作为等各方面来看,他是不可能有后代的。那鲁迅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不可能有后代的人物呢?

生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考中了就作威作福,考不中就生活潦倒,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生 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孔乙己这样的人物,人们没有同情,只有嘲笑,甚至他死没死都没有人知道。

这位教师 的“应对”很有智慧,抓住学

生 提出的“古怪”问题,生发了一次思维的训练――为什么孔乙己没有后代?为什么鲁迅要塑造这样一个不可能有后代的人物?两次追问,引导学生 的思维不断递进,能够通过现象(孔乙己不可能有后代)看到本质(科举制度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三、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即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墨守成规,尊重学生 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 的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 的求异思维。请看黄厚江老师 执教的《黔之驴》教学片段:

师 刚才有个学生 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 有个疑问:有人喜欢驴吗?

生 现实生活中的驴还是很有用的。

师 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而本文却说驴没有什么用……?

生 不是的,是说没有把驴放在该放的地方,所以这驴就没有用了。

师 人如果就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场悲剧呢?

生 “好事者”。

师 柳宗元不敢讽刺的好事者是谁啊?

生 是当时的皇帝。《黔之驴》的寓意一般是从两个角度来概括:(1)老虎。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2)驴。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

生 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黄老师 却另辟蹊径,他认为驴是勤劳的,只是放错了地方,实质上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统治者――皇帝。这一角度不能不说新颖。

篇12: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领域,向来有文道之争、文白(文言、白话)之争、文语(书面语、口语)之争,但不曾有过 语言思维之争。没有争论,未必表明人们都统一了认识。一种可能是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还不太多,思考还不够 深入;另一种可能是,思维训练尽管重要,但在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无指标可衡量,怎么检查我搞了还是 没搞?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进行思维训练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但是它所反映的却是一条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不过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它, 当然就谈不上自觉地运用它了。

一、语言与思维的亲缘关系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 体,它产生于社会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一旦与社会隔绝,就会既丧失思维能力,又丧失语言能力。作为 心理现象的思维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都是以社会作为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狼孩之所以不具备正常 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正是他远离人类社会的结果。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都以人脑为依托,以人脑正常的 生理机制为基础,以社会交际为前提,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对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属性有了粗浅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1979年,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了“思想先于语言”的观点,[1]这是国内学术界首次针对斯 大林于50年代初期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论述的一个偏颇观点:“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谈到同 语言的‘自然物质’不相联系的思维,才会谈到没有语言的思维。”此后十余年来,思维先于语言的观点,为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赞同。

限于篇幅,笔者不想就此展开论证,只举出两个事实来证明周建人先生论断的正确:其一,儿童在学会说 话(通常在两岁左右)以前,已经能用手势、表情、哭声等来表达许多要求,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 状把玩具进行分类了;其二,古今中外都有大作家发出“语言的痛苦”的慨叹。我们平常人说话或作文,也常 常感觉到“辞不达意”,可见人的思想都要通过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是不容易办到的,因此语言对思想的 表达大都只能是“近似值”。如果认为“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那么上述两个事实便不可理解了 。

从“思维先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出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可作如下理解:

1.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 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 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 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思维制约语言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 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 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 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 方法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思维训练入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3.语言对思维起加工作用

语言对思维的表达,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思维具有非离散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所谓 非离散性,是指“思维把客观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时候,对象的各种要素在思维中互相渗透、连接,无 法分解成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单位”[2]。所谓非线性,是指“思维的内容,往往是同时交织在一起的,无法形成 明确的先后次序而有条理上要步步展开”[3]。而语言则恰恰相反。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必须把处于非离散 状态的思维分解为一个个清晰的单位(即言语的层次),并将其纵横交织的内容纳入在时间意义上展开的直线 轨道(即语句的先后次序)。语言的长处弥补了思维的不足。由此可见,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对思维 进行加工、整理、改造,使之趋于完善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修改调整语言就是调整思想”,就是这个 意思。因此,有效的语言表达和言语理解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思维训练。

综上所述,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认为:语文教学所应该培养的学生运用语 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 )的能力。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 越好。

二、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

如果说,数学是思维“体操”,那么,语文课则是思维的“田径场”。在这里,思维经受着“投掷跑跳” 、“摸爬滚打”等多项目、全方位的锻炼。

尽管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不能四面出击、漫无边际地进行。作 为语文教师,该如何选择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呢?

1.从思维方向把握言语思路

人的思维活动是沿着一定方向展开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思维反映客观事物,也 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要素。当思维活动沿着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的时候,形成纵向思维;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的 直线上展开一段之后,向其它方向折去,出现折向思维;当思维活动以空间意义的背景为依托呈“横断面”展 开的时候,成为横向思维。思维方向在语言运用中表现为言语思路。同三种类型思维方向相对应,言语思路有 纵向、横向、折向三种。从本质上说,言语思路是思维方向的反映。只有思维方向清晰的人,他的言语思路才 有可能清晰。

言语思路制约着言语作品的结构。结构单纯的文章,只采用了单一的言语思路。例如《人类的出现》按照 “古猿→猿人→古人→新人”顺序介绍人类进化历史,是纵向思路;《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围绕主人公“三怕 ”(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来安排结构,是横向思路;《范爱农》先写“我”对范爱农的'“ 反感”(“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后写他的朴实、正直、高傲、倔强,不 和旧势力同流合污的思想性格,是折向思路。结构复杂的文章,则兼用两种或三种思路。例如《天山景物记》 在总体上采用纵向思路(由天山外围写到天山深处,从低处写到高处),而在某些片断中又用了横向思路(《 千里牧场》一节中写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由此可以看到,文章结构复杂,实际上是几种思路套用的 结果。三种基本类型的言语思路按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变化无穷的文章结构来。因此,要帮助学 生提高谋篇能力,改善语言的条理性和锻炼思维方向,是治本之道。

2.在读写实践中培养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基础,又是认识事物的枢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具备科学的认识能力的 标志,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和运用语言能力关系最密切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分类、比较、对应。

分析,是指人们在思想上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若干个方面或要素,再分别对它们加以研究, 揭示它们在整体中的作用;综合,是指人们在思想上将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要素联系起 来加以考察,以把握对象的整体的结构、功能、性质、规律。心理学家认为,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其它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4]。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综合以分 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则失去了分析的价值。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但在应用中常常犯片面性的毛病;在阅读教 学中,重分析,轻综合,甚至只搞分析,不搞综合。从50年代开始,课文分析之风日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 在肢解课文上,致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妨碍了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又无助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养成。 这些老师不懂得,分析文章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认识文章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写作教学中的情况则与此 相反;重综合,轻分析,不善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不告诉他们如何将一个整体的事 物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怎样安排成若干层次。

抽象与概括也是互相联系的两种思维方法。“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 或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概括是在思想上将具有某 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5],并把个别事物的 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阅读教学中给各篇课文总结写作方法,这是抽象;找出同一类课文的写 作方法,这是概括。在教学实践中,这方面有两个偏颇:一是只满足于“一篇”的抽象,而缺少“一类”的概 括,难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二是为了省事,把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塞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 抽象、概括的实践,殊不知学会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比知道并记忆答案重要得多。

分类,“是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在思想上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6]。分类的过程,是一个认 识和揭示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的过程。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广泛应用分类的方法。例如:从一篇篇地教文章 发展到一组组地教文章;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纳;某一类文章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记人叙事时怎样把繁杂的 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状物说理时如何安排层次等等。特别是在写作活动中,分类更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凡是 取横向思路来谋篇时,必以分类为基础。有的学生写议论文,只知道堆砌大量的事例,材料虽多,却处在同一 个平面上,原因在于不会分类。如果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选取不同类别的材料来证明各个分论点,各个分论 点共同支撑中心论点,这样写成的议论文自然要高一个档次。

比较,是在相关的事物之间求同比异的思维方法。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相当普遍,诸如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比较、章法技法的比较、题材的比较、思路的比较、正误的比较、替换的比较、删改的比较,等等。比 较又是一种写作技法,对比、类比是比较的具体应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比较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它,既 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

对应,是指思维的某一阶段与另一阶段、某一方面与另一方面之间,通过适当的概念、判断或推理而建立 起对称、呼应、对立、相关、相承、相反之类的联系。也许心理学家还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一般研究思维的论 著中没有涉及对应的方法。其实,对应在言语活动中是用得很多的。例如:“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和坚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初中 语文第二册)这里“高贵”、“纯洁”、“坚韧”三个词的顺序是不可更换的,因为和前边的“牡丹花”、“ 荷花”、“菊花”有对应关系,显示出思维的严密性。如果忽视了对应的思维方法,语言运用就会出现疏漏。 例如:“要是那天上的棉山粮垛能落入人间仓库,那数不尽的羊群马队能赶进乡村的牛栏,那无际的瓦块能送 给百姓盖房,该多好啊!”(《云赋》,高中语文第三册,1981年版)这里将“羊群马队”赶进了“牛栏”, 显然不伦不类,运用对应,“牛栏”须改为“羊圈马厩”。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范文的文题照应、首尾照应、文眼的设置、伏笔与交代,以及对偶、排比、互文等修辞格的运用,都有助于对应方法的培养。

3.在写作教学中改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 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

关于思维品质的划分,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前苏联心理学界早在50年代就把思维的个别品质区分为:广 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7]。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思维品质作为创造性因子来研究, 区分为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细致性和再定义能力。[8]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将 思维品质划分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并认为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9]由于思维品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深入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各种思维品质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我认为有几个“结合”是应当注意的:思维的条理性与言语的层次性相结合,思维的 严密性与言语的连惯性相结合,思维的明晰性与言语的准确性相结合,思维的灵活性与言语的变化性相结合, 思维的辩证性与言语的深刻性相结合。

注释:

[1]周建人:《思想科学初探》,《光明日报》1979年6月13日。

[2][3]刘伶等主编:《语言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4页。

[4][5][6]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4、41、578页。

[7]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8][9]请参阅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第579页。

相关专题 语言文字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