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四个维度

冰可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冰可人”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目标四个维度(共1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四个维度

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四个维度

一、引言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词汇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孤立主义”教学传统的.影响下,“就词论词”式的教学模式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导致了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只限于浅层次理解,无法透彻理解和掌握词的确切意义.

作 者:焉德才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2:教师素质的四个维度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必须高于教材,高于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力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1.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2.是相关知识要广博。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是理论功底要扎实。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上要有强度    富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基本功,实施新课程,客观上要求教师能力的外延要扩大,教师只有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才能胜任素质教育的任务。    1.是教学能力要实。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2.是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3.是教育机制要活。首先,要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循循善诱,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弃恶扬善。其次,能够因势利导。针对教育情境中随时发生的偶发事件迅速判明情况,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再次,注意因生治宜。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是要把握教育分寸。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高度    教师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不是知识,而是人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格品质,充分发挥人格的教育作用。    1.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2.是行为风格要有示范作用。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    3.是心理状态要有感染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不因有所得而得意忘形,不因有所失而愁眉苦脸,不因困难而手足无措,也不因挫折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        四、情感上要有温度    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一样重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    1.是要善于把爱心融入情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优良的成长氛围。    2.是要善于在评价中表达情感。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3.是要善于在交往中增进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篇3:教师素质的四个维度

教师素质的四个维度

教师素质的四个维度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必须高于教材,高于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力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一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二是相关知识要广博。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是理论功底要扎实。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

富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基本功,实施新课程,客观上要求教师能力的外延要扩大,教师只有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才能胜任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是教学能力要实。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二是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三是教育机制要活。首先,要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循循善诱,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弃恶扬善。其次,能够因势利导。针对教育情境中随时发生的偶发事件迅速判明情况,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再次,注意因生治宜。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是要把握教育分寸。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

教师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不是知识,而是人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格品质,充分发挥人格的教育作用。

一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二是行为风格要有示范作用。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

三是心理状态要有感染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不因有所得而得意忘形,不因有所失而愁眉苦脸,不因困难而手足无措,也不因挫折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

四、情感上要有温度

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一样重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

一是要善于把爱心融入情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优良的成长氛围。

二是要善于在评价中表达情感。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三是要善于在交往中增进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篇4:试析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论文

试析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所应包括的四个维度及其坚持的基本原则,即课程维度:继承、借鉴与创新;教材维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法维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维度: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论文关键词]本科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维度 教材维度 教法维度 学生维度

一、课程维度:继承、借鉴与创新

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应当把握的第一个维度是课程,即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是改革者(主要是一线教师)一定要从观念上明确该课程的国内继承、国外借鉴及自主创新间的辩证关系。准确地讲,大多数高校教师并没有直接参与国家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而且大多数本科院校也没有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课程的具体实施尤其是课堂层次上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主要是基于高校教师个人的课程理念及决策意识来独自完成的,尽管这是对课程的二次设计、二次开发,但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上的观念差异却导致了其对该课程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实践差异。因此,不同的教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针对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及学生个性得不到关注的现状,我们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而挖掘学生个性潜能的根本与前提又在于高校教师自身个性潜能的挖掘与发挥。须知,没有个性化的教师就难以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所以我们鼓励高校教师大胆探索新的课程决策理念、探究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宗旨及本科与专科开设课程的区别来看,本科不仅应该比专科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有比较大的拓展性,而且更应该培养本科生一定程度上的科研意识及学术研究能力。这是课程维度上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如教育系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首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教育研究的概念、意义、具体方法及过程,也应该引导学生梳理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对我们的现实启示,这就是继承;其次应该概述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轨迹、现状及启示,这就是借鉴;最后还应该综合国内外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乃至于教师本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感悟、理解、困惑、反思及探究做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方向上的预测工作,这就是创新。

就目前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在课程维度上的问题来说,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处理好这门课程的继承、借鉴及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设计与编写理念上忽视国内教育遗产要照搬国外经验的负面影响。无论翻阅哪个版本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几乎找不到对我国古代、近代甚至于现代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继承”,充斥于其中的“借鉴”随处可见。正如有人所言:“教育的比较已经进行上百年了,在回顾过去时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究竟是从外面得到了更多,还是从自己身上失去了更多?”一个颇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比较?为何总要把别国教育举之于天,把本国教育踩于脚下?”

二、教材维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从理论上来说,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教材维度上就是,高校教师应该在其课程维度的基础上,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高校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因此,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在教材维度上的原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但是。从目前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来看,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并没有守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维度原则。反过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倒成为许多本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难以推进的制约因素。一项本科教学情况调查结果表明,6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重复教材的内容,学生只练习书本上的内容,考试也只考课本的内容。

就教育研究方法所选用的教材来说,无论哪个版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几乎都没有明确提到我国古代教育研究所用的类比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备课力度,做好教材的挖掘、整理、补充工作。事实上,类比法在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随处都有体现。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等。而且多年后的夸美纽斯就是把人类受教育过程类比成大自然中万物的进化发展过程而写出名著《大教学论》的。

三、教法维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而创新型人才与“工具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区别上,即创新型人才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发现与提出问题,“工具型”人才则更多的只是能解决问题。对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轻重,爱因斯坦曾经有着明确的定论: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为发现问题更能预示着创新,而要创新就必定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上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没有问题的发现,那又何谈问题的解决?由此看来,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法维度上的原则即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创新能力。

对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指出:“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疑问、发问、提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教师一时答不出来了),算最好的课。”但依据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教法维度的原则来看,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能算是最为根本的要求。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而且“学生们所最需要看到的并不是书本上已有的结论,而是教授们带有原汁原味的思想及其过程”。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在论述大学教育时曾经对大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这样的定位:“大学教育的特点,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即前者不是为后者而存在的。在大学,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并不是一件主要的工作。教师讲授的并非人人皆可以从书本中或教科书上得来的现成知识,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兴趣才是他讲授的中心。洪堡甚至要求大学教师将每一次讲授都变为自由地阐述他在某一课题研究前沿所获得的最新见解与最新发现,并鼓励学生对此做出评判。” 目前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践;课堂管理以控制代替激励,用“一作两考”(指作业、考试、考勤)作为牢牢控制学生的课程成绩与学分的法宝;把学生的目光高度聚焦于考试能否过关上,而忽视了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关注;教学内容以传授既成知识为主}教学过程被简化为老师讲授备课内容的过程;教学评价方面,高度关注教师的教案是否认真、板书是否有条理、教态是否自然、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次数、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的同时,缺失了对老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要求与评价。就教育研究方法来说,教师存在着严重的“照本宣科”现象。大学生被动地“聆听”、“笔记”、“考试”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后,却苦于在实际教育问题及学位论文研究方法选择上的“束手无策”,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仅有20%能用上,剩下的80%则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学到。因此,对于大学生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事实上。高校教师教学生“学问”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四、学生维度: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人一生的教育必定是由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而成,但人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来逐步提升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显然,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应该以自我教育为主,即大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性的地位。这是基于学生维度对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所应当着重把握的原则。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得令人可怕”。目前的基础教育都在竭力突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中无视学生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试行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兴趣等统统调动起来,此举就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值得深思与质疑的是,我们的本科教育却大多仍旧在进行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教师辛辛苦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讲好课上,却忽视了大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探索、批判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生是有强烈自主意识的。据一项对全国高校本科生学习需求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自主学习权利意识和实现自主学习的愿望,认为自己有权对教学安排提出建议或做出决定。难怪有人认为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本科教育中的两大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应该发起一场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主讲市场营销课程10多年的侯铁珊教授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靠死读书本、靠课堂有限的案例分析都难以适应摘市场、搞推销,应变能力强的课程特点。尽管多年来,他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式不断进行着求实求新,但最终在4年前,他还是把课堂搬出教室,搬到企业中去。教学方式灵活了、实践性强了,带来的是学生们敢想了、会想了甚至于给企业带来创新的实际效果。”侯教授搞课改得以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与确立。

就教育研究方法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而言,我们认为高校教师务必在其课程教材教法三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的要求下,进行大胆的教学模式改革。首先以一定的课时进行理论讲解;其次以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教育问题研究;最后以一定的课时进行研究成果的反馈、交流及讨论。因为这能有效地关注到学生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的四个基本特征,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而一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真正树立起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识,那势必能处理好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中所难以处理的几种基本关系与矛盾,即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与矛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及矛盾,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关系及矛盾、教师与学生主体性之争的关系与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矛盾、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矛盾等。

篇5:选择学术对象与方法的“四个维度”

选择学术对象与方法的“四个维度”

选择学术对象与方法的“四个维度”

作者/ 武兴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人的审美追求各不相同。对于潜心学术的人来说,学术是审美的重要对象。那么,怎样追求学术美呢?一条调侃短信这样说:“学术之美,在于让人一头雾水”。在我看来,学术之美与不美,不只涉及对学术的情感与态度,而且还涉及学术对象与方法的选择。在此,笔者以马克思的四句话来谈谈对于选择学术对象与方法的认识。

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1843年《给卢格的信》

以理性的批判态度对待现存的一切,有利于我们在批判现实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丰富我们对现有问题的认知。批判是学术的特性,没有批判,就没有学术。而批判往往起源于人们对问题的惊讶。10月,我在《政治教育》上发表了《国体不决定国家结构形式》一文,几个月后,也就是4月,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看到了一篇商榷文章,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指出了我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感受到了自己对国体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的认识是狭隘而又肤浅的,在认识上有了拓展与深化。我更加被作者的论证方式所折服,第一次感受到批判的魅力,深深感受到批判并不是不良情绪的宣泄,而是真正崇高的美――学术美。从那时开始,我开始不自觉地尝试着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学术,陆续发表了8篇批判类的.文章,典型的有5篇,内容涉及对教材、试题和教育现实的批判。通过这些文章的撰写,我认识到学术美的第一要义是在批判中求真,也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胆识与气魄。批判所彰显的,除了作者的个性以外,还有学术美。

二、“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1837年《给父亲的信》

03月,我发表了《在学科专业知识中领悟职业智慧》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我这样论述了哲学对于学术的重要性:“哲学本身就是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殿堂里,蕴藏着大量的职业智慧,有教育智慧,有教学智慧,有教研智慧,还有教管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哲学是给人学术的智慧,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首先,哲学本身是我的专业课程,它为我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在哲学研究上,我的研究重点在“唯物史观”方面,发表了4篇专业研究论文。这几篇文章以“专业的精深、思想的深邃、体系的严谨”为特色,彰显了学术美的内在要求,得到了很多教育同行的赞赏。其次,哲学还提供了学术方法,我把哲学的辩证思维用于文章的逻辑架构,论证了矛盾教育观,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其中有两篇是对我工作单位的校本教育哲学的研究,也是我主持的市教育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被评为“苏浙沪”地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目前,这项课题已经被确认为市首批“精品课题”培养对象。可见,学术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成为审美对象,终究少不了理论思维的元素,需要有哲学的张力。

三、“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这样一则寓言:一位哲学家批评一位船夫不善于学术,认为船夫不懂数学,相当于失去生命价值的三分之一,船夫不懂哲学相当于失去了生命的一半。而当一个巨浪打来,哲学家掉进河里大喊救命以后,船夫反过来批评了哲学家:你不会游泳,就相当于失去了生命的全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学术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为现实服务。人是现实的人,任何学术大师都不能不食人间烟火,闭门造车。学术必须高度地关注现实。脱离现实的学术是抽象的,只能给人一头雾水。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应该关注的第一现实。我承担了一项市教研课题,专门研究课堂教学,写了4篇教学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力求贴近自己,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我想,学术不该是空中楼阁,学术美存在于“现实的历史”中。(政治教学论文 )历史从哪里开始,学术思维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班主任工作是教育者要面对的又一现实。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总有问题会被发现,每天都需要解决现实问题。而学术的使命正是在于不断地发现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这就为班主任要从事学术研究提出了必要性。我写了4篇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文章,都缘起于现实生活中的发现,并且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我认为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才能赢得众人的关注,成为审美的对象。

四、“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从生物学上讲,动物的生理有共性。认识高等动物以后,对于低等动物身上会表露出高等动物的征兆,就更容易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本意是古代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相通的,理解了现代经济,就更容易理解古代经济。我借用马克思这句话,旨在说明:法学与政治是相通的,很多观点与原理也是一致的,因此,法学知识为理解和研究思想政治提供了一把钥匙。首先,法学知识为探索高中政治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一把钥匙。“十五”期间,我在实施一项市教育规划课题(《模拟法庭专题研究》)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进行普法宣传,这一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法学的知识支持与技术帮助。与此同时,我写了4篇课题研究文章,也都没有离开法学知识。通过这项研究,我对学术美的体会是:创造学术美,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自然融合和巧妙嫁接。其次,法学知识为个性化地解读政治教材文本提供了一把钥匙。教材中存在丰富的“法理资源”。用专业法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些“法理资源”,相当于以森林的视野看待树木,容易写出个性化的文章,形成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几年来,我写了15篇这类文章,发表在各类期刊。由于前期成果丰硕,该项研究已经被立项为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在我看来,学术美在于独特鲜明的个性,“人云亦云”不是美,而是学术的最大忌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志在教育学术的同行们,应该把理性批判、哲学反思、现实观照、借鉴融合四个维度作为一线教师选择学术对象与方法的起码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篇6:面试指导:自主招生必注意四个维度

面试指导:自主招生必注意四个维度

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华约”“北约”“卓越”都将于20xx年xx月初公布面试入围名单,考生最快在本周就能查询笔试成绩,接下来,考生将面对最后一个关卡———面试。面试将直接决定考生是否获得自主招生降分录取资格,以及获得降分录取额度大小。因此,考生、家长都已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自主招生面试的准备上。但自主招生面试终究是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语境之下,卓越教育梁xx校长提醒学生:“在参加面试时,学生应注意‘四个维度’,即个人、集体、主观、客观。”

周日,某教育培训机构为准备参加各高校自主招生的考生举办了一场模拟面试。北京某顶尖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考官在考试后提醒考生,面试题目将越来越贴近生活,对时事的讨论将会减少,

同时,面试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不确定性———考生有可能遭遇单独面试,也可能遭遇小组讨论。

梁xx则提醒考生,无论是哪种形式,首先要注意时间,其次在面试回答问题时不能“虚”。“谈自己论点的时候,需要有有力的论据补充。要报考香港大学的考生更应注意这点。同时,不能仅仅就题论题,需要展开。”

梁xx建议,考生在遇到面试问题时,应该从个人、集体、主观、客观四个维度来深入。从个人主观的意见,到客观分析;再到集体主观,即文化等方面;最后上升到集体客观,即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去分析问题。“如果能这样逐步深入地讨论或回答,会在面试老师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同时,在模拟面试中,如果遭遇小组讨论,投入度不高的学生很难赢得面试官的'青睐。特别是港校面试,老师会非常看重这一点。另外,在发言中,针对对立面意见的时候攻击性也不要太强,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积极上进即可。

最后,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坐姿和着装,不管穿什么衣服,都要给人落落大方的感觉。

篇7: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班级内交流。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呀?提出来让你的同桌来解一解。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呀?

---------------------------

篇8:多维度英语写作教学

多维度英语写作教学

作为多维度英语写作教学的三要素,作文模版提供了不同体裁文章的基本范式;预制句式就是以写作中常见的基本句式为基础,应用于特定场合的惯用语;适应性表达则是表现文章的'具体内容的具体内容要求与作者的个人思想.从三者的定义相互关系入手,探讨它们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帮助.

作 者:朱宁 ZHU Ning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18 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8(3) 分类号:H315 关键词:多维度英语写作教学   作文模版   预制句式   适应性表达  

篇9:认识你自己--人的伦理思考的四个维度

认识你自己--关于人的伦理思考的四个维度

人是世界的`一个谜,要认识人,必须确立四个伦理维度,即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把握,并在对这四种关系的解答过程中逐渐触摸人的本质.

作 者:刘莉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5) 分类号:B82 关键词:人性   伦理视角   维度  

篇10:总体式教学与五个维度

总体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1)引导学生采用整体阅读法,即首先从文章的总体入手,然后研究段落,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句子和词汇,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从单词入手,然后学习句子、段落、篇章的教学顺序;2)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并参加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3)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多读多写,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总体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课堂活动

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对马上要学的文章有个总体印象,从而带着问题去学习。众所周知,阅读时难免会碰到生词、新词语、句型和语法等,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同样也会给教学造成困难,所以课前老师要布置学生理解好课文,为课文总体教学提供保障。经常做这种练习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 读中略读与策略维度

总体式教学的程序是先对文章进行完整概括,后按细节进行阅读,侧重点在于“篇”,在于文章的“意”,而不仅仅是“语言点”。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策略维度,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基本学习策略的训练,要求学生不要重读、唇读、指读,要一气呵成。这就使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时间考虑语言本身的障碍,从而很快得出文章的总体印象,对阅读增加了信心。既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读中掠读与理解维度

即用较快的速度再读一遍,也称寻读练习。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打破了仅仅依靠教师讲解语言点而学生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的爬行式的阅读方法。而理解维度指学生利用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并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辨认和认知来接受文字传授的基本信息,对文章所阐述的内容做出理性的诠释,从而对话题形成总体的观念。

在理解的宗旨下,教师可按文中插图,或已有背景资料对课文做出简单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理解文章的线索、对阅读充满成功感,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长期受益匪浅。

4. 读中理解与语用和情感维度

总体式教学同时体现了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并重而不偏废的原则,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对课文理解和分析,启发学生总结课文段落及全文中心思想;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简洁、清楚地讲解结构复杂、费解的句子及语言点,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现象,但不能过细,每课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重点。讲解时,要做到精讲要点、讲练结合、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巩固、复习使用等操作环节,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有时虽然文章较长,但由于处理了文章的疑难点,使学生对上下文的联系和作者的意图能够把握的比较明确。

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好情感维度,即挖掘文中的情感资源,对文章内容进行情感层次上的分析,如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从字里行间领略文章的韵味,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可如下: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以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做出的情感性分析;通过让学生感受和谐美使情感深化、升华;通过让学生对话题阐发自己的见解进行训练。

5. 读后活动与文化维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特定的情景和人物,让学生进行role play来巩固学习要点,对有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可组织进行debate,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用英语思维和表达,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以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但很多考生对高考英语试卷的反映是似懂非懂,这除了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把握深层次结构能力外,还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如考题中的汽车安全问题、计算机问题;人类发展问题、垃圾回收利用系统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读后活动这一环节上要注意把握好文化维度。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此处的文化不单指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文化;不单指人生观,也包括生活习惯;不单指宗教,也包括经济生态等。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在把握好文化维度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外活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把握好这五个维度,我们的教学将有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文/卢 霞

篇11: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开展维度

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开展维度

摘要:注重案例筛选、教学过程把控与课堂引导的案例教学法因兼顾知识获取与应用能力培养,对工商管理专业“时尚+管理”方向这一以应用和创新力培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可有更积极推动,其开展维度体现学生、案例和教师三方面。

关键词:时尚管理;案例教学;维度

一、学生维度

在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时尚业较多融合了咨询、演艺、出版、服饰、博展、传媒、娱乐、影视、艺演、文化、文博等相关业态。“时尚+管理”方向的学生,在未来会大概率在上述行业或相关行业从事管理、运营和决策工作。对比传统行业,上述领域对能力、管理、创新与思维的要求要更高。兼有开放性与启发性特点的案例教学因侧重对主动参与式学习和思维的培养,可较好地避开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法之不足,又因其能契合时尚业特点,可较有效地推动学生间的合作式讨论与互补式学习,可为学生将来在时尚等相关产业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在北服业已开展的“时尚+管理”方向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学期成绩不再单纯取决最后的学期笔试,而是可更多参考学生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在该过程中,学生角色不仅是教学开展的承受方,还是教学运行的保障,亦被研究者认为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时尚业理念创新和环境变化很快,业内企业倾向于开放性、多样性和宽容性工作氛围以接纳不同背景和性格的员工,以激发他们的创意、潜能和思维。由于案例教学可助推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及角色扮演,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创意构建、潜能开发和思维培养。对比一般意义上的商科案例教学,“时尚+管理”方向案例时代感强,信息量大,可为学生预留更多时间对案例背景及理论进行课前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学生亦不再从表面而是更多地从行业角度参与学习。虽然一些时候来自学生的个体差异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态度出现差异,或会对案例教学开展带来制约,但如教师能对学生课前自主准备和课堂讨论给以尊重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明显改善,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弱化的学习效果和态度会得到提升。这种方式尤为适合以追求个性、自主、创新、自由和自我引导为特点的时尚业从业者能力培养。时尚及相关行业从业者工作重复度不高,不同于流水线工作者和一般行政人员,其决策方式和综合管理过程可借鉴模式不多。这个方向学生能力培养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诸如像课堂讨论前的学生自主准备和思考过程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这都可能会影响到随后进行的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应基于教师提前下发的案例素材和问题清单,提前做好资料搜集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准备工作。在学生课前自主准备后与课堂讨论之前,学生要完成课前自组小组式的讨论。学生可根据个人准备情况自组讨论小组以进一步拓展思路并分享思考。对比此前个人自主式案例准备与思考,这个环节如利用好,可拓宽案例分析视野和思考深度,可节省个人对案例再准备时间,可为学生未来的创意和商业化平衡决策奠定基础。

二、案例维度

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到我国的案例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教师和学生要共同面对并解决的研究对象。与时尚相关的案例选择是“时尚+管理”方向案例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前期工作准备,可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许嵩案例内容选择上,既要同课堂讲授的理论相关,亦要能代表时尚业,还要能辐射相关理论和知识点。对比其他产业,创意与设计是时尚业的核心,不仅可被市场影响,亦可对市场形成推动,因此所选案例背景要有时代感,其真实性、启发性和拓展性亦是至关重要的选择标准。所选时尚案例真实性和启发性可影响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和课堂讨论的活跃度及教学效果,对学生了解产业情况至关重要。真实的时尚题材背景有助于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时尚环境中开展学习,有助于将真实的产业问题带到课堂讨论,可助推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我国一线城市时尚业发展提速,无论是流行捕捉还是趋势把握,都需较强的“创意”性决断力和创造性分析力,而真实的时尚案例是培养这种能力有效途径。“时尚+管理”方向的案例涵盖了时尚、传媒、品牌、零售和服饰等多个方面,与其相关的案例不仅可向学生提供时尚世界中颇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亦可为学生今后的管理实践提供前期基础。在时尚案例的启发性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时尚+管理”方向的案例选择应有其明确的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目的性,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预留有空间以推动学生对案例的拓展分析。在北服商学院已开展的“时尚企业战略管理”中,在案例讨论中的拓展环节即切入了启发性情景模拟]以推动学生角色扮演:“你认为案例中的决策者的决策方式是否可取?”“如果你作为企业当前的决策者,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时尚+管理”方向案例教学亦可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对比课堂单向讲授方式,“时尚+管理”方向的课程如“时尚企业战略管理”“时尚整合传播”“时尚潮流趋势”多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学生多是在共同的讨论中得出基于案例分析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多样性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力,其对学生基于时尚趋势的前卫思考亦有启发推动。

三、教师维度

优质的案例教学效果的取得很少是自然形成的,教师的作用极为显著。教师不仅是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激励者,来自教师的提问、倾听、讨论、点评和总结亦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既要对理论充分理解,亦要能进行分析、概括和组织,且不能缺少来自产业经验的'支撑。在时尚类案例教学中,解决方案正确与否并非是决定性的,方案思考之过程、问题切入之角度、结论推理之方式更被教师关注。在时尚领域很难说某一解决方案是唯一正确的,时尚业的变化特点决定了其对应的教学案例亦缺少唯一标准。即使是在课堂中曾被热烈讨论的标杆企业,也可能在几年后面临收购或破产,这在时尚领域并不少见。案例教学法并不倡导对唯一答案的锁定,这有助于推动学生将已有知识同实际对接,对学生能力培养意义明显。教师不再提供唯一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在类似于真实的时尚环境中主动切入问题。对教师而言既要穷尽学生头脑中的想法,亦要使小学生的讨论热烈有序。这种真实性体验可推动学生将已有理论知识、文化感知和艺术素养转变为实际能力。教师角色扮演和教学态度可提高学生对案例学习态度,可提升案例教学效果,这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参考依据。案例教学重视通过讨论来提出方案,以帮助学生构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断能力。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结合正在发生的时尚流行趋势来反驳教师观点,而教师的引导鼓励亦至关重要。教师既要对来自学生的不同观点分类梳理或取舍,亦要对重要理念给予提示和鼓励。由于“时尚+管理”方向案例同行业结合紧密,教师可推动学生在已发生的时尚案例中进行角色扮演,以转换对问题理解的角度。时尚领域中的教学案例多包括从开始到结束且可涵盖产业、管理与设计的普遍问题,涉及领域较广,解决过程有挑战性,且有助于推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取得成效,课堂讨论结果多为中性或相对正确的产物或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即不能对课堂讨论放任自流,亦不能因对讨论控制过严而限制学生的思考热情。

结语

在时尚管理方向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课前自主准备、课前自约式小组讨论、课堂讨论与分享、案例报告写作和课后反馈等环节来提升文字表达力、合作交流力、分析思考力与信息整合力。这种教学方式因重视所选案例与时尚产业的对接,且可推动学生由被动听课向主动参与的转变,即符合工商管理学科特点,亦契合工商管理学科下“时尚+管理”方向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和可借鉴性

篇12:目标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学期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我担当了高二年级两个理科班的政治教学任务。我深知本学期任务之繁重:完成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和政治必须三(文化生活)的教学任务。因而,回首一学期来的表现,我能够自始至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不辜负校领导的期望,对得起家长和学生,自我感觉良好。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要点具体总结如下:

一、探索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本届学生也是新课改以来,我所接触到的第一届的学生,清楚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照抄以往的经验。因而,我自费订阅《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对我教学有助的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上网学习相关的课改教学经验,并加入政治教师QQ群组里,积极参与知识点的讨论,实践证明效果较为良好。

二、认真备课。备课,不仅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

认真钻研教材,参考大纲和教参,关注新闻,选取典型的热点案例,在这些基础上还积极与同备课组的同事进行讨论交流。能够做到备课充分,详写教案,而后进行教学。

三、上课富有激情,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主导作用,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

备课充分还只是教学成功的一半,理论还需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的掌握程度来检验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中,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个别开小差、打瞌睡的学生能及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醒让他回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够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教与他们知识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四、课后能及时进行反思,并积极向同事学习

每当上完一节课后,如果学生反应踊跃,那说明我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掌握应该不错;而如果学生几乎没什么气氛的话,我总会感到郁闷。不管课上得如何,我总会在课后进行反思,反思得与失,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些许不足之处,又促使我积极向同事学习,去听他们的课。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六、尊重学生

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能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提出与学生自身水平相当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共同提高,因而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多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篇13:《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 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篇14:教学目标读书笔记

刚刚接受新班级,对一年级的小朋友不是很了解,不了解他们的脾性,也不了解他们的数学水平在那个位置上面,所以在教学的初始,确实出现了许多困难。幸而在校领导老师和教研组长的指导下,使我不时生长。

首先我得了解他们,这样才干根据小朋友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的内容。我花了好多时间跟小朋友们在一起,如课间操期间,和他们跳绳,聊天;在第二课堂的时间里,和他们一起练队形队列;和他们一起扫地,摆桌椅……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观察小朋友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小朋友们多了解我,使得师生的关系日益融洽。

其次就是在课堂优秀教案上,需符合小朋友们自身的特点,我了解到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较活泼,好动。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同学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创设情景的经验,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

一、创设充溢趣味的情境

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假如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定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同学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溢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同学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同学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同学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发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小小朋友对故事、童话、动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同学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我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三”的时候,我把整个练习三当成是一个故事:几个动物一起回家,首先他们得找个伴一起回家,每个动物手里拿着一个号码牌,只要这两个号码牌的数字能够凑成10,那这两个动物就可以一起回家了。回到家之后,发现没有带钥匙,得找对钥匙才干开到门,如何才干找对钥匙呢,就需要算简单的算式,算对了就是对的钥匙,动物们就可以一起回家了。进到屋里面,玩什么好呢?小猴子提议玩黑白棋,期间猴子问小白兔,白棋有多少个,黑棋有个,黑棋比白棋少多少,白棋比黑棋多多少,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算式。小猴子和小白兔在下着棋,小熊提议他去买些水果回家招呼客人,于是小熊就去买了P47图1三种水果,大家一起来讨论,可以怎么列出算式呢?等他们正吃着水果呢,发现刚才小猪也出去了,他说他买了9个苹果,放了两个在厨房,放了两个在客厅,让动物们猜一猜他手中袋子里的苹果有多少个,谁能列出算式,谁就可以分去袋子里的苹果。小动物们玩得好开心啊,小蜜蜂提议它们去河边玩捉迷藏,要过一条河,就要跨过每一个石头,每一个石头都是一道算式题,要答对了石头才干让你从它身上踏过去。就这样,整一节课,同学们都非常活跃,他们把自身代入了动物王国这个角色当中,再也不会像以往上习题课那么沉闷了,他们在活泼生动的氛围中,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动有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同学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同学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同学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同学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同学的直接经验,这不只有利于同学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同学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在讲授“整理书包”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体验整理书包的必要性,再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舒适,美好。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只会激发同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同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同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明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同学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协助同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同学的能力,使同学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15:教学目标读书笔记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 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篇16:作文教学目标

训练目标:1、对写话有兴趣。

2、能够把句子写完整、通顺。

训练内容:1、通过看图、影视节目、观察周围事物等,

写一两句完整、通顺的话。

2、能运用阅读好生活中学过的词语造句,

并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

训练形式:观察写话、用词造句、仿句练习。

篇17:作文教学目标

目标:1、能乐于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

2、能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

3、能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简单的日记。

内容:1、能看图并展开想象、观察大自然和周围的事物,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逐步向连句成段过渡。

2、能用几个词语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

3、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简单的日记。

形式:看图写话、观察日记、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结合阅读练习仿写、续写。

相关专题 维度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