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问题导向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抱歉我只想发财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抱歉我只想发财”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初探问题导向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共18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探问题导向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初探问题导向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初探问题导向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沈玉良

摘 要:问题既是学习的起源,又是选择知识的依据,还是掌握知识的手段,在初中数学开展问题导向学习教学就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达到获取、应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习;数学教学;学习模式

问题导向学习始于1950年代美国的凯斯西储大学及1960年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并渐渐推广到其他国家。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通过良好的课程设计,并以学习者为主体,利用真实的问题引发学习者学习,在与小组学习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交融与建构。目的则在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者自我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将信息整合成有效率、可行、完整的知识。其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小组中进行学习,且在此过程中,教学者必须催化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指引、诱导并支持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而非单方面讲授或直接地提供学习者解决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既是学习的起源,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又是掌握知识的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向学习”教学就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达到获取、应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其结构来说,可描述为“问题―探究―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再探究―再解决―再生成新的问题”。即它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以解决一个“问题连续体”为其教学的目的。

一、问题导向学习中教师角色的思考

(一)作为新课程实施的设计者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经验、兴趣爱好以及个体情感、学习需求、价值观念等背景。所提问题应该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等相联系。

(二)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向导者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向导或促进者的角色。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讨论氛围、搭建交流平台,和学生共同初步探讨问题,再次探讨问题,促进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要引导而不是领导,要启示而不是指示,这要一直贯穿于引导学生逐步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全过程。

(三)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评价者

作为评价者,教师要考查所提问题的效用、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本身在提出问题和促进问题解决中的成效。

1.评价问题的效用:评价所提问题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否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否提高学生的技能。

2.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更好地自主学习,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更多关注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参与交流、参与到课堂中来。

3.评价教师的表现:教师必须监察本身作为的有效程度,以便明确自己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支持和指导。

杜威曾说过,在很大程度上,教学的艺术在于使新问题的难度大到能激励思考,小到自然注意到的新奇因素能引起疑惑,能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获得一些启发点,并从中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问题导向学习法应用的思考

李政道曾说,中国人发明了一个词叫“学问”,这个词非常好,“学问”就是要学会问问题,而不是“学答”,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就是进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教学中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用问题作为教学评价的工具。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构成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但在问题导向学习法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不太适应这种学习方法,主要是缺乏主动学习技巧、缺乏查阅学习资料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参与到交流中来,加之初中学生学习科目逐渐增多,同时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不愿意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认为这种方法麻烦、认为这种方法耗费时间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问题导向学习法的实施。为了尽量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扩展问题导向学习法的良好作用,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精心设置问题

问题导向学习教学的前提是问题的设计,从而问题设计得好坏是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关键。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应该紧扣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答案要明确、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有所体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熟练掌控教材和详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置问题。

问题之间前后要有联系,这有助于学生进行各种联想。从而能抓住问题的相似性,数学题的思路往往存在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从典型的数学题中找到最基本的东西,发现相关题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及时总结,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

笔者在平时的问题设计时,一般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现实性原则,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

2.思考性原则,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是问题设计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

3.针对性原则,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提出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

4.挑战性原则。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是问题设计的又一原则。向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

5.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的发展,是问题设计的'基本思路。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从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程分析解决问题。

(二)精心引导学生

“问题导向学习”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及问题的需要。学生的需求是教师“引导”的基础,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经验,实现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发展。同时还要关注数学问题本身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接近的事物进行的,以后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而产生联想。”即在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问题发展和迁移。既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又以提出新的问题为己任。新问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获得:(1)对学生的错解进行剖析。(2)对问题情境中的条件进行考查、变更,探索提出新的结论。在问题获解以后,教师并没有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是通过对条件进行考查,得到新的发现或新的问题。(3)对课本例题进行变式思考,或者换位思考。问题的变式或换位思考,是数学思想的根本,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引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当是当前数学问题导向教学中要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

在问题导向学习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从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情感的体验等方面加以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主动学习技巧缺乏和知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以避免他们在问题导向学习法中流失。

(三)精心反思教学

问题导向学习教学的关键是有效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课堂,这样才能交流得起来,问题导向学习才有意义。我们要尽量去了解每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可接受程度,在备课和教学时注意问题的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有浅有深,由浅入深。同时有一点必须十分强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建立在倾听和尊重他人包括课本上提供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时,要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和分享别人的理解与感受,善于从别人的认识成果中获取启示。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

问题导向学习法是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上获得丰硕的学习成果。同时要指导学法,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参考文献:

[1]徐文娟,杨承印。论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有效实施[J]。教育学报,,2(3):47-50.

[2]陈宁,辛增友。基于问题学习的实施及对教师的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9):50-51.

[3]苏兵。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向学习[J]。成功:教育版,(12)。

[4]牛锐。中学生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49)。

[5]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

篇2:问题导向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向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了问题导向学习的特点,明确了其静态与动态的构成要素,探讨问题导向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操作要领,为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提供了一条途经.

作 者:龚静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湖南,衡阳,421005 刊 名:西北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7(1) 分类号:G642.4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习  计算机教学   应用  

篇3:小组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近些年,教育界人士一直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探索,以求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非常关键,如何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改善数学学习难的现状,是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不断摸索创新中,小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基础,针对小组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现状以及应用措施作出讨论,以供参考。

篇4:小组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界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数学学习绝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记忆和模仿,而是应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我国教学形式的改革也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倡开展更加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学习模式的意义

通过安排分配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学习兴趣,缺乏独立学习兴趣的同学,在群体学习中更能调动积极性,通过以点带面,先进生带动后进生,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整体学习氛围,初中生还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还不具备足够的自制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策略

(一)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认识小组学习重要性。在初中教学中采取小组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数学内容进行集中交流和探讨,加深对数学课程理解记忆的同时,从中总结出数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1]。数学教学越来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建立数学体系的意识,小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点和优势,在交流探讨中,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学习技巧,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帮助相对较弱的同学实现进步成长,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分享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将数学真正学精学透的目的。

(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保障小组学习顺利开展。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之前,应做好统筹规划,对所有学生学习特点和现状做出明确了解,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的划分都能保障学习顺利进行,教师应引导小组成员自主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起到带头作用,以提高小组成员整体学习水平。教师应根据每个小组学员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成员之间交流学习的效率,促进小组成员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小组划分时要确保各个小组之间成绩均衡,以便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激发学生好胜心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合理进行小组学习教学设计,培养自主思考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基于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对于知识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程进度为各小组设立针对性的学习目标,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2],培养小组成员的自主思考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各小组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适当给予指导意见,合理把控课堂知识讨论范围和讨论时间,提升小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和质量。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小组学习氛围。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案设计的准备工作时,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程目标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有效提升小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创设教学情境是目前被各大学科认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应积极引人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从而有效提升小组学习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函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小组分组讨论“小明一家寒假期间要去上海游玩,小明父亲驾驶汽车驶上C地高速公路后,平均车速是100km/h,已知C地通往上海的高速公路全程为890km,那么小明一家行驶的这段路程s( km)与在高速上的行驶时间T(h)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呢?看看哪组成员给出的答案又快又准,初中生都具有很强的好胜心,通过小组较量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人小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合理进行小组学习教学设计,合理安排小组学习成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小组学习氛围,保障小组学习顺利开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同时,提升班级整体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兴海.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读与写,2020,17(25) : 186.

[2]吕倩倩.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9):62.

篇5:浅析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何福康  鹰潭市第五小学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借助电教媒体,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 键 字:多媒体、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就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教学效率提高了。

借助电教媒体,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⑴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⑵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⑶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⑷归纳体积公式。⑸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放录象看商场里商品的标价,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明白这节课要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导入新课后,教师提出:“怎样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以及0.30、0.3的大小?”并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学具。小组通过集体讨论、操作后,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各组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用电脑演示出来,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猜想”什么样的小数大小相等,试着写几个这样的小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再次验证“猜想”,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这一规律。这样的教学进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培养了探索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可扬长避短、省时高效。

现代媒体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表现出良好的特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在激发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如果动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不利于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如果用幻灯片抽拉演示,虽然可以获得“慢镜头”的效果,但由于操作中存在难以避免的误差,很难使学生对“同时出发”、“相遇”等术语的获得非常准确的感知形象,而在CAI课件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运动过程,将各单位间内所行的路程依次准确地显示出来,这样“分镜头”的模拟既能准确显示相遇问题的特点,又便于教师应到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省时,有利于提高效率。

传统教学,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30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要消化30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使用多媒体教学,新授时间只须20分钟,学生用15分钟巩固,还有5分钟机动时间,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当然,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它需要我们教师从教学进程最优化的角度去研究,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服务。

篇6: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和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使教师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基础。

其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转而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了,教师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迎接21世纪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要参加一些培训,请一些专家等来做讲座或通过自学等途径来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根据这一课的内容特点,应用CAI创设了“购物”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并在这个虚拟的“商场”中,摆设了很多常见的不同的种类的商品,这一生动而熟悉的生活情景一出现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让学生认真观察商场,随之布置“购物”的任务:“明天,小力的爸爸要到广州出差一个月,需要准备很多生活用品,爸爸将这个购物的任务交给了小力,小力这会犯了难,该给爸爸买些什么东西呢?你能帮助小力吗?” 生动的画面配合亲切的话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烈的引导出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兴高采烈的对问题进行探讨,摩拳擦掌想要试一试。这样问题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三)善用交互,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经常听到有教师对学生这样说:“这么一点的练习都不爱做,你实在是太懒了!”其实学生不爱做练习题是有原因的,那么枯燥乏味的习题谁都不爱做。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对习题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设计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练习题,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从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学生既可以按顺序从易到难逐步练习,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喜好,跳过某一部分,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练习。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水平、选择内容,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关键词:恰到好处地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比如上面的一些例子就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从而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案而下更大的努力。

篇7:浅谈分组讨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分组讨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机械地教,把知识简单地通过填鸭式教学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学,把知识不加思考一古脑儿全部吸收。而是要最大限定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自觉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在教学中初步尝试适时地运用分组讨论这一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我把水平不同的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编好学号并选好组长。当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学生按不同的编号顺序进行讨论。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这样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分组讨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原来比较难的问题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唱独角戏,现在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启发,变难为易,举手发言的人数明显增多,学生学习兴趣也比以前浓厚多了。

二、明确要求,适时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答,这就不必再通过讨论这一途径来实现。而有些问题虽然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解答,但也不适于运用讨论的方法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观察或其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选择适当的问题和时机,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分组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四年级“商不变性质”时,尝试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学,在出示了

6÷3=2

12÷6=2

24÷12=2

这一组算式后,请同学分组讨论:看一看这几道题目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讨论时有的说商都是2;有的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相同的倍数,所以商才会是2。这样的讨论比起全班共同讨论来,发言的面更广,调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思维,起到了以好带差的作用。又如在教学复合应用题例1“王阿姨要缝320件衣服,已经完成了140件。剩下的在4天里完成,平均每天要缝衣服多少件?”时让学生讨论:320件、140件都是工作量,应该用哪一个工作量去除以工作时间4天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学例1的关键,要用对应的工作量除以对应的工作时间才能得到工作效率。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单独思考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很明确地知道320件是总的工作量,140件是已经完成的工作量,(320-140)件才是剩下的工作量,要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剩下的工作时间4天才能得到工作效率。一道看似复杂的应用题,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就这样很快得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

三、及时点拨,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分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分歧意见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当学生发生分歧,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的及时点拨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启迪学生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越辩越明,最后达成成共识。如:我在教学运用除法的基本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1000÷125×8=1000÷(125×8),好多同学认为是对的,以致于认为错的同学不敢说明理由。这时,我就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反馈,让认为对的同学说理由,他们说,因为125乘以8等于1000,所以要先算。再让认为错的同学说理由。有的说1000÷125÷8=1000÷(125×8),所以1000÷125×8=1000÷(125×8),所以1000÷125×8=1000÷(125×8)是错的;还有的说1000÷125×8=64,1000÷(125×8)=1,所以1000÷125×8=1000÷(125×8)是错的……通过这样的讨论说理,学生

[1] [2]

篇8: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

数学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就是要唤醒学生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去尝试、猜测、实验、类比、推理、去合作交流,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必需知识,并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置探究性学习问题的。

一、将教材中的例题、定理、习题改编为具有探究学习的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只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题、公式、定理、习题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分母有理化”,教材是这样安排的:3 ÷ 2可先将它写成  ,再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变成了  ,也就完成了除法运算,最后指出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就叫分母有理化。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设置问题,情况就大不一样。你能求出3 ÷ 2的近似值吗?学生通过查表计算可得1.2249。这时,学生就感觉到多位数除法是很麻烦的。教师不失时机启发学生,你能否避免这种麻烦?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这道开放题所唤醒,纷纷尝试。学生思考讨论后,就不难发现要避免麻烦,就得使分母不含根号,怎样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呢?学生可能想到平方,也有可能想到把分子分母同乘以2,可使分母中的根号移到分子上去,这样就变成  ,通过查表计算,得到相同的答案。

二、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探究性学习问题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指导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列代数(3),我就设置了电话计费来教学。你经常打电话吗?你知道打电话怎样计费吗?当得出3分钟以内0.22元,超过3分钟,每分钟0.11元后,你能完成下表吗?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出打X分钟(X≥3)计费怎样表示呢?学生议论开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也就出来了,0.11X?0.22x?0.22+?X-3?×0.11等。这时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或否定,可以让学生代入数字计算,让他们自己判断正误。经过检验,得出0.22+0.11(X-3)。还可以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探究,如果你打电话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时间要超过5分钟,你知道怎样才能节省电话费吗?

三、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问题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生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搜集整理学生所提问题,将其作为探究学习问题?这是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肯定和鼓励,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更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例如,学习“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时,学生提出了:4x2y+x3y2-   x2y+x-1 怎样按X降幂排列?4x2y与-  x2y中的`X指数相同,是将系数大的还是将系数小的排列?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诸如4x2y与-   x2y进行探究讨论。学生讨论后发现,这几组问题都具有相同字母和相同字母指数,只是系数不同罢了,然后让学生写出几组具有这种特征的项。如果我们将相同特征事物归为一类,这样就自然而然引出同类项,进一步可以引出合并同类项。原来可以通过合并一项,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这样,新知与旧知的矛盾迎刃而解,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自己的探究解决了,学生那高兴劲就可想而知。

四、以古算术题为基点,设置探究性学习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辉煌文化底蕴,在教学方面也是不乏许多有趣算术题,以它们来设置探究学习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例如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妇人河边荡杯。津史问曰:“杯何以多?”妇人曰:“家有客。”“客几何?”妇人曰:“两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在疏通文字问题后,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随口编出了一个数学题。

篇9: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

数学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就是要唤醒学生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去尝试、猜测、实验、类比、推理、去合作交流,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必需知识,并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置探究性学习问题的。

一、将教材中的例题、定理、习题改编为具有探究学习的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只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题、公式、定理、习题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分母有理化”,教材是这样安排的:3 ÷ 2可先将它写成  ,再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变成了  ,也就完成了除法运算,最后指出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就叫分母有理化。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设置问题,情况就大不一样。你能求出3 ÷ 2的.近似值吗?学生通过查表计算可得1.2249。这时,学生就感觉到多位数除法是很麻烦的。教师不失时机启发学生,你能否避免这种麻烦?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这道开放题所唤醒,纷纷尝试。学生思考讨论后,就不难发现要避免麻烦,就得使分母不含根号,怎样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呢?学生可能想到平方,也有可能想到把分子分母同乘以2,可使分母中的根号移到分子上去,这样就变成  ,通过查表计算,得到相同的答案。

二、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探究性学习问题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指导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列代数(3),我就设置了电话计费来教学。你经常打电话吗?你知道打电话怎样计费吗?当得出3分钟以内0.22元,超过3分钟,每分钟0.11元后,你能完成下表吗?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出打X分钟(X≥3)计费怎样表示呢?学生议论开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也就出来了,0.11X?0.22x?0.22+?X-3?×0.11等。这时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或否定,可以让学生代入数字计算,让他们自己判断正误。经过检验,得出0.22+0.11(X-3)。还可以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探究,如果你打电话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时间要超过5分钟,你知道怎样才能节省电话费吗?

三、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问题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生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搜集整理学生所提问题,将其作为探究学习问题?这是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肯定和鼓励,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更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例如,学习“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时,学生提出了:4x2y+x3y2-   x2y+x-1 怎样按X降幂排列?4x2y与-  x2y中的X指数相同,是将系数

[1] [2]

篇10: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陈伯怀

[内容]

语文教学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它担负的任务而言,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正因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繁重,它所占的教学课时是最多的,教师所化的精力也是最多的。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辽宁的魏书生、上海的钱梦龙在博击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在浪尖上闪光的东西,毕竟尚未在语文教学的广阔阵地上普及,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观。课堂内“讲风”仍炽,依然是教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

那么,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笔者从本人涉及的资料中,尚未找到定义性的答案。但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这时候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我们自己  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来表现情感的能力。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样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文的教学,同样是在讲解松骨峰战斗这一故事,有一位老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却是这样提问的:在松骨峰战中,美国鬼子的人数多不多啊?美国鬼子用什么武器啊?……如此等等,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齐声叫喊作出同一回答。这样的提问,问题本身不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从而使问题本身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这样的运用问题教学法,显然是对问题教学法的曲解和滥用。客观的事实对比告诉我们: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科学设计,可见马赫穆托夫提出“问题性水平”的概念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智力操作任务那样一种程度。问题性水平的高,应高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这就足够了。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说,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笔者认为抓住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个教师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例如,笔者在教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我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教这一首诗,首先要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干到底的英雄气概。但是,我故意不作分析讲解,却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垓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无题    邹容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阴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读了这几首诗,引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不同?陈毅同志的诗与其它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从“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生疑,到“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解疑。

教陈毅同志的这一首诗,第二个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音韵特点。笔者先把陈毅同志原诗后面两句改成这样:

只要还有一口气,誓将革命干到底。

学生把原诗和经我改动的诗一对比,就说:“这样一改,味道就变了,”笔者追问:“变了味道的原因在哪里?”学生又从对比中悟出:诗歌的语言是“形象”的,它是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没有“形象化的语言,诗歌就不成其为诗歌了,诗味也就没有了。”这样一对比,一分析,学生比较具体地懂得了诗歌的又一特征。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把陈毅同志这首诗的每一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注上拼音,并让学生找找规律,然后把这首诗歌念几遍。学生一注二找三念,诗歌的又一特征──押韵和节奏也就具体地掌握起来了。总之,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作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似乎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另个,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碰到上述情况从不指责,而是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于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往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于是笔者提出了“明确目标、仔细研读、瞻前顾后,探微发疑”阅读十六字诀,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要求他们从这个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笔者教学上的这一举措,明显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提高。例如《荔枝蜜》一文,课文的绝大部分都是写蜜蜂酿蜜,最后,突然写农民在田间的辛勤劳动。学生由于预习时的熟读精思,许多学生马上理解并指出课文的作者明写蜜蜂酿蜜,暗写农民辛勤劳动,蜜蜂酿蜜只是农民辛勤劳动的隐喻。又如《普通劳动者》一文,课文写将军和小李合作抬土,起先是将军走前面,因为将军腿脚不灵便,经过争执是小李抬前面,可文章结尾处,将军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显然,将军又抬前面了,学生由于仔细研读,很快发现了作者在这里所作的独具匠心的安排。

当笔者以较大的篇幅来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或许有人会怀疑这样做是否值得。笔者认为是完全值得的,这是因为,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把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由教师嚼烂喂给学生就可以了,相反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华裔美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大大值得的。

第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因此,把问题教学法孤立起来,以为用它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以致于排斥其它方法的运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作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它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例如本文在前面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故事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要学生默读思考,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进来了;第二个问题“松骨峰战斗我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要学生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进来了;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目睹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让学生与营长产生感情共鸣之后,要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这段课文,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进来了。由此可见,用问题教学法把其它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其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比如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讲读正在逐步向“导读”转移。对“导读”来说,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在自己学习新课文时,必然会有旧的知识、经验的参考,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构成学习心理上的矛盾。教师需要在学生产生矛盾时,注意诱发,帮助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向前发展。而整个导读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问题教学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读”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和笔者前面给问题教学法界定的“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一致的,所以可以这么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也为“导读”法及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开辟道路。

当然,尽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把其他教学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可以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但是,其他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立的作用,问题教学法是代替不了其他教学方法的。譬如说,目前语文教学学术界公认,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速读能力、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六大要素组成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任务,都有相应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来承担。如速读能力,必须通过默读和朗读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起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的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把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形成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笔者从八六年开始连续在二届初中学生中进行问题教学法的探索。经过训练,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写作能力有长足进步,多人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一人获全国一等奖(作文),一人获全国优秀作品奖,一人获三等奖。语文毕业考平均80分以上,升学考平均90分以上,均处市属中学前列。学生智能素质得到极明显的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工作能力强。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争论问题,三年中一直在各学科、各项工作中进行得广泛而热烈。全校教师一致认为这两个班善于思维、课堂活跃、风气好,学生自学、自治、自理能力强。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现在不少人都把眼光盯在教材的改革上,想从教材的改革上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材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教法更为重要,一部好的教材可以把它教“死”;反之,一部较差的教材也可以把它教活、教好,关键在于怎么教。语文教学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篇11: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五六十年代开始,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 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问题教学法核心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 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 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 生考试历史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 占的比例。据比较权威的统计,1991―1992年此类题约占30%,到1995年,已达到80%左右。严峻的事实告诉 我们: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点点滴滴的历史知识和教科书上现成的 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类似问题教学法一类的侧 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三,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也是落实《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大纲”明确 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大 纲”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 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①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②问题情境的`分类;③问题情境的设 置;④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本文着重谈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 置的基本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 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唐朝 人口增减资料:

A.唐中宗神龙元年(7) 37,140,000人。

B.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309人。

[1] [2] [3]

篇1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新疆哈密农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 魏仁凤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实施新课程宜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二、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三、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是:

比如: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利用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物理教学论文 )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靠教学达到。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智能、品德、心理等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代人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展”与“创造”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问题教学法正是实践这一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有效可行的好方法。

当然,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法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掌握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要熟悉和掌握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明了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内涵的形式,明确运用课程内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这是备课中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2.了解学生,着重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学习的需求,精心创设情景,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喜欢学,大胆问,认真钻,刻苦练,乐学互学,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共同成长。

3.精心设计问题。首先是用心编设预习题。预习的问题应当是引领学生在自学课文内容时自学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达到课程标准的提纲挈领的纲要和基本路子,既要精要明确,又要使学生经过自学努力,可以达到。同时,要用心备设在课堂教学各步骤起启时引领学生进入该步骤学习时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三言两语之间,承上启下,要言中的,激起学生发言、提问、抢答的欲望形成一股主动学习的热潮。

4.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

5.周密考虑学生提问讨论的过程,善于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方式实施教学。要细致考虑学生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要将平淡的语言表述转变为激励性的、鼓励性的语言表达,善于把想要告诉学生的东西、或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或学生学习中有所遗留,必须提示学生知道的东西,转化为设问的方式,激励引导学生通过提问、作答或讨论表达出来。不要将问题的答案轻易地告诉学生,而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提问题,或自研,或与他人讨论合作,努力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可见,问题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改革和优化学课堂教学。

篇1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它担负的任务而言,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 、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 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正因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繁重,它所占的教学课时是最多的,教师所化的精力 也是最多的。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 ─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掀起了改革的浪 潮,辽宁的魏书生、上海的钱梦龙在博击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在浪尖上闪光的东西,毕竟尚未在 语文教学的广阔阵地上普及,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观。课堂内“讲风”仍炽,依然是教 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 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 。

那么,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 问题教学法。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笔者从本人涉及的资料中,尚未找到定义性的答案。但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 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 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 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 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 ,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 就是: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 任务。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 )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 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这时候的学生,一方面 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 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 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 ,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 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 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 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 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 种怎么样的感情?我们自己 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 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1] [2] [3] [4]

篇14: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内“讲风”仍炽,依然是教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我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必须冲破这套程式.那么,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作 者:魏学军  作者单位: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河南,长葛,4615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5: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丰的方向。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性,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就能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法 职业教育 职业属性 工学结合

1行动导向教学法简介

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引导文教学法等。

2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高校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这对于我们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挑战。

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旅游英语课堂的应用

3.1旅游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由于旅游英语教学必须具有实用性,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思想和身体都行动起来”。职教教师要充当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重任,教师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人物和关键所在,故教师观念的更新与意识觉悟是致关重要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变主导为引导,在教授理论知识,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只有行动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职教教师不但是课堂的策划者奋还应该是有效的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探索创新的引路人,这是一种挑战。而我们的职教学生就则应改变以往那种被动的接受者的身份,成为主动学习的有机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主动性,多多参与教师设定的活动,在活动中寻找快乐,寻找成就感。师生关系不在是单纯的.教学关系,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平等关系。

3.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头脑风暴教学法是英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大脑风暴法是将少数人召集在一起以会议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自由地思考和联想,提出各自的设想和提案,也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它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去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该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对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教学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采取头脑风暴时,教师尽可能鼓励欢迎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不要马上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评价,同时,教师也可参加到讨论的队伍中,引导鼓励学生想出更多更新的观点跟看法。学生则应积极参与到创造性思维中来,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无须在意别人会不会提出批评。

(2)卡片展示法。运用卡片展示技术可以通过“书写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引人交流的氛围。卡片展示法可以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加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作中去。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班教学方法。卡片展示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克服谈话法不能记录交谈信息和传统的黑板上文字内容难以更改、归类和加工整理的缺点,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展示板上的内容既有讨论的过程,又有讨论的结果;既是学生集思广益和系统思维的过程,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

(3)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会处理问题,其形成的情况则是参与者,观察者一起卷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并急于得到结果,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动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背景材料和角色,让同学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再让“演员”发表看法,全班一起讨论,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性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如在旅游英语课程中,教师可设置不同角色,不同场合,让学生练习致欢迎词、讲解景点、带领游客购物、解决突发事件及致欢送词等。这样的实训方法学生参与兴趣高,情境强,效果好。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验和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无论从行动上还是从思想上去接受它都需要时间。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和学生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篇16:“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探析

“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探析

文/杨存宏

摘 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法,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结合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对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篇17:“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探析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利用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运动,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中职数学教学来讲也是一样,中职教学具有就业导向的特点。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学生未来的竞争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也可以加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选择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一、利用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加强问题解决法的实际运用

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有一定意义。在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利用课后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了解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依然会利用同样的或者相似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回顾。这样的问题提出行为,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无法使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新鲜感与成就感。加强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将重点放在问题趣味性的提高上。趣味性的提高,要求教师改变问题的提出方法。教师口述问题的方法已经过于死板。在当代中职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问题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更加丰富的数学世界。

比如,在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发现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将问题分成两组,让男生与女生就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赛。比如,教师可以将一半问题的字体设置成蓝色,由男生回答。一半问题的字体设置成粉色,由女生回答。新鲜元素的融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趣味性,会更加积极地融入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图片来表示男生胜利或者女生胜利,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快乐。寓问题于乐趣中,有利于中职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加强问题解决法的实际运用

层次性是中职数学教学问题的一个创新性特点。中职数学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然而,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一些学生对于数学有着天生的兴趣,其数学学习能力较强。而一些学生受到数学学习基础的影响,不能跟上教师的步伐,造成学习的效果不佳。()面对具有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所有问题的层次性进行考

虑。针对不同的学习水准,教师要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只有这样,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才能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对班级内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进行观察与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进行针对性问题的设计。

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时候,教师要利用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提高。对于那些学生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讲,教师要更加关注问题的基础性。让学生对涉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在成功解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中得到数学学习的快感。而对于那些数学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则要关注问题设计的扩展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多角度分析,使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问题解决法的应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利用具有应用性的问题,加强问题解决法的实际运用

应用性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对于中职数学学科教学来讲也是一样。教师利用中职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十分必要。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针对某些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应用性的问题,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问题解决法的应用,在于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求知欲望的提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数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一些银行利率或者利润与成本等问题。教师可以以存款收益类的应用题目为引导,使学生对数列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可以针对数列为学生安排这样的题目:“家乡的一个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计方案有两种:(1)一次性贷款10万元,第一年便可获利1万元,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增加30%的利润;(2)每年贷款1万元,第一年可获利1万元,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增加5千元。两种方案的使用期都是,到期一次性归还本息。若银行两种形式的贷款都按年息5%的复利计算,哪种获利更多?”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也可以加强自我解决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的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掌握了问题设计的原则,才能提高问题的质量,使问题解决法得到更好的利用。笔者针对中职数学教学内容,从问题的趣味性、层次性与应用性三个角度出发,对问题解决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中职数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分析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问题设计原则,利用科学的问题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冠明。问题解决教学法与中职数学应用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09):174-176.

[2]张彩锋。中职数学课堂“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13):2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篇18:问题教学法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论文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论文

一、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很少顾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于1969年创立了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理念教学法。[2]这种方法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它强调让学生置身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问题情境的主体,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进而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在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学模式刚开始主要被应用于医学、市场营销、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的写作等领域。[3]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到“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中。黄河科技学院从2009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开始,在“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引入问题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的问题体系,目的是为了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问题环境中,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这一步骤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熟悉教学内容,还必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成功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

2.积极分析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环节由一连串问题组成,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具有链接性和层次性。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后一个问题又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在学生熟悉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给出的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探索活动一般包括自学教材、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储的有关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实验或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相互答辩,相互启发。

3.解决问题

当所有学生都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了一定的思路之后,教师组织课堂发言。让每一小组推荐一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把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结论的合理性进行讲解。在每组讲解完之后,其他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提问,而发言小组的学生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解释。教师在主持和引导的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通过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问,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层次,一步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4.对问题的结果进行评价

问题教学法不仅以问题为开端,还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总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从解决这个问题中我学到了什么”以及“这种解决方案还有什么不足之处”等等,从而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这是问题教学中最重要、最有教益的一个方面。

三、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案例

在基于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每次讨论的问题都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学习,下面以“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4]为例,说明在“数学建模”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1.合理设计问题

奖学金评定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认知水平选择“奖学金名额分配问题”。设某校有5个系A、B、C、D、E,各系学生数分别为345、72、894、68、39,现在有74个奖学金名额,问每个系分配几个名额比较公平?[5]在给出问题后,我们将相关问题印发给学生,并让学生课下先收集关于“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的模型及相关求解方法并认真研读。

2.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根据课下学生收集的求解方案,上课时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首先提出如果让同学们进行分配的话,他们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分配,让他们进行讨论。学生首先会给出比例分配方案,如果按人数比例分配到各系的名额恰好都是整数,可以得到完全公平的分配方案。但在很多情况下,按人数比例分配到各系的名额带有小数。比如在这个问题中各系分配的'名额数分别为:18.00、3.76、46.65、3.55、2.04,有小数部分。可以先把整数分配完,这时各系分配的名额数为:18、3、46、3、2。共分配了72名额,还有2个名额该如何分配?大家经过讨论,会提出谁的小数部分大就把名额给谁的分配方案,于是第73个名额给B系,第74个名额给C系。最终的方案是各系名额数分别为:18、4、47、3、2。接着老师会提出下面的问题,这种分配方案对谁最不公平?学生会进一步讨论每个名额代表的人数,A为19.17人,B为18人,C为19.02人,D为22.67人,E为19.5人,说明这种分配方案对D系最不公平,而B系最占便宜,两个系中每个名额代表的人数相差了4.67人。那么要重点讨论有没有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席位分配方案。

3.学生进行发言讨论

在所有小组都讨论完之后,教师组织各组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让每组选一人报告本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组的报告进行评价,指出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文献资料会逐步提出Q值分配方案,Q值分配方案的改进,Q值+D’Hondt分配方案,席位分配的平均公平度方案等等。每种方案都是前面方案的改进,最后我们提出问题,这些分配方案公平度如何?让学生逐一讨论,从而营造出一个讨论主题鲜明、学习氛围良好的课堂环境。

4.教师对结果进行评价总结

在这个问题中,经过逐一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了,不会再对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不会反思问题解决的思路。因此在最初的问题解决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比如:“各个方案的公平度如何”,“我们还有没有更公平的分配方案”,“公平的席位分配方案应满足什么原则”等等。

四、结论

从“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个真实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真实问题进行学习,并且以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再通过结果反馈信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亲身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6]四、结语当然,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问题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出现矛盾,对有的专题讨论不够深入,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发言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这需要教师认真归纳讲课内容,尽量分离出较多比较有吸引力的专题供学生讨论,以问题为中心规划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提高的过程,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相关专题 导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