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学习资料

张飞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张飞”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州园林》学习资料(共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 《苏州园林》学习资料

《苏州园林》学习资料

1.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3.重点字词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模样(mú)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溃

镂空(lòu)

蔷薇(qián溃

斟酌(zhēn zhuó)

重峦叠嶂(zhàn溃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4.艺术特色

总分结合,结构清晰: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体特征。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全文不是笼统地说明介绍,而是始终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进行说明。

篇2: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赞誉苏州园林,称颂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艺术创造旨意,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以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既要懂得本文在介绍说明方面的特点,尤应注意理解文中蕴含的旨意,领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思想感情。注点讲解2、4两节。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导语:同学们去过颐和园吗?知道它是一座什么园林吗?(它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宅第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原名叶绍钧,他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正音解词

鉴赏(jiàn) 池沼(zhǎo) 轩榭(xuān)(xiè) 镂空(lòu)

重峦叠障(luán)(zhàng) 丘壑(qiū)(hè) 嶙峋(lín)(xún)

回廊(láng) 蔷薇(qiáng) 藤萝(téng) 蔓延(màn)(yán)

庸俗(yōng) 斟酌(zhēn)(zhuó)

阅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二)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作者说明言犹未尽,苏州园林之美妙处还有许多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按教参讲解)

“标本”?(词典中“标本,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等)

“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而这种评价正是作者自己通过亲身感受所体会出的,确实是客观的结论

第二部分

2节、作者到过苏州园林的十几处,那么苏州园林设计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见书)作者通过这句话总说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特别是“图画”两个字,贯穿全篇,文章从图画开始,又到图画终止,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课文中四个“讲究”,这里也是概括了下文所要作的分项说明(3、4、5、6节则分别说了苏州园林)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第二次提到图画,“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强调了共同点。

“如在图画中”这里引用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分,第三次提到“图画”。

3节、从这节开始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那么这一节主要说明什么内容?(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于讲究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

这节的内容照应了前面的哪句话?

(2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这节开头,作者通过什么方法突出苏州园林布局特点的?

(以古代宫殿特点与苏州园林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好像故意避免”“这是为什么”这里是模仿某些游览者在游览时可能出现疑问的口吻,留下的一个悬念,以便突出下文的“要求自然之趣”。这样写,则要比直接叙述事物的特点,富有趣味。

“图案画”“美术画”,是从图画的角度来说明布局特点,第四次提到“图画”。

4节、这节重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假山的堆叠和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画感)

与前文中哪里相照应?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作者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使人“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为什么会达到这种境界呢?

(因为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这种艺术也正是艺术家本身胸襟,修养等的体现。

文章后半部分介绍池沼,是分几层写的?(四层)

(1)“大多引用活水”说明水质佳,干净。

(2)池面形状不同,布置也就因池而异。

(3)池边,高低屈曲,摆石种花略以点缀就自然有“画”。

(4)池里,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者介绍池沼时,只一个“活”字,就突出了池沼的.特点。池沼水面有几种?(两种,一种宽敝,一种成河道)这可以说是池沼的不同点,那么相同点是什么?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这里突出池沼的自然之趣,是为了说明什么?

(“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里照应了上文〈第2节〉总说的内容,第五次提到图画。

最后一句“……又是入画的一景”,六提图画。

5节、说明了什么内容?

(花草树木的配合)

照应了上文的哪里?(“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也着眼在画意”文中第七次提到“图画”,说明了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课文上段以“入画的一景”结尾,本段又以“着眼在画意”开始,“画”字成了连接段与段和过渡的桥梁,不但省略了许多笔墨,还扣紧了中心,使段落连接更紧密。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说明了什么?(树木花草错落有致)而“错落有致”符合自然美的原则,一扣“着眼在画意”

“……相间……相间”与哪句相照应?

(“四季不感到寂莫”)二扣“着眼在画意”

“没有…没有…”句式,从反面说明“着眼在画意”

“一幅好画”,八提“图画”

“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什么气氛?(园林的繁华气氛)

全段紧扣“画意”逐层说明,并且用了议论,说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6节、这一节说明了什么内容?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按教参讲解

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的设计们在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不但从大处着眼“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而且也注意细小处,哪些细小处?

(角落,门和窗的雕镂,建筑的颜色)

7节、这节的中心句是哪句?(第1句)

“……注意图画美”,九提“图画”

文章紧扣“角落”写了几处?(阶砌旁边、墙上、墙根)

紧扣“注意图画美”用了“栽”……蔓延着”“给补上”几个词,特别是“补”说明了匠师们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这节最后一句照

篇3:英语口语学习资料

英语口语学习必备资料

汤姆: Professor Lee, could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李教授,我能问你些问题吗?

李教授: Sure.

当然。

汤姆: What is the assignment?

请问作业是什么?

李教授: Oh, I have told you last week.

哦,我上个星期就告诉你们了啊。

汤姆: I am sorry, because I wasn’t there last week.

抱歉,因为我上个星期没去上课?

李教授: What was wrong with you?

你怎么了?

汤姆: I was sick.

病了。

李教授: Oh,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The assignment is a paper.

哦,抱歉。作业是一份论文。

汤姆: A paper? What is the requirement? When is this due?

论文?有什么要求呢。什么时候到期?

李教授: You can ask you classmates. They have the details.

你可以问你同学,他们有详细内容。

Todd: Hello, Tini.

托德:你好,蒂尼。

Tini: Yes, hello.

蒂尼:你好。

Todd: Now, Tini, I know that you are a very good student and you enjoy being a student.

托德:蒂尼,我知道你是名优等生,而且你喜欢做学生。

Tini: Yes, I enjoy being a student.

蒂尼:对,我喜欢做学生。

Todd: OK, so as a teacher, I always want to know students are thinking, so I have some questions for you.

托德:好,我是老师,我一直很想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所以我要问你几个问题。

Tini: Sure.

蒂尼:好的。

Todd: OK, the first question: Do you like homework?

托德:第一个问题,你喜欢写作业吗?

Tini: Well, to some extent, yes. That's a really difficult question. I used to hate it when I was small but as soon as... you know, like being a university student, you gotta be more initiative toward the work that you do and then so we don't have any more homework but we have to, like, acknowledge our role and our responsibility, our duties as well, and then so.

蒂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喜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小时候很讨厌写作业,不过……成为大学生以后,面对自己的任务时要更积极,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作业,不过我们要认清我们的作用和职责。

Todd: Well, how about in class, do you like to study alone or do you like to study in groups with other students?

托德:在课堂上你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学习还是喜欢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

Tini: Well, like different people, we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Like for me, I think I learn best through listening and discussions.

蒂尼:不同的人学习方式也不同。我个人认为的学习方式是倾听和讨论。

Todd: So that means you enjoy doing group work?

托德:所以你喜欢小组学习?

Tini: Yes, I enjoy doing group work, but of course, like, I would prefer, like, sometimes alone to have my own ideas first and then discuss it. You know, balancing.

蒂尼:对,我喜欢小组学习,不过我有时我也喜欢独自学习,先了解自己的观点以后再和其他人一起讨论。你知道,要平衡。

Todd: A balance. A fair balance.

托德:平衡。很好的平衡。

Tini: Yes, a fair balance.

蒂尼:对,很好的平衡。

Todd: Next question is do you prefer a strict teacher who has many rules or do you prefer and easy going teacher who has no rules over the class?

托德:下一个问题,你喜欢有很多规定的严格老师还是喜欢对课堂没有规定好相处的老师?

Tini: Well, like for me, it actually really depends. I would like a moderate teacher actually. Well,...

蒂尼:对我来说,这要视情况而定。我喜欢温和的老师。

Todd: Something in between?

托德:介于两者之间?

Tini: Yes, something in between. A teacher who is very understanding and it's OK if there are many rules, however it doesn't really cross over the line, you know, students, they should have their own lives and then, like, the teacher should respect different ways of doing things for the students I think.

蒂尼:对,介于两者之间。老师要理解学生,如果有很多规定,只要学生没有越界,那就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处理事情的不同方法。

Todd: OK, that sounds good.

托德:好,听上去不错。

Tini: I like interesting teachers probably.

蒂尼:我喜欢有趣的'老师。

Todd: Last one, do you prefer studying with multi-media, like movies, audio clips, or do you prefer studying with printed material, like books and journals?

托德:最后一个问题,你喜欢通过电影、音频等多媒体应用学习,还是喜欢用书籍、报刊等印刷材料学习?

Tini: Like, for me I like hands on things, like I like to write on things that I read so I think I prefer, like, journals and books more where I can actually have like a hands-on feeling.

蒂尼:我喜欢动手实践,我喜欢在我看的东西上标记,所以我喜欢用报刊和书籍学习,这样我就可以体验动手实践的感觉了。

Todd: That you are actually touching it.

托德:因为你能触碰到。

Tini: Actually touching it, and actually you can write it, on it, like more flexible, I think, like for me.

蒂尼:对,能触碰到,可以在上面标记,我认为这样更灵活一些。

Todd: OK, no, that is interesting. Well, thanks for you input.

托德:好,这很有趣。好,谢谢你和我们分享。

Tini: No, problem. Anytime.

蒂尼:不客气,随时乐意。

Tom: What do you know is the earliest artistic form?

你知道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是什么吗?

Jerry: What is it?

是什么?

Tom: Should it be the poem?

应该是诗歌吧?

Jerry: Oh, I see, something like the The Book of Songs?

哦,我知道了,像《诗经》那种吧?

Tom: Absolutely, The Book of Song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anthologies of verse in china.

没错,《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Jerry: While tangsong poetics count as the later ones.

唐诗,宋词,算是比较靠后的了吧?

Tom: Yes, till modern history, modern vernacular Chinese is popular.

是啊,到了近现代就是白话文了。

Jerry: I remember that it began from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这个我记得,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英语口语学习必备资料】

篇4:赤壁赋学习资料

赤壁赋学习资料

苏东坡突围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

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说一说。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

为了不使读者把注意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内容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来。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绝对是不算坏的,在他内心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任何企图,他深知苏东坡的才华,他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护苏东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不是非常安全吗?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为转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还是下了大狱。这一股强大而邪恶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在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也常常会摆出一种重视舆论的姿态,有时甚至还设立专门在各级官员中找岔子、寻毛病的所谓谏官,充当朝廷的耳目和喉舌。乍一看这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弊端甚多。这些具有舆论形象的谏官所说的话,别人无法声辨,也不存在调查机制和仲裁机制,一切都要赖仗于他们的私人品质,但对私人品质的考察机制同样也不具备,因而所谓舆论云云常常成为一种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社会灾难。这就像现代的报纸如果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受伤害者无处可以说话,不知情者却误以为白纸黑字是舆论所在,这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混乱!苏东坡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为这种不受任何制约的所谓舆论和批评,足以改变朝廷决策者的心态,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杀伤力(“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必须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于自身地位的不同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没想到,正是苏东坡自己尝到了他预言过的苦果,而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当批评苏东坡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例如舒亶。这人可称之为“检举揭发专业户”,在揭发苏东坡的同时他还揭发了另一个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荐他做官的大恩人。这位大恩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拿了女婿的课业请他提意见、辅导,这本是朋友间非常正常的小事往来,没想到他竟然忘恩负义地给皇帝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检举揭发信,说我们两人都是官员,我又在舆论领域,他让我辅导他女婿总不大妥当。皇帝看了他的检举揭发,也就降了那个人的职。这简直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恶心的人,与何正臣等人相呼应,写文章告诉皇帝,苏东坡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苏东坡的这封感谢信皇帝早已看过,没发现问题,舒亶却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分析给皇帝听,苏东坡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经反到了“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程度!“愤”是愤苏东坡,“惋”是惋皇上。有多少忠义之士在“愤惋”呢?

他说是“无不”,也就是百分之百,无一遗漏。这种数量统计完全无法验证,却能使注重社会名声的神宗皇帝心头一咯噔。

又如李定。这是一个曾因母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对苏东坡的攻击最凶。他归纳了苏东坡的许多罪名,但我仔细鉴别后发现,他特别关注的是苏东坡早年的贫寒出身、现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会名声。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范畴,但他似乎压抑不住地对这几点表示出最大的愤慨。说苏东坡“起于草野垢贱之余”,“初无学术,滥得时名”, “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苏东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说它,硬说苏东坡不学无术、文辞不好,实在使我惊讶不已。但他不这么说也就无法断言苏东坡的社会名声和世俗鼓动力是“滥得”。总而言之,李定的攻击在种种表层动机下显然埋藏着一个最深秘的原素:妒忌。无论如何,诋毁苏东坡的学问和文采毕竟是太愚蠢了,这在当时加不了苏东坡的罪,而在以后却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会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来攻击,已顾不得哪怕是装装样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又如王珪。这是一个跋扈和虚伪的老人。他凭着资格和地位自认为文章天下第一,实际上他写诗作文绕来绕去都离不开“金玉锦绣”这些字眼,大家暗暗掩口而笑,他还自我感觉良好。现在,一个后起之秀苏东坡名震文坛,他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有一次他对皇帝说:“苏东坡对皇上确实有二心。”皇帝问:“何以见得?”他举出苏东坡一首写桧树的诗中有“蛰龙”二字为证,皇帝不解,说:“诗人写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他说:“写到了龙还不是写皇帝吗?”皇帝倒是头脑清醒,反驳道:“未必,人家叫诸葛亮还叫卧龙呢!”这个王珪用心如此低下,文章能好到哪儿去呢?更不必说与苏东坡来较量了。几缕白发有时能够冒充师长、掩饰邪恶,却欺骗不了历史。历史最终也没有因为年龄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苏东坡的前面。

又如李宜之。这又是另一种特例,做着一个芝麻绿豆小官,在安徽灵璧县听说苏东坡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竟也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看来这位李宜之除了心术不正之外,智力也大成问题,你看他连诬陷的口子都找得不伦不类。但是,在没有理性法庭的情况下,再愚蠢的指控也能成立,因此对散落全国各地的李宜之们构成了一个鼓励。为什么档次这样低下的人也会挤进来围攻苏东坡?当代苏东坡研究者李一冰先生说得很好:“他也来插上一手,无他,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若能参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种目的确实也部分地达到了,例如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竟然还会写到李宜之这个名字,便完全是因为他参与了对苏东坡的围攻,否则他没有任何理由被哪怕是同一时代的人写在印刷品里。我的一些青年朋友根据他们对当今世俗心理的多方位体察,觉得李宜之这样的人未必是为了留名于历史,而是出于一种可称作“砸窗了”的恶作剧心理。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拣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觉得我的青年朋友们把李宜之看得过于现代派、也过于城市化了。李宜之的行为主要出于一种政治投机,听说苏东坡有点麻烦,就把麻烦闹得大一点,反正对内不会负道义责任,对外不会负法律责任,乐得投井下石,撑顺风船。这样的人倒是没有胆量像李定、舒亶和王珪那样首先向一位文化名人发难,说不定前两天还在到处吹嘘在什么地方有幸见过苏东坡、硬把苏东坡说成是自己的朋友甚至老师呢。

又如——我真不想写出这个名字,但再一想又没有讳避的理由,还是写出来吧:沈括。

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忌妒而陷害过苏东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苏东坡是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是好朋友,他所检举揭发的诗句,正是苏东坡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历史学家们分析,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但王安石毕竟也是一个讲究人品的文化大师,重视过沈括,但最终却得出这是一个不可亲近的小人的结论。当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亲近,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

围攻者还有一些,我想举出这几个也就差不多了,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经可以大致看清,我们也领略了一组有可能超越时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会很容易地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组合成一种伪舆论,结果连神宗皇帝也对苏东坡疑惑起来,下旨说查查清楚,而去查的正是李定这些人。

苏东坡开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不潇洒,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很可能成,那末,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 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

怎么审?打!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

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原来这么个大名人竟是草包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吃掉了?看你这副熊样还能写诗作词?

纯粹是抄人家的吧?接着就是轮番扑打,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哀号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号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篇5:党员学习资料

学习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 篇章。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