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拥抱破碎着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拥抱破碎着”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唐肃宗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唐肃宗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唐肃宗李亨(7—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756年—762年在位。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与,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宰相房琯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肃宗平时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房琯在陈涛遭遇叛军,全军覆没。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肃宗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用回纥兵,乘机反攻。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与唐军展开激战,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肃宗同时又宠信皇后张良娣,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

公元762年,肃宗患病,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视事。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恸不止,病情加剧。张皇后召见太子,皇后说:“李辅助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太子流着泪说:“父亲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亲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张皇后送走太子,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

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从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太监狱中有人将此情报告了李辅国。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动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李辅国假传太子的命令,鼓动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狱中。

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此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肃宗因受惊而病情陡然转重,又无人过问,当天就死于长生殿。

篇2:在职场中你扮演哪个角色

1、一家之长

这个角色往往指那些处于领导地位的人,无论男女,他们都在扮演一个家庭中父亲的形象,有些雇员会将其现实生活中与父亲的关系投射到他们和老板身上。因此,在有些人眼中,老板就像自己那冷漠、永远难以取悦的父亲一样;而在另一些人眼中,老板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和生活导师。

2、母亲

职场中一些乐于助人、善于倾听的人往往扮演这个角色,但并不局限于女性。(她)他就像一位母亲,同事们都喜欢向其寻求鼓励和帮助,实际上这样的人也往往很有号召力和凝聚力。

3、子女

职场中的年轻人,尤其是职位较低的员工就好比家庭中的子女。他们会被上司视为经验不足,尚需磨练和学习。

4、同胞手足

那些职位相当、都在努力赢取老板欢心和提升的同事之间则好比家庭中总在争抢东西的兄弟姐妹,

5、伴侣

职场中的异性搭档往往会结成如伴侣一般的同志友情,他们会互吐心声,也会相互协助。

6、智囊

那些头脑冷静、做事有条理的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中都是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往往是同事求助的对象,也是老板眼中的智囊。

7、内向者

任何一个家庭或单位都会有这样一类内向拘谨、不事声张的人。他们会把这种性格从家庭带进职场。

8、害群之马

在家庭中招人厌的人在职场往往也不受欢迎。

9、搞笑者

幽默感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喜欢把家人逗乐的人在职场上也往往善于活跃气氛。

10、叛逆者

很多家庭都会有一些反对传统、思想独立的成员,他们往往也会把这种性格带到单位,成为同事中间特立独行的人。

篇3:绩效考核中,HR该扮演什么角色?

很多企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认为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自己是义务劳动,在帮HR做事,HR应该感恩戴德。殊不知,恰恰相反,是咱们的人力资源在帮其他部门领导更好的去管理团队和提高部门运营效率,但为何出现这种角色错位、颠倒现象?有句成功学的话叫“我是一切的根源”,意在凡事多反思自身不足,同样,我们人力资源的同事也需要反思下,为何如此?怎样改变?

绩效考核三大作用承接战略目标、提升工作绩效、合理评价用于正负激励,这三项工作,哪一项不是部门领导应该全力做好的?而我们HR又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一、绩效方案制定的积极参与者当事人、面试官角色

绩效方案的制定涉及到公司各级层级的参与,特别需要高层的第一推动。作为HR,在绩效方案制定上,要么主导协调公司人员参与研讨、制定方案;要么配合 配合外聘咨询机构和专家进行设计。但不管如何,HR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包括在前期选择合适咨询机构上,更有着重要的职责,需要扮演下面试官。

二、绩效方案推行的组织协调者队长、讲师角色

当一个绩效方案新鲜出炉后,不管质量高低,合适于与否,都需要进行试运行和推行,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才知道怎么去优化,那么,绩效考核的发起、通知、统筹安排、成绩回收、绩效投诉、整理入档等事务性需要我们HR去完成,毕竟任何事情都需要组织机构支撑。并且,还需要针对绩效工具、操作办法、绩效目的等进行全员培训和宣贯,让大家理解、接受、熟悉绩效。

三、绩效执行的检查监督者第三方检查角色

绩效执行情况,包括是否按照规定打分、信息收集是否有误,表格表单是否完整、考核双方以及信息提供者有没有签名确认等,都需要我们HR去检查,把关。

四、绩效方案的持续优化者顾问角色

任何一个绩效方案,需要时间和实践,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才能逐渐匹配、发挥作用,那么,HR需要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是顾问角色,给各个部门提供咨询服务,解答他们的疑惑和问题,当然,顾问是提供思路和工具的,具体的操作和细节的把握还得靠部门领导自己去抓,HR永远代替不了一线经理,也永远没有一线经理更了解他们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但这不能作为我们HR不去了解业务流程的理由,为何在很多公司HR不受重视,经理们往往一句话“你不了解我们情况”,将HR拒之门外,甚至忽悠HR,所以,想要提升HR价值和影响力,我们不仅需要对公司核心业务流程以及关键点要掌握,甚至公司用人方向等战略层面也能给高层们一些启示,到那时,谁都会对该HR刮目相看的,至少不敢小瞧你,蒙骗你。所以,绩效的优化,包括考核指标、目标值的调整、目标结果运用等各方面的完善,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顾问功底,引导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绩效考核中,HR该扮演什么角色?]

篇4: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刘继美

(吉林省长春市103中学)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个角色扮演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因此教师不论在语文专业上,还是在思想品德的教导上,还是在专业知识的创新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使学生领悟语文教学中各种知识的内涵,在领悟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获得精神上的教育。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要有质疑的精神,突破已有的、旧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要有创新的精神,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角色扮演;精神教育;创新精神;开路先锋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戏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而作为教育当中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一台戏呢?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今天我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谈几点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扮演讲授这一角色,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各类问题或教师自问自答,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那么语文教师应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在教材和学生之间语文教师扮演桥梁纽带的角色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体,学生在教材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什么角色呢?起“桥梁纽带”的作用。教师通过桥梁纽带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而教师的作用帮学生解决在学习教材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难题,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提升和感悟。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以全权代表学生替他们思考和发言。要引导他们,让学生对他们所学的教材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学进去。如,我们再教《孙悟空大闹天宫》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与文章有关的动画片,然后告诉学生这个动画片的原着就是这篇文章,让学生好好看文章中有没有与动画中不符的地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去领悟。同时教师适时的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引导去探讨、去研究,并让学生来回答,而在这中间教师起的就是桥梁纽带的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把这种精神传给学生不能靠说教。因此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学生。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特别是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这样我们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教师要怎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首先,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也是最具体、最实际的爱国行为。我们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学习和实践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动,树立起“为建设和保卫祖国而学习”的爱国志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其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用丰富而真诚的思想感情进行情感教学,因为情感教学会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更能体会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会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语文文章当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并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为学生做创新的开路先锋

社会是发展的,教育也是发展的。所以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在发展中需要创新。因此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实质上的传授者,教师有什么思想统就教育学生有什么思想。用一句古言“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所说就是要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不要反驳,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为老师所说的就是真理,一切都是对的,不容怀疑和批判,而这样恰恰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就要担负起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做创新教育的开路先锋。

首先,教师要设置矛盾,让学生寻找质疑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我们在讲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读朱自清的文章能真实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没什么感觉。通过这些疑问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我们再讲《斑羚飞渡》时,学生就可以提出疑问:斑羚能飞吗?怎么飞?要飞过什么?或者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死亡的不同叫法,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在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时时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教材、向自己发出挑战。所以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做好学生的示范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谈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总结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多出些主观的试题,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而有不同的评价,尊重个性差异。

总之,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师对自己角色要有不同的认识,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用现代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学生,因为不管我们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具有高素质、高专业化水平,用自己的热情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创造精神的好少年,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篇5:HR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扮演的角色!

多项调查分析表明:员工个人发展因素成为继薪酬之后的最重要的离职原因。为求得稳定和更好的发展, 员工开始认识并审慎为自己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也逐步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开发员工潜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以双赢为目标,强调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效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高度结合。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不仅满足自身的人力需求, 而且还能创造高效率工作环境及和谐的人力资源氛围。

那么,在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HR工作者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谈谈个人对此问题的一点见解,权当抛砖引玉。

一、宣传鼓动者

不可否认的是不少的企业认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做秀”,是“炒作”,是为了对外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以此可见,HR工作者面临的现实环境可算是一个挑战!这一观念上的偏差需要HR工作者坦然面对。

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的潜能很大,人之一生开发利用的潜力可能不到本人潜能的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常听到有人在绝望环境下或者高度的压力下潜能发挥到极致的例子。可以知道,人的潜力往往有很多浪费,而最大的浪费是未能开发运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这项技术正是有效开发员工潜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是这种方法,至今为止,至少有80%的中国企业仅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却没有真正加以运用。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说:“我们的管理很现实,我们只是找来需要的人才,他进来工厂就要发挥效益,我们也不需要对他做什么培训,因为企业不是培训学校。我们更不需要谈什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人才的合理配置当然是对的,但是,短视行为并不可取,科学的人才观告诉我们不能不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我们必须寻求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因此,我们HR工作者应站在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当一个吹鼓手,当一个文化传播者去大力宣传人力资源理念,从而寻求观念上的支持、共鸣。我们要让企业经营管理者理解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要想办法让他们知道员工发展对引才、留才的作用。

二、制度建设者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技术手段,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依靠相关制度作保障。毫无疑问,HR工作者正是这些制度的建设者,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策划、设计、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操作制度并付诸实施。

制度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规划多路线的晋升管道。“自古华山一条道”,在官本位思想观念很重的中国,历来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就是做官。今天,这个观念已经完全过世了,这个格局已经被打破。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本观念大行其道,人才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因此,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规划出不同的晋升管道。

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施恩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技术或功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等五种职业锚。这五种职业锚类型将人进行了一个基本的职业上的区分。比如,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管理型则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创造型的人都有这样一种需要:“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件署着他们名字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们的成就的个人财富等等。” 自主与独立型的人期望独立工作。安全型的人会觉得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一种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对他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利用职业锚的概念,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规划多条晋升通道。

除了晋升管道规划之外,与之相匹配的薪酬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都非常重要。其他配套制度,如员工晋升管理制度、企业辅导员制度、培训制度、内部讲师制度、轮岗制度、师徒帮教制度等等都有待于HR工作者深入实际去研究、规划、建设。

三、职业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中,我们运用“能力+意愿+个性+职位”的基本模型。我们应全面、深入测量个人的能力状况、意愿状况、个性特质状况及职位说明,客观认识和调整这四个方面以达到高度统一。作为HR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员工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用HR的专业去指导直线经理人有效地对其属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意义上讲,HR工作者应该扮演职业导师的角色。

要做好职业导师的角色扮演,HR工作者应当是职业指导方面的专才。HR工作者应该具备绩效考核、性格分析、人才测评、心理学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并熟练运用。HR工作者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力、判断力及沟通力。

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作为导师的HR工作者有一些具体工作要做。

首先,HR工作者必须了解公司的职位总量,进行全面、细致的职位分析,形成详细的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成为HR工作者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在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时,我们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对员工的评价。之前我曾提到过“职业锚”的概念。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核心。一个人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能力、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认知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但是,要想对职业锚进行预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

如何才能找到员工的职业锚,这要求HR工作者要更审慎、更专业,要获得全面、准确的针对员工所进行的定量或者定性的评估。有效的面对面的沟通、绩效面谈、运用专业的人才测评工具、员工满意度调查都是必要的手段。

HR工作者之职业导师的角色扮演成功的话,我们就能够帮助员工在最短的时间期限内找准自己最适合的发展位置及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员工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及潜力的发挥,也有利于企业减少资源配置的浪费。

四、培训管理者

在经过诊断分析之后,我们对员工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结构、经验、教育背景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对企业的现状,如企业文化、组织架构、职务职掌、企业外部环境也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补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上存在的不足。因此,HR工作者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扮演培训管理者的角色。

首先,我们应建立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发展计划主要由员工与其上级一起根据个人工作发展需要而制订。建立职业发展辅导的导师制度是过去我们采用过的比较理想的措施。举例,就一般文员而言,上层的直接主管或资深员工可以成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导师。在新员工入厂时我们就告诉新员工他的职业发展导师是谁。之后,职业发展导师会与新进员工进行多次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面谈。试用期结束时,职业发展导师与该员工进行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专业人力资源测评工具对员工进行特长、技能、职业取向等多项调查,帮助新员工深入了解自己,帮助新员工根据自己的兴趣、资质、技能、个人背景等明确职业发展意向、设立未来职业目标、制订出一份详细的发展计划表。个人发展计划的周期一般为一年。当然,我们也会针对一些特殊、关键职位的员工制定3至5年中长期个人发展计划。这份个人发展计划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职业发展目标、员工事业发展存在的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应展开的各项专门针对性教育训练。

在获得员工发展计划之后,培训项目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具体实施很显然是由HR部门来组织实施。其他各部门经理及相关人员负责协助,并负责组织部门内部的专项培训。HR工作者一方面要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绩效及竞争力为目标,另一方面要实现员工个人成长。我们要使员工素质能很好地适应公司不断发展的要求,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完成上述目标,HR工作者应建立适应企业策略和发展方向的培训体系,形成“学习型组织”.这一培训体系应包括阶层别、职能别、专业别等多个层次。

培训方法的选择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有不同的选择。对基层人员来讲,师傅帮教制度是很好的一个教育训练办法。我们为每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员工指定专门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有针对性,实用有效。在

[HR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扮演的角色!]

篇6: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角色研究

2.1 独立董事的单一监督制衡者角色

企业的股权无论是相对集中还是相对分散时,企业都会有垄断控制权的参与方,他们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利和信息上的优势,为自己的利益行事,侵犯企业其他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其权利几乎处于无人监督制衡的状态,不利于公司的治理和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所以独立董事的角色就是能够监督和制衡拥有垄断控制权的参与方,打破其垄断控制权状态,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使其不能随意僭越其权利边界而侵害其他方的利益,使公司这一组织和谐持续发展。另外,孔翔形象地将独立董事比喻成体育比赛场上的裁判,独立董事的职责就是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郭强、蒋东生()从法人治理的角度阐述,认为独立董事的本质作用是短期合约的裁定人和边际调整人。

2.2 独立董事的经理人角色

主要代表性学者有谢德仁等。谢德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独立董事的性质是经理人,其本身首先是代理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在其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之后,独立董事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他认识的逻辑是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组成成员,由于董事会仍拥有和行使企业剩余控制权,那么独立董事也拥有和行使企业剩余控制权,这样独立董事就和内部董事一样成为了企业经营者。谢志华(2005)也认为,独立董事在性质上首先是经理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不具备什么所谓的“独立性”,其是以经营才能方面的人力资本优势加入公司合约而实质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的人力资本所有者。

2.3 独立董事的提升企业形象者角色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独立董事来自于企业外部,他们一般在外就职,担任独立董事只是其兼职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多数情况下是一年参与几次会议),相比内部董事和管理层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其几乎不可能挑战处于信息控制地位的内部董事和管理层;另由于企业某些复杂的决策需要专业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知识或经验,而独立董事由于信息或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做出独立的判断,更不可能提出反对意见;而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业务决策,独立董事又因自己的某些利益受制于企业控制者,故一般选择默许。所以独立董事的最优选择只能是从形式上满足法律的要求,作为公司治理的装饰品,也就是提升企业形象者。

3 对各种观点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思考

3.1 单一监督制衡者角色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思考

这一角色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笔者认为引入独立董事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弥补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一个空白即由股东大会的代理人监事会来监督制衡董事会和管理层,而委托人中的大股东无人监督。其次,独立董事被引入董事会,使得董事会的监督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抑制了“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也维护了公司及所有利害相关者的利益。再次,因为独立董事与大股东、管理层和内部董事的界限清晰,前者能制衡后者,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减少他们的败德行为。

但是,我们认为只是强调独立董事的监督制衡角色,会有一些问题:过分强调监督制衡者角色的话,就会使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内部董事或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是冲突,进而使得独立董事被孤立甚至是遭到排斥,结果反而不能发挥监督制衡的作用。另外,如果只强调监督制衡,有可能使得独立董事为了监督制衡而监督制衡,把监督制衡作为目的,结果一些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避免的监督没有避免,反而导致自身监督制衡的成本较大且效果不好。

3.2 经理人角色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思考

这一角色的积极意义是它拓深了我们对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思考,启迪我们开始思考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可能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思考独立董事制度治理效应弱化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时,它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独立董事的经营管理能力,而不是纠缠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启发我们思考独立董事的另外一个意义上的角色身份。

但同样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会产生问题。这种观点有可能使独立董事的实际角色与其设立的初衷相违背。独立董事最初是为监督制衡大股东和管理层,协调各个利益主体的权益而设立,但是强调独立董事的经理人角色及其经营才能,就较可能忽视其“独立性”和监督制衡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其依附于大股东或管理层,其也不太可能对大股东或管理层的某些违规行为发表独立或反对意见,这样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就几乎没有区别,违背了其设立的初衷。

3.3 提升企业形象者角色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思考

独立董事的这一角色的一个最大意义就是能塑造企业的形象,传递企业的价值。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上,企业选择独立董事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在由高素质的人士进行治理,公司治理状况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公司治理结构很完善,公司高层做出重大决策是有监督制衡。因此,企业是投资者可放心投资的有价值企业。

但是,很明显这一角色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它会导致稀缺的独立董事人力资源的浪费,独立董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本可以为受聘企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但由于作为提升企业形象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其次,如果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只是作为提升企业形象者,那么公司的大股东或管理层的行为就不能受到来自外部独立董事的监督制衡,其行为就可能侵犯外部投资者的权益。

篇7: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角色研究

4.1 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应扮演角色的新观点

通过以上对已有三种主要观点的研究,笔者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应该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均衡和有效的角色。那就是监督制衡者和决策支持者两重角色有机结合的新角色。这样既能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制衡作用,又能发挥其决策支持的功能,更不会被当做提升企业形象者而浪费资源。

本文认为独立董事的监督制衡者角色仍然是他主要扮演的角色,因为独立董事本身就是基于监督制衡权力垄断者,维护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而设计的。但是,仅有监督制衡还不够,还要有决策支持。监督制衡和决策支持都不是目的,使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等各利益主体的权益尽可能协调,确保公司有效运营,使整个企业的价值得到保值增值才是目的。然而,独立董事要扮演好新角色是需要一定条件和遵循一定原则的。

4.2 扮演新角色所需要的条件

首先,独立董事要有一定的自身条件。笔者认为独立董事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沟通的能力,独立董事要能与大股东和管理层沟通好,使其明白独立董事不是为了特意给他们制造麻烦,而是为了他们自身和整个企业的利益而对其监督制衡的。独立董事应是技术、法律、证券、财务或管理方面的专家,最好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并且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兴趣来履行董事职责,这是独立董事扮演新角色的自身基本条件。另外,独立董事扮演决策支持者的角色还要具备一定的决策判断能力和对就职企业所处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对行业动态有一定的把握。

其次,独立董事要有一定的工作保障条件。第一,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是独立董事的根本属性,是独立董事扮演自身角色的重要保障。因为其只有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身份才能客观公正地监督制衡和发表支持建议,否则其就可能因与企业内部的权利利益纠葛而丧失监督制衡力和决策支持力。具体来说,独立董事应经济上独立即独立董事不应与公司有可能妨碍其进行工作的经济往来;人格上的独立即独立董事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做出独立的判断;权利上的独立即独立董事有自己的权利空间。第二,独立董事要正常工作就必须有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由管理层掌握。因此,要建立上司公司向独立董事披露相关信息的机制,规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渠道向独立董事提供信息,信息是独立董事扮演新角色的必要条件。第三,还要建立独立董事的工作流程,规定其怎样开展工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其否决不能通过,什么样的情况下其建议必须要考虑采纳。

4.3 扮演新角色应当遵循的原则分析

(1)扮演新角色应当遵循的整体原则分析。

新角色是监督制衡者和决策支持者角色两重角色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扮演新角色应当遵循的整体原则是两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其中监督制衡为主体,决策支持是监督制衡的一种补充。监督制衡为主体,是因为独立董事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即监督制衡企业控制权的各所有者,使各方遵守规则,各尽其责,相互协作,以保障企业组织的正常有效运营和持续发展。但是,仅是监督制衡还不够,因为可能会使独立董事的监督成本较大,效果不好,且可能会使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内部董事或管理层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相反,如果前者可以事先为后者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那么,一些重大决策就能从最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独立董事的要求,继而在后期的过程中减少监督制衡的工作。另外,独立董事主动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支持,就能拉近其与企业内部人员的距离,进而缓解其与内部人员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关系,因而其可看作是监督制衡者角色的补充。

(2)扮演新角色应当遵循的部分原则分析。

具体对于监督制衡者角色来说,笔者认为重要的原则是要处理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与监事会合作进行监督制衡。监事会是处于董事会之外,与董事会平行的独立监督机构,而独立董事是董事会内部的成员,是从属于董事会的内部监督者。监事会成员对董事会决议无表决权,因而它的监督主要表现在董事会决议通过后,运用法律赋予的职权通过一定的流程对公司的财务、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等进行审核、调查,它的监督是属于事后和外部的监督。而独立董事有权对他们认为损害公司整体和其他利益主体利益的董事会决议进行否决,其监督制衡是可以贯穿于董事会决议形成全过程,且可能没有非常明确的流程,更多的要看具体的情境和独立董事自己的判断及责任意识,是一种事前事中和内部监督制衡。

由于两者均是至关重要的监督制衡主体且两者之间存在互补。故独立董事应充分利用其自身所具备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相比监事会事后监督更有效和成本更低的优势,与监事会协作分工进行监督制衡。具体来说,独立董事应主要是对那些涉及公司公司长期发展战略、重大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重大投资融资方案及投资组合方案、重大资本运作与具体产权购并等重大决策进行监管、审议和评价。因为这些重要决策事后监督的成本较大且较难监督,故适用事前事中监督。另外,这些决策相对涉及更多专业知识或经验且信息相对公开。而监事会应主要监督审查公司财务、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和其薪

酬计划与考核奖惩标准等,因为这些决策涉及更多事务和董事会内部人士,适用外部监督。独立董事应定期与监事会成员会晤,交换信息和通报各自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冲突。

对于决策支持者角色来说:首先,独立董事应凭借自己不受组织内部思维定式和管理模式影响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克服企业内部人员受思维定式和管理模式的影响而导致决策失误的问题。这是独立董事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的决策观念的支持。其次,独立董事还应依托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或从业经验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管理、技术、财务等各方面的决策技术支持。这是独立董事扮演决策支持者角色的核心体现。最后,独立董事还应有直抒己见的胆略和气魄处理董事会事务和参与董事会决策,就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运作等重大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这应该是独立董事扮演决策支持者角色的前提。当然,独立董事扮演决策支持者角色还尤其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能,要掌握监督制衡和决策支持之间的度,不能被企业的内部人员所同化而迷失了自己。

5 总结

独立董事是基于公司治理的需要引入的,但是其在公司治理中应扮演的角色却是个争议和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在对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角色的已有三种主要观点的积极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扬弃思考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应扮演一个均衡和有效的新角色即监督制衡者和决策支持者角色的有机结合。监督制衡者是主要的角色,居于主体地位,决策支持者角色是对前者的有效补充,两者相互作用,都是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手段。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可能会有局限,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可能还会扮演其他的角色,本文所提到的新角色中的监督制衡和决策支持在实践中如何融合和把握,以及其在实践中运用的效果都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向艺.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与组织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2]张晓岚,张文杰.利益协调论: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一种新理论解说[J].现代财经,,(3):7-12.

[3]赵玉洁,王平心.科技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基于期望角色和行为角色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3):179-181.

[4]蔡鑫磊.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与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9-42.

[5]张玉柯,申富平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4.

[6]董佰壹,刘元.中国监事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08,(7):145-47.

[7]徐经长,胡文龙.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8,(2):80-83.

[8]马更新.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5).

[9]周娟.独立董事制度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财政监督,2008,(1):10-12.

篇8:商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商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走向竞争的和谐”才刚刚破题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针对性,实质上是要通过亿万群众的探索与实践,在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水平的“有限和谐”之后,圆满完成“走向竞争的和谐”这一历史性跨越。

人类具有追求完美与和谐的天性和智慧。实际上中国古代便有“黄金分割法”之说,的数学意义以及在造型艺术上的美学价值随处可见。这些都反映了许多客观存在着的和谐关系。什么是和谐?理论上解本网版权所有释说:“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比例均衡与协调”,“多样化或对立面的平衡统一就是和谐”,打破这种状态就是倾斜失衡。不仅自然界、自然科学、文化艺术中存在和谐,人类也需要社会的经济的和谐,即寻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最佳比例与均衡。

市场竞争与(社会)经济和谐也是一组矛盾。绝对化竞争的结局定无和谐可言,西方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竞争,曾几乎把它的社会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都为当代各国的政策所不取。人们普遍追求的是,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上来看待竞争,并赋与它有自己特色的新含义、新内容和新解释。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普遍贫困的情况下,中国曾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抑制竞争、取消市场经济的道路,进行了一场“超越市场经济”的伟大尝试。这种低水平的有限经济和谐是排斥掉市场竞争之后建立起来的,是靠各种指令性计划实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不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中国原来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由直接指令性计划统一控制的经济秩序、条条框框及其人际关系中的那种“有限和谐”已被突破,种种过去我们所不熟悉的或过去表现不很突出的“倾斜”现象大量涌现。比如,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在加剧;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明显滞后;价格―投资―产业―产品结构失调,供给不足和生产能力配置失衡并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远未达到功能互补、紧密衔接;技术进步与充分就业两大目标的矛盾在加深;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工业化进程与人口非城市化的反差在扩大;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甚至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的差距在拉开;“劳”与“得”的脱节现象十分突出。收入平均化和少数人收入畸高的双重分配不公同时并存;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在经济改革中受益差别拉大,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则更是明显;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矛盾以及人口增长与耕地锐减的反向运动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等等。

因此,今天面对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和许多深层次难题,有的是新产生的,有的则是从旧体制延续下来以后又有所加剧的。

二、发挥商业的天然优势责无旁贷

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看,商业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媒介,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其中,广义商业创造经济和谐。这就是商业所具有的优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就业容量、增进居民消费、防范市场风险等强大功能,可以显著优化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可以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国民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效配置。这些客观存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商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走向竞争的和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由于中国正处于从排斥市场的体制走向依靠市场的体制的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体系缺失,流通产业落后的状况还远未改变,从而导致广义商业促进经济和谐的天然功能和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狭义商业创造人际和谐或社会和谐。商业,特别是零售业,通过广泛的商业媒介,在时间上、空间上几乎同所有的当事人群体都打交道,因而同许许多多制造商、供货商和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者保持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并都在有意无意营造着、传播着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其中,商业面对的消费者,囊括了全社会从事不同职业、不同阶层所有的当事人以及家庭成员。假定其它条件本网版权所有既定,则商业服务终端的状况和水平,最终决定着广大消费者和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商业道德水准和文化涵养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社会风气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方方面面。

这种人际、社会关系,是以人为本、和气生财、和谐顺畅、亲密无间、相互信任,还是以钱为本、恶意敛财、相互猜疑、纠纷不断、防不胜防,其社会后果截然不同,所导致的物质的、精神的、直接的、间接的、短期的、长远的最终结果也会有天壤之别。

商业创造人际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信守商业诚信、服务无微不至。而诚信首先是一种信仰、理念。培育诚信难度极大,要付出巨大代价和艰苦努力;失去诚信却十分容易,稍有闪失即可前功尽弃。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转型时期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剧,国民经济中直接间

接、有形无形的防范成本急剧增长。与此同时,诚信状况也在两极分化。有实力、并从讲求诚信中尝到甜头的企业,更加看重诚信,进入良性循环;没有实力、破罐破摔、得过且过的企业,对培育诚信形象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耐心,于是更加不在乎,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可以说,构建诚信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社会诚信缺失的严重困扰,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商业的角度观察,构建诚信商业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既然商业具有天然优势,就应当对构建和谐社会责无旁贷,特别是要尽快改变低水平恶意竞争、商业欺诈状态。为此,商业要率先觉醒,认清自己的使命,抓住发展的机遇,突出重围,做大做强,重塑商业形象和社会诚信,为走向竞争的和谐做出应有贡献。

接、有形无形的防范成本急剧增长。与此同时,诚信状况也在两极分化。有实力、并从讲求诚信中尝到甜头的企业,更加看重诚信,进入良性循环;没有实力、破罐破摔、得过且过的企业,对培育诚信形象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耐心,于是更加不在乎,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可以说,构建诚信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社会诚信缺失的严重困扰,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商业的角度观察,构建诚信商业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既然商业具有天然优势,就应当对构建和谐社会责无旁贷,特别是要尽快改变低水平恶意竞争、商业欺诈状态。为此,商业要率先觉醒,认清自己的使命,抓住发展的机遇,突出重围,做大做强,重塑商业形象和社会诚信,为走向竞争的和谐做出应有贡献。

篇9:艺术在产品设计中扮演的角色

很多人将视觉艺术与设计混为一谈,就因为它们有诸多相似点,艺术与设计都需要巨大的创造力、对于美感与风格的敏锐感知、情商,还有通过视觉媒介讲述故事的能力。虽然这些相似点令人着迷,有时候也让人困惑,不过这两个学科的用途惊人的明确。

设计需要达成某种功能,艺术则不需要

设计以结果为导向,艺术则不必

主要区别源自工作的目的。设计师开始工作时,他预先就知道要达成什么目标。他由一个目的、一项计划、一个客户或一份合同驱动。设计师的驱动力则是想象力。

艺术在产品设计中扮演的角色

产品外观的重要性正在提升。将产品设计放在首位的公司迅速崛起,恰恰证明了这个观点——比如交通领域的Uber、银行业的Virgin,或是Snapchat对沟通产生的影响。可用性曾经是唯一必须的特征,如今用户期望的是,高效满足他们需求与惊人的视觉感染力兼备的产品,这就是他们与注重设计的品牌频繁接触的结果(看看苹果的各种产品)。

没有这两者的协力,用户对你产品的感受可能会受到损害。往往会达到令他们统统抛弃的程度。

那么对于产品设计师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某种程度上,设计师必须像艺术家那样思考。他们得有条理地运用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创意,将其转化、诠释为一种无形的完美。设计任何新产品或新功能点时,一定的艺术思维是必须的。

用艺术驱动,用设计诠释

将艺术思维运用于设计构思

艺术是有目的的挑衅。它是有意图的情绪。每一道笔划、碳素墨点或油墨泼溅,都意在勾起观众的某种反应——拉扯观众的情绪。最终,设计师需要理解视觉如何影响情绪,情绪如何影响选择,还有如何利用它来发挥你产品的优势。所有的设计选择,都应该依据用户如何使用、打算如何使用产品,还有对产品的感受。

艺术思维可以运用在设计上——用户最终依赖你的产品,因为他们信任它,导致这种信任,是由于产品迎合了他们特定的需求,而且提供了恰当的情感体验,

尽管情绪往往表现得不合逻辑,还是有办法应对它的变幻无常。逻辑上讲,失去平衡的东西,也会让人感觉失去平衡。留白使人感觉平静……但是太多的话,用户就会感到孤立。学着理解和诠释人们的情绪化反应,就能在你的产品中设计用户的反应,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感体验。

情商

不幸的是,很多人都不善于理解自己为何在特定时间产生特定的感受,甚至更不善于表达它们。你的工作就是诠释它们,并让用户遵照这些感受行事。准确识别、诠释和引导这些情绪,就是“情商”。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升自己的情商——每一种在用户调研中用起来都相当简便。

从视觉化中获取更多信息

当一个人看着某样东西时,他能辨认出某种普通的情绪状态,但这种状态不仅仅由这样东西的表述决定。注意一个人花多长时间来回想他的感受。如果是立刻,那么你的视觉表现精确地展现了一致的体验。如果在这样东西上,他花了好几秒以上才反应过来,视觉意图显然是不清晰或复杂的。

还可以注意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他们身体前倾(意味着好奇),还是侧身(意味着防御)?

提出正确的问题

人们更擅长回答精确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想出词汇。但别这么问,“这给你什么感觉?”相反,应该明确化。试试“这让你感觉平静还是麻木?”明确问题通常可以给你展示更多细节,提笼统的问题则会错失它们。

明确化通常也会让人谈论起那些细节,总之让你更理解你的用户。

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

文化与教养起着重大作用,影响着一个人如何与他身边的世界融合,也包括他们使用的产品。对这些差异敏感,有助于准确辨认和理解潜在用户对于你产品的情绪状态。在相应环境中,向用户提出问题,有助于发觉他们对产品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情绪的反应。然后,将那些习惯内在化,通过新了解的环境,来设计用户在产品中的可能表现。

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如何帮助你进行产品设计

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角色,就是准确理解、然后在产品中引导用户的情感状态。随着你更擅长理解用户的情绪和反应,而不需要对方说明,设计流程会变得更简单,你的产品对于用户也会更有吸引力。

篇10:新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变了!

中国教育报     2003-01-16

辽宁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吕宪军

“我用十元钱能买一个肯德基汉堡”,“我用十元钱能买3块巧克力和一包口香糖”,“我用十元钱能买一个小熊玩具”,“妈妈送我学美术,我们坐车一共花8元钱,还剩下2元钱能买两支雪糕,正好十元”,……小学生们兴奋不已,急于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节一年级数学课的真实情景,内容是学习“购物”,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十元钱能买到哪些物品?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抢答。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顿时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或模仿教材,或依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或根据生活经验,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花钱方案。而此时的教师则俨然是一个主持人或裁判,负责评判,或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和评价。有人说,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角色有时更像是一个主持人,我们很以为然。做一名主持人不易,做一名出色的主持人更难。崔永元的成功在于他能够耐心地倾听,恰如其分地点拨,较好地与观众互动。同样,优秀的教师更应该有效地组织教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角色扮演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首先,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例如,有的七年级生物教师拿到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准备上“生物的特征”一节课时,竟然不知所措,原因是这些教师认为这节课的内容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讲完,而在剩下的时间里便觉得没事可做。这说明这些教师关注的依然只是自己的教,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材设计者的本意却是以学生的活动---观察和讨论为主,以教师提供媒体并组织、引导学生的活动为辅来完成这节课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再也不能在课堂上继续唱“独角戏”了,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和学生的活动。

其次,一些教师引导者的角色扮演不到位。我们曾听过某校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内容是讲八个方向、位置。这节课,教师比较好地组织了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数学情感。课堂上,学生不但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还在教师的鼓励下,主动走到黑板前向同学讲解或向同学提问。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小学生面对街区方位示意挂图问另一个小学生:“你能不能不重复地从东北角的书店走到西南角的医院?”多棒的问题!多么令人激动的问题!尽管这不是有关本节课的问题(属于一笔画问题),但若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或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将会极大地促进小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可惜的是,该教师没能做到。从形式上看,该教师离成功只差一步,但恰恰是这一步,是教师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做好教师角色转换的先决条件。

再次,一些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比如,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完自学、小组讨论或实验任务后,自己却独自在一旁“袖手旁观”,甚至做别的事情,以“教师”的身份独立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外。如此,教师怎么能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又怎么能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作为参与者、合作者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而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一些教师没有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我们听过某校五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实践交流课),内容是学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课堂上,学生们用精炼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用饱满的热情朗诵着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和一首首浪漫的诗,他们还极富感情地背诵着一句句经典的名言。整节课紧张、激烈,节奏快得甚至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学生们热情高涨。这样的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形式上看也很热烈,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既然是“交流”课,节奏上就应该快慢得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否则这样的课就容易变成读书汇报课,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就会成为过眼烟云,难以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扮演主持人角色的教师,就要调整与控制好节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新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变了!]

相关专题 安史之乱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