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个泼妇散文

心痛面条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心痛面条”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母亲是个泼妇散文(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母亲是个泼妇散文

听母亲说,她一直都看不上父亲,但在他们那个年代(60年代末),她做不了婚姻的主。经过媒人的牵针引线,在我爷爷和我外公的极力撮合下,在世人的好言相劝下,最终只好哭哭啼啼委委屈屈地嫁到了我们家。那年,她十八岁。

打我记事起,家庭暴力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父母结婚时正处合作化后期,人们的生产热情普遍低落,村子里一年下来打的粮食极为有限,爷爷又是个不太务正业并且还有些偏心的人,家中的光景可想而知。父亲那时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人也长得一点不丑,还担任着村里的生产队长,他对母亲的心事心知肚明,心中自然总觉得很是憋屈。我父母结婚没多久,爷爷就决定分家了。分家的时候,爷爷只分给父亲一孔破旧的土窑,一头无力的老牛,一口裂缝了的锅,一点儿不多的粮食,一位体弱的奶奶,顺便还有几句淡漠的教训。之后,他就和大伯一家人过了。母亲对此自然极为不满,时常抱怨分的不公,而父亲,则是一个极孝顺的人,一点怨言都没有。这些,后来就都成了我们家庭矛盾愈演愈烈的根源。

面对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就没有了下顿的这个家,母亲常常束手无策,只好以泪洗面,哭自己的苦命。虽说当时家庭差不多都一个样,但我们家,是最最实打实的那种贫下中农。于是,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嗓门也越来越大,这孔破窑洞也就再难以安生。母亲以指桑骂槐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忿恨,而且与日俱增。奶奶是个善良软弱的老人,当苦口婆心不起作用的时候,就只能是默默地忍受。而这,自然难以避免地不停地激发着父亲的怒火,结果,母亲总是鼻青脸肿。但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和父亲的冲突,母亲从未没有过哪怕一次的服软,哪怕是做做样子都不曾有过。父亲的拳头有多硬,母亲的咒骂就有多毒。每一次的战斗总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左邻右舍的劝说和家人哭哭啼啼都开始疲倦了的时候才结束。

父亲在上学的时候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后来减大学生被减回了家,(“减大学生”父亲他们那个时候的叫法,意为“清退年龄过大的学生”,父亲因为家贫,所以上学很晚。上到五年级的时候就被减了回去)这病就更严重了。吃不得生冷和粗糙的食物,也无法再干繁重的活儿。在那个年月,在陕北这个尤为苦焦的地方,这病比索命的无常还可怕。父亲不能倒下,这是母亲的信念。不管身上的伤痛是何时留下,因何留下,不管自己曾对这个男人有过怎样恶毒的诅咒,母亲心中的善良从没有一丝的改变。老婆婆不能没有儿子,这个家不能没有男人,四个孩子更不能没有父亲。母亲想法设法改善父亲的生活,四处奔波为父亲治病。好几次竟硬生生地从阎王的手中拉回了父亲的命。一次父亲病危,乡村医生六伯对两眼红肿的母亲说:“去抱苷草(陕北方言,指谷子的禾秆。陕北过去有一种习俗:人死后应先抬放在谷草上)吧,老五(我父亲在本家兄弟中排行老五)不行了!”邻居们也都开始帮忙为父亲准备后事了。但母亲哭喊着不同意,她非要把父亲拉到县城医院去看不可。父老兄弟们拗不过母亲,只好同意,觉得了一下母亲的心愿也好。二十多里的黄土路,母亲拉着架子车上的父亲,艰难地消失在尘土中。可谁曾想,几天后,母亲回来了,拉着瘦瘦的但却双眼依然亮堂的父亲一块儿回来了。村里父老睁大眼睛惊叹:“这老五婆姨呀,不得了……”特别是六伯,从那时起,对母亲特别地敬重。

父亲是生产队长,为了服众,为了更好的开展村里工作,常常无奈放弃自家的利益。每天出工前分工,那里苦重没人去,自己就上(实则父亲干的多是轻的,重的母亲干)。时日长了,虽说倒也赢得了一些社员的`拥戴,但更多的人则觉得父亲软弱可欺,于是他们便次次都想占点便宜。母亲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就不愿意了,出头为父亲说理,和社员们吵得不可开交。母亲牙尖嘴利,还又常常站在理上,自然胜多败少。这一场场斗嘴,成就了母亲的恶名,得罪了个别的人,也练就母亲的口才。于是社员们说:宁和黄牛较劲,莫和老五婆姨斗嘴。奇怪的是,母亲强硬的作风到象并没有得罪太多的人,反到赢得前前后后社员们的佩服。村前村后左邻右舍闹矛盾的时候,反到离不开了母亲的开导!“他五妈(父亲在村中排行老五,所以村里人多称呼母亲为“他五妈”。)一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员们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张,但也不失为事实。母亲成了村里的女强人。

母亲是个泼妇,她从来没有服过谁,到是让全村乃至附近村庄的男人女人们全服了。合作化,因为父亲的病,门里门外男人干的活母亲基本全包了,女人干的活,母亲也一点儿没有落下。母亲个不高,但有一个健壮的身板,一双灵巧的手。农家的活,没有母亲不会做的。耕、抓、收、打、扬,样样都会;缝、纳、绣、煮、蒸,件件精通。每年开春,先要把研碎的农家肥料送上山(我们那里把这叫做“送粪”)。为了多挣工分,母亲就揽起了这个男人们都多不愿意干的活。那高出母亲半头,比母亲腰还要粗的粪袋子,百斤左右啊!母亲低头,吸气,哈腰,双手紧搂,最后嘿的猛一发力,近乎扔一般的把这百斤左右的粪袋抱上了近肩高的驴骡背上,然后再用绳子前后绑好。送一次,通常是要赶上好几头,甚至十几头的驴骡啊!这一送,就是一晌午。就这样,一年下来,母亲一个女人挣的工分,竟不比其他家夫妻二人挣的少多少。这是个奇迹。正是因为母亲的能干,我们一家大大小小七口人才得以在那个艰难的日子走过来。(父母、奶奶和我们兄妹四个)提起母亲的能干,村里男妇女人,无不摇头,慨叹:“老五好命啊!”我也常在想,假如这个家没了母亲,这个家会怎么样呢?我竟不敢往下想!

母亲是个泼妇,村里婚丧嫁娶,少不了母亲的身影,母亲也最是对此类事情上心。母亲有一手好茶饭,(“好茶饭”,方言,指烹饪手段高明。)并对婚丧嫁娶的众多讲究习俗了然于胸,又因为泼,拿得住人,(“拿得住”,方言,即管得住之意)所以,那家过事(“过事”和后面的“事”,都是方言,都指婚丧嫁娶)也离不开母亲。在事上,母亲像个女皇,不停地发号使令。每每发号使令的那一刻,母亲就显得特别的神气,特别的美丽,竟惹得村里的和那些远来赶事(“赶事”,方言,赶来参加婚丧嫁娶的客人,多是主家的亲戚。)的女人们嫉妒不已。村里的男女老少也多都会在事中时不时地主动向母亲请示:他五妈,这油倒多少呀?他五妈,一会儿上菜的时候,这碟猪头肉该摆到桌子哪儿啊?他五妈,什么时候铺床呀……(“铺床”,陕北婚娶中的一个习俗,翻褥子的意思,是在新娘新郎进入洞房之后进行,翻过之后,意味着新娘从那一刻起,就成了真正的女人)面对这些繁琐复杂的问题,母亲总显得那样从容,那样慢条斯理。我们兄妹几个,看到母亲的表现,就觉得荣耀无比。我想,我们后来强烈的出人头地的念头,应该与母亲那时的表现有关吧!不过,我记得在我上初中上师范的那会儿,却对母亲对于婚丧嫁娶的热心很有些不明白:干嘛每次人家过事,您总要忙前忙后,从头陪到尾?事完了回来后好几天累得缓不过神来,也睡不好觉。何必呢?现在总算明白,这就好象一位作家高捧着自己出版的书,一位凯旋归来的将军用战刀挑着敌人的头一样。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着自己!

母亲是个“泼妇”,我爱“泼妇”的母亲。母亲的抗争,母亲的坚韧,母亲的善良,母亲的好强……几十年来,已深深地烙我的心上,就算今天,我还常常依赖60多岁的母亲。母亲的故事太多,我讲出来的实在太少。我知道,将来的某一天,我一定还会再次拿起我的笔,细细地把母亲“泼妇”的故事讲给世人听。

篇2: 我的母亲是个好人散文

我的母亲是个好人散文

母亲在世时,嘴边老是挂着一句话,告诉我们、长大后要做个好人。我心下明白,母亲又遇到什么事了,有感要发。只要周围人、身边事感染了她、打动了她,她老人家顺嘴一溜,我们的耳边便会响起她这句唠叨。

我现在重新想起这句话,是因为昨天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说的是青海一个姓朱的书记,生前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不幸的是,后来在做好事的途中,居然翻车死了。那些一拨一拨参加悼念的群众,让我生出了莫名的感动。于是,我很自然地便想起了臧克家的一句诗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我想,老百姓的心中还是惦记着好人呐。这么一来,我又想,在我心里,我母亲何尝不是一个好人、一个地道的好人呢?我少时的印象中,母亲做过很多好事,没见她图过别人什么。

那时,我刚上初中。有一天,我们一家人正围坐一桌,吃着中午饭,隔壁的婶子路过我家,一句“可惜可惜”引起了母亲的注意。原来,就在刚才,一个女人没来得及赶往医院,把孩子生在了村前的一个厕所里。大人平安,孩子却没了。母亲还没听完婶子的话,拔脚就往外走。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赶紧把热水送过去。

那个时候,只有我们一家人能够明白,母亲这是要赶去救人。我母亲曾做过一个小镇的医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下放到农村,又做过一段时间的赤脚医生,也就是乡村医生。四乡八里,左邻右舍,谁家有个大病小灾,都喜欢找她。有方求方,无事也来问个寒症,为的是落个心里踏实。乡亲们说,他们最大的福气是我母亲有求必应。我母亲说,她最大的福气是修来了与乡亲们为邻。

父亲那时由于在县城工作,离家很远,家里家外无法相互照应,后来才想办法搬迁到城郊。我母亲是个个性十分内敛的人,素来又不喜欢张扬,因此外人自然无从知晓她的过去。更不为人知的是,母亲的擅长正好就是接生。

当我们风风火火赶去,孩子已经救下来了,还是个小子。小两口喜极而泣,鼻涕眼泪一塌糊涂,抱着孩子正跟我母亲千恩万谢。母亲洗过手,笑了笑说,路上风大,赶紧回去吧,说完便径直跟我们回家了。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连我们自己都快忘记了,道谢的人却找上门来。

原来,来者姓陈,正是所救孩子的`父亲和他们一家人。那个孩子,胖嘟嘟的,他母亲抱着他,还一直不停地闹腾,看着甚是惹人喜爱。

最为恭敬的,是孩子的奶奶。她臂上拐着一个提篓,里面装着两袋红糖,一大包用红对子纸捆着的面条,还有一只老母鸡、一些鸡蛋,都是小时候我们司空见惯用来馈赠乡亲的礼品。在跟我母亲寒暄时,那个老人嘴里不停地念叨,阿弥托佛、阿弥托佛。我知道,她老人家是在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一种由衷的谢意。那份内心的朴实,是那么真诚和自然。

从那个老人家嘴里,我们还知道了另外一些细节。其实,在母亲赶去之前,我们村上的医生早已去过。但那个乡村医生说,孩子已经没救了。母亲或出于本能,或出于医者父母心,她估摸着孩子或许尚有一线生机,因此才有了现在皆大欢喜的情节。毕竟医生这份工作、曾经是她的饭碗。虽然已不再拥有,但她仍然坚守自己做人的良心。

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情,我仍然感叹生命的脆弱与庆幸。我想,对于生命,我们是不是应该敬畏,应该感恩,应该倍加珍惜?

类似的事情,母亲做过多次。她这个好人,自然被人反复提起,自然被人长久记住。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也为母亲感到光彩和自豪。但这只是母亲好人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她对子女的言传与身教。

有一次,正赶上吃饭,一个乞丐讨要到了我的家门口。那一次,轮休的父亲刚好从城里买回一条鱼。那时不同现在,在那个年代,能吃上一回鱼,也是一种奢望。

为了在父母面前图个表现,我赶紧盛了一大碗饭,三下五除二又扒拉下鱼头,就给那个叫花子端过去。这时,母亲却叫住了我说,我喜欢吃鱼头,还是留给我吧。然后重新掰下几乎半条鱼肉,亲自端给了那个叫花子。

这件事情,我当时一直纳闷。我怎么不知道母亲有喜欢吃鱼头这个嗜好?而且,我还知道,要不是父亲有个好厨艺,大多数时候,鱼头都是直接剁下扔了。

这个问号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才淡淡跟我提起。原来,我的母亲只是虚晃一枪。她想告诉我,让我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惟有爱人,才会被人爱。快乐与人分享,才是快乐。即便是个乞丐,也不例外。哦,当然,还有一层意思我也同时明白,她把接力棒已交于我手,我是否应该转告我的孩子?我的母亲没有重复她的唠叨,而像春雨润物,让我于无声处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件事情对我的震撼,可想而知多么巨大,直到现在依然余波未了。也难怪我当时看那个叫花子,嘴角嗫嗫嚅嚅,似乎想说点什么,而终于什么都没说,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他泪光闪闪的眼神,我似乎读懂了什么。也许,他找到了一种人间的温暖。也许,他找回了自己做人的尊严。我也终于明白他想说什么。或许,他发自内心想说一句,我的母亲真是个好人。

而最终,我变得跟母亲一样,喜欢对着孩子唠叨,唠叨母亲那句话:“长大了一定要做个好人呀!”

篇3:母亲是个女人-作文

母亲是个女人-作文

只因我没有完全遵照母亲的指示做事,惹得她很生气。从中午吃过饭后开始,她已经在我的耳边唠叨一个多小时了。我实在无法忍受,朝母亲怒吼了一声。母亲果然安静了下来。

毕竟是上了年纪了,喜欢唠叨。但是不管她是出于何意,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我肯定无法接受。

母亲坐在那里生着闷气,我没有理她,只顾着自己玩电脑。母亲坐了一会儿后,估计是无聊了,起身从今天刚进的货里挑了一件衣服,到试衣间里换了起来。她从试衣间里出来后我看到那是一件短袖t恤,颜色很鲜,胸前映着两个大大的卡通图像。母亲穿上这件衣服确实让人感觉年轻了许多。她走到镜前对着镜子摆弄着衣服,禁不住在气色未消的脸上展开了灿烂的笑容,她肯定不能跟我笑,幸好店里的营业员也站在她身旁,她就对营业员说:“你看我穿这件衣服比刚才那件好看多了哦,就是皮肤太黑了点,要是皮肤再白一点就好了。”营业员便建议母亲再去做个面膜,这时我也对她说:“穿上这件衣服起码年轻了十岁”。母亲没有理会我,她又到对面二妈的化妆品店里拿了两包美白面霜擦了起来。

我又想起去年年底还没有开服装店时和母亲一起到杭州买衣服的情景。原本她是去给自己的床上用品店进货顺便陪我去买衣服的。进货的地方服装店并不多,且都是中年款的,找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一家好一点的服装店。最后脚都走酸了才找到一家专卖店,我很快就买了一件中意的休闲西装。专卖店很大,有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的衣服,且款式都非常不错。母亲立刻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在我买完后她也为自己挑选起来。此时我才感到因为刚才的奔走,我的双腿已经非常酸痛,专卖店里又没有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地方。可是母亲对挑选衣服极有耐性,一件又一件地叫服务员拿给她试,弄得我很不耐烦,母亲向我征求意见时我也只是随便地敷衍了几句。经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挑选、试穿后,终于选定了一套衣服。平时极尽节俭之能事的母亲花了三百七十块钱买下了这套衣服。

终于明白,母亲也是爱美的。常常看到母亲伸出枯燥油腻的双手时十个手指的指甲上尽也涂着光彩的指甲油。有时候也会涂口红,不过她对于化妆打扮并不在行,而且显得很笨拙,有一次口红涂得满嘴都是,遭到了我的取笑,那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涂过口红。

母亲的年纪才四十出头,其实并不老,有时和母亲一起走在街上还有人会问母亲我是不是她的弟弟(我和母亲长得十分相像)。但是她拥有四个子女。四个子女成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中沉重的负担。为了这个家庭,她已经付出了她的青春。她专政独裁式的统治、事必躬亲的太度、顽固而坚强的个性使得她承担着这个家庭中大部分的重任。我已经习惯于母亲老虎般的脾气、牛一样的辛勤和马一样的坚韧,所以,在我的心中,母亲被牢牢地定位在“母亲”这一唯一的位置上,却忘了母亲除了是一位母亲以外,她还是一个女人,是女人就有爱美的天性。我从来都没有好好地去理解这一点。

小姑开了一家美容中心,我有时也到她那里做客。在那里我看到来做美容的大多都是中年妇女,而且我发现无论从穿着还是打扮来讲,这个年龄的女人所投入的金钱远远高出一般年轻人。人毕竟是怕老的,尤其是女人,就算是母亲也不例外。而从我们做儿女的这里,她们想要得到的也许仅仅只是一点理解就够了。

我已经习惯于母亲老虎般的脾气、牛一样的辛勤和马一样的坚韧,所以,在我的心中,母亲被牢牢地定位在“母亲”这一唯一的位置上,却忘了母亲除了是一位母亲以外,她还是一个女人,是女人就有爱美的天性。我从来都没有好好地去理解这一点。(作者自评)

篇4:母亲是一本书散文

母亲是一本书散文

世界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16岁那年,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一年。那年,我正好上初三而我哥是高三。都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而我们家的光景却是一年不如一年。然而,再加上供我们哥俩读书,父亲被迫外出打工。家庭的一切担子都让母亲一个人扛着。

初三、高三,一次次“无情”的费用几乎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但母亲从来都没说过“放弃”二字。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初赛,听老师说人要通过了初赛就能到市里进行决赛,如果有可能中考还能加分呢?听到中考能加分,我第一个报了名,也许我当时太过于激动忘了后顾之忧,在初赛中我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可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因为我的问题,我一次次地想告诉母亲,只是刚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咽了回去。时间在一天天过去,眼看就要到截止的时候了,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把这件事情告诉母亲。

“妈,我有事想和你说。”我低着头不敢正视母亲。

“什么事啊?说吧。”母亲笑了笑。

“我在学校,数学竞赛得了第一名。”

“好啊!这是好事啊,我的儿子是最棒的!”母亲骄傲地摸了摸我的头,显得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好样的,妈给你去做你最爱吃的去,给你庆祝一下。”

“妈,不用了,我……我还有一件事。”我吞吞吐吐地说道。

“还有什么好事呀?快告诉妈啊。”母亲很急切地问道。

“我想参加市里的决赛,中考可能加分呢?只是,只是……”

“学校要收多少钱啊?”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

“五十块钱”

“五十!哦……,那等把咱家的猪卖了,就给你。”

“不行啊,妈,学校后天就截止了。”

母亲显得有些难为情,“那,让我找找看。”母亲几乎把整个家都翻了个底朝天,最后将所有的钱加起来还不足四十块钱。“妈,我不想参加了。”“傻孩子,妈有办法,不是还有一天吗?妈向你保证明天一定给你五十块钱,啊!”我没有再说一句话,只是点了点头,可是我最了解母亲,不管家里怎样缺钱,都不会向别人借一分钱,那夜我失眠了……

第二天,奇迹出现了,母亲把五十块钱递给了我。“五十!你哪来的钱?”我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儿子,告诉你,妈找了一份工作。”“真的啊,妈你太棒了。”这更加使我使出望外。

竞赛结束了,我坐在回家的车上,忽然一个熟悉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这,这不是,不,不可能,我母亲不会去捡破烂,难道她的工作就是……”我不敢再想下去,突然像是被风吹进了沙子,我的眼睛里有一种涩涩的潮湿,回到家后,没过多久母亲便背着一口袋的破烂回来了。看见了我便马上把破烂收了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说道:“回来啦!饿了吧,妈给你做饭去。”“妈……”我痛心地喊了一声,然后跪在她的面前紧紧抱住她。我竟然忍不住地哭了,母亲把我搂在怀里,她知道这事已经瞒不住我,笑着对我说:“其实这份工作很好啊!妈这是在为社会社做贡献呢!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说是不是?只是跑了一天了,也没有太多的收获。”“那你可以到我们学校去。”我连忙抹去眼泪说道。她听了连声说好。第二天母亲就去到学校捡破烂,我为自己给母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学校里的学生都在笑她,称她是“丐帮帮主”、“破烂王”等侮辱性的绰号加在她头上。每到她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总是躲开她,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她是我的母亲。

一天中午,母亲在前面捡破烂,而我却在后面踱着步子,向学校走去。这时,一位同学踢着易拉罐向母亲走去,一直踢到母亲面前然后走开了。母亲却笑了笑将易拉罐放进了大口袋里便继续工作着,而我却如刀绞一般,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只好低着头快步走了。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对母亲说:“妈,你就别去学校了,叫人家知道,会嘲笑我……”

母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过了良久母亲才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你哥还正等着用钱。”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继续捡破烂,而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我期末考试的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三,而且在市里的竞赛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下子名声四起。县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我的母亲来一趟,我的心一下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捡破烂的就是我母亲时会怎样嘲笑我,“妈,你就别去了。”我对母亲说道。

母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不断,我却在发呆,心里冰凉的历害。这时,老师却点名要我上台说几句,在一阵阵的掌声中我无法推辞,走向了讲台,望着台下的家长此时的我想到了自己太自私了,怎么能这样对母亲,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母亲,我捡破烂的母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的说话。

我的眼泪就哗哗地说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母亲拉进来,对在坐的所有人说:“这是我妈,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一下子掌声雷动……

母亲是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也写不完的书,无论是我个人的也许平庸也许单纯的人生体验,还是整个社会前进给我的教诲和印证,在绝无平坦而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担负最多痛苦,背负最重压力,咽下最多泪水,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对着人生,对着我们的只有母亲!永远的母亲!

篇5:笑对人生是个谎言散文

笑对人生是个谎言散文

有些话说的出口,但是你说的心安理得么?

“笑对人生”是某种人的最高境界,他不适合大多数人。所以有一些人说出的这句话其实是谎言,他在骗自己也在骗和他聊天的对象。这句话字面意思很容易就能让人懂,就是笑着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说着简单,可是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所以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就像是这句话,字面意思很容易懂,就连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的大爷大妈都懂,但是这句话里面更深一层的含义又有多少人能懂?

“笑对人生”这个“笑”字的背后藏着的是多少的辛酸,是多少个无眠的黑夜,是多少句被人嘲笑的话语。

想要真正的”笑对人生”,你就要付出。你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挥洒比别人更多的汗水;行走比别人更多的坎坷;见识比别人更广阔的世界。泰国商人施利华,是商界上拥有亿万资产的风云人物。的`一次金融危机使他破产了,面对失败,他 只说了一句:“好哇!又可以从头再来了!” 他从容地走进街头小贩的行列叫卖三明治。一年后,他东山再起。这位泰国商人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汗水,还有他的坚韧不拔,最后取得了成功。可想而知他取得的成功的道路是有多么的不容易,从一个亿万富翁,变成一个流浪摊主,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灰意冷的过程,可是这个泰国商人却凭着自己不言败的执着精神,东山再起。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和掌声。这才是真正的“笑对人生”。

所以说人生么,都会经历一些事情。只有你能承受的住大喜大悲,大难大离。然后放宽自己的心态,从容的去接受,去领悟,学会去忘记,如果你做到了,你就真正的成长了。当你跟别人说起“笑对人生”这句话时,你也一定能够驾驭的了这句话了。

所以说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你能奈何的了人生中的苦难,你就能“笑对人生”。

“应该笑着去面对人生,不管一切如何。”这是名人伏契克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管人生的得与失,不再为过去掉眼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做自己的太阳,自己照耀自己!

篇6:弟弟是个胆小鬼散文

弟弟是个胆小鬼散文

在这是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月亮格外的圆,外面格外的宁静,泉水的歌唱声显得格外的响亮。

我一个人在桌子上默默地写作业,弟弟却在一旁吃起了瓜子,眼睛时不时地看一看我,自己地手又情不自禁地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机,宁静得夜里就听见弟弟一个人傻笑声“嘻嘻嘻、哈哈哈……”,弟弟不一会儿就有点困了,穿着比他脚大一码的拖鞋拖沓着地板,声音显是特别得响,他洗完毕,就在他得脚要踏上每一阶台阶时的.那一瞬间,雷声隆隆,顿时倾盆大雨,吓得他马上跑回沙发,抱着枕着,又开始边看电视边吃瓜子。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尝试独自走上去,他那颤抖的双脚,像脚上负着千斤重的铅一样迟迟不下脚,这时我想到了一个恶作剧。

当他踏上第二阶台阶时,我把所有灯关掉,拿起手电筒迅速站到他后面,他一个转身,撞到了我,这时我把手电筒打开,照在自己的脸上,弟弟连忙抱头大喊:“救命啊!救命啊!”这声音把妈妈吵醒了,把灯打开,又把弟弟训斥一通,又回到床上睡觉了,妈妈地关门声后紧接着一声轰隆隆地雷声,吓得他连忙退下,躲在我后面,用恳求地眼光对我说:“你能不能带我上楼梯?”你别看他平时胆子挺大,长得还帅,可一听到雷声或看到一道闪电划过天空,会像老鼠遇到猫一样的胆小如鼠,随便什么都可以吓唬吓唬他,这就像他们说得一个字“胆小鬼”。我把弟弟送上楼梯就下去了,可他就抱着头躲在角落里,我看他可怜就把他送进房间,他连忙躲进被子里,闷着头,就开始睡觉了。

这个就是那个胆小鬼弟弟,这个弟弟可真够胆小的。

篇7:父亲是个木匠散文

父亲是个木匠散文

父亲是个木匠。12岁辍学,从跟木匠师傅学艺起,到今年66岁了,他的手和心从没离开过他的工具箱。都说木匠的斧子铁匠的锤子,别人都碰不得,果真如此,你若私自动用父亲的斧子砍了点柴火或剁了点什么,你可能心存侥幸觉得神不知鬼不觉,父亲只需瞄上一眼,便会知道他的工具被动过了,这时父亲必然是要咆哮的,很恐怖的那种,实际父亲的个性是极温和的。

亲的师傅姓马,在我老家方圆百里之内,曾经极为出名。一生收过五个徒弟,父亲行二,后三个是父亲一手带出来的,因为收他们为徒时,父亲的师傅已经足够老了,明显力不从心,更因为父亲的技艺已经足够精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老了自然要颐养天年,而此后的天下自然便是青的了。

我小学之前,手艺人在社会上还算吃香,每每被生产队派出到外社出公,还能吃上点好的,如果遇到对方家里富裕,出手阔绰,还能给我们带回来三瓜两枣的。我的记忆里,父亲回来时,我们兄妹连嘘寒问暖都省略了,直接跳下火炕,先翻父亲的工具箱,有惊喜的尖叫,也有失望的叹息。有时父亲把这些稀罕物藏在背心里,贴心贴肺百八十里地揣回来,再变戏法似的抖落出来,仿佛只是想看上一出我们从忧到喜的闹剧。

父亲的手艺堪称完美,他从没学过一天绘画,却能在家具上精雕细刻,描龙画凤,全凭感觉与想象。那时,谁家要是能摆上父亲亲手打造的家具,一是体面,二说明其家境较好富裕。而我们自己家却没有一件象点样的家具。父亲忙里偷闲也曾打过很多,高低柜,五斗橱,电视柜等等,可没留存下来一件。亲戚朋友,家里娶媳妇聘姑娘的,总是跑过来跟父亲唠叨,说是对方就相中了父亲打的这些家具,拉过去就可以成婚,不然婚期就会推迟,有可能还会悔婚,如此云云。

父亲总是大手一挥,拉去吧,咱自己有手艺,人家娶亲等不起。结果人家只给了点木料钱,手工费都免了。那时我家的电视总从电视柜里搬进搬出,我们撅着嘴,特别委屈,父亲反而很得意。父亲总是承诺我们,农闲时再做一个,下一个一定会更完美更花心思更有创意,结果是越如此,父亲的家具越抢手,有些乡里乡亲抹开脸面时,真比劫匪更有勇气,我们兄妹也只有干瞪眼背后瞎嘀咕的份儿。那时觉得人善被人欺,现在想想,似乎也不如此。

小时,最怕半夜有人敲窗户,那种“咚咚”声特别恐怖,那一定是本村或邻社哪位老人重病不起,或已奄奄一息,一时措手不及,半夜跑过来找父亲为他们家老人打寿材。那时还没有实行火葬,有些家境殷实的人家,一般会早早备下。那些腿脚还利落的老者们,常常扶棺感喟:好啊,有了你做的寿材,我可以随时上路了。

有的人家竟然跑出六七十里地找父亲,一是因为父亲手艺好,寿材是死者之屋,必须信任方能托付;二是父亲心眼好,好说话,随叫随到。父亲会边穿衣服边说,好,哪个屯?好,这就去。外面冬夜茫茫深不见底,父亲却要步行几十里,奔赴而去。一忙三五日,时间紧急,却要精工细作,丝毫马虎不得,出于一种邻里互助的道义,更象一种使命,用手里的活计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敬意。

按乡俗,一般红白喜事,没有白做工的,都要给赏钱的,多则三元,少则两角,无论多少,都要笑脸拱手相接的。父亲有时夜里去夜里回,进门第一件事便是向母亲交账,母亲便用这细碎的三元两角贴补家用了。但很多时候,父亲一手收了赏钱,一手又随了礼份子,有些穷苦与窘迫,同样穷苦与窘迫的父亲心软眼热,看不下去。夜里,每每伴着他们的唏嘘入梦,我知道我明天的新毛衣又买不起了。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也成了普通农民,先是马车,后来又拖拉机。用木犁耕地时,父亲受到乡民的普遍欢迎。只是很少有人找父亲打家具了。再后,木犁更新为铁犁,街里各类新式家具日新月异,乡下又慢慢实行了火葬制度,一时之间,父了偶尔自己家修修篱笆,农闲时,打点小桌椅板凳什么的小家什以供家用,父亲沉甸甸的工具箱也一度束之高阁了。那时,父亲虽日夜操劳,少有闲时,但,每每对着工具箱发愣时,父亲的眼神明显是失落的。

我成家时,曾满世界的跑着看家具,红黄蓝绿,简直挑花了眼,无非是想把最时尚的搬到家里去。那时父母还在乡下,来过几次电话,叮嘱要买什么款式的结实,买红木还是买水曲柳的更耐用,我们正被结婚搞得发昏,根本没听进去。

这些貌似很光鲜亮丽的家具,真的只是摆设而已,用了不到半年,掉漆,开缝,再过三两个月,这些破烂东西都象醉汉般东倒西歪的,最后只能靠墙而立了。于扔与不扔心痛与烦躁之间徘徊纠扯时,我们才想起了父亲。试探性问,能修吗?还能对付用吗?

父亲接到电话,二话没说,背着工具箱坐着客车来了。摸着这些破烂直摇头,嘴里嘟哝着,骗人啊,败家啊。总之,不知父亲用了什么绝技,反正在我们上班的时候,一个人鼓鼓捣捣地把这些破烂化腐朽为神奇了,而且表面上基本看不到被修过的痕迹。

我家上楼时,便把父母接到街里,父母图清静,另置平房居住。新楼装修始,父亲背着工具箱来了,明显是想大干一场的架式,又被我们“劝”了回去:我们不是嫌你做的东西不好,是实在太土气,土死了.

父亲气呼呼地背着工具箱回去了,几天没搭理我们。等装修结束,父亲拒绝来观摩验收。说是看了生气。果然,不久,父亲又应我们之邀,背着工具箱来给我们修家具了,父亲说,如果再年轻几岁,他也可以开个装潢公司了。这钱也太好挣了。我们调侃他说,好挣?你会糊弄吗?父亲说,还真不会。不知是因为现在的木匠丢了祖师爷的脸,还是他不是个现代版的木匠了,反正从那以后,父亲不再对外说他是个木匠。

我儿一岁蹒跚学步,我说得买个学步车了。父亲什么也没说,连夜做了一个纯木制的学步车。精美,精致,似乎不足以形容,真的是震撼,而且,最神奇的.是,没用一个钉子,全是手工凿眼,用行话说,是铆活儿。尤其是三个木制车轮,滑动起来,绝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金属的。这个在我的朋友家广泛流传,教会了七八个孩子走路的学步车,终于唤醒了父亲些微的自信。我们说,爸,你还真厉害啊!父亲笑着说,现在的木匠,哪叫木匠啊。

前年,哥哥在街里给父亲买了新楼,装修伊始,父亲就没打算让我参与。他与母亲每天忙出忙进,忙里忙外,忙得不亦乐乎。哥哥说,让他们折腾吧,反正是他们自己住,怎么高兴怎么来吧,别累坏了就行。我看他们着折腾,怎么也无法躲清静,一天跑过去几次,意图现场指导,被父亲屡次骂回,无奈只好放手。

我六十出头的老父亲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没用任何电剧电刨子射钉枪之类的新型装潢工作,纯手工精心制作了新楼的所有家具,大到双人床,大衣柜,鞋柜,小到饭桌,面案子,小桌小椅子,这还不算,还自己手工上了时下最时髦的纯白色的漆。推门惊见,满屋子的光彩夺目,摸着我父亲布满老茧的手,再摩娑着父亲的视如孩子般的工艺,我百味杂陈,转身出门,找个没人的地方,放声大哭。

父亲的每一天,基本没有一时半会是闲着的,一会侍弄园子,一会儿打开他的工具箱,在他的破烂世界里叮叮当当,敲敲打打,远远看到他已经有些微驼的忙碌的背影,我的自豪多于酸涩。

第一次写父亲,不敢调侃半句,唯恐一丝不敬。

饭后,草草成文,待修改。

篇8:文学是个魔散文

文学是个魔散文

对于喜欢舞文弄墨的文学发烧友来说,文学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魔,紧紧地吸引着他们的目光,牢牢地控制着他们的神经,深深地诱惑着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心驰神往,如痴如醉,让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文学,有多少人潜心读书,不懈写作,煞费苦心,熬得秃顶;为了文学,又有多少人“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让他们心力交瘁,无怨无悔。

有的人为了出名,削尖脑袋,投机取巧,拿别人的作品寻章摘句,生吞活剥,更有甚者竟然全文照抄,可谓“艺高人大胆”,更不知世上有羞耻二字。

有的人为了出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花了几万元后,书是印出来了,可读者阅后却味同嚼蜡,不知所云,结果让人弃如敝履,成了废纸一堆,既浪费了作者的钱财,更糟蹋了读者的时间,害己误人,一无是处。

文学是个魔,它时时刻刻地吸引着我们,它无处不在地诱惑着我们,对于每个文学发烧友来说,各人的能力有大小,各人的'机会有好坏,能出书能出名当然最好不过,但即使出不了书出不了名也要抱着平常心态等闲视之,不妨把它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把它作为一种消遣娱乐,千万不能钻牛角尖,以免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文学是个魔,让人欢喜让人烦,几多欢乐几多愁,有人为文学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最终却毫无建树,没有收获,枉费时间和精力,这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有人为文学荒废学业,干扰工作,结果却几无回报,得不偿失,影响生活和家庭,这其中又有多少难以想象的悲欢离合。

文学是个魔,它溢光流彩,风光无限,有人为文学痴,有人为文学狂,尽管文学的路千回百转,起伏不平,望不到边际,看不到结果,但仍然有不少文学发烧友前赴后继走上这条充满荆棘与艰辛的不归路。

文学是个魔,它蕴藏美丽与寂寞,它包含泥泞与坎坷!

文学是个魔,它让人热爱和执着,它让人痛苦并快乐!

文学是个魔,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再见泪成行!

篇9:哈密是个好地方散文

哈密是个好地方散文

人生难得几回缘。人的一生当中能与一个地方结下美好的缘分,是一种幸福,也是终生的自豪。我与新疆哈密便结下了这样的缘分。

妻子曾在新疆参军,我也算与新疆有渊源了。当得知单位要组织人到新疆建设兵团驻哈密的农十三师红星一场援疆时,作为洛阳市第一中医院中医科主任的我积极报名,90多岁的老父亲也鼎力支持我的想法。

下了飞机,哈密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这里的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空气中飘散着瓜果的香甜,让人陶醉。这里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这片富饶的土地。

作为一名白衣战士,用我29年的临床经验为哈密患者解除病痛,尽我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实属幸事。作为一名民革党员,肩负着洛阳民革组织的重托,支援新疆也是我应尽的义务。远离妻子、儿女、90多岁的老父亲及多年的患者朋友,舍弃家人团聚之福、朋友把酒言欢之乐,承担这项光荣而辛劳的任务,是一种付出,亦是人生历练。我坚信,在哈密这块沃土上,我会收获更多。

在古尔邦节期间,我有幸应邀到节庆现场,品味维吾尔族风情。中午聚餐尚未结束,传来消息:在红星医院,一名哈萨克族脑出血病人神志接近模糊,急需手术,但是他执意不肯接受手术,非要回家不可。该医院副院长、脑外科专家刘道清深知病人病情危急,如不及时救治,必有生命危险。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我们几经周折,找来了患者的.单位领导。在其领导以及3名警察3个多小时的劝导下,病人终于同意治疗。当天下午,由刘副院长亲自主刀,给病人做了脑出血引流手术。

刘副院长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更赢得了众多哈萨克族群众的心。我深受触动、深感敬佩,他一心为患者着想、敢于负责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对我来说,援疆已不仅仅是任务和工作,也是一种对自身境界的提升。

哈密天蓝、云白、景美、瓜甜、空气清新、物产丰富,人更勤劳、真诚、美丽。我深深地爱上了哈密这个美丽的地方!

篇10:教学是个球散文

教学是个球散文

教学是个球,搞教学如同打篮球。

打球前,总要拍拍按按,看球有气没有。没气的话玩着费劲,气足的话球容易打爆,所以气压要保持适中。作为教师,讲课前你要观察一下学生的状态。如果没精打采,你就要给他们“打打气”。如果过于活跃了,就容易导致混乱。混乱时间长了,这个班就“爆”了。这时你得想法给他“放放气”。

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讲究球员之间的配合,它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舞台,而是集体大合唱。作为教师,你不能一个人在讲台上喝独角戏,要知道讲台还有学生,教师的教只有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才能称之为教学。记住:课堂是你的,但更是大家的。

要想在场上把球打好,那就必须在场下苦练。不能光练球技,也得练身体,强壮的身体和精湛的球技两者缺一不可。教师要在课堂上上出好课,课下就得做充分准备。光备课不行,还得“备”自己的素质,修练自己的学识、气质、眼光。备课只是标,素质才是本,标本兼“备”,教学方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打球时要想法把球投进,你必须选用一种方式,但你不能只靠这一种方式。你总是用老一式,时间长了,就会被对方识破,使用起来就会越来越不灵验。所以你的进攻得具有多样性,让对方摸不透你要用什么招式,这样你的进攻就得心应手了。作为教师,你不应只有一种教学模式或者管理方法,恩威兼施,软硬皆有,多种方法并用,往往效果更佳。

球场上,一招一式讲究的是实用,当然,你可以玩一些花样动作,但必须和实用结合起来,至少不能影响实用。否则看上去再优美,却只会给球队带来危害。毕竟,篮球比赛不是杂技表演。搞教学同样要务实,我们不排除吸收一些美丽精妙的外在形式,但前提是得对教学有所帮助,否则还是抛弃算了。比如近年来所谓的优质课、观摩课,大都是在作秀表演,看上去挺精彩,其实无益于教学。

篮球运动注重对抗,所以平时训练时,即便是一个人在练习,你也得假想有人在防守你,并且这个人和你一样,也是动着的。你要想办法不断地摆脱他的防守。有了这种想像和准备,球场上你才能顺利把球投进篮框。作为教师,备课时你不能只想着如何讲解,你的心中还要有学生,并且是动态的学生。如何把这些动态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才是教学的关键。脑子中总是浮现一副课堂融洽的情景,课堂上才会真的出现这种融洽的情景!

你要把球投进,你可以选择近攻,也可以选择中投和远射。近攻虽然命中率高,但对方的防守强度肯定也会加大,甚至多人过来包夹你。远投虽然不容易投进,但对方的防守也相对薄弱。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时机来选择投篮方式。在教学中,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根据课本内容、自身特点、教学对象、课堂情形来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

投篮的姿势有很多种,有人喜欢低手上篮,有人喜欢高抛投球,有人喜欢直接往篮里投,有人喜欢打板反弹入框……方法真是多种多样,但不管用那种方法,都必须掌握好方向、力度和弧度,这样才能把球投进。教学方法同样多种多样,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做到两点:一、高高兴兴。二、学到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到知识!脱离这一点,方法便难称好方法。

打球时你不能把招式使足,时时得留有余地。比如上篮,对方肯定会来封盖,如果你动作留有余地,就还可以继续调整,躲过他的封盖,或者将球传出去,或者换种方法上篮。如果动作做到底了,再无周旋余地,那就等着挨帽吧。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得时时留有余地:批评学生不能一昧穷追猛打,得给他们留下改正的余地;表扬学生不能说得过满,得给他们留下提升的余地;课堂上不能满堂大讲特讲,得给他们留下思考的余地……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打球不仅是球技的切磋,更是感情的沟通。以球会友,此之谓也。在良好的感情氛围中打球,真的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我们搞教学,绝不能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更要懂得感情的交流。且记,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更不是你追名逐利的工具,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个需要关怀、需要理解的鲜活的生命!没有感情的教学,是对教师、学生的双向摧残!

投篮时要保持轻松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容易地把球投进。即便没投进,也没有关系,下次再投时调整调整就行了。千万不能心急,越是心急球越投不进。而心急的最大害处还在于:气急攻心,损害身心!教学中,也应时刻保持这种良好的心态。越是放松,思路越是开阔,教学越是得心应手。诚然,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影响我们情绪的'事情,比如学生的违纪,考试的压力等等,这些都太正常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想办法解决也就是了。

投篮时,偏左了,下次再投时就要往右来点;力量小了,下次再投时就得多用些力……总之,你得不断地自我校正,这样才能提高投篮的准确度。虽然有些时候你投得并不是那么精准,球还是会跌跌碰碰掉进球篮,但你不能总指望这么进球,你仍需校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校正能力:学生乱了,管理就要严点;学生不会了,讲课就要慢点……不断地校正,教学才能蒸蒸日上。即便有一些“球”你投进了,比如惩罚,虽说也会帮你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你不能依靠它来支起你教学的蓝天,所以你仍要校正。

打球时球风一定要正,虽说搞一些小动作或者耍赖,会帮助你取得胜利,便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同你玩了,混到这地步,就算赢了球,但你并不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相反地还会招至非议,让人不齿,这种胜利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教师,有求胜心是对的,但你不能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而弄虚作假,为了获取名利而不择手段。纵使你羸得荣誉无数,又如何呢?

球场上还有一种人,他不耍赖,但耍狠!动作粗野,球风凶狠,打球像打仗,对手如仇人,而仇人相见,自然分外眼红,常常痛下杀手,不计后果。所到之处,皆人仰马翻,鲜血飞溅。这种人谁敢不让着点躲着点?所以虽然他球技不高,但也往往取得胜利。在教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教师性格生猛,脾气暴燥,整天板着脸,动不动就暴跳如雷,对学生非打即骂。这种教师布置的作业哪个敢不写?安排的任务哪个敢不完成?所以他的教学成绩也往往很好,可是很悲哀:不但伤己,而且伤人。

打球要有规则,也要有章法。规则是打球的基础,没有球就没法打。章法是打球的提升,有章法才能把球打好。无章法地胡打乱打,过程结果都难看。在教学中,也有“规则”,那就是《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法律法规,这是我们教学的底线!也应该有章法:讲课要有章法,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里详讲哪里略讲,教师心里得有数,不能乱讲一通;学生回答回题要有章法,不能谁想回答谁就回答,否则就会乱了套;讨论问题要有章法,做到有组织有秩序,不然就会变成“座谈会”、打闹场……

篮球场上,得分者最风光,但组织者最重要。正是有了他(她)的组织,球队的进攻才变得流畅起来,最后由处在最好位置的队友将球送进篮框。当然,当他(她)处于最好位置或其他队友都哑火时,他也会选择自己得分。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组织者,我们要把课堂有效地组织起来。不错,课堂是大家的,你是最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要由你来解决,你得把“得分”这种露脸的机会让给学生。而当学生们全体“哑火”,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时,那么这时就该你挺身而出了。

在打球的过程中,无论打得好球,总不乏赞扬和指责。面对这些,你得学会坦然接受,正确面对。不要在表扬声中迷失自己,也不要在批评声中迷失自己。然而更多的时候,没有观众,也没有各种声音,但你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对自己的审视,也要努力地把球打好,因为我们热爱这项运动!在教学中,我们同样会听到来自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并审视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就够了。即便没有任何人的关注,也要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打球要学会动脑子。该静则静,该动则动,静时就养精蓄锐,动时就全力以赴,进攻时要想法摆脱对方的防守,防守时要及时识破对方的进攻。不知疲倦地满场疯跑,咋看咋像却心眼!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干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这本无可厚非,可结果呢?太累!原因就在于没有在教学中融入智慧。搞教学是得下力气,但决不是拼身体——既不是拼教师的身体,也不是拼学生的身体!

打球难免要碰撞,碰撞难免要受伤,而一旦受了伤,那就只有看球的份了。所以对于伤病,第一、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受伤;第二、真的受了伤,要赶快治疗。所以,每一位教师同行们,请你一定要多爱惜自己的身体。教学固然重要,但健康更加宝贵,身体不行了,一切都没意义了!

……

教学真的是个球。球打好,学也就教好了!

相关专题 是个泼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