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家长座谈会讲座稿

lee19740712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ee19740712”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家长座谈会讲座稿(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家长座谈会讲座稿

自从我校进入课改实验区以来,课程改革工作得到家长们的支持、配合,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和肯定。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也有一部分家长对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理念不是很了解,出现了“现在的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如以前扎实了、写的作业少了、课堂上没有以前那么‘安静’了、我们以前学习可不是这样”等意见和声音,甚至引发出“现在的老师是不是没有以前敬业了”的疑虑。面对这些声音和困惑,我们觉得有必要和家长们做一些交流,产生一些共识,促进孩子的成长。下面我就语文教学的情况和家长们做个交流,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首先让我们比较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与以前《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了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首先,小学语文旨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其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语文教育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标准具有截然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现代内涵。

首先,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课堂而提出的关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框架。长此以往,人们习惯地认为课程就是在“大纲”规范下的教材,没有教材就没有学习,同样没有了课堂也就没有了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把语文教育延伸到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提倡广义课程观指导下的大语文教学,明确地提出综合性学习,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它作为“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逐年级段进行阐述,这是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提到过的,而且综合性学习直接涵盖了对学生学习时空的拓展、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等多方面内容。

其次,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新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所以,新课程标准用了大篇幅描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而对于具体教学的实践则只提供实施建议,这就给教师、学生和课程开发者以广阔的建构空间,充分调动了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

第三,教学大纲主要是为教科书的“教”提供规范,而课程标准则主要是让教师“用”教科书。实施课程标准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教师要选择出适合本地区、适合于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只能作为学习材料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领域,增删教材内容或补充课外材料。比如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阅读资料,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

第四,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方面,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主要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中反映出来,比较笼统,比较概括,基本上没有对达到结果的过程给予描述。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有相当多的对教学评价的实施建议,比较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评价,充分表现出了新的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第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重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一、二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个要求,也就会挑战部分家长眼中的作业观,教育主管部门也对学生作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其余时间做什么,就是增加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书面的作业尽量的留在学校、留在课堂完成。

所以说,新的课程标准从教材、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师的职责等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建立起一个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些都突出反映了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本质超越。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教师称,现在做教师比以前更难了。

篇2: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家长座谈会讲座稿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的机械训练,一切都为了考试转,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将学生看作了一个装东西的容器,将学生物化了。诚然,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仅是关注了如何写句,如何构段,如何布局谋篇这些形式与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孩子视野的开拓,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不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已有经验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焕发生命光彩,作为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走出语文看语文,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掌握和培养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有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涉猎语文之外的知识以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正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生与文学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感受人类特有的情感世界,领悟做人的道理,修养心智,从一个物质的自然人成长为一个拥有丰满的人文情感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开拓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历练交往本领的课堂。

一、让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智慧

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感动人的艺术。所谓“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被选进教材的文章都包含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新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打动学生的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之中,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的小脑袋,就如同璞玉,需要教师去开发,去雕琢。把理性的教化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让理性的认识回归到情感的认同,这不也是“人文”的体现吗?

二、让语文学习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不同角度选取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如《兰兰过桥》、《地球爷爷的手》、《火车的故事》、《棉花姑娘》等。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教师就会捉住契合点,引导孩子收集信息资料,让学生生活,拓宽视野,在语文之外学习语文。 这样,课内外结合,学科之间结合,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生们还得到语言之外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世界。通过上网,看书,培养收集信息的习惯与能力,初步尝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学好语文,离不开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从点滴开始引导、培养,一旦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他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将会比在课堂上学到的更多。

三、语文学习让学生体验角色与身份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在课堂上,如何结合教学促进社会角色的体验,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都很重要。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不同的角色。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合作。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理解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四、让语文课堂成为练习交往本领的场所

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安排上都非常注重情景的互动。在教学上,教师可以灵活利用这些教学情景,训练孩子多种交往能力,让语文课堂活化为孩子们练习交往本领的场所。交往不仅是课堂上的,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的“工具性”由此得到印证。

新课程、新教材给予了语文教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这里,我们的教学可以穿越传统的课堂时空,把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与学生们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是开放而鲜活的。

篇3: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浅议的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浅议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的地位比以往有了进一步提升。本文试图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意义,即在发展、交往和生成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目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观新课程背景

所谓教学,顾名思议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统一,两个方面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中,从而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这个情况存在于各个学科中。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念。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辔纳教授指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在中学教学中,如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移到新的教学观念,即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移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是当下语文教学面临的实质问题。①这一观念不仅对各学科教学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对部分学科尤其对语文学科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所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人总是与社会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所在便是教育先行,让人文理念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与新的教学观念有着尤为紧密的联系。

余文森教授认为,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就是全方位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观。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指,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中,其实质是交往。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开放,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将学生从“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需要的到全面的实现。交往和互动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著的,在语文学科中也不例外,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有很深文化底蕴能力。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按传统教育教学,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进行的,并且在学习中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学习变得呆板、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可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模拟情景、也谈“乐园”、前后比照、今昔对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鲁迅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百草园,体会其中的乐趣,感悟书屋的生活,明白什么样的环境才最适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如何贯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

紫刃枰了解的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因而也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只有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并结合优质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学生们必须对生活的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社会环境,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为学好语文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语文教学观上看,我们应该重视以下三点:

2.1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学观

疚脑谏弦唤谥卸匀面发展的教学观做了简单的'描述,在本节主要论述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应用。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才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因而语文教学也必须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的指导。从结论和过程的统一角度来看,在讲授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必须应用科学的讲授方法,多样化的讲授模式,才能使得语文知识深入学生心中。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较强,单凭照本宣科难以到达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应该把全文分为四个板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评价、探究性阅读——拓展训练。对于整体感知部分,上课开始先请学生唱或播放《童年》这首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并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以此导入新课。对于精读课文部分,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自由读、跳读、默读、朗读。对于评价、探究性阅读部分,让学生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可参与小组的活动,针对问题师生互动,全班合作完成。对于拓展训练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说话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促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所以说教师们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其乐融融的。   2.2交往与互动的语文教学观

谟镂慕萄е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师生互动。教师要在潜心专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深处隐而不见的观点,通过“激疑——引疑——设疑——解疑——存疑”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②,假如所有的疑问都是由老师提出并由老师解答,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那么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成传统意义上的机械的知识传授活动,这是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相违背的。如在教《新闻两篇》时,对于新闻的结构,学生感到比较陌生,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相互交流中让学生牢固掌握有关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等有关知识,有收有放,以放为主,在学习第二则新闻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学生可以学到知识,老师也可以一起进步。

2.3开放与生成的语文教学观

ヒ蛭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③语文教学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小作文的方式,学生一般对自己的家乡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人文理念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3.在贯彻语文学习观时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谛驴纬痰耐菩邢拢新的语文教学观也得到了全方位的贯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语文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缺乏创新和实践。再次,课堂没有互动性,教师只是在机械的传递知识,必然也会制约课堂的效果。

纤述,在全面贯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我们必须着手解决上述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讲课的过程中,避免枯燥平淡。还必须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学习。在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可以得到提升。因此在贯彻新的语文教学观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可以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注释

[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第250页

[2]《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民主教学》

[3]《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究》,《探索与实践》

[4]《初中语文课程创新教学初探》,《教育园地》

篇4: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

江苏 吴江 ●吕 莉

新课程改革重点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的平台,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进行探索的。本文反思笔者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认识和做法。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他们积极地去行动,主动去“觅食”。

(1)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激趣、情景激趣、故事激趣等手段,诱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2)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统筹安排如何从课前、课中,一直延伸到课后,将学生的才能发挥出来、情感尽量表露,让学生的参与面达到最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诸如精读、略读、浏览、细细品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进行阅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3)自主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作品的阅读理解往往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种自主性的主动学习,学生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如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肖邦的祖国波兰,当时战乱频繁、被外国列强占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现实生活不得不使肖邦被迫离开祖国,他虽身在法国创作,心理却不忘祖国,时刻牵挂祖国,这样学生便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就轻而易举了。

二、让学生合作学习

学会合作是一种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学会合作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我有以下看法和做法。

(1)创设合作条件。一是分组要科学。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8人为宜,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组与组之间尽量保持相互平衡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二是提供合作机会。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本网网 )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更多的创设相互协作。如①讨论。一篇课文,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特点设计课堂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上。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提出:“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三种结论:A、周总理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夜餐和早点只是“一杯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B、周总理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非常辛苦的人:一夜要批阅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工作量是多么的大,而批阅时又是“一句一句地审阅”,“一边看一边思索”,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C、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工作又是那么认真,他一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结合讨论,诵读课文最后二节,想象作者此时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达到更高层面上的学习。②表演。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用一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字词、读通课文、理解人物,了解课文内容及晏子爱国精神和善辩才能。课后布置学生分组对齐王为难和侮辱晏子以及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情景进行研究,为第二课时表演作了准备。同学们不仅设计了相应的台词、动作,而且有的同学还增加了齐国官员对齐王做法的称颂,晏子随从的担心、愤怒等课文中没有的内容,烘托了文章的中心。他们在表演时认真大方,故事情节连贯,表达清楚。表演后,我利用剩余的十多分钟时间,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道理,然后再次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在有趣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留足合作时间。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

三、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提出的问题首先在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其次在探究学习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己去探究文章并提出问题有时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多交流。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我直接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开始就确定课文需探究的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对课文进行学习探究。我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整合,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启发诱导,合作探究。这种探究形式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如在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后,我提出该文的主题思想是表现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是表现鲁迅先生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让学生展开探究、讨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

显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有机整体。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个现代化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吴江市横扇中心小学)

篇5:《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xxxx年5月21日,省级骨干教师许碧良老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讲座,听完这次讲座,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

“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同学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5)结合问题情景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

由此例可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大多数同学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图形特征,总结出对数函数的一般性质。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探讨:不作图象能否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纷纷投入到问题的研究,最后由学生提出运用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直接映射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篇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探索

文/郭小虎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标准要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实施。高中生物教师面对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要适当改变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很有意义。

篇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探索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掌握基本生物知识的目的,还要根据新课程的教育标准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物科学观念。从而真正在教学中达到生物科学知识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步提高。针对这一目的,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分析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知识的教授,缺乏现代意识的培养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们在教授生物学时往往只重视知识的教授,应试答题技巧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基本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素质高,德才兼有。故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2.现有生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在现代高中教育教学中依然常见,这种单线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反馈问题,真正吸收知识。教学中还经常有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没有吸收知识的时间,课堂氛围紧张而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内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匮乏

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制作的课件内容主要是与考试内容相关,没有给学生提供生物科技比较前沿的相关资料,也没有引导学生对相关生物科技研究进行了解。教师的教学资源往往来自各类考试纲要、考题,缺乏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达不到。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

1.兴趣教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兴趣教学的理念被提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我们总是能听到学生议论哪节课听得只想睡觉,这也是学生兴趣的反映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反映。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大量的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设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带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标准下,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老师讲解、小组实验的教学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多加谈论。教师在教学生时不用着急把结果一股脑全给学生,可以抛出一个现象,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当引导。

3.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现代化程度的标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提供大量的生物信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例如,在讲解人体细胞构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其构成,这样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更加容易,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工程的艰巨性,做好相应的准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为目标,采取兴趣教学法、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水平,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威戎中学)

篇8: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2.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2.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2.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2.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2.2.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例如在综合探究《寻找身边的历史》一课中,我规定各组确定在自己感兴趣的古迹或者事件作为研究的课题后,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资料,并整理出一份多媒体的课件式的调查报告,推举一人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各组组长要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特长,会电脑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会拍照的负责照相,口才好的代表本组发言,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过程当中,每位学生都参与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小组出力,可以说,一份报告凝聚了全组同学的心血,是全组同学齐心协作的结晶,它既锻炼了个体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篇9: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预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预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预设”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旧式课堂学习,教师大多数只是按《教学参考用书》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死教教得死,学生苦学学得苦。其结果呢,教师是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苦读书读书呆。新课程秉着拯救民族、拯救文化、拯救学生理念,对基础教育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可在我看来,新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主要还在课堂。故改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个体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换机械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它们理应是大势所趋,不容疑惑。

笔者完全赞同课改新理念、新观念、新方式、新方法,然正因为本次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它那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所以尤其显得艰难。说起来新课改已有实验区先行者的经验可供效仿,又有专家、学者的理论为我们掌握方向,不会很难。但是作为我们这些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区域的教师,应该还是焦虑、忧惧居多。不夸张地说,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学习,我们大多数教师是茫然不甚知。就课堂教学来说,一则,教师在学生质疑相当到位而教师本人却不甚知情境地时该怎么办?二则,过惯了应试学习的初一新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上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鉴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对课堂“学习预设”略有所得,形诸笔端,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在备课时段就要集中精力钻研思考,初步设置课堂“学习预设”。具体做法可以是先不看《教学参考用书》而原汁原味地多角度品味式地学习文本。思有所得,即用圈、点、勾、画、评、写等法在文本旁空白处记下来,但并不是要全部搬到课堂上去讲,而只是用来准备学生问到时予以讨论,或者在学生尚发现不了问题时以“主问题设计”粗线条式地加以引导。课堂“学习预设”虽然说宜粗不宜细,但教师对文本反复揣摩,以尽量捕捉并占有文本传递的有用信息,应该是责无旁贷的。集中钻研时间来自于暑假、休息日、看电视间隙等。今天思一得,明天得一思。长年累月加以分类、整合,不求了解得最深,只求了解得透而全。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应付自如。这些应该是看得到的。

还有,在执教后补充课堂“学习预设”。在此说的“预设”当然是相对于指另外一个平行班的教学及第二轮的教学来说。在课后,“学习预设”在课堂上运用的特别奇妙或特别不佳处,也要及时记载点评,以备日后再用。为此,本人思考,八开的备课本(两页为一课时备课用纸)最好写一张空一张。第一张是写课前“学习预设”用,之后空白的一张在课后及时捕捉心得、精彩片断、高难度问题等记下来,记写课后“学习预设”。以此类推。因为依只能写两三行“教后录”的备课用纸纸位,不适合;而课堂动态重要信息稍纵即逝,日后回想又极为艰难,或者根本就想不出来。故将以往的经验、教训视作往后课堂的“学习预设”在理论上讲来很有些不通,但在我看来切实可行。绩效有三:其一,提起写论文,一线语文教师不怕写的很少,而写片言只语式心得大抵还能信任。其二,培养及时总结和反思习惯,有利于将实践经验向学术理论提升过渡,教师教科研能力可望提升。其三,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以新理念执教新课程,跟新课程、新学生一起成长,都理应不断进步,并非以往的一劳永逸。如此看来,重视课后的“学习预设”,不是无理,而是很有理。

在个人研究课堂“学习预设”的基础上,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不足,也很有必要。第一,与教研组其他同事交流学习。第二,向网上教育高手取经。第三,认真倾听来自学生发散思维的奇异声音。

首先,一人所视总有见不到之处,另外教师因个人学识、修养、爱好差异,看问题的深浅、角度均会有所不同。博采众长,看问题将会更全面、更透彻。而要做到资源共享,我认为身边的语文教师“学习预设”资源率先得好好利用起来。这毕竟张口就出、侧耳就来。与上网查询资料相比,确也有其优点,它灵活,又有浅显的、小范围的原创味。

其次,在前者基础上,到网络上向教改实验区先行者及优秀和特级教师们讨要高招。以他们的高屋建瓴理论、深刻独到的见解来启迪自己、完善自己,并将课堂“学习预设”设计得更为前沿,跟上新课程改革步伐,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紧密的结合,张扬人文,张扬人本。这样的课堂“学习预设”永远不会过时。

再次,课堂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因而,课堂“学习预设”以学生的水平高度、学生的视角、学生能提出的问题界面来定位,可以说最为成功。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课堂“学习预设”,揣摩到位并做得好,自然也不错。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这样的课堂“学习预设”并不适合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发展和思维发散。因此,按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置改正“学习预设”,对下一届及以后的学生有利。如果说,教师课前“学习预设”只是大致有个总设想、总构想,而在课堂上让学生整体感知且把握文章后的`所提问题来临时设置“学习预设”进行讨论学习,学习效果应该最佳。当然,这对语文教师即时把握文章及问题的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操作起来,似乎很有些苛求。然而,语文教师有心朝这方面努力,笔者认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极有好处,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训练极有益处。如今,初走进新课程,教学资料、教案集已在各书店书架上排列得整整齐齐,多如牛毛。笔者以为,资料照单全部搬用是在走回应试教育老路,而从学生提问去进行探讨理应是学生感兴趣且学生受到益处最大的学法。故不能不好好钻研。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提倡课堂的“学习预设”,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很有必要。就笔者而言,认为课堂“学习预设”在堵绝教师懒惰思考及伸手等、靠、要方面有作重要遏制作用,在推动教师积极思考、钻研文本、理解教材、提升教学能力层面上自有它不可忽视的深远意义。

编辑短评: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要让学生学会探究,老师必须自己尝试探究的过程,像以前那样照搬教参的教学方式行不通了,因为那样很难应付时下头脑活跃的学生所提的各种“刁钻”的问题。本文作者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点子,可供老师借鉴模仿。(雨果)

(来源:原创作品)

篇10: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预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预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预设”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旧式课堂学习,教师大多数只是按《教学参考用书》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死教教得死,学生苦学学得苦。其结果呢,教师是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苦读书读书呆。新课程秉着拯救民族、拯救文化、拯救学生理念,对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可在我看来,新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主要还在课堂。故改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个体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换机械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它们理应是大势所趋,不容疑惑。

笔者完全赞同课改新理念、新观念、新方式、新方法,然正因为本次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它那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所以尤其显得艰难。说起来新课改已有实验区先行者的经验可供效仿,又有专家、学者的理论为我们掌握方向,不会很难。但是作为我们这些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区域的教师,应该还是焦虑、忧惧居多。不夸张地说,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学习,我们大多数教师是茫然不甚知。就课堂教学来说,一则,教师在学生质疑相当到位而教师本人却不甚知情境地时该怎么办?二则,过惯了应试学习的初一新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上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鉴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对课堂“学习预设”略有所得,形诸笔端,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在备课时段就要集中精力钻研思考,初步设置课堂“学习预设”。具体做法可以是先不看《教学参考用书》而原汁原味地多角度品味式地学习文本。思有所得,即用圈、点、勾、画、评、写等法在文本旁空白处记下来,但并不是要全部搬到课堂上去讲,而只是用来准备学生问到时予以讨论,或者在学生尚发现不了问题时以“主问题设计”粗线条式地加以引导。课堂“学习预设”虽然说宜粗不宜细,但教师对文本反复揣摩,以尽量捕捉并占有文本传递的有用信息,应该是责无旁贷的.。集中钻研时间来自于暑假、休息日、看电视间隙等。今天思一得,明天得一思。长年累月加以分类、整合,不求了解得最深,只求了解得透而全。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应付自如。这些应该是看得到的。

还有,在执教后补充课堂“学习预设”。在此说的“预设”当然是相对于指另外一个平行班的教学及第二轮的教学来说。在课后,“学习预设”在课堂上运用的特别奇妙或特别不佳处,也要及时记载点评,以备日后再用。为此,本人思考,八开的备课本(两页为一课时备课用纸)最好写一张空一张。第一张是写课前“学习预设”用,之后空白的一张在课后及时捕捉心得、精彩片断、高难度问题等记下来,记写课后“学习预设”。以此类推。因为依只能写两三行“教后录”的备课用纸纸位,不适合;而课堂动态重要信息稍纵即逝,日后回想又极为艰难,或者根本就想不出来。故将以往的经验、教训视作往后课堂的“学习预设”在理论上讲来很有些不通,但在我看来切实可行。绩效有三:其一,提起写论文,一线语文教师不怕写的很少,而写片言只语式心得大抵还能信任。其二,培养及时总结和反思习惯,有利于将实践经验向学术理论提升过渡,教师教科研能力可望提升。其三,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以新理念执教新课程,跟新课程、新学生一起成长,都理应不断进步,并非以往的一劳永逸。如此看来,重视课后的“学习预设”,不是无理,而是很有理。

在个人研究课堂“学习预设”的基础上,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不足,也很有必要。第一,与教研组其他同事交流学习。

[1] [2]

篇11:新课程背景下开放性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网友来稿)

新课程背景下开放性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网友来稿)

吴轶云

现状:新课改就要进入实施的实质性阶段,尽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在中学教师的头脑里早已有之,但是,换一个视角,把目光从理论的说法中转向中学教室里的语文教学实践时,我们毫不费力地发现:一部分语文教师仍冲破不了应试教育的攀篱,陷入误区:教学时间定位的失控,把赶进度上课文放在首位,以准备考试为教学目的,又以高考手段不教学手段;以知识的灌输和题型训练代替能力培养,所谓的只顾高考希望之星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等等。他们在高考指挥棒的舞弄下,从事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单调而枯燥枯,苦不堪言却又忠实地做着“分数”与“升学率”的奴隶。如此,虽然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基本同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但是不顾所有学生的资质、潜能、禀赋和学生自身发展方向的需求,按照一个“精彩”模子,以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生产着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产品,以迎合“高考”应试的需要。这种标准化、同一化的背后,使我们的一个一个富有个性、灵性的学生变成毫无特色的人。

思考: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人的个性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全面、和谐、而又充分的人格发展的完善。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就要与人才素质目标相结合,把教学生学语文与教学生做人相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明确地提出了“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并具体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开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社会生活中美的蕴含,并给课堂教学注入社会的热点和时代的活水;开放教学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现代化、电教化、现实化方向发展;开放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开放师生关系,稳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等等。

探索:要把中学语文教学的开放落到实处,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是一个长期摸索、探讨的过程。我们觉得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开放性地确立语文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包括“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等。真的要达到这些目标,光教学生啃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指导学生完成新课标里面规定的必修内容外,应该积极开创选修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学教师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内容。如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朱自清散文鉴赏》《鲁迅杂文鉴赏》、《徐志摩诗歌鉴赏》等);小说与戏剧系列中的《中外小说选篇鉴赏》《中外戏剧选篇鉴赏》《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等;新闻与传记系列中的《新闻通讯的阅读和写作》《传记专书精读》等;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系列中的《语言文字专题》《演讲与辩论》等;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系列中的《中外文化论著选读》《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等。此外,也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的要求与地方特色编写一定的乡土教材,开发校本科研,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

二是要开放性地创造教学环境。语文学科实行开放式教学,必须构建开放性的结构体系,给学生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抓住语文环境课不放手。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课堂里,隔离在与社会几近绝缘的学校里,很容易导致他们思路闭塞、见识浅陋、视野狭窄,面对现代社会的变化束手无策,难以应付。所以,应把学生从课堂成都的胡同里引导出来,拓宽语文教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循环。努力践行大语文教育观念。关于大语文教育,张孝纯先生认为“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也就是说大语文要求课内课外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把语文应用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全面的体验和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增长才干、发展能力,获得全面的发展。现在很多学校在安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正是很好的见证。

三是开放性地处理语文问题。一直来,中学语文教学围绕着考试转,死啃几本教材,似乎不容半点亵渎与非议。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体系已日趋陈旧落后,作品、作家距离现实生活毕竟久远,学生想从中捕捉真善美并扬弃假恶丑,难度颇大。再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文以载道”,相对稳定的有一张“国”字脸的语文教材自然跟不上时代潮流,滞后似乎是一定的了。所以,教师应主动掌握语文教材,大胆舍弃和补充教材。中学语文教材只是例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可以大用也可以小用,像魏书生老师一样广泛地向社会向生活要教材,向杂志刊物要教材。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考试也要求我们这样做。近些年来,我们的考试也早就开始革新,一份语文试卷有着很重的素质与能力的份量,所考查的那些社会的热点、热门、热潮以及个人的思想行为、作风,它们都是正经八板的课本无从容纳的,另外,语文课堂的模式也不少,譬如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宁鸿彬的五步教学法等等,其积极作用自不可抹杀,但它们终究会束缚师生的手脚。“风异枝叶,态无一回。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对问题的看法,和事物的认识,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用这些模式予以扼杀,而应针对实际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教学,灵活地以课内带动课外,又以课外促进课内,从容地处理课堂问题。在开放中显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四是要开放性地组织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总脱离不了听、说、读、写的范畴,开放性教学中的语文活动亦是如此,只是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与实践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就以听说为例吧。课堂固然是听力训练的主阵地,但课外更能赋以学生听话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的听力训练要努力向课外延伸,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把课外的内容注入课内,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听话能力。众所周知,考试(指笔试)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但其局限性决定其作为唯一形式的地位必然会被推翻,说话能力的考查一定会纳入其中。能说会道的基础是广泛阅读,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学生把自己摄取到的知识出来,这本身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从中只起引导、纠正和提高的作用。教师要适应这一点,势必广读博览,丰富自我,如此,就形成了主动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听说如此,读写更不用说,倘若单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教师只“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学生必成为高分低能儿或书呆子,不解人生世故,不明社会与生活的至理;七拼八凑出“应试八股”却满卷学生腔,不会交际应酬,不会调查分析,他们会成为时代的弃儿。

作者邮箱: wu1yi2yun3@163.com

篇12: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论文

一、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1多元化的试题模式

第一,命题形式体现趣味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试卷不再像一张张冷冰冰的面孔,而是像老师们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教师通过在卷首、试题要求以及考题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写下亲切、温馨的鼓励与提示,使整张试卷显得风趣且富有人情味,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师生平等的思想。

第二,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体系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只重视考查基本知识的模式,在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第三,命题灵活多样。一是要求命题主体的灵活性,比如由教师、学生个人、学习小组以及家长等多角度进行考试命题,以保证试题的新颖性与广泛性。二是要求形式的灵活,将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纳入小学生评价体系。

1.2动态的考试考查模式

第一,结合课堂教学。众所周知,课堂是小学教学的主要平台,通过“随堂考”的形式,不仅能够检测出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且有利于考查活动的落实,并通过分散考查,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第二,结合其他活动。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的开展则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我,比如通过组织诗歌朗诵会、体验小老师、编排课本剧等活动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与评价。

第三,建立成长记录袋。其中应该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精彩日记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这些东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成长历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而且能够作为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

1.3和谐的评价氛围

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完成考试计划的制定、考试题目的拟定以及考试落实。另外,教师通过成立学生评委会并对其进行专项培训,使其与教师一起承担评价工作,以减轻因考查项目过多而给教师带来的沉重负担与压力,营造和谐的评价氛围。

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

2.1着力优化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优化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的关键。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评价体系,阻碍了小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优化评价内容,全面地对小学生进行评价,对识字能力的考核,应该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进行;阅读能力则应该包括朗读、精读以及略读、阅读等;另外,要注重对小学生常用知识、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础写作能力以及听说能力等的评价,科学、合理、准确地对小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促使其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综合发展。

2.2全面优化评价标准

对评价标准的全面优化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进行的前提与基础。过去,由于受到传统的落后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过分追求一元化,毫无例外地将小学生放在同一个标准体系下进行评价,统一要求学生,这样的评价标准压制了小学生的个性,使其差异性无法体现,严重打击了小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影响其激励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必须全面地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优化,明确评价标准,转变思想观念,争取实现评价多元化。

2.3不断优化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不断优化是对小学语文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只有评价方法科学合理,才能保证评价标准的灵活掌握,才能实现正确评价。为此,我们必须对评价方法进行积极地改进,坚持“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定量评价是量化地评价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比较出学生在整个班级的具体位置;定性评价则是对小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差距所进行的检查与评定。然而,定量评价很容易会导致学生内部的竞争,且十分激烈,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两极分化,给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评价方法进行改进与优化,可以结合小学生语文教学的特点与目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有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评价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2.4积极发挥教师作用

对教师作用进行积极的发挥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的必然要求。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生则主要负责学,然而,想要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起科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就应该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另外,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应该不断对其进行评价与研究。具体地,通过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以促使教师作用的发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实现,有利于考试功能的发挥,促进学生学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学生的综合发展,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尤其是要注重对其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的优化,同时积极发挥教师作用,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关专题 新课程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