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dudud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udud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共1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课的教材、教法研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很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将有助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

一、知识教学

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导新、设疑激情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呈现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

3、讲解示范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操作演示基础技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以边讲边操作,使用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

学生看完教师的讲解示范后,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操作。

4、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同步、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二、技能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打印、制作网页等等。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试一试”。如“试一试,把文件夹中我们的作业删掉,可以有几种方法?”“试一试,要给房子画一个三角形屋顶,应该在绘图工具中使用哪个按钮?”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具体应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如,教学“传情贺卡”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做用数字1-10组成节日游戏,问学生什么时候送贺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都想制作一幅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尊敬的人,这样导课基本算可以了。

2、展示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主,把目标确定在学生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要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由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多少等情况灵活选择。条件匀许可用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展示,由教师向学生宣读;也可以边讲解边投影在大屏上;由教师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说明等等。

3、信息处理

对于学生要掌握的信息技能的学习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一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第二种学生通过第一种方式难以把握的信息技能,可以采用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老师都是一个引导,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可请些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操练。实践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了便于学生协作学习,可根据学生操作技能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座,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帮助“对子”,促使本小组无掉队学生,全部达标。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可以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倾听学生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或者发现典型,使其带动全组;也可以指导单个学生,特别是不断地关注后进者。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使学生的上机时间大大超过课时量的70%,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

5、课堂检测评价

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学习过程中的检测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

检测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检测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摸清达标率,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从理论上再讲解,重点再示范;展开讨论,同学帮教;进行自我纠正;进行全员强化训练等。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全员达标。

6、拓展延伸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己任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因素,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想像和发散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检测评价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技能。如果这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发,更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在拓展延伸环节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或继续实践练习、或预览下一节的内容,环环紧扣的一堂课就此结束。

三、应用教学

1、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确定主题时,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信息技术学科和课程整合的特点。

2、分配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小组讨论,研究任务主题内容,确定目标、小组分工。

篇2: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在课程改革中,结合我的工作经历,借鉴“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教学应有一定的模式,但绝不要有定式,贵在得法。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主体发展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维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来源于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总结。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创设教学模式。

我参加了工作,出于对信息技术的喜好,担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7年的工作经历,借鉴“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提出了以下些许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活动。这种情境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插入自选图形》一课时,把当时我们正准备建新校的事告诉了同学们,并说明大学正在征集新校的建设蓝图,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幅我们新校的图纸,看看我们哪一位同学的设计能够表现出我们全校师生的心愿,同学们在这种情境下,在一种争取最好的想法及好胜的心理愿望和热情下,认真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学到了本课应该学到的计算机操作。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问题能力在于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则在于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提出问题通常有三个主要阶段:1、教师提出问题。从探究式学习的层面讲,“教师提出问题”不仅仅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第一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示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的示范,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鼠标游戏》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对鼠标的操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提出“在游戏中用到了几种鼠标的操作?把几种主要操作的区别说出来?你认为哪种操作最应该掌握?”这样通过几课的学习,学生就逐渐知道了在学习之中如何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问为什么、怎么做?

2、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二阶段。大多是教师提出几个可供研究的问题,由学生从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筛选和问题的确定”是培养的第三阶段。

如:在学习《认识键盘》一课,同学提出了“为什么键盘要划分那么多的区?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不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为什么手指导要放在基本键上?为什么右手小拇指导要负责那么多的.键?……”.通过同学们思考、讨论之后,觉得在当前要解决的,能够帮助大家学习的是“为什么键盘要划分那么多的区?为什么手指导要放在基本键上?”这两个问题,决定研究它们。通过研究,同学们发现键盘分区之后,给我们的操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想找到某一个键很容易,只要到它所在的区域中找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的商讨下就被解决了;手指放在基本键上,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快捷,而且手指分工明确,就不容易打错,这个问题也被解决了……大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注意:问题要明确、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切忌虚晃一枪,做做样子,把问题的确定圈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范围之内,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还是学生为教师服务,为教师的教学展示服务,还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有师生间的交往,师生互动。对学生而言,同学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存在像师生交往那样的代沟。相对来讲是平等的、自然的、随意的,更易于接近、交流和沟通。所以,首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交往观,要认识到,教

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生生互动中亲历过程,学到知识和方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自我意识。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

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还需要同学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同学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所以每一个学习操作过程都是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穿插进行的,以到达学习的最终目标。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都要亲历探究过程。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任何一项操作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失败与成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由失败转入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体会操作的全经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是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的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谋。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结论以任何方式硬塞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在经历了探究过程以后,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要以结论作为评价学生探究过程的唯一标准。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还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通过学习成果、探究结果的展示,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应该说明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失败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失败是自然合理的,不能期望学生的每项探究活动都必须成功,失败了,甚至没有得出任何结论,都应该是允许的。学生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应有一定的模式,但绝不要有定式,贵在得法。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应在课堂教学中,以《纲要》精神为指导,以课改精神为依据,立足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把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作者:沈 澄

2、《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 作者:金玉俊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篇3: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主 题 词:主体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把“主体教育”思想和实施《指导纲要》结合起来,归纳并整合出“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教学应有一定的模式,但绝不要有定式,贵在得法。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正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维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来源于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总结。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创设教学模式。

1995年9月我校开始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理论及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至今已经9年多了。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后,如何把主体教育理论和《指导纲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在总课题组和裴娣娜教授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的督促检查下,我校的实验研究已经深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层面,把“主体教育”思想和实施《指导纲要》结合起来,归纳并整合出“主体发展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活动。这种情境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插入自选图形》一课时,把当时我们正准备建新校的事告诉了同学们,并说明大学正在征集新校的建设蓝图,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幅我们新校的图纸,看看我们哪一位同学的设计能够表现出我们全校师生的心愿,同学们在这种情境下,在一种争取最好的想法及好胜的心理愿望和热情下,认真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学到了本课应该学到的计算机操作。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问题能力在于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则在于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提出问题通常有三个主要阶段:1、教师提出问题。从探究式学习的层面讲,“教师提出问题”不仅仅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第一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示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的示范,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鼠标游戏》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对鼠标的操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提出“在游戏中用到了几种鼠标的操作?把几种主要操作的区别说出来?你认为哪种操作最应该掌握?”这样通过几课的学习,学生就逐渐知道了在学习之中如何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问为什么、怎么做?

2、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二阶段。大多是教师提出几个可供研究的问题,由学生从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筛选和问题的确定”是培养的第三阶段。

如:在学习《认识键盘》一课,同学提出了“为什么键盘要划分那么多的区?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不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为什么手指导要放在基本键上?为什么右手小拇指导要负责那么多的键?……”。通过同学们思考、讨论之后,觉得在当前要解决的,能够帮助大家学习的是“为什么键盘要划分那么多的区?为什么手指导要放在基本键上?”这两个问题,决定研究它们。通过研究,同学们发现键盘分区之后,给我们的操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想找到某一个键很容易,只要到它所在的区域中找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的商讨下就被解决了;手指放在基本键上,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快捷,而且手指分工明确,就不容易打错,这个问题也被解决了……大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注意:问题要明确、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切忌虚晃一枪,做做样子,把问题的确定圈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范围之内,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还是学生为教师服务,为教师的教学展示服务,还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有师生间的交往,师生互动。对学生而言,同学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存在像师生交往那样的代沟。相对来讲是平等的、自然的、随意的,更易于接近、交流和沟通。所以,首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交往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生生互动中亲历过程,学到知识和方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自我意识。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

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还需要同学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同学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所以每一个学习操作过程都是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穿插进行的,以到达学习的最终目标。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都要亲历探究过程。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任何一项操作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失败与成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由失败转入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体会操作的全经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是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的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谋。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结论以任何方式硬塞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在经历了探究过程以后,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要以结论作为评价学生探究过程的唯一标准。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还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通过学习成果、探究结果的展示,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应该说明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失败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失败是自然合理的,不能期望学生的每项探究活动都必须成功,失败了,甚至没有得出任何结论,都应该是允许的。学生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应有一定的模式,但绝不要有定式,贵在得法。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应在课堂教学中,以《纲要》精神为指导,以课改精神为依据,立足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把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沈 澄

2、《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

作者:金玉俊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篇4: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探讨

高安中学  谌 飞 朱满华

摘要:本文从“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理论出发,探讨了在课堂中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整合的几种模式和具体实施步骤。希望对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教并重  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   指导型网络教学模式 研究型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一个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正在推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开始走向整合。一个追求线条清晰,目标明确,过程紧凑,内容丰富的理想教学板块被得到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应建构“学教并重”这一理想的教学结构之上。

教学结构是在某一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被广为提倡,并逐步发展起来,其特点是:

(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4)学生不局限于课堂获得知识,可通过图书馆,资料、媒体网络获取大量知识。

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人们往往认为是传统的,是讲解式的,会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智力上被动。然而,美国著名认识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学是否机械、被动、无意义,并非看其是否采用讲解式教学,而是取决于讲授的教学中是否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活动程序。即先呈现组织作用的概念,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形成同化信息的下位知识的框架;再呈现具体丰富的媒体资源创设一个学习情景,围绕着这个情景,学生以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开展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比较两种教学结构应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我们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把他们有机地整合。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用新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达到优化学习效果。

这种把教与学有机整合的教学结构,我们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其特点是: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和良好情操的培养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还从其它教学资源(如图书资源及网络资源)获取大量知识。

二、基于理想教学结构的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

“学教并重”的网络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讲授课堂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了其不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师生双方和学生互动,加大了单位时间内教与学的信息量,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必将进一步提高。

下面就“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网络教学模式作一探索:

1、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教师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而学生没有相应的网络工具条件下,以讲授为主要办法,教学课件为重要工具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1)模式的基本框架

情景导入→网上探究→分组讨论→反馈评价→归纳总结→课堂检测

(2)教学实施说明

①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深究教材,制作主导课件;准备图象、音乐、录象等素材;下载与教学内容切合的网上资源等,这些材料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

②情景导入: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象、视频剪辑(视频点播)、录像、音乐等,创设教学情景。

③网上探究:教师利用网络浏览特定网站,搜索和展示有效信息,提出问题,形成目标。

④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讨论问题,交流思想。

⑤反馈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进行评价(实际操作应与“分组讨论”交替进行)

⑥归纳总结:归纳学生的各种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目标。

⑦课堂检测:利用课件或网上题库,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现的技术相对简单,对教师教学要求不高,课堂学习气氛较好,比较适合目前的学习习惯和硬件基础。缺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受限。

2、指导型网络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在网络机房上课,至少每个小组有一个工作站,教师拥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目的。

(1)模式的基本框架

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反馈评价→归纳总结→课堂练习

(2)教学实施说明

①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深究教材,制作导入课件;准备图像、音乐、录像等素材;在服务器上为学生准备一个共享文件夹,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存入,以便学生协作交流,准备学生自主探究的相关网址等。

②情景导入: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象,视频剪辑(视频点播),录像、音乐等,创设教学情景。

③自主探究:学生利用网络浏览特定网站,搜索和浏览有关信息,发现问题,形成目标。

④协作交流: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参与交流。学生小组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发现,相互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反馈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进行评价(可放在与学生协作交流中进行)

⑥归纳总结:归纳学生的各种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目标。

⑦课堂检测:利用课件上的练习题或网上题库,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3、研究型网络教学模式

研究型网络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空间和认知空间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探究精神。

(1)模式的基本框架

下达课题→搭建框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说明

①下达课题,明确主题:教师首先公布本课的学习任务,只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为自己的学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

②搭建框架,进入情境:如果把主题看作宝塔顶,这一步的.任务则是构建塔的框架。教师可抓住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具体问题与该主题有关,把它们作为一个个节点,为主题搭建一个有具体目标的框架。

③独立探索:有了具体的目标,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搜寻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把找到的素材保存下来。此时,可能有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辅导,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集任务。这个环节,是教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还能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找到获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有的学生找到了更简捷的搜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则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与主题有关的知识;有的还把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上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将结论发布。

④协作学习:当今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搜集完信息后,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⑤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要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图3个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教学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①课题浓度的把握:一个研究型课题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相适应,课题太深或太浅,教学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②教学时间的把握:教师应做到课前下达,学生课余探究,课堂交流教学时要求解决主要问题,达到教学目标。

③交流方式:主要有面对面交流、留言板、EMAIL、BBS站、OICQ等等。

这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网络资源的运用,要教育学生不能只考虑“获取和接受”一定要让他们树立起主动参与,担起利用网络“发布信息,贡献才智”的责任。应该看到,一个只会下载的,被动等待的学习者是缺少创造性的,也是没有希望的。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给教学整合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且呈现进一步加强的势头,尤其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教育技术不仅现代化、形象化,而且朝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改变教学媒体的同时,也将改变课堂结构,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建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

二00六年六月八日

篇5:课堂教学模式浅议

摘要:

本文在阐述翻转课堂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国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培计划培训中的适切性。

基于适切性的视角,研究了国培计划培训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以及需要思考和把握的问题。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国培。

适切性

一、翻转课堂及其特征

翻转课堂是由FlippedClassroom翻译而来,也被译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近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翻转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翻转或颠倒。

在翻转课堂中,教学组织形式从“课堂授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转变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

翻转课堂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围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创设有利于探究问题建构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资源环境与运行机制。

翻转课堂不是为“翻转而“翻转,是为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而翻转,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思维、高阶能力而“翻转,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翻转,主要是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翻转。

翻转课堂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向主体,教师的主导是以学生的主体为前提、为中心,并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服务。

“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翻转课堂可以把学生学习的深度参与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内外。

学生课前的自主探究以及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无不体现着学生的深度参与。

翻转课堂可以完成教育界多年的夙愿,尊重学生的差异,并照顾学生的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国培计划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国培(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简称,有时也称为“国培计划。

以下简称“国培,本文针对幼儿教师)是国家对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培训的重大工程。

从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但是不可否认,国培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培训内容方面,几乎所有被调查教师都反映当前教师研训内容中理论色彩过重。

大部分教师接受的学习内容中,“教育理论占的比例较大,教育技术类内容相对较少,而“最迫切需要的学习内容分别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科知识两项。

在培训模式方面,当前我国教师研训方式上过于注重讲座报告式。

调查表明,除了内容空泛、过于理论知识化、缺乏信息技术内容和课堂教学实战技能外,目前各地教师反映较强烈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形式单一过于依赖讲授制或讲座制,缺少互动活动。

总的来说,目前国培的问题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培训内容与学员的需求错位。

二是培训模式与学员的要求错位。

国培中,学员需求的是对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真正有帮助的实践榜样和信息技术技能而不仅仅是理论,国培中不但要有教师教授,更重要的是在如何交流互动上给他们作出榜样。

因此,需要从适切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适切于学员需要、适切于学员特征的培训模式。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切于国培的学理分析

(一)适切及适切性

“适切中的“适是“适当、恰好“切是“切合、符合。

我国学者张铁道认为,“适切性是指某事物与其所处环境中诸多因素的相关程度,通常表现为适当、恰当或适合、符合环境和环境中诸多要素需要等方面的特征。

适切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只有与所处的环境适切,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生物学上所讲的“适者生存。

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现象的教育,也存在适切性的问题。

“教育要适应社会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发展适宜性等论述和原则,均含有适切性的意蕴。

适切性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任何教育教学资源、任何教育教学方式等都要遵循适切性的原则。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或者课程形式或者教育教学的MOOC,理应遵循也必须遵循适切性的原则,关注其适切性问题。

(二)翻转课堂适切于国培的适切性分析

翻转课堂是适切国培学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集理论与实践,教师教授与师生互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员学习专业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1.翻转课堂是适切社会和国培学员需要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教师适应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篇6: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日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教师要能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本文将对创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篇7: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1.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目前部分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的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够性,致使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原本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逐渐对信息技术教学失去兴趣,并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灵,这样学生就不会配合教师教学,致使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1.2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书本的知识交给学生,而不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使得部分理解能力缓慢的同学,不能够充分的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教师却无法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创造了的发展。

1.3信息技术的教学条件较差,严重缺乏教学资源:

在有些偏远的农村,因为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从而致使学校不能及时的引进大量的计算机,在对微机教室的建设中,也受到资金的限制,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缺乏,学生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而且学生对计算机也不能足够的了解,因而,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教师也就不能够发挥着自身的教学水平。

篇8: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2.1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想能有效的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首先,学校就要及时引进足够的教学资源,购置新设备,只有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教师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对学校的整合过程中,要能调整教学时间,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各自的水平。其次,学校和教师要能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实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讲知识充分的讲授给学生,学生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有学校要开放微机教室,让教师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才能熟练的掌握学习信息技术技巧,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

2.2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也明确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趣味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而,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对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竞赛教学,只要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2.3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动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才能对信息技术产生情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教学内容,并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而且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后,学生就会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这样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进行学习,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

2.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成绩上,从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油缺乏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就不能有效的因材施教,也就无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因而,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信任教师,并能将自身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讲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够来接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对其全面的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时,教师要能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有效的引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并主动的参与道到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同时,教师就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有效的信息技术人才。

篇9: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最近自己身边居多事情貌似都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用”相关,学校电子双板的培训、学生的教育技术公共课以及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些选题都与有一定的联系。自己从事这多年的学科教学,不敢说学科研究!自己也深有感触。表达如下:

其一,信息技术是很重要,但不是必不可少,它与传统媒体技术的依存关系不是替代性的,而是拓展与补充。与诸多参与培训的教师的交流结果,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点就是:技术越发达,对人的束缚越多。在技术设备状态完好的情况下,技术对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教学这样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工作而言,自由度的限制就越多。传统纸质的与墨水的稳定性、随意性、通用性与操控性是信息技术近一段时间所无法替代的,在课堂教学中传统黑板与粉笔的利用亦是如此。

其二,借用马德四博士的一段话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张鹏校长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我们不禁要追问,活动之后,这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目标是否达到了?技术的使得是否具有教育内涵? 上文中的现象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比比皆是,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迷失了教学的本性,丢掉了教学的科学性与目标,因此,对于技术的应用,在培训技术操控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培训教学理念与思维,以及技术应用意识,因为思想态度是指导与促进行为合理、优化以及精力投入的前提。



篇10: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相关常识和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的关系

知道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其功能

了解计算机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各部分功能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计算机主要组成设备方面的实物、视频短片、图片等

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实物、视频短片、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① 播放一段关于烽火狼烟的视频。

② 提问:烽火狼烟告诉我们什么?

③ 接着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提问:同学们举手的动作传递着什么呢?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信息与我们的 学习和生活① 请同学们看书P1中的图1-1、图1-2、图1-3、图1-4

② 提问:每幅图能带给我们什么信息?

③ 评价学生看书

思考回答问题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里,信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信息的记录方式与计算机朋友① 请同学们看书P2了解信息记录方式的变化 ② 请同学们观看信息记录变化的一段视频短片

③ 提问:通过看书和观看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④ 评价① 学生通过看书和观看视频,了解信息记录方式的变化情况

② 学生回答问题,谈谈自己对信息记录方式变化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记录的相关知识

激趣,促使同学们想和计算机交朋友,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好朋友 计算机基本组成及其功能① 提问:请孩子们说说自己所见过的计算机的样子? ② 演示视频、图片、实物等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③ 请学生看书P4图1-9试着填图 ④ 提问:试着说说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⑤ 做游戏:《角色扮演》每4-5个孩子分别扮演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并相互讨论说说各自的作用①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描述自己所见过的计算机的情况

② 学生观看演示,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情况

③ 熟悉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功能

④ 学生回答问题

⑤学生参与游戏学生在自身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的相关知识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及功能知识的掌握

计算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计算机的许多知识,现在让我们大家自己来说一说,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做哪些事情?

①引导学生分类别回答题,从学习、应用、娱乐方面回答。评价

②视频或图片或实物演示计算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情况。

③计算机有那么多的用处,它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好朋友呢? 评价

④ 引出使用计算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⑤ 并用视频、图片或现场演示在计算机使用中的一些现象和表现。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倾听,思考

试着回答使用计算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学习计算机使用的注意事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知识,为学好计算机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通过谈自己的体会,然后通过现场表演、视频、图片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使用规则的深刻印象,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促进作用。

小结:

① 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②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倾听知识再现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1.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2.《水上飞机》课堂教学设计

3.中彩那天课堂教学设计

4.教学设计模板

5.通用教学设计模板

6.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7.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详解)

8.彩色的非洲课堂教学设计

9.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要素

10.课堂教学设计《老人与海鸥》

篇1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 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通过直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17-074-01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很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备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 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就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等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自学。在学生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未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有个别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碰到这样的学生,可以抓住时机请这些“高手”上来给大家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这些“高手”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哪些悟性差的同学进行学习。可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一、二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协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如: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关机总是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关而往往直接去按开机的按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高手”的作用,让这些“高手”去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三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这样几次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学会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就可以采用问题学习来解决。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 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让学生大胆尝试 尝试学习,就是突出让学生自己尝试,在训练中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有个突出的现象,学生都特别想自己动手,有的学生一进电脑室就打开电脑自己开始弄起来了。甚至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偷偷做的现象。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当学生碰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是提供一些启示和鼓励,让学生再次练习,直到最终掌握技能。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尽可能地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佳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体现出价值,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不断努力!

篇1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论文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吴景贵

信息技术教学的功能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还包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一、借助任务教学模式,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任务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仅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布置有效的任务,使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讲完“制作演示文稿”这一章节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完成了以下任务:

①新建一张幻灯片,使用标题幻灯片,输入内容“×××”,字体设置为楷体,加粗,60磅,副标题处输入“××”.

②插入版式为标题和两栏文本的'新幻灯片,标题内容为“××”在左栏中插入一张图片,图片格式为“尺寸高度为12厘米,水平距左上角9厘米,垂直距左上角5厘米”.

③插入空白幻灯片,插入艺术字“××”样式为三行二列,楷体,字号为60,细上弯弧。

④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演示文稿应用模板”.

……

当然,该文稿中所需要的文字内容都是给定的,在此不再详细介绍。()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注重小组交流合作,关注全体学生发展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受师生所喜欢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有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还能实现兵帮兵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讲完“制作基本动画”的基本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是,在分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我们采取的原则并不是强强联合,而是差异互补,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为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确保“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王秀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3(12)。

篇1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陆海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和必备技能。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

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①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②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③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④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五、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讲解英特网的优点,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总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篇1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如何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呢?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胜任这种动态探究性教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游戏入门,兴趣参与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也是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这一学情,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结合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指法练习时,一般学生会对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无味的,若教师直接讲解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学生不但会学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愿去学习,更不会主动去学习了。我在教学中就是用游戏介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游戏,分小组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这是就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准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

这时老师可以再讲解指法要领,我相信这时学生会学得很认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完成了指法练习,掌握了指法要领。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记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地讲解,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词而且要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验证其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基本技能,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在给同学介绍键盘时,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键他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针对双字符键的。还抓住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注意与DEL键的区别,这两上键的作用都是删除,而键是擦除光标前面的字符键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标后面的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法,我们就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也不自觉中学习了新知识。

三、自主学习,协作创新。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其带着兴趣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在渴望中学习到新知识中,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学生已能够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几个过程,即让学生在开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师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必须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翻阅教材,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最后用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逐渐会形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所要完成的一个教学任务了。

篇1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必修课的第一章的第二节,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分类,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和应用、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重点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并能正确分析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又比较杂,所以,不可能用一堂课把所有的知识都在课堂上细讲,所以,在课程安排上,重难点知识点在课堂上要投入较多时间进行讲解,其它的知识有的作为课外作业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学习,有的则一提就过。这样设计本课,从教学效果来看,能够较好的完成教材安排的内容,有详有略、有主有次的教学设计也可使学生减少学习负担,学习兴趣浓厚,不仅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兴趣合起来是本节课我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堂知识归纳中,我尽量让学生来总结,让学生来表现。

其次,我在教学中尽量用一些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一开始引入信息技术时,我用了一个手机求救的案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第三,在教学中我还用了一些起视频来解释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解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智能化与虚拟化中,我用了三个视频。其中两个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视频,还是一个是近来非常火的年度大片《20xx》中的电脑特技视频,这个视频很容易就让学生理解了虚拟现实。

第四,我还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辩论的环节,虽然由于学生开展这种活动的经验太少,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但学生积极性还是非常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由于不同班级学生水平不同,导致时间比较难以控制;又比如由于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比较满,所以在学生阅读、自学的地方还不够放得开。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进一步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