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压力太大 半数大学生要考研

花朵朵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花朵朵”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太大 半数大学生要考研(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毕业生就业压力太大 半数大学生要考研

毕业生就业压力太大 半数大学生要考研

由于就业压力太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愈加激烈,多数学生选择报考研培训班。

德州学院机电系大三的孙同学年前就报班,寒假后舍友们也陆续报了名。“没办法,想考研的大多都报班,我们如果不报就太没竞争力了。”

“班上23个学生,我知道的.就有14个人报了班。”服装工程系的郭同学说,他是德州市某考研培训机构的学校代理,今年的研究生培训报名从去年就开始了。

记者从德州市多家考研培训机构了解到,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报名,3月底的时候会陆续开一些基础课。

篇2: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摘要: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一行13人组建了温州大学“与我同行共访校友足迹”暑期社会实践考察队,走进温州乐清,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从点—线—面角度寻求相关信息。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短暂而又艰苦的15天暑期社会实践随着晚会幕布的缓缓落下而告了一个段落。在这段日子里,我们13人有过沮丧、有过流泪;但是我们相信,正如歌词中唱的一样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渡过那段黑暗的日子后,阳光会以最灿烂的姿态来迎接我们……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

“20xx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面对20xx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

据相关官方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但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仅占总人数的49.81%。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实践队决定走进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源地——温州乐清,走进当地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老总,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在1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企业,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我们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有正泰、德力西等大型企业,也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共收回了大约3000份有效问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我们从3000份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我们预先设计选项较高的薪水一项则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判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位学姐曾经这样说:最开始的时候希望自己的月薪有1500就满足了,500寄家里,500自己用,500存起来。

经过这几年在社会的摸索,对工资已经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行了。

三.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

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从中我们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但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四.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我们在温州做调查的局限性:在温州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五.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六.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七.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篇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

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

Graduates’ pressure in finding jobs

Nowadays,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 graduates complain that graduation does not equate to employment. They experience great difficulties finding satisfactory jobs. What i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four causes:

First, graduates lack experience. They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at school studying academic subjects and lack relevant job training. Only after graduation do they realize it’s hard to find jobs.

Second, competition among graduates grows more bitter and more bitter and bitter. The suppl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xceeds social demand. This results in a decreased chance for any individual graduate to find a job.

Third, some students don’t study hard. Some of them skip classes just because they have no interest in certain subjects. Some play computer games or pursue other interests. Some sleep in class or in the library. Then they leave the sheltered environment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to discover they don’t have adequate knowledge to apply for many positions, which makes them feel lost and frustrated.

Finally, some graduates are conceited. They lack experience but ask for a high salary, which is impractical.

So,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When they are in school, they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their time and put their heart into their studies. They can hold part-time jobs in their spare time to accumulate relevant work experience. They should take part in some social activities and provide themselves with special training, if possible. When they graduate and apply for jobs, they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than to their starting salar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ressure in Finding Jobs

About a decade ago, university students could find satisfactory and enviable jobs after their graduation. But now, things are different. Today's university students u

篇4: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的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达到近750万人。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就是,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毕业生们就业压力的根源在哪里?日前,某大型网站公布了2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快来看看吧~

图一:~年就业总趋势图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真正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在20。从年至2015年的就业压力总趋势中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就业压力呈波浪型,下降与上升逐年交替进行,只不过起伏的幅度不同罢了,并不是直线型的上升或者下降。因此,2015年虽然相较的`就业形势呈上升趋势,但仍在正常浮动范围内,更谈不上所谓的“史上最难“。

图二:~2015年毕业生毕业选择趋势图

图二的数据显示 ,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为历年来的主体人群。2015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考研”的人数较20有明显下降、选择“创业”的人数则有所增长。这些结果表明,高学历不再是求职者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往年的考研大军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分流到”直接就业“和”创业“这两大人群中去了,这也是导致今年毕业生就业压力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三:2015年毕业生期望月薪与压力关系图

如图三中曲线所示,毕业生的压力体验呈现出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换言之,过低的期望月薪反而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分析指出,这是因为对薪酬期望较高的毕业生往往能力较强,竞争压力较小。反之,各方面能力较弱的毕业生尽管对薪酬期望不高,但会因为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而在求职时较为被动,即便找到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

图四:2015年毕业生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关系图

从图四中可以看到,随着期望工作地点从直辖市到基层的乡镇,求职者的压力体验几乎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在大城市工作,毕业生无疑会面对更多的外在现实压力,诸如住房、交通、竞争、生活环境等。

但不选择大城市而去偏远的小城乃至乡镇工作的毕业生,表面上看会承受较轻的压力。事实上,他们的选择更多是出于回避在大城市工作的现实压力,他们也会因此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诸如担心个人职业发展、薪资报酬等。

图五:毕业生入职阶段与压力关系图

就图五所反映的数据来看,毕业生的入职阶段不同,压力体验也会有显著区别。往届毕业尚未入职的人,其压力体验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而应届毕业已经入职的人所体验到的压力最少,甚至少于在校的低年级学生。分析指出,这说明对于毕业生来说,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入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压力大小。

篇5: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下降明显 半数毕业生就业退居二线

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下降明显 半数毕业生就业退居二线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昨日由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20的就业压力值为18.17,已经接近于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时的最高点19.12。而北上广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点城市。

薪酬

预期月薪降低近千元

调查显示,今年的期望月薪集中分布在3000至5000元范围内。其中,专科生期望月薪3444元;本科生期望月薪为3494元;硕士生为4879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6000元。

比照去年,专科生的期望增加了500元,本科生与硕士生的期望薪金基本持平,而博士生的期望薪金下降1160元。

而从连续五年的调查数据来看,20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达到5537.5元,在降到4592.5元,今年进一步下降到3683.6元,降幅近千元,主要由于博士生期望值下降的'拉动。

地点

北上广不再热门

对于期望的工作地点,二线城市明显受热捧,46.9%的学生表示,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只有19.2%希望在直辖市工作。而从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看,二线城市成为求职者的首选,直辖市已沦为第三选择。同时,期望在二线城市工作的求职者,压力的情绪体验显著低于其他类别,这与逃离北上广的趋势也相符。

压力

就业压力反弹明显

对于就业压力的调查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17,而纵观连续五年的就业压力值,今年的就业压力反弹明显,分值不仅高于20的最低值16.93,而且逼近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时的最高值19.12,进一步印证了今年的“就业最难季”的说法。

选择

考研人群下降明显

面临毕业选择,多数被调查者选择直接就业。对比去年的数据,毕业选择直接就业的依然为主体人群,就业与创业的比例都较前一年度有明显上升。而选择考研的人群比例却较去年有明显下降,降幅近半。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表示,在调查中发现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是“被考研”现象。在行为层面,今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而在意愿层面,参与此次调查的求职者只有12%的人选择毕业后考研,内心意愿与现实行为相距甚远!

二是“心创业”现象。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而每年实际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人数的2%,两者相差十倍之多!绝大多数想创业的人最终没有创业。

篇6: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

经历了、的下行拐点后,一路上扬的考研报名人数在今年首次达到200万之上。由于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12月24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首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全国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与相比,报名人数增加了24万,增幅13%以上。

就业压力大是考研主要动机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多省市研究生报名人数激增,北京、江苏、辽宁等地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幅均超过20%。

《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报考北京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为28.9万人(不含推免生),比20增加18.9%。在京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106155人,较年增长20.8%。

此外,2017年,江西省考研报名人数达到52125人,比上年增加8143人,增长18.51%。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84460人,比2016年增加14200人,增幅为20.2%。其中,沈阳、大连、锦州等地区的考生人数已大幅度超过本地区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

中国教育在线针对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的调查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考研的人紧随其后,达31%。另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同时,超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工作薪酬的影响较大,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工作薪酬没有影响的只占4%。

国内知名高校持续受追捧

“既然是考研,大家肯定希望再往上走一走,报考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成为同学们的首选。”王悦婷选择了南京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而她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报考了北师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

中国教育在线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其中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猛增28.8%。南开大学的报考人数比去年增长11.58%。

此外,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报名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为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其中报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13395人,会计专业报名9369人,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报名7608人。

《报告》还显示,从到20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不含艺术学科)招生情况来看,工学招生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管理学、医学。其中,超半数学科招生规模逐年加大,仅有文学、哲学、历史学招生规模保持平稳甚至有所下降。

在职研究生规模增幅显著

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让在天津担任公务员的李真也加入了考研大军,“今年,政策调整了,考在职既不影响工作,还能拿‘双证’”。

今年9月,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12月1日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其学历学位证书由原来的只颁发学位证书(单证)改为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报告》指出,在职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这一政策调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2017年研究生报考热,多地非全日制报名人数占比超过10%。

《报告》指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较高。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非全日制招生1400人,全日制招生4000人,与全日制招生数量比例为1:2.9。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非全日制招生与全日制招生数量比例为1:3.4。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前不久发布的《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共有175所高校撤销了576个学位点。而增设学位点最多的学科为会计、法律、艺术、翻译、金融等专业,应用型学科居多。在新增学位点名单中,专业学位硕士点增长比重加大,占46%,反映出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报告》指出,在2017年部分地区专业硕士报名人数已超学术型硕士,其中报考北京招生单位专业型硕士占比52%,湖北省报名专业硕士占比54%,专业型研究生越来越受考生欢迎,这不仅从侧面验证目前多数考研学生更多考虑的是就业因素,也表明专业型硕士已得到社会认可。

篇7: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小

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小

9月以来,全国各大高校迎来新一轮校园招聘季。教育部规定,招聘企业最早可以进校园招聘的时间为11月20日,但用人单位却提前涌进各大高校校园。今年招聘企业无论是招聘人数还是薪资条件都令高校毕业生初感就业寒意。

某知名IT公司招聘工作人员称,受经济持续下滑影响,今年大部分公司招聘计划都较去年有所削减,甚至有部分公司已经进行裁员以度过经济低迷时期,所以2013届毕业生就业会受到一定影响。

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受到抑制,用工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中国2013届毕业生人数或再创新高,无形中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有专家认为,面对下半年和明年的经济形势,2013届大学生找工作应以务实态度选择自己的职业。

篇8:超半数毕业生选择留京就业

超半数毕业生选择留京就业

近日,全国20多所高校发布了首个就业质量报告,对各校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就业趋势等做出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其中,北京地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7所。报告显示,7所高校2013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已超过90%,且半数以上选择留京。

报告综述

7所高校就业率均超90%

去年年底,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编制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大学安排招生、设置专业、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报告的基本情况包括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底前完成首份报告。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有7所部属高校已经按照教育部要求,于2月底公布该报告。

报告显示,这7所部属学校2013年毕业生本科生就业率均已超过90%。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就业率最高。截至去年10月底,其本科生就业率达99.81%,其中,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率更是高达100%。2013年本科生就业率最低的北京林业大学,截至去年9月1日,也已达到93.37%。

半数以上毕业生首选留京

记者发现,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尚未公布就业单位分布外,有5所高校的就业报告显示,就业毕业生半数以上选择留京。北大2013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北京单位的比例更达到71.79%。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显示,有77%的毕业生首选在京就业,最终,有56.78%的实现在京就业。

北京大学公布的报告显示,该校包括医学部在内2013年共毕业学生9071人,总体就业率为97.44%。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88%。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大公布的签就业协议就业的4454名学生中,有约3374名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就业,比例高达75.75%,其中,选择在京工作的有2770人,比例高达62.19%。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介绍,清华2013届毕业生留京比例为53.7%,但这不包括定向委培生,如果将定向委培生计算在内,留京就业比例应为49.6%。

熊义志表示,随着国家政策指向倾斜、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引导工作的跟进,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工作。2003年,学校毕业生留京就业率超过70%,而2013年,学校毕业生京外就业比例从不足30%提高到了50%多。

多数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

在毕业去向方面,多数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清华本科毕业生中,签三方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所占比例,加起来仅为16.4%,最多的是在国内读研,足有54.4%,其次是留学,占到27.3%;北大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也不低,达到69.0%,人大本科生深造率则是60.33%,北师大本科非免费师范生相应比例为57%以上;不过,中国传媒大学本科、二学位毕业生主要以找工作为主,占到57.5%;对外经贸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多元,就业和在国内外深造基本各占一半。

从就业单位分布来看,就业的清华毕业生中,有43.8%的投奔国有企业,而去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仅有12%。北大本科毕业生更倾向于事业单位,而硕士毕业生则青睐国有企业,有超过两成的北大硕士选择在金融、保险等相对高收入的行业领域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显示,2013届毕业生去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占到77.5%。其中,国有企业签约率为35.35%,在各种就业单位中居首。

专家点评

应由第三方统计发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相对于此前高校只统计公布就业率数据来说,统计并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是一种进步,因为就业率数据只能反映学生就业的量,但却无法反映就业的质。

不过熊丙奇认为,统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首先需要弄清楚以何时为统计时间节点。近年来的就业率数据统计,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很重视初次就业率,即截至当年6月30日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这导致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不惜压缩教育时间,让学生去实习、跑就业市场。后来,教育部门提出要统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但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也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就业质量,从就业质量看,适合统计发布中长期就业质量。

熊丙奇分析,我国高校发布的就业率,一直遭遇质疑,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就业率直接影响专业的生死,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控制招生规模,这无疑直接影响这一专业教师的饭碗,而为了保住饭碗,就出现了就业率弄虚作假、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丑闻不时发生。

熊丙奇认为,从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公信力出发,应该采取第三方统计发布的新机制。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对高等教育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由第三方统计高校办学情况并进行发布,是实行专业评价的积极尝试。

相关专题 太大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