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数学课的反思

timegoes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timegoeso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一节数学课的反思(共1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一节数学课的反思

一节数学课的反思

一节数学课的反思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张利亚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74-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内,上课变成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讲,学生听,采用“满堂灌”的教法,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理念下的教学,更不可能完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最重要的课题。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原先的一些教学行为不断地在我面前浮现,促使我去回味、去反思,使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的课,内容是《不等式证明》习题课。

其中一个环节是回顾了这一节的一道课本例题,想对课本的这个典型例题加以解题深化,让学生用多角度的分析来解决问题,扩展思维空间,丰富解题策略,但我觉得这堂课值得去商讨及反思。

题:已知a,b,m 都是正数,并且a a/b师:前一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来证明这个不等式的?

生:(异口同声)用比较法、综合法或分析法。

师:对,这三种证明方法是不等式证明的最基本方法。

大家动脑筋再想想,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来加以证明吗?

学生陷入的沉思(时间在慢慢地流失,学生无人应答)师:(教师有些急躁)如果我们把求证的不等式看成是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你们又会有什么想法呢?可以利用什么来证明……

生:(过了一会儿,听见教室里有位同学细声细语)应该可以用单调性来证明。

师:(教师如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似的,如释重负)对,我们可以构造函数,用高一学过的函数的单调性来证明,下面我们具体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它……

在教师事先的安排下,陆续采用放缩法、增量法方法来证明,教师看了看时间发现一堂课马上接近尾声,正准备让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另一种证法的时候,此时有个学生举起手,示意发言。

生:老师,我们以前学过定比分点知识,我想用它也能证明。

师:(对突来的想法,喜出望外)用定比分点可以证明吗?

定比分点至少要知道点的坐标,能行吗?由于时间问题,你可以在课后再去思考整理一下。我们大家接下来看看下面一种证法,非常巧妙……

教师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这个学生一脸无奈地低着头,再无心听老师讲课,看似有点委屈。

随着铃响,教师在这样一堂例题讲解分析下宣告结束了,而带给学生的`到底有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针对这个课本例题的深化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是值得反思的。

失误一、缺乏创设情境,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从而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个课本例题,在教材中很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在教学中首先我们不能就题论题,用比较法证明并不困难,然而仅仅讲证明,不能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为此要学生在生活中能寻找原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教师适当引导,创设如下情境:建筑学上规定,房间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与房间地面的面积之比,使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采光度越大,说明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增加同样的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后,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尝试,找到问题隐含的数学模型:若窗户面积为a ,地面面积为b ,且a < b ,设共同增加的面积为m ,问题即转化为比较(a+m)/(b+m)与a/b 的大小问题,这样有了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失误二、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教师缺乏引导启发

《新课程标准》要求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长的过程,这种构建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上面的教学情境中,对运用函数单调性这一方法来证明不等式,几乎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启发,或是太空洞,没有把原有的知识作为支撑点,让学生通过联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而才会出现学生“启而不发”,教师“自问自答”的场面。虽然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得出了用“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方法,并非学生积极思考的所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激发,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这种证明方法的巧妙性。

失误三、扼杀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而不是扼杀、摧残。在上面例题教学情景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上的主要时间都拿来讲解题目,少了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即使让学生思考,也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自己安排好的设计轨道上来,面对学生中途的提问,却加以搪塞、阻止或当场否定,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严重的挫伤,扼杀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对那位同学用定比分点的知识去证明这个不等式,我起初也感到惘然,课后从他的解答来看,的确是一种非常具有想象力而且巧妙的证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证明过程:

我在为这位同学的证法拍案叫绝的时候,也为这位老师错过这个展示绝妙证法的机会而感到惋惜。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并且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教学习惯。因此这个问题一旦提出,教师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契机,立刻紧紧抓住它,在其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完善。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能否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教师一个例题的分析讲解,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一种现象: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说明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新的理念,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阴影,使自己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创新者。

篇2:好一节数学课的反思

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大数目的认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这样一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篇3:一节数学课作文

一节数学课作文

初三开学的第一天,穿过嘈杂的楼道,抬头看到数学教室的门牌号,一迈步进去,叽叽喳喳的声音留在背后,教室里一片寂静。

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大家都不说话,低着头,要么看数学书,要么写作业,没有一个人出一点动静。坐在教室前面严肃的男老师,身穿洁白的衬衣,没有一丝褶皱的黑西裤,油光锃亮可以照得见人影的皮鞋,梳得整齐得一丝不苟的头发,对,他在工作。

上课铃响了,老师起身关上门,首先是简洁的'、每个老师都说的开场白。然后打开大屏幕,告诉我们作业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两个大单线本,甲、乙轮流用,”我们互相用眼神悄悄交流了一下,开始默默记下来,“每次作业,都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作业,先改错,再写作业。”老师的音量并不高,可是偌大的教室里,静得没有一丝声音,这帮可怜的孩子和我一样,都被这面面俱到的要求惊倒了……

开始讲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做例题,题目很难,我怎么也下不了手。老师在我们旁边转来转去,时不时低下头来问几个问题,洁白的衬衫,一丝不苟的头发,锃亮的皮鞋,咚咚的脚步声仿佛一个个重锤,重重敲在我的心上。天气已是初秋,汗却止不住地流,听到窗外的鸟叫声,却始终不敢抬头。一分,一秒……

他健步走上讲台,讲题了,教室里依然安静无比,只听得粉笔在黑板上“沙沙”的声音。“大家思考一下,这道题的切入角度主要需要哪几种数学思维?”空气凝滞,齐刷刷地低头。终于有不要命的站了起来,对话,表达,冷静,明了……似乎,一阵清冷的风吹过,我混沌的大脑变得逐步清晰,那种沉重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之间消失了。抬起头,阳光透过玻璃窗播撒在老师的身上,神秘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再去上课,依然是严厉的要求,依然是咚咚的脚步声,依然时不时的过来询问,依然依然安静得连喘气声都可以听得见,依然是清晰的讲解……只是,我们都不再忐忑,一切都变得再自然不过。

看,数学老师今天又穿了白衬衣。

篇4:作文 一节数学课

作文 一节数学课

在我们30班,课堂是活跃的。但在一节课40分钟里,不仅涌现出一位位优秀人才,也存在着一个个课堂捣蛋鬼。不信?我为你们介绍介绍他们吧!

“教棍”老师

田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大概四十岁内外罢,体型中等,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柔情似水的眼神从他那温柔的眼镜流露出来。“教棍”老师?他会打学生吗?不!教棍是他上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总是拿着一根教棍在黑板上演示指导。这节课他要讲“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他在黑板上平手画了几个多边形,太标准了,可见他的画图水平有多高。他细心地为我们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不小心说错了一个词(普通话不太标准造成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他也笑着说:“这是数学课,我普通话说的不好,多理解理解。”先生问:“杨泽源,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发多少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几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又等于多少?”刚一说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先生大声说:“我让杨泽源回答,其他人不要多嘴!”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杨同学不慌不忙的回答了问题,先生又接着讲公式,小组讨论时,他开出条件:“待会儿我抽到哪位同学,如果没有回答,哪一组就扫地啊!”(扫地是先生的招数)于是,大家都激烈的讨论起来。而先生呢?四处巡逻,助一些小组一臂之力。呵,不管走到哪儿,那根教棍都是他的好伙伴啊!他在抽问小组时,总是死缠烂打,除非山穷水尽,他才肯放手。下课啦,他布置完作业,才放下他那根心爱的教棍,抱着书本,笑呵呵的走向办公室。

举手达人

一周创四十次举手佳绩的李国鑫同学,当然也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数学课也是挣机会的好彩头啊!别看他小小的个儿,脑子可灵活了,刚一提问,就高高的举起他的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黑板,机灵的.耳朵认真听着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老师的问题来了,他立即举手,但老师没有抽他,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叹息。第二个问题时,他再一次举手,但还是未抽中。小组讨论时,我看见他细心地为小组内的同学讲解(他坐在我的前面,所以我比较清楚)老师让小组汇报时,他还是举着手,并真诚的望着老师,这一次,老师终于抽中了他,他也汇报着小组的成果。他的坚持不懈真让我佩服,我们是应该向他看齐哦,学习他的品质哟!不知为什么?他回答问题时,身体总是颤抖着,我好几次笑着问他:“为什么回答问题时身体要抖呢?”他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回答我。还有,他回答问题时,眼睛不觉就会眯成一条缝,从中射出墨一样的黑光。总之,在这节数学课上甚至所有课上,一定会有他回答问题的身影,他的积极有时也带动了我,我心想:也许只有李国鑫同学才能配得上“举手达人”着个称号吧。

起哄高手

不起哄觉不罢休的童瞳同学,是我们班出了名的起哄高手。除了语文课,每节课都能听见他起哄的声音。他的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白的,四肢很灵活,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捣蛋鬼。他虽然上课举手也挺积极,但是总喜欢钻空子,找茬。就说这节数学课吧,这小子又不安分了。老师的问题:还有哪种办法能证明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呢?”“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田老师笑着说:“你怎么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呢?要证明!”他对着老师叫到:“老师,这是公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田老师皱了皱眉,说:“我没学过,我不知道!”童瞳同学又来一句:“田老师一句不知道就把我们打击惨了。”后来一直在嘀咕嘀咕,害的我课都没上好,唉!苦恼!别的小组汇报时,他又在那起哄“扫地!扫地!”他的喊声带动了全班,一些人野跟着起哄,让讲的同学都没办法讲下去了。田老师招呼到:“谁在吼,就跟着他们扫地啊!”童瞳就立马停歇一会儿。作为一名小组长,我也经常转过头去提醒他,可他的回答却是:“又不是我一个人在起哄!”天啊,把我气得够呛。现在,我已经对他无可奈何了,我一定采取“法律”(班规)来制裁他!

以上就是我们班三个代表性人物。异界数学课下来,太多太多的人物形象深深刻画在我心上。总的来说,我们班也是卧虎藏龙。我坚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让那些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耶!

重庆铜梁县重庆市铜梁巴川中学校初二:暖暖30

篇5:一节数学课作文

今天是星期五,我非常高兴,你知道为什么高兴吗?告诉你吧,因为今天,我在我爸爸的学校——嘉绿苑小学上一节数学课,老师说是全省的一节数学公开课,而且有两百多名教师、专家来这里听课。

快上课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了多媒体教室。呀!这里的人可真多啊,大概有二十多排座位,每排也总有几十个座位,里面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在会场的最后挂着一条大红的横幅,上面写着:“草根本色,同课异构,协同教研”十二个大字。

清脆的铃声响了,赵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接着赵老师出示出了几张图片,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把这一道题读一下。”我们每一个同学都非常认真地读一遍。等我们读完了,赵老师马上提了个问题:“售货员阿姨说一只火腿肠需要5.98元,请问一只火腿肠要几元几角几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顿时,同学们“叽哩呱啦”地讨论开了。我第一个举起手来,胸有成竹地说:“一只火腿肠要5元9角8分!”赵老师竖起大拇指夸奖了我。

课中,我们不断地抢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很高兴……

时间过得很快,快到下课时,赵老师又放映了一段影片——“小数的历史”。看完片子,老师问:“你们有什么感想?”“我觉得非常快乐,我了解了小数的知识!”我情不自禁地说。

下课后,我对我第一次同堂上课的同学们说:“我是第一次上这样的课,有这么多的老师在听课,我很高兴!我真想马上到这里来,这节课一定会让我很难忘的!”

篇6:一节数学课作文

我一直喜欢着很多学科,如语文、英语、体育、微机,其中也有数学。我喜欢数学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十分有趣。不信?我马上就给你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一天上午,我们的数学易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了,他对同学们说:“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对称,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22页上的图片,看看它们是否对称?”老师刚说完,我便飞快地把书翻到了22页,看到了那些好看的图案,并且马上判断它们都是对称的。

当同学们都判断出这些图案对称时,易老师又发话了:“很好,但是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得到的吗?它们是通过将基本图形进行平移或旋转得到的。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下怎样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一些图案呢?”

这时,我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并且和老师讲解的完全一致,太有意思了,看上去那么复杂的图案原来是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呀。

大家讨论了一会儿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呢?一听到这个问题,我们大家立刻活跃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说:“旋转点”,“旋转角度!……最后,老师帮我们总结了出来。

老师讲完基本内容以后,我们又做了几道很有意思的题,突然,下课铃响了,怎么这么快,可我还沉浸在”平移和旋转“的乐趣当中呢!

这堂数学课让我更加喜欢了数学。

篇7: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备课是为了很好地上课,上课的目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思的问题。备课中我们常把教学目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课堂形式、结构、内容等各环节做一番精心设计,而往往忽视备课中的备学生。今天我想针对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即了解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知识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现在我们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一节课直接体现出来的问题就是:

1、设计的问题是否是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以前在讲《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内容时,自我感觉设计的内容比较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举出很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如:栽树先栽两棵树,就可以确定这一行的位置;班级摆桌子,前后各摆正一个,中间的桌子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了;木匠师傅用墨斗打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会在墙的两头分别固定两枚钉子,然后在钉子之间拉一条绳子,定出一条直的参照线,这样砌出的墙就是直的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问: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实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出这句话我就后悔,这个问题,问的太随意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就拿在座的不是数学老师的,要回答的比较规范都很难。学生的表现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任何反映。接下来的时间过得很慢,课堂内仿佛都能够听到师生间平静的呼吸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象到的,还好有几个事先看书的,把答案说出来了。上完课时,在反思这节课时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我还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问题他们消化得了,什么问题他们消化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课前备课时,对于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认真深入的思考,导致问出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做答的,严重点说就是,你说的话学生根本都听不懂,你还讲什么课。所以,我们不要总拿我们的眼光去看学生,这个你应该会,那个你应该行,实际呢,学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出色。我再备课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状况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回答出来?

2、备课时还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列举了一些乘积中间有“0”的情况。提问: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乘积中会出现“0”?当时,一个中等的学生举手了,我很高兴的让他来说,但他说了半天只说出了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就一定有“0”。我当时想:黑板上都写出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说不完整。于是我不高兴地不加评价地让他坐下了。

课后,我突然觉得我又一次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会不会伤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经过这么一次,他以后上课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吗?而且对于他的学习水平来说,能说出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得到的应该是表扬而不是冷落。

通过这一次教训,在设计问题时,我总是把问题设计出三等,第一等稍难,给程度好的学生准备,第二等难度适当,是给程度中等的学生准备,还有第三等就是简单的,给学习水平差的学生。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努力去换取更好的成绩。

二、备课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难啃的“硬骨头”。孔子都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将一些看似枯燥无奇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去教学,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所以在备一节课时,我总会想一想哪个点是这节课的兴奋点,怎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什么时候应该兴奋一下,当然一节课学生不可能都持续兴奋,我认为分三个点来引导学生兴趣。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实际生活出发,把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数学走进了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解决了数学知识,使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例如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创设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的情境(小蚂蚁和大青虫作战),让学生欣赏,自主提出自己想解决的各类数学问题。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向小蚂蚁那样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明白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使教师的教真正围绕学生的一切展开。再把例3(乐队有5人,唱歌的有9人,一共有几人?)及“做一做”的题目(一共有多少个南瓜?)改为模拟应用,放手让学生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小组间可互相交流想法),获得“用数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练习本身是枯躁乏味的,加之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比较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1)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活动。如:“找朋友”、“用手势表示判断结果”、“寻宝闯关”等。

(2)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练习。我上学期练习的形式大多数是小组竞赛。将全班同学分四个小组,每天练习在配备上总是设计成四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每天的成绩由课代表记录,加上平时测试成绩,月考成绩综合评价两个班每个小组的成绩,并根据成绩给予一定的奖罚。这样不仅会使学生课堂上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课后也有竞争的意识,存在着一股拼劲,在小组竞争中进步,在两个班的竞争中进步。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 要在课前备学生,课上察颜观色,因材施教,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

篇8:一节出乎意料的数学课

一节出乎意料的数学课

二年级数学书39页有这样一道题:跳绳的有27人,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8人,拍球的有9人,跳皮筋的比跳绳的少8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道题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联系,综合性强,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计算是有困难的,我担心程度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多,也担心程度差的学生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如果这样,设计的这道练习题就起不到应有的的作用了。

怀着试一试的心情上课了,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第四单元加和减,前几题处理的非常顺利,到这一题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已经不集中了,坐的也没有刚上课时端了。我心想,学生这种状态处理这道题怎么行呢?要组织一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我故意大声说:“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比赛。”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看着我,好像在问:“什么比赛?”我笑了笑,接着说:“请大家做端正,老师要宣布比赛规则,老师这儿有一题,大家请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老师把大家分为四组,提对一个问题,给你组加十分,最后那一组得分多,就是第一名。明白了吗?”学生兴趣较浓,积极性非常高,跃跃欲试,已经有点等不及了。我说:“好,现在开始。”

“跳绳的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跳绳的比拍球得多多少人?”

“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跳皮筋的有多少人?”

“跳绳、拍球、踢毽子和跳皮筋的一共有多少人?”

“跳皮筋的有多少人?”

“拍球的在添几人和跳绳的一样多?”

“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多少人?”

“拍球的和跳皮筋的一共有多少人?”

……

学生们争先恐后,思维非常活跃,看着学生们的表现,我知道我的担心有点多余了。孩子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就连平时不太喜欢发言的孩子都被这种氛围感染了,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想表现自己。

下课铃声响了,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意犹未尽的小,我也有点不忍心打断他们,但是没有办法,不能影响到下一节课。这时,我说:“这节课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下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交流,也可以把你的问题过来告诉老师,好,下课。”我话音刚落,就听到下面“老师,老师……”叫开了。我马上就被一个个孩子们包围了。孩子们在我跟前七嘴八舌又说开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激动的,急于表现的小脸,我感到非常欣慰。

是的,孩子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老师给孩子们提供创造的舞台,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信学生,他们会创造奇迹。

篇9:一节数学课的启迪

他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等。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他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他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平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我真切地感到:这不是装饰门面的造作,这是一种爱护学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他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分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他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环节,他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自所想象的“平均分”。引出分数后,他问学生:用数字表示和用画、折纸表示哪个简便?你同意用数字来表示就把你的画和贴纸擦掉或拿掉,不同意可以保留。有一位小朋友不愿擦他画的“D”(表示1/2),杜老师便用方框圈起来。接着,他启发学生说更多更大的分数。刚才保留自己画的同学说了一个“百分之一”,老师让他上讲台画出这个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了几分钟,跑来告诉老师:太难了,画不出来。“那咱用分数表示该怎么写?”孩子写出了“1/100”。经过实践,这个学生自愿又心悦诚服地擦掉了自己的画图。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那是在点拨孩子实践、比较、认知,比一遍又一遍地讲术语名词,效果好得多。这就体现了杜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篇10:一节数学课作文250字

今天上数学课,老师教我们学周长。

老师先让同学们随便在纸上画一个图形,再用尺子量一量。这时,有一位同学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那圆形应该怎么量?”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谁知道圆形应该怎么量?请举手回答。”有好几个同学都举起手来了。我也在心里想:有什么办法能量出圆的周长呢?正想着,老师叫了王雨欣同学回答,王雨欣说:“用绳子围着圆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所用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她说完之后,教室里一阵掌声,我们都很佩服她。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又拿了一根绳子,小心翼翼地围着这个圆,围好了,老师量了量绳子,大约20厘米。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就响了,这节课我们既动手又动脑,弄懂了什么是周长,还学会了怎么量周长。

篇11:一节数学课作文250字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安静的走回教室,这节是我喜欢的数学课。数学老师刚走进教室,就叫我们拿出《同步》,订正答案。起初,我上的津津有味,可后来,我发现,我有题没做!同桌当即告诉了老师,我不禁打了个冷战。数学老师的目光顷刻间由慈祥变得严厉起来,死死的盯着我。“没做的都站起来!”数学老师好像刚吃过辣椒一样,朝我们大吼。“哗”的一下,连带着我,五六个同学站了起来。“没做的`下午放学不许走,补完了再走!”数学老师厉声对我们说。在讲题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是哪次作业?我不会不写吧?想着想着,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而老师好像没发生这件事似的,继续以平常的心态讲题。

后来,我想了想,老师其实也是为我好的,只是想给我长个教训,以后不犯这种错误罢了。就是这么一节数学课,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篇12:一节数学课作文250字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平常,我们总是既严肃,又认真地听着软老师的话上了40分钟课,这次,我们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上了一节数学课。

这节课,老师的心情非常好,我们上课也认真听讲,老师讲的很有趣,有说有笑,全班同学都融入了快乐的气氛当中,我们积极回答问题,最后,软老师说:“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很快就学会了!”我听了这句话,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

突然,下课铃响了,就代表这节有趣的数学课上完了,但这节课我的收获还不小哩!真希望每天的数学课都能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上40分钟!

篇13:一节难忘的数学课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让我难忘的数学课。

上课铃声响起,数学老师阔步走进教室。当老师宣布我们这节课复习的内容《万以内的减法》时,几个“小淘气”竟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得意地炫耀自己早已胸有成竹。曹老师却好像并没有听到似的,仍微笑着板书课题。

忽然,老师一个转身,黑板上竟多出了几个二年级学过的减法,像‘97-79=’、‘82-28=’等。几个“小淘气”更是争先恐后的说结果。这时,老师却说:“你们也给我出几个这种类型的,我们比比看谁算得快还准。”结果,几个“淘气包”傻眼了。老师做了12道,我们却仅完成4道。“天!……”,几个“小淘气”挠着头露出一副不服而又惊奇的表情。

只见,曹老师语重心长的说:“看似简单的问题里有时也会有着很‘美’的奥妙呀,不踏实浮躁的人往往看到的只是表面!……关于数学课的作文(5篇)关于数学课的作文(5篇)。”随着曹老师的讲解完毕,几个小淘气个个都露出敬佩而又新奇的神色。“啊,原来是这样呀!像‘97-79=’、‘82-28=’这样的前面和后面的数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的减法,居然可以这样计算呢!用十位上的数字减去个位上的数字,得数乘以9就得到了这个减法的结果,即97-79=(9-7)×9=2×9=18。太奇妙了,太奇妙了。”几个“小淘气”大声喊道。

接下来,几个“小淘气”的‘小鬼脸’悄然而退,整节课大家和老师都配合得很默契。直到铃声响起我们都仍陶醉其中,似乎都不想离开教室。

这堂课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任何看来简单的问题都不容忽视,有时里边真的就有着很深的道理。

篇14:一节难忘的数学课

“啦啦啦啦!”美妙的铃声又再次响起,操场上的孩子们匆匆忙忙返回教室,我们五年级一班的同学也不例外。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我一看老师那笑咪咪的样子,就知道又有好事了。“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异分母加减法。”说完,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几个字。“请同学们翻开61页……”“老师。”是我们班的栾凯同学“能不能再讲一下,我还没听懂。”“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道题。七分之五和五分之三那个大?”刘文凯同学飞快举起手来。“好,刘文凯请回答。”“七分之五大。”“为什么?”“因为通分后,七分之五是三十五分之二十五。而五分之三通分后是三十五分之二十一关于数学课的作文(5篇)作文。”“很好,请坐。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吧?”“好!”同学们都很赞成。“我们玩击鼓传花吧!我来敲,花传到谁那里,谁就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哒哒哒哒哒哒哒哒。”“老师在马永豪那里!”“马永豪,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二哪个大?”“恩,”马永豪稍想了一下“四分之二大!”“很好!”“哒哒哒哒哒哒哒哒。”“老师,是郭智凯”。“郭智凯,十二分之七和二十五分之十四哪个大?”“十二分之七大。”“好!”“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啦啦啦啦”“讨厌”的下课铃偏偏这时候响起。“下课!”“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老师,您就像春雨,滋润着我们这些种子。老师,您就像园丁,修理着我们这些树苗。我爱我的老师。

篇15:如何评价一节小学数学课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

(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一.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

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哪里找、怎么学、有什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实验表明,改变教学评价对象,能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出了备课、上课的一种新模式。更能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为:

五、教师活动

1.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3.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

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5.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六、学生活动

(一)自主性学习状态

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二)合作性学习状态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三)创造性学习状态

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篇16:一节数学课小学生作文

今天,是一个什么日子呢?是建军节吗、是愚人节、是教师节、是儿童节……哈哈你猜不出来吧。其实,今天就是谢老师回来的日子,难道你不知道吗?“铃铃铃、铃铃铃”上课的铃声已经打响了,现在是第二节课,也是数学课,我们马上做好数学课前准备,还有人在黑板上写了“欢迎谢老师回来”这几个大字,这时我想:如果谢老师来了时,是什么的.场面呢?

不一会,谢老师在门口里站着。忽然,大家都发出了掌声,然后,就开始上课了。谢老师说:“我们好久不见了。”有一个人说:“一年不见了。”全班都发出哈哈的笑声。谢老师又说:“谁坐好了,我就派糖给他吃。”这时全班都坐好来了。这次,谢老师讲正事了:“我离开的这几个星期,你们学的怎么样。”结果一大群人在争着举手,一个、两个、三个……结果很多人都得到了一颗糖,包括我。

今天真好。

相关专题 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