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代王夫人作》文天祥

吃过牙膏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吃过牙膏”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江红 代王夫人作》文天祥(共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满江红代王夫人作》文天祥

作者: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

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

铜驼恨,那堪说。

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风。

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赏析】

刘熙载在《 艺概 》中评价文天祥词 :“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 。“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 ,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 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 ,即《雨霖铃》曲 ,“听行宫 ”两句 ,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 , 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 “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 ,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 、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曾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十分渊博,对经史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医药、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他还有买书的嗜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文仪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读书补世的志向,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拓展阅读:文天祥誓不投降故事

文天祥,字履善,赐字宋瑞,号文山,“信国公”是文天祥的封号。文天祥为吉州(今吉安)人,从小爱读忠臣烈士传记,立下精忠报国志向。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以“天法不息”之对策高中状元。然因父病逝,回家守丧三年。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兼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后历任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赣州知府等职。

“零丁洋”是伶仃洋的古称,是珠江流出虎门的喇叭形河口湾,其范围北起虎门、赤湾,南至香港及万山群岛以北的海面。明万历刻本《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中注记零丁洋为“伶仃洋”。“零丁洋”因洋中有座“零丁山”而得名,清康熙《新安县志》卷一舆图志记载:“零丁山,其下即零丁洋也。”卷三地理志又载:“零丁山,在赤湾前海中,文天祥诗云:‘零丁洋里叹零丁。’即此。”零丁山今为南山区内伶仃岛。

1275年,元军大肆南侵,建康(今南京)失陷,文天祥义愤填膺倾家资筹军费,组织上万义军,入卫临安(今杭州)御敌。可朝廷姑息求和,元军攻克常州,临安门户独松关失守,朝廷慌乱。文天祥请求皇上把三宫人员转移海上,由他率众背水一战。右丞相陈宜中反对,暗中和皇太后派人向元军送上囯玺屈膝称臣。文天祥临危受命枢密使,不久升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押。

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经镇江逃脱出来。流亡到通州(今南通),由海路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汇合抗元。文天祥在福州听说益王还未立为皇帝,便和张、陆等臣上表劝进,拥立10岁的益王赵昰为端宗帝。

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兵进占汀州,文天祥移师漳州,三月,移屯广东梅州,巧遇四处漂泊的母亲和亲人,惊悉长女和幼女前一年在河源病死。大敌当前,他难顾个人痛苦,含泪收复吉州等州县多处。他坐镇兴国指挥攻打赣州时,张镇孙、张世杰分别拿下了广州和潮州。一时形势有利,无奈元军重兵压向兴国文天祥大本营。文天祥部难敌,其妻儿被俘虏并被押往北京,两个儿子死在路上。

文天祥率部属退守循州(今广东龙川),1278年三月进驻丽江浦(今广东海丰)。八月,朝廷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此时军中流行瘟疫,死数百人,文母和他仅存的儿子均因染疫而殁。至此,文天祥身边已无一位亲人。元军由张弘范为元帅、李恒为副帅分水陆两路围剿崖山宋朝廷和文天祥部。十二月,文天祥部转战海丰五坡岭,被元兵包围,文部将士大都战死,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被俘后,在张弘范跟前拒不下拜。元军走海路把文押去崖山前线。1279年正月初九这一天,文天祥被押解的战船途经新安县官富场(今香港九龙),在波涛起伏的零丁洋上,张弘范要他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厉声道:“我救不了父母,难道还教唆人背叛父母吗?”遂长啸一声,在招降纸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天后,元军向崖山宋帝行营发起总攻。宋朝终因孤军无援,陆秀夫被逼抱着小皇帝纵身跳海,17万官兵战至殉国。一代王朝,就此葬身海底,悲壮惨烈之情,惊天地泣鬼神。文天祥见状失声恸哭,泣极成诗:“惟有孤臣雨泪重,冥冥不敢向人啼。”

张弘范原意让文天祥目睹血战,借以劝降,不料他心如铁石。战事稍结束,只好把他随师押去广州。从崖山水路至广州,必经零丁洋。这就是文天祥第二次过零丁洋,其时为宋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三日。此刻,他再次胸涌《南海》一诗表心迹:“……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抵穗后,张弘范仍心存幻想,规劝文:“宋已灭亡,丞相忠孝也尽到了,如能改事当朝,仍可任宰相。”文流泪答道:“国亡不能救,身为大臣死有余辜,岂敢叛国贪婪富贵?”张弘范顿生敬意,不再劝降,令人押往大都。

文天祥北解途中绝食8天,未死。在大都被囚押3年多,历尽利诱、酷刑,威武不屈;忽必烈亲自劝降,许宰相官位,他毫不为动。于1282年十二月九日在柴市被害,英年47岁。

文天祥义胆忠心,二过伶仃洋浩气凛然的英雄气概,让深圳人民世代无比崇敬和怀念。

篇2:满江红·代王夫人原文及鉴赏

满江红·代王夫人原文及鉴赏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译文

①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途中驿馆壁题《满江红》传诵中原,文天祥不满意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清惠口气代作一首。

②姚黄:名贵的牡丹。

③仙人:即金铜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④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⑤铜驼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宫门前的铜驼埋在荆棘里,象征着亡国。

⑥嚼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⑦铜雀:曹操所建台名。

赏析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王夫人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篇3:《满江红 代王夫人作》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②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③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④,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⑤,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⑥。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⑦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释】

①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途中驿馆壁题《满江红》传诵中原,文天祥不满意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清惠口气代作一首。

②姚黄:名贵的牡丹。

③仙人:即金铜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④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⑤铜驼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宫门前的铜驼埋在荆棘里,象征着亡国。

⑥嚼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⑦铜雀:曹操所建台名。

【词牌介绍】

满江红,此调唐人名《上江虹》,以后改今名。《词谱》以柳永“暮雨初秋”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本调尚有异名作《念良游》、《伤春曲》。

【赏析】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王夫人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拓展阅读:文天祥的诗

文天祥的前期诗歌多为平淡的士大夫之作,内容以山水风光、应酬往来为主。他前期诗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退居文山时写作的一些山水自然诗,写得清新明丽,淡雅玲珑,颇有意境,抒发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徜徉于山水间的乐趣。但其中也有部分诗歌借景抒情,抒发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看做是文天祥日后爱国诗词的情感铺垫。

文天祥的中后期诗歌逐渐转为爱国诗歌创作。从《指南录》开始,文天祥诗词进入了自传式的史诗时代,文天祥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相结合,跳出了咏怀诗、咏史诗的桎梏,以史诗般的形式,在书写当代和个人的斗争历史中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指南录》分四卷,第一卷从“自吴门被命入卫”起,至《使北》止,主要写单骑入元营的斗争情况。第二卷从《杜架阁》起,到《沈顾家》止,主要写从临安到镇江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三卷从《脱京口》起,到《哭金路分应》止,主要写在江北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第四卷从《怀杨通州》起,到《自叹》止,主要写的是南归途中和南剑起兵前后的见闻。

自“单骑见虏”到第二次起兵,是文天祥一生中最复杂多彩的人生经历,他用诗歌的形式去表现这一段“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经历,而这种经历又与风雨飘摇中的家国命运休戚相关,它是诗,又是史;是纪实,又是抒情。令人在文天祥的感怀中深切体味到他满腔的报国热情,又在他的经历中直观地看到急转直下的南宋国运。这种现实性与浪漫性的统一,被运用发挥到极致。

文山诗“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其非凡创作历程这一内容之中,更体现在其诗歌形象塑造、诗歌风格构筑以及诸多艺术手法运用等具体艺术环节中。文天祥以平生行事和历史演变为线索,用诗歌记录了一生的奋斗足迹和心灵演变过程。随着诗人自身思想、情绪、性格的发展变化,一个鲜明的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逐渐显露出来。史诗式的创作方法使得诗歌具有典型的自传性特征。诗人一生所写的诗篇是以心灵的历程为线索贯穿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在立功、立德与创造业绩的过程中形成了主人公原型,从而塑造出诗人真实的自我形象。

文天祥“以是心也,为是诗也”,他的作品赋笔直书,论理叙事;或写怀咏物,纵横捭阖;或援古以证今,模范其先人。因此文山是个风格与意境大都“宏衍巨丽,严峻剀切”。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来评价文天祥:“文天祥平生大节,照耀古今,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历代评论家都对文天祥给出了,“宏衍巨丽,严峻剀切”、“雄赡”、“剀直”的评价,可见文天祥诗歌所具有的阳刚之气,而这也正是由于他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篇4:文天祥《满江红 代王夫人作》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赏析: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 ,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 ;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 ,以补充王夫人的 “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 ,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 ,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 、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 。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

篇5:满江红代王夫人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宾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姚黄:牡丹的名贵品种。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天家:此处指帝王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起首三句,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大人等后妃被掠掳离宫,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B.“听行宫”三句用典抒怀,表达了王夫人愿为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玉碎的衷情。

C.上片紧扣“最苦”二字反复陈述南宋覆火的悲痛心情,笔调沉重,抒写集中。

D.“昭阳”“铜雀”代指宮殿。落日夕映昭阳殿,秋月临照铜雀台,故国之思弥深。

E.词尾“算妾身”与前文“想男儿”相呼应,寄托了王夫人渴望团圆的美好意愿。

15.王夫人原词中“问嫦娥”三句传达了她置身事外、幸免苟活的愿望,请结合这一内容,分析文天祥“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三句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4.BE(选B得3分,选E得2分,共5分)

15.表明自己不愿像宋室王朝一样凶国土残破而备受耻辱。饱含对南宋覆亡的悲愤之情。是对王夫人置身事外、幸免苟活愿望的.不满和忠言劝告。是对宋室朝廷忍辱苟活的指责。(6分,每条2分,三条即可)

简析

上片描写词人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词人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宁死不屈的气节。

篇6:满江红·代王夫人作-诗词鉴赏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

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

铜驼恨,那堪说。

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风。

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文天祥词作鉴赏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

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篇7:文天祥的《满江红 代王夫人作》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释

①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途中驿馆壁题《满江红》传诵中原,文天祥不满意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清惠口气代作一首。

②姚黄:名贵的牡丹。

③仙人:即金铜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④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⑤铜驼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宫门前的铜驼埋在荆棘里,象征着亡国。

⑥嚼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⑦铜雀:曹操所建台名。

鉴赏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王夫人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篇8: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鉴赏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鉴赏】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王夫人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篇9:《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释

①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途中驿馆壁题《满江红》传诵中原,文天祥不满意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清惠口气代作一首。

②姚黄:名贵的牡丹。

③仙人:即金铜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④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⑤铜驼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宫门前的铜驼埋在荆棘里,象征着亡国。

⑥嚼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⑦铜雀:曹操所建台名。

鉴赏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王夫人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创作背景

元军破临安时,宫中自大后以下均被押送大都,途中王夫人于壁中题《满江红》词一首,传诵一时。词人读后称其末句“欠商量”,于是以王夫人的口气,写下这首词。

文学赏析

上片写宋亡后,王夫人被掠出宋宫,辗转北上,在驿舍听到夜雨淋铃,愁恨无法消解。词人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起首“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两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写回首往事已成云烟,瞩目未来更添伤悲,情愿做一个男子汉慷慨殉国,决不愿像宋恭帝、全太后那样对敌人俯首称臣。词人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这种情境是词人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词人的悲感。“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词人缘何代王清惠作这首词的缘由。词人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是词人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全词一气贯注,词人集中笔力抒写亡国之痛,在这基础上慷慨明志。上片运用各种典故描述离阙北上的痛苦。过片复申亡国之祸的惨烈。接着以将士的血战报国砥砺自己的志节,复以遥想故宫加深故国之思,瞻念前景而悲不自胜。最后表明誓死守节之志,有穿云裂石之概。全词层层递进,字字泣血,题旨在不断强化中得到实现,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吟(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7年)举进士第一,上书言富国强兵之法。不纳圣受贾似道排挤,宦海沉浮。曾隐居家乡文山。恭帝德祐初,起师勤王,被任命为右垂相兼框密使。奉使元营,被拘留。后逃归,出生入死。率兵抗暴,终因寡不敌众,失败被俘。押至大都,终舍生取义。工诗文,多抒爱国之情。有《文山先生全集》。

相关专题 满江红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