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

小熊葡萄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熊葡萄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共8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

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

语文素质,就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智力、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品质、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就这一概念而言,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如下四个“偏重”:一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分析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这种教学观根深蒂固,充斥教坛,实际上教师是中心,学生是容器,只能跟老师的思维转,教师讲课文,从注音、解词、分段、主旨、特色到练习,模式化、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生被弄得眼花缭乱,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反而被冲淡了”(于漪语)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只把学生培养成了“知识的书橱、书口袋”。它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所肩负的跨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的偏重抓考分而忽视学生的语文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教师让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挣扎苦熬的目的全聚集于考分上,教师只对学生的考分负责,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屑一顾的,更不用谈今后的发展潜力。这样的学生,一旦失去教师的搀扶,就如盲人失去拐杖一样无所适从。学生当然是无辜的,而教师成了不会治水的鲧,“开源导流”也成为事实上的空话;三是偏重课文内容的教学而忽视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无视学生的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是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堪重负,厌学情绪由此而产生。而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被拴在作业堆中,无暇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海洋中去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徜徉,开拓视野,发展个性特长。这种重经验、轻实践的做法生产出不少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再加之农村信息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城市,教学条件较差,给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增加了不少难度;四是偏重“句读”而忽略了“惑”,其结果只能是“小学而大遗”了。在农村中学的相当多的语文课上充斥着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分析,懂的大讲,不懂不讲,以讲为主,造成了学生语感的空白、思维能力的低下,使语文教学走上了恶性发展的道路。

根据以上状况,我们认为,农村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在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切实把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索然不能怪学生,有的语文教师把好不文章也会讲死,讲乏味,就如一朵鲜花被支解一样,没有魅力。而语文教材选的多是名家名篇,造成此种尴尬是因为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所致。作为年轻教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应老抱着参考书,年年“趟进同一条河”。只有广泛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才会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头人带进课堂,融入讲授。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和领悟,如此,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蕴。要使学生有兴趣,激发求知欲,先要自己有感触并付出心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自己应该是创新的楷模。艺术作品的教学当以就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星想象、激励学生的创造为鹄的要让学生从樊篱中脱颖而出,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阅读教学观。

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语感的培养是其它能力如思维、观察、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生的语言水平反映其听说读写的水平,要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以语感的培养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语文素质教育要还给学生以学习语文和阅读的自由,让他们步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在练就终生受用的本领――语感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这种现代的阅读教学观的建立。从最大限度上开辟了语文学习空间,争取了语文学习时间,拓宽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很难想象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学生就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更要加强课外语文阅读的总量,诸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如果把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也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有裨益,一个具有较高的语言感知力、领悟力和理解力的学生。无疑是一个语文素质较高的学生,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深切体会就是大量的语文阅读能有效提高语文素质,从这个角度讲,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教育。

三是要转变考试观念,积极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考试命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为了引导师生把精力放在读写听说思议等能力的提高上,把功夫下在自身的人文素养发展上,从而使素质教育不致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必须要像刘国正先生那样将语文命题像语文学习那样天然地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命题思路值得借鉴,这一思路体现了教、学、考、用高度统一的考查意识,除了必要的文学常识和名作精品的背诵外,命题尽量与课文脱钩不考课文内容,而是以大纲和教材提出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为考查依据,命题取材向课外延伸、辐射,使试题脱离过于繁琐的机械分析,而重点考查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驾驭语言的能力,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都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这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抱着书本打滚”的教学形状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冲击。

篇2: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

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

语文素质,就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智力、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品质、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就这一概念而言,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如下四个“偏重”:一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分析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这种教学观根深蒂固,充斥教坛,实际上教师是中心,学生是容器,只能跟老师的思维转,教师讲课文,从注音、解词、分段、主旨、特色到练习,模式化、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生被弄得眼花缭乱,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反而被冲淡了”(于漪语)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只把学生培养成了“知识的书橱、书口袋”。它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所肩负的跨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的偏重抓考分而忽视学生的语文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教师让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挣扎苦熬的目的全聚集于考分上,教师只对学生的考分负责,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屑一顾的,更不用谈今后的发展潜力。这样的学生,一旦失去教师的搀扶,就如盲人失去拐杖一样无所适从。学生当然是无辜的,而教师成了不会治水的鲧,“开源导流”也成为事实上的空话;三是偏重课文内容的教学而忽视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无视学生的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是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堪重负,厌学情绪由此而产生。而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被拴在作业堆中,无暇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海洋中去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徜徉,开拓视野,发展个性特长。这种重经验、轻实践的做法生产出不少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再加之农村信息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城市,教学条件较差,给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增加了不少难度;四是偏重“句读”而忽略了“惑”,其结果只能是“小学而大遗”了。在农村中学的相当多的语文课上充斥着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分析,懂的大讲,不懂不讲,以讲为主,造成了学生语感的空白、思维能力的低下,使语文教学走上了恶性发展的道路。

根据以上状况,我们认为,农村中学语文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切实把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突破口。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效果和命运。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索然不能怪学生,有的语文教师把好不文章也会讲死,讲乏味,就如一朵鲜花被支解一样,没有魅力。而语文教材选的多是名家名篇,造成此种尴尬是因为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所致。作为年轻教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应老抱着参考书,年年“趟进同一条河”。只有广泛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才会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头人带进课堂,融入讲授。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和领悟,如此,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蕴。要使学生有兴趣,激发求知欲,先要自己有感触并付出心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自己应该是创新的楷模。艺术作品的教学当以就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星想象、激励学生的创造为鹄的要让学生从樊篱中脱颖而出,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阅读教学观。

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语感的培养是其它能力如思维、观察、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生的语言水平反映其听说读写的水平,要实现语文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以语感的培养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语文

[1] [2]

篇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 毕业论文

摘 要: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1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同时重视学法的.方面转变,以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熟练掌握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如何配合全民素质教育,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农村包围城市  教师素质

Abstract: The basic goal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Chinese is to realiz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n order to reach this goal, must fully let students develop voluntarily, bring out, excavate its latent energy. So,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the gentle teacher of language of middle school should be from the simple attention teaching method,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method , is it study respect of law change , so as to lead students positive thinking to pay attention to at the same time, grasp the learning method of Chinese, grasp the tool obtaining information , exchanging the thought, communicating views skillfully. As Chinese educator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sider conscientiously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how to cooperate with the whole people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in an all-round way , make it become qualified talents who build the motherland.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篇4: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

指导教师:孙燕萍

学生姓名:张协培

学生学号:Z0120802086

2月14日

写作提纲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养成良好习惯

1. 应养成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2. 应养成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3. 应养成学生勤于思考观察的习惯

4. 应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5. 应强化作文速度的训练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

三、根据教学实际,勤于教法改革

1.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并重,提高教学水平

内容提要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认为应将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培养创造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应发挥学生主动性、养成学生自觉阅读坚持写日记勤于观察思考等良好习惯;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即兴片段法、知识讲解法、作文题目激发学生情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教学应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应和研究活动并重,勤于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篇5: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

关键词 : 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认为应将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培养创造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素质教育的教育角度中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作文教学模式应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变一篇文章的写作教学为中学生写作基础素质的作文训练式教学,革除过去为作文而作文、为教师而作文、为升学考试而作文的弊端,立足于培养一个人在后半生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中从事写作活动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作文素养。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呢?笔者总结近几年的作文教学模式,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 发挥学生主动性,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  主动性  习惯  思维定势  创造性思维

1、应养成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大脑必须有大量丰富信息量,才能从中提取到足够的写作素材。大脑信息量的丰富与否往往关系到文章的好坏。勿庸置疑,现在学生了解各种信息的途径广了,但通过阅读书籍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有有计划地养成学生自觉阅读课内外书籍的习惯。,才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积累写作素材。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2、应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众所周知,写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一旦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他就能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长此以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本无定法,日记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

我教的一位学生,刚进中学时作文  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只能胡编乱造。指导他写日记后,慢慢地他能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体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再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素材,此外,写日记还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提高作文水平不可少的。

3、应养成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观察事物,人们才能认识事物。一个人不善于观察,就不能做生活有心人,就会缺乏对事物应有的认识,也就不能积累下足够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会缺少依据。

在观察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方法。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打破思维定势,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A.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 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B.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除此之外,平时学生在阅读别人的作文时,也应注意思考。“学而不思则贻”。一个人阅读 别人的作文时不思考收获是很少的,学生看别人作文,应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理清文章的结构方式等等。 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C.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夏丐尊就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

D.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引进,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等,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如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构思就特别,采用了“广告”的形式;学生作文还可学用如下文学话语;拖住青春的尾巴、抖落一地人眼珠来、她脸上噼哩啪啦盛开出一片粉嫩的桃花来、高蝉正用一枝鸣、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只见山、在左、在右、在前、在后、在脚下,在额顶。”……

4、应养成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平时可有意识的增加面批次数, 师生共同交流,让学生学会批改的依据,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互批互改。

5、应强化作文训练速度。布置学生作文,尤其是课堂作文,学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迟交现象甚重。我认为,这是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强化速度训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按时完成作文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一遇作文他们不是开动自己的脑筋,而是一味地想走捷径--期望找到一篇类似范文来“依葫芦画瓢”。甚至照搬。只有强化作文训练,这样才能避免恶性循环,确实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 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高考作文开始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双重标准评分,这对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发挥创造性是一个巨大的鼓励。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创新,笔者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主张把“中学作文教学”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 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像样”(叶圣陶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写作素材。

2、教会学生欣赏卡通和立体图画:如“神奇山谷”、“宝莲灯”、“罗宾汉”等;教会学生欣赏风光片和科教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动物世界、科教之窗、科技大观园等。

3、 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艺术之美。

4、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都具有独创性,又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艺术欣赏的教育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以张扬学生对末来的幻想般的追求之心。

5、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走入第三课堂(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例如本学期结合“当非典袭来的时候”的征文比赛而开展的以“抗非典”为中心的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课堂教学中,我则常用以下方法以营造创新氛围:

1、即兴片段法。所谓即兴片段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上学生即兴的进行作文的片段写作训练。这不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求写一段话或列出作文提纲,讲出作文思路等等即可,字数从几十字到一二 百字不限。这旨在清除学生的作文畏难心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在上《老山界》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此法。学习该课时,

2、知识讲解分散法。我们教师爱安排专门的作文训练课,并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作文技巧,写作方法等。。但学生却往往难于接受或接受得甚少。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作文知识的讲解分散到课文阅读教学中去,不要人为地割断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的联系。教读《松鼠》一课,列出写作提纲后,我就开始启发学生类似地列出《猪》、《老鼠》、《狗》、等的写作提纲,这不啻又是一次小型的作文训练课。在课文教学中,注重给作文教学寻找范列,学生也比较熟悉。也就易于理解。接受。

3、作文题目激发学生情感法。学作活动往往来源于情感,巧妙地设计作文题目也可刺激学生的情感,触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一次作文课,要求写人。我先出了一个题目《我的XX》,问学生:“你们有不少亲人吧!你们还有邻居、朋友、同学、老师……他们当中,你们对谁最熟悉,对谁最有感情?如果选择一个写,又是谁?”于是,学生开始思考了……然后,我又将这个题目作了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写作动机:《我的XX是(职业)》、《XX呀,我想对你说》、《你是我最---的人》、《我的XX,我又梦见了你》、《XX呀,你的白头发又添了》,这些题目往黑板上一写,学生大都能较好地表达与邻里、同学、朋友的情谊,表达对师长的敬意和感激。可见,题目的设计,触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如学生据班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患白血病并匆匆去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但愿好人一生平安》、《“取义成仁”之我见》、《遗憾的人生》等。又如据白毛女的故事进行续编命题:《一帘幽梦》、《悲欢岁月》、《幸福中的辛酸》、《又是一个除夕夜》、《苦涩的往事》等。

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如“__我想对你说”,有的就补充了“苍天、‘?’”等。又如“我最喜欢__”,有的就补充了“竞争、拼搏、孤独、断臂维娜斯”、又如“我想__”,有的就补充了“飞、大哭一场、痛痛快快看一回电视、化作一只雄鹰、作一棵小草”等。创新的培养途径是:时空转换:小说《减去十岁》;角色错位;散文《我儿子一家》;借助神力:现代神话故事,作文《我是玉皇大帝》;梦幻设计:作文《2050年的中国》。

4、学生互批互改法。学生一旦完成一篇作文后,往往迫不及待的相知道作文的好坏,有时还想知道教师的判断依据,以免再犯类似错误、毛病。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地 让学生互批互改,将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了解学习教师的批改依据后,对自己的类似错误、毛病将引起警戒,同时,也将更快地反馈学生的作文成绩,减少作文的积压,也有利于增加作文训练次数。

三、 根据教学实际,勤于教法改革

关键词  教法改革 以人为本 教学活动  研究活动

1、 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班级、学校环境、学生学习状况等特点,适时制宜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954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发表的《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要多种多样,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他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都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建立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

“教无定法”,别人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也许往往不是自己教学的最佳方法。素质教育实践,要勇于打破旧框框,根据本校本班的情况,学生的素质特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例如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就必须做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弥补教学工作。农村初中学生,有不少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他们的文章错别字不少,有毛病的语句也多,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要求他们掌握写作方法、作文技巧。首先应该好他们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弥补工作。“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个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尚不过关,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只能是事半功倍的。

2、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并重,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9条的规定:“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种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说,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教育理念或观念上的差异。我认为:语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在先进的、科学的,当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要注重学习语文教学的理论性文章。通过学习,我们就能了解到当代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通过学习,我们就能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能和学生在一起,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汉语言文学大门钥匙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决不是教材的简单传声筒。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理性地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围绕教材,有的放矢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研读教材和研究教学的体会。

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用极大的耐心和理智的“爱心”,去引导、帮助“全体学生”学会学语文。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体现在作文教学上,“教是为了不教”,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的教学上要注重教法的改进。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指导与参考第一册(一年级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 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教苑授渔》(卓巧文 主编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国务院颁布)

《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1954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中学语文教学法》(徐越化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中学作文教学的生命》(出处:)

《 浅谈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出处: )

篇6:中学语文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论文

初探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文/钟小艺

摘 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素质教育在中学课程中的深化,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探索素质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渗透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素质教育;教学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学课程中的不断深化,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各种因素全面地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拟从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前提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这样,只有教师不断追求进步、完善自我,才能组织起丰富多彩的课堂。语文学科对于教师内涵和素养的要求就更高了。随着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新教材的广泛使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更与它的要求不符。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1.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是第一要求

文化知识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语文学科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语言知识、系统的学科知识和相应的文学修养。()例如,《桃花源记》一课,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有的成语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又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第一,素质高的教师才更有能力开展素质教育。

2.教师的思维定势对其开展素质教育也是有影响的

现在很多教师走的就是传统教育的路线,认为目前的素质教育仍要以保证成绩为前提,只是做小小的改良就行,根本不需要也不敢大刀阔斧。而且“习惯成自然”,改掉未必能成功。因此,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忘却甚至排斥素质教育。

二、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能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情感教育

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应像伴着和风的春雨,静静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属于散文范畴,作者的爱国情感是在一系列的事件中暗含着的,“以情感人”的方式来感染

教育学生就显得比较合适。作者在说理中表达出来痛恨国民党、批判劣根性的《拿来主义》,就得选择激发学生道理思辨的方法了。总之,在实现情感教育时要根据文体的特点,反映的主题而积极创设情景,采用不同的方法。

2.注重审美教育

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学习一篇篇美文时极其重要。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选择了一段忧伤的背景音乐和一个很有震撼力的关于父子的视频。学生在音乐与视频中渐入美的情境。流年惨淡,父子互为依托,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离别,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诱发。鉴赏古诗词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方法。古典诗词的文字、意象、意境、情感之美让学生能在无形中提升审美情趣。

3.注重生命教育

蕴含深厚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是生命教育的沃土。比如,《祝福》一文,就可以进行生命教育。对弱者祥林嫂,人们所持的冷漠和嘲笑,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而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旁观者呢?经过分析、研讨,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便会浮现于心,学生会反思自己对待他人的行为、态度,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发掘生命的意义。

4.注重语感教育

好的语文要会读、会看,还要会听。我们可以搜集名家经典诗文,利用早读课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提高欣赏能力。平时鼓励学生配乐诗文朗诵,多方面注重语感教育。

三、设想素质教育的方式

1.课前对教材内涵的挖掘

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最精彩之处为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淋漓尽致展现了父老去、子感伤的情境。教师就当紧抓“背影”,积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深切感受。只有教师挖得深,挖得细腻,才能让学生充分移情于作品中,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课堂实践的变革

首先,要变单向传授型教学为双向交流型教学。以双向沟通为原则,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交流、合作探讨中提高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最终成为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要将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多样化。目前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有以下类型:(1)情境型。创设情境,引导学习。(2)实践型。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3)探索型。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点关键点。(4)质疑型。学生互提互答,不断释疑。当然,还有展示型的杜郎口模式。我们应该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选择“接地气”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不流于“上蹿下跳”的形式。

此外,课后的延伸教育也非常重要。如,积极运用写作训练来发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如成立辩论小组、开展课前演讲比赛、定期影视欣赏评论、模拟跳蚤市场进行广告设计、产品推介等等。通过这课外的延伸教育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带动素质的全面提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终却作用于生活的,为社会生活而服务。为此,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仅从前提、内涵、方式几方面做了少许的探索,究竟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该如何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曹招生。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与矫正方法。中国素质教育研究,(3)。

[3]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成都:四川少儿出版社,.

(作者单位 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

篇7:高三英语教学也应实施素质教育

高三英语教学也应实施素质教育

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为高考而学,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许多学校在高三便草草结束新课,或砍去部分教材内容,不惜用大半年时间投入到“千题百练” 之中,追求语法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覆盖率,结果是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进行对付考试题型的练习,削弱了听说读写的'教学,妨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的高效率决定高三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全面学好教材,努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为交际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才能使英语教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笔者认为,认真学好高三英语3AB教材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把“减负” 落实到学生身上。

高三英语3AB教材在编写和选材上注重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首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地道的语言材料,设计了多种多样提高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活动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利于拓宽学生对英语国家和世界文化的了解。其次,教材把中学阶段应掌握的重点语法项目、词汇、句型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并将它们融入语篇之中,确保语言能力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提高。因此,学好高三英语3AB教材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使素质教育得到落实。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语篇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二、利用教材语篇,巩固深化语法知识     三、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贯穿在英语教学中     总之,高三英语教学,只有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辅之以适应性训练,实施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才能真正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总之,高三英语教学,只有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辅之以适应性训练,实施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才能真正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篇8:中学语文教师解读误区初探(教师中心稿)

塘桥高级中学语文组  毛念领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观照,这就喻示着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从生存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语文能力的实际和可能要求。从终身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为学生后继学习奠好基石,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继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前源。从人生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所以,语文文本的解读应发挥“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自我的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发展个性,建塑健全的人格。

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在这里,这种差别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从教育和学习的双向性和主体性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处理,无疑更具影响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处理也是都师与学生之间差异的体现。文本解读的价值是在于解读的过程,即对此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培养学生解读他文本的潜在可能,而非对文本的机械意义的解构或完成。所以,教师的解读作用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而非让自己解读的结果替代学生的解读过程,否则只能造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殖民文化”。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其一是教师解读的泛政治化倾向。课文作为静态的文本,作为受观照的客体,对它的阐释会因解读主体的不同而有千差万别的结论。无疑,中学语文教育中要无时无刻地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是如果把每篇文本都贴上政治的标签,贴上政治的防伪标志,无疑将是教育的黑洞。《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其实虚荣心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个阶级所独有。她的虚荣心己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纺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孙犁的黄鹂为什么要染上战争的硝烟?《沁园春长沙》里的万里红叶却成了革命火种的象征,勃勃的生机也成了人民受压迫的反喻。这种解读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在今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沉湎于一种宏伟而神圣的群性话语体系,而把第一次母语习得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系统隐藏起来,千方百计地扮演一名哪怕是蹩脚的时代代言人或年轻英雄。他们看到秋风扫落叶就会想到雷锋,看到一条黄牛汉流汗流浃背地劳作就会想到人民的公仆。这样的话语使本来神圣的主题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尘埃,广袤的大地只剩下一支突兀的旗杆。

其二是文本解读的泛概念化。所谓泛概念化,就是用一种模式去观照文本,更多地从背景、创作意图等等,从思想上去规范文本,从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操去操作。解读诗歌要看有没有象征,有象征要看什么意象象征美好的事物,什么意象象征丑恶的社会现象;解读散文要靠近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解读小说要发现赞美了什么,鞭挞了什么。《荷塘月色》要加上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表现的生命活力要解成对对蓬勃革命活动的赞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学文本的这种解读方式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隔开,它取代了文本,取代了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的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其三是文本解读的泛标本化。标本是供解剖的观照物。其中,器官的功能取代了机体的活力,局部的锐化消解了整体的丰富,个别的单调性肢解了完整的立体感。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机械化、程式化操作极其残忍地肢解美文,倾力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割裂了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诸如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等,此知识点,彼知识点,最终将横溢着内在韵律、滋味和文势的审美境界宰割成示范学生的死气沉沉的“标本”。这种知识型教育框架,把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人及其能力这项崇高的教育使命异化和窄化为传授知识,以扩张 “知识容器”的存储能量,使原本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母语教学沦为以复制知识为目的的流水型作业。

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是意识形态话语的体现,是教师自我权力话语的展现,在潜意识里始终是唯我独尊。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能突破原来功利性的教育理念的拘囿。语文工具论拔了乱但还没有返正,又加上教学方法的技术论、操作论,教育理念落后,必然导致解读的简单化误区。诚然,识字是读写的基础,是体验的基础,是表达的基础,但如果仅把基石当作终极目标,抱着砖头当大厦,那么整个教育将变得赤裸。语文不仅仅单指平面静态的语言文字,更包括由这些平面和静态的材料所组合成的主体,动态、生生不息的言语流程。文字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而话语则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包含了表达主体深具个性气质和精彩的独特选择,更具主观表现性质,而且伴随着话语过程的深入展开,不断派生出新的语境,而新的语境又不断赋于词语特定的个性甚至新的生命。因此文本的如果仅仅解释成文字的释义和表达的训练,未免失之。

而且,文本还有对广义文化的负载功能。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母语教育的人文性要比伟统的思想性更具宽广的外延,要比狭隘的思想品德更具有超越性和开放性。它以对个体的生存形态、生命意识为最终的价值关怀。中学文本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或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人学,立体、丰富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和超越某一具体的现实生活,因而对它的解读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包括情感、气质、个性、追求等尽是品质的发展。同时,母语文本的审美价值,即对深蕴着美感的作品的涵咏、口味、和全身心的融入之中,自然而 然地培养着个体对语文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全性人情的欣赏能力,久之必将收到怡养性情、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功效。因此,如果不能抛却传统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文本解读的多层功效,势必造成文本解读的误区,并越陷越深。

其二,没有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在母语习得中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行自我的文解读的,带着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认知的,并由此而形成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自己的价值关怀,尊重他们自己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却把学生当作可扩充的容器,当作受教育的被动的对象,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的差异,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地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地把学生的作为解读主体的个体体验从心灵上抹去。长此以往,教师解读话语便成了课堂教学的权力意志的最直接的统治者。

其三是缺乏本文解读的多种理论和方法,缺乏必要的艺术思维方式。文艺理论和美学都告诉我共,对某一文本的观照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去解读。如果仅用传统的单一的固执的理论去解读内蕴丰厚的文学作吕,势必造成解读的概念化,片面化,单调性,造成意蕴的多层流失,更无论去给学生的解读“导航”。《米洛斯的维纳斯》,她确实需要断臂,但对为什么非断臂不可的问题,如仅用传统的理论去解,恐怕难以讲清,而这又是一个必须讲清的问题。即使知道断臂是给欣赏者留下空白,留下更多的再创作的空间,但为什么是这样恐怕需要接受美学来解读,但我们也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得到同样的结论。所以,解读的个人体验也就在于此。从现实发展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会加快增大。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及方法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多更广的理念和方法去解读。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意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如果教师不具备这种思维方式,单纯地追求结论,把结论当作解读的唯一,从而取代解读主体的体验过程,那就会把语文教学领入僵化的荒原。

[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误区初探(教师中心稿)]

相关专题 应如何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