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曲径通幽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曲径通幽”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4.1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粤沪版八年物理上](共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4.1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4.1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第四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安排了3节内容。先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定性地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接着通过测量和实验探究的方法与手段,重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如何定量认识“质量”和“密度”的过程。最后借用计算机术语“点击”出一些新材料,一方面有目标地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新材料,简介它们的性能及其应用;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今天的新材料层出不穷,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启发他们通过上网、进图书馆,及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去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进而在拓展他们的学习层面的同时,培养他们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本章特点:

1、首先它把物质的一些基本物理属性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相对集中的编排在一起,采取观察与实验的手段,结合它们性能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定性地认识它们。然后把重点转移到对“质量”和“密度”两个属性的`定量探究。最后再延伸拓展,并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种由浅入深的递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又能达到逐步深入认识理解事物的目的。

2、强调实验活动,突出探究过程,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融入到过程与方法之中,切实地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这是本章比较明显的特点。

全章安排了9个实验活动,其中包括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课标》的要求基本都隐含在实验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因此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认真体验探究过程,不仅能索取到知识,形成某些技能,而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也能得到升华。

【课标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

3、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5、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6、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7、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8、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打算用6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复习1课时。

4.1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三维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2、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与习惯、认真细心的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法指导】

本节教学主要是通过交流和实验活动两种方式完成。

1、组织学生利用书中的图文资源对两个问题进行开放性的交流讨论,一是说说图4-1中的物体由哪些物质组成的,二是讲讲这些物质的属性。讨论的重点不是求得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及用这种方式学习的习惯;知道自然界的物质千姿百态,属性多种多样。这样既能让学生知道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它们;同时也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 [2] 下一页

2、关于物质磁性,重点放在磁性的应用上。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物理属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磁铁、晶体二极管、电池、小灯泡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很多种,它们的属性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讨论如图4-1所示的各种物体,它们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都有哪些属性?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板书: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二、新课教学

1、物质的磁性

结合图4-2、3指导学生学习:

[1] [2] 下一页

篇2:5.1 认识分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1 认识分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约为10-10M。

2、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借助猜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子是物体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通过看图与计算活动,使学生感悟分子的大小。

3、对微观世界发生兴趣,乐于探索粒子的奥秘。

【教材分析】

本节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分子概念,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提出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由此提出分子概念。这里的分子概念是初步的,不要求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内容(那是第六章的内容)。

本节的后半部分主要介绍分子的大小,以加深对分子的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参与教科书介绍的`有关活动(如油膜实验)和作业计算,具体了解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曾作出过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

2、感受宏观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分析、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借助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板书:认识分子

二、进行新课

1、学习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这个关于物质组成的最有影响力的猜想,同时了解原子的意思:不可再分割。

2、什么叫分子?

1)让学生自学课文,知道:18,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自然界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认识到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物质结构思想。

3、分子的大小

1)运用类比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分子很小,用一般的显微镜无法看到,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要求学生知道其测量思路,计算方法。

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

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本节要求不高,练习中学生表现较好。

篇3:4.3 探究物质的密度[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4.3 探究物质的密度[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

2、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讲解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铁块与木块哪个质量大?引起学生的争论。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

1)提出问题(上面已提出)

2)鼓励学生参与教材中三位学生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激发他们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倡导他们对三位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作出评价。

3)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考进行充分讨论。只有让学生讨论充分,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共识,才能顺利地做好实验,以及收集证据的工作。

4)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一环节上,可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与文中相比较。

5)通过分析与论证,主要让学生能归纳出: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不再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6)最后,引出密度概念。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7)对上面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2、密度公式与单位

1)公式:ρ=muV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kgum3

3)指导学生分析“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看一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3、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文中例题和学生一块进行分析讨论,练习应用密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认识: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

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主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P90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物质的密度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物质密度的有关知识。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一、密度的符号写法不规范;二、计算过程中,代入数据,单位不统一。这些在练习中已予以指正补足。

篇4:4.4 点击新材料[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4.4 点击新材料[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

2、经历上网、进图书馆、作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学习查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研究问题的方法,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今天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内的成就的兴趣,激发他们为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四部分: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隐性材料。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交流、讨论、提问的活动方式进行,课前可让学生通过上图书馆、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得与教科书上“点击”的不同的新材料及其应用带到课堂上交流。教师也要准备一些新的内容,参与学生交流讨论。本节课留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本节课还要求讨论新材料的应用,在改变人类今天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哪些作用,要能做到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这几种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难点是作为农村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在自己查询这几种新材料有关知识方面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提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它们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下面,我们点击几种新材料,初步认识它们。

板书:4.4 点击新材料

二、新课教学

板书:1、纳米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

就象毫米、微米一样,纳米是一个尺度概念,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并没有物理内涵。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做了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一种在纳米尺度空间内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并在纳米空间认识自然、创造一种新的技能。比如进入血管的机器人很小,将来它要工作的工具就必须是纳米材料。最近,科学家已经发明了纳米铲子、纳米勺子,血管机器人可以在血管里用这些工具来进行操作,这就是纳米工具,绝不象现在工具这样。

纳米技术的内涵非常广泛,它包括纳米材料的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向各个领域应用的技术(含高科技领域),在纳米空间构筑一个器件实现对原子、分子的翻切、操作以及在纳米微区内对物质传输和能量传输新规律的认识等等。但是,我们不要把纳米技术仅仅看作是纳米材料,也不能把纳米材料仅仅理解为是纳米粉体。纳米粉体仅仅是纳米材料的'一个内涵,实际上纳米丝、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电缆、纳米薄膜、三维纳米块体、复合材料等等都是纳米材料,范围相当广。另外,纳米材料不单纯是固态的,也有液态,例如纳米水,用高频超声处理,使水分子结成小汽团。

板书:2、超导材料

[1] [2] 下一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超导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物质在超低温下失去电阻的性质称为超导电,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称为超导体,超导体在电阻消失以前的状态称为常导状态,电阻消失以后的状态称为超导状态。

早在19,荷兰科学家昂尼斯用液氮冷却水银,当温度降到零下269摄氏度左右时,发现水银的电阻空气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所有具有这种零电阻的材料称为超导体。

超导体具有两大宏观特征,即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零电阻是指可以输送大电流不发热,几乎不损耗能量;完全抗磁性是指即当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时,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对磁场完全排斥,但当外部磁场大于临界值时,超导性被破坏。

我们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把电阻突然降为零时的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如果把电流、磁场、压力等参数维持在很小的值,在这一条件下的转变温度称为超导临界转变温度,用Tc表示。

超导材料的特点:

(1)当温度低于Tc时,直流电阻为零;

(2)当温度低于Tc时,材料具有完全反磁性;

(3)当温度低于Tc时,材料具有量子效应。 因此,如何提高T,成为超导材料能否在工业中得到应用的技术关键。

(如果把电流、磁场、压力等参数维持在很小的值,在这一条件下的转变温度称为超导临界转

[1] [2] 下一页

篇5:5.2“解剖”原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2“解剖”原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与中子。了解今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尺度。

2、通过观察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前人探索原子结构的途径,运用猜想、实验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让学生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材分析】

电子的发现是关键,它的发现说明原子虽小,也是可分的,它的内部不仅有带负电的电子,还应有带正电的部分,这正电与负电是怎样配置的,引起科学家的猜想与探索,由此出现了原子的各种模型。

在本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和相应的图,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原子的结构,再结合看微观世界尺度图,使学生了解原子层面在微观世界中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微观世界的尺度。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的有关知识。

2、提出问题:还有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吗?

板书:“解剖”原子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原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知道分子有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

2、电子的发现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电子及其特征,知道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会辩证思考,知道关于原子结构的两种典型的模型。

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像、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实验的检验。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链接”,知道放射现象及三种射线。

4、质子和中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核也是有结构的',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这点。

知道质子和中子各自的特征。

5、原子的结构

1)让学生自主归纳,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2)知道到目前为止发现并已得到确定的粒子有800多种。

3)质子和中子等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

6、微观世界的尺度

结合图5-16,让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尺度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

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

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本节要求不高,只是让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练习过程中,表明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已基本掌握并能用于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相关专题 物理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