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家乡变化二三事

justin_we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ustin_wen”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家乡变化二三事(共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家乡变化二三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家乡变化二三事

桦川县老科协 刘艳芳

朋友,你到过桦川吗?桦川是我的家乡,她坐落在松花江南岸。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水草丰美,人杰地灵,是真正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沧海桑田。尤其是改革进入了新时代,家乡更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不必说宽敞平整笔直的街道和整洁的小巷,不必说沿江景观带、休闲广场及各处公园的建设,也不必说县里的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百里稻米长廊,单是发生在我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就足见改革开放对民生的关注、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家乡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我家住在县城南郊的一中家属楼,距离街里比较远。我每次上街的时候,必经万福源购物广场和客运站之间的路口,这里人多车多,路口有些乱。因此,我每次路过这里都是小心翼翼地。于是,每次走到这里我都想,这里要是能有一个红绿灯就好了。可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这毕竟不是我能说了算的事儿。

记得六月的一天,我去上街。当我走到这个路口的时候,眼前的一幕令我惊呆了:南北行走的车辆突然在我前面停了下来。怎么回事?我抬头一看,天哪,这里竟然安装了红绿灯!当时别提我心里有多激动了!心里感叹着:我们的县委县政府真好啊!知道老百姓想什么!可是当时我只顾着激动,竟然忘记了用手机给这个景观拍照留念了,现在想来甚是遗憾。

这个红绿灯的安装,绝不仅仅是规范了人车的行路,保障了人们的出行安全,而是在老百姓的心里亮起了一盏永远的关怀的绿灯。

我家的小区与桦川大街有一段六七十米的距离,这段路面是建家属楼时由一中铺设的,路面有些薄,经过了十几年的碾压,路面都已经破损,有一段路雨天的时候行人徒步已经很难经过。20,县城主干道路面升级改造,悦来大街、冷云大街、敬夫大街相继都铺设了柏油路面。我们几个朋友晚上出去锻炼,看见大街平整光滑细腻的路面就交口称赞。其中一个姐姐说,什么时候能把咱们这段路给修修就好了。其实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我知道,我们这段路现在已经属于“三不管”了,即:我们住的是一中的家属楼,以一中的财力,现在根本没有能力修这段路;我们的临楼也建了近十年,建筑商不可能再回来给修路;居民小区里的路,县里也不一定能管。因此,姐妹们议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并没有发言。9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家里做饭,就听见北面的路上传来了巨大的声音。我从窗口看出去,只见有三台挖掘机在粉碎我们的'这段路的路面。我激动地惊呼一声,饭也不做了,关了火,拿起手机冲下楼去,对着挖掘机、路面一顿拍照,将这历史的瞬间永远留存在了我的手机里,并发到了我的朋友圈。随后的日子里,我用手机跟踪拍照,将路面铺设的每个阶段都及时地发布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向大家报告路面的铺设进程,与大家分享我的喜悦。十月末,我们的路面铺设彻底竣工,我约上了我一起锻炼的朋友到路上拍照。看着平整的街路,红砖铺就的人行路面,路旁笔直的路灯杆,别提我们几个心里多高兴了。朋友们拍照不停,口里还念叨着,咱们县可真好啊!咱们可真没白盼啊!

是啊!六七十米的三不管路,县里竟然即时发现,并给我们修好,这是怎样的县委、县政府啊!这是怎样的党的领导干部啊!能将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时刻放在心里,这不正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吗?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如今已经退休近十年了。说起我的退休生活,还真可以用丰富多彩这个词来形容。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物质生活的匮乏、精神生活的贫瘠对于我们来说已司空见惯。也就是说,我们耐得住寂寞。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匮乏彻底改观,精神生活也随之极大丰富。尤其是我现在的退休生活,更是令我赞叹不已。同是年,我参加了县老干部合唱团,加入老干部局的老年大学。同年秋季,我参加了县文化馆“结对子 种文化”的声乐班学习唱歌,圆了我学习唱歌的梦想。只要县有大型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我们还能登台演出。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参加了老年大学的诗词协会。

我们的老年大学里有很多协会,诗词协会只是其中的一个,也是最令我向往的一个。经一个朋友的推荐,我有幸加入其中,成为老年大学诗词协会的一员。在这里,我们的会长老师给我们上课、辅导,教给我们关于诗、词、曲的常识,教给我们如何写格律诗、填词、制曲。老年大学给我们建立了“老年大学诗词协会微信群”,创建平台让我们展示和交流。并在老干部局的网络平台设立专栏,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往网络平台推送、展示我们的习作。协会的成员倍感幸福,努力学习,互相帮助,积极创作,配合老干部局和县里的相关活动,创作出了很多正能量的作品。仅去年一年,就创作诗、词、曲六百多首,成绩斐然。在去年的“桦川县文学作品大奖赛”中,老年大学代表队所有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包揽了一等奖,一人得二等奖,一人三等奖,三人优秀奖――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是改革开放走进了新时代,国家更加关注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让我们不仅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用。

知微见著。俗话说:一滴水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以上我生活中发生的几件小事,足以反映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家乡的变化,反映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红绿灯的安装、小区通往大街的路面的铺设是物质的关注;离退休人员的文化生活则是精神的层面上的关注。这样“两个文明”的贴心关注令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现在,我的家乡在新一届的县委、县政府班子的努力下,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城镇环境更优美了,春天街边花红柳绿,夏天瓜果蔬菜飘香,秋天“百里稻米长廊”一片金黄,冬天一派北国风光。这里的星火大米更是香飘大江南北,畅销全国各地。连续三届获得国家“平安县”称号,去年捧回了国家的“长安杯”。脱贫攻坚工作赢得国家检测好评。一个“理念新、动能新、文化新、风气新、环境新”的桦川正在加速建设中。我们坚信,在习近平同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富庶,越来越和谐。家乡的建设一定会走在全国前列。

朋友,我的家乡这么美,有机会您可一定来看看啊!否则您会遗憾终生的。

篇2: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改革与我零距离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改革与我零距离

刘艳芳

“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环境越来越好”……这是歌曲《越来越好》的歌词,形象地描绘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每当我哼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一个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记得小的时候,老师领着我们高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问老师:什么是共产主义?老师说,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于是就很憧憬。当然那个时候生在农村的我们既不知道楼为何物,更不知道何为电话,只是想老师讲的肯定是很美妙的生活。后来我长大了,有机会进了一趟县城,知道了楼原来就是盖在房子上的房子,电灯就是挂在棚上有一个圆圆的玻璃的东西,一拉它旁边吊着的绳子它就亮了,电话就是一个摇摇摇柄就能和别人说话的小匣子。那时候县城里的楼最高也就三层。但是这些距离我们这些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太遥远了。

但是不久,我还是感到了我的生活在一点点地发生了变化:

我高中毕业上班之后,我家有了电灯,学校里也有了电话。又没多久,高考制度恢复了,我的妹妹应运考上了省粮校。

有一天,我从广播里听到了一条这样的消息:桦南县的几个农家妇女到佳木斯市云去卖自己种的红辣椒。这我可就懵了:不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吗?这样的'倒买倒卖怎么还上广播了呢?可是随后不久我就有答案了:原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之后,生活中的变化就更大了。取消肉票、布票、粮票,所有商品不再限购,家乡的农贸市场开始繁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深圳的崛起让人耳目一新,《春天的故事》传唱大江南北。人们更是一个个激情满怀,摩拳擦掌,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期间我参加了成人教育高考,考取了“合江教育学院中文专科班”,通过三年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又参加了一次成人教育高考,考入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班,再读三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代的进步,让我也有机会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中的第一个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

由于工作调动,后来我进了县城。这时的县城,楼房明显得多了起来,尽管楼层还不是很高,但是四五层的已经很多了。虽然当时县城也没有住宅楼,但是工作单位是楼房,有电灯、电话,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共产主义的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的生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晋升了中级职称,工资执行职称的标准。后来,我晋升了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工资级别更高了。开始了我“假期多了 收入高了 工作越来越好”的生活。

这时的我,虽然生活还不是太富裕,但“商品精了价格活了”,也给自己买了新的自行车,家里也已经有了固定电话,家居条件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我住进了县第一中学的住宅楼,开始了真正的“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的生活。同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开始了我“房子大了电话小了”的生活。之后,国家不断改进知识分子政策,几次上调工资,让我有了不菲的收入,衣食住行都有质的改观。

现在,我已退休近十年,享受着国家创造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优越条件,去老年大学上课,去合唱团唱歌,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结果,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中。

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天更蓝了 水更清了 环境越来越好”,“活得有精神,人就不显老”,“幸福的笑容 天天挂眉梢”。

这里我用自己写的一首小诗结束全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

我与改革零距离。

祖国江山美如画,

幸福永伴我和你。

篇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稿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稿

母亲八十个生日时候,儿孙们聚集在乡下老家为老人庆寿。这是一座干净整洁的四合院,一色的红砖青瓦墙面上贴着洁亮的瓷砖,院子里用水泥打了。古韵犹存的厅房檐上雕刻精美的兽头昂首欲飞,四根粗壮的柱子立在屋檐下,颇具城市氛围的水泥平房顶架着太阳能热水器。厅房、侧房引楼台阶两侧摆放着大大小小几十盆各具特色的花,院里廊檐两侧的小花园里,满是鲜艳的海棠,还有含苞的牡丹,各色月季各展风姿,惹得蜜蜂呀,蝴蝶呀呼朋引伴。两盆一米多长水泥荷花池格外醒目,碗口大的荷叶浮出水面,几尾小金鱼悠闲地穿梭在荷叶山石间。大门口自来水池子旁的一丛翠竹也快追上房檐了,多么温馨舒适的院子呀!明亮的厨房里,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一样不少,堂屋里电视机、电脑、洗衣机应有尽有。惹不是南面大氅棚放着铁锨、背架、旋耕机、电瓶三轮等农具,我都怀疑这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吗?恍惚间我的思绪飞到四十年前。

还是眼前的院子,尽管分成前后两院,依旧显得空旷。

前院里两间稍大的旧土屋,外加一间低矮破旧的厨房,里外一片漆黑。院子四角长着几棵果树,东南角桶粗的苹果树,枝繁叶茂挂着青的、红的、半青半红的苹果。东面院墙跟立着一大堆包谷杆、高粱杆,几只雪白的卢航鸡在包谷杆前的麦衣堆旁刨着、兴奋地‘咕咕咕’叫着,连黄莺、麻雀都引来了。

后院靠墙长着几棵大树,尤其是那棵一人抱的核桃树遮挡了后院大半阳光,这里是鸟儿们的乐园,但里面阴森森的,显得有点荒凉。大人都出工了,家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世界,宽敞的院子里粗细不一的果树成了天然的`屏障,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我们姊妹加上邻居家十几个孩子,人手扛一根包谷杆,再在帽檐左右插上两片灰色的包谷叶子,扮做日本鬼子的模样,一个跟着一个穿梭在廊檐果树间,模仿电影《李向阳》主题音乐,哼着自编的歌词‘鬼子进村啦!李向阳到了城北——滴——答答——滴,答——滴,答——’

记得深秋的一个傍晚,在十几里外的镇上读高中的哥哥放学回家了,他背着父母请求我们姊妹几个帮他,买一个军绿色帆布书包,我知道哥哥的同学大都背这漂亮的军用绿帆布书包。他说书包买回来,他背上两年,两年后他高中毕业我正好上初中就可以背了,等到我高中毕业,二妹接着背,就这样一个传一个,自然最后就轮到小妹背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心动了,立刻做起了弟弟妹妹的工作,甚至我拿出杀手锏,拉钩答应妹妹明天我就约上朋友,偷摘梨院里最好吃的‘冰糖狗娃儿’给她们吃。

晚饭一如既往还是一锅酸菜包谷面根根,那包谷面跟跟也还是一如既往的粗糙得扎人,实在不好下咽,但那也是唯一的晚饭。帮母亲做饭时,我们姊妹几个轮流上阵,祈求母亲买个帆布书包给哥哥用,可无论我们怎么说,母亲就是不答应。情急之下我拿出外公的口头禅,说是哥哥最勤快,每天早起上学前,就扫回来一大背篼填炕的。家里填炕用的——堆成小山的树叶,全是哥哥跟着外公,披星戴月地满坡满屲扫来的。母亲知道我说的是实情,但她也知道军用书包要花上三块多钱,在母亲眼里那可是一笔大开支啊,够一家人一月的花销呢!

几个人直嚷嚷到饭熟了,母亲还是不松口。她叫我们吃饭,我们姊妹硬是克制着相互监视着谁也不端碗,那怕肚子咕咕地叫唤,口水不听话地悄悄流出来又咽下去。母亲一次次地叫,一次次的催,甚至扬言再不吃就要挨揍。几个人学哥哥的样子远远走开就是不上当,也不知道吞咽下多少口水,也不知道母亲给灶膛添了几次麦衣,最后还是小妹禁不住妈妈的诱惑,跟着妈妈上炕吃饭去了。饭桌上她请求爸爸买书包,还把我们的计划透漏给爸爸,爸妈终于答应买书包了。我们兄妹开心之余抢着端起了饭碗,至今回想起来,那晚的酸菜包谷面根根竟然格外香甜。

一九七八年一个色彩缤纷的秋天,大队干部和一群村民簇拥着邮递员和他的自行车,敲锣打鼓地把一张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顿时欢声笑语挤满了破旧的土屋,那可是村里第一张恢复高考后的喜报啊!大家夸赞哥哥有志气为我们村争了光,也感慨他终于跳出了农门。

跳出农门是那个时期农村每个青年都期盼着的!跳出农门也就等于甩掉了贫穷甩掉了闭塞,起码再不用饿肚子。《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源西县城读高中时生活的困窘,也许是那时我们这一代农村青年普遍的遭遇吧!

哥哥要去远方的城市了。母亲从生产队借来几十斤小麦磨成面,做了一顿臊子面给他送行。再把东借西凑准备好的五十块钱缝到他内衣口袋里,哥哥背上父亲用几块旧木板打订成的简陋行李箱,独自踏上了求学路。

包产到户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我那偏僻落后的农村老家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好时期。母亲大显手艺变着花样做出各式白面馍馍供一家人尽兴吃,过去想起来就馋涎欲滴,只有过年或是重要日子才能吃得上的臊子面,已是家常便饭。听着父亲“过去的财主也没有这么好的生活!”的感叹,少不更事的我只是似懂非懂的点头。原来那也只是好日子的开头。

“不嘛!不嘛!我就要去!”小外甥的喊叫把我从记忆中唤醒。

“来,我带你上去。”

我起身走到楼梯旁,拉着小外甥的手来到房顶。

哦!一个变了样的村子,目之所及要么是如隔壁家气派的小洋楼;要么是一排一排宽敞整齐的平房;唯独找不见记忆中低矮破旧的土屋,也不见了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土路。今非昔比故乡换了模样!

相关专题 二三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