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论文

起夜黑马选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起夜黑马选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论文(共2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感及艺术性的学科内容, 而色彩教学是美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每一种色彩的搭配都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开展色彩教学中要尤为注意。色彩教学会让美术作品更具吸引力, 并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现状, 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色彩教学的有效对策, 进一步促进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措施;

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是极其关键的教学任务, 不同色彩代表了不同视觉意义, 有效运用色彩搭配能够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根据画作表达的含义运用不同色彩的色相, 同时兼具不同的明度, 以突出作品的层次感,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色彩教学要尤为注意, 特别是要注重艺术呈现形式教学, 让学生能够自如运用色彩的搭配。文中简要分析了目前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显现出的弊端, 并给予行之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 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理论。

一、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 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固化, 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从而让色彩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美术教育失去原有的色彩, 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个性, 不能突出色彩教学的魅力, 这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 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进行色彩的搭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慢慢腐蚀掉学生的创新力, 使其作品缺乏个人色彩。更重要的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都会运用外界条件进行写生, 而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对于学生潜力的激发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改善现阶段色彩教学存在的弊端, 就需从教学方法及模式着手, 从而促使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美术色彩教学目的及弊端

色彩教学作为美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应当引起广泛的关注, 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从色彩教学目的性层面分析, 抓住色彩教学的基本要素展开教学活动。从目的性层面分析, 色彩教育是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突出色彩表现能力。美术色彩教学中, 教师对于色彩饱和度的教学更为详细, 而且注重教会学生提高实际应用性。这在某种层面上来说需要合理把控教学内容, 并且详细为学生介绍色彩理论的具体应用, 从而使其掌握色彩认知理论。进行色彩教学过程中, 教师方式基本比较相似, 而色彩教学中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作品中的色彩搭配, 而教师往往难以运用创新思维展开教学活动。除此之外, 课堂教学还是很多教师的首选教学模式,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速成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静物进行临摹, 学生基本上都是带着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 自主能力培养欠缺, 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大降低了创新领悟性, 在教学过程中拿捏不准的情况比较常见, 从某种层面来说, 对于色彩的运用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同时限制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在今后的美术色彩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 满足色彩教学需求,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完善色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决定了色彩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 因而美术教学首先要改变以往较为落后的教学理念, 注重色彩教学,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而不是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师的思维的'框架之内, 这对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真正体现学生主观意识, 促使学生艺术思维得以最大呈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彰显自身的艺术魅力, 借助色彩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 并且将情绪与感受通过作品呈现, 只有具备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才能更打动人, 从而促使学生的色彩运用更具艺术感染力, 彰显作品生命力, 突显出活力。在色彩教学中, 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思想,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度方面, 同时兼具一定的辨识力,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色彩教学的魅力, 自主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从而更好地将色彩运用到美术作品创作之中。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之前的教学中学生相对比较被动, 很多学生并不能融入到课堂之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活动时间, 借助课堂讲授融入实践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这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自身的创造性,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美术色彩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 完善教学模式, 强化色彩对比与鉴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很多教师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体现出创新性。近些年来, 多媒体设备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 并且发挥了极其关键性的作用, 促使美术教育更加生动直观, 不仅受到教师的青睐, 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活动, 特别是在进行色彩性质教学时, 借助三维立体的模式, 或是效果对比开始授课, 并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如将色彩相关知识、一般基础规律等进行有效的组合, 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呈现。在之前的教学中, 学生在色彩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 这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针对比较难讲授的优秀作品, 或是色彩表现方法的教学上, 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蕴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色彩运用的魅力, 从而强化学生色彩鉴赏能力。

(二) 借助色彩心理展开教学, 激发学生创造性

色彩知识是色彩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色彩知识, 这是色彩运用的基本要素, 从而强化学生色彩心理把握能力。在之前的美术色彩教学中, 教师对作品的认知还停留在基本层面, 由于学生经历不同, 导致他们对色彩心理感受也有着差异性, 重新塑造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的色彩运用具有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对色彩的表现方法进行学习, 从而改变学生模仿他人色彩运用的习惯, 基于学生心理活动层面思考如何开展色彩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运用彰显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真情实感, 必然会让作品更具吸引力。所谓色彩心理, 其实质就是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而展开不同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针对冷暖色调给予有效的分析,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色彩中蕴含的意义。实施平面设计过程的同时, 色彩选择需要参考不同的作品需求, 展现不同季节特征, 引起共鸣。所以美术色彩教学中, 进行色彩设计过程的同时, 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要求。

(三) 掌握好色彩的整体控制, 注重细节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良好的把控, 特别是在色彩教学中要真正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在美术色彩教学中对画面的整体性, 还有对细节的把控方面, 教师应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教会学生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 从而促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从作品完整性层面进行色彩的搭配, 并且进行色彩的感知与分析, 真正了解物象与自我之间的关联性, 从而确保学生的作品更具感染力, 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同时彰显视觉冲击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色彩细节的处理, 这直接关系到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 因而学生在进行色彩的细节处理时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 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不仅在精神层面做到色彩有效处理, 而且还要做到感情色彩处理。第二, 细节处理, 这是色彩处理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有部分教师认为, 色彩运用只需注重基本方向就可以, 很少有教师会注意到细节部分, 然而细节处理是教学的重要部分。例如:在部分烟盒设计中, 国外很多烟盒的设计上都有特殊的元素, 比如极为明显的图案与配色, 消费者购买时会发现上述图案, 从某种程度来说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国内烟盒设计相对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是通过文字叙述的形式进行展示, 这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能对消费者起到任何的警醒作用。所以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部分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对细节的处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传递效果, 具有非常积极有效的教学意义。也只有通过完善色彩教学的整体把控, 才能使美术色彩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力, 并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造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与运用, 强化美术色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雄.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9) .

[2]杨立志.高校美术色彩教学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11) .

[3]吴玲.当代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商, (52) .

[4]张兆红.对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 (24) .

[5]白云.中职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 2013 (35) .

[6]闵宪明.美术色彩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赤子 (上中旬) , 2015 (13) .

[7]官水凤.试论中职美术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 (12)

[8]裘洁佶.色彩教学中色彩感觉的培养探析[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5) .

篇2: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研究论文

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色彩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对众多色彩进行融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变化。高职的色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变化和观察方法。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文旨在针对高职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的措施进行分析,以提高色彩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美术 教育色彩 教学教学 策略

如今,人们对下一代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素质教育要求以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满足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学习。现在许多高职都要求开设美术课,在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色彩的掌握。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程度还不到位,仅仅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而缺乏创新思维的投入,学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教学中色彩教学的质量。

一、色彩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职院校的'美术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过于模式化,导致原本生动活泼的色彩教学变得单调枯燥。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缺乏创新能力,其作品习惯性地采用条件色写生理论。该写生理论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了学生对色彩的挖掘和发挥。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而进行创作,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佳。综观当前我国的高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存在知识结构肤浅、缺乏创新、形式单一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程式化,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色彩。一些教师很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教育模式面前,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描摹物象,导致其在面对艺术作品时缺乏创造力和灵性,艺术素养和色彩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色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氛围,还解决了色彩教学中的局限性。虽然很多高职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但是部分教师受以往教学思想的禁锢,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依然套用僵化的教学模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课堂教学较为乏味,缺乏新鲜感,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消化。所以,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和提高。

二、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的策略探索

1.加强信息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操作简单、形象生动、更具直观性的教学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传授色彩方面的知识时,通过三维技术、色彩对比的形式对色彩知识和色彩构成进行生动诠释,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优秀的色彩作品进行展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场地式展出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对作品进行欣赏,加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对色彩的理解。

2.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色彩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情感的由衷体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只有学生充分掌握了色彩的运用,教师的色彩教学才能算成功。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教师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写生对象的固有色和环境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进行创作。教师进行色彩教学之后,学生对色彩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就会明白色彩产生的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完色彩课程之后,可以灵活运用色彩,在创作作品时,可以运用生动的色彩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3.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作品的欣赏

部分高职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这种教学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在创作时往往缺乏创新意识。一幅优秀作品的创作,不仅仅体现在熟练的绘画技术上,更体现在作品深刻的内涵意义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熟练的技术而忽视作品的内涵,那么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千篇 一律。教师应当经常组织学生欣赏一些大画家的作品,了解其色彩搭配运用的方法。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最先关注的便是作品的色彩,可见色彩的表达在作品当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要加强对色彩的认知,借鉴和学习别人的色彩运用方法,这对于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结语

美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学科,更是学生情感内涵的体现。色彩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处理好高职色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让高职美术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祥.谈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内蒙古教育(职教版),(10).

[2]王洪宇.浅谈高职美术色彩教学.考试与评价,2012(12).

[3]柳清.如何在设计教学中加强色彩构成的重要性.艺术与设计(理论),(5).

篇3: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论文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多,美术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术课中,色彩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色彩认知,有效地将现实与美术教学相联系起来,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提供了便利。本文将对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作进一步探究,希望为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美术 色彩 艺术修养 色彩教学

1引言

小学时代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校肩负着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的小学生还处于对世界的认知朦胧的状态,但其对色彩有着浓重的好奇心,这就使得小学生对美术课,对色彩方面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同美术课色彩方面的教学有利的推进了孩子审美观,促进在智力、感知等方面的全面的发展。

2色彩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美术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经过色彩、点、线条等综合的加工而成,如果在美术作品中仅仅存在着线条等缺少色彩,就会使得美术作品失去灵魂,由此可见色彩在美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富有变化的色彩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学生在审美上提高,进而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起到积极的影响。通过美术课中色彩的学习,有利于向学生传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在美术课色彩方面的教学中,能够促进小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邻近的色彩一定比例的调配,不同的色彩的搭配,调配出各式各样的色彩,进一步的推动了小学生对色彩、物理特性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1]。

3小学美术色彩教育教学研究

3.1视觉与色彩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在获取世界多彩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所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围也充满各式色彩,每一个颜色都有着其不同的意义。在世界上每个国家纵然在语言上、信仰上各不相同,但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都有着相同的认知,如红色,在我国的五星红旗上是主色调,象征着革命,代表热情奔放,能够激发人们的进取心,激励人积极向上。如黄色,是暖色调,有着高贵气息,在古代中广泛的应用在皇室中,其本身较为明朗而吸引人的眼球。如绿色,绿色象征着生命,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最为常见的颜色,通过研究表明绿色对人的眼睛较为有益,绿色在当前时代中也是环保的象征。如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蓝色非常纯净,通常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水、宇宙。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蓝色还表示秀丽清新、宁静、忧郁、豁达、沉稳、清冷。

3.2色彩与知觉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我们的眼睛通过光的作用感知物体的`存在,色觉笼统的讲就是我们对色彩的感知。我们的眼睛通常借助于光,让我们的眼睛感觉到物体的轮廓和色彩,在通过神经传导,将这一物体反映到大脑中进行对比,同时大脑也感知到物体的色彩并将色彩进行相应的存储。这样大脑就能完成对色彩的存储,例如当我们看到绿色,第一时间的就会想到大自然,这就是大自然留给我们印象,想到蓝色,我们想到辽阔,这是蓝天留给们印象[2]。

4提高学生的色彩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4.1掌握色彩的观察方法

所谓观察有许多种类,而对于色彩的观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以红色为例,不管红色的物体受到什么环境色的影响,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只是孤立、抽象的去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这种观察色彩的方法在装饰色彩绘画中较为常用。但面对不同物体、不同角度则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物体,由于观看角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解。例如,正方形的物体由于作画者角度的不同,可以看成是梯形的透视形,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看成是近于平行四边形或者菱形的透视形。那么观察色彩也是如此,必须将对象、光源以及环境这三者联系在一起来进行观察与比较,通过对色彩诸要素的对比联系中让学生学会色彩变化的把握。这种观察方法是造型艺术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包含了审美基础,这是由于色彩美是色彩的整体效果,其体现在色彩的关系之中[3]。

4.2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也离不开生活,当然美术也不应远离生活。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多种细节元素来进行美术教育的学习,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美术构图中的关键元素,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生活中的事物色彩。任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美术学习也不例外,它也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量的积累是为后面的质的转变做准备。因此,当前美术的学习是为了日后的美术发展做准备,美术也终将归于生活。在小学美术的学习阶段,广大的美术教师应当学会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术,在观察过程中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能够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概念。

4.3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美术课上,老师都安排对一些较为有名的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些名人作品的鉴赏,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美术理解,观察名人作品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愫,掌握这些美术作品作者想表达的思想。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对色彩的理解上上一个台阶[4]。

5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丽的认识日益加深,这就使得人们对美的研究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对美、对色彩的认知尤为重要,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提高小学生的对色彩的感知就很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1]谢永前.简述小学美术课的色彩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2(5).

[2]成文光.形与色的重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在职培训色彩教学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1(1).

[3]李杏萍.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J].考试周刊,2013(2).

[4]张蓉蓉.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园,2014,19(5).

篇4: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教学分析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教学分析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成为了小学教育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美术教学成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必备学科之一。通过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全面化发展,为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某位学者曾说过“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因此教师通过特色教学,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促使学生全能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固定思维模式

起初学习美术,学生的美术天赋各有不同,几乎所有同学对美术概念的认知度和思想范围都不在一个方向上,而教师的审美观基本接近(教学标准)。按照固定的一个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作业,从而抹杀了有些学生开启新思想的信心,以此扩大了学生“思维局限性”的范围。例如,教师给一个半成品圆,让学生自己组合完成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了作业,但是分数却出乎意料,有现实规模的,得到表扬,而一些学生通过科幻想象等完成的作业,有教师的不认可、有学生的嘲笑各方面的因素,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这些学生创新思想没有得到施展,在以后的学习规模中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2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塑造美术框架、构思模块、如何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都很欠缺,因此他们没有对美术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喜欢美的事物,然而学生却没有发现美术真正的“美”,从而没有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发挥空间。

1.3师生缺乏交流

美术教学模式的单一,比如,没有组织学生户外写真,只是在课堂上根据一个标本自由发挥,学生不能衍生物品特征(实物接触),不能更好的发挥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教师没有从思想、心理各方面去重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喜好特点,无法引导学生的发挥能力。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学生无法提高事物的审美观,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2.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2.1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人,只要是感兴趣的事物,都会对它产生好奇,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学科也一样,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个美术教师都希望学生在学习期间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由于有些同学没有美术天赋,从而放弃美术的学习,不能说美术与以后生涯毫无关系,但它现在至少可以减轻学习压力,让小学生有一个梦幻完整的童年。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认知度,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用美的眼光来欣赏美术课程,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生的眼里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思想单纯,而在此时就是大胆引导他们学习美术知识、大胆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美术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从另外角度去发现美术的有趣。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2建立个性化施展舞台

在美术教育的最前端,开设一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施展个性,给学生一个艺术舞台,来施展他们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拿起手中的画笔,给他们一个自由空间尽情发挥,中途学生有不足的或者无法继续完成的,老师给予耐心的教导,与学生多多交流与沟通,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论学生作业完成的好与不好,老师应对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对作业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对绘画信心十足,来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3组织室外活动

一般的教学活动都在教室,但对于美术课而言,它内容的延伸性与扩展度较广,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外景配合,才能体现美术的生动与活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就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或许加入一些户外活动,可能会让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通过组织室外活动(尤其是夏天),不仅使学生对审美有了定位,而且使学生的视野范围更加开阔,对美的认知度有了提升。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超常发挥,有些画面还能让学生的灵感突现,激发美术的创新潜能,完成与众不同的美术作业,对美术课程有新的认识,能从全方位描述事物特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美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让学生全力投入学习,应从学生的思想抓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来体现美术的真正意义。利用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提升一个层次。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现和探索美术的奥秘。

篇5: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依据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是将其课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的评价反馈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反馈整合的实验研究,探索在网上进行评价反馈过程,利用网络互动性、开放性的优势,可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使对教学问题进行评价与教学效果的反馈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反馈与交流的速度更加高捷,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对教学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如教师利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时,可以通过网络将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整理,并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设计,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料,建立班级作品展示网站,将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以网页形式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这样利用网络的共享性扩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将其范围由班级扩展到学校或更广,提高了评价反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促进美术教学方式的革新,使美术教学模式多样化、形象化,整合模式必将成为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倡导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在素质教育的影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6: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

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

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

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篇7: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应提倡人文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性在逐渐削弱。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职业教育美术教学实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如何实施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中职美术教育应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教育的误区    专业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改革美术教育迎来了最佳时期。在对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强调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以往那种纯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传统的审美也暴露出许多不足。现在人们对以前重视技能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开始反思,在其他学科中也开始注意到渗入人文思想。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更为密切,应该责无旁贷的把人文精神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在职业学校美术专业任教多年,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谈一些看法。

一、中职美术教育的误区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物质需求在不断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最突出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危机。反映在学生身上,有其明显的特点,如:没有崇高的信念和理想;没有社会责任心;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偏激、极端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不敢想象,这些学生日后如何肩负起国家民族的重任?这里有社会的原因,但也是教育无法推卸的责任。人文精神的忽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令人担忧的现实。

(一)教学过程的误区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两种,其一是以培养美术高校预科生为目的升学教学模式;其二是以培养从事美术专业技术工人为目的就业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时应种种原因一些学校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冷落淡忘了。

1、在升学教学模式下,家长、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都盯着高考升学这一最终的目标。于是,本来极具人文精神的美术知识技能在这里完全体现了工具性,削弱了人文性。教学成了冷冰冰的工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也缺少了应有的乐趣。教学内容完全迎合考试的要求。简单的素描、色彩、速写等几门课程,并且通过考核这几门课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知识的附属物,更无瑕关注社会,体验社会的广博和温暖。

2、在就业教学模式下,一些学校崇尚技术至上的理念,相信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可以走遍天下的观点,以专业学习代替一切,而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全面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潜力,而人文精神正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校教师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探索。用传统的、有些甚至较为落后的观念指导着教学工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用大量简单重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没有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这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

(二)教育管理的误区

1、学校教育导向问题

准军事化管理,体现管理的严格性和统一规范性,排斥个性发展。学生想稍微表现一下个性、自我,一旦与管理条例有冲突,将受到严厉的“制裁”,恨不得能运用部队的惩罚措施,如:关禁闭,罚跑步,甚至拳大脚踢等。学生若不能适应,最后只能落得被开除的下场。这样的管理到底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某校曾有一位女生落水,旁边男生看到了,不是马上跳入河中将她救起,而是先请示老师,能不能去救她?学生逐渐成为学校教师意志的附属物,他能独立思考、独立决断吗?好象是不能的,或者是养成了双重的人格,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学校里可能是个“乖学生”,一出校门立马与社会上的小混混勾搭在一起,去抢劫,去敲诈。可悲的教育,可怜的学生。

有时在想,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真正关心的是学生人生的健康成长,还是自身的'尊严、利益,和管理的方便,或者是其它呢?让人想到目前商业行为中的“霸王合同”,到我这里求学,就要接受我这里的规矩——严厉的规矩。不然就别来或来了不遵守规矩也要将你开除。美其名约“适者生存”,依据是当前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学校也要适应社会。教育者在实施这些制度的时候已经把人文精神抛之脑后了。有些学校甚至以自己有这一套管理理念、制度为荣,一肆宣扬。改革开放了这么久,人性地位上升到如今的高度,在以育人为目的的学校中,竟仍有这样的现象,怎不令人深思呢?这套制度用在管理急需人文思想熏陶的美术专业的学生身上, 又怎不令人担忧呢?

2、管理越来越所谓的“完善”,缺乏人性化。

量化考核作为一种科学的考核方法,有它的优越性,它使管理更规范,更有据可查、更客观,弥补了主观评估的随意性。但一套制度,或是方法一旦操作走上极端,必会带来很大的弊端。一些学校对班级、班主任的考核往往以量化考核分作为绝对的依据,量化考核的结果将对班主任老师的利益直接挂钩。于是,为了考核出成绩,班主任不遗余力亲历亲为,同时在班级里也实行更细的量化考核,分数与每个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班主任老师的领导下,全体学生开展了“分数”保卫战,为分数想尽办法。有些教育者能够为一分分数把学生骂得狗血喷头或者与检查人员吵得面红耳赤;也能为一分分数弄虚作假,托人情、搞关系。平时“不为三斗米折腰”的老师,这时纷纷将分数奉为至宝,不顾教师的尊严和肩上的育人重担,在学生面前表演一幕幕新版的“官场现形记”,对学生人格的成长起到了怎样的师范作用啊?于是,学生也纷纷效仿,极尽公关、作假之能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也是“对症下药”。你扣分了,我就找你,只是一个劲儿的从一些琐碎的事情上要求你“精益求精”,少有真正的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人性化的给学生有利的辅导和帮助。这与我们学校的育人初衷相去甚远了。

3、苛求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

一些学校往往自诩有严格的管理,坚信严格的管理能出好的人才。但却忽视了学生管理应严而有度,严而有情。一味的求全责备,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苛求自己和苛求他人的心理定势,失去了最宝贵的平常心,更谈不上进取心了。另一部分学生在苛求下,走向反叛的一面,做一些故意违纪的事作为对“苛求”的报复和宣泄。

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心理是失衡的,人格是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或是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没有主见;或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独行专断。美术专业人才更需要正直、独立的个性,广博的爱心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人文素养。一些中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已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了。

二、中职美术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无论是从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从美术教育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都必须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旗帜鲜明的把人文精神作为中职美术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设置取决于当前社会与学生的需要以及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社会需要怎样的人呢?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精神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无所依托,没有崇高的理想,人性所具有的优良的品质在逐渐被漠视,人文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培养人文精神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理应成为大肆宣扬人文的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扬起人文的大旗,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专业技能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反映在学生的身上。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美术专业的教师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提高教师的现代意识和人文素质

现代教师应具有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要不断地更新改进。现在的中学生拥有比任何时代的学生多的多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教育者更不应墨守陈规。另一方面,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发觉人性的闪光点,做人文精神的示范者和哺育者,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人文型、学者型的教师。

2、培养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真心关注和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行为、思想偏差的宽容而又耐心地引导,科学而又真诚的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多些博爱,少些狭隘;多一分真诚,少一些功利。在教师们辛勤的真心付出下,才能培养出同样具有爱心,学会宽容的学生。这恰恰是美术类人才必须具备的人格特性。

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教师要想能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传道解惑,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广博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钻研业务,创新教学方法,还要学习适应未来的能力,成为新时代学习、生活的探索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适应未来,学会真正地、积极地体验人生。

4、要有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

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和对本职的敬业,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人文示范。教师应该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坚定教育信念,认识社会责任感,少一些功利与浮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岗位上,展现新时代教师的崇高形象。

(三) 探索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教育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未来就是教育的未来。建立一套适合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极为紧迫的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旗帜鲜明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教育者应该弄清楚的。专业的不同,人才规格的不同,决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不仅要有共性的一面(如:人类应有的良好的品格,作为人的规范),而且要有个性的一面,不应该千篇 一律。所谓的“特殊化”管理在这里不应该是贬义的,而是何等人性的管理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特殊的、个性的照顾,这不是以人为本吗?

现在学生管理中的考核制度办法本身是较为科学的,但它需要人性的弥补。特别是考核的理念和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实施。对美术学生的管理。要以美术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要体现专业的特点,哪些要强化,哪些要减弱,哪些要细致入微,那些应笼统而留有空间,体现虚实相间,节奏分明。实施要体现原则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在既有一定的规则,又充满人性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特别的专业性格。

(四)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创新教学观念,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阵地。这里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频繁的地方。要加强教师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逐步渗透人文思想。

每位教师要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和理解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相对话的场所,而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地方;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场所,而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师生探究知识技能的场所,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特别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师要逐渐的转换好自己的角色,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研究者;由教学的管理者成为引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者。

加强对美术类学生人文学科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重视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力度。改变专业课单一的局面,增设像中外艺术史、艺术欣赏之类的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适当扩展专业课的门类,使学生能接触较为广泛的知识,积累全面的人文素养,为他们一生的艺术道路打下基础。

(五) 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宏扬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上品位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正统的、经典的文化为主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浓厚的学术氛围,做文化底蕴的积累。克服校园文化过于单一、肤浅的局面。也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创造一种整洁、有序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做人和学习,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如何把专业技能教育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和积极探索的课题。让和煦的人文之风早日吹进学校的大门和学生的心灵。

篇8: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分析论文

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分析论文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美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结语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篇9:中日小学美术教育比较分析论文

中日小学美术教育比较分析论文

摘要:日本与我国在文化,历史,经济各方面可谓是同宗同源。这在两国的美术教育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接受并学习外来文化的国家,日本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不断的吸收外来美术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充分的融汇贯通。在现阶段,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并进步的阶段,如何在与其他国家美术教育进行全方面对比的之后,对自身进行改良并创新,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日两国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比较,本文将分别从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异同,最后从中得到有利于对我国今后的美术教育得到发展的启示,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小学美术;教育

一、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之比较

我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颁布的大纲明确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应对这样的指导思想,开展美术课程,就应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是相互关联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等人格的综合素养,对其它学科以及生活有积极的帮助。在当代教育中,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同样的意识到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美术教育在日本,称为小学图画手工课,也称之为造型教育、美术教育或造型美术教育。日本教育部门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体验创造性表现的喜悦中,并应该与其它学科相应的统合整理起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而在日本文部省发布的相关指导资料中明确地阐述了日本学校教育的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与我国美术教育意义一样,日本的小学美术也是培养审美感知、感情、情操的教育学科。两国均认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存在相应的联系,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开展。

二、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比较

根据我国的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我国美术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根据总目标的`设定的要求,我国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通过美术语言和美术教学的表达方式及方法,再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了解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野,丰富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培养人格的健全,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日本文部省关于图画手工课的指导目标是“通过表现以及鉴赏活动,在培养造型性创作的基础的同时,体验到表现的喜悦、培养丰富多彩的情操。”在这样的总目标中,日本美术教育注重培育儿童主体创造的丰富性,而这个总目标也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要依赖的深厚的基石。日本小学图画手工课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关注所有学生的欲望和他们的兴趣个性,而非表现技能效果的高低,使学生们在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创新乐趣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健全个体人格的发展。然而,中日两国所设定总目的都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体性,但在不同的年级的具体教学中又还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中日两个都将小学美术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为分为低、中、高的年级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两国均设定了不一样的具体教学目标。在低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两国都重视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在课程的教材、材料工具上都重视丰富性与多元化,让学生们可以体验到美术色彩造型活动的乐趣。我国在实施的美术教育,倡导能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两国虽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日本更是把之称为造型游戏,把游戏活动作为学习的目的。与小学低年级不同,在中、高年级阶段,我国则会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我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进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掌握,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领对比,对中、高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别,如,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用不同)表达方法表现的能力,使之能运用绘画和立体表现观察到的想象的事物”。高年级则需要加深理解深度,练习规定的主题构思,并要求从实用与审美的角度,能够运用绘画和雕塑的技巧表现等等。日本在此分阶段的目标中,比我国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审美的态度与意识的同时,仍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三、中日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内容之比较

我国的美术课程与其它学科,如:政治、语文、数学等单纯以本学科的知识构建的课程学习不同,而是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所谓的“造型表现”是指倡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创新表现,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主要是指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和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此学习活动中不但要求形成自我的创意意识,还要求关注学习活动的目标与功能。“欣赏评述”领域中则注重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结合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构建,形成审美心理情感。“综合探索”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此学习领域中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几个学习领域,美术跟其它学科领域,以及社会功能等相关的方面综合而来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它注重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发展。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将美术课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的学习阶段,与四个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是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学习教学。

例如:在低年级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我国的美术教师会鼓励学生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展示造型表现的活动,在游戏中体验美术的欢快式教学的乐趣,我国在低年级以游戏方式教学为主,而到了中、高年级则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是相应的。与我国美术学习活动的划分方式不同,日本小学的图画手工课则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部分。在日本的美术教育中,将绘画与制作称为“表现”,而观察则称为“鉴赏”。日本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日本在小学阶段是以“表现”学习领域为中心,“鉴赏”则是伴随着“表现”学习领域进行的。与我国类似的是日本美术课程根据小学各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并从整体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同样的是日本在低年级把造型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把“造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也以此为指导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日本教育也低年级的指导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绘画表现”的具体内容,同样也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然而,日本的教育会根据学生自身、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把握指导内容,进而制定一年的指导计划。这样它会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学校、教师、教材与实际实践教学,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正确选择题材再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美术表现学校的喜悦。在这一点日本比我国做的更好的是,他们更注重学生如何能在学校中体验到真正的学习乐趣,不论哪个学习阶段,用实践教学得到证实。这虽然也是我国的美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并在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与日本相比,我们在理论方面做得同样很出色,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我们需做更好的努力。

四、中日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对我国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虽然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两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差别,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两个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些方面的比较,为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可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下面,在通过中日两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

1、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判断能力,在低年级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那么在高年级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着急的灌输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潜能与兴趣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美术之所以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它所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性质的学科课程,画苹果时,苹果不一定都是圆的,花儿不一定都是红的,避免公式化、概念化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创新能力。

2、更注重学生实际与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我国现代的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然后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应该如此。在日本,教育学者们普通认为,美术教育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好的课堂授课方式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的。

3、更加强吸收国外的优秀学习经验

通过与日本小学美术的比较,分析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异同,我们能更明显的看出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与缺陷。我们现在都在追求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国外的教育文化教育,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引用和学习。

五、结束语

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美术这种学科的育人功能相比于其他的学科尤为突显。通美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人的美感想象,又可以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美术教育,尤其是初级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开阔的眼界以及自己的世界观,从而来培养自身的情操,完成从想象到创造的发展过程产生的质变。将中国美术教育与国外美术教育进行对比,可以直观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自身拥有的优势,既能“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总之,与国外的美术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是为了我国教育事业能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作者:陈少博

篇10: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 体验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 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

三、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翱翔时,也放飞了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使原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将会有一些困难,我相信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将在新课改中谱写更美的篇章。

篇11:民间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民间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在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引入的时间还短,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这样的观念使得学校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育中举步维艰,难以推进。现代美术教育要冲破这些不利因素,将真正的民间美术传播给学生,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

二、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对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加强思想道德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民间美术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开发创造力,更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我国要求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就是其建筑文化和工艺装饰的传承,在关于教育学生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识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的应用模式设计

(一)树立对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视观念

首先要进行的是对学生的民间美术的审美普及教育,包括美感的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普遍美术教育。在课堂教育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关于民间美术教育的交流活动。民间美术由于其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富有的艺术特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学时,要带领学生重新领悟和解读其中深意。许多职业学校对民族美术的教育不够深刻,教学体系也不完整。但是运用地域特色文化来加强对民间美术教育的'吸引,相信学生也能更好的适应。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算是当地较为常见的民间文化,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引入课堂,更易接受和认知,也会引起学生兴趣。

(二)提炼适合不同层次学校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民间美术教学资源的选取要根据教育性、学生心理和课程性质出发,选择适应审美观念、学生喜爱和可以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美术资源。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在审美情感表达、装饰造型表现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表现出了浓烈的地域特征。这些装饰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可以作为民间美术教学资源;而学生们的喜爱和可以动手制作部分装饰也允许民族建筑装饰成为教学资源;这种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建筑最能体现艺术价值,因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因地制宜开发民间美术资源教学应用

制作工艺的难易程度、年龄层次的不同和地方民间美术优势决定了一个学校在选取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方面的内容。新疆少数民族装饰如彩画、石膏花、拼花砖、釉面砖和木雕等的制作工艺并不太难,具有当地民族和宗教特色,而且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制作,因此可以选取作为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四)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间美术的教育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和小组互动交流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内容。以新疆少数民族建筑装饰木雕为例,老师可用一个小故事引出木雕的来由,然后再进行造型分解,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民间美术在课堂的吸引力。

四、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实施

(一)欣赏课教学实施

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民族建筑的装饰,感受造型艺术的特点和价值,积极鼓励学生表达欣赏心得,并通过欣赏其造型与色彩,了解不同民族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和在生活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热爱优秀的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操作课教学实施

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积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妙与博大精深。如石膏花装饰,教师可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在颜色和造型上自主创作,例如在浅蓝、浅绿色彩外,添加金色,课堂制作完成后可送与同学留念,并向同学解说感想,表达祝福。

(三)实施的保障措施

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教学,除教师和学生按要求发掘和应用民间美术资源之外,还要求学校在教学设备上进行充分的资源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要求相关教学老师提高民间美术素养和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社会要给予民间美术合理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发展和弘扬民间美术,从而提升全公民综合素质,让民间艺术和社会一起更好的发展。

五、总结

民间文化是我国多元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差异。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是推动美术教学向多元化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接受外来的思想文化,也需要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因此要更好的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挖掘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更多内涵,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美术教学不仅具有地方的民族性,还具有时代的开放性。

篇12: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

美术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学,它能引领小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感知美术的魅力。对色彩的把握,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也是发现并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色彩教学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这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学把色彩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关联,尤其是色彩的感知、触觉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水平,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色彩艺术形态,从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力来优化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传统绘画的民族特色。但是,国画中的技法、笔法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把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的主题,把宣纸置于木板上,利用泼墨方式来进行浓墨勾勒,再调以淡墨,在纸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对水与颜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画教学中,水彩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组成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则是颜料,五彩斑斓。由于水彩在绘画实践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级学生可以先用油画棒绘画,从日常花卉、器物、常见用具的临摹中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水彩感,训练学生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总而言之,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丰富的色彩环境作为学生感知色彩的条件,从色彩感知与心理启发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强化学生的德育品格为主,而色彩教学,则让学生从五彩的画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快乐、自信地成长。

篇13: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篇14:浅谈建筑节能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

我国目前中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搭乘改革的东风,各个行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就建筑行业来说,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资源越来越紧缺,建筑节能措施显示出了其重要性。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探讨建筑节能措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篇15:浅谈建筑节能措施分析论文

1引言

在社会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先,建筑行业存在的能源浪费问题在此被摆上了桌面,我们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将其贯穿整个建筑过程,从设计到施工的方方面面解决资源浪费的情况。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前辈智慧,针对建筑设计中的屋面设计、墙面设计、门窗设计及照明设计几个反面,谈谈具体的节能措施,希望能给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些借鉴和启发。

2建筑节能措施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2.1建筑节能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发展中,日益紧缺的能源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找到相知有效的遏制资源浪费的方法,这一问题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造成阻碍。我国最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对建筑的需求庞大,在社会资源分配上,有近35%的资源被用在建筑行业,并且就数据显示,这一比重还有逐年上涨的趋势。因此,建筑节能措施是节约社会资源、构建节能型社会的必要手段及关键举措。要大力落实建筑节能的工作,贯彻新型节能设计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建筑节能,同时对建筑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助力。

2.2建筑节能与生活息息相关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目前人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对能源的需求。然而,资源消耗的问题却日渐加重,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会维持增长的态势。建筑节能措施的实施,节约了社会资源,于是会有更多的资源被分配在人们的日常需求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于资源的渴求,从而改善了生活状况。

2.3建筑节能会产生正面的引导

实施建筑节能措施在提高提高建筑质量的基础上,节约了社会资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同时,节能建筑的收费相较传统的建筑更加合理,节能理念的贯彻是节能建筑具名的生活资源消耗也相对减少,这些好处形成了人们对于技能建筑的良好认知,促进了群众对于环保理念的认可,提高了他们的节能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3建筑节能措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建筑节能措施在建筑屋面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屋面,即是指建筑屋顶的表面,其占据着建筑屋顶面积的绝大部分,屋面的施工步骤不少,具体拆分,主要有“砼现浇楼面、水泥砂浆找平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水泥砂浆保护层、排水系统、女儿墙”以及“瓦面”的施工等。它的功能则要分季节来说,在夏季,它起到隔热的效果,阻隔太阳辐射,减低室内温度;冬季则主要起到保温的效果,密封效果比较好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留着屋内热量。在对屋面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选用符合行业标准的保温材料,确保屋面隔温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二,要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对资源的节约,降低整体消耗。另外一提,将绿色植被覆盖在屋面上能够有效降低温度的传递,更好的发挥屋面隔温的效果。

3.2建筑节能措施在墙面设计中的运用

建筑墙面是指建筑物内外墙壁的表面,由于面积比较大,所以能否在墙面建造设计中做到节能,会对建筑整体的节能数据产生较大的影响。依据室内外不同位置的墙面,墙面设计要分成两种不同的方案。室外前面的装修要求运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同时还要满足耐水抗冻的功效,以应对雨雪天气。室内屋面的装修则更注重功能,其主要工序有抹灰、贴面、裱糊、铺钉以及涂料等。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节能的目的:

第一,在室内的墙体中加入保温材料,材料选用节能材料,以减少热量流失,从而降低制热造成的资源消耗。

第二,在室外假装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同样选用节能环保材料,从而降低阳光照射产生的热量,从而减少室内制冷带来的资源消耗。

第三,在室外墙体涂抹砂浆,不仅能加强隔温效果,还能够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

3.3建筑节能措施在门窗设计中的运用

门窗的`作用在房屋使用中非常关键,既有通风采光的作用,还有通行观景等功能。门窗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其功能性,还要考虑观赏性。门窗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围护构件”和“分隔构件”,在不同的功能要求下又分为“保温”、“隔热”、“隔声”、“隔火”以及“防水”等各类。现代建筑对门窗的设计尺寸要求越来越大,这就是门窗的耗材更大,加之门窗的更换率高,因此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想在门窗上节能,就必须注意门窗的设计。如: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精准的测量门窗的尺寸,减少在制作过程中的浪费;门的设计要考虑隔温效果,减少温度的传递。

3.4建筑节能措施在照明设计中的运用

进驻节能措施在照明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选用节能环保光源,如LED灯,既有较强的照明效果,功耗也比普通白炽灯要低很多。

其二,照明设备的合理运用,如在楼道跟厕所使用声控装置。

其三,规范使用照明设备。如呼吁居民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

4加强节能环保意识

建筑工作者,尤其是建筑设计工作者,要时刻保持节能的意识,要把这种意识融入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从根本上做到在建筑设计中减少消耗,这同时也就是在减少整个建筑行业对社会总体资源的消耗。如此才有希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综上诉述,不管是在当下的建筑设计领域,还是在未来的整个建筑行业中,节能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节能的理念也是新时代建筑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骂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水平,更好的发挥建筑设计工作者为建筑行业节能的作用,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宁秋.关于建筑节能措施在建筑设计中的分析[J].四川水泥,(8):112.

[2]刘磊.建筑节能措施在建筑设计中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52):88~89.

篇16:建筑节能措施分析论文

建筑节能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下发展节能减排建筑的不利因素,然后阐述了建筑节能减排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节能减排,不利因素,措施。

一、当下发展节能减排建筑的不利因素

1. 认识理念的局限。

关于建筑节能减排建筑真正内涵的普及工作仍然滞后。首先,很多地方还没有将绿色建筑放到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认识的积极性和行动的主动性,相关节能减排工作得不到具体落实。其次,由于我国节能减排建筑推行得比较晚,各界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和观念上存在很大误差,对绿色建筑的真正含义没有全面了解。有些人甚至认为节能减排建筑需要增加大量投资,是高成本、高技术建筑,现阶段难以将节能减排建筑理念真正实现到建筑工程上。

2. 有关建能减排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绿色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于节能减排建筑缺乏强制性的要求,我国对节能减排建筑在法律上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林等相关规定纳入到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因此,对于节能减排建筑的要求在建筑行业上实施起来比较难,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的制度。

3. 落后的激励政策。

节能减配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于提高,相对于各种法律、准则和法规的不断完善,激励优惠政策相对落后。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一些可再生资源在建筑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机制仍待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对绿色建筑的补贴与税收减免的有效激励政策,这样很难激发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4. 在技术选择上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上,有很多企业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总认为节能减排建筑需要将所有的高精尖端技术和产品集中运用于建筑工程中,总是想把素有绿色节能的新技术不加以区别地堆积在一个建筑工程中。一些项目还盛行起了为“绿色”而“绿色”,堆放一些无实际价值的高新技术,很多建筑企业过分地以来器械设备和技术系统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以至于忽视了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措施,这样便会直接提高建筑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二、可持续建筑的节能减排措施

1. 推行节能环保建筑理念。

可持续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需要建筑师具备强烈的环保理念,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而且还需要管理部门、业主都要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这种多关系的合作,需要在整个建筑过程中确立明确的评价和认证系统,以定量定质的手段来检测建筑设计生态要达到的.标准效果,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所要达到的预期绿色建筑的程度。同时,评价系统不仅仅是用来检验可持续建筑的具体实施,而且更是一种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相关建筑人员在设计、运行、管理等过程中更多地把节能减排考虑进去,引导建筑向绿色、环保、健康的轨道发展。

2. 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就得先制定一个严格的节能标准。只有在规范的体系下发展建筑,才能够让建筑行业在环保、节能这一环节取得进步。目前,我国虽然在大力提倡建筑的节能减排,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所以不能使这一理念得到很好地落实,而且由于节能减排需要高技术和高成本投入,而建筑企业又不能承担节能环保所需的巨额成本,因此,国家还应当设置一定的奖励政策,对于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好的建筑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激励建筑行业展开环保的积极性。当然,对于过分浪费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资源是大家的,任何人都不可以浪费,地球只有一个,只有好好保护,人类才能长久地可持续地生存下去。

3. 做好可持续建筑评估工作。

可持续建筑不仅仅是要考虑全国和全球的环境影响,而且还要兼顾开发商和业主的利益。为规范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提供考究依据,国家正在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可持续建筑发展导则和标准体系,为节能减排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材料审计部门和工程审计部门在对建筑进行审核时,不仅要保证建筑的质量,而且还要把其中的节能减排情况考虑进去,正确、科学、合理地评估建筑工程。

4. 努力做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我们国家历来是一个人口大国,能源和资源人均量少。所以,在我们国家发展可持续建筑,制定节能标准和评估体系就必须得把国情考虑进去。在设计建筑是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让生态与建筑工程共赢。在生态技术上考虑“因地制宜”,在低技术与高技术之间要选取适宜的技术策略。同时,在对建筑进行评估时也要实事求是,不仅要在纵向上作比较,而且还要横向作比较。例如,中国有60%左右的农场人口,近年来农村发展迅速,农村能耗不在不断增加。所以在农村建筑中要大量提倡充分利用当地的再生资源,例如秸秆、动物粪便,而且农村建筑不受光线影响,所以我们要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建筑,发展沼气、生物质的高温热解制气,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光能和风力等能源。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而且减缓了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为环保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5. 节能技术创新化

建筑节能减排的关键是技术的创新化, 发达国家节能建筑都较重视对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队伍较为分散, 缺少专业性研究机构。另外,节能技术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空调热工性能方面,而忽视对相关配套的设计、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节能减排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实际效能不佳。借鉴欧美经验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应加强在建筑结构活化技术(包括采光、制冷、隔热、美化、绿化等低碳建筑结构工程技术原理)、能源节约优化技术(包括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能源)、节能建材产业技术(包括可再生建材、生态型建材、本土化建材的使用技术,使建筑材料对建筑环境和人的安全性、经济性、节能性最大化)、废物再生循环技术(包括建筑垃圾的再循环利用技术、垃圾庭院式发酵技术配置等)和水资源净化利用技术(包括卫生净水供应保障、雨水收集及净化、污水分散式处理等)。

6. 节能建筑地域化

由于我国地缘辽阔, 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比较明显,再加上中西方在气候条件、居住习惯、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对国外的一些建筑节能减排经验切不可简单模仿照搬, 必须考虑多样化的建筑气候和地理区域特征。因此,在节能减排建筑设计上,要针对不同地理区域选择不同的设计策略, 进行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设计, 从而充分利用不同地理要素彰显建筑节能减排的潜在优势。应倡导建筑节能减排的本地化,最大化融合当地的地理地貌、生物资源、气候区域等自然环境状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和鉴别,在建筑区域、功能、朝向、形体上进行特色化设计,从而丰富和完善节能减排建筑技术的实践基础。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一直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虽然建筑行业不断地朝着科学、环保的路线发展,但是很多建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和生产为了能在建筑行业实现环境友好型和经济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速度与环境、质量、效益的统一,为了我国人民能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生产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筑行业需要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建设领域节能减排重点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预测,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2]白生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N ] ,建设报(中国建材) ,: 108期.

[3]覃波,齐海丽,绿色建筑思考[J ],陕西建筑,:162期.

篇17:职业美术教育中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

职业美术教育中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

【摘 要】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对职业美术教育来说十分重要。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把实践性教学贯穿整个职业美术教育的始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培养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职业美术教育 强化 实践性教学

一、职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作为一名美术高级技术人才,具有对美的欣赏力和鉴赏力是必备素质。学会发现事物的美的方面,对美进行分析和把握,把看似平常的东西转化为美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形成科学的、健康的审美观。

(二)让学生掌握美术的实用技能

美术可分为纯艺术性和实用性,纯艺术性美术要求表现人的个性,传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突出的是艺术性;而实用性美术则要求把艺术个性蕴于普遍性之中,面向大众,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突出的是实用性。职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美术的实用技能,真正学到为社会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的实际本领。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业能力

注重对学生实践、创业素质的培养,重点培养他们融入社会、表现自我、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积极主动地以自己的创新开创理想的事业、寻求理想的'职业。对职业美术教育来说培养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职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靠实践来完成的。理论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基础,但它不能代替技能技巧。

二、强化实践性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教学内容要与市场需求接轨

当今社会十分需要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既有头脑又会动手。为此,职业美术教学的内容要强调美术设计性、美术劳技性、社会服务性三大特点,并兼顾学生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把实践性教学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以问题、案例、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将来面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和解决该问题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从多种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归纳出一个最实用、最优秀的解决方案;或者以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为内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者给学生一个项目,根据完成该项目的要求,让学生合作或独立完成,以便积累实战经验。在教学中,着重强调实用性美术设计教学、理论教学与工艺劳动技能训练和具体的应用设计项目相结合,重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为此,要建立多种实验室:如材料与工具教室、机械加工教室、手工制作教室等,让学生有好的设计、想法能够很快动手做出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二)美术基础教学要与实践需要相结合

职业美术教育强调的是美术的实用性。在美术基础训练中,要大量压缩室内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训练的时间,着重强调速写式素描、色彩的训练,重视对学生快速造型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快速造型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感知物象的角度与表现对象的方式做到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承袭多年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多一些,教学手段要活一些。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一些如构图式、组合式、人物动态式、特写式、结构式、写意式、装饰式等多种多样的造型训练形式,做到对学生的每一项训练都有明确的功能指向和具体的应用性。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心理导人到创作、设计的状态之中,从而有序地刺激、强化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表现能力和实践需要相结合。

(三)建立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双师”素质:就是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与经验和娴熟的动手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让自己的所学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有所用;作为学校,要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且要有具体要求,教师的实践技能达到什么样的技术等级才能上岗。工作本位学习是近年来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工作本位学习是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习,把工作现场设计成学习情境。这样,教师如果没有熟练的实践经验是不能胜任工作的。

(四)把实践性教学贯穿到整个职业美术教育过程中去

1.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

学习实践是最基本的重要实践,要使学生完成系统学习的任务,把前人的积累的知识、经验、成果学习继承下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注重美术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实践环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实干”。有时候仅用语言描述,很难说清事物的形成、结构和变化过程,而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亲自操作完成实践过程,亲自观察、记录变化进程与结果,则对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就直观得多,并通过操作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既可以防止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环节的偏向,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

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是了解社会、透视人生的重要途经。当代青少年思想敏锐、求知欲强,文化知识比较丰富,这是十分可贵的。但脱离实际,缺乏实践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对学生将来踏上社会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不利的。因此,必须在学生时期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社会实践要紧紧抓住“产”、“学”、“研”三个环节,与企业联合,把学校特有的技术力量同企业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利用企业这个平台,让学生充分施展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既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又为企业解决了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使企业、学校、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达到“多赢”。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开发一些经营项目,为学生营造实战平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专业技能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既能够把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还能多角度观察社会,透视人生、增长见识。

3.在创造实践中培养学生

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职业美术教育不但要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创造实践包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两个部分。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是创造实践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另外,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性格,在解决问题时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不迷信权威和循规蹈矩,敢于尝试新办法。要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还可鼓励他们自己开发短期的美术经营项目,这样,学生在通过劳动赚钱的同时,更能体验生活的艰辛,从而树立自立、自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信心。这些创造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学生多少科研成果,而在于得到一个方法,为同学们今后的创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工作本位学习初探[J].教育科学,,(4).

[2]汪勇刚.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7).

篇18: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

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

一、技术管理在道路现场工程施工中的意义

道路工程的质量同道路工程管理质量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通常会因为道路施工过程归于繁杂,因此会出现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想要使道路工程得到顺利地施工就需要施工单位对技术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道路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以实际的施工情况为依据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对道路施工工程中应用的技术进行规划、管理与总结是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但是管理工作的进行必须要以相关的规则与制度为遵循的依据,这样才能在提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提升施工的效率。当前随着不断提升与发展的科学技术,道路施工工程中也引进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所以,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使这些新的技术能够将其作用应用到实处。

二、道路施工技术内容

(一)施工前的准备

保证道路施工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对准备工作的充分完善。通常施工前的准备涵盖了检测路面状况、勘察地形、是指地下水管与电缆、以及熟悉周围的环境等。当前期的勘探工作完成之后,便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的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初步的清理与布置。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为了防止过往车辆与人员破坏施工材料与设备、影响施工操作而在施工范围内进行路障的设置。随后,应当将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以及一些有着重要保护意义的文物、建筑进行清楚与维护。只有充分的将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之后,才能正式的进行道路施工工程的操作。

(二)现场施工中的技术实施

在道路施工工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工程施工的技术,只有在各个技术环节中令施工技术达到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才能令道路的建设同交通运输的要求相契合。在道路施工过程,挖土开方与道路基地施工以及路面施工是主要的内容。各个施工环节中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只有保证每个施工环节的施工技术标准,才能是最终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三、道路施工技术管理内容

(一)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的遵守

在道路施工技术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标准与依据就是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当前,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施工技术的标准进行制定,所以面对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需要对技术管理的规范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调整,以此来存进促进道路道路工程建设技术管理工作的进行。在技术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相关施工企业必须对技术规范与标准进行全面地贯彻与落实。因此,施工单位首先应当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技术标准的'学习,以促使施工人员按照标准进行施工操作;其次,不断的规范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同技术标准不相符的行为,以此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以具体的施工任务对技术标准进行分解时,;令施工工程技术同相关规定的标准相符合。在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技术标准的不断贯彻与落实,因为这样才能在提升是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的同时,提升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施工管理人员技术的提升

由于施工人员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执行者,因此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施工单位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合理的提升措施来将技术管理队伍全体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先进科学技术的培养,使其能够把握好最新技术的管理工作。培训活动应当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安排,最做使管理人员在技术素质上得到整体的提升,进而是整个道路工程得到质量的提升。

四、提升道路现场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措施

(一)技术责任制的执行

施工单位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责任制度,令各个技术工作都能够拥有各自的负责人,使无人负责技术管理的现象得以避免,进而保障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最终使道路管理工程项目中得到技术管理质量的提升。施工单位需要对责任制进行采取与执行,令每位技术人员得到相应的职权,使技术人员能够在最终得到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在对道路工程进行技术管理工作时,每位技术人员都需要做好本职工作,保障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此外,技术管理人员还需要以实际施工的情况为依据对自己的经验与知识进行不断地积累,使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够同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相适应。

(二)构建合理图纸会审的制度

实施道路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图纸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图纸对于道路工程施工顺利的进行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图纸进行会审时,必须尽量避免图纸存在较大的误差,这样才能使施工工作顺利的进行。在对图纸进行会审之间,与其相关的人员必须要对图纸的内容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反映出来,从而使施工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三)完善技术交底的制度与措施

所谓的技术交底主要指的就是施工任务中所有的职工必须要对道路工程任务特点以及技术的要求以及施工的工艺等全部明确,这样可以保证道路工程项目能够有计划并且顺利的开展。这项工作主要包括的内容就是道路工程数量和施工期限以及设计具体意图和施工工艺等内容。对于部分重点和特殊的工程等,必须进行严格的技术交底。并采取分级管理与处理的方式。而对于有些技术相对复杂且重点工程的主要部位,必须及时的让工程师和技术队长负责技术交底的工作,这样能够保证道路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顺利且快速的进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我国城市规模也得到了不断地扩张,也就相应地增长了道路施工工程的工程量,并且使我国道路工程在建设水平上面临了很多重大的挑战。因此,应当认识到技术管理在道路现场工程施工中的意义,同时执行技术责任制、构建合理图纸会审的制度、完善技术交底的制度与措施,以此来提升保障道路施工工程的质量。

篇19:建筑设计中节能措施的分析论文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周围环境中的相关资源利用度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我国对于这种情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对于能源以及周围环境的节约和保护已经是当今时代最为关注话题,如今全球经济正想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进,建筑行业得到发展契机,但是建筑业对于能源消耗量非常大,因此,很容易导致出现严重的能源消耗,为了减少建筑行业对环境形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可以在设计阶段将节能方式运用于其中,从而保证后期建筑工程中各项节能业务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建筑工程;节能;设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在各个行业中表现突出,其发展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同时经济发展对于人们所居住的建筑物要求也就越高,不仅要求建筑物更加人性化同时还要保证其舒适程度以及达到功能要求,对于建筑工程的节能设计,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各项节能因素进行分析,保证建筑工程的节能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篇20:建筑设计中节能措施的分析论文

根据相关数据内容显示来来看,建筑工程中对于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是最大的,甚至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也是最大的,造成了非常大浪费情况,对于周围环境形成了巨大影响和破坏,建筑行业中能耗主要体现在照明、水电、空调等方面,建设设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设计水平对于工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联系,因此,建筑工程节能要从工程设计阶段开始进行,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建筑能耗,还能够提升设计水平,保证建筑企业的升级。

2建筑设计中的能耗问题

2.1公众节能意识淡薄

在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中,消费者买房子首先关心的是房价和整体户型情况,却很少人能够去关心房子的设计是否节能,公众意识的并不是高涨导致限制了节能技术的发展,节能建筑的推广,也成为能源政策的最大障碍,促进节能技术。

2.2建筑设计的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从现阶段我国能源和环境保护现状来看,对保持生态建设和发展来说,建筑结构机能设计问题确实容易对设计人员进行相互影响,生态能源转化过程消耗能源大对于建筑工程的转型发展形成了阻碍,但是与此同时也对建筑行业敲响了警钟,生态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的建设与施工是如今最为重要的发展内容。

相关专题 美术教育色彩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