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别叫她金盏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别叫她金盏花”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音乐艺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音乐艺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音乐艺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1构建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

创造性应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与艺术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艺术与文化本身潜在的魅力,来发挥艺术对学生的感召力。这是一种新的课程的开发,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建构。艺术教育的开发必然会对已有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它能够有效地打破分数论和成绩至上的教育模式,构建一种宽容、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我认为加强他们的艺术教育也是目前所必须的,调动他们的艺术细胞,在学习之余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对他们的未来也是有益无害的。艺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必然会造就一种新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方略,它促进了学生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样这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音乐艺术类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现状

音乐艺术类课与人文素质类课交叉,音乐艺术类课程的种类较少。艺术类课程名义上是说艺术欣赏,而实际上学生们并没有在课堂上获得艺术欣赏带来的新鲜感和轻松感。反而仿佛选修课就只是为了拿到那一个或两个学分而已,交一篇论文或来一次考试,也就是说它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很像一般的基础性课程,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基础艺术教育过于薄弱,即使有了硬件条件可以提供艺术教育,由于在接受新的东西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吃力和枯燥,因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选修艺术类课程的.积极性。

3改进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当然也有的老师担心,搞这样的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觉得没必要这样做的,可是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艺术团接受艺术教育的同学中有获得省英语口语竞赛一等奖的,同时是学院主持部优秀主持人;有获得省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同时是学院铜管乐团单簧管演奏者;有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同时是学院舞蹈团团长;有更多在艺术团学习的同学考上了多所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实践证明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艺术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舒缓学习压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几年来,通过思考、实践,逐渐形成了在音乐文化的熏陶和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就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把音乐教育融入于艺术教育主体之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接受艺术教育,也是平常学习的一个环节,它是一种艺术学习,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感悟人生乐趣,找到幸福生活的根本,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友好发展,让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伴随与滋养的一生。

篇2: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一、德育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含有道德教育内容,还提供审美情感,因而对客观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行动教育。艺术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伦理结构,而艺术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在所有的教育形态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最强,它所包含的内容,用康德的话说,属于“实践理性”,而理性对于受教育者,则具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具有律定个体的理性迫力,就其本质内涵或总体而言,它是一种刚性教育,与它相比,艺术教育却是一种柔性教育。它作为一种价值事实,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马克思语),美使主体产生“直观自身”的愉悦,它给予人的心灵自由如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个审美的人,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是不需要通过意志来观照的,例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心理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体验是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教、强制灌输的,艺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它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中介,使外在的“他律”(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成为人自身内心的要求),使人的主体目的性符合于最高的善,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厌恶丑。从而趋向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高尚。

艺术教育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内容。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于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艺术教育是积极活跃。令人喜欢接受的形式,它能够大大消除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化对接受者造成的障碍。艺术教育将思想道德中的说理进行了优势移植、使抽象道理的灌输被蕴含着深厚情感的形象化教育手段所代替,从而有效地唤起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导致他们心理意象的明朗化,收到道德素质的效果,而艺术教育所使用的形式是自由的,又克服了道德教育的强制性,更易于激发受教育者理解的积极性。

二、智育与艺术教育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艺术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

艺术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概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艺术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艺术教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

三、体育与艺术教育

学校体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质、体能教育使大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艺术教育在这生理基础上,完善着审美心理结构,促成理性人性的实现。

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说法,正是看到了美的形式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离不开对美的工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这“有意”就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一句话,审美修养提高了,不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形式。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艺术教育中所蕴含的那种崇高,悲壮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那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品质,富有活力的生命追求,健康体魄,毫无疑问会为受教者从事身体素质的培养带来激励,也会为身体素质教育提供一种形象参照。而艺术教育所提供的审美自由精神和超越境界的培育,会有助于体魄自由强劲发展,艺术教育中艺术和审美操作与审美创造,直接影响身体素质,使体质更趋于完善,使行动、坐姿、步伐、走势,都洋溢着一种美感,显示一种教养、一种精神的文明。如艺术化了的各种体育运动,艺术体操、剑术、太极拳、芭蕾等,都已经使两种教育的内容有所融合。

四、美育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客观和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是不能与艺术教育相比的。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依靠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

艺术教育所给予审美素质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层面,培养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二是精神层面,培养一种超越精神与情怀。这两层关系到性情塑造、人性建构、心灵、文化心理建构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建构是极为重要的。

五、劳动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

劳动素质教育一般包括劳动精神态度、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操作技术方法的培养,这主要依靠劳动教育来完成。但艺术教育也可以为劳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艺术教育中总蕴含着有关劳动精神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及劳动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受教育者可以从艺术教育中接受这方面的观念、知识、经验,为劳动素质打下某种知识、观念基础,掌握某种艺术技巧方法融合贯通,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多元综合的教育形式,它关注、涉及每一单项教育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它的目标是综合多元教育因素走向素质教育目标的总体。艺术教育自身不能完成这一目标,它要靠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通力合作,而艺术恰恰在这种合作中起着一种支援、联通、融合的作用。这种多元综合性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

篇3:意象素描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意象素描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内容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当代艺术教育如何应对挑战和抓住发展机遇,是艺术院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现行素描教学体系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难有突破,其已经严重制约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而素描作为传统基础课程,更应该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应大力倡导和推行意象素描,充分发挥其在当代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定义新内涵,探索新方法,建构新体系,凝结新成果”,成为今后教学体系改革中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双一流”;艺术教育;意象素描;创造力培养

中国现行的素描教学体系沿自近代“西学东渐”运动,以李叔同、刘海粟、徐悲鸿等人为首引进的日本和西方素描教学体系为先行,尔后全面实行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成为高等艺术院校的主导。其为我国建国初期建立高校艺术教育基础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体系的理论指南和素描学科学术遵循,一直沿用至今。不可否认,以写实为导向的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在当今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实践,依然以“现实主义造型”为旨归的“契氏”素描为主。可以说,我国缺乏既能结合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又能与西方比肩而立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素描体系。

一、素描教学现状分析

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大家所理解的传统素描概念就是由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张普通的素描纸构成,加上被动描摹,这样的现象在艺术高校早已司空见惯。很多高校的素描教学理念仍然遵循再现原理,强调对于客观物体的定点静观,也就是通常说的焦点透视。运用解剖知识和透视原理,以“具象”为造型准绳,以“光影明暗”和“体积”为塑造手段,要求科学、精确地研究和描绘对象。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个体艺术感受,排斥个性张扬,漠视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物象的客观、真实的同一性描写,严重制约艺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表达,违背了艺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1月22日,“第二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形成的“杭州共识”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因之,定义素描新内涵、凝练课程新内容的任务已刻不容缓。

二、意象素描及其表现形式

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当代艺术教育的格局。素描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使其具有本民族本土的特征。而意象素描正是沿着这样的一种轨迹和模式应运而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术学院就提出了“以创作带基训”的理念,敏锐地洞察到了原有素描教学体系的陈旧和单一。正是基于此,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白德松在素描教学中率先实行了意象素描。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单一和封闭,丰富了表现语言并使其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意象素描相比传统素描,更加注重对素描本体语言和新材料、新语言、新技术的探索。这一举措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持续,令人豁然开朗。

此时,类似于人体写生或者半身人像带手的课堂训练不再只是要求学生简单机械式、完全而真实地还原、再现描绘对象本身,而是更加主观且主动地去处理画面。它也不再只是一张简单的习作,甚至有可能激发出学生的灵感,并转化成作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代的素描是否与传统素描别无两样?是否一定要用熟知的传统工具诸如铅笔、炭笔等?能否用毛笔或者把手里的工具进行加工处理呢?是否一定要画在纸上,并且这张纸是否只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素描纸?能不能在纸张上做一些处理呢?比如把纸揉成一团再打开,或者在作画之前先把纸润湿呢?在描绘对象的时候是否只能使用一种单调的颜色呢?以亨利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是法国艺术史上继印象派之后对传统的写实艺术的又一次猛烈冲击。这群艺术家作画时既不过分追求细节的真实,也不完全追求准确的描绘,而是更多追求情感上的真实,这很好地体现了“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这些素描之所以传神,不仅仅是由于准确地描绘、再现描绘对象的外在形式和精确的细节,而是更多的靠艺术家对他所描绘的对象内心最直观感受的表达,依靠其对这些物象的精心观察和对它的本质性的把握。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象”。何为意象?意象是以意取象,以象表意。因为有“象”,艺术家更加重视主观的意识、思想情感的发挥、创造。意象乃是主客观有机的统一。绘画上的意象大体上是基于艺术家对描绘对象的感受,是对自然对象的表现与想象,是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衍生、演变、发展而来的。中国诗歌强调“言为心声”,通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最终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重视“意”与“象”,亦即“情”与“景”的关系,重视“心”与“物”、“形”与“神”的关系,这与中国书画的精神旨归与审美追求同出一脉。这样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乃至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正是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最需要的,它同时也是艺术最为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在人们熟知的包豪斯基础课体系中,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解放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包豪斯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简单机械的模仿性绘画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形态、构成、节奏等视觉艺术为重点训练课题的素描教学课程,把体验、感受、试验等作为其基本绘画原则,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性潜能。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基础训练中,将素描教学与中国画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凝练出“重构”的专业导向,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传承创新”。以“以线造型,意象造型”为学术导向,结合“个性语言,书写表达”,改变以西方传统绘画造型基础取代中国传统绘画造型基础的固有模式,打破西方素描体系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为主的格局,强调基础训练与中国传统审美特质以及中国画笔墨语言体系的表达相结合,创构适合中国画自身发展规律的造型训练体系,重塑中国画专业立身之根本。素描课程将意象素描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意象解读”(相由心生)、“语言表达”(材料与语言)、“造型取向”(个性话语探索)作为课程主要内容,着力研究素描本体语言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明确提出“在教学的整体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轴”。四川美术学院的意象素描在素描教学体系的本土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如新增设的一门课程——视听转换。何为视听转换?字面上的理解就是视觉和听觉的转换。这两个从表现形式上看似毫无关联的感知方式,如何能做到巧妙而自然地相互转换呢?教师会先播放一段诸如《梁祝》之类的名曲,听完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作画,那么这个时候其实也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也就是在此时被激发,“意”就是刚才所听曲目给内心带来的感受抑或是情绪上的变化,“象”就是最后通过画笔所呈现出的视觉图像。最后,学生的作业会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形态且带有极强的个性和非他性,以及艺术语言的超长性。这与唐代诗人王维倡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良好的教学系统和体制,四川美术学院培养出以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高晓华、何多苓、叶永青等一大批活跃在艺术界的优秀艺术家。艺术教育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打破“契氏”教学体系一统天下的格局,重树中国素描教学之根本;建构适合各院校自身专业发展规律和独具特色的素描教学新体系,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而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三、素描在当代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意象素描不仅是艺术学习的基础,更是启迪学生智慧和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学校与教师必须坚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全面塑造学生的艺术品格,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凝结素描教学新成果——意象素描。要以一流课程为目标,努力把素描建设成优质课程,使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素描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繁荣生长的局面,为学生未来的艺术成长、成才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首先,坚定文化自信,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美学特质,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建构既能结合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又能与西方比肩而立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素描体系。其次,意象素描是对原有的基础素描训练体系的有效补充,以其开放性、多元性和可持续性,能够适应新时代艺术教育“道技相生、艺科融合”新要求和当今高速度、开放性、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最后,意象素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有效方法和路径,能极大地拓展师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素描艺术本体语言和材料的深入研究,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形成个人自我风格的能力。本课程的设立能够很好地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的跨界、交叉、交融,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人们可清晰地看到,原有的单一素描教学体系相对陈旧落伍,已不能适应目前“双一流”建设的新格局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内涵建设的新要求。因而,教学中应大力倡导和推行意象素描,以适应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新要求;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探索和改革,聚焦艺术学科一流建设,推动艺术教育转型创新;改革原有陈旧的单—素描教学模式,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和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基础之上,建构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特点的素描教学新体系。如此,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文华.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院派素描习作[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覃超柏.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绘画基础教学——素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3]戴士和.中央美术学院素描精品(上)油画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体素描作品[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篇4: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了深入研讨,论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随即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音乐审美教育在我学校的作用,展现了音乐审美教育独有的价值魅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效能;作用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始建于195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现已成功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行列,为现代社会培养并输出了大批专业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公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我校具有极高的专业化教育水平。当然,在提高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还不忘强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音乐审美教育,故而本文以“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为题,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意见指导。

一、论述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类可以借助音乐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情感、诉诸内心所求,是丰富人精神生活的一种优质方式。审美教育则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出物,它以教育的形式存在,却饱含情感性,而音乐恰恰以其独具的优势摘得审美教育优质媒体桂冠,所以不少教育研究者会将音乐与审美教育联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其最主流的手段便是通过聆听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或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开展教育,让学习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其它方面的提升,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谈及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审美感知效能

音乐本就是艺术审美的一种感性形式,因其所产生的各种情状都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所以音乐之所以会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自身相对完美和谐的特征让人产生了协调对称之感,在审美个体上表现出极强的知觉渗透力。此外,音响给予音乐强化的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审美感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说,人所体会到的审美感知美,是音乐审美感知效能的真实体现。

2.生动形象效能

音乐是能塑造形象的,旋律、节拍、节奏、音色是音乐所表达出的语言,而声态、情态、形态等则是音乐的外在特征,音乐审美教育完美结合了音乐的语言和外在特征,让受众在音乐语言与外在特征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并产生联想、引发共鸣,沉醉其中。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略更是多样,可用音乐语言诠释经典作品,可通过自身演奏演唱集中学生注意力,抑或将音乐作品与生活相结合予以阐释,这便是审美教育生动形象效能的最好表现。

3.心理调适效能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音乐记忆”,聆听不同类别音乐的时候也会形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记忆。比如,聆听“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之类柔和舒缓的歌曲时,便会被歌曲的柔和旋律所感染,引发我们对军队将士、边防战士的慰藉之情,甚至改变我们个人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受众在聆听此类柔美和缓的乐曲时,内心所荡漾起的别样之感对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塑养意义重大,并有效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二、多层面分析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成长

我校对学生的培育理念较为先进,不仅看重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而且关注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与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契合这一学生培育理念,所以我校致力于音乐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联结,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学习音乐的过程是轻松欢愉的,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放松自我,而且可以伴着优美音乐展开畅想,发挥自我对音乐的自由参与体验,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中不乏一些挟有励志色彩、意志情怀的歌曲,老师可以借助此类乐曲,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直面挫折、坚持不懈。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有裨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修成良好品德素养

音乐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世界营养品,它所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是真实不可换的,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内心,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修成良好的品格素养。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华民族器乐曲》一课时,选定经典琵琶名作《十面埋伏》作为教学实例,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民族器乐的分类、叙事曲的音乐风格等基础教学内容,然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并让学生根据乐曲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想象并感受“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努力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层面。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彰显音乐审美教育的独有价值意义,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修成。

3.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创造力

除了以上两条作用之外,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作用,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相对侧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方能辅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在无形中满足了培养学生自身创造力这一要求,所以利用音乐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创造力可谓是明智之举。音乐审美教育给予了学生足够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思维,而且对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参照国家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标准,开展了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校所开展的音乐审美教育绝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而是借助于学到的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素养、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以此为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欢愉的音乐天地里感受美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并最终塑造健全且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晓鸣.中职院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03)

[2]林青.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吉林教育.2009(19)

篇5: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

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心态上,所谓心态决定成败就是这么个道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当前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要比以前要大得多,所以很多大学生在这种竞争中逐渐地扭曲了心理,逐步地走向了人生的反面。在学习表现上就是很多学生不去选择用真本事去应对考试,而是通过弄虚造假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业有消极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面临困难的'心理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这样学生就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学习成绩,这样他们就会通过自身努力在学习上有新的收获与突破,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们要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要努力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可能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有的大学生自诩满腹经纶,有的大学生自夸学富五车。但是真让他们去处理一件事情、真让他们去进行决策管理、真让他们去经营生产,可能就会显示出很多不足。这种不足说到底是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实践就有了新的认识,就会重新看待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就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通过实践去总结经验,最主要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再惧怕劳动、使学生不再拒绝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摸清思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总结经验。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只有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浓,越来越注重自身发展,很少甚至不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这种思想和做法完全是错误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因此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和爱国情操,要有集体意识和民族意识,要把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融入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中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稳固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情感和对人民的热爱,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培养大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世界、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可以培养大学生成熟的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总之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和爱国情操是需要多方面教育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因为它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它能从根本上稳定大学生的思想,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率的培养报效祖国的人才。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就是进入了一个小型的社会里,也可以说是进入社会的前奏和预演,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迅速的进行成长和进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中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去、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大学生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同学关系可以说是大学校园最重要的关系。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心理障碍,有经济不如人的障碍、有学习不如人的障碍、有参加各项活动不如人的障碍,因此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搞好个人的人际关系,从而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也要和教师搞好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对比中小学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学生和教师不仅是授业的师生而且更多的是平等的朋友,但是由于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过深刻,所以看不清师生关系发生的变化,因此在处理和教师的人际关系时就会容易出现偏差,有的甚至和教师关系长期比较紧张,因此就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改善与促进同教师的关系。

篇6:个性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教育论文

个性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对个性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践得出个性化管理能唤醒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的全新的班级管理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管理 自主参与 创新精神

班级是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好的班级管理方法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性化班级管理以主体性、生动性、创造性、开放性为原则,最大限度地承认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创新能力。

一 个性化管理的作用

1.唤醒自我,自主参与,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的权力和能力。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因而,个性化班级管理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唤醒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意识,确定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能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班级事务,自觉地完成班级活动。例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之前,我组织召开班会,安排部署运动会的有关事宜。班会的气氛非常热烈,除了运动员之外,其他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有的选择照顾参赛运动员;有的选择报道班级运动会情况;有的主动承担提水服务;有的则愿意组成拉拉队为运动员助威。这种自主组合的各小组成员,意识到自己是本小组的主人,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完成任务非常投入,效果自然也很好。

2.巧设情境,重视体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活动

不同的学生对班级的同一活动参与的热情不同,参与之后的体验也不同,因为参与和体验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特征的行为。班主任应当努力成为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引路者,而且是一个足够用心的引领者,要能够为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创设学生喜欢的某种情境,或贴近学生的生活、或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呈现特殊氛围,从而引领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班级活动。如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周会课我选择了由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和耿为华演唱的《疼爱妈妈》这两首歌曲,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歌曲中感受母爱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恩与回报,学会孝敬父母。之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亲情的温暖。

3.精心策划,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班级管理不是一种上传下达的简单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也成为衡量班主任工作是否有创造性的标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活动中,既能够依照学校的基本要求,又可以突破常规思维,对活动进行改造和重构,让学生在自由无拘束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从而实现管理的现实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掌握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建立了班级主页,开设了“教学苑”、“谈心亭”、“家校桥”、“活动论坛”、“各抒己见”等栏目。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动态,增强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沟通,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补救;还可以增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确保学生、老师、家长之间沟通的畅通,保证了班级管理的稳定、持续和高效地发展。

4.着眼现在,兼顾未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性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坚持让学生带着目标参与活动、带着经验走向生活、带着成功走向社会的理念,既注意着眼学生的现状,又

兼顾学生未来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实践动机,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塑造学生的新型人格,以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这恰是个性化班级管理价值的基本追求。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让学生进行一次“废电池的污染”的校外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了解废旧电池的去向,并让他们到社区、工厂调查采访。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体现并展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机智与才能,并且能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这样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增强了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二 个性化的班级管理文化的打造

管理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作用。管理文化开发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班级能否做到规章合理、纪律严明、管理科学。各班结合本班情况制度了《班级公约》、《班级、包干区卫生值日制度》、《早晨领读制度》、《班级奖惩制度》等一系列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制度。我们对班级环境建设的法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个性化的特点。体现新课程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准确把握“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对于改进识字、写字教学及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有极大帮助。学校特别重视平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锻炼。班级文化建设中,中低年级的班级会选择一些有利于本班学生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写字,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展示自己的作文,成了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对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好处。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能够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班级里开辟出了“积累墙”、“我爱古诗”并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古诗的翻译和图解,学生在主题角中学会了自己学习古诗。

三 个性化管理四要性

1.个性化班级管理要讲究主体性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是“班主任——学生”这种线性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也大多是学校规定的一些常规性的活动。时代发展促使我们转变班级管理的观念,要求班级管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地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构建个性化班级管理就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在班级活动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管理应该是主导,而参与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这样才能突显班级管理的个性化。

2.个性化班级管理要讲究生动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班级管理基本是班主任围绕学校安排的基本活动,上传下达式的管理。学生缺乏自主,班级管理呆板、单调。但是,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管理也应是丰富生动、具有极强的个性特质的行为。因而,构建个性化班级管理模式,就要充分调动班级管理的各个有利因素,创设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

3.个性化班级管理要讲究创造性

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化班级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创新,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和行动来达成管理目标,这一过程是积极的、活跃的和充满创造性的。它充分调动了人的主体意识,通过多样化的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方面追求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并在多思路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创新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4.个性化班级管理要讲究开放性

个性化班级管理不仅要充分调动班级内部有利于管理行为开展的诸要素,还应努力拓展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展现学生个性、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力求班级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生动、开放,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使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既能够积极主动完成班级内部的一切活动,还能够放眼于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以立体的管理结构拓展了管理的无限空间,取得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蔡丹.浅谈中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化管理[J].才智,(25)

[2]林武.浅析小学校长的个性化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11)

篇7:浅议教育心理学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浅议教育心理学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关于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品德形成发展的理论,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起到轻重的作用,下面本人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谈以下体会:

一、班主任工作引导作用

1.心与心的交流

心与心的交流是指班主任通过用高尚的情操和真挚的爱来感化学生,通过自已的模范行为进行暗示从而积极的引导学生。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产生新的道德动机,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转变。

2.良好行为的养成

由于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使学生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此情况下,班主任不应简单地责难,而应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进行启发引导。

良好行为的养成有两种方式:一是说服养成,由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二是强制型养成,由行为→意志→情感→认知。实践证明,良好行为的养成必须二者结合菜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3.心理障碍的排除

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常常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学生心理障碍。比如,有的心理障碍来自情绪方面,如反感、对立和抵触情绪等。当教师碰到这种心理障碍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去直接撞击学生的心扉,而是应该用迂迥的方式或者用转移注意的方式、或者用说服引导的方式,总之用学生可以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排除心理障碍,然后再切入正题,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班主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心理基地上,产生教育效果。

二、班级主体渗透作用

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班集体活动来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影响,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方法。

1.目标激励

依据集体的具体情况确定班集体的近、中、远期的系列目标,来调动集体为实现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激励全体成员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渗透至每个人,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同学的潜能形成上进的内部动力。

(1)根据即定目标,集思广益。创造各种条件,经过集体成员充分的讨论,广泛了解集体成员的需要,以略高于集体已有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根据学校社会期望,以书面总结的形式确定集体目标的文字。

(2)对制定出的目标文字要深入人心,并把个人、小组目标与集体目标整合起来,为实现班级目标作出努力,并定出各阶段具体目标的落实考核表格。

(3)制定出合理的奖励、激励办法,通过对个人、小组的奖励以激励后进个人及小组,形成班集体正确的班级舆论,并由此产生持续良性发展的惯性和内部榜样效应,从而发挥再次激励渗透的班集体目标意识。

2.活动陶冶

班集体活动与目标渗透不同,目标在于相互间的激励,而活动在于情感上的一种“共鸣”,同时还包括对个体的气质、性格、兴趣以通讯意志品质等方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要达到活动渗透,陶冶学生性还必须的目的,必须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所谓活动陶冶就是通过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陶冶的方法。

活动的开展可以以班会的形式,且每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地点开展。成功的班会活动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第二,内容充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第三,形式创造新,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第四,依靠班集体力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五,巩固深化,注意实效性、连续性。根据学生实际如开展:模拟表演、集体过生日、怎样尊师、怎么帮父母过节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班会活动的开展达到了陶冶教育的目的。

3.优势反应强化

美国学者查莱克于六十年代就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如果个体从事的活动很熟练,那么有他人在场,会产生一种社会助长作用,使之活动的动机增强,并且活动更加出色,这是对优势反应进行强化的结果。研究表明,这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教育实践中,把这种现象运用于班级教育管理中,就称谓优势反应强化法。这种方法对于发挥学生的才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尤其对职校的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我主体的调节作用

自我主体调节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自我调节。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主体调节,以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运用自我主体调节这一方法的关键是教师创造条件,激发其自主调节的内部动机,激发其集体荣誉和责任感受,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使这种自我调节的心理活动得到巩固和强化。

自我主体的调节包括自主参法与和自主调控法。

1.自主参与法

自主参与法是指让学生主体在心理和行动上积极主动地投入某一活动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学生能否自我参与是个关键因素。自主参与的过程,也就是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过程。

2.自主调控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挫折,班主任应及时地引导他们寻求其他的积极方式以自我调控心态,从而使其获得某种精神需要的满足。这种方法即是自我调控法,自主调控是一种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使冷漠者热情,消沉者奋起,失望者勇进,扫去心头上沉压的石块,沉重的乌云,看到前面的阳光。有此遭到挫折、失败的青少年,正是在缺乏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的情况下而不断苦闷、消沉,甚至颓废,绝望。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应时时注意给这些失败的青少年以力量,这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调节人际关系的方法——心理沟通

调节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因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阻碍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因此从知、情、行三个方面来进行心理沟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这只讨论几种经常在实践中运用的方法,即角色认同法、角色改变法和心理位移法。

1.角色认同法

角色认同,就是交往中,同学之间彼此能视为“等同”,即彼此认为,他们有同等的地位,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同等的职责、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种认同能使他们之间相互吸引,感情融洽,从而关系紧密。这种创造条件,使同学们之间彼此角色认同,从而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称之角色认同法。

实践证明,同学之间所以引起角色冲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彼此不能“认同”,如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和信任,或者说其中一方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或者一方对另一方发号施令,或者一事当前只为自已打算等等。这都会引起同学之间的不满或感情上的不相容,从而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受到破坏。

运用角色认同法的条件一是创造彼此交往的机会,二是使他们能在交往中有共同的“归属”,三是使他们置于同一目标和利益之下,能适时地承受外部共同的心理压力。这样能促使他们心理沟通,相互合作。

2.角色改变法

通过班级活动,改变那些在集体之外受冷落,受压抑,甚至受过惩罚的学生的社会角色,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到班级的舞台上,让他们发出光和热,赋予他们新的权利、地位和职责。

从而使他们改变了原来的身份,重新“扮演”一个有尊严,受尊重,被信任的角色。这不仅有利于转变他们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向教师敞开自已的心扉,也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找到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小路,这就是角色改变法的基本含义。

3.心理位移法

心理位移即心理位置的互换,也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是一种以对方角色为自我的联想。心理位移法,是调节彼此心理位置,促使他们体会对方的处境。这样有助于相互同情,相互理解,有助于彼此的心理沟通,从而使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互谅互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排除人际障碍,解决班级成员交往中矛盾的重要方法。

上述这些心理学方法,是按不同标准,从不现角度概括出来的,在运用过程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育实践中只有把它们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没有任何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定有害的方法,使用这种或那种方法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十分普遍的程度或者要以缩小到完全可以否定的状态。这要看执行者的才能和修养,要看最近期间达到的目的,要看全部情势而定。

英国撒切尔夫人的一句名言: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更需得法。实践证明,教育者只有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把多种方法进行最优结合,才能收到最好效果。

篇8:艺术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论文

艺术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论文

【摘要】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幻想能力、实践能力,音美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载体。推广艺术教育的意义,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我校在扎扎实实抓好课堂艺术教学的同时,注意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第二课堂。近几年来,我校开设了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绘画组、书法组、体育队等多个艺术兴趣小组,并把它们列入教育管理体系,做到“三有”“四定”“五性”。“三有”是指“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任务”;“五性”是指“教育的科学性、学习的实践性、训练的系统性、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的个别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准。

一、做好老师的工作

搞好第二课堂的关键在于老师,我校对教师提出了“勤、严、细、实、爱”的总体要求,也对艺术科老师具体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一)在思想上:要热爱教育、热爱艺术、热爱学生,要有敬业、乐业、勤业、静业的精神。我们的老师们不管酷暑严寒,一年四季长期坚持组织训练,做到任劳任怨、诲人不倦。

(二)在业务上:要苦练“说、唱、弹、跳、画、剪”等基本功和教学艺术。

(三)在工作上:要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根据各自的特长,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创造,展现集体无穷的智慧力量。

二、把训练落到实处

在训练工作中,我们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做伯乐,选好苗子,不断充实队伍,防止年龄、技术的断层。我们兴趣小组的成员都是从具有某方面良好艺术素质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年龄和能力等呈阶梯状结构。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施情感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兴趣容易迁移,同时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用艺术来感染他们,用感情来感化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向往美、追求美的激情,也使他们知道艺术的创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队员也刻苦训练,如学生为了做好一个动作、练好一种表情,不断地反复练习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膝盖碰青了、肌肉酸肿了,但他们从未说一声苦。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同一个兴趣小组中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同龄学生又由于智力水平不同,会产生对艺术理解力的不平衡以及基本功、表演技能良莠不齐等问题,面对这些非常复杂棘手的情况,我们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做到“三个结合”,即把阶段性的教育和实际训练结合起来,把后进和培尖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与大课和小课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训练完全是从零开始,从识谱音准到经过老师的千锤百炼,口把口地教、手把手地传,严谨细致、精雕细琢。

三、弘扬发展艺术教育

(一)向社会广泛宣传艺术教育。由于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艺术教育还不理解,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可以了,怕妨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不让他们参加兴趣小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经常家访,耐心向家长们宣传艺术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学校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和规定,不占挪上课时间、开展跟踪补课、定期进行个别成绩检测。事实上,我们学校各兴趣小组的队员都是全面发展的。例如:刚刚毕业的学生中,有的不但在画画、书法、体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全国的重点院校。据统计,我校艺术兴趣小组的学生近几年来考上重点院校的人数不少。实践证明,搞艺术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加强督促检查与鼓励。平时我们注意加强对各种兴趣小组的训练和检查,凡是要演出或是比赛需要加班的,单位都陪同,凡是在比赛中获奖的,我们则大力宣扬及表彰鼓励,激发大家的进取精神。

总之,弘扬发展音美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和美育正是她的灵魂。普及当代中小学音美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的全体国民都真真正正地关心我们的下一代,让孩子们都能乐意接受艺术教育。

篇9: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适应新形势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 而音乐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音乐素质教育。

关键词:音乐 素质教育 审美功能 全面教育 网络歌曲。

中国GDP 居世界第二, 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也在相应增长。音乐是人们的重要的精神养料。那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音乐教师该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呢?

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宣言的开篇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 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据史料记载,古代音乐教育始于商朝,西周便达到顶峰, 不但具有严格的音乐教育制度,还设立了较为完善的音乐管理机构,包括课程设置、教育分工等。孔子提倡礼、乐并重,在六艺中把音乐放在第二位, 还向师襄学音乐,并一生不断进行音乐艺术实践,如弹琴、击筑、鼓瑟、咏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 同样重视对人们开展音乐教育,1986 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规划了整个艺术教育系统。高等院校也纷纷建立了音乐教育(科、系),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普及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美育教育, 使之与音乐以及其他课程教育实现有机结合。

音乐教育具有社会性、终生性、实践性、集体性四种特性。因此,确立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价值。艺术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认识上得到提高,实践上找到榜样,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的深刻变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同青少年的品德培养、智能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我们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它不是可有可无的。

音乐是一门多功能学科,它首先是一门美育课,其本质和核心就是提高人的审美功能。

这就使音乐在德、智、体中的作用无不是美感意识作用的结果。没有审美功能,音乐在全面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无法贯彻,单独达到某一种功能的目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音乐教育之所以重要,正是它的审美功能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我们的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 农村和城市的两元教育以及地区之间差异、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很不平衡,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教育仍非常薄弱。经常有学生问我:“学艺术有什么用? ”可见学生的观念来自于当前艺术教育的缺失。从艺术的物质功利性来看,艺术是无用的;从艺术的精神功利性来看,艺术是无用中的大用。艺术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艺术欣赏者生活条件、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诸多条件的制约。艺术不能为人欣赏,就无法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生活拮据,所以,社会应尽量给学生创造欣赏艺术的条件, 营造艺术氛围,让他们在无形中感受艺术魅力。学校应尽力给学生提供免费或者减少费用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变艺术无用的错误观念。

大学生都是年轻人,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也希望自己能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期盼得到艺术养分的`滋养。 尤其是网络时代,艺术多元化影响较大,但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差,良莠不分,对某些不正当传媒的低格调音乐没有抵御能力,继而排斥高雅音乐,甚至是唱反调。 年歌曲排行榜前200 首歌曲,爱情歌曲占93%,公益、励志歌曲占7%,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一首都没有。早在 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的“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痛批了一些网络歌曲的低俗化现象。虽然音乐本身没有高雅和庸俗之分,但歌词和意向上却存在高尚与卑下,网络歌曲中确实存在大量以侮辱人格和打情色擦边球等方式博出位的内容,诸如“那一夜你没有拒绝我”和“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等歌词不断地刷新作者和受众的下限。目前彩铃销量排行榜上,《小三》《老婆最大》《伤不起》这些歌词相当庸俗的歌曲,比公益、励志和爱国歌曲更有群众基础,这是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文化徘徊现象。可见普及音乐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任重而道远,这是关系到下一代培养目标的大问题。

马克思认为:要使艺术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还必须使艺术创作适应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并不断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欣赏爱好的能力。

音乐课作为重要的美育手段之一,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美育知识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阵地。

现在大部分的欣赏课都还是带有被动的或者是半主动的听觉实践。对于很多的经典作品,学生不能直接参加演唱或者是演奏,不能有直接的感官体验。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听民族音乐的精华,多听高水准的世界名曲, 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解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进而提高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单纯的鉴赏覆盖还不够全面,教育内容应该是艺术实践、知识、技能三者并重的,使三者有机结合,并达到互相渗透的效果。占领学校舆论阵地,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立体和平面的传媒手段,加强宣传力度。学校的各类艺术社团,多吸纳爱好者,举办高雅艺术活动。听音乐会、欣赏姊妹艺术:看电影、舞蹈等。在耳濡目染中拓宽音乐视野,使学生能站在高起点上审视高层次的音乐内涵。艺术的娱乐功能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没有它,艺术的其他功能就无法实现。

教师要通过审美的方式“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来“施教于人”,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先影响人的意识而后作用于社会生活。音乐素质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教育完成音乐教育的审美任务。

篇10: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教育论文

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教育论文

摘要: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教学成效不如人意。甚至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本文在深入阐述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职业院校中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职业院校;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从精神、心灵及智力等方面对他们教育和培养,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以及情感素质的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抒发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从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这种美不局限于感官上的享受,更在于心灵上的熏陶,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首先,音乐艺术教育内容来源于我国灿烂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通过学习音乐艺术教育素材,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祖国历史悠久、灿烂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音乐艺术教育深厚文化内涵的作用。其次,通过参与音乐艺术学习,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基础知识及审美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基础,也是挖掘和体现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最后,音乐艺术教育能够通过感官体验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促使其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美育”功能。

2.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音乐艺术教育过程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审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想象和创造。换个角度讲,音乐艺术教育有助于开拓思维,激发幻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艺术类学科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在专业领域获得突破性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在360学分的课程中选择72学分的音乐艺术及人文学科课程。这进一步证明了音乐艺术教育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音乐艺术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等精神境界的教育。也就是说,音乐艺术教育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可以通过音乐艺术教育这个重要途径向学生宣传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用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去感化学生、教导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如何在职业院校中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效

1.加强师资建设,改进课程设置

受各种因素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这使得职业院校把资金主要投入到文化知识课程的建设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师资建设比较落后,严重影响到音乐艺术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职业院校对音乐艺术教育的“轻视”,文化课教师占用音乐课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职业院校必须提高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加大对音乐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改进和完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首先,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艺术教师入职门槛,从根源上提升音乐艺术教师专业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聘请高水平音乐教师开设音乐课程公开演讲或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指导。其次,强制性要求每个专业都开设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课及一些简单的实践课程。最后,合理划分音乐艺术教学课程学时,禁止其他文化课教师占用音乐课时间。

2.加强音乐艺术课外活动

一些职业院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但大多是讲解一些经典名曲,让学生欣赏。或者讲音高、音准、弦长、调式等枯燥的乐理知识。现如今,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是音乐文化消费市场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他们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但他们却对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落后,导致学生对刻板、单一的音乐艺术课堂教学产生抵触、厌烦心理。因此,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提高音乐自身音乐素质。开展音乐艺术课外活动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歌唱艺术比赛、歌曲创作大赛、音乐艺术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活动,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把音乐培养成学生的终身兴趣。

3.加强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的重要依托。职业院校可以建立音乐艺术教育教研机制,为教师提供一个互相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进步的平台。比如,在教研活动中,可以音乐艺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促使音乐艺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此外,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和吸收最新的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进而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整体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音乐艺术教育,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当今社会,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大行其道”,职业院校更要强化对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和能力,抵制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中一些不良内容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孔繁洲著.音乐素质教育手册[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宋艳琼.浅议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8).

篇11:浅谈民间音乐教学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作用论文

浅谈民间音乐教学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作用论文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课主要是对地方性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赏析的一种教育,它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生之间的精神对接,同时对于古老文化本身而言,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符号,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同时还承载着厚重的人文价值。民间音乐进入高校公共艺术课堂的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间音乐的发展也是一次再创新。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高校课堂;民间音乐;创新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设置主要倾向于对高校学生进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让学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现如今,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无人问津,已经面临濒临灭绝的境况。近年来,民间音乐的发展虽然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但从高校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多大学生对于民间音乐的发展知之甚少。即使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化兴趣也不大。基于这种情况,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通过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民间音乐合理有效地融入课堂,在传播和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个人的音乐创作能力。

1民间音乐教学的迫切性及教学现状

第一,民间音乐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精神内涵与文化艺术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不仅承载着特定地域的人类精神价值,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集体认同。[1]但从近年来民间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高校作为推进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很多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提不起兴趣,愿意潜心研究民间艺术的人少之又少。对于我国各地的民间音乐种类而言,这种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

第二,如我国河南省的民间音乐,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种类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但在高校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些音乐类型。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依然认为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较为落后,无法与时代接轨。此外,河南省还有众多民间音乐分支,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但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重大危机,如南阳市申报的传统曲中板头曲、笙管乐、开封盘鼓等等。很多歌曲音乐和民间乐器无法引起高校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遇到大量的阻碍和排斥。

第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民间音乐的教师队伍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民间音乐的形式多样,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民间音乐教学的结合属于一门新兴课堂,很多教师对于民间音乐的种类和特点,还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研究力度不深、表演经验不丰富等教学缺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较低,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形象生动地进行传播和解读。很多民间音乐的种类教师都不会示范,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民间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随着公共艺术教育与民间传统音乐的有效结合,现如今很多高校都进行了课程改革。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充分展示民间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2.1加强民间音乐与现代多媒体的结合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是现阶段高校课堂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直观、丰富的视听体验在教学课堂上最为有效。民间音乐要想在高校学生中获得传播的可能,就需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学习生活中。比如,河南省很多区域内的民间音乐,沁阳的唢呐、西峡县的西平民歌,这些民间音乐的唱腔器乐特色较为鲜明,需要反复欣赏,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内涵。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出发,丰富其艺术形式。在民间音乐的熏陶下,学生才能真正达到精神与艺术的契合。

2.2根据民间音乐特色,构建音乐类别体系

民间音乐的发展受阻,很大程度上受其多样化、复杂化和碎片化特点的影响。我国民间音乐的种类多样,并且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目前,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民间音乐的教学依然侧重于介绍和赏析。很多富有地域性的民间音乐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和赏析,这种横向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民间音乐的特色和内涵进行系统的挖掘和理解。因此,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对民间音乐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和选择。对于优秀的民间音乐类别进行细化分析和重点赏析,从时代性、民族性等方面入手,强化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本身的感知力。这种目标明确、方向清晰的教学课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纵向深入了解和创新发展。

3结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同时也应该主动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旗。对于民间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要从现代技术和课程改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民间音乐教学的创新还需要和人文教育融合发展。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提升自身“赏”与“创”的能力。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输出阵地,加强学生的个人修养,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在人文培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精神价值。通过民间音乐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入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行列,为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詹一虹,周雨城.中国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24-27+57.

[2]…王艳.论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文艺争鸣,(3):145-146.

篇12:浅谈情感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形成的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景。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以“用心的倾听、恰当的鼓励、真心的微笑”等情感教育手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同学们解决、处理好思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情感教育的基石

作为素质较高思想较活跃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少了高中时的沉闷与浮躁,但往往少了向上的动力和激情,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学习困难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并且自卑心理较重但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的同学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认为前途渺茫;有的同学只是想混个文凭,学不学无所谓。

我班学生的层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三分之一的艺术生文化课成绩极差,三分之二的普通生专业课程跟不上节奏,还有一部分普通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过来的,所以对专业课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厌倦情绪,根据我们班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我采用了一帮二、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除了按教学大纲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外,另外有效的利用自习时间,督促同学们对钢琴弹奏的练习,对于那些有着强烈抵触情绪的同学,我没有当众批评,而是私下交流:从日常生活,家庭锁事入手,慢慢的同学们都对我敞开心扉,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同学们对钢琴演奏的学习也由反感―到接受―到喜欢。由一个手指弹响钢琴到双手一起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由被动练琴到主动找专业老师要曲子。同学们每取得了一点点进步,获得了一点点成绩,我就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鼓励。现在,一些专业老师经常对我说,“我好喜欢你们班上的学生,好喜欢在你们班上上课”。通过三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班的同学们钢琴演奏水平达六级以上,三分之一的同学已经达到十级水平。并于12月30日成功的举办的钢琴演奏会。 二、倾听,是情感教育的打火石,可以碰出学生自我教育的火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疏导作用

学生初入校时,我班有位同学不爱上课,班级里的活动不爱参加,一会要调换专业,一会儿要退学,但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他家长联系后才知道父母各自在忙自己的事业,长期两地分居,他母亲对孩子的评价是,“他要钱要到了国际水平”,他的父亲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要他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行了”。我到学院心里咨询中心调出他们的心里测试档案,发现这名男生有轻度的抑郁症。同时发现另外一名和他情况相类似的女生伴有轻度分裂妄想症,咨询了我院心理咨询中心的相关老师,老师的建议让这两位学生回家休息治疗。我没有让他们回家,而是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并咨询了相关心理咨询的专家,了解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对这两个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经常去关心他们。有一次,该男生喝醉了酒耍酒疯,我没有直接批评、指责。而是轻轻的挽起他的'手臂,带到办公室,泡了一杯热茶给他。他慢慢喝茶,慢慢讲、再慢慢的哭。我一直微笑着听他倾诉,只到最后他不好意思的笑了。从此以后他有什么心理上解不开的结,生活出现了哪些问题,都会来和我聊聊。现在,这两名学生一切正常,没有了以往的浮燥和焦虑,两人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达到了中等以上水平。

三、微笑、沟通是情感教育的助推器,是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良好的沟通和真诚的微笑,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又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能让一个内向的人变得活泼、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变得心中有他人

我班某位男生初入校时内向,倦怠,对学习不感兴趣,仇视他人,没有朋友,整天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和他谈话也是一言不发,于是我尝试着用和他聊天,慢慢的知道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养子,现在和养母生活在一起,角色的不断转换让这个孩子自暴自弃。对这样的学生如果简单粗暴的批评,只会使他越滑越远,因为我觉得,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关怀,是体谅。于是我就他的现状和他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商定了一个办法,让他试着去关心他的养母,并鼓励他以一个男子汉的胸怀去撑起那个只有他和养母的家。后来通过他的养母给我的留言里知道他从过去一个假期不和他养母说一句话到第一次的为他母亲洗了一个假期的衣服,做了一个假期的饭,该男生也由过去的每天包夜到后来的适度上网,思想上在不断成熟,情感上变得健康。

四、鼓励,是情感教育的润滑剂,适时、充分、恰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作为班主任,我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微笑送给学生。当我们班张楠同学《长江航道之歌》在长江航道工程局系统比赛中获一等奖,张茜等5位同学表演的《调律动感节拍》在20长江市场杯宜昌第四届健美操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时,我的心中被幸福涨得满满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我用微笑向他祝福,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用微笑去感化他。

尊重、倾听、微笑、鼓励让我们的学生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教育。

篇13: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论文

一、柔性管理概述

柔性管理理论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柔性制造系统,与刚性管理理念相反,其主要是针对全球化经营、知识经济实施的管理形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相对公平的管理平台,人作为主客一体,即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管理需要根据人自身行为、心理等具有内在驱动性的特点发挥管理者的潜能,增强管理效果。

二、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

在传统高校管理制度体系中,大学生管理具有条条框框的制度,对大学生行为举止、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规定,希望能够对大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效果。从实施效果来看,柔性管理确实发挥了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仅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对于制定实施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导致制度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同时,在高校辅导员建设上,由于缺少经费支持,辅导员数量不足,但辅导员是各项制度执行者,这就导致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地推广到大学生群体中。另一方面,“95后”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心理较强,对形式主义存在“与生俱来”的厌恶感,对于现在高校中的各种制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增管理难度。同时,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没有明确大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与拥有的权利,仅是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建立了简单的'管理、被管理知识,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利。柔性管理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新,符合当下大学生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向着自我管理的方向演变。另外,柔性管理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效率。

三、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1.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的信念

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应该注重情感的投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柔性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时刻关注大学生思想状态、行为方式,选择合适的方式、时机,给予学生激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在学校中形成师生平等对话、和谐共处的氛围。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管理者必须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困难,并给予有效帮助,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情感咨询等服务,体现人性化教育管理。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管理者不能放弃,应该加强与其沟通,及时发现情感波动,投入更多的情感,感化他们、帮助他们。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管理者应及时给予激励,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的信念。

2.创新目标管理制度

所谓目标管理,是建立在民主理念上的一种管理制度,融合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在这种目标管理制度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平等的上下级管理,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将这一制度运用与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目标。实施管理前,管理者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促进共同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创设目标管理制度中,需要将总管理目标进行细化处理,坚持权利、责任、利益三者相互支撑与制约的原则,保证各个管理目标方向的一致性。

3.加强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加强创新,坚持民主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大学正是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的阶段,如果学生管理能够有效引导、鼓励,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能更加深入、细化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以便对学生管理工作做出调整。另外,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策划与组织,发挥高校社团的力量,激发学生创新性,锻炼其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能力、组织能力,更好地服务与学生,促进自身行为品质的提升。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逐渐被重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将柔性管理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不仅能够提升整体管理效果与质量,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管维,周木.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

[2]周海霞.在大学教学管理中柔性管理的运用[J].青春岁月,

[3]金璐.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

[4]王娜.柔性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6.

篇14: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1月~209月一年内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两组分别应用传统健康教育与全程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与血糖控制情况。结果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观察组76.7%(46/60),对照组48.3%(29/60);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开展全程健康教育,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详细,血糖控制效果理想,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管理;全程健康教育;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发病原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者胰岛素作用出现障碍引起的[1]。长时间的代谢紊乱和高血糖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眼睛、肾脏、神经系统的伤害更大,若病情严重会造成患者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最终出现高渗昏迷[2]。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食量大胆消瘦、多饮多尿,在科学的治疗与恰当的护理下,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减轻身心痛苦。我院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的是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囊括并发症的自我检测及管理、相关医学知识的科普、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等,现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2016年1月~2016年9月一年内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全部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8.3±2.7)岁;病程1~,平均病程(6.1±0.3)年。观察组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7.4±3.3)岁;病程1~,平均病程(5.9±0.5)年。比较两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询问患者对糖尿病有哪些认识,并指出错误之处予以纠正,发放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详细解答患者疑问,并叮嘱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树立保健、养生意识。观察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①入院时:护理人员一一核对、检查患者的个人资料,分析心理特点、社会需求、病情发展等临床信息后做出综合评估,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向糖尿病患者普及相关的医疗知识,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②饮食健康:向患者讲解饮食搭配的合理与否和糖尿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根据患者的个人口味及身体状况制定科学饮食方案,建议患者尽量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等食物以及新鲜的蔬菜瓜果,少吃高糖、高盐食物,提高自律能力,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③机体锻炼: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身体肥胖、超重,科学、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控制脂肪增长,维持血糖处于稳定水平。本研究在评估患者个人体质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在控制体重的同时,让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在锻炼期间,患者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增加运动量,以免激烈运动造成低血糖;④用药指导:糖尿病是可伴随患者终身的慢性疾病,患者必须长期、规律地坚持服药,然而治疗期间有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规律用药不够重视,也没有按照医生的嘱托正确服用药物,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反复强调规律、遵医嘱正确用药对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意义,纠正患者用药依从低的问题。

1.3观察评定标准

①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判定:应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包括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以及预防保健四项,每项10分,总分40分,>35分为优、25~35分为良、15~34分为中、<15分为差。②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获得数据实施综合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有调查显示[4],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状态,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疾病。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发展,他们的皮肤、神经系统、心脏等机体各组织器官都会有所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深受影响。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仍以控制血糖水平为最终目的,然而,将患者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依靠的不仅仅是药物治疗以及临床护理,更重要的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否能够遵医嘱严格用药,且能坚持健康规律的饮食、生活习惯。有研究发现[5],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渗透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自律能力。我院对此展开了研究,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76.7%)高于对照组(48.3%),血糖控制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开展全程健康教育,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详细,血糖控制效果理想,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闫福玲.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5):41-42.

[2]郭祥英.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9):193-193.

[3]瞿娟.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现代养生B,2015,(1):251-252.

[4]贺三娇.全程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20):2848-2849.

[5]陈小燕,吴小燕.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9):105-106.

篇15: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当今时代,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作用也较为显著,而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一般是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开展工作,以培养较多的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将赏识教育充分运用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能有效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果,并且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赏识教育指的是给予学生对生命真谛的讲解,是关乎爱的讲解,它包含了浓重的生命真谛以及人独特的感情。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夸赞与认可。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知识教育中,不单单是要夸赞、鼓励好学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只知道批评指正,这是不可取的,这会使这类学生存在一种失败感。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合理的赏识,提高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赏识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尊重,这也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而尊重的根本则是爱,这是由于爱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准则。另外,赏识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且更加重视他们的优点,加以鼓励、夸赞,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运用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国较多的高职院校条件有限,缺乏较好的师资力量,管理方法没有进行改进、创新,造成高职院校的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后退。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需适当的夸赞、鼓励学生,运用赏识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强化自身的赏识理念以及涵养,将赏识教育准确运用到当今时代的教学中去,并且通过学习、生活来观察、了解、帮助学生成长。

三、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并且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已有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

1.学生管理办法太过简单。当今时代,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对学生实施管制,但这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因为传统管理办法是把管理工作者与接受管理的人分成两部分,这极大制约了两这两类人的沟通与交流,其中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中教师这一角色,而接受管理的人则是学生,因此学生是十分被动的一方,对于学习没有信心,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学生管理办法太过简单这一问题,还有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较为缺乏,并且并不注重他们的学习状况,大体上是按照学校制定的规定来执行,加以制约学生,这使得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1.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从古至今,教师充当的是指挥者,而学生是接受命令的一方,这使得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合理的沟通交流。而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而管理工作者应当全面熟悉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这样才能进一步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与此同时,只有全面熟知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并善于发现其优点,进行适宜的夸赞与鼓励,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合理性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赏识教育始终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要想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就一定要准确合理的调节管理机制与人性化管理之间的联系,高职院校在建设相关机制时,一定要把尊重的'理念融入其中,使得管理机制较为人性化。与此同时,管理机制一定要科学合理,最大化的得到学生的认同。在管理机制的运行方面,管理者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并且一定要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来进行,要做到制度化和人性化的有效结合,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团结校园。

3.运用合理的鼓励管理的方法开展赏识教育工作。赏识教育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优点长处进行适宜的赞赏与鼓励,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中,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采用鼓励和称赞的办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大化的激出他们的潜力。在实际的管理中,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例如:舞蹈大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针对那些在比赛中成绩优秀的选手,应当采用宣传栏等方式加以宣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运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予以肯定,让他们充满信心,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较好的消除他们内心的追求功利的心理,并且还能有效的发现他们的优点,进行适当的赞赏与鼓励,从而推动其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福君,高福东.高职学生心理特点与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5(13):78-83.

相关专题 教育管理作用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