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班级教学与音乐特长教学的关系论文

墨菡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墨菡”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看班级教学与音乐特长教学的关系论文(共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我看班级教学与音乐特长教学的关系论文

我看班级教学与音乐特长教学的关系论文

音乐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修养,及音乐审美功能。因此,新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首先确立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作为一名教研员,在深入课堂体验课改实践后,深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教学,新的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强调大众教育,突出基础性、普及型,从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积累了课改实践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教学中尝试了“班级教学与发展音乐特长生教学互补的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所谓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特长生是指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特殊的兴趣,有比一般人更好的表现的学生。

而此项研究就是基于在普通班级教学中,发现和发展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使其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才能,有效地协调、补充班级学生在音乐领域中的和谐发展。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那些有音乐潜质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待,许多学生都身兼特长,他们分布在每个班级中,形成了小的团体,那么怎样把班级教学与发展特长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真正表现创造性的机会,即是此项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中遵循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依据:在普遍中照顾个性,只有有了个性发展普遍性才有发展。

现代教学论思想: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提倡教学民主,既研究教法也研究学法,既全面培养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等等一系列观点。

学科教学论:现代音乐教学改革和创新中重要的问题就是,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审美教育的高度,提出一切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三、研究的策略及方法

为使研究有充足的实践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以科研课题为引领,建立总课题并产生子课题的分支实验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为切入点,分别在四所中学确立实验课题《音乐欣赏教学中特长生与班级教学互补性研究》、《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差异教学的'探究》及《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实验教师分别在唱歌、欣赏、器乐等不同的教学领域,做了具体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四、研究的成果

1、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使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研究者的信念,在课题实践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验教师都在为每一堂课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努力,每节课中都有亮点,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来。

2、学生在课题实验过程中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运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音乐形象,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其在音乐艺术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研究过程中最典型的是在器乐教学领域,课堂上教师以在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为中心,分组带动全班学生,在为特长生提供展示、提高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课堂乐器(竖笛),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每次演奏都成为学生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实验以来,学生体会到了音乐为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在音乐想象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班级教学的大环境下,音乐特长生的比例也逐步增长。在班级特长生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喜欢并学习钢琴、吉他、二胡等课堂之外的乐器。而特长生比例的增长,也使课堂教学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方式更为开放,从而达到了班级教学与特长生教学互补的目的。

五、对这一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本项研究的对象是初中学生,研究途径是音乐课及音乐活动,经过有计划的前期准备和实施阶段,为我们展示了未来音乐教育的美好前景,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的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雷默曾说:“再好的理论基础也会毁在一个没有知识的教师手里”,只有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始终抱着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和专业哲学,并具有将其付诸实践时所需的多方面能力,一门真正完善的课程才会逐渐成为现实。我们也曾静下心来想过,这一研究的确定,由于涉及到特长生的出现,而对教师全面技能的要求是否过高?我们实施起来是否太困难了?但当我们一路磕磕绊绊的行走下来,才发现不仅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技能也悄然变化,而这些都来自于我们教师在面对一个所要立志研究的课题时,对人生哲学和专业哲学所抱有的正确态度,其实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篇2:内心听觉与钢琴教学关系探讨论文

内心听觉与钢琴教学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将内心听觉训练融入到钢琴教学中,首先阐述了内心听觉的含义,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钢琴教学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内心听觉的具体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听觉记忆和音乐想象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内心听觉;关系;方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也推动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接受艺术教育,钢琴成为了热门音乐乐器,并逐渐普及开来。但是无论是业余学员,还是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偏重背谱与弹奏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心听觉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弹奏技巧上已经驾轻就熟,但是在音乐效果上火候不够,弹奏给人以机械与可以模仿的感觉,缺乏演奏的灵魂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内心听觉贯穿钢琴演奏的始终,可以说是钢琴演奏的灵魂,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内心听觉的产生与人的大脑是密切相关的,当音乐进入大脑后,人通过外界的声音产生了某种声音的感性认识和记忆,并逐渐影响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首先人通过听觉接收到来自外界的音乐,对这些声音产生听觉意向,以不同的生活阅历通过人脑产生不同的形象,再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对声音进行评价,最后把这种评价和感受储存在大脑中。而声音意象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受和评价外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情感来体会,是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一)内心听觉培养提高钢琴教学效果

钢琴演奏的音乐是人们的听觉盛宴,需要人的完整的听觉功能来鉴别和审美。内心听觉是把客观的声音评价转变为主观的心理感受的过程。内心听觉不是简单地通过听觉能力来接收外界的声音,而是对音乐产生的审美认知以及情感体会。内心听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把听觉意象变为心理意象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起到了微妙的作用,是音乐作品创造力产生的源泉。举个例子,优秀电影大片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宏大壮观的场面会搭配背景音乐,如果这时背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与情节所表现的气场相符合,就会让听众记忆犹新,内心产生与影片场景同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心听觉在起作用。内心听觉的作用体现在钢琴音乐的创作、弹奏和体会的全过程,所以作为钢琴演奏的学员,要加强对内心听觉能力的训练。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曾经这样评价内心听觉的作用,内心听觉就是在内心中提前默唱,在弹奏钢琴曲之前,在心中产生声音意象,并把这种完整的声音储存在大脑里,在弹奏过程中把心理意象与弹奏技巧结合起来,或者说是用心来弹奏钢琴的过程。

(二)钢琴教学促进内心听觉

1.钢琴读谱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读谱是钢琴教学的基本技能,在读谱的过程中就能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通过内心听觉的培养又反过来指导读谱的过程。读谱往往因为比较枯燥而让学生不太重视,或者说学生侧重于钢琴弹奏技艺的训练,忽视了对曲谱的研究。有些学生在弹奏钢琴之前,没有领会乐谱在创作之时所要表达的情感,以自己的主观体会为基础进行演奏,导致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背道而驰。假如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品在创作之初的情感表达背道而驰,就造成了原本有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背景的音乐作品,变得没有时代感了。所以乐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五线谱,而是表达作品情感的诗歌,这需要每个钢琴演奏爱好者去详细品味,把握乐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能力。

2.钢琴背谱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背谱和读谱相比,在心理活动方面基本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背谱是读谱基础上的加强记忆过程。而记忆过程分为外显的记忆和内隐的记忆,这两种记忆都是内心听觉训练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方法。领悟性和音乐素养比较出众的学生,对作品曲谱的记忆大多是长时记忆的,包括听觉和视觉的记忆,所谓的“背”,指的是以抽象为特点的'逻辑记忆。不论音乐素养的高低,听觉记忆应该主导钢琴背谱的过程,因此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听觉。

三、钢琴教学培养内心听觉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倾听训练

学会倾听是培养内心听觉的前提和基础,倾听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过程,而是通过内心的感知和审美观来感受和评价音乐。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高钢琴弹奏的音准,在音调弹奏失准的瞬间能够及时发现。钢琴曲的风格是多样的,旋律变化很快,只有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诞生时的情感流露,对作品产生共鸣,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同时倾听应该配有相应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大型音乐会和音乐剧等,欣赏钢琴演奏名家的激情表演,洞察钢琴艺术名家在弹奏时的表情和状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学生的倾听训练更能完整地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为今后独立演奏各种钢琴曲目打下基础。学生以自己倾听钢琴音乐为主,教师要通过不同演奏风格之间的对比,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比如说,教师可以作出示范性弹奏,或者是多媒体中播放的钢琴资料,然后让每个学生弹奏一遍相同的曲目,通过录音播放给大家倾听,学生在听到自己弹奏的音乐时,与教师的示范或音频资料作对比,找出自己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作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并总结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让学生再次演奏一遍,反复作对比直至基本相同为止。这种反复对比的方式虽然比较耗时间,但效果是很明显的。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准有误的钢琴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和辨别,丰富学生的听觉阅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鉴别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提高音乐专业素养是关键。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当弹奏某音乐作品时,并不是马上教授弹奏的技巧,而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真实目的,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运用演奏技巧,弹奏出符合作品风格的音乐来,也能让听众感受到作品创作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者的精神食粮,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会受到国度风俗、民俗特色以及流派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最终有助于内心听觉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师加强正确的钢琴视谱演奏指导

视谱是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训练的基础,正确的有效视谱习惯有助于钢琴学习快速入门。在教学过程中,视谱想象有助于内心听觉水平的提升。在没有外界音效的情况下,学生拿到乐谱后,应指导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乐谱和旋律结构的视觉观察并通过低声哼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全面分析和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在脑中对乐谱音响和情感进行新的思考,加强学生对乐谱以及对所要表演的音乐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内心思考和歌唱的过程,学生读谱和内心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心听觉应贯穿于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把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变成弹奏者自身内心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弹奏钢琴作品之前,应先学会怎样去倾听音乐,并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侧重于钢琴技巧而忽视内心体验的教学模式,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创作出带有自身情感烙印的钢琴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媛媛.论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

[2]牛春雨.试论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J].艺术教育,(08).

[3]盛跃明.浅论钢琴教学中的内心听觉的训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04).

篇3: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的论文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的论文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各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结合点。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达到要求。我在教二年级学生篮球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在轮到她们的时候总是退到别的同学后面,甚至干脆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究其原因,才知道是“害怕”,不敢拍球。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该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所以那两个学生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自尝试,并且获得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了。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了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体现了体育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原则、增强体质的目的,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既影响到能否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节体育课。中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身体脆弱,加之安全意识淡薄,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组织纪律,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防止有意外发生。在一次教二年级学生跳远的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兜里装着钢笔、钥匙这一类东西,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我及时把这些东西收上来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以后体育课上不要再带此类东西。在教授跳远技巧时,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后面的学生经常会打闹;在练习跳远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讲述时没有注意听,而造成跳远姿势不规范等情况。针对于此,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告诉他们不遵守纪律的危害。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听从劝告,注意约束自己不随便说话打闹,并专心听讲。而对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用简单的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是与纪律约束有关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必须所有人遵守纪律,遵守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一原因造成的。

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效果。

青少年的本质都是美好、纯洁、善良的。在教学二年级体育课时,我要求所有学生完成50米跑,并两人一组,看谁先跑到终点。本来这个项目是由学生们积极要求老师去做的,可轮到一名学生跑时,他却无动于衷。任老师怎么喊口令、吹哨都没有反应,只是我行我素地站在那里。我走到他面前,准备好好教训他一顿。结果我刚要开口,在他身旁的几个学生则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他的耳朵听不见,你刚才的话他都不知道。”这使我颇感意外,我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个学生的两只耳朵上各戴了一个类似于助听的设备。我这才恍然,明白刚才他为什么那么“我行我素”了。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的学生都要求我不要让那个学生跑步了。

那一瞬间,我忽然想到,学生这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质,完全可以在体育运动当中去体现,并得到巩固。于是,我当下提议全体同学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是看同一组队员是否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帮助。但这个“诀窍”我并没有对学生说,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些学生们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游戏开始后,有的小组一阵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做起,而有的小组则已摸到了头绪,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于是我对那些忙作一团的小组给予提示。结果,很快那些落后的小组领悟到了游戏的窍门,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地完成了游戏,虽然各小组有先后、好坏之分,但他们每个人因为这个游戏懂得了互助的意义,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消耗,上体育课自然不会轻松自如、似“闲庭信步”,因此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尤为重要。我在担任体育课的同时,又担任着学校篮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篮球训练相对于同一地区其他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建队时间晚,训练时间有限。于是,在我担任篮球教练之后,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篮球比赛,我不得不适当地增加了队员的训练强度。这对于每一个篮球队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篮球队平时专门的训练较少,队员们最经常做的就是十几个人在一起打比赛,很不正规,这样下去篮球队很难打出成绩。于是篮球训练时,我总是刻意地减少让他们一起打比赛的时间,而是着重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如传球、弹球、三步上篮等动作。起初队员们练习得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不肯吃苦,害怕吃苦”,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在真正比赛上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徒增,练起基本功来也更加卖力,再没有人发练基本功“没劲”、“累”之类的牢骚了。

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关于二者相互渗透的课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只是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该课题的真正内涵还有待于专家认真挖掘。

篇4: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论文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论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体育教学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地位及作用。认为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是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整体素质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教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搞教育首先是育人,体育教学同样也必须本着育人的目的,认真覆行其职责,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按照素质教育培养人的标准,与其他学科协同配合,共同努力,造就出一代全面发展,有能力、有特点的新人。

身体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基础,只有抓好了体育教学,增强了体质,才谈得上其他方面的发展。体育教学主要的任务是抓体育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以强健的体质适应各方面的要求。

教育实践中,体育素质的基础作用已基本为大家所共识。但体育素质的深层次作用与影响,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意识得到。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运动与休闲,所带给人们的那种感受和益处,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开阔的胸怀与自信”、“敏锐的思维与头脑”、“机敏的身体与反应”,这都是只有体育才能带给人的一种境界。

优良的体育素质,能带动和促进其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也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体育素质的学习,可以挖掘一些优秀的人才。一些疑难、棘手问题,在体育的交流中,也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后进生和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等,体育教学就有它的独到之处,只要老师把握得好,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利用体育教学的长处,因势利导,及时地做好工作,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

体育素质强、弱的作用,小到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思想意志,大到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当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不断升起的时候,它带给人民的那种自豪感、那种力量、那种信心,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其作用足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

体育教学中,我们不是时常感叹: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不是也很优秀吗?究其原因,他们大都是很好地利用了体育运动来锻炼自己、调节自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有主动自觉锻炼的习惯,都能感到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益处。其中有部分学生还懂得利用体育手段调整自己的状态。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在老师的督促下,被动地领悟到了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

面对未来的人才、高科技竞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固然很重要,但强健的体质、勇于拼搏的精神和持续工作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这些体育教学、体育运动所培养的独有素质,将极大地促使其他素质向前发展。

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超前思维,切实认真地抓好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重视它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素质与整体素质关系

在整体素质教育中,体育素质只是一个方面、是前提,体育素质存在于整体素质中,它能对整体素质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体育素质又得益于整体素质的帮助与指导,二者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在整体素质的发展中,体育素质的影响力不能低估,体育的特殊性也不能轻视,因为在这种发展关系中,体育的地位、作用起着制约与促进的双重作用。   目前大、中专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能力令人担忧,怕苦、怕累、缺乏自信的依赖心理明显,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体育教学,加强体育素质的培养,势必影响到整体素质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体育素质教育、培养中的知识面愈来愈宽,对体育老师的'要求愈来愈高,过去那种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难适应今天人们对体育素质提出的要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形象已逐渐被人们忘记。一个全面的、综合的体育教学系统在不断发展,它必将有力地推动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全面发展。

当今的人们对体育的内涵和健康的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大、中专学生的体育素质问题、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问题,从幼儿园到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无一不充分说明体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体育的强盛,全国体育素质的高低,在今天看来,远不止只是体育一门学科的问题了,它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体育素质教育离不开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它的成功与否又将影响到整体素质的发展,整体素质的持续发展,更是离不开体育素质的有力支持,体育素质积极有效的努力,能保证整体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会拖后腿。

作为局部,体育素质要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要强化体育意识、体育理论、体育知识、体育观念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贯彻要与整体素质教育紧密相联,依照体育教学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和任务。

体育素质教育要从整体、大局出发,加强渗透教育、协调教育,树立长远目标,积极寻求与整体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出优势,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

目前体育素质在整体素质中的作用还不是十分突出,作为体育工作者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搞好体育工作,抓好体育教学,力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素质的影响与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点体会

整体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心运作。体育素质教育是体育老师的责任,成功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只是一个方面,更有意义的是:应通过体育素质的学习与掌握,去教授、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体育素质以外的文化知识。看似普通的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受到锻炼;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意义,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如何让他们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影响,都需要老师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全身心投入才能实现。

目前体育教学之所以难,原因很多,但体育素质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人们对它的影响还认识不透,也是事实,要在体育教学中抓好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不是件容易的事。实践中老师的方法、经验很多,但笔者感到:最主要、最有效、对学生最有影响的方法是,老师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或者说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且牢固、深刻,体育老师运用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但要求体育老师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身体运动能力,否则体育素质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教育只是一句口号。

为什么有的老师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给学生的影响力。

一位优秀的老师,其日常行为规范不必多说,教学中所表现出的高尚师德、丰富知识、过硬的教学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一种教育。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一种期待的目光,无不显示老师的教学水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学识赢得人的教育方式,很能震撼学生,他们会从你的举止言行中,体会到一种精神,一种素质,一股力量,老师这种自身素质和实际方式的交融配合,定能给学生以很好的教育,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另一面也充分说明了老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印象,体育老师更应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努力提高教学艺术,调整和丰富知识结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教育学生,才是搞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法。

篇5:钢琴教学与艺术表演的关系的论文

钢琴教学与艺术表演的关系的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是兼具艺术性和专业性教学,钢琴技术与艺术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钢琴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钢琴表演能力,做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才能真正诠释钢琴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钢琴教学;钢琴技术;艺术表演;关系

钢琴的发展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钢琴曲目,很多钢琴名作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但是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很多钢琴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片面,过于侧重钢琴的技巧教学或者是钢琴的艺术表演效果,对钢琴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将钢琴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进行深度的融合,钢琴教学的效果较差。很多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仅仅靠着年轻的激情与活力带动教学,没有真正领悟到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学生在钢琴表演中过于形式主义或者过于依靠技巧。本文针对当前钢琴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将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相融合。

一、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钢琴表演发展迅速,钢琴教学也随之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进步和对艺术的向往,钢琴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钢琴教学仅仅存在于大学的专业教学中,大学专业的教学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平台,当前钢琴教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逐渐融入到了各高校甚至幼儿园中,其教育层次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但是从当前钢琴教学的效果来说,教育内容和教育成效尽不如人意,存在着很多严峻的问题。例如,钢琴教学中教师的职业素养不够,缺乏专业性,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比落后,钢琴教学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钢琴的真谛[1]。总之,当前我国钢琴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提高教育思想意识水平,创新钢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钢琴教学的形与神,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艺术表演水平。

二、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

(一)“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应该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科学的钢琴知识,同时要进行钢琴技巧的传授和表演艺术的教学,不断完善钢琴教学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钢琴技术是学生在钢琴教学中学习到的内在的知识和技巧,而艺术表演是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到的外在的素质和涵养,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有差异,因此要分层次的'进行钢琴技巧与艺术表演的教学,让学生由内而外的进行学习。专家分析,对于钢琴教学来说,其技术教学与表演教学就像我国的武术,必须要内外兼修、内外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二)是钢琴教学的核心内容,对钢琴教学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钢琴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钢琴理论知识的过程,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后进行技巧的传授和表演的教学,实现系统的实践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具备独自演奏的能力。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钢琴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他们的钢琴学习能力也不同。对于一些来自普通家庭、钢琴天赋一般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学习钢琴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希望对钢琴演奏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对钢琴的技巧和演奏水平没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简单的进行钢琴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教学即可。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钢琴学习者来说,他们对钢琴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希望在教学中学习到系统的钢琴知识、过硬的钢琴技巧和高超的钢琴表演能力。所以,这对钢琴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的教学上,合理掌握和利用两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

三、钢琴技术与技术表演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的选择

钢琴的教学需要有专业的教师来实施,学校需要具备强大师资力量,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钢琴教师是学校聘请的业余教师或者专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对钢琴教学的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过于注重钢琴的技巧教学,例如弹琴姿势、指法等,忽略了钢琴艺术表演的教学。有些教师教导学生模仿一些著名钢琴家的弹奏姿势、指法或者动作,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过于注重形式教学,缺乏实质性,教学效果差。因此,在钢琴教学的任课老师选择中,学校要有长远的目光和远见的卓识,不能只根据教师的钢琴技术水平与表演能力来选择,要进行综合的考核,全面考虑教师的钢琴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选择能够真正促进钢琴教学发展的教师。

(二)授课教材的选择

好的教学材料能够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全面的钢琴知识,感受到钢琴表演的魅力。在授课教材的选择中,要避免出现错误的教学内容或不符合大纲的内容,要将学习重点和难点凸显出来,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将学习内容从头到尾贯穿在一起。所以,学校要加强钢琴教学的教材选择,对教材的选择进行严格的检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的教学材料[2]。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

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很多家长都有着从小培养孩子的想法,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就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填鸭式的培养让孩子对艺术学习产生了反感,学习效果较差。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是否对钢琴教学感兴趣,并利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钢琴学习境界的传达

钢琴教学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是以艺术性为主的教学过程,重在艺术的学习和体验。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传授钢琴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让学生能够进行形神兼备的钢琴表演,培养出具有高超技术和良好涵养的钢琴艺术人才[3]。

四、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运用

(一)以音乐传授技巧

音乐是钢琴表演的情感寄托,情感是音乐艺术中的本质的内容。很多著名的音乐家和钢琴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作品和表演向人们传达自己的感情,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看到了乐谱描述的音乐,忽略了乐谱创造的音乐内在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缺乏教学精神和情感体验。钢琴教学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不能照搬书本的知识,要引导学生感悟钢琴曲目中丰富的情感表达,真正实现钢琴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钢琴曲中的音乐美和情感美,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收钢琴、认可钢琴,真正掌握钢琴的学习要领。

(二)用技术诠释音乐

对于钢琴的教学,强调最多的就是钢琴教学的技术性和情感体验,但是不能忘记钢琴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即钢琴技术。一个好的钢琴表演,需要好的钢琴作曲和高超的钢琴表演技巧、以及丰富的钢琴表演情感。首先,钢琴教师要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和钢琴技巧入手,夯实基础,钢琴技术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中,需要长期的训练,这是一个合格的钢琴表演者最基本的能力;其次,在扎实了钢琴基本功以后,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引导着学生去感悟钢琴曲传达的情感,用高超的钢琴技术来诠释音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三)技术与艺术表演同时迸发

在钢琴的表演中,不仅需要好的弹奏技巧,还需要好的艺术表演能力。很多老师认为钢琴的技巧是钢琴表演的精髓,只要具备良好的钢琴技巧,就可以完成一个好的钢琴表演,认为钢琴艺术表演只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也有很多老师认为,在钢琴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感悟钢琴曲的内在情感,钢琴技术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这两种说法都是比较片面的,只有将钢琴的技术与艺术进行深度的融合,才能真正掌握钢琴学习的真谛。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在钢琴教学中要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同时教学,才能实现钢琴教学的初衷。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技术是钢琴教学的内在形式,而钢琴艺术表演是钢琴教学的外在表现,两者进行结合才能诠释钢琴教育的最高境界。在钢琴教学中,要重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真正诠释钢琴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牛思萌.钢琴教学中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浅析[J].音乐时空,,(10):73-74.

[2]杨婧.浅谈钢琴演奏中的的技术与艺术[J].音乐时空,,(01):111+93.

[3]张霞.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03):122-123+129.

[4]卜莉.钢琴艺术的表演之道[J].当代音乐,2016,(02):52-53.

篇6: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关系分析论文

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关系分析论文

1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概念

1.1关于课程的观点

国外最常见的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我国的教学论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自学内容的综合”,也就是说,课程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课程的本质是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我国的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教学内容具体化”,该文比较倾向胡德海的观点。现代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概念在教学概念的上位,课程的概念在学校教育的下位。课程应该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定的时间以一定的方式达到一定的程度。一门课程,应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经过规范后形成课程。

1.2什么是体育课程

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社会的要求给学生规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体育学科课程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体育课程应该是在不同的学段对体育标准和能力的设计。一门体育课程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学生生活的目的。

1.3什么是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照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以体育课程作为媒介,师生双方互动、教与学相互结合的过程,体育教学是对体育课程的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领会了体育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培养意志和品质。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法,体育教学是具体的实践,方法自主灵活。

2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2.1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性质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由国家的行政部门来决定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课程的设计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和要求,是学校体育的任务。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体现出国家对学校教育目标要求,并根据这样的要求来制定课程、编写教课书,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体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要求,由教师设计具体的方案,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教学的活动实现体育课程中的要求和体育的价值。体育教学的设计是一种很灵活的操作,带有教师自身的风格和主观性。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在设计的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2.2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功能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不仅有体育教学,还有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中介,我国学校的体育课程要体现体育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的要求,体育课程从宏观上提出规划,对体育教学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标准,要对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和课外活动起到指导的作用,体育课程的规定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美国学者塞勒认为:课程仿佛是设计好的图纸,体育教学是照着施工。课程是编好的曲谱,教学是照着曲谱去演奏。体育教学的设计是如何把课程的内容具体落实。同样的一门体育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可能不一样。有的教师很有创造性,教学方法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学效果很好;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古板,教学效果不好。

2.3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关系

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体育课程的实施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体育教学的内容经过重新组合,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了体育的思想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总体作用,体育教学是指微观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体育课程是通过设计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体育教学是通过主观努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4体育潜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潜在课程是教学过程中的班级关系、校园文化、社会价值、家庭教育等。这些课题也是体育教学研究中的新的方向和新的课题。体育潜在课程在正式的课程内容编制中并没有提出,只是在课程的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比如,不只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另外还有思想品德的要求。课程和潜在课程是互补的,相互结合,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潜在课程和课程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发挥潜在课程的正向作用,排除负面影响是教师面临的新的任务。教师根据特定的教材和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发挥潜在课程的正向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对不同课程的兴趣、对体育的投入和体验,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面对成功和失败的心态,认识到自身健康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教学,使潜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当潜在课程和教学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学生会感到不满。教师要教育学生,消除心理的障碍。当潜在课程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时,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很高,师生关系良好,在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下,潜在课程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规划运用好潜在的课程因素,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教育功能,更好地做好创新教育。

2.5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体育课程是总体的方案,体育教学是在体育课程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教师确定每一堂课的内容、教学进度。教师不能自行设计课程标准,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时、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时,一定要按照课程的计划和标准进行,不能超越教科书的范围。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育教学工作是实施体育课程的设计方案,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3结论

(1)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对两者都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我们要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把学校体育课程教育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努力建设符合素质教育优质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确立创新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如果体育课程决策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高,体育课程的设计就很好。体育教学是对体育目标的落实。体育课程设计得好,体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创造力。(3)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识到,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提供具体的方案,体育教学是实施的过程。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问题,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要把体育课程设计好,然后有计划地完成教学过程,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对立。研究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该文的研究只是初级的探索,以后还会从其他的方面,比如哲学、教学论等观点综合论证,科学地构建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赵亮.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赤子,2013(15):86.[2]唐岳年,黄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体育时空,2013(15).

[3]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6(3):273-276.

[4]宋尽贤,赖天德,毛振明,等.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十):通过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看今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J].体育教学,(11):9-12.

[5]番绍伟.正确理解《课标》科学制定具体学习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3(6):2-3.

篇7:作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论文

作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论文

一、作文评价时进行全班性思想教育

作文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评价时进行思想教育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我在练写《我的爷爷》或《我的奶奶》一文时,通过批改发现了一些思想性的问题。于是,我在评讲作文时说:“各位同学,你们爱你们的爷爷奶奶吗?爱你们的爷爷奶奶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了手。我接着问:“为什么爱他们啊?”同学们有的说:“我爷爷奶奶跟我住一起的,他们为我洗衣烧饭。”“我奶奶带我逛超市买我要的东西”“我爷爷奶奶在乡下种田,很勤劳,他们上城来总是带许多农产品,比如草鸡蛋。”“我奶奶还给我零花钱。”我说:“即使他们什么都没做,但他们是你爸爸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也爱他们,对不对?”学生齐声说:“对!”我接着说:“可是我们同学当中有些人却把爷爷的外貌写的很丑,奶奶的样子描写的很难看,表现出对爷爷奶奶的厌恶。事例也是说爷爷奶奶的脏,迟钝和落后的。你的爷爷奶奶真的就是你写的那样吗?即使真的那样你怎么忍心把爱你的,你也爱的爷爷奶奶的缺点写出来呢?你怎么就没有用一双爱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去发现他们的好呢?是不是有些对不起他们呀?现在给你们机会,把你们爷爷奶奶的坏话改掉,再写写他们的好。”学生们都动笔了。学生们修改的句子时就有了“我爷爷皮肤比较黑,也比较粗糙,那是因为长年在田里劳动,风吹日晒造成的。爷爷带给我们的米是那么晶莹剔透,草鸡蛋是那么光滑圆润,就像他关爱我们的心。”“奶奶虽然满脸皱纹了,但慈祥的她笑起来像盛开的菊花。”“我奶奶对自己可小气了,但给我零花钱时却从来没有小气过。”

针对《快乐的一天》,我这样评价:“老师不怎么欣赏快乐的一天是过生日时,同学送礼物,开生日派对,吃喝玩乐。老师很欣赏快乐的一天里学会了某项技能,帮助别人,做家务,甚至是参观风景名胜。同学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们通过我的作文评价意识到快乐不能仅仅是吃喝玩乐,要有意义,要有生活品位。这样的.作文评讲从思想教育入手,教育学生追真向善,热爱生活,感恩亲人,提高生活品位,提升思想境界。有了健康向上的思想何愁没有好思想的文章呢。

二、面谈交流进行个别思想教育

在批阅作文时如果发现一些个性的思想问题,或者某些学生的思想问题不适宜在全班交流教育时,这时就应该进行个别交流谈心,引导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班上有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表达出对父母的不满。我向学生了解情况,告诉他做大人也有做大人的难处,孩子要理解父母。父母吵架,做孩子的要从中调解,做家庭和谐的催化剂,而不应该疏远讨厌父母。

同时,我也打电话与其家长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心声,劝他们为了孩子,夫妻间彼此忍让一些。这样的情况我遇到好几个,都做了耐心教育,妥善处理。用爱心教育学生,用爱心感动家长,让孩子理解父母,关爱父母,同时得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再次批阅这些孩子的作文,多了份理解、宽容,也多了份快乐。

三、作文批语中渗透思想教育

作文其实是学生与老师的书面交流,而作文批阅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书面交流了。在作文批阅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小问题及时的指正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作文批阅时针对学生的作文内容经常会有这样的话:“你是个勤劳善良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你真懂事,你的孝心让老师感动!”“你怨老师太严厉,怎么就没想想自己做的事太错误,严是爱,松是害哦!”“骂人可不好,要团结同学啊!”“你居然打小动物,不好。”

点点滴滴的爱心批语,感化着学生,也引导着学生。坚持在作文教学中学会倾听,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多思考,勤交流,相信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篇8: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关系论文

一、情感教育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情感教育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以及观念等有关情感的表现,从而使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自身和语文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和书本之间形成情感交流路线,从而引发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书本中的丰富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它能够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情感教育也逐渐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现实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有利于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使我们明确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观念。语文作为一门灵活的学科,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生活中,不仅让学生真实体验课本中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通过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增强理解能力。以课文《看云识天气》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云和天气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观察云,并记下云的特点,再结合课本,让学生充分认识课本和现实生活是否一致,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以导入煽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师通过丰富情感体验的煽情式导课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选取教材中情感认知教育的素材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注重平时对素材的积累。比如人教版第一册课文《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处于危险境地中仍然不断挣扎的飞蛾、在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等来讴歌生命的旺盛和涌动。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春》,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感受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

4.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重,它使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探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制造悬念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觉得古文枯燥,不愿学习。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制造悬念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学习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行者迷路了,忘记了回去的路,这时他应该怎么做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来学习,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同时对课本内容能够有深刻的理解。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促进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J].学周刊,(13).

[2]赵方圆.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J].成功(教育版),(23).

篇9:小学教学音乐教学技巧与探讨的论文

高效的小学音乐教学关键在于课堂导入。高效、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还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学习的最佳状态,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气氛的巧妙融合,达到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一、情境式课堂导入

情境式课堂导入是根据新课改情境教学方法转化而来的,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新型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互联网、计算机等,并将这些高科技教学工具应用到小学音乐课堂导入环节,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第二,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和高科技技术,构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思想情感,进而高效进入音乐学习环节。

例如,在《我们的田野》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田野,用相机把田野的美拍下来,并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收集与田野相关的短文及诗集等,将田野图片与经典文字进行匹配,制作成田野风景视频或PPT等;然后,在上课时用诗句的形式引出田野风景视频或PPT,边播放边形容田野的美,以此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音乐播放埋下伏笔;最后,播放音乐,让学生结合前面看到的视频或图片,感受音乐美、情感美。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要跟着音乐节奏,用手势打出相应的节拍,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到音乐节奏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播放完音乐后,教师还可多播放几首相似的音乐,如《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加深学生的印象,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二、问题式课堂导入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即思维是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始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由此可见问题式课堂导入法对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的重要性。问题式课堂导入要求教师要在课前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料,总结和归纳音乐问题,然后将问题转化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习意识。

例如,在《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甘洒热血”和“写春秋”的重要内涵,并结合音乐节奏分析学习这首歌曲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进入教学时向学生提问:如我们如何理解“洒”这个字的用意呢?“热血”又表达出作曲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甘洒热血写春秋”是怎么实现“写春秋”的?整首歌曲是什么主题,是轻柔、舒缓,还是忧伤的?对于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回答“是播种人对播种工作的热情谱写了春天的来临”;有的则回答“是爱春天之人给予了春天来临的意义”;有的则查阅了解到这首歌曲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认为该歌曲传达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等学生回答得差不多时,教师便播放歌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在音乐中寻找问题答案。

三、音乐式课堂导入

第一,教师要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和目的,收集相关的音樂曲目,并总结出音乐曲目表达的情感,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动力;第二,进行导入时,教师要根据相关内容,结合主题引用轻柔、舒缓、悠扬、欢快等音乐,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扩展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为接下来的音乐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学习的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以音乐的形式导入音乐课堂,如先让学生欣赏《水乡歌儿多》,让学生在该歌曲中感受江南水乡的水美、人美和歌美等;然后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引导学生感受思想感情。以音乐导入课堂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该歌曲描写的是泛舟北海,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进而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学习音乐的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导入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情况、音乐基础、教学目标及内容,制订针对性高、使用性高和科学性高的小学音乐课堂导入方案,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现自然、生动、幽默、有趣的课堂导入情节的构建,进而达到优化音乐学习结构、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0:小学教学音乐教学技巧与探讨的论文

京剧曾一度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生活中常用的“荒腔走板”“跑龙套”“叫好”等词语,都来自传统戏剧。而京剧这门被称为“国粹”的表演艺术,却离普通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有一些孩子不知道京剧是什么,甚至他们的家长对传统戏剧艺术也知之甚少。可喜的是,现在中小学戏曲进课堂了,要求一至九年级学生学唱京剧经典唱段。这为推动传统艺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戏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形成自己的浅见,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戏曲教学情境

为学生营造学习戏曲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戏曲。我精心创设理想的教室及校园环境,在音乐教室、在教学楼的楼道墙壁上悬挂戏曲名家的画像,组织学生制作一些戏曲手抄报张贴在校园文化长廊里,组织学生画脸谱,制作音乐板报等。在引导学生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录像,听到唱腔,见到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台步,学唱段……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与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我还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评论优秀的戏曲作品,介绍戏曲名家的生平、故事,发表学生对戏曲的种种议论或评价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感知戏曲的环境。

二、精选戏曲教材,使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戏曲内容太古老,生动活泼的少;剧情冗长,距离现代生活太远;唱腔太难,不容易朗朗上口;动作一招一式更难学。

为了消除学生对戏曲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我选择了较为常见的、较为好唱的唱段:《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猛听得金鼓响》《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越剧《十八相送》、黄梅戏《对花》《打猪草》、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等几十段或经典、或是样板戏的唱段;动作从最简单的站姿、手型、台步入手。这样,学生一开始接触觉得不难,而且挺有趣,很好听,便一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尝试表演。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在这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查资料、练表演、学唱段等,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因此也加深了对京剧的了解,积累了较丰富的戏曲知识,尝试了基础的戏曲技能,认为自己由一个戏曲的门外汉触到了门槛,并深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自己对戏曲教学的原则、时机、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系统的掌握和实践,提高了教师做好戏曲教学工作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对本门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能否产生并发展戏曲兴趣,往往受音乐教师的影响颇深。假如教师对戏曲爱之如痴,对音乐教育事业执著追求,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对音乐若即若离,对戏曲教育事业冷漠处之,他的学生就很难对戏曲产生兴趣。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之外,还必须在戏曲专业知识、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举手投足等问题上细心处理。一句话,用自己的言教与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戏曲兴趣。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得戏曲修养的提高。组织各种戏曲社团,给学生提供参与戏曲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组织各种戏曲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戏曲骨干学生。

在这一年中,我争取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成立了“戏曲小演员课堂”小组,组织展开了全校京剧比赛、全校戏曲动作自编操编创、全校脸谱绘制大赛、戏曲知识手抄报等几次大型的活动,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欲望,使他们感受到,戏曲并不陌生,也不难学,它就在我們的身边。

五、争取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支持

好的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对激发、培养学生的戏曲兴趣也十分重要。因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戏曲审美观及高尚的戏曲审美情趣影响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的作用不亚于校园戏曲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致力于形成一个统一的、互为补充的学校、家庭、社会戏曲教学环境就尤为必要。

六、使学生产生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从“学会音乐”转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戏曲兴趣,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戏曲志趣,务必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作为中国的青少年,应该懂得为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必须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因此,每个青少年都有自觉提高自己戏曲艺术水平的责任。

篇11:小学教学音乐教学技巧与探讨的论文

目前,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实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兴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动力,教师应该努力让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爱上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的开放性教学符合当今小学音乐课程的课程标准,使课堂成为学习乐园,学生学习入情入境。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意义

1.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既是创新教育又是综合素质教育,努力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导师,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通过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动脑能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音乐学科是非统考科目,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其从学科教育中割裂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强调“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等教育理念。小学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综合性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1.建立开放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音乐教学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前提是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开放性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并与教师充分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音乐教师自然大方、和蔼可亲,学生的心态才能开放。师生之间有了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大胆创新,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创新能力。

2.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欣赏或多媒体等不同形式创设情境和氛围,为学生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正确的指点、启发、描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充分感受,逐渐进入情境。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用心领会作品中的真谛。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掌握了相关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技巧等。

3.培養学生的音乐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学生对音乐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接触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学生年龄小,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与活动,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的兴趣,把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融入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音乐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在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中,开放性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体验音乐,还能够实现师生互动,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领悟音乐真谛。因此,教师应该以实现教育教学为目标,全面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培养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12:大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大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大学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借助音乐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强化,启迪学生灵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从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丰富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注重音乐欣赏,升华大学音乐教学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优质良好教学氛围四方面重点探讨大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大学音乐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提高大学音乐教学水平,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及艺术教育那般专业,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情趣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使得学生的心灵、情感得到满足。纵观当前大学音乐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

一、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以素质教育精神为引领,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情况,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导向之下精准定位大学音乐教学目标,正确处理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在加强对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传授与讲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强化。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创新,将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在课堂中模拟“音乐舞台”,给予学生展示自我音乐才华的机会,对歌曲进行改编,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二、丰富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创新灵活使用大学音乐教材,对音乐教材的内容加以分析和有效研究,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大学音乐教材内容,将符合时代精神、满足学生客观需求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进一步完善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大学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选择相应的音乐课程内容,确保所讲解的音乐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在现有大学音乐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得学生感受所讲解音乐教学内容的时代感,紧跟当前音乐发展前言,掌握最新的流行元素,达到创新音乐教学内容的效果。

三、注重音乐欣赏,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音乐欣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品格精神的有效渗透,扭转当前大学音乐“重教学,轻欣赏”的教育窘境,不断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有效性,达到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大学要设置专门的音乐欣赏课程,将学生将学习的关注点放在欣赏层面。例如,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使得学生在欣赏与聆听过程中感受该交响曲中所营造的慷慨激昂的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坚定不移的信念;再如,为学生播放《蓝色多瑙河》,加深学生对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理解的同时,促使学生更为真切的体会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厚情谊。

四、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优质良好教学氛围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对传统单一讲解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加以创新变革,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逐步优化大学音乐教学结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创设优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以素质教育精神为引领明确大学音乐教学目标,正确处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将具有时代内涵的资源融入到大学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进一步丰富大学音乐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大学音乐的美育功能,注重音乐欣赏,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此外,创新音乐教学方法,优化音乐教学模式,营造优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郎群.多媒体环境下音乐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中国报业,,08:41-42.

[2]王思思.“重唱互动教学”促师生协同发展―谈综合性大学声乐基础课的现状及突破[J].音乐创作,2018,04:162-164.

[3]王蕾,刘笑成.MOOC模式下高校学生音乐审美与教学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2:91-97.

篇13:浅谈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游戏是儿童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游戏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如模仿、模进、旋律接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优选创新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4.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五、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最优教学操作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同行们能在教学中创立更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为我们音乐教学的发展增光添彩。

篇14: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

一、认清教学误区,避免“专业教学”

(一)小学音乐课不等于音乐专业课

目前,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仍然存在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教学上,给学生进行纯粹的音乐专业知识灌输式教学,要求学生背记来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与负担,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了厌倦和害怕的心理。

(二)简单地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

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方面的比赛、汇演,有的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进行强化训练,排练几个文艺节目参演,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又能出效果。但这种只重视少数学生的训练,会将大部分学生拒之音乐教育的门坎之外,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活动容易走向极端。

二、更新观念意识,承载教育重任

(一)树立大局意识

小学音乐教育是校园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育人功能,形成学校整体美育的教育合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调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校音乐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确定和调整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开辟各种途径,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的素质形成及个性发展。

(三)注重主体观念

学生是学习、体验音乐的主体,也是音乐活动、创造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方法与途径,变被动接受型为主动创新型,使学生将音乐教育内容与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真正成为音乐生活的主体。

三、改革音乐教学,强化创新能力

(一)提升音乐教学课堂

1用激趣的手段。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恰到好处地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课件、录像等,甚至光洁的教学用琴,配套的音像设备,生动活泼的教学挂图等,使音乐教室充满艺术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

3用舞蹈的手段。舞蹈教学可以吸引少儿的注意力,增强少儿记忆力,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少儿舞蹈很符合少儿好奇心强、好玩好动的特点。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舞蹈动作,将这些有趣、形象的节拍和动作信息记忆到大脑中,并很快用身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们的高度注意,而经常反复的训练使学生们养成了高度注意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新潜能

1从创编节奏着手。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赋予音乐以活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创编节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美,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联系生活来创编节奏是学生最擅长的方式之一。通过联系生活来创编节奏这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创编节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2从创编歌词着手。创编歌词是学生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之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歌词,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一首歌曲除了能用旋律表达感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歌词,从歌词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作为教师,何不让我们的学生也来创作歌词,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来抒发他们的情感呢?

3从创编表演着手。可以说表演是学生最为喜爱的方式之一。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常常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表演才能的舞台。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演,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此外,鼓励孩子大胆当好一名出色的演员,教师也要当好一位热心的观众,并及时地给予评价。

总之,在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材不应再是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的载体,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变换教学方式,使教材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应被看作是没有求知欲望的机械的受教育者,教师应大胆地创新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融会贯通地理解音乐。这样,音乐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喜欢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

篇15: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论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各种体裁的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无不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蕴含着大量美的内容。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十分注意挖掘教材的内蕴,引导学生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

一、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我们语文教学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这些内在美,把艺术形象中所蕴含的美的宝藏,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揭示出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材的语言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中看似普通的语言却有丰富的形式变化,词义的鲜明对比,有的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应深入挖掘其美育因素,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觉接受形象的教育。

在教学中, 我对作品优美的景物描写、匠心独具的安排,生动活泼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深入挖掘、着意点拨。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漓江的水”和“漓江的山”。

这篇写景文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水——静、清、绿;山——奇、秀、险,文辞优美,感情真切,句句有情,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具体,山水一体,交相辉映,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时的真情实感,使之达到效应强烈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感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材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部》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适与亲。”意境是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溶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小小的船》一文。

“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寥寥四句,三十多个字,就把学生的视线从窄小的家庭、课堂、学校引向了宽广无限的宇宙,激发学生产生许多遐想。

教材的形象美:人物形象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少年儿童喜欢美的形象,容易受形象的感染,形象越鲜明,对儿童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小语教材中,不少文章提示人物的心理美和风格品德的高尚,我们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创变情景,使学生披文入情,感受人物的形象美,陶治学生思想情操。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教师应声情并茂地范读全文展开情节,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诱导。把邱少云英雄壮烈之举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这样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高大形象禁不住在学生脑海中站立起来,使他们获得一种振奋昂扬高大之美感。

二、领悟教材的思想性,培养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的能力

艺术化、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能促使学生从课文中体验美,在生活中表现美,从而提高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小语教材中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感情充沛的诗歌、托物寓理的寓言、启迪心扉的童话、情景交融的散文、图文并茂的看图学文,无不集语言文字之美、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为一体。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就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在语文教材诸多篇目中,作者塑造的典型人物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些正面人物的形象,都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感悟教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实践中学会表现美,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山雨初雾,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静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王维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

诗中有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在月光笼罩之下,又别有一种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的动静相生的动态美,也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这时,教师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把这种对美的鉴赏上升到对美的歌颂,从而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四、教师基本功综合展示蕴藏美

教学是艺术,而艺术的精髓在美。美的艺术,使人感到舒适、愉悦、振奋,而美的教学,除了授人知识、能力、智慧之外,也应伴之以相同的艺术效果。教学这门艺术,是教师想象力、创造力、基本功的综合展示:纯正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优美的体态语言、合理的板书设计和准确的语文知识,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很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是一种富于艺术性的追求美感的劳动,语文教学自始至终是一位研究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大师,其教育、教学艺术,应不仅能够给学生以美好的心理感受,而且更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学生在美的追求中,识别善恶,振奋精神,使学生热爱学习,执爱生活。

教材蕴藏美;教师挖掘展示美;学生感知鉴赏美;进而表现创造美,让世界充满美!

篇16:浅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与幼儿园游戏的关系论文

浅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与幼儿园游戏的关系论文

一、深化认识,理会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内涵

在理解分析“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的时候,首先要理解两者的概念。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类型,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活动类型,具有计划性、目标性、系统性、组织性、指导性等特点。因其普遍,故而存在的问题较多,关于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的关系问题,许多幼教人士都处于概念的混淆与模糊状态,比如提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命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解读游戏,解读集体教学活动,细细分析,不难理解,集体教学活动是课程的.延展和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对游戏和课程这两个概念本身就有不同的理解,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所以当看到别人提出一个概念,你就要关注他们是在什么涵义上提这个概念的。

二、关注背景,领悟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不同的情景下教师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其内涵是有区别的。有时我们是在针对某次教学活动说到课程这个词的,有时我们说课程这个词的时候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安排。就游戏而言,有时教师说的游戏是他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种形式,有时她说的是幼儿的自发性活动。前者是教学活动游戏化,后者是游戏。我们在说“游戏化”的时候,显然是指其他活动,而不是游戏本身。“游戏化”意味着活动的游戏性程度会有不同,比如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会因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追求程度和对幼儿需求的把握程度不同,使幼儿对活动的游戏性体验有所不同。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空间的时候,活动目标就极其隐蔽,活动过程也非常开放,这时幼儿对活动的游戏性体验就会很强,那么游戏与教学就融合得很好。

三、细化概念,把握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

课程与游戏的关系,我将之概括为四种:合一的、整合的、并列的、分离的。合一即游戏就是课程,课程就是游戏,在实践层面上,课程的基本形式就是幼儿的自发自主性游戏,教师只要创设环境投放材料,让幼儿自由活动,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必要时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整合即以课程生成游戏,以游戏生成课程。前者是教师为进行某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专门投放特定的材料,安排幼儿去进行这方面的游戏,比如教师要教幼儿沉与浮,而专门投放了各种玩水的的材料,让幼儿获取什么东西沉下去、什么动西浮起来的经验。后者是教师从幼儿自发性游戏中观察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然后设计成专门的教学活动。并列即教学归教学,游戏归游戏,两种活动都以一定的时间保证,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全都来自于教材或其他材料,同时在幼儿自发的游戏过程中加以关注与即时指导。分离即游戏只是一种教学以外的休闲和娱乐,除了安全和纠纷以外,教师对游戏不加以课程式的关注,比如象小学的上课和课间游戏,各不相关。对幼儿园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的探索,不仅改革了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师教育观的变革问题。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正确处理好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文 章来

相关专题 我看特长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