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课件

asak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asako”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教学课件(共17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政治经济学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通过学习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它的性质及其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它研究经济事物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3、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运用的根本科学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学习内容提要】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人类劳动是一切社会赖以旋转的轴心,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其他生活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形态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条件下,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然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界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社会生产力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从这个过程的结果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的物质条件,表现为生产资料;人们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只有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物质财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3.在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和生产工具。首先,劳动力对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生产资料要由人来改变和使用,生产工具也要由人来创造和改进,离开了劳动力再好的生产资料也无从发挥作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类引起、调整、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其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状况,制约着生产力可能发展的程度;生产工具作为人类生产技能、经验和知识的物化形式,它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和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指示器。

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革新,自然资源的开发,新的原材料发明和利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社会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认识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出发点。政治经济学考察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对其本身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界定。社会生产力的性质主要是指它所具有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性质。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

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狭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但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进行和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它包含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最基本的环节,其中发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都属于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广义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任何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都取决于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之上,人们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即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

2.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首先,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其次,各个社会集团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这种关系的性质同样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2)分配关系。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分配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方面的内容。首先,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其次,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还要受到生产力和其他经济条件的制约。最后,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3)交换关系。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果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其交换是与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首先,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社会分工决定交换的必然性,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和社会形式。其次,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最后,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4)消费关系。它是指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消费广义地说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的内容。人类社会的消费在其本来意义上说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费,满足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的。消费不仅是一个满足生理需要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包含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首先,消费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其次,消费关系要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最后,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狭义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另一方面,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上述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统一。

3.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体制就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一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总是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与其性质相适应,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限制作用,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也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完善的经济体制能够较好地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巩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经济体制存在着某种弊端或缺陷就会限制生产关系本身优越性发挥作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教学课件]

篇2:新时期政治经济学教学论文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教学论文

在近年来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不受欢迎,学生兴趣不大的现象。许多政经教师也纷纷选择了别的课程教学。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政经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现实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令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服的政治经济理论,是每一个政治经济学教师应担负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政经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观及客观原因,并提出关于改进政经教学的一些看法。

近年来在高校政治经济学公共理论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果欠佳、课程不受欢迎,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愿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政经“过时论”和“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学生都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已无指导意义,而且政治色彩浓厚,理论抽象,学之既无用处又无趣味。加上政治经济学通常在大一开课,学生们忙于应付英语、数学两门基础课,更不愿意将精力放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上,上政经课看英语书、做数学作业的大有人在。(2)西方经济学的冲击。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经济学的涌入,西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而且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但与此相应中,政经理论的抽象、与现实的脱节,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应用西经代替政经,这更降低了学生学习政经的积极性,虽然目前的情况是政经与西经并存,但学生对西经的重视已明显超过政经。(3)教材原因。现行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规范分析,从理论到理论,抽象、枯燥,缺乏吸引力,教材内容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对实践缺乏指导能力。而且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与高中经济常识有重叠,容易让学生产生“吃剩饭”的感觉。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何把政经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现实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令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服的政治经济理论,是每一个政治经济学教师应担负的责任。为提高政经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在政经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把基本原理讲清讲透,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其次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处理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我国目前已在市场机制的建立、国企改革、所有制结构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教学中可联系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问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下岗与失业问题、社会资本运动中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及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和调控方式、手段的改革等问题来阐述理论,让学生切实感到政经理论的有用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观念和理论相悖的问题,例如,传统观念认为资本和剩余价值都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也没有剩余价值,而实际上,两者都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商品经济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就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否则会使政经理论与现实相背离,缺乏说服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改革开放的现实,把深奥、抽象的经济理论通过运用贴近现实、具体易懂的实例来阐述,使理论与实际相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是,首先案例应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生动,与理论联系紧密,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懂;其次案例必须是通过对收集来的大量素材进行筛选和提炼而得的,要具有较强说服力与代表性,符合教学要求,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吸引力与时效性

1、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气氛。课堂气氛对教学有极大影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课堂上师生间不沟通、不互动,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使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首先可采用“提问式”教学及安排课堂讨论。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渴望沟通和交流,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必须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在讲授前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讲到劳动力商品的问题时,可以提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和内涵,然后与我国劳动力现实情况相结合,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其次课堂讨论也是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题目的设定、资料的收集、论点及论据的组织和课堂讨论形式的设定等。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扩大有效信息量。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足够的信息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参考资料,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反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实践的书籍等,鼓励他们阅读相关报刊杂志,通过这些书籍报刊杂志的阅读,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

3、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要达到直观生动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是最好的方式。它可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也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研究,提高制作多媒体软件的水平,并收集多媒体教学所需的图像资料等。

三、处理好大学政治经济学与高中“经济生活”课程的衔接关系

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过、考过,大学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绝不是对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必须向纵向加深,横向拓展,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升华,不要给学生“吃剩饭”的感觉。此外,对这些内容还可采取专题讲授的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信息,把个别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

总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是每一个政治经济学教师应尽力而为的事。

篇3: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1.什么是商品?它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 )商品是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用的物品不具有使用价值,不可能成为商品。(2 )商品是劳动的产品。即这种物品必须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耗费了人类的劳动。(3 )商品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4 )商品必须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说,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才能成为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

答:(1 )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产品交换经济是直接通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而进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存在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等价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的,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它们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平等的权利,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这个决定性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4.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

(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3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5.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答:(1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的、矛盾的。具体劳动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各种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6.怎样确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1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这就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7.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作为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

(1 )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互为条件的。相对价值形式要表现自己的价值,就不能离开等价形式;同样,等价形式也只有依赖相对价值形式,才能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从而才能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上。

(2 )二者又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同一种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而只能处于价值形式的一极。同一价值形式的两极,只能分别由两种不同的商品来担任。

8.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1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 )决定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流通中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3 )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变化,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 商品价格)/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4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9.市场经济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经济?

答:(1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商品经济密切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是出现于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的阶段,这时市场才能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而进入这一阶段之时,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之日,这就有可能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2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存在和运行,与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为该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并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

10.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它们都有各自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

(1 )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等因素的变化,从而能够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不是固定不变,否则就不可能发挥其调节作用。

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2 )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供求关系在不断的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这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 )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在竞争中既可得到相应的利益,又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和市场规则,清除各种垄断行为。

11. 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 )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它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就意味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而市场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以,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如何理解供求机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条件?

答:(1 )什么是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2 )供求机制的功能。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 )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供给与需求背离的时间、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13. 为什么说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答: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并非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4. 什么是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及劳动生产率?

答: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16. 什么是价值形式、货币、价格及价格标准?

答: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15. 什么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什么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

答: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17. 什么是铸币、纸币及通货膨胀?

答: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18. 什么是市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及市场调节?

答: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19. 什么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

答: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 )二者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2 )二者的区别。首先从形式上看:买和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其次是内容和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它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即满足商品生产者对特定商品的需要;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流通的内容是一定量的货币能带来更多的货币,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自己的特点。普通商品在消费或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又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出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答:(1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出他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2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其物质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扩大。

4.简述资本的本质以及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意义

答:(1 )资本不是物,而是同货币、商品一样,本质中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出来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它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说,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5.劳动为什么不是商品?

答:(1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在出卖之前独立存在。但是劳动只有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后才能实现,而工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发生交换关系时,工人还未进行劳动,当然也不能把尚不存在的劳动当做商品出卖。

(2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则意味着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从而陷入同义反复。(3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因为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将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工资只相当于工人部分劳动的价值,则又违背了价值规律。

(4 )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而此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由此可见,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当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为此目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差额不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由此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2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因此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3 )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资本家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他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取得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工人反对资本家掠夺劳动力,也有权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

答:(1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2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3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工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劳动全是有酬劳动,而没有无酬劳动,工人的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没有提供剩余劳动,资本家不存在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完全被掩盖起来了。

9.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以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答:(1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外在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进程。这些因素包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0. 简述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以及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1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通过资本积累,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2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的实质。首先,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不过是上一次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次,;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了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还不断地利用这种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新的剩余价值。总之,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11. 简述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答:(1 )二者的区别。首先,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其次,资本积聚的拉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2 )二者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扩大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

16. 单个资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

(1 )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所以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2 )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借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12. 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

答:(1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2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的变动也经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3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名义工资一般至上升趋势,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从长期看是提高趋势。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实际工资提高的同时,剥削程度仍会加重。

1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怎样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答:(1 )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具备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他们有条件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形成的。

(2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资产阶级运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并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剥夺过程,通过这种社会暴力,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要的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4. 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1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创造条件。

(2 )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5.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答:(1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 :v 来表示。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7.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什么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答:(1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障,许多人陷于失业和等待救济的贫困境地。

(2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表明,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1.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1 )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2 )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

答: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3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答: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资本循环?什么是资本周转?

答:(1 )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A

G ―W ?P ?W‘―G ’

Pm

(2 )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

5.简述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

答: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

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

答:(1 )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 )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 )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1 )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

(2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总额 +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1 )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确良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2 )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9.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

(1 )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2 )二者的数量一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12.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哪些阶段?

答:(1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其间所经历的时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2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0.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1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 )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1. 简述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关系。

答:单个资本是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则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二者的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二者的联系。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2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流通内容上。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1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1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2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14. 为什么说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础?

答:(1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危机、促进繁荣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会推动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从而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生产发展。

(2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固定资本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力急剧增长,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有哪些新特点?

答:(1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已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明显。

(2 )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严重。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错出现。

(4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胀”。

1.为什么资本家是以其耗费的资本作为生产成本?

答:(1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资本家之所以不以实际耗费的劳动来计算生产成本,而以他耗费的资本来作为生产成本,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进行商品生产,他只花费自己的资本,而不花费自己的劳动。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只是被当作资本的一个要素发挥作用,他们的劳动耗费中有一部分,即形成m 的部分,是无酬劳动,无需资本家花费一文。所以,资本家就只按他耗费的资本,即c+v ,来计算商品生产上的耗费。在他们眼里,商品的生产成本就是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 (2 )生产成本范畴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成本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成本只能用资本的耗费来计算,而不能用劳动的实际耗费计算。

2.生产成本范畴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何影响?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表现在: (1 )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是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成本代表了商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必须通过出卖商品收回这部分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要素,继续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成本是资本家售卖商品的最低界限。低于它,就意味着亏本;而高于它,就意味着赚钱。

(2 )它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既然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它的生产成本之间便有一个差额。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生产成本是各不相同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以高于生产成本而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对其他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形成威胁。正因为如此,每个资本家都会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3.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是因为:

(1 )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生产成本这个范畴只是代表商品价值中消耗的部分,这部分价值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作为预付资本已经存在。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这就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 )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只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流动资本中;把转化为原材料的不变资本和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等同起来,这就进一步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4.利润为什么会成为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

答: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当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以后,它的来源变得神秘了,利润成了它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这不是根源于人们的错觉,而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惟一源泉的特殊作用被掩盖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地被看成是全部资本的产物了。

(2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而工资又表现为劳动的报酬,因此剩余价值就不被看成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成为资本乃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3 )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虚假神秘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5.剩余价值为什么会转化为利润?

答:剩余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利润,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在生产成本形态上,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

这样,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被看作由资本创造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因此,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6.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味着剩余价值不再与可变资本相联系,而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有密切联系。如果用p ‘代表利润率,以c 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p ’= m /c.

7.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 )利润率(p ‘)和剩余价值率(m ’)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 ‘=m/c+v,m ’=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 )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与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 )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和剥削看不见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殖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神秘化了。

8.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 )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

(2 )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9.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是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的。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是同一个过程,都是通过部门之间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

10.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

答: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时,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就在于,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妁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答:(1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 )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控制时,小企业很难与其竞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继续竞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如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并可坐享囚垄断而带来的高额利润。这样,垄断就出现了。当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就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2.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垄断统治下有哪些竞争形式?

答:(1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有新的发展。

(2 )从竞争的范围来看,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3.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大资本对经济生活的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1 )卡特尔。是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2 )辛迪加。是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3 )托拉斯。是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4 )康采恩。是以一两个特大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5 )混合联合公司。是二战后新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其生产经营项目已不限于同类或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跨行业跨部门进行混合生产与经营。

4.垄断阶段的竞争有什么特点?

答:垄断阶段的竞争同自由竞争阶段相比,有以下特点:

(1 )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 )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广花样翻新。

(3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程度,都大大超过自由竞争阶段。

(4 )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5.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实现的?

答:(1 )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段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价值的一部分。第一,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利润。

(2 )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作出决策,进行经济活动,这就必然会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不断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资本势力雄厚、社会化程度高、调节社会经济能力强等特点,使它在某些方面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这样,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的结合日益紧密,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高度地发展起来。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具体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结合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国有化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

(2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既可以是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相结合的企业。

(3 )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调节。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这主要是因为:

(1 )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 )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

(3 )国家干预经济,特别是经济计划化等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综合性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相对缓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4 )它还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和某些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

(5 )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能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二些协调和缓和,从而形成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阻碍作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使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内在矛盾更加复杂和深化,这主要表现在:

(1 )调整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财力,主要来自税收,而巨额的税负最终会落到劳动人民的头上,加重他们的负担,减少他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痼疾――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源之一。

(2 )国家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是币值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源泉之一。

(3 )国有经济还长期存在官商作风、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等问题,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造成的。

10. 怎样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又一次经济关系调整和部分质变,并也起到了缓和经济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会加深这个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它不可能从全社会的角度,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去组织、计划、协调生产,它的所有经济政策和措施说到底是为维持和稳定资产阶级社会秩序服务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全社会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对立,从而表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1.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

答:(1 )银行垄断的产生。银行业的自由竞争导致银行资本集中,银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形成银行垄断。 (2 )银行的新作用。银行垄断产生后,银行具有了新作用,即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3 )金融资本的形成。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的新作用,促使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逐渐融合,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金融资本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形成的:第一,日益紧密、相对固定的银行与企业关系的形成。第二,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以便实现对对方的控制与操纵。第三,银行与工业企业人事上的相互融合。 (4 )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就是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12. 金融寡头如何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统治?

答:(1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主要是指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先利用手中的资本控制一些大型的母公司,通过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更多的孙公司。由此类推,金融寡头就可运用手中的巨额资本通过层层控制而在事实上掌握、操纵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从而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

(2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即派代理人或自己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把政府的高官拉过来,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还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13.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对象是什么?

答:(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管理和调控的对象,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要调节控制宏观经济总量,而且要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利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促使企业按照国家的既定方针来行动和运作。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才有可能实现国家调控经济的目标。

14.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答:(1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如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私人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调控,这在整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

(2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个别时候和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措施来引导企业,使企业活动的方向符合国家调控的目标。法律手段则主要起规范经济秩序的作用,通过法律的指导和执行,使私人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使整个国民经济可以有序地运行。

1.垄断资本主义输出的形式和实质是怎样的?

答:(1 )资本输出的形式。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2 )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答:(1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的统治。

(2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带来严重后果:第一,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财富的食利国。第二,造成输出国经济发展缓慢。第三,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它们之阔的矛盾。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有什么特点?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

(1 )资本流向的变化,由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

(2 )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

(3 )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4.国际垄断组织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1 )国际垄断组织产生的必然性。各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在输出资本和发展对外经济过程中存在着又联合又争夺的复杂关系,他们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国际垄断。他们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性的垄断组织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

(2 )建立国际垄断同盟的目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国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即通过各国垄断组织的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3 )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5.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原料供应地,最可靠的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持和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从殖民地掠夺走的巨额财富是资本主义国家积累、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它们维持其垄断统治和这种世界格局的经济实力的源泉,正因为如此,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展开了对世界领土的重新瓜分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因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殖民地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6.简述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

答: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及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这些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它不仅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还在不损害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和调整,从而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通过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调活动,垄断资产阶级获得了巨额利润,仅从这一点就可清楚地看到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

7.国际垄断同盟怎样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答:(1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就是各国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这种瓜分大多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施的,瓜分的结果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 (2 )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各国垄断组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实力地位发生变化时,就会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通过重新订立协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当代各国垄断组织往往是通过所建立的跨国公司来占领国际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答:(1 )从领土上瓜分世界的原因。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其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利润,除了在经济上瓜分势力范围外,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即通过武力占领等手段,把经济落后国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占领殖民地,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帝国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2 )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依靠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来瓜分世界领土的,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后,必然要同已呈衰落趋势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

9.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殖民地的作用是什么?

答:(1)殖民体系的形成。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形成了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宗主国,它们统治着本国和殖民地;另一方面是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它们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之下。这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2 )殖民地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起到多方面作用:它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最可靠的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

以及维持和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老殖民主义制度的瓦解。

(2 )发展中国家的兴起,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3 )美国由霸主变为盟主。

(4 )新工业和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上的一体化、全球化、地区集团化也加快了步伐,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

(6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争取和平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任何霸权行径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但在经济上它们依然未能完全独立,未能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它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

(2 )造成这种差距、形成现在这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顽固地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极力维护有利于自已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就形成了尖锐的“南北关系”问题。说到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斗争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但历史终将向前发展,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12. 发展中国家有何经济特征?

答: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的情况虽然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如下一些经济特征:

(1 )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2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即现代经济成分和传统经济成分共存。

(3 )从生产关系上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保留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4 )经济发展的依附性。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在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发达国家。

13. 新殖民主义的手段有哪些?

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它们的一些主要手段是:

(1 )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它们的依附性。

(2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技术方面的依附关系。 (3 )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剥削、掠夺,并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4 )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关系。 这些新殖民主义的做法,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剥削、掠夺和控制,造成了今日的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14. 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1 )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裸裸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来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采取比较缓和与隐蔽的方式,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本性已经改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赤裸裸妁军事侵略就是证明。

(2 )新殖民主义的一般手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手法是: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进行渗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抹术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依附于发达国家。

(3 )新殖民主义的后果是,造成今日世界上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1.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过程?

答:(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发生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

由奴隶社会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由封建杜会制度取代奴隶社会制度,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代封建社会制度,再由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和必然的历史过程,都意味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什么不会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答: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之所以不会是一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主要是因为:

(1 )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 )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更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3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同样是一个逐渐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3.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新情况?

答: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生产力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 )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得到调整;(3 )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关系方面进行了调整,在经济运行方面也有机制上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它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只是取代的途径和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已。

4.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

答:(1 )目的和手段是相对立的。某一事物,在复杂的经济关系链条中,相对于上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目的相对于下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手段,即前提条件意义上的区分。

(2 )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不能孤立地判断。在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胜利,公有制尚未建立以前,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任务和目的是要建立公有制,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当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公有制已经实现时,公有制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直接追求的目的,公有制的任务和目的首先应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5.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1 )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生产力的一定高度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同时,只有生产力的较高程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2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必然具备的社会条件。在私有制基础上,生产力即使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必要经济前提。

6.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怎样决定的?

答: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

(1 )生产力水平。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分配什么和分配多少。 (2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方式,因而分配的对象只能是消费资料。

7.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以前应首先进行哪些社会扣除?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以前应首先进行社会扣除,共包括六大部分: (1 )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部分;

(2 )用于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3 )用来应付不测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4 )社会管理费用,这部分费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比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显著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日益相对减少;

(5 )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医院、疗养院等;

(6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上述六大部分中,前三个部分可总称为社会生产基金,后三个部分可总称为社会消费基金。

8.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

答:(1 )剩余劳动的客观存在。除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而没有剩余劳动外,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剩余劳动。在剥削制度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剥削阶级所占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为社会或集体所共同占有。

(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产品的用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产品,除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人口增长和扩大再生产以外,其余部分用来满足社会各个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9.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

答:(1 )社会主义社会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量过多地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经常会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和更新各年有所不同,原材料也需要有储备,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物质储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合理过剩是必要的,但应防止生产异常过剩。

(2 )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途径。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避免生产异常过剩,保持生产合理过剩即正常过剩。

篇4: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1 、我们需要的各种好东西,大部分是由契约、由交换、由购买得到的。同样,原来被分工引起的,亦是这种互相交换的倾向。 人们天资禀赋的差异,实际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

2、 分工之起,由于交换力、分工的范围,亦往往受限制于交换的范围,换言之,常为市场范围所局限。市场过小难与人以终生专务一业的刺激。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的剩余生产物,随意换得自己需要别人劳动的剩余生产物。

3 、分工的局面,一经完全确立,一己劳动的生产物只能满足自身欲望的极小部分。他有大部分的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所生产的剩余物品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相当限度内,一切人都成了商人,同时,社会本身亦就成了所谓商业社会。

4、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区别,在订定永续地租或订结长期租地合约时还有人用到;但在日常生活比较普通的买卖关系上,却很少有人用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是正相关比例的。

5 、也许有人说,资本的利润,不外是特种劳动得的报酬 。换言之,不外是监督指挥的报酬,不外是工资的别名。但工资和利润截然不同,它们受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支配。而且这种所谓劳动的报酬,毫无关于其劳动数量难度与技巧,那完全受支配于所投下的资本价值,利润的多少与资本的大小,恰成比例。

6、 商品的市场价格实际上受支配于这商品的供求比例。市场上有多少存货呢?愿支付商品自然价格者,换言之,愿支付商品上市所必须支给的地租、劳动、利润之全价值者,又需要多少这种货物呢?愿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要者;他们的需要,可以称为有效需要。

7、 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仇或自然工资。但在普通的争议情形下,要预知当事双方,谁占有利地位, 谁能使对方屈服于自己提出的条件,绝非难事。

8 、大多数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往往过于自负。这是历来哲学家。道德家所指称的人类通病。但世人对于自己的幸运,往往发生不合理的妄想,却不大为识者所注意。实际上,对于幸运发生妄想的人,比较对于才能过于自负的人,恐怕还更多数。身体精神还相当健旺的人,对自己的幸运总不免抱有几分自信。他们把利得的机会,评价过高;同时又把损失的机会,评价过低。至少,一个人在身体精神相当健旺的状态下,绝不会把损失的机会,过于重视。

1.读书笔记是什么及读书笔记的种类

2.读书笔记大全:小学生读书笔记例文

3.《复活》读书笔记

4.读书笔记的格式类型

5.读书笔记50字

6.《红岩》读书笔记

7.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8.小时代读书笔记

9.读书笔记3篇

10.《红字》读书笔记精选

篇5: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定义

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法国的安托万·德·蒙克莱田,他于16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亚当·斯密认为是研究“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分配”的科学,目前国际普遍用宏观经济学这个词来代替。

二.释义

政治经济学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即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科学实事求是的实践家,他们聚集在经济学自由主义的最深刻的因而也是最成功的代表巴师夏的旗帜下。另一派是以经济学教授科学研究的人,他们追随约·斯·穆勒,辩证综合理论,维护社会稳定。德国人在经济学科学时期,也同在它的古典时期一样,始终是严谨的科学研究者。

广义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

恩格斯说明:“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没有交换,生产也能进行;没有生产,交换——正因为它一开始就是产品的交换——便不能发生。这两种社会职能的每一种都处于多半是特殊的外界作用的影响之下,所以都有多半是各自的特殊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作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马克思强调:“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科学的叙述对现实运动的关系,也还不是这里所要说的。生产一般。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总体。”

三.历史

产生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政治经济学这个称呼表明了经济学科产生的特殊轨迹。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

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ics)一词,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在他的著作《经济论》中把家庭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称为“oikovouia”,意指家庭经济管理。

“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而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

马克思强调:“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

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作为“一门科学”逐渐形成,作为解决实践问题的社会科学,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运动规律的历史理论学科。

发展——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这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生产、分配的规律。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经济学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作,主要强调自由竞争,市场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政府不应干扰资本的运营,政府的作用只是维护自由竞争的秩序。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劳资矛盾逐渐凸显。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现存经济秩序的内在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者们更加需要的是对现存经济秩序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以萨伊等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在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以西斯蒙第为代表的经济学,它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私有制。在其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嬗变——经济学的科学化

古典经济学有科学的地方,总的来说它研究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德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将经济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划分为古典经济学和经济学两个历史时期。在新的科学的基础上,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强调资源配置、在研究方法上强化数理工具的应用。应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加以分析会发现现代的经济学是真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经济学。

篇6: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两篇

政治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思想政治经济管理论文

一、经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

鉴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提高经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1、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开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经济管理工作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原则,与时俱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员工思想,改变员工的精神风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企业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在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用下达文件和召开会议的方式来进行。目前,这种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市场经济和经济管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管理的服务性。比如,除了传统的工作方法,我们还可以领会利用座谈、演讲报告、小组学习、观看视频以及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完善的工作机制可以为思想中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证。具体来讲,第一,建立规范自律机制。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引导作用,使企业内形成一种自律氛围,建立规范自律机制,使企业内的管理由一种束缚变成一种自然习惯,使他律管理向自律管理转变,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各项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在现实中,有些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或者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因此,我们要通过企业内部的纪检部门、职工代表大会以及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构成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监督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树立起为经济管理服务的理念,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各种工作机制,解决企业内部矛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政治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政治经济学三性研究

一、时代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这一命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从科技发展角度上说,是后工业化或信息化时代,从经济活动层次角度看,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从政治格局角度看,是政治多极化时代。总体上讲,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反映着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浩劫和两极冷战对抗后世界各国绝大多数人们的共同价值取向。换句话说,当今时代的人们更多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持现在的政治经济秩序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求得国家强大和生活改善,而不是如何毁灭对手甚至主动地树立一个对手然后将它毁灭。于是,合作双赢、建设性态度、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等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而单边主义、原教旨主义、种族歧视、贸易保护主义等一切人为地倡导对抗、仇视、封闭排外的做法和思想都遭到了人们憎恶和批判。一个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给各国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一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共处的社会给各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乃至综合国力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如此时代、如此变革、如此挑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无法也不能回避。政治经济学教学要如何适应时代、投身变革、回应挑战?有三个现实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第一,准确把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经济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影响。人类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已经全面跨人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政治运行模式,也给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知识、技术、信息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突显的第一位作用使传统的重视资本、劳动力、土地的经济增长理论发生危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异军突起同时,也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深刻改造,使得以往的产业结构理论必须完善;信息时代的网络贸易、电子货币流通的兴起对传统的流通理论形成了冲击;工业经济时代以按资本分配为主的方式已被信息经济时代以按知识分配为主的方式所取代。此外,劳动形式的多样化、消费方式的个性化、社会阶层的多层次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作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而区别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平年代,这些同样对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构成强烈的挑战。政治经济学必须敏感地捕捉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新特性,并给出自己理性的回应与反思。

第二,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变革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呈现出与工业化时期迥然不同的气象。资本占有方式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在世界范围内主宰着全球的生产、投资、贸易和金融,也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人了强大的活力。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和各种合作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增长明显。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手段的根本变化使国家对经济、社会的调控和介人越来越普遍和成熟,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克服,人民生活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和保障。中产阶层的人数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工人阶级队伍日趋萎缩,民主法治运行机制更趋完善,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进二步拓宽,国家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当代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稳固,国际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处于低潮。这一切现象都表明,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相当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仍然具有在不改变根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容纳新兴进步生产力的生命力。对此,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闭目自欺,而应本着客观、全面、开放的态度加以研究和评析。

第三,充分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启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在二十世纪里有过高歌猛进,也经历了风雨飘零。这里面的经验教训,反应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史诗般的艰难与壮丽。苏东剧变后,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创伤弥合,同时也要酝酿痛定反思之后的重整旗鼓。以中国为代表的坚定走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改革事业,二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点燃世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无论是在改革的烈火中陨灭还是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里就陆续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说明了计划经济与现实国力民情的相违,也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实现从论战式的批判到具体的建设性的运行规律研究的转变。生产资料转归国有之后并没有万事大吉,探究公有制的合理实现形式、建立完善的经济体制和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紧迫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并且,建立在相对落后国力基础上、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前提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要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工业化、信息化、二元经济转型,防止区域、城乡和社会差距过大,资源环境与人口协调发展,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对这些时代课题的探求和解答,是今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人文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又是一种价值体系。在研究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同时,更注重对隐含在这些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分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某种价值评判。因此,政治经济学又带有深刻的人文性,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山本二三丸教授在《人本经济学》一书中抨击以食利致富为目的的经济学,指出要想配得上称之为科学的经济学,就必须对各种经济法则进行正确的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必须致力于探明这个社会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必须为下一个更高级的历史性社会所取代这一发展规律。也只有这种科学的经济学,才能在这个被货币牵着鼻子走的、人们生活在比动物世界还要恶劣的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真正把握关于人与社会的正确思想,才能得出真正的科学的结论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代表着一国经济思维的主要成就,它使我们每个人在参与经济生活时,能够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而不至于沦为一部缺乏人文精神、不顾经济伦理的机器。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指它的政治和道德立场,体现这一学科研究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以讲授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为例,一方面,我们要解析它作为配置经济资源的最优方式而体现出的生产力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能忘记这一配置中已经内含的为谁配置的主题,这里面就是一个资源所有权益和财富分配归属的人文话题。市场经济体制里通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必然造成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而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想显然背道而驰。因此,这一分配原则必须置于公有制的前提之上和政府对收人分配的合理干预之下,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人文性意义。同样的,在介绍GD归,经济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人的概念同时,我们也要更加关注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寿命、青壮年文盲率、失业人数等事关一般群众生存状况和幸福感受的数字。不然,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就变得六亲不认,冷血无情,我们的经济建设成就也将失去人民的认同。

三、国别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立足点还是我国的经济改革者建设事业。无论是回顾经济学史还是探讨当代西方经济,目的都是有所借鉴,把自己的事办好。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事业,各种矛盾和关系需要得到妥善处理,各种经济理论的难题需要得到破解,这些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的普遍问题,也有计划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特殊规律,还有中国自己的政治与文化传统背景,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事实上,当代中国有许多重大经济课题值得我们深人研究。如: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结构、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转轨过程中的失业与社会保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改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等问题。不研究这些,政治经济学就学得不扎实,最多只能说有点理论功夫,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经济学教学的任务必须十分注重它的国别性,尤其是结合中国国情。

篇7:左右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 :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左右

1、由上下楼引入教学

师: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时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书13页图,问:靠右行我们该走哪边呢?

2、出示课题

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与右

1、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举的是哪只手吗?对了,在举手发言时,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老师现在要看看你们举的手是不是都是右手呢?

(1)做动作记右手。

拍一拍:让学生用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让学生伸出右手,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

(2)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看一看,这就是我们的左手,用左手把铅笔盒摆好。

(3)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4)借助左、右认识左、右面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介绍座位。

谈话:在你的位置上,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学生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教室的摆设。

三、操作中辨别,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集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

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四、解决中运用,感受实用性

1、师: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练习书13页6题,用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

篇8:左右教学课件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左右。

二、 教学准备:

1、课件、问题卡片。

2、在教室中间空出一条走廊。

3、要求学生准备好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各一样。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材分析:《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

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

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策略选择:

本课以活动课的形式,以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四、教学流程

活动一:引出“左右”

1、学生活动:

①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在教室中间的走廊里随意来回走动 →说说感受(很乱)→假设在马路上大家都这么走会怎样?(交通混乱,容易出事)→你来想办法解决。(有秩序走,靠右走)

②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动→说说感受。

2、引出课题:看来认识左右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活动二:感知“左右”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①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我们常常用左手和右手做什么?左右手是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大。

②找一找我们身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

③你怎样来记住左、右。

2、学生学做机器人,老师当遥控器,请机器人按遥控器的指令做动作。

伸出左手摆一摆,伸出右手摆一摆;

伸出左脚跺一跺,伸出右脚跺一跺;

拍拍左肩1、2、3,拍拍右肩1、2、3;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眼眨一眨,右眼眨一眨。

3、显示课件(一个背对学生的小女孩),找出这个小女孩的左

右辫子、左右手、左右腿、左右身。

活动三:体验左边和右边。

1、按要求摆学具。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从矛盾冲突到解决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认识“左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因此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从而感知左和右,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从左往右依次为:铅笔、尺子、

小刀、橡皮、铅笔盒,并回答下列问题。

从左数尺子第( ),从右数尺子是第( );

尺子的左边有( ),右边有( );

尺子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2、请大家把学具打乱,再随便摆一次,然后再回答以上问题给同桌听。

3、观察你这排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从左数我是第( ),从右数我是第( );

我的左边有( ),右边有( );

紧靠我左边的是( ),右边是( );

我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活动四: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1、请你转个身,看看现在你的左右各是谁?

2、大家一齐来感受一下,我们来上回体育课,按老师的要求向左转或向右转,再看看这时你的左右各是谁?你有什么发现?(对回答最精彩的学生给予表扬,并与他握握手。)

3、与老师握手,你用哪一只手?老师用哪一只手?你有什么发现?(面对面,我们的右手不在同一边。)

4、出于礼貌我们都用右手与别人握手,请同桌握一握手,进一步体验。

5、我想请大家举右手,我也想举右手,你说我该举哪只手?你请老师做个什么动作,一眼就看出是左手还是右手。(转身)然后我们都举左手,你发现什么?(面对面,左手不在同一边。)

6、师生面对面,看着桌上的学具,请学生回答对方的左右边各

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以“谁”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打乱后随便摆一摆”,打破了学生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转身、握手、找东西等活动,激起学生疑问,抓住学生注意,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其中的奥秘。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有什么?

教师把铅笔盒、小刀放在身体的左边,橡皮、尺子、铅笔盒放在身体的右边,问学生:现在我们面对面,请问我的左边有什么?我的右边有什么?

活动五:巩固左、右。

1、 抢答: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正确的答案。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幸运52?李咏叔叔说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这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每组派一人进行抢答。

① 出示

师:它不在最左边,也不在最右边,它在桃子的右边,在樱桃的左边,请问它是( )。

(哪一个学生抢答成功,说明理由后老师就把这张可爱的问题卡片送给他。下同)

②出示一幅图,一个男孩面对大家,他的左边是儿童公园右边是图书馆,后面是超市。

师: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小明的右边,请问他们要去哪?

③出示一幅图,三个动物三个家

师:小狗住小猫的右边,小兔紧挨着小猫的右边住,用线连一连,给动物们找到家。

2、辩论:老师和一个同学走楼梯,一人上,一个下,每人靠自己的右边走,请问我们会撞在一起吗?说明理由。

活动六:实践左和右。

P6生活中的数学。

组织有效的`抢答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去认识、去感悟、去体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五、教学片段实录:

活动一:引出“左右”

师:我们教室的中间有一条走廊,现在请两个小组的小朋友在走廊里随意来回走动。

(两个小组的学生在走廊里来回随意走动。)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场内的):老师干吗要我们走来走去?

生2(场内的):老师这样走都会撞到。

生3(场外的):这样走很乱。

师:假如在马路上有许多车、许多人,也这样走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生1:会很危险。

生2:有可能会撞起来。

生3:会出车祸。

生4:这样走不好。

师:那你想个办法,怎样比较好?

生1:大家都靠一边走。

生2:大家都靠右边走。

生3:大家都靠左边走。

师: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有什么发现?不知道右边在哪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场内学生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动。)

师: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1:好多了。

生2:不乱了。

生3:这样不会撞到。

师:看来认识左右很重要,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

活动五:巩固左和右。

1、 抢答:

……

2、辩论:

师:老师和同学走楼梯,一人上,一个下,每人靠自己的右边走,请问我们会撞在一起吗?

生1:肯定会的,都走同一边肯定会撞起来。

生2:不对,一人上一人下,不会撞起来。

生3:对哪!面对面,两个人右边不在同一边,不会撞起来。

生4:都是右边怎么不会撞起来?

生5:不会的哪。

(教室里一大片声音说不会,一小片声音说会,很热闹)

师:谁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说服对方。

生6:老师我们来表演一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师:好主意。

(师生面对面,各自靠右走,用事实证明不会相撞,全班一片欢呼声。)

……

六、教学反思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从更高要求看,本课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篇9:应用型职业学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学校最根本与最基本的目标是教书育人。

除此之外,一个最关键的目标还有培养优秀的人才,并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因此,应用型职业学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了相关的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学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本文简单分析了应用型职业学校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应用型职业学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政治经济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在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还应该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

应用型人才也可以被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人才。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到理论知识,还应该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理论的来源,还能够熟练地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成功。

因此,应用型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篇10:应用型职业学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2.1 重视师资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时期,而且新型的工业行业也在不断进步,也是创建和谐与文明社会的重要时期。

在目前的发展条件下,我国需要培养出一批具备充分政治经济理论专业知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教育部提出学校应该努力改善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采用的知识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定位应用型人才。

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充分掌握教科书上的内容,还应该加大阅读量,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进一步研究现阶段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动态与更新的知识,始终重视研究,树立创新意识与新型的教学观念。

师资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落实。

第一,职业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进行持续教育。

可以指派教师外出学习,或者其他方式,以此来帮助教师加强知识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增强创新能力;第二,职业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和社会交流的机会,创建教师实习课堂或基地,或者安排教师前往有关机构、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2.2 教科书与知识内容应该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职业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教科书的实用性。

教科书的实用性可以使专业课堂上的内容贴近生活,与实际密切联系,符合时代发展的专业内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性的运用教科书,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好备课工作。

将教科书与知识内容有效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经典与现代等方面的关系,教师应该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国内外先进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如果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相悖,应该适当丢弃。

政治经济学学科教师应该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研究,并将其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3 重视教学实践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一直都在强调实践。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很难。

教学实践不只包括鼓励学生主动地参加校内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学生敢于参加校外实践活动。

因此,职业学校应该重视教学实践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合理分配实践时间与安排顺序等。

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该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做到实践理论相结合成功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在学校确保能够完成教学理论任务的同时,确保实践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努力构建好校内实践,即做好课堂的理论教学,是学生牢牢掌握理论基础。

对于政治经济学而言要做好课堂讨论、多看视频录像或者举行大型讲座等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来加深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认识。

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实行网上教学,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式教学的主观性不断增强。

校外实践可以是学校安排学生到固定的地方、企业、单位去进行调查实践研究,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找自己理想的调查实践地点,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引导学生将经济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职业学校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深入更新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政治经济学学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积极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同时,也帮助学校更详细的认识我国新时期的政治经济领域。

应用型职业学校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相关改革措施可以引导学生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于学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4).

[2]胥秀文.经济学教学理念与实践探讨[J].经营管理者,(1).

[3]孙莉萍.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2(2).

篇11:应用型职业学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再研究》中的规定表明:目前的教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但是正因为如此,造成了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设备不齐全,并且教学设备简陋,对于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教师无法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造成了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不会的问题。

而且现在很多的职业院校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着眼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还将以往的教学模式作为本学科教学的固定模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枯燥、抽象的政治经济学难以理解,甚至没有学习的欲望。

价值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少,更加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继续延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也会使学生走入社会后难以找到工作,无法就业。

所以学校要及时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出理论加实践的新世纪人才。

学校只有不断开辟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才会使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标,才能培养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

为社会及国家提供优秀的接班人,让学生走入社会后不至于迷茫,不至于因没有专业技能而就业困难。

为了培养专业性强,动手操作能力极佳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在课程体系上不断创新,改革教学的方式,不总是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要注重其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技能,将教学目标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开放、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篇12:高中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思想的探讨论文

关于高中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思想的探讨论文

针对高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要深入探讨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分析;要突出时代特色,让“老理论”焕发新光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高中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行为的训练结合得十分密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政治理论的素养,还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政治学科所具有的教学特点,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如何真正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为此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能注重从新课程理念中汲取营养,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着手,创设以质疑、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确立要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思想

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要围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这个宗旨,此种理念现已为大众所接受。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又因升学率高低的评价的客观存在,最终还是陷入了人人厌倦而又人人不得不去应对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确曾把眼光只放在考试的需要上,为考概念而讲概念,为考原理而讲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可以理解教师的煞费苦心,却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少去关注教材以外的经济现象。更让我们做教师感到迷惑的是反复讲解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生们仍是死活理解不了,考试自然是只有死记硬背了。经过与学生的广泛交流及自己的思考后,从而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固然少不了要以教材中列举的经典为教学内容,要从经典中援引思想资源,但也不应忽略现实问题。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重新审视经典,自然会使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获取新的思想资源。有些现实问题,只要善于发现,加以提炼,就会引发出学生学习、研究的话题,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们早一些走向学术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原有理论体系,又丰富了学生们的思想,提高了学习兴趣。反之,把教学内容仅局限于纯而又纯、玄而又玄的经典中,于学生、教师、社会,均无益处。因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经典阐释的教学观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成为当前政治经济教学的基本理念。

2.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能使学生热爱知识,乐于接受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追求知识,创新知识,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品质和创新精神。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因此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尤其要创设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前提。

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权威”、“师道尊严”、把学生看成教师的“附庸”。有的教师甚至采用简单的粗暴的手段对待有不同看法的学生,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而且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恐惧的心理。学生害怕失败、嘲笑和惩罚,对教师“惟命是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问一个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改革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惟师”、“一言堂”、“家长式的统治”的作风,实行民主的平等的教学管理,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应欢迎学生提出与自己或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和气氛。对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表现,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素质的一代新人,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教育创新”这个主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并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因此,作为政治老师要在不断学习和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大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所作为。

3.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创设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

3.1将“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起来。所谓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生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总是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和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让学生主动的来思考问题,从而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3.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政治经济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多给学生讲解社会上正在发生的能与政治经济学挂钩的新闻时事,然后我们教师把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观点、原理等与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现实事件。教会学生通过从现实中具体发生的事件来联想到自己所学知识,从而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

3.3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够增强“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政治经济学的并不仅仅是作为教师的备课工具和彩色黑板,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与社会热点新闻、时事焦点等等现象的沟通。为学生多打开一扇通向现实社会的窗户。

无可质疑,任何一种单一、长期运用的教学模式,都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所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创设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先进、优秀的教学思想

现在的高中生,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面对新事物不断产生,亲历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社会的经济体制构成及其运作等经济形态的重大调整,人们的价值体系及市场观念、经营理念等生活的重大转折,难免会产生思想的冲突与困惑。而学生们的思想困惑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解析、慰藉,提供积极的对策。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都选择从基本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出一套经济学原理,然后围绕这此概念和原理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和证明。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它使教师把备课、教学的重点及主要精力用在了概念的界定、逻辑推理和追求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上,而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寻求自身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结合各种学习工具、手段、方法,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探索适应改革开放的教学方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引导他们加快知识积累的节奏 。

篇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露了生产关系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思想,揭示了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这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须创新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篇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其目的在于研究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并且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劳动理论等观点为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它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时代是在不停发展进步的,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生产关系,一味地套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受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政策影响的。

篇1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描述有很多,首先,它强调商品的价值属性,认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1]。

其次,商品价值是由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所形成的,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人类劳动。

最后,商品使用价值不等同于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还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以雇佣劳动力和剥削劳动力为主要生产方式,而共产主义的.商品经济是产品经济,生产完全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除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外,它还对人类历史上各个发展时期的经济做了研究。

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出人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形式。

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形成、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货币的发展与形成、价格的形成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作用与成就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首次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中国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我国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全球再次掀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潮,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进行思考分析,并解决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问题。

其获得的成就主要有:一是利用数学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进行研究[2]。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数学领域有了快速的发展,数学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利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理论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科学理性地分析出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类劳动的剥削,也能够更加精准地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经济理论。

二是经济危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矛盾观,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必将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是国家关系理论[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资本市场国际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给予正确指导。

四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发展理论成就。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具有时代进步性,马克思是提出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中社会经济调节理论的第一人,这一理论对20世纪和21世纪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一)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为前提,提出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理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完全的适用性和先进意义。

然而,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学科的研究都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反映的政治经济观念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现代经济现象,也不能完全地解决现代的经济问题。

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不具备完全适用性,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具有普适性。

例如,劳动价值论中的生产规律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一般原理,依然适用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也有部分观点和原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对于这部分观点和原理应该舍弃。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中不能够完全适用。

如生产劳动包不包括现代企业所谓的管理劳动和监督劳动?这些劳动是否也属于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劳动?能否增加商品的价值?另外,关于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等个别原理知识,都是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修正的理论。

(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认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年代,两大阶级具有很深的政治矛盾和经济矛盾,而现代社会,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资料,甚至能够成为商品生产者和股权所有者,两大阶级的关系和矛盾日益缩小。

并且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工人阶级的利益得到了更多的保障,福利待遇也更好,工人阶级推翻无产阶级的罢工斗争基本没有。

其次,企业生产发展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得到了极大缓和。

企业生产发展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主要是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分工的细化,各个行业的专业性加强,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的组织计划性更强,同时,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不良竞争将会导致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二者产生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甚至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但是经济危机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方式,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控制,这大大的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第三,市场的扩大发展,与生产无限发展相适应。

市场的限制性发展,必然导致发生冲突,形成资本主义生产的恶性循环。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拓了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这极大地扩大了市场的范围,缓解了市场与生产发展的冲突,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三)打破传统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行动指南,并不是教条,坚决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盲目地认定为教义,犯教条主义错误。

所谓教条主义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个别理论与一般理论一样,都具有时代适应性,反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反对坚持实事求是。

教条主义是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相违背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应该根据各国、各个时代的具体情况与发展变化,合力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并灵活应用个别原理甚至抛弃个别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时代先进性,以促进现代经济的良好发展。

照搬硬套也是教条主义的特征之一,即指完全套用教义内容,不做任何改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就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这句话是在当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说的,具有时代性特征。

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有所缓和,此时如果不管实际情况,仍然坚持“消灭私有制”,必须对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稳定不利,这一理论明显不适合当代的发展。

因此,要坚决杜绝照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1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个别原理在新时代的发展条件下已经过时。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必须要坚持完善一般原理,修正或抛弃个别原理。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正.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3):73-77.

[2] 林岗.通过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1(7):63-65,71.

篇17: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未曾遭遇的问题。

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从侧面凸显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萎靡不振,面对新形势新背景研究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趋势对于解决国际经济问题、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优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对我国现阶段我国经济新常态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政治经济学分支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影响及作用,以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善乏可陈,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不减,经济社会现代化步伐逐步加快,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趋势的研究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结合所思所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势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而逐步走向国际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上世纪绝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国际政局的原因被隔绝化,没有能够充分的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随着冷战的接受、东欧剧变,加上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日渐走向世界,在丰富世界政治经济学说的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过程,走向国际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经济理论上极大的丰富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随着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奇迹的出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优势的确立,尤其是中国经济在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优异表现,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日益得到国际知识界的关注。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也是走向服务于实践的经济理论工具的探讨过程

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应当更多地被运用、拓展到部门经济、应用经济和专题经济的学科中去。

从近年的情况看,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广泛应用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比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分析方法等,都渗透到了金融、贸易、产业经济等学科之中,体现了理论经济学对应用经济学的引领作用,这一点是值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借鉴的。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机制,而经济系统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他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和发展的某种共性,因而它对于其他相关学科往往具有渗透和双向借鉴的意义。

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走向现代化也使得其逐渐数学模型化

经济学研究中的模型,除了文字模型和图表模型以外,数学模型是重要的表达和分析方法。

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已在以下方面促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新的数学应用模型的研究和数学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丰富了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理论的工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现代化带来了很大后备支撑。

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通过数学工具、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创新,助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化,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也逐步精细化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不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不是为了代表劳动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而是都应站在劳动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整体立场,都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理论精神,都应尽可能地全面系统掌握实际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或不能完全做到“三个都应”而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

我国经济体系分工日渐精细化,经济是文化好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领域越来越细致,研究分工也越来越明确。

研究分工的细致化给整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使得在宏观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才越来越少,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研究范围日渐细致也势必会使得宏观研究被人为摒弃。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趋势逐步明显,我国经济正大踏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也给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命力,助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将成为我国马列主义研究学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于金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 赵学清.: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问题[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03)

[3] 洪远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07)

[4] 赵学清: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J]. 中州学刊. 2008(04)

[5] 胡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