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读后感600字

nnnxu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nnnxu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玩偶之家读后感600字(共1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玩偶之家读后感600字

如这本的名字一样,女主人公像个玩偶一样,摆布在父亲,此后是丈夫的手中。她一心一意的做着丈夫的小鸟,喜欢丈夫喜欢的一切,甚至冒着败坏名声的危险为丈夫借了一笔钱好给丈夫治病。而当事件败露时,身为丈夫的海尔茂却毅然的指责妻子。本是同甘共苦的时刻,而演变成为故事的高潮——女主人公娜拉决定离开她的丈夫和孩子,去过自己的生活。整个故事在事件败露以及男女主人公摊牌的时刻到达了高潮,作者在最后用娜拉的出走,似乎宣誓着女性主义的奋起。

在我看来,娜拉的出走(转变)来的有些突兀,仿佛一个沉睡了千年的人,突然惊醒一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一语中的地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娜拉只是有些孩子气的宣布出走,并且不再相信奇迹。她并未明白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作为一位母亲,她放弃了对家庭的责任,或许我们可以说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让娜拉在得知丈夫的真面目时,毅然作出的无可奈何的决定。

我并不如同作者那样为娜拉的出走而欢呼,剧本一开始,我就不喜欢娜拉,这位孩子似的母亲,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沉浸在丈夫的宠爱当中,而没有认清伪签字的法律责任。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阮克医生深深地爱着她,娜拉享受着这种被爱的感觉,而阮克医生就在她身旁,默默地爱着她,并且在快要临死的时候,表白了自己的心情。而娜拉早已知道了他的秘密而装作全然不知,并且要求他像以前一样与他们相处。我想这是残忍的,深爱的女人在眼前,只是从来不落到自己的身上,我想娜拉是利用了阮克的爱情来满足自己的虚荣而已。

每个人都是爱情生活下的悲剧,爱人的如同被爱一样,都是生活在别人塑造的影子中生活而怡然自乐。当阳光照进这个阴暗的角落,一切都改变了原样,于是童话世界开始瓦解,仙女也终归要落进现实。

篇2:玩偶之家读后感600字

当娜拉忍受了丈夫的指责辱骂,却在事情得到转机后又收获了丈夫的甜言蜜语——可不就是扇个巴掌再给颗糖嘛?她终于选择挣脱传统的枷锁,大胆地出走,对具有压迫性的男权作文社会发起挑战。是的,她突然明白自己一直高估了作为妻子的价值所在。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随着海尔茂暴露出自私伪善的真面目,她愈发清醒,抛开了传统对女人“相夫教子”的定义,对男权的压迫发出呐喊,付出行动。

而生活中的男权现象,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呼吁着“男女平等”,但仍然频出不穷。似乎女人生来就是为了男人牺牲,永远只能成为男人背后的存在。传统观念中,仿佛女人就是天然的生育机器,是男人免费的家政保姆。其实到了如今这个文明已经相当发达的社会,女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十分成熟了。拒绝成为言听计从的贤内助,为女性侵害事件勇敢发声,或是努力实现自我经济独立,从而实现真正独立……千百年来,女性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直到今天,却还是改变不了一些残存的传统价值。就像戏剧中的娜拉和海尔茂那样,似乎妻子就是丈夫的玩具,他并非真正爱她,只是享受爱她的感觉。如果两性之间的关系不是依靠大部分的爱情维系,那该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如果两人之间无法平等相待,那么注定无法幸福。

当然,戏剧不仅仅是对女权的呼唤,更是对人本身的价值的呼唤。娜拉的出走,是对传统社会价值的抛弃,也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不一样的烟火,激励着遭受同样经历的女性,争取自己平等。也只有在实现了人格自由与独立后,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娜拉这一鲜明的妇女形象,表达了中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自由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等思想愿望,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怀疑、否定和批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享受自己创造的人生。生而为人却沦为玩偶,枉为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都有自己最绚烂的方式和人生。

篇3:玩偶之家读后感600字

近日,读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早就想看,一直没看。看过之后,感觉与主流评论不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林丹太太,她为了挽救娜拉,不惜嫁给无赖。而娜拉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傻,不知为自己打算,活在现在的社会,恐怕不知被别人害死多少回了。只能说她太单纯!并不说女人成为家庭主妇是不对的,但女人一定要聪明,不能被人骗了都不知道,其实有时家庭生活中的智慧并不比社会生活的少,只要善于动脑,无论是什么样出身的女人都可以做到处事游刃有余。有些时候女人是宁肯傻些,也不肯狡诈,因为活得简单些,可以保持年轻的心与美貌,所以美丽的女人多半反应迟钝,因为她们宁肯傻傻的美丽,也不愿精明的如同老太婆。

面对现在的生存压力,女人多半愿意选择做居家妇人,可以悠闲的做个兼职职员,用轻松的心态生活。所以,无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只要做得出色,一样都是女强人。职业女性的跋扈、精干与家庭女性的懦弱与善良,这是一对矛盾,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调和的,所以,职业女性是高尚的,家庭女性是卑微的,这就是社会的标准,一种认识上的弊端。我做了八年专职老师,三年的专职太太,一年的全职妈妈,我觉得睿智的妇女是永远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无论她在做什么,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她懂得未雨绸缪,就会永远活得高尚;而被金钱牵着鼻子走的女人,目光如鼠,无论如何,也是卑微的。人可以拜金,但绝不做金钱的奴隶。仍然是那句老话:没有钱是不行的,但金钱不是万能的。女人同男人一样也是半边天,但也只能是半边天,多了或少了,都会出问题。

篇4:玩偶之家读后感600字

起初瞥见《玩偶之家》这一戏剧,误以为是对儿童世界的美好幻想描写。偶然阅读才发觉,原来这短短三幕的戏剧中竟氤氲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和冲击。

该戏剧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主要围绕过去被宠的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的出走结束。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并非它有着多么奇妙的戏剧冲突,反之,恰恰是由于剧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像娜拉那样生活着的女性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易卜生先生只是描摹了客观世界的一个典型存在。现实社会中,不乏对伪君子言听计从、用尽自己生命爱他并坚信对方亦如此的女性。是她们傻吗?好像也不是,优秀的女性也有可能深陷其中。或许某些伪善的人确实有过人的一面。这就是伪君子的成功之处,利用女性的爱慕,将身边的女人哄得团团转,但就像剧中海尔茂所说,“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但是没有男人愿意为了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再典型不过的大男子主义,自以为为对方付出了辛勤血汗,到头来根本不明白对方真正想要的心意。

而剧中的主人公娜拉,是个聪明细腻,思想成熟的女人。在丈夫面前的幼稚化实则是她聪明的体现,她明白如何维护夫妻之间的感情,如何迎合丈夫的口味;在生活中她有很强的办事能力与决断能力;她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与阮克医生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与朋友相处;她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家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她的性格决定了她出走的结局,不甘沦为男人的掌中玩物,沦为泥娃娃玩偶。

篇5:戏剧玩偶之家读后感

十九世纪后期在欧洲戏剧舞台上,新女性形象的大辩论的发起者是挪威著名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易卜生是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以社会问题剧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的人生是他的剧作的最大特点。

写于1879年,它通过海尔茂与娜拉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终于脱离“玩偶”家庭的自我觉醒的过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解放。

作品从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社会矛盾,对娜拉和海尔茂的不同性格,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作品之中。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出身在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里,她的父亲并不富裕“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缝里漏出去了”。按海尔茂的话说,娜拉的父亲是个“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的人,实际上是个比较讲究实际,忙于谋生的人。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娜拉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娜拉受过资产阶级学校的教育,善歌善舞,天真烂漫,容易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生活,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她不同于大资产阶级的妇人、小姐,追求不劳而获的靡烂生活,她不希望过寄生虫的生活,为了补贴家庭费用,她做针织、绣花以及抄写之类的工作;虽然有时“累得不得了”,但她“心里很痛快”。娜拉的这种不厌工作,乐观知足,热爱生活的性格,同她的家庭出身是有密切关系的,她同情社会上的受害者、不幸者。对阮克医生的不幸,娜拉伸出友谊之手,表示深切的同情。

娜拉身上更为可贵的品质,就是倔强,不肯向恶势力屈服。从外表看,人们以为她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其实这是误会。她对林丹太太说:“你们都以为在这烦恼世界里,我没经过什么烦恼事?”实际不是这样,她也有“烦恼事”,如家庭经济困难,要借钱为丈夫治病,借了钱要想尽办法还债等等,但她从不垂头丧气。还是很积极、乐观。债主柯洛克斯太利用她的借据上的假签字,对她进行威胁、恐吓,她没有丝毫软弱的表现。为了救丈夫的命去借债,债主威逼她,她仍然不把事情告诉丈夫,自己坚定地准备承担一切责任,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甚至决定自杀,所有这些都是娜拉倔强性格的表现。娜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她最终同海尔茂决裂,脱离“玩偶家庭”的性格基础。如果是一个软弱的女人,即使认识了丈夫的恶劣品质,要采取与丈夫断绝关系的行动,往往也是不可能的。

娜拉毅然决然地同海尔茂决裂,更主要的是有她的思想基础。现实生活教育了她,使她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道德、宗教、法律等问题的看法,跟一般资产阶级庸人如海尔茂之流的见解是不相同的。“醒悟”后的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敌视态度。当海尔茂说她“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时,她激昂地回答说:“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相信大多数人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的话。”对于麻痹人民的精神鸦 片——宗教,娜拉更不会把它放在眼里,她宣称:“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娜拉深受其害,更是深恶痛绝。“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娜拉的言语显示了她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她同海尔茂决裂的行动是她用民主思想进行反抗的必然结果,尽管娜拉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作者通过塑造娜拉这一鲜明的妇女形象,表达了中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自由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等思想愿望,并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了某种程度的怀疑、否定和批判。

易卜生通过海尔茂这个反面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婚姻、家庭的虚伪,以及伦理道德和法律宗教的不合理性,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在他的一剧中有一句名言:“道德衬衣有一股霉味——好像死人穿的寿衣。”

妇女向来是受压迫的,在封建社会里,她们是丈夫的奴隶,受尽种种虐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做为丈夫玩乐消遣的工具,仍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妇女反对做玩偶,要求做个自由独立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个极其平常也极其严肃的社会问题。飘然而去,也只是要“救出自己”。

的深刻意义远远超出了对海尔茂这样个别资产阶级庸人的揭露和批判,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辩护士们大为惊悚。他们认为娜拉出走是大逆不道,并对易卜生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他们辱骂易卜生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秩序”,是一个败坏道德的作家,并要求禁演。在此情况下,易卜生愤笔疾书写出了另一社会问题剧,通过阿尔文太太沦为旧礼教、旧观念牺牲的过程,有力地驳斥了资产阶级社会对他的无耻诽谤。因而,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易卜生的社会效果是多么的强大,他在剧中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又是多么的尖锐和深刻。

娜拉的出走,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她的这一行动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阶级、社会、环境的局限,易卜生不能,也不可能为他们思索的人生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妇女的彻底解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由于挪威社会生活的不发展,丑陋的小资产阶级的现实显示给他应当避免什么,但是不能够显示应该往哪里走去”。所以娜拉虽然离开了海尔茂的“玩偶之家”,但是却逃脱不出那个制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但是,易卜生在展现生活和揭示人物命运的过程中,能够以发自内心的力量,把他所思索的人生问题深深地打入观众或读者的心里,让人们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义,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

篇6:玩偶之家英语读后感

寒假中读了自己一直想读的一部作品,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她因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他向人借了一笔债;同时想给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冒名签了一个字。就是由于这件合情合理的行为,资产阶级的“不讲理的法律”却逼得她走投无路。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承担危局的时刻,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一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之人。可当敲诈之人寄回借据后,丈夫又假装大度原谅她。这一刻,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毅然决然抛弃丈夫和孩子,从囚笼似的家庭出走了。

是啊,娜拉走了,离开了那个玩偶一般的家。话剧落幕了,可人们的思索并未停止。娜拉走后又该怎样呢?

无数的人思考着这个问题,讨论过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了他的想法。“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篇7:玩偶之家英语读后感

十九世纪后期在欧洲戏剧舞台上,新女性形象的大辩论的发起者是挪威著名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易卜生是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以社会问题剧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的人生是他的剧作的最大特点。

《玩偶之家》写于1879年,它通过海尔茂与娜拉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终于脱离“玩偶”家庭的自我觉醒的过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解放。

作品从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社会矛盾,对娜拉和海尔茂的不同性格,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作品之中。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出身在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里,她的父亲并不富裕“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缝里漏出去了”。按海尔茂的话说,娜拉的父亲是个“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的人,实际上是个比较讲究实际,忙于谋生的人。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娜拉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娜拉受过资产阶级学校的教育,善歌善舞,天真烂漫,容易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生活,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她不同于大资产阶级的妇人、小姐,追求不劳而获的靡烂生活,她不希望过寄生虫的生活,为了补贴家庭费用,她做针织、绣花以及抄写之类的工作;虽然有时“累得不得了”,但她“心里很痛快”。娜拉的这种不厌工作,乐观知足,热爱生活的性格,同她的家庭出身是有密切关系的,她同情社会上的受害者、不幸者。对阮克医生的不幸,娜拉伸出友谊之手,表示深切的同情。

娜拉身上更为可贵的品质,就是倔强,不肯向恶势力屈服。从外表看,人们以为她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其实这是误会。她对林丹太太说:“你们都以为在这烦恼世界里,我没经过什么烦恼事?”实际不是这样,她也有“烦恼事”,如家庭经济困难,要借钱为丈夫治病,借了钱要想尽办法还债等等,但她从不垂头丧气。还是很积极、乐观。债主柯洛克斯太利用她的借据上的假签字,对她进行威胁、恐吓,她没有丝毫软弱的表现。为了救丈夫的命去借债,债主威逼她,她仍然不把事情告诉丈夫,自己坚定地准备承担一切责任,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甚至决定自杀,所有这些都是娜拉倔强性格的表现。娜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她最终同海尔茂决裂,脱离“玩偶家庭”的性格基础。如果是一个软弱的女人,即使认识了丈夫的恶劣品质,要采取与丈夫断绝关系的行动,往往也是不可能的'。

娜拉毅然决然地同海尔茂决裂,更主要的是有她的思想基础。现实生活教育了她,使她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道德、宗教、法律等问题的看法,跟一般资产阶级庸人如海尔茂之流的见解是不相同的。“醒悟”后的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敌视态度。当海尔茂说她“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时,她激昂地回答说:“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相信大多数人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的话。”对于麻痹人民的精神毒药———宗教,娜拉更不会把它放在眼里,她宣称:“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娜拉深受其害,更是深恶痛绝。“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娜拉的言语显示了她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她同海尔茂决裂的行动是她用民主思想进行反抗的必然结果,尽管娜拉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作者通过塑造娜拉这一鲜明的妇女形象,表达了中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自由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等思想愿望,并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了某种程度的怀疑、否定和批判。

易卜生通过海尔茂这个反面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婚姻、家庭的虚伪,以及伦理道德和法律宗教的不合理性,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在他的《社会支柱》一剧中有一句名言:“道德衬衣有一股霉味———好像死人穿的寿衣。”

妇女向来是受压迫的,在封建社会里,她们是丈夫的奴隶,受尽种种虐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做为丈夫玩乐消遣的工具,仍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妇女反对做玩偶,要求做个自由独立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个极其平常也极其严肃的社会问题。飘然而去,也只是要“救出自己”。

《玩偶之家》的深刻意义远远超出了对海尔茂这样个别资产阶级庸人的揭露和批判,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辩护士们大为惊悚。他们认为娜拉出走是大逆不道,并对易卜生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他们辱骂易卜生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秩序”,是一个败坏道德的作家,并要求禁演《玩偶之家》。在此情况下,易卜生愤笔疾书写出了另一社会问题剧《群鬼》,通过阿尔文太太沦为旧礼教、旧观念牺牲的过程,有力地驳斥了资产阶级社会对他的无耻诽谤。因而,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社会效果是多么的强大,他在剧中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又是多么的尖锐和深刻。

娜拉的出走,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她的这一行动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阶级、社会、环境的局限,易卜生不能,也不可能为他们思索的人生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妇女的彻底解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由于挪威社会生活的不发展,丑陋的小资产阶级的现实显示给他应当避免什么,但是不能够显示应该往哪里走去”。所以娜拉虽然离开了海尔茂的“玩偶之家”,但是却逃脱不出那个制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但是,易卜生在展现生活和揭示人物命运的过程中,能够以发自内心的力量,把他所思索的人生问题深深地打入观众或读者的心里,让人们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义,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

篇8:玩偶之家英语读后感

正如这本的名字一样,女主人公像个玩偶一样,摆布在父亲,此后是丈夫的手中。她一心一意的做着丈夫的小鸟,喜欢丈夫喜欢的一切,甚至冒着败坏名声的危险为丈夫借了一笔钱好给丈夫治病。而当事件败露时,身为丈夫的海尔茂却毅然的指责妻子。本是同甘共苦的时刻,而演变成为故事的高潮——女主人公娜拉决定离开她的丈夫和孩子,去过自己的生活。整个故事在事件败露以及男女主人公摊牌的时刻到达了高潮,作者在最后用娜拉的出走,似乎宣誓着女性主义的奋起。

在我看来,娜拉的出走(转变)来的有些突兀,仿佛一个沉睡了千年的人,突然惊醒一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一语中的地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娜拉只是有些孩子气的宣布出走,并且不再相信奇迹。她并未明白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作为一位母亲,她放弃了对家庭的责任,或许我们可以说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让娜拉在得知丈夫的真面目时,毅然作出的无可奈何的决定。

看完整个剧本,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海尔茂全心的爱着这位妻子,8年来,都像孩子一样的宠爱她。其中很多的对白,显示了一种大男子主义情结。或许像中国古代一样,封建制度造就了男尊女卑的地位,但是一个男性,能够如宠爱一个孩子般的宠爱自己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就是名誉的问题,一个男人把名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海尔茂说:“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这多少与中国或日本的传统有些相似,我想这并不能归责于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吧。娜拉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只是用孩子般的心态与海尔茂相处,而海尔茂也乐意充当父亲的角色,替她安排一切。而故事的结局是娜拉指责海尔茂从未与她进行一场认真的交谈,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一个心态不成熟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局,作者也并没有交待她的结局。用出走来对抗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的无情,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剧本的林丹太太似乎是唯一能看清现实的人,她一在的劝娜拉告诉海尔茂事情的真相,她利用尼尔·柯洛克斯泰来满足自己空虚的意愿,她们作为悲剧生活下的牺牲品,都是为名利所累。林丹太太利用她的爱情去挽救娜拉的名誉,而在最重要的关头,她却突然醒悟,真正的夫妻应该是没有所谓的秘密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内心的东西,即使是夫妻,有些东西毕竟还是自己去消化。毕竟每一段婚姻都不是没有瑕疵的,或者我猜想,如果尼尔·柯洛克斯泰把信拿走了,娜拉夫妇之间还藏着这个秘密,她们也许能像以前那样快乐的生活,继续欢乐的歌唱。那娜拉也不会觉醒,而继续做他的泥娃娃。当然,这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揭露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律的无情。娜拉一直在指责法律的无情,而就算在中国社会,一个儒家思想统治了几千年的中国,法律一样是冷酷无情的。或许我们会探讨到底娜拉伪造签字应不应该,当然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她当然是错了,而她的错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她的悲剧在于她那懦弱的性格,在经济上失去了独立性,她必须依赖于他的丈夫,同时来自丈夫的呵护,也让她一直处于远离社会的边缘。

我并不如同作者那样为娜拉的出走而欢呼,剧本一开始,我就不喜欢娜拉,这位孩子似的母亲,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沉浸在丈夫的宠爱当中,而没有认清伪签字的法律责任。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阮克医生深深地爱着她,娜拉享受着这种被爱的感觉,而阮克医生就在她身旁,默默地爱着她,并且在快要临死的时候,表白了自己的心情。而娜拉早已知道了他的秘密而装作全然不知,并且要求他像以前一样与他们相处。我想这是残忍的,深爱的女人在眼前,只是从来不落到自己的身上,我想娜拉是利用了阮克的爱情来满足自己的虚荣而已。

每个人都是爱情生活下的悲剧,爱人的如同被爱一样,都是生活在别人塑造的影子中生活而怡然自乐。当阳光照进这个阴暗的角落,一切都改变了原样,于是童话世界开始瓦解,仙女也终归要落进现实。

篇9:玩偶之家读后感800字

亨利克·易卜生挪威著名作家,24岁时被聘为贝尔根“挪威剧院”评剧家,专事剧本创作。从1870年倒1891年,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进入高峰期,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剧本,1891年7月易卜生举家返回挪威居住受到挪威知识界的欢迎。万年疾病缠身,19易卜生与世长辞,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文章内容讲述了一个圣诞节,娜拉从外边买东西回家。这时克里斯蒂娜·林丹太太来找娜拉,希望娜拉通过她帮自己找一份工作,这时珂洛克斯泰,他是娜拉的债权人。他来找海尔芒希望他不要解雇自己。他威胁娜拉如果他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就把她在借据上伪造签字的事告到法院,克林太太劝珂洛克斯泰放过娜拉,他答应放过娜拉了,但海尔芒还是在娜拉的阻挠下看见了珂洛克斯泰寄来的邮件,海尔芒非常生气。但这时珂洛克斯泰把借据还给了娜拉。哪啦明白了这个人不能为一个他所爱的女人而牺牲自己的名誉。

易卜生是一个关注社会问题的剧作家,而在所有的社会问题中,他最为关注的则是妇女问题。在作家生活的那个年代,在貌似自由,文明的北欧社会,妇女的地位和权利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貌似体面的道德和文雅的传统背后妇女的身心其实备受压抑。《玩偶之家》一剧集中反映了作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怀,妇女解放刻不容缓。

文中的娜拉为了自己的丈夫的健康,娜拉以自己父亲的名义担保,借了一大笔钱,当时他父亲病重,娜拉未经父亲同意,就代替父亲在结局上签了字,娜拉冒着被告的危险,为丈夫借钱,但他在知道后,不肯为娜拉牺牲自己的名誉,在知道珂洛克斯泰不告他们了又变了一副嘴脸,娜拉明白了他的虚伪。

《玩偶之家》不仅提出了妇女的地位和出路问题,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有力的解剖。分析,在剧中主人公娜拉从自身的遭遇里,不只感受到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更进一步意识到资产阶级社会法律。道德。宗教等的虚伪和不合理。她的离家出走不仅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也是对传统社会价值的抛弃。

《玩偶之家》还是一部艺术成就卓著的戏剧。全剧结构严谨,对白精彩,剧情发展自然。合理。人物刻画细致。真实。是一部经典之作。

篇10:玩偶之家读后感800字

中国曹雪芹,鲁迅,英国莎士比亚,德国歌德,法国巴尔扎克,俄国托尔斯泰……在挪威的文学史上,人们第一个会想起的是易卜生。提起易卜生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他的《玩偶之家》。

娜拉在我看来一定是水瓶座的,猜测而已。她深爱她的丈夫,并为他生了三个孩子,但终于通过借钱这件事她看清了她丈夫的伪善。而在那之前,她一直以为她的丈夫是用全部生命在爱她的。

这部作品成功并不是因为反映了什么所谓的社会问题,而是因为真实。

这种女生我遇见过,而且不止一次。真的如易先生刻画的一模一样。他描摹的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典型的存在。那是一种优秀的女人,可是她对那种伪君子就是情有独终,这就是现实,改变现实不是没有办法,但那有多么难只有试过才知道。

我想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改变一个人了。当然,用欺骗的手法会容易些,这就是君子为什么总要输给伪君子的原因。翻开历史瞧瞧,这是一个由伪君子主宰的世界,千万不要以为我在胡说,我只是以史为鉴而已。这也难怪那些女生为什么认为伪君子优秀了,他们本来就是成功者嘛!

其实识别伪君子很简单的,我真是不明白。不过恋爱真的可以让人变得超级笨,这个我是体验过的。

不过当代社会好象越来越注重知识了,在中国高学历还是不算太难拿到。但是想要成功,这种事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执行创造力恐怕是不行了,这种事别人是教不会的。感谢这个相对公平的社会!

舒伯特有句名言“给我笔和纸吧,我好可以继续创作”这位歌剧之王可真够穷的。不过今天的歌剧之王们恐怕不会了。只要你有真的才学,只要你有真的执着,国家会给你机会赚钱的。不要再找原因啦,不管你自认为是天才,还是伟人。Just do what you want to do!作出点儿事情来给大家看吧!人生是个大舞台,属于君子统宰的时代已经来了。

篇11:玩偶之家读后感800字

起初瞥见《玩偶之家》这一戏剧,误以为是对儿童世界的美好幻想描写。偶然阅读才发觉,原来这短短三幕的戏剧中竟氤氲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和冲击。

该戏剧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主要围绕过去被宠的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的出走结束。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并非它有着多么奇妙的戏剧冲突,反之,恰恰是由于剧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像娜拉那样生活着的女性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易卜生先生只是描摹了客观世界的一个典型存在。现实社会中,不乏对伪君子言听计从、用尽自己生命爱他并坚信对方亦如此的女性。是她们傻吗?好像也不是,优秀的女性也有可能深陷其中。或许某些伪善的人确实有过人的一面。这就是伪君子的成功之处,利用女性的爱慕,将身边的女人哄得团团转,但就像剧中海尔茂所说,“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但是没有男人愿意为了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再典型不过的大男子主义,自以为为对方付出了辛勤血汗,到头来根本不明白对方真正想要的心意。

而剧中的主人公娜拉,是个聪明细腻,思想成熟的女人。在丈夫面前的幼稚化实则是她聪明的体现,她明白如何维护夫妻之间的感情,如何迎合丈夫的口味;在生活中她有很强的办事能力与决断能力;她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与阮克医生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与朋友相处;她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家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她的性格决定了她出走的结局,不甘沦为男人的掌中玩物,沦为泥娃娃玩偶。

当娜拉忍受了丈夫的指责辱骂,却在事情得到转机后又收获了丈夫的甜言蜜语——可不就是扇个巴掌再给颗糖嘛?她终于选择挣脱传统的枷锁,大胆地出走,对具有压迫性的男权社会发起挑战。是的,她突然明白自己一直高估了作为妻子的价值所在。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随着海尔茂暴露出自私伪善的真面目,她愈发清醒,抛开了传统对女人“相夫教子”的定义,对男权的压迫发出呐喊,付出行动。

而生活中的男权现象,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呼吁着“男女平等”,但仍然频出不穷。似乎女人生来就是为了男人牺牲,永远只能成为男人背后的存在。传统观念中,仿佛女人就是天然的生育机器,是男人免费的家政保姆。其实到了如今这个文明已经相当发达的社会,女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十分成熟了。拒绝成为言听计从的贤内助,为女性侵害事件勇敢发声,或是努力实现自我经济独立,从而实现真正独立……千百年来,女性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直到今天,却还是改变不了一些残存的传统价值。就像戏剧中的娜拉和海尔茂那样,似乎妻子就是丈夫的玩具,他并非真正爱她,只是享受爱她的感觉。如果两性之间的关系不是依靠大部分的爱情维系,那该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如果两人之间无法平等相待,那么注定无法幸福。

当然,戏剧不仅仅是对女权的呼唤,更是对人本身的价值的呼唤。娜拉的出走,是对传统社会价值的抛弃,也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不一样的烟火,激励着遭受同样经历的女性,争取自己平等。也只有在实现了人格自由与独立后,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娜拉这一鲜明的妇女形象,表达了中小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自由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等思想愿望,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怀疑、否定和批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享受自己创造的人生。生而为人却沦为玩偶,枉为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都有自己最绚烂的方式和人生。

篇12:《玩偶之家》读书笔记

翻看《玩偶之家》这本书后,突然觉得应该为娜拉说点什么。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通过债主的要挟,海尔茂收到揭发信,交代剧情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签名,然后集中刻画他们冲突、决裂的过程。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林丹太太找份工作,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太接替空出的位置。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jian女人”,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

剧本的第三幕写娜拉一条条阐述分手的理由,也是一点点揭露海尔茂的大男子主义的虚伪嘴脸。在丈夫要她像小鸟一样顺从他时。娜拉从来没有像一个人一样生活。抛开一切的束缚,她发出了心底最急切的呐喊:“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为自己争取了自由;当他们接受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时,她绝望的看到了海尔茂的虚伪,“我满心以为你说了那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而出把全部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对大家说;事情是我干的――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会当然不会――我已准备自杀。”多么激愤的语言,她渴望得到海尔茂真正的庇护,可惜不是,得到的是虚伪和责骂。

太痛恨海尔茂像变色龙般的千变万化,他对娜拉的爱就会随心所欲,全然没有尊重与帮助。他把娜拉只是当做自己的玩偶,而不是一个人,其实他与娜拉相比他才是真正的“弱者”,他没有担当的勇气,他不敢为自己心爱的人而“耽误”前程,他是一个被栓了鼻环而全然不知的懦夫。

玩偶之家读书笔记(2)

正如这本的名字一样,女主人公像个玩偶一样,摆布在父亲,此后是丈夫的手中。她一心一意的做着丈夫的小鸟,喜欢丈夫喜欢的一切,甚至冒着败坏名声的危险为丈夫借了一笔钱好给丈夫治病。而当事件败露时,身为丈夫的海尔茂却毅然的指责妻子。本是同甘共苦的时刻,而演变成为故事的高潮――女主人公娜拉决定离开她的丈夫和孩子,去过自己的生活。整个故事在事件败露以及男女主人公摊牌的时刻到达了高潮,作者在最后用娜拉的出走,似乎宣誓着女性主义的奋起。

在我看来,娜拉的出走(转变)来的有些突兀,仿佛一个沉睡了千年的人,突然惊醒一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一语中的地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娜拉只是有些孩子气的宣布出走,并且不再相信奇迹。她并未明白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作为一位母亲,她放弃了对家庭的责任,或许我们可以说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让娜拉在得知丈夫的真面目时,毅然作出的无可奈何的决定。

看完整个剧本,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海尔茂全心的爱着这位妻子,8年来,都像孩子一样的宠爱她。其中很多的对白,显示了一种大男子主义情结。或许像中国古代一样,封建制度造就了男尊女卑的地位,但是一个男性,能够如宠爱一个孩子般的宠爱自己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就是名誉的问题,一个男人把名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海尔茂说:“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这多少与中国或日本的传统有些相似,我想这并不能归责于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吧。娜拉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只是用孩子般的心态与海尔茂相处,而海尔茂也乐意充当父亲的角色,替她安排一切。而故事的结局是娜拉指责海尔茂从未与她进行一场认真的交谈,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一个心态不成熟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局,作者也并没有交待她的结局。用出走来对抗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的无情,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篇13:《玩偶之家》读书笔记

翻看《玩偶之家》这本书后,突然觉得应该为娜拉说点什么。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通过债主的要挟,海尔茂收到揭发信,交代剧情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签名,然后集中刻画他们冲突、决裂的过程。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林丹太太找份工作,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太接替空出的位置。

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剧本的第三幕写娜拉一条条阐述分手的理由,也是一点点揭露海尔茂的大男子主义的虚伪嘴脸。在丈夫要她像小鸟一样顺从他时。娜拉从来没有像一个人一样生活。抛开一切的束缚,她发出了心底最急切的呐喊:“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为自己争取了自由;当他们接受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时,她绝望的看到了海尔茂的虚伪,“我满心以为你说了那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而出把全部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对大家说;事情是我干的——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会当然不会——我已准备自杀。”多么激愤的语言,她渴望得到海尔茂真正的庇护,可惜不是,得到的是虚伪和责骂。

太痛恨海尔茂像变色龙般的千变万化,他对娜拉的爱就会随心所欲,全然没有尊重与帮助。他把娜拉只是当做自己的玩偶,而不是一个人,其实他与娜拉相比他才是真正的“弱者”,他没有担当的勇气,他不敢为自己心爱的人而“耽误”前程,他是一个被栓了鼻环而全然不知的懦夫。

篇14:《玩偶之家》读书笔记

“女权”问题,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被社会关注,而最近我国新颁布的《婚姻法》,使得“女权”一词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易卜生写的剧本《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在发现自己的尊严与地位在家中无法得到保证的时候,便勇敢的做出了“净身出户”的决定。这一做法在现在看来不免有些荒唐,却也在情理之中。一百多年前,在那个“女权”思想还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年代,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出现,无疑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作者将女主角描写的如此刚烈,为了自由和自尊可以什么都不要,“净身出户”十分坚决地表现出她为了维护“女权”而做出的牺牲。作者将故事情节描写的越极端,越能体现出其对维护“女权”的决心。可以设想,如果当时易卜生将女主人公写的不是那么刚烈、坚强,她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丈夫在舞台上“打狗”似的抢房子、争财产,想必最终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与效果就不会那么强烈、深刻。正如易卜生自己所想: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而至于娜拉是不是吃亏了,他也就管不着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百年以后的如今,社会已经变了样。“女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广大女性早已学会用各种合理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合法权益。而《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的“伟大”行为在现在这个社会显然不能适用,更何况戏剧就是戏剧,不可能完全与现实生活相接轨。

在如今这个社会,“女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似乎也有了一些新的定义,简单地说应该是更为现实化、具体化。一百年前的“女权”是一种意识,一种存在于精神层次上的思想意识;如今的.“女权”,则是建立在公平、平等以及由物质作为基础的实际维权方式。现今女性要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自由与尊严,在此基础上,她们更注重的应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需求。由此看来,现今社会人们高呼的那句“娜拉,你妈喊你回家分房子”喊得不无道理。在新《婚姻法》中提出的种种分房问题倍受社会尤其是广大女性的关注,“分房”、“公平”、“女权”等词语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女权主义”能在社会上受到重视固然是好事,但“女权”到底能不能被落实到实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女性自己。女人,应先让自己强大起来,通过学习、工作来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总想着在其他人尤其是男性那里获得“利益”和尊严,那些是需要自己通过努力奋斗而争取的,别人永远也给予不了。

女人最幸福的一生是人生层次不断上升的一生。

有这样两个女人:一个在她20多岁时候,看见身边的朋友都相继结婚,过得还算幸福,自己便沉不住气,遇见了一位条件差不多的男生就嫁了。她原本有机会继续进修报考大学,然而结婚后她却在油盐酱醋中度过了她最美好的年华。和她一起的另一个女人则不同,26岁的她,面对街坊邻居的流言蜚语,她沉住气坚持学习,后来她去了上海,言谈举止,眼界视野远不是之前那个女人所能比及的,而这一切的开始都是那个大学的进修班。

二十岁出头的女生,无疑是最美好最美丽的年华。但这时候的女生大多对自己的人生毫不清晰。她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得到幸福。或许你会认为嫁个好男人就会让你的未来收获幸福。然而,你是否想过,你下这样的“赌注”胜算会有多大?你怎么可以将自己的幸福完全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当然,退一步讲,就算你选择了一个好男人,在结婚之后他努力奋斗,让你们的生活富足、充实,但是若你不努力提升自己,假以时日你们之间的眼界层次就会慢慢分开,当他开始嫌弃你、不想要你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女生,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因为你从来都是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男人在努力奋斗,你为什么就不能?想想无数女性曾经为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奔走呼号,而我们当代的更多女性却成天天真的待在家中拼命减肥、整容、化妆、美白,然后期待嫁一个富二代坐在宝马里终成人生梦想。真是可笑,你要知道富二代没那么多,你要知道摆个花瓶在家里也会看腻的,你要知道新的年轻美貌的女孩儿跟葱般一截一截的。到那个时候,你又将怎么?

让三个男人难忘的林徽因,她有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表,她还有出众的文笔和过人的才智,她不到二十岁就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和梁有着共同的志趣;让众多读者难以忘怀的奇女子三毛,她那直率的性格和对自由的热爱让她在沙漠中收获爱情,并让人们也迷恋在了那片热情的撒哈拉沙漠;倍受观众喜爱和支持的女记者柴静,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外表,主持风格也没有那么活跃和激情,然而她那淡定的神情和那睿智的眼神以及她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不得不给人深刻的印象。她们三个没有出众的外表,然而她们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女性的坚强与伟大,将新时代的女权思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因此,女人请不要空等男人来给你幸福,给你金钱给你关爱。你为什么不自己给自己幸福。在你有运气得到男人所给的幸福之前,请你先有能力给自己幸福。如此的幸福才最真切踏实,才是你离开任何人都能活下去的资本。

女人,离开幻想,看清楚这社会男尊女婢的现实。女人,离开依赖,人生而独立,嗟来之食尚不可吃,又岂能摇尾乞怜伸手向人。女人,请努力的奋斗,给自己离开的资本,活出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撑起社会的半边天。

篇15:玩偶之家读书笔记

正如这本的名字一样,女主人公像个玩偶一样,摆布在父亲,此后是丈夫的手中。她一心一意的做着丈夫的小鸟,喜欢丈夫喜欢的一切,甚至冒着败坏名声的危险为丈夫借了一笔钱好给丈夫治病。而当事件败露时,身为丈夫的海尔茂却毅然的指责妻子。本是同甘共苦的时刻,而演变成为故事的高潮——女主人公娜拉决定离开她的丈夫和孩子,去过自己的生活。整个故事在事件败露以及男女主人公摊牌的时刻到达了高潮,作者在最后用娜拉的`出走,似乎宣誓着女性主义的奋起。

在我看来,娜拉的出走(转变)来的有些突兀,仿佛一个沉睡了千年的人,突然惊醒一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一语中的地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娜拉只是有些孩子气的宣布出走,并且不再相信奇迹。她并未明白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作为一位母亲,她放弃了对家庭的责任,或许我们可以说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让娜拉在得知丈夫的真面目时,毅然作出的无可奈何的决定。

看完整个剧本,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海尔茂全心的爱着这位妻子,8年来,都像孩子一样的宠爱她。其中很多的对白,显示了一种大男子主义情结。或许像中国古代一样,封建制度造就了男尊女卑的地位,但是一个男性,能够如宠爱一个孩子般的宠爱自己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就是名誉的问题,一个男人把名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海尔茂说:“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这多少与中国或日本的传统有些相似,我想这并不能归责于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吧。娜拉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只是用孩子般的心态与海尔茂相处,而海尔茂也乐意充当父亲的角色,替她安排一切。而故事的结局是娜拉指责海尔茂从未与她进行一场认真的交谈,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一个心态不成熟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局,作者也并没有交待她的结局。用出走来对抗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的无情,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篇16:《玩偶之家》读书笔记

《玩偶之家》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名著。亨利克·易卜生挪威著名作家,24岁时被聘为贝尔根“挪威剧院”评剧家,专事剧本创作。从1870年倒1891年,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进入高峰期,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剧本,1891年7月易卜生举家返回挪威居住受到挪威知识界的欢迎。万年疾病缠身,19易卜生与世长辞,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文章内容讲述了一个圣诞节,娜拉从外边买东西回家。这时克里斯蒂娜·林丹太太来找娜拉,希望娜拉通过她帮自己找一份工作,这时珂洛克斯泰,他是娜拉的债权人。他来找海尔芒希望他不要解雇自己。他威胁娜拉如果他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就把她在借据上伪造签字的事告到法院,克林太太劝珂洛克斯泰放过娜拉,他答应放过娜拉了,但海尔芒还是在娜拉的阻挠下看见了珂洛克斯泰寄来的邮件,海尔芒非常生气。但这时珂洛克斯泰把借据还给了娜拉。哪啦明白了这个人不能为一个他所爱的女人而牺牲自己的名誉。

易卜生是一个关注社会问题的剧作家,而在所有的社会问题中,他最为关注的则是妇女问题。在作家生活的那个年代,在貌似自由,文明的北欧社会,妇女的地位和权利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貌似体面的道德和文雅的传统背后妇女的身心其实备受压抑。《玩偶之家》一剧集中反映了作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怀,妇女解放刻不容缓。

文中的娜拉为了自己的丈夫的健康,娜拉以自己父亲的名义担保,借了一大笔钱,当时他父亲病重,娜拉未经父亲同意,就代替父亲在结局上签了字,娜拉冒着被告的危险,为丈夫借钱,但他在知道后,不肯为娜拉牺牲自己的名誉,在知道珂洛克斯泰不告他们了又变了一副嘴脸,娜拉明白了他的虚伪。

《玩偶之家》不仅提出了妇女的地位和出路问题,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有力的解剖。分析,在剧中主人公娜拉从自身的遭遇里,不只感受到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更进一步意识到资产阶级社会法律。道德。宗教等的虚伪和不合理。她的离家出走不仅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也是对传统社会价值的抛弃。

《玩偶之家》还是一部艺术成就卓著的戏剧。全剧结构严谨,对白精彩,剧情发展自然。合理。人物刻画细致。真实。是一部经典之作。

篇17:《玩偶之家》读后心得

美国学者哈罗德·克勒曼这样写道:“娜拉告别丈夫的关门声在全世界回响着——这是高度的戏剧技巧,因为在演出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听到房门开关的声音。”这句话是很令人深思的。与一般的“社会问题剧”不同,《玩偶之家》并不是要用那些外在的言辞和表面的冲突让人们“明白”什么,而恰恰是用一种听不见的声响让人们在沉默之中反思自己“不明白”的是什么?娜拉并不“明白”,她以一种相当朦胧的心绪来企盼自己毫无所知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并不清晰的价值理想。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超过了法律条文、社会舆论、乃至宗教信仰。然而她终于发现,她在爱情中只不过是一种消遣,她在家庭中只不过是一具玩偶,她迷惘了,破灭了,于是便出走了。“娜拉走后怎么办”?这在她本人,也许都是一件并不清楚的事情。同娜拉一样,海尔茂也不“明白”,他不明白自己那个活泼可爱的“小鸟儿”、 “小松鼠”怎么突然之间会离他出走?他不明白,自己那番维护社会正义、法律尊严的训斥有什么不对?那不正是教育自己的妻子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吗?他甚至以一种相当恳切、相当真诚的态度对她说:“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要不然我还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一个女人没有人帮助是怪叫人心痛的事。”因此,我们切不可以将海尔茂视为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用克勒曼的话来说,“他不是个小人,只是个小资产阶级而已”。因此,《玩偶之家》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某些个别人的悲剧,而是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悲剧。“如果不带先人为主的偏见去读《玩偶之家》的话,它的深刻含意是不言自明的,即:除非妇女同样是自由的,否则男人也不能成为‘自由’的(或真正的)人。”抛开那既布局严谨又游刃有余的戏剧结构不谈,抛开那既自然生动又富有潜台词的舞台语言不讲,仅是这一主题,就已在欧洲 、乃至整个世界 回响了一百年!

一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饶有兴致地建设着自己的小家庭、装饰着自己的安乐窝的时候,请当心娜拉的关门声!

篇18:玩偶之家个人观后感600字

翻看《玩偶之家》这本书后,突然觉得应该为娜拉说点什么。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 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 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通过债主的要挟,海尔茂 收到揭发信,交代剧情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签名,然后集中刻画他们冲突、 决裂的过程。 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 林丹太太找份工作, 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 太接替空出的位置。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 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 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 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贱女人”,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 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 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 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剧本的第三幕写娜拉一条条阐述分手的理由,也是一点点揭露海尔茂的大男子主义的虚伪嘴脸。在丈夫要她像小鸟一样顺从他时。娜拉从来没有像一个人一样生活。抛开一切的束缚,她发出了心底最急切的呐喊:“首先我是一个人, 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为自己争取了自由;当他们接受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时,她绝望的看到了海尔茂的虚伪,“我满心以为你说了那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而出把全部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对大家说;事情是我干的——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会当然不会——我已准备自杀。”多么激愤的语言,她渴望得到海尔茂真正的庇护,可惜不是,得到的是虚伪和责骂。

太痛恨海尔茂像变色龙般的千变万化,他对娜拉的爱就会随心所欲,全然没有尊重与帮助。他把娜拉只是当做自己的玩偶,而不是一个人,其实他与娜拉相比他才是真正的“弱者”,他没有担当的勇气,他不敢为自己心爱的人而“耽误”前程,他是一个被栓了鼻环而全然不知的懦夫。

相关专题 之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