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有杏花阅读答案

Kayl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ayla”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村有杏花阅读答案(共11篇),供大家参考。

篇1:村有杏花阅读答案

村有杏花阅读答案

杏花的气质,很像是邻家小妹。隔着幽凉的二十多年光阴回眸看去,她疏淡,清美。但是多年不见杏花,杏花于我脑海已然有了远意【甲】。

每年春天,去山里看桃花,桃花烂漫到放肆。回程的路上,总会在心底想一想杏花,像怀着越轨的相思。杏花不曾看。杏花似乎太远了,远到隐居在中国画里,在唐诗里。

想起曾经看过一个画家的作品,是水墨。淡墨扫几笔过去,扫出三五重远山,远山推挤着,拱出一座略微湿重的近山。山脚下,卧一村庄,赭墙墨顶,至简至朴。难忘的是墙角斜倚一树杏花,浅粉色的花朵点点簇簇,乱纷纷,似乎好轻,风一起就能抹去。风未起,那杏花还开在宣纸上,透着少年的清凉,和江南的湿意。

那是杏花。

我固执地认为,画家以水兑就的曙红,极淡极淡,染出的,一定是杏花。是的,不是桃花。桃花太冶艳,太热烈,太容易骚动。桃花缺少淡雅,缺少内敛,缺少一种静气和远意【乙】,缺少一种少年岁月所特有的凉意和萧淡。

记得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小说《柴师父》里面有一句话:“如果他不是等待那个年龄可以做他孙子的女孩,像料峭春寒里等待一树颤抖泣开的杏花,他不会知道已经四十年过去。”是啊,杏花就是这样一个清凉的少女,等待,她如远如近。等待这样的女孩,如同等待一块绿洲,如同等待悦耳的乡音。然而,青春到底是远了,等待中,青春到底不能复活。女孩去了远方,说是下个月回来,回来后她会再来吗?只有她少女小手的软凉还似乎袅袅于他的手指之间,提醒他,杏花已经开落,青春已经远走,只剩下这暮年岁月的寂寥和杂乱。

到池州去,去杏花村,去唐人杜牧喝酒的那个杏花村。秋日晴和,烟树满晴川,立在杏花村公园里,一阵恍惚。眼前的砖墙,杏树,未凋的绿草,清浅的池塘……一切皆陌生,陡然间,又觉得如此熟悉。果真是一个杏花的村子,植了那么多杏树!仿佛唐代的一滴墨,落进了宣纸里,洇开来,又漫漶又生动,便成了眼前这“杏花春雨江南”的园子。

遥想千百年前的那个清明,草木萋萋,山花绽放,诗人杜牧一身青衫来踏青,想想谪居生涯,离家千里,自是惆怅几分。恰此时,春雨纷纷而下,路上行人,或冒雨,或撑伞,相携赶路。瞧瞧自己,无伴,无伞,青衫半已软软地湿了,怎么办?喝酒吧!消愁,也取暖。酒家在哪里呀?问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遥指啊,远,可是也能看见,冒雨走一截就到。杏花村,不远不近。要感谢这青山林泉之间,有一座盛开杏花的村子,感谢黄家的酒店,收留一个内心微凉的诗人,在清明,在酒后,由他散发他灵魂的芬芳。这芬芳的诗句,也像是杏花,萧淡又圆满,凄迷又清凉。

时间之河里,杜牧已驾舟杳然,但《清明》诗还在,杏花村,所幸也在。秋阳融融,沐浴其中,身在杏花村,觉得自己也仿佛被杏花的气息濡染,虽然杏花早已开过。我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株摇曳在唐诗里的植物,是草本植物吧。又绿又柔软,又轻又透明,颤颤地,像少女在晚风里,素白裙子轻轻摆动。与杏花为邻。

可是还不够,还想在来年春天,去一趟杜牧的池州。看水波潋滟,看照水的杏花,在春风里婆娑盛开。

如果一个人的魂魄可以像裙子一样脱下又穿起,我多么想,让魂魄游离,穿在一朵杏花上。我多想在一个露水微凉的晨晓,在一个古意尚存的'村子,做一朵旧年的杏花。多年之后的你呀,看没看见,我都盛开。风来不来,芬芳和清凉都在。

(选自《散文》第2期)

15.文中两次写桃花有何用意?(4分)

16.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中甲、乙两处“远意”的含义是否相同,请作解释。(3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不是矛盾句?为什么?(3分)

17.写作注重“炼意思路”,请阅读全文,理出作者对杏花的思想感受历程。(5分)

18.你如何理解文中“杏花”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5.(4分)【答案】由看桃花引出对桃花的想念(1分);用桃花的冶艳、热烈、易骚动与杏花的淡雅、内敛、静气远意对比,(1分)突出杏花的有一种少年岁月所特有的凉意和萧淡。(1分)表达作者对杏花的喜爱之情(1分)。

16.(1)(3分)【答案】不同(1分):甲处“远意”:疏远,远离,指时空之远(1分);乙处“远意”:远离世俗的情趣,指境界之高(1分)。

(2)(3分)【答案】不是矛盾句,因为“陌生”与“熟悉”看似矛盾,实则所指不同(1分):作者从未见过杏花村的景象,所以“陌生” (1分);作者在中国画和唐诗中欣赏过杏花村的景象,似曾相识,所以“熟悉” (1分)。

17.(5分)【答案】二十多年不见杏花,有远意(1分)——看桃花,想杏花(1分)——赏画文,悟杏花(1分)——看杏花,觉得成了杏花(1分)——梦想做杏花(1分)

18.(6分)【答案】实指杏花,疏淡清美(2分);喻指少年岁月所特有的凉意和萧淡(2分);象征诗人萧淡又圆满,凄迷又清凉的灵魂(2分);托物言志,借杏花自喻,表达不受外界所扰、不惧风雨、都会如期静默绽放人生芬芳与清凉的理想追求(2分)(答对3点即可)。

篇2:杏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杏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____不能使用___大概___也许___这类字眼____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请在第二段的“____”处加上标点符号。

2.“大概”和“也许”这类字眼,你知道的还有_________。

3.假如以“清明节”为谜底,你认为最恰当的谜语是____(填序号)。

a.既是节气,踏青赏春;又是节日,扫墓安魂。

b.祭祀祖先,缅怀英烈。

c.春回大地时,万象更新日。

4.“秋天,高粱涨红了脸”这样的表达很生动,短文中与它类似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____”的句子表现了竺爷爷_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2.可能、估计、大约

3.A

4.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5.精确观察、认真严谨

篇3:第一朵杏花阅读答案

爷爷 您又看花啦 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 杏花开了 说着 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 给文中没有加标点的地方补上标点。

2. 从“弯下腰来”“习惯地”等地方可以体会到竺爷爷养成了的好习惯。

3. 小男孩“不明白”什么?你明白吗?

参考答案:

1.“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从“弯下腰”“习惯地”等地方可以体会到竺爷爷养成了一丝不苟,事毕亲为的好习惯。

3.小男孩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要问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我明白竺爷爷为了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必须精确观察。

篇4:第一朵杏花阅读答案

(1)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两句话主要运用了和写作方法。

②运用其中一种写作方法写一句话:。

(2)“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竺爷爷,杏花开啦!”孩子。

“什么时候?”竺爷爷。

“刚才。”孩子\"。

“是第一朵吗?”竺爷爷。

“是。”孩子。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曰子:清明节。

①仿照课文第二、三、四小节,在文中横线上将竺爷爷和小男孩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表情等补充完整。

②请你写出与“顷刻间”意思相近的词语。(三个即可)

③从“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快步”“郑重”等词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更能够感受到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捧”这个词用得真好,它让我体会到了。

参考答案:

(1)①比喻排比②示例: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

(2)①提示:想象合理即可。②示例:刹那间一瞬间霎时。③激动的心情一丝不苟竺爷爷和孩子对杏花的喜爱之情。

篇5:第一朵杏花阅读答案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写表示时间短的词语。(至少三个)

顷刻间、

2、“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快步”反应了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心情。

3、“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竺爷爷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是:

参考答案:

1、写表示时间短的词语。(至少三个)

顷刻间、霎时间、转眼间、须臾

2、“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快步”反应了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兴奋、激动的心情。

3、“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竺爷爷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是:严谨 一丝不苟。

篇6:《江村》阅读答案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與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困,大雨十日,子與担心子桑得病,故“裏饭而往食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歉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诗人孤独捱过秋夜。

D.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C C.“诗人孤独捱过秋夜”错误。颈联写自己登岸访友,是写朋友穷困潦倒的生活、悲苦的心境,说自己不妥。

2、①对朋友的同情。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通过景色的描绘及作者的感触,反映穷苦知识分子的凄苦生活。②对能弘扬古道的呼吁。作者以子舆自况,远道来访贫病中的友人,符合人与人之间重视道义、互相接济的古风。③自己不遇之悲。诗句内容与注解结合,可以读出作者屡试不第,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首联通过“秋风秋雨”“苦雾寒烟”渲染穷苦知识分子的潦倒不堪的悲苦生活,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体贴和同情;颈联“俭岁四邻无好语”写年成歉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表现人情冷漠淡薄,“愁人独夜有惊魂”写朋友无人关爱的孤寂寂寥凄苦,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的典故,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对比中批评当世人情多世故,缺少温情,再通过子與与子桑的故事启发人们应该富有同情心,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多些友善和人情味;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屡试落第”,人生不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篇7:《村行《阅读答案

15、菊、棠梨叶落、荞麦花开(答到两点即可 2分)

16、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篇8:《村行《阅读答案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5、能体现秋天特征的.景物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村夜阅读答案

在霜草苍苍、行人绝,独出门前、月明花如雪的意境中我们一起欣赏《村夜》原文及阅读答案吧!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村夜》阅读题目: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村夜》阅读答案:

16、(1)寓情于景。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篇10:村夜阅读答案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阅读训练】

一、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

(2)关于这首诗的感情,有人认为表达诗人的孤寂凄凉之情,有人认为表达诗人的惊喜赞美之情。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3分)

(3)这首诗先后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二、(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

三、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3分)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一、

(1)寓情于景。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示例二: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3)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前两句勾画出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月光皎洁,四野寂寥,土地寥阔,荞麦花雪白,后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乡村月夜景象,表现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分)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1分)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1分)(每点3分)

二、

(1)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

(2)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三、

(1)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篇11:村夜阅读答案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2、本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本诗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3、本诗中“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中“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相关专题 杏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