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阅读题答案

Lanause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anause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运河的阅读题答案(共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运河的阅读题答案

运河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①,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輓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輓亦艰。九年二月,乃用济宁州同知②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③。会通河者,元转漕故道也,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俱至静丰镇合流,绕徂徕山阳,而小汶河来会。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经济宁东,与泗合。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又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其秋,礼还,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④。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至永乐十四年,运道以定。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有删节)

【注】①輓:wǎn,运输。②同知:明清时指知府的副职。③会通河:明朝将聊城临清县会通镇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称会通河。④陡门:用以蓄泄河水不同性状的闸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会通河开 逮:等到

B.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 极:到达

C.自汶上袁家口左徙 徙:改道,转向

D.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 济:渡过

1.D(济:济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柜以蓄泉,门以泄涨 作《师说》以贻之

2.D(D均为连词,来、用来,表目的。A副词,这才,表时间上的承接/副词,竟然。B介词,跟,同,与/介词,向。C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宋礼等人“浚会通河”措施的一组是

①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②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

③南北置闸三十八

④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无他水,独赖汶

⑤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

⑥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3.B(②介绍汶河流向,④分析会通河北段无水可补的情况,⑤介绍水柜、陡门分布情况)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陆并用,依照元人的旧例,水路采用海运。会通河开通后,就全靠河运了。

B.永乐九年二月,朝廷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三人疏通元末废弃不用的会通河。

C.洸河是汶河的一条支流,在宁阳堈城西南方向,汇合宁阳的多个泉流后,流出三十里,经过济宁东面,又与泗河汇合。

D.南旺是当时会通河南北水流分流的最高点,称为水脊。宋礼采用白英的计策,在东平戴村筑坝拦水,使汶水全部流到南旺。

4.C(原文意思应是:先流出三十里后,再汇合宁阳的泉水,流向济宁东边)

5.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4分)

(2)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3分)

(3)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3分)

5.(1)黄河在原武决堤,漫过安山湖而向东(流泻),会通河完全淤塞,到这时才疏通它。(4分。注意“决”“东”“淤”“复”等词语的翻译,以及省略的“于”“流泻”)

(2)大汶河发源于泰安仙台岭南边,又有一脉发源于莱芜原山的北面及寨子村。(3分。注意“出”“阴”等词语的翻译,以及省略介词“于”)

(3)金纯又疏通贾鲁河旧河道,引进黄河水,到塌场口汇入汶水,经过徐、吕后流入淮河。(3分。注意“复”“浚”“会”等词语的翻译)

篇2:《运河》阅读及答案

“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只美味的帆。”我在吟诵沃尔科特诗句的同时,看到了运河上的帆。帆是河的理想,船是河的语言。

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船在叙说。那是在嘉兴船文化博物馆里。从只坐一人的木桶方舟到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艨艟大船,从绍兴脚划乌篷到西洋现代动力的犁海巨舰。我的目光却停留在一只古老而又特别的船上:牛拉船。一头水牛在浅水的河沟里拉着串在一起的三条小船。有牛拉的船吗?前所未见的景象。有牛,何必用船呢?有船,何必用牛呢?我就想,那该是没有河的年代,船的梦只被牛背驮着。有河的年代又怎么样呢?我看到船的聚会,舟的山垒。那是嘉兴的网船会。书载:“八月十三日为刘王诞期,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自王江泾长虹桥至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那是京杭运河上的一次大堵航。“1992年12月14日,运河嘉兴杨家浜航段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引发了运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堵航。两天时间,北起江苏平望,西至浙江杭州,数十公里的航道上,二万多艘船被困其中,船与船首尾相接,严丝合缝……”

这是何等壮观的风景,这是何等惊人的场面!船太多了,河驮不起那么重的梦。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陆游的小舟。

公元1170年5月至10月间,陆游从山阴赴任夔州通判,由运河入长江,历时160多天,一路写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旅游散文《入蜀记》。《入蜀记》载,陆游在大运河上的行程为40多天。

《入蜀记》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这160多天的水上行程写成了一段光照千秋的诗人之旅、文化之旅、华彩之旅,从此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散文风格。多少年后,修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们啧啧称誉,说作者“叙述颇于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入蜀记》让人们知道什么叫美文经典,什么叫大家巨构。直到现在,人们还可在火爆一时的所谓“文化散文”里,读出从宋朝大运河里流来的一脉精魂。

我揣摸陆游当年的情怀。

经历过“铁马秋风”,经历过“热血柔肠”,诗人陆游经历了仕途的大起大落后,怀着“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的满腹牢骚登舟赴任。然而,一见水流滔滔的千年古运河,便烦愁顿消、躁热全无了。只觉得“凉爽如秋”、“月如昼,极凉。”于是,诗人的情趣、诗人的眼光就变成一篇篇锦绣文章,随小舟驶过,在江南洒下点点鳞光、一路浮金跃银了。

这是船写在河上的诗篇,这是河唱在船上的骊歌。陆游让我们知道,河是歌唱着向前的,尽管也曾承载过忧伤和苦难。河没有退路,船永远前行。

自古以来,有多少陆游这样的运河游子,在漫长的行程中,历经多少次运河的过坝过闸,完成多少次人生的过关过隘,达到多少次精神的蜕变和升华呢?

我看到了船文化博物馆里一个拉船过坝的模型,又由这个模型看到杭州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一艘壁立如帆的船,在许多人和许多牛的推拉奋力中艰难过坝。雕像下刻三个大字:运河魂。

陆游和他的舟楫们,远去了。幸好还有运河奔流,不舍昼夜;还有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以及雕像下还刻的三个大字:运河魂!

7.运河的两次大堵航有什么共同特点?联系下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只美味的帆。

(2)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

9.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牛拉船”,各有什么深刻含意?(5分)

10.结合全文,说说文中“运河魂”三个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内涵。(6分)

篇3:《运河》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答。(10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的人工河流。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京杭大运河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如果将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消退,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正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不复存在。

小题1:大运河是中国的一个奇迹,请从两方面概括它的价值。(4分)

小题2:3月“两会”上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4分)(1)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2)运河申遗需要做哪些工作:

小题3:阅读链接材料,请你依据示例样式为“运河骑游节”拟写一个宣传语(不超过20字)(2分)

【材料链接】通州区近年为弘扬运河文化。以大运河北起点为开端,向南依次建设了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和运河山水段四个景区,意向分别展现岛影、塔影、楼影和林影。沿河建设60公里“运河绿道”,每年举办亲水绿道骑游节,市民们骑着自行车,既锻炼了身体,又近距离欣赏了大运河的旖旎风光。示例:骑车逛运河,生态游通州

参考答案:

小题1:要点:(1)从古至今连通全国南北的交通运输作用(2)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分,每小题2分。

小题2:要点:(1)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重要人类遗产;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2)恢复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保护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保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分,每小题2分。

小题3:示例:①游百里运河,赏千年文化②塔影楼影看通州,岛影林影赏新城③运河绿道展雄风,通州新城创文明 2分,句式整齐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这里从“交通”和“政治、经济、文化”两大方面来阐述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即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和运河申遗需要做的工作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

篇4:《运河》阅读及答案

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误区种种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过历史的风蚀,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所保存的文化遗产已经很少了,有的文化遗产甚至已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大运河沿线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摸底调查,避免进一步的开发建设所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失。许多地方对当地的文化深有感情,许多当地的专家也颇有研究,问题在于各地还缺乏保护的基本资料,最重要的是缺乏正确的保护理念。譬如,一谈到保护,人们往往就以为是要重新开凿运河,要重建漕运总署衙门等等。这些都是很严重的误区。

有人提议把古老运河建成“水上高速”。大运河山东段据说提出要大规模投资重新开挖被湮没的古河道,重建分水工程,以重现昔日辉煌。问题在于,大运河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农耕时代的“水上通衢”地位已让位于工业时代的铁路和公路。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早已断流,水文地貌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整个北方的缺水已属不争的事实,何处能引水济运?当年运河的“水脊”南旺镇巨大的分水工程中,一个个提升水位的水闸、蓄水的水柜和宏大的分水龙王庙,如今均已湮没消亡,而且地形地貌也有了极大变化,现在已找不到这些水工建筑的遗址,残存的龙王庙也仅剩几座小庙,残破不堪,在风雨中飘摇。另外,运河沿线原有的众多会馆、码头、市场早已破败孑存,有的已荡然无存,即使重新开凿,也不再可能重现昔日风光。

济宁市区内沿老运河把原有的老房子全部拆除,新建了一条苏州街,看似古色古香,却不见原来的历史踪迹。扬州重视城市建设和运河沿线的整治,从20xx年以来,城市中的大运河沿岸整治一新,但沿岸的历史风貌,大运河沿岸十里长堤绿柳成荫的历史古河原真性风貌,重现尚需时日。聊城也是这样,原来热闹繁华的运河码头沿线,只剩下一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馆前的大运河变成了城市公园里一条普通的河沟。文物仍在,整体环境已变样,文物的运河文化价值,被无情地抹掉了。

与丰富的文物遗迹相比,大运河沿线已经完成了数量可观的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商业性项目,希望依托运河遗产招商引资的项目更多,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运河沿线以人们的生活景观为主体的古镇、古村的数量、质量却令人担忧。要想拍一张有特色的照片,还要东找西找。再不采取措施加以调查、挖掘和分类保护,恐怕就太迟了。大量历史村镇的遗产保护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还远没有引起各方的重视,毕竟,运河不只是一条简单的水道,离开了人们的传统聚居,它的保护层次就不完善。

1.下列不属于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误区的一项是

A.运河沿线各地缺乏保护的基本资料和正确的保护理念。

B.恢复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重建当年的漕运总衙门。

C.投入资金重新开挖被湮没的运河古道,重建分水工程。

D.济宁市区内拆除原来的老房子,沿运河新建一条苏州街。

2.为什么不能把古老运河建成“水上高速”?不属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A.大运河水上通道的地位现已被铁路和公路取代。

B.有些河段断流,水文地貌变化,无水补济运河。

C.当年作为运河“水脊”的南旺分水工程已被湮没。

D.运河沿线的会馆、码头、市场都早已不复存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的一些文化遗产经过风沙侵蚀已经造成了很大损失。

B.聊城的山陕会馆因环境的改变已失去了它原来据有的运河文化的价值。

C.运河沿线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许多商业项目建筑质量较差,有的已被破坏。

D.离开人们的传统聚居,运河就失去了保护,运河也就成了一条简单的水道。

答案

1.A

2.D

3.B

解析:

1.A(这是运河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不是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

2.D(这是“不能重现昔日风光”的原因,而不是不能建成“水上高速”的原因)

3.B(A“历史的风蚀”与“风沙侵蚀”的含意不同;C文中说的是一些商业项目建设破坏了运河沿线的文物遗迹;D“保护层次不完善”与“失去了保护”不同)

篇5:乡愁诗人与运河阅读题答案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②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小路的尽头有老人魂牵梦萦的大运河,还有老人梦萦魂想的亲人。50多年前玩耍时走过的乡间小路,没想到今天又重走。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

③老人是教书的,在中山大学教国语。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水,就这么久久的挂在那儿,永不干涸。

④老人是来凭吊的,凭吊埋在大运河边的十几位娘家亲人。坟茔上的土是新的,墓碑上的字是鲜红的,老人恭恭敬敬奉上香,献花,恭恭敬敬朝着坟茔鞠躬,拜谒在天之灵的长辈。

⑤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⑥老人是余光中。

⑦外婆是运河边上的人,妈妈是运河边上的人,妻子是运河边上的人,余光中也就把自己当作是运河边上的常州人。在没有大运河的台湾岛上,余光中怎么能够不惦念这条与亲人的血脉连在一起的河流呢。余光中拜谒完先人,就脱了像标着地球经纬度的横一道线竖一道线的厚实衣服,与青年诗人一起走在运河大堤上,他生怕厚实的衣服会阻碍自己的心脏与大运河的一起搏动。大运河,在一老一少两位诗人的面前湍流不息,闪闪发亮。

⑧这运河的流向是朝着哪面?余光中问。青年诗人回说:运河是向东流的,前面是湖,湖的前面是海。余光中接着说:海的前面是岛啊。

⑨一句话说得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有谁知思乡的痛楚呢?有谁知人生路途留下的那些情感灰烬会时时复燃呢?

⑩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面对运河,余光中对同住过一个村庄、同喝过一条运河水、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在抒发心灵之声的青年诗人说:就像小时候在运河边捉迷藏啊,有的小伙伴躲到茅草丛中,有的躲到竹林里,等我睁开眼,小伙伴们却是不见了,等我真的来找时已经物是人非了。一辈子的颠沛流离,运河里凝结的乡愁成了余光中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时的余光中只有19岁,正是长血脉长思想的时候,他在运河边汲取了血液和营养。

?今天的余光中终于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充盈神韵的运河边,他不是一个外来者。凭借浑黄而睿智的大运河水,他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他在接近自己的灵魂———在运河边的老屋里,他掀开井盖看着清冽冽的井水,说这井水扩大一万倍就是一汪日月潭啊!他摸着老屋的墙,一阵尘埃在指间随风而落,说这如何盖得住50多年的乡愁啊!他端起运河水泡出的茶,不忙喝,只是深情地闻着,说我闻到了这熟悉的血统气味啊!他凝望着横跨运河两岸的.洽盛桥,久久不忍离去,说这座桥要是横跨在……余光中说到这里便不再说,声音开始哽咽了。

?曾有人问及余光中如何看待祖国统一问题,他知道窗外就是大运河,说:我相信,泱泱中华文化总会发挥它的震撼力和向心力,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

?回到台湾,会思念大运河吗?

?怎么不呢?在台湾,只要我不走,我就是一滴运河水,这滴水,会蒸发成漫岛的甘露,所有思乡的人只要轻轻伸出舌头,二千五百岁运河的甘霖就会流入心田的。

?诗人余光中如是说。

1.诗人余光中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寻根寄情。请把他在故乡的主要行踪或活动补充完整。(2分)

坟地 → 河堤徜徉 →抒怀

2.文中诗人睹物生情:询问运河的流向,想到血脉相连宝岛台湾;端起运河水泡的茶,闻到熟悉的血统气味……这样的联想在文中还有,请再找出一处。(2分)

3.做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本文语言隽永,内涵丰富,请参照下面示例,从②③两段中精选一个语句加以品味,做成一张读书卡片。(4分)

读书卡片 编号001

篇6:乡愁诗人与运河阅读题答案

作者:冯光辉

摘句: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品味:既点明特定的时间地点,又隐含了水与人的特殊关系。“黏稠”体现关系之密不可分,“沉沉”表现思绪之厚重绵长。

读书卡片 编号002

篇7:乡愁诗人与运河阅读题答案

作者:冯光辉

摘句:

品味:

4.第⑩段中写到诗人“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请结合全文谈谈两个“惆怅”的不同含义。(2分)

5.文章引用《乡愁》一诗,有什么作用?(可以从情感、主题、结构等方面作答,写出两点)(3分)

6.文章结尾处,诗人把自己比作运河里的一滴水,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答案:

1.凭吊 老屋(2分。每处1分。意思接近即可。)

2.例如:看着清洌洌的井水,想到一汪日月潭;看到老屋墙上飘落的尘埃,想到50多年的乡愁;看到横跨运河的洽盛桥,想到构建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大桥。(2分)

3.例如:①摘句: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品味:表达了乡愁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沧桑感。“一百米”突出小路之短,“一走就走白了头发”突出岁月易逝、人生易老。②摘句: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水,就这么久久的挂在那儿,永不干涸。品味:“挂”字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有牵挂的情思,有坚毅的信念,有殷切的期待……(4分。摘句2分,品味2分。摘句:摘出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得2分;摘出有点品味价值的语句,得1分;摘出其他语句,不得分。品味:整体品味得较好或者对关键词语理解比较深刻的,得2分;一般得1分。)

4.前者是指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后者指目睹故乡物是人非的落寞(或指一辈子颠沛流离的愁绪;或指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忧虑)。(2分)

5.使文章思乡怀国的情感更加浓郁(或渲染了思乡怀国的情感,增加文章感染力和抒情性);以《乡愁》诗照应题目中的“乡愁诗人”,使主旨更加鲜明;引出诗人余光中。(3分。答出1条,得2分;答出2条,得3分)。

6.“一滴水”的比喻寄托了诗人对祖国故土的赤子之情、报效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土统一民族团圆的坚定信念(3分。答出1条,得2分;出2条,得3分。)

篇8:长城和运河现代文阅读答案

长城和运河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着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1)作者在什么地方进行观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蓝天上观察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文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和“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这两句中体会到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蓝天上。

(2)第一节中第三行和第二节中和第三、四行。比喻

(3)这么长的工程,真是个奇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确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篇9:《简单》阅读题及答案

《简单》阅读题及答案

简单

三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减)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的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日子便不完整。

B. 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 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 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5.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5分)

6. 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4. A 从全文作者所推崇的简单生活态度上看,我们身边引出的牵绊是要去除的东西,“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作者用了反语。

5. ①作者认为“你”自己本身就拥有“花”,只是因为比作者“复杂”,心灵对美丽生活视而不见。②对于羡慕大西洋岛屿的“你”,假如不带着简单的心灵,即使来到这里也见不到你想要的。

6. ①在内容,作者写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粗糙的活着,努力使自己深刻,是为了批判这些无视“美”的生活态度。②在结构上,形成对比,拿复杂的生活状态与作者简单的生活状态做对比,拿贪得无厌的拥有与能少则少的放下作对比。③在艺术效果上,突出主旨,作者对复杂否定的越多,对简单的提倡也就越发明显,这与题目“简单”并不背离。(后面两点可合为一点,每点3分)

相关专题 运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