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舟赋》序阅读及答案解析

孙显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孙显安”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进舟赋》序阅读及答案解析(共9篇),欢迎阅读!

篇1:《进舟赋》序阅读及答案解析

《进舟赋》序阅读及答案解析

《进舟赋》序

何景明

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

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后。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焉。

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

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

23.第①段写陆走之勤的用意是 。(2分)

答案: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

细解:句子、段落的设置意图,通常都是有内容、结构两方面的考虑,这里也不例外。没有陆走之勤(辛劳),自然没必要谋舟以归,也就没有机会感悟人生。所以,写写陆走之勤的用意就是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我们解答这类题目也要从这两个方向入手。

24.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 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

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 D.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

答案:D

细解:从全文的思路来看,作者是想借事明理,由进舟之道到处世、为艺之道。所以,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都不是目的。而要想阐述进舟之道,必先展现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那么怎么表现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呢?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了自己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所以答案是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当然,写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是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

25.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4分)

答案要点:器良;五官手足不懈怠,专心;察水性、顺水道,做好预备。

细解:原文见第③段。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是划分段内层次,找出不同的句群。所以,句群的知识是高考非常重要的知识。如果学生有识别句群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就会变得容易多了。这里不过是用古汉语表达的.罢了。老篙师的这段话,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如下(见∕)

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

将画线的句子概括、归纳一下,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26.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2分)

A.叙议结合 B.欲扬先抑 C.正反对比 D.侧面衬托

答案:B

细解:从表达方式的使用上讲,当然有叙议结合。如前分析,对人物的描写还用了侧面衬托。将自己与他水工对比,所以写法还有欲扬先抑。只是没有使用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我个人以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应该是近年高考的一个新热点。

27.从全文内容看,御舟之道与□□之道及□□之道是相通的。(2分)

答案:为艺 处世

细解:本文结尾写道: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于世、顾艺,即为艺、处世。

篇2: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原文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说成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白头、情不尽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之情。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篇3:《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4:《舟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篇5:《舟中》阅读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答案大全提供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供查询。如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说明文阅读题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答案,记叙文阅读题答案等。

篇6:《舟行》阅读及答案

《舟行》阅读及答案

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

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凸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与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科场不得意,年四十三才始补岁贡生,曾任长兴县丞,未几,辞归故里。他性敏多慧,博览群书,尤喜野言稗史,据民间传说之神奇故事与话本,撰《西游记》一书,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晚年过着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工书法,善诗文,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一生创作丰富,但诗文大多散逸。

今译:

成群白鹭在晚风中飞翔,重重绿树辉映着火红的夕阳。风雨欲来前面村头乌云茫茫,我观赏“挂龙”,闲静地倚着船窗。

鉴赏:

这首诗描写夏日舟行时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景色,句句围绕暴风雨将至的特点来写。诗人从时空变幻中下笔,先写水上,后写岸上,再由地上写到天上,远近交替,突出地描绘了“山雨欲来”的景物气氛。

首句,“白鹭翻飞”,是从水面写起。白鹭在水面上群聚,上下翻飞,时而腾空而上,时而俯掠而下,显得焦躁不安,它们已经预感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由于白鹭太多,似乎隔断了从浦口吹来的风。诗人其实已经感觉到浦口吹来的风,说“隔浦风”是为了突出白鹭之多和翻飞之乱。

次句写岸上,夕阳西下,余辉映照在岸边重重树木之上。“遥映”是诗人从坐在船上远望岸边的角度来写的.。这两句,一白一红,一动一静,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两句从地上写到天上,“一片云”在“前村”的上空聚集,“云将雨”,写出了时间的进程。诗人悠闲地斜倚在船窗边,看墨云翻滚形成的“挂龙”景象,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闲倚船窗看挂龙”一句,一方面,描写了暴风雨袭来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面对风暴的淡定与镇静;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直面社会的勇气。作者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置身官场之外,静看社会风云变幻,闲倚船窗,泰然处之。

这首诗,把夏日暴风雨前的景色描绘得异常生动、细腻而逼真。色调既浓郁又澄净,既有动景亦有静景,既有远景,亦有近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运笔的高妙。而诗人的心情却显得十分闲适、恬静,从“闲倚船窗看挂龙”的情态中已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7:《舟行》阅读答案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

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试题】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篇8:《舟行》阅读答案

1.“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凸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与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科场不得意,年四十三才始补岁贡生,曾任长兴县丞,未几,辞归故里。他性敏多慧,博览群书,尤喜野言稗史,据民间传说之神奇故事与话本,撰《西游记》一书,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晚年过着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工书法,善诗文,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一生创作丰富,但诗文大多散逸。

【今译】

成群白鹭在晚风中飞翔,重重绿树辉映着火红的夕阳。风雨欲来前面村头乌云茫茫,我观赏“挂龙”,闲静地倚着船窗。

【鉴赏】

这首诗描写夏日舟行时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景色,句句围绕暴风雨将至的特点来写。诗人从时空变幻中下笔,先写水上,后写岸上,再由地上写到天上,远近交替,突出地描绘了“山雨欲来”的景物气氛。

首句,“白鹭翻飞”,是从水面写起。白鹭在水面上群聚,上下翻飞,时而腾空而上,时而俯掠而下,显得焦躁不安,它们已经预感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由于白鹭太多,似乎隔断了从浦口吹来的风。诗人其实已经感觉到浦口吹来的风,说“隔浦风”是为了突出白鹭之多和翻飞之乱。

次句写岸上,夕阳西下,余辉映照在岸边重重树木之上。“遥映”是诗人从坐在船上远望岸边的角度来写的.。这两句,一白一红,一动一静,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两句从地上写到天上,“一片云”在“前村”的上空聚集,“云将雨”,写出了时间的进程。诗人悠闲地斜倚在船窗边,看墨云翻滚形成的“挂龙” 景象,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闲倚船窗看挂龙”一句,一方面,描写了暴风雨袭来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面对风暴的淡定与镇静;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直面社会的勇气。作者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置身官场之外,静看社会风云变幻,闲倚船窗,泰然处之。

这首诗,把夏日暴风雨前的景色描绘得异常生动、细腻而逼真。色调既浓郁又澄净,既有动景亦有静景,既有远景,亦有近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运笔的高妙。而诗人的心情却显得十分闲适、恬静,从“闲倚船窗看挂龙”的情态中已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9:舟中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相关专题 答案进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