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宪甘贫阅读和答案

dogkuk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ogkuku”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宪甘贫阅读和答案(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原宪甘贫阅读和答案

原宪甘贫阅读和答案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①,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②而弦歌。

子贡乘大马,中绀③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蹝履④,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⑤,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不完:不完整,简陋残缺。 ②匡坐:正坐。匡,端正。 ③中绀(gàn):内穿红色衣服。中,内里。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④华冠蹝履: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拖着没有后跟的鞋。华,同桦。

⑤慝(tè):邪恶。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蓬户不完( ) ②匡坐而弦歌( )

2.子贡见原宪即曰先生何病,而原宪却答曰非病。子贡所问的病和原宪所答的病分别指什么?

3.原宪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孔子做鲁国司寇时,他是总管家。孔子死后,隐居于卫,破屋蓬户,衣褐食蔬。从这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

答案:

1.①门 ②弹琴唱歌

2.子贡所说的病是指身体上的疾病,而原宪所说的病则是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

3.宁可安贫守道,绝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

篇2:原宪甘贫文言文试题和答案

原宪甘贫文言文试题和答案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①,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②而弦歌。

子贡乘大马,中绀③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蹝履④,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⑤,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不完:不完整,简陋残缺。 ②匡坐:正坐。匡,端正。 ③中绀(gàn):内穿红色衣服。中,内里。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④华冠蹝履: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拖着没有后跟的鞋。华,同“桦”。

⑤慝(tè):邪恶。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蓬户不完( ) ②匡坐而弦歌( )

2.子贡见原宪即曰“先生何病”,而原宪却答曰“非病”。子贡所问的“病”和原宪所答的“病”分别指什么?

3.原宪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孔子做鲁国司寇时,他是总管家。孔子死后,隐居于卫,破屋蓬户,衣褐食蔬。从这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

参考答案:

1.①门 ②弹琴唱歌

2.子贡所说的病是指身体上的疾病,而原宪所说的病则是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

3.宁可安贫守道,绝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

篇3:手帕甘玲珑阅读答案

手帕甘玲珑阅读答案

①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②“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③“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④“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⑥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⑦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⑧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⑨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⑩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4分)

2、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第⑦段中“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是冰心《往事》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冰心《母亲》一诗和本文谈谈你对它的理解。(3分)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

阅读答案:

1、“我”三四岁时,妈妈将手帕别在“我”的外套上,为“我”擦汗;(2分)

“我”十岁生日时,母亲特意为“我”订制了一块印着“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2分)

2、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对“我”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1分)而作为女儿的我们却忽略了平凡而真实的爱,又有对自己做法的愧疚与自责。(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这句话提醒当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是好事,但更应该懂得体味,懂得珍惜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2分)

4、能说出母爱的伟大,母亲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全等意思即可得(1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得(2分)。

篇4:手帕甘玲珑阅读答案

阅读 短文完成15-18题。(11分)

①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②“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③“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④“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

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

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⑥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⑦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⑧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⑨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⑩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5、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4分)

16、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对第⑦段中“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语句是冰心《往事》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冰心《母亲》一诗和本文谈谈你对它的'理解。(3分)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

下的荫蔽?”

阅读答案:

15、“我”三四岁时,妈妈将手帕别在“我”的外套上,为“我”擦汗;(2分)

“我”十岁生日时,母亲特意为“我”订制了一块印着“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2分)

16、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对“我”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1分)而作为女儿的我们却忽略了平凡而真实的爱,又有对自己做法的愧疚与自责。(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7、这句话提醒当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是好事,但更应该懂得体味,懂得珍惜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2分)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8、能说出母爱的伟大,母亲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全等意思即可得(1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得(2分)。

篇5:手帕甘玲珑阅读答案

手帕甘玲珑阅读答案

①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②“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③“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④“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⑥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⑦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⑧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⑨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⑩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4分)

2、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第⑦段中“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是冰心《往事》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冰心《母亲》一诗和本文谈谈你对它的理解。(3分)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

阅读答案:

1、“我”三四岁时,妈妈将手帕别在“我”的外套上,为“我”擦汗;(2分)

“我”十岁生日时,母亲特意为“我”订制了一块印着“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2分)

2、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对“我”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1分)而作为女儿的我们却忽略了平凡而真实的爱,又有对自己做法的愧疚与自责。(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这句话提醒当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是好事,但更应该懂得体味,懂得珍惜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2分)

4、能说出母爱的伟大,母亲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全等意思即可得(1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得(2分)。

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 或者 “什么 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5、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性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增强气势和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了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与思考

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

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篇6:甘茂传阅读答案

甘茂者,下蔡人也。学百家之术,秦王见而说之。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欲使甘茂伐韩取宜阳,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请约魏以伐韩。”令向寿辅行。甘茂既约魏,魏许,甘茂还至息壤,谓向寿曰:“子归言之王,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也。”

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问其故,甘茂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①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②,行千里攻之,难。昔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

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茂为韩言于秦昭王曰:“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扞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殽,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然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乃下师于殽以救韩。楚兵去。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①宜阳、上党、南阳:都是韩国地名。②数险;许多险要的地方。指秦国的函谷关、崤关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然愿王勿伐也                 愿:希望

B.今王倍数险                   倍:通“背”,离开。

C.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           谢:谢罪

D.故敢扞楚也                   扞:同“捍”,攻击。

3.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甘茂深谋远略的一组是 (3分)

①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②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③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④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⑤茂为韩言于秦昭王   ⑥乃下师于殽以救韩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甘茂出使魏国回到息壤后劝王不要攻打宜阳的唯一原因是,他认为宜阳相当于一个大郡,积蓄很深厚,攻打难度太大。

B.乐羊用三年时间攻下中山,回来邀功,魏文侯拿出一箱子罗列他的过失的信给他看,他才感激文侯对自己的信任。

C. 武王看到宜阳久攻不下,就想召回甘茂,停止进攻。甘茂说“息壤在彼”是暗示武王不要忘记二人在息壤定下的盟约。

D. 甘茂认为,如果不去救韩国,就会使韩国投靠楚国,并联合魏国一起对抗秦国,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最终说服秦昭王同意救韩。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3分)

译:

(2)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3分)

译:

试题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D(扞:同“捍”,抵御)

3.B(①甘茂认识到了战争的困难;③⑤都是甘茂对后事的预料,体现出自己的'担忧,并采取的行动;②是叙述史实,与甘茂无关;④是战争的结果;⑥是进谏成功秦王采取的行动。)

4.A(还有主观原因,即甘茂担心在遇到攻打的困难后,秦王对自己不信任。)

5.(1)天下的人都不因此称赞张先生,而却因此认为先王英明。(“以”,以之,因此;多,称赞;“贤”,认为贤明,三个语言点各1分)

(2)不知道是坐着等待别人进攻,或是主动进攻别人,哪一种更为有利呢?(“不识”,不知道;“孰与……利”,哪一种更为有利呢;句意理解各1分)

译文参考:

甘茂是下蔡人。他曾学习各家的学说,秦惠王一见就喜欢上了他,就任用他做左丞相,任用樗里子做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武王想派甘茂攻打韩国夺取宜阳,以便取道到周王室。甘茂说:“请让我邀请魏国一起攻打韩国。”武王就派向寿协助他去办这件事。甘茂请魏国结盟,魏国答应以后,甘茂回秦国,到了息壤,对向寿说:“您回去跟大王说:魏国接受了我的请求,但是我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

向寿回国后,把甘茂的话转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一到,武王问他不攻打韩国的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一个大县,上党和南阳的财赋储备已经很久了。名义上叫做县,实际上是郡。现在大王(让我)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行进千里去进攻它,很难成功。当初,张仪向西吞并了巴蜀地区,向北开拓了西河以外的地方,朝南夺取了上庸之地,天下的人都不因此称赞张先生,而却因此认为先王英明。魏文侯让乐羊统兵攻打中山,用了三年才成功。乐羊回国谈论自己的功劳时,魏文侯把一箱子乐羊的文书给他看。乐羊两次拱手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上的力量啊!’如今,我是旅居在外的人。樗里子与公孙奭两人一定会依仗倚仗与韩国的关系(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定会听信他们,这样一来,大王就会欺骗魏王,而我则要受到公仲侈的怨恨呢。”秦武王说:“我不会听从他们的话,就让我与您立约为誓。” 于是(甘茂)与秦武王在息壤订立信约。秦武王终于决定让甘茂率兵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宜阳没有攻打下来,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反对这件事。武王召甘茂回国,想罢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达成的约定还在那儿。”秦武王说:“是的,有这回事。”于是便大规模地出动秦国军队,让甘茂进击宜阳。甘茂斩杀敌人六万,终于夺取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请罪,同秦国议和。

楚怀王怨恨从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不来援救他,于是出兵包围了韩国的雍城。韩国派公仲侈向秦国告急。秦昭王刚刚继位,太后又是楚国人,不肯前去援救。公仲侈把这件事托付给甘茂,甘茂替韩国向秦昭王进言说:“公仲侈正是因为有可能得到秦国的援助,才敢于抵御楚国。现在雍城被围困,如果秦军不出殽关解救,公仲侈就蔑视秦国而不来进朝,韩国的太子公叔就会把韩国往南去联合楚国。楚、韩两国结为一体,魏国就不敢不听从他们的旨意,如此一来,那么它们共同进攻秦国的局面就形成了。不知道是坐着等待别人进攻,或是主动进攻别人,哪一种更为有利呢?”秦昭王说:“好。”于是便让秦军从殽山出发去援救韩国。楚军随即撤离了。

篇7:《甘罗》文言文阅读答案

甘罗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甘罗》阅读题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胜攻取,破城堕邑 堕:堕落

B.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C.武安君难之 难:意动用法,认为……难,诘难

D.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B. 请为张唐先报赵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 今之燕必经赵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D.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7.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 )(3分)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罗服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

B.甘罗游说张唐采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个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城的好处。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4分)

②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甘罗“游说成功”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甘罗》参考答案:

5.A ( 堕:毁坏)

6.C (均为动词,往、到,A 介词,到/介词,在 B 介词,替/动词,是 D动词,给/通“欤”,语气词,“吗”。)

7.B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8.A (去的是燕国任相。)

9(1)①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身、女、焉、大意各1分)

②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而、广、大意各1分)

(2)①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②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③秦归燕太子。④赵攻燕(答对任何两点即可得3分)

篇8:贫女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贫女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②,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②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用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试简要分析贫女的形象。(3分)

(2)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你赞同此说法吗?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家境贫寒、心灵手巧、抑郁惆怅而不同流俗。贫女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已到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一双巧手,敢在人前夸口;绝不迎合流俗而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和别人争妍斗丽。

(2)赞同。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3)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

(4)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 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C. 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D. 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分)

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⑴D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借助景物描写,也没有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⑵答案:A D

评分建议:4分。每答对一个得2分;每多答一个倒扣2分,扣至0分为止。

⑶答案示例:评论点明了本诗的比兴意义,“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与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才高德贤、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同时寄寓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不平。

评分建议:4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作恰当的.分析,3分。

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赏析:

《贫女》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作品。此诗诉说贫女悲惨的处境和难言的苦衷。诗人把贫女放在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贫女内心深处的苦痛,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着作者的不平和感慨。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质朴,以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其中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篇9:《贫居秋日》阅读答案

皮日休

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

贫家烟爨稀,灶底阴虫语。

门小愧车马,廪空惭雀鼠。

尽室未寒衣,机声羡邻女。

1.首联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贫居者的? (3分)

2.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3分)

3.从颈联和尾联来看,贫居者因贫困而产生了哪些心理?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粗疏慵懒的)妆扮,(呆坐无聊的)姿态,(满面愁思的)容貌。(3分。每点1分)

2.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炊烟出现的次数稀少,烧火的灶台下竟然有虫子的鸣叫,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贫居者困苦而揭不开锅的'惨状。(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3.在贫居者看来,往来的车马太大,因家门太小而自觉有愧;即使是鼠雀来觅食,也因粮仓空虚而自觉羞惭;全家没有御寒的衣服,因此闻织机声而羡慕邻家女有布可织。(即“愧”“惭”“羡”三种复杂的心理)突显了贫居者无以复加的贫穷状态和愁苦心境。(4分。心理3分,每点1分;作用1分)

二:

(1)诗中诗人的 “贫居”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试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贫居 表现在衣食无着的两个方面 首联从妆扮 姿势 容貌等方面表现,颔联借“烟爨稀,灶底虫语”写出自己无法生火做饭,暗示没有食物,最后以“羡邻女”暗示无衣可穿。

(2)

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作者的贫居。首联和尾联,借助人物的动作、心理,直接表现出诗人的贫居。中间两联,则借助“烟爨稀,灶底虫语”、“愧车马,惭雀鼠” ,从侧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贫居。(或答手法 视听结合。动作 心理等细节描写。 渲染烘托结合。 任选两种都可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篇10:咏贫士其一阅读答案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从诗歌的体裁看,本诗属于 古体诗 。(1分 )

14.下列对诗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万族各有托”呈现一幅欣欣向荣、各得其所的画面。

B.“众鸟相与飞”与《饮酒》诗中“飞鸟相与还”意同。

C.“量力守故辙”表明作者对“故辙”坚守是量力而为。

D.“已矣何所悲”表面上是说无所悲,实则是悲慨满怀。

15.本诗善于运用“比”的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4分)

诗歌以“孤云”的“独无依”以及瞬 息而灭比喻贫士孤独无所依靠,命运无常;(1分)以众鸟比喻庸碌平凡之人,(1分)以迟出早归的鸟儿比喻贫士的与世 无争,独守“故辙”。(1分)通过比喻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安守贫贱不慕名利的情怀。(1分)

篇11:廉希宪事略阅读及答案

廉希宪事略阅读及答案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3分)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答案:

9.(3分)C 10.(3分)B 11.(3分)D

12.(9分)

(1)(3分)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2)(2分)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3)(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13.(3分)

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篇12:张景宪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景宪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尚书。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我们古代南部各民族,字面上并没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队伍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队伍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答案:

1 0.A

11.C(“字面上并没有贬义”错,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所以是贬义词。)

12.C(“张景宪此事与皇帝有争执”错误,原文为: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翻译为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并没有发生争执。)

13.(1)王逵在郓州,专门抓住官员的短处,随意按照他的要求索取贿赂,张景宪上奏他的罪恶,将他编管在宿州。(“短长”偏义复词、“如”、“所欲”、“上”、省略“于”,各1分。)

(2)今年刚有小丰收,但官吏督促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方”、“稔”、“凶岁”、“乃”、“甚于凶岁”状语后置,各1分。)

相关专题 答案原宪甘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