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蜀国弦枫香晚花静》阅读答案及赏析

我可是个酷崽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可是个酷崽”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贺《蜀国弦枫香晚花静》阅读答案及赏析(共8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李贺《蜀国弦枫香晚花静》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贺《蜀国弦枫香晚花静》阅读答案及赏析

蜀国弦

唐·李贺

枫香晚花静,锦水②南山影。

竹石坠猿③哀,行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④,不忍过瞿塘⑤。

【注】:①蜀国弦:乐府古题。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南。③猿坠:猿猴倒悬于树枝。

④红泪客:王子年《拾遗记》:“魏文帝美人灵芸别父母,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玉唾壶承泪,即如红色,及至京师,凝如血矣。”⑤瞿塘:《水经》云:“白帝城西江有滟滪石,冬出二十余丈,夏即没。去郡二十里,有瞿唐湍。”古时是出蜀和入蜀的必经之地。

(1)诗歌的颔联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2)“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哀”和“愁”。“哀”字,准确地描绘出了猿声凄厉的特点,以动衬静,以猿的哀鸣衬托山林的寂静、阴森、空旷。“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愁”把行云人格化,白云行到半山岭就已经满是哀愁了,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蜀地之高之险。这两个字写出了蜀地的险峻难越,暗示了出蜀路的艰难。(手法和分析 各1分,只答手法无分析不得分。)

(2)第一句化用灵芸别父母滴泪成血的典故,第二句直抒胸臆,不忍心渡过瞿塘峡而离开蜀地,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对蜀地的热爱眷恋以及将要离别的伤感之情。(手法各1分,“热爱眷恋”和“伤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蜀国弦》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前六句生动具体地描写蜀国山水的.特征,后两句讲一位蜀国依恋故土不忍辞别的情景。全诗用一连串可见的生动形象摹写可 听而不可见的弦声,让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把乐曲所表达的复杂多变情境一一展现出来,创造了一个感伤幽艳的奇妙的音乐境界。

篇2:《蜀国弦枫香晚花静》翻译赏析

李贺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前言】

《蜀国弦》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前六句生动具体地描写蜀国山水的特征,后两句讲一位蜀国依恋故土不忍辞别的情景。全诗用一连串可见的生动形象摹写可听而不可见的弦声,让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把乐曲所表达的复杂多变情境一一展现出来,创造了一个感伤幽艳的奇妙的音乐境界。

【注释】

⑴枫香:枫树有脂而香。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

⑵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⑶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坠:一作“堕”。

⑷竹云:一作“行云”。

⑸秋浦:秋日的水滨。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⑹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一作“鳞鳞”。

⑺红泪:美女的眼泪。晋王嘉《拾遗记·魏》:“ 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 , 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 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⑻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陆游《入蜀记》卷六状其“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非常险要。

【翻译】

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赏析】

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头两句说,傍晚,在微风细浪的濯锦江边,枫树散播着浓郁的芳香。野花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晖之中。碧绿的锦江水,倒映着南山青苍静穆的影子。这幅自然风景幽雅秀丽,令人悠然神往。画面上没有声音,但隐约表现出一股轻柔清丽、闲静恬美的音乐旋律。诗人在开篇既没有点出演奏者,也没有交待弹拨的是何种乐器,甚至连题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两幅形象鲜明的景物画面来描写音乐的情调和节奏,把读者一下子就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感受到赏心悦耳,移情动志的音乐魅力。

三、四句又展现出两幅自然景物画面。“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写猿猴跳越山谷,坠落时发出哀啼。蜀地多猿,盛弘之《荆州记》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两句说:弦声由舒缓、轻柔、恬美忽而转为惊骇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慑人魂魄,又似猿猱跃涧,坠谷哀鸣;听曲者的眼前还展现出绵延起伏的山岭,碧森森的竹林与雾濛濛的烟云在山半腰相绕,好象在互抒愁思。这一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诗人还用了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惊”、“哀”、“愁”这几个字眼,渲声弦声,使人心惊胆颤、哀愁感伤的巨大艺术力量,暗示出弦乐曲调已发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轻柔婉转到激越紧张的骤变。

五、六两句,诗人所描写的弦声又由刚转柔,形象地表现出一弯凉月,从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见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凉月秋浦、清水白沙,弦声多么明净、凄清、幽冷!乐曲的旋律起伏回荡,倏忽变化,如波翻浪涌,姿态横生。

收尾两句,诗人描绘乐声的手段又有变化,由前三联借自然景色状乐声转为以社会人事表声情。“红泪客”用了王子年《拾遗记》的一个典故:魏时女子薛灵芸和父母分别时依依不舍,泪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这两句说:弦声忽然又显得如泣如诉,好象传说中与家乡亲人离别的女子,泪落如雨,凝而为血,不愿越过蜀国的门户瞿塘峡。前三联用鲜明可视的物象直接描绘弦声,这一联以带着浓烈哀伤情思的事象诱人去联想弦声,表现的素材是不同的。比较起来,这一联的.事象不如前三联的物象那么具体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这支蜀国弦乐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峡狂风的呼啸声和涡流的咆哮声,交织着女子呜咽悲哭之声,传达出一股强烈而缠绵的恋乡之情,摇撼着读者的耳鼓,叩击着读者的心弦,全诗就在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关于《蜀国弦》的题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清初姚文燮钩稽史实,以史证诗,以比兴之义逐一诠释诗中意象的政治含蕴,推定此诗“为迁客伤”,未免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但他指出诗中写“蜀弦之哀”,又认为“诸本仅注弦,觉少清味”,还是中肯的。诗中交织地描写枫香花静、水影南山之清丽恬美,凉月秋浦、玉沙粼粼之凄清幽冷,以及红泪客不肯过瞿塘之缠绵哀伤,可以说诗人是借写蜀弦之悲喜哀乐,抒写对蜀国的怀恋情绪。这样理解比较恰当。

《蜀国弦》描写音乐形象鲜明,变化倏忽,精细入微,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采取以声摹声,而是侧重以形写声,并充分调动了视、听、触、味等多种感觉。诗中的“香”、“静”、“凉”分别从味觉、触觉着笔;即以视觉来说,就兼写了形、影、光、色、动、静。更妙的是,诗人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风光、景物、传说,用它们来描状蜀国弦声,更显得丝丝入扣,从而精确地传达出蜀国弦声独特的韵味。《蜀国弦》又不同于李贺描写音乐的另外两首名作《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那两首诗在意象的光怪陆离和意境的诡幻斑烂方面胜于《蜀国弦》,但它们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演奏的乐器,甚至写出乐器的形质;《蜀国弦》除标题外,篇中无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蕴藉、诱人寻味的特色。

篇3:蜀国弦,蜀国弦李贺,蜀国弦的意思,蜀国弦赏析

蜀国弦,蜀国弦李贺,蜀国弦的意思,蜀国弦赏析 -诗词大全

蜀国弦

作者:李贺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篇4:李贺《将进酒》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

A.前五句写筵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鍾”,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物象华美,色泽瑰丽,令人心醉。

B.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境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

C.“桃花乱落如红雨”,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行乐。

D.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2)试将李贺的《将进酒》与李白的《将进酒》作比较,说说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李白的《将进酒》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流露出诗人积极用世而又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李贺的《将进酒》强调的是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在生死的对比中着意表现的是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

注释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

钟: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

槽酒:酿酒的器皿。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真珠红:名贵的红酒。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

罗帏:一作“罗屏”。

龙笛:长笛。

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酩酊:大醉。

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参考译文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赏析: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前四句写筵席之华贵丰盛;五、六句写动态的歌舞;七、八两句点明宴饮的时间;最后引用古人以反语结束。这首诗前面极写美酒佳肴欢歌妙舞,人生之享乐似乎莫过于此,结尾突然翻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坟墓的枯寞冷落。在巨大的反差中,诗人强调的是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而在生死的对比中,诗人着意表现的是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死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篇5:李贺《将进酒·琉璃钟》阅读答案及赏析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鍾,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 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 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龙笛:长笛。

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酩酊:大醉。

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1. 前五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 请简要分析“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句的含义。(5分)

参考答案

1.诗人抓住琉璃钟(杯)、琥珀浓(酒)、真珠红(酒)、“烹龙炮凤”(肴馔)、罗帏绣幕(宴庭陈设)等物象描绘了筵席的华贵丰盛。主要采用了夸张、借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宴席上的欢乐沉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6分)

2.形象说明“青春将暮”,生活没有多少欢乐的日子,须及时行乐。借助联想、想象创造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5分)

篇6:李贺的《咏怀(其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关李贺的《咏怀二首(其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怀二首

李贺

其二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著书:一作“看书”。

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幅巾:裹头的绸巾。

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

相宜:合适,适宜。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6分)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2分,若只答出“衰老、白发苍苍”只给1分,或只答出“事业受挫、怀才不遇”给1分)。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2分);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2分)。(正确答出形象的,给2分;分析,给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5分)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2分)。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1分)?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2分)。(正确答出表现手法的,给2分;进行简单分析的,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借反问形式,表达诗人苦中取乐的心境,2分。)

简析

诗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作者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其相反相成的哲理,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篇7: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练习一:

(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答案】

(1)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2)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对乐曲的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阅读练习二:

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 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阅读【答案】

1。B

2。A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B(颓,释为颓然)

2。A(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3。D(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赏析: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篇8:雷震《村晚》贺铸《茅塘马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雷震《村晚》贺铸《茅塘马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贺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1.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5分)

2.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更好,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第二首更好,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答案不必统一,言之有理即可。能结合诗句分析意象3分,点出意境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2.第一首诗人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第一首感情分析2分;第二首两点各2分)

附赏析

《村晚》

①陂(bēi):指池塘。②衔:口里含着。③漪:水波纹。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茅塘马上》

贺铸的《茅塘马上》抒发自己思退欲隐的情怀。这首诗是在诗人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管界巡检(一种小官)时作。诗开头一句写出了那种失意情怀:“壮图”,是过去的抱负;“忽忽”,形容时间的流逝;“负当年”,写官场的失意。诗人豪情满怀,无奈仅是区区巡检小职,只能在田野间巡视,白白地消磨时光,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这怎不使人忧闷、痛心!第二句写诗人回过头来看到牧童,顿生羡慕之情,认为还是牧童生活得有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四两句道出了牧童生活的快乐:在浅浅的池塘边,在淡淡的秋日下,牧童仰卧牛背之上,悠然地看着青天,这正是对“过我贤”的注脚。牧童之所以“过我贤”,“过”就过在自在、闲适、没有烦恼,“我”与其在官场混日子、挨光阴,不如学牧童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吧。诗人隐退之意不言而喻,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艺术特色:理语入诗,富有理趣。《茅塘马上》以牧童生活作为根据,进行议论、说理,这同宋绝句中《观书有感》(朱熹)、《题西林壁》(苏轼)等是极其相似的。过去有人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语),是批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同上)的。但这首诗并不是空洞的议论、枯燥的说教,而是形象地议论、感情的述理,这就别有一番情趣了。

相关专题 枫香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