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

柏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柏木”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共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

小题1:根据第①段文意,指出“每一天都需要坚强”的两点原因,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小题2:简述第④段的论述过程。(4分)

小题3:第⑤段划线句形象地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小题4:最后一段讲述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社会纷繁复杂 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每点2分)

小题2:先指出每个人都有压力和无奈,再列举生话中的事例具体论述,最后强调生活与理想总有距离。(第一、三两层各1分,第二层2分)

小题3:生活中到处都有小快乐,我们要善于发现。(每点2分)

小题4:每一天的坚强都很重要:坚强是一种生活状态。(每点2分)

篇2:思维与智慧现代文阅读答案

思维与智慧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佛曰:“记忆是过去压在人肩上的沉重负担,只有忘却一切直至无我,才能修行至最高境界。”这话固然高明,可实际上几乎无人做到,像快意恩仇之类,要忘掉也实在是难啊。

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听听这话就知道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仇恨。中国历史上,伍子胥报仇灭楚,勾践报仇复国,赵氏孤儿寻仇屠岸贾,直到现在,还被当成励志的故事来讲。

③古代第一帅哥兼才子潘安也是死于仇恨。潘父任琅玡内史时,有个伺候潘岳的小吏叫孙秀,为人诡诈,潘岳很厌恶他,经常鞭挞侮辱他。没想到,三十年后,孙秀成了司马伦辅政时一手遮天的中书令。潘岳惴惴不安地在宫禁里问孙秀:“孙令还记得过去相处的事吗?”孙秀冷笑着回答:“何曾一日忘记。”潘岳知道自己大难临头。不久,孙秀便诬告潘岳、石崇等图谋尊奉淮南王、齐王作乱,随即被诏令夷灭三族。

④能忘记仇恨的人,就近乎佛的境界、圣人的品行了。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受尽折磨与羞辱,但在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就开始思考,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仇恨留在身后,那么,就仍处在狱中。因而,他一再宣称“我没有敌人”,并在自己当选总统的任职盛典上,邀请当年监狱里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出席,给其以贵宾待遇。他还多次强调:“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的都能忘,报恩是不能忘的,否则就与禽兽无异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钱钟书困居上海孤岛,已经到了快“弹尽粮绝”的时候。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时隔多年,众多导演都想执拍电视连续剧《围城》,竞争激烈,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女导演黄蜀芹胜出,得到钱钟书的首肯,其中的关键原因是,黄蜀芹怀揣着老爸黄佐临给钱钟书的一封亲笔信。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一直念念不忘,多年后终于还报。

⑥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却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则又是一种君子情怀,尤其值得敬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常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翰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嗔怪地说:“人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翰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许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么功劳。”

⑦虽然,就连《圣经》都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但我仍然觉得,记仇是一种有损健康的情绪,也是不理性的表现,所以更喜欢鲁迅的那句名言“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报怨的豁达态度,冷静睿智的理性精神,海阔天空的博大胸襟,再加上时间的推移,都能淡化仇恨,让我们走出仇恨的阴影。另一方面说,报恩,是一种美好情感,是一种君子之风,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而一个不懂得报恩的人,可冠之为冷血动物;一个恩将仇报的人,则只能送他一句话:禽兽不如。

(选自《思维与智慧》)

1. 第②段中“伍子胥报仇灭楚,勾践报仇复国,赵氏孤儿寻仇屠岸贾”这几个事例被用来证明什么观点?

2. 怎样理解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3. 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5.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用来证明“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仇恨”这一观点。

2. 因为心怀仇恨,压迫者夺走了别人的自由,虽然他在身体上没有被囚禁,但实际上他被自己的偏见和短视所困,因此压迫者同样需要获得思想和心灵的解放。

3.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君子情怀,尤其值得尊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我们要淡忘仇恨,走出阴影;要牢记别人对你的恩惠,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

5.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突出中心论点。

做阅读的注意事项

1、语文阅读以及作答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较为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阅读理解答题里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回答方式,总之平时要多留意,梳理总结。

2、阅读作答之后,可以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得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只是“哦,原来是这样”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3、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

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据课内阅读进行延伸,因为文章,包括阅读理解都会有来源说明。人选书不好选,但书选书就容易多了,你多的书越多,你就越知道怎么选。

对于学生来讲,平时课业也较多,想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对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对于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快速阅读”,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4、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要多注意收集摘录,平时一有时间就可以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1明确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结构更利于掌握作者的中心思想,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记叙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可分为:顺序、倒叙和插叙。初中生要注意找到插叙和倒叙的起止点。这样对掌握文章结构很有帮助。另外初中生还要理清文章结构的层次,分析文章的详略。明确规律,把文章中相关语句与问题一一比较,然后做出准确判断。

2有文体意识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3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阅读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阅读题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阅读题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篇3:《思维与智慧》的阅读与答案

①佛曰:“记忆是过去压在人肩上的沉重负担,只有忘却一切直至无我,才能修行至最高境界。”这话固然高明,可实际上几乎无人做到,像快意恩仇之类,要忘掉也实在是难啊。

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听听这话就知道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仇恨。中国历史上,伍子胥报仇灭楚,勾践报仇复国,赵氏孤儿寻仇屠岸贾,直到现在,还被当成励志的故事来讲。

③古代第一帅哥兼才子潘安也是死于仇恨。潘父任琅玡内史时,有个伺候潘岳的小吏叫孙秀,为人诡诈,潘岳很厌恶他,经常鞭挞侮辱他。没想到,三十年后,孙秀成了司马伦辅政时一手遮天的中书令。潘岳惴惴不安地在宫禁里问孙秀:“孙令还记得过去相处的事吗?”孙秀冷笑着回答:“何曾一日忘记。”潘岳知道自己大难临头。不久,孙秀便诬告潘岳、石崇等图谋尊奉淮南王、齐王作乱,随即被诏令夷灭三族。

④能忘记仇恨的人,就近乎佛的境界、圣人的品行了。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受尽折磨与羞辱,但在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就开始思考,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仇恨留在身后,那么,就仍处在狱中。因而,他一再宣称“我没有敌人”,并在自己当选总统的任职盛典上,邀请当年监狱里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出席,给其以贵宾待遇。他还多次强调:“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的都能忘,报恩是不能忘的,否则就与禽兽无异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钱钟书困居上海孤岛,已经到了快“弹尽粮绝”的时候。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时隔多年,众多导演都想执拍电视连续剧《围城》,竞争激烈,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女导演黄蜀芹胜出,得到钱钟书的首肯,其中的关键原因是,黄蜀芹怀揣着老爸黄佐临给钱钟书的一封亲笔信。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一直念念不忘,多年后终于还报。

⑥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却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则又是一种君子情怀,尤其值得敬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常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翰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嗔怪地说:“人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翰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许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么功劳。”

⑦虽然,就连《圣经》都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但我仍然觉得,记仇是一种有损健康的情绪,也是不理性的表现,所以更喜欢鲁迅的那句名言“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报怨的豁达态度,冷静睿智的理性精神,海阔天空的博大胸襟,再加上时间的推移,都能淡化仇恨,让我们走出仇恨的阴影。另一方面说,报恩,是一种美好情感,是一种君子之风,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而一个不懂得报恩的人,可冠之为冷血动物;一个恩将仇报的人,则只能送他一句话:禽兽不如。

篇4:《思维与智慧》的阅读与答案

1. 第②段中“伍子胥报仇灭楚,勾践报仇复国,赵氏孤儿寻仇屠岸贾”这几个事例被用来证明什么观点?

2. 怎样理解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3. 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5.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用来证明“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仇恨”这一观点。

2. 因为心怀仇恨,压迫者夺走了别人的自由,虽然他在身体上没有被囚禁,但实际上他被自己的偏见和短视所困,因此压迫者同样需要获得思想和心灵的解放。

3.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君子情怀,尤其值得尊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我们要淡忘仇恨,走出阴影;要牢记别人对你的恩惠,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

5.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突出中心论点。

篇5:《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石乞石乞(ku)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但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豌豆的杂交,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象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就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像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样,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往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是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篇6:《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分)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2分)

3.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篇7:《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

1.(2分)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意思对即可)

2.(2分) 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讲道理和摆事实)

3. (4分)肥皂泡:形容没有学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

篇8:《宽容与智慧》阅读答案

《宽容与智慧》阅读答案

①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因为一个人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② 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③ 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④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他曾对田甲说: “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田甲却冷笑道:“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韩安国却下令:“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田甲走投无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韩安国看他如此狼狈,笑道:“死灰今已复燃,你可以尿浇灭了!何必吓成这样,公等值得我计较吗!”遂令复其官,并善待之。他的大度,不但被时人称颂,也被史家记下令后人敬佩的一笔。然而,韩安国此举,固然可以说是其心胸宽大,但又何尝不是由于他的智慧与识见使然?他历尽险恶,得以复职,地位尚不巩固,若是一上任就对田甲施以报复,必然令人厌惧,并很可能因此树敌,而对欺侮过自己的人宽容以待,则会得到世人的尊崇,对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有好处。

⑤从韩信、韩安国如何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如何对待损害自己尊严的位卑者,不仅可以看出其有无雅量,而且可以看出其处世的智慧。

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本文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3分)

3.请用一句话概述第④段大意。(2分)

4.请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例。(3分)

5.请你说说阅读本文后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

2、本文共五段,首段是引论,提出“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的中心论点(1分);②③/④段是本论,列举韩信、韩安国事例论述中心论点(1分);尾段乃结论,重申中心论点。(1分)三部分环环相扣,层次井然。

3、列举韩安国善待曾侮辱自己的田甲事例论证“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的中心论点。

4、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以“恢复汉室以报先帝之恩”,后主刘禅听信谗言几疑孔明。孔明毫不计较,照干大事不误。

5、要点:因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所以要多读书、多经历,以长智慧、长见识(2分)做一个宽容的人(1分)

篇9:《宽容与智慧》阅读答案

①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因为一个人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②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③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④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他曾对田甲说:“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田甲却冷笑道:“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韩安国却下令:“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田甲走投无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韩安国看他如此狼狈,笑道:“死灰今已复燃,你可以尿浇灭了!何必吓成这样,公等值得我计较吗!”遂令复其官,并善待之。他的大度,不但被时人称颂,也被史家记下令后人敬佩的一笔。然而,韩安国此举,固然可以说是其心胸宽大,但又何尝不是由于他的智慧与识见使然?他历尽险恶,得以复职,地位尚不巩固,若是一上任就对田甲施以报复,必然令人厌惧,并很可能因此树敌,而对欺侮过自己的人宽容以待,则会得到世人的'尊崇,对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有好处。

⑤从韩信、韩安国如何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如何对待损害自己尊严的位卑者,不仅可以看出其有无雅量,而且可以看出其处世的智慧。

17.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8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19、本文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相关专题 思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