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经秀才序阅读答案

悄咪咪的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悄咪咪的猫”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送陈经秀才序阅读答案(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送陈经秀才序阅读答案

欧阳修

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 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砑,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夜宿西 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注:天圣九年,26岁的欧阳修被派往洛阳任留守推官。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绝山而下,东以会河 绝:穿越 B.刺舟随波,可为浮泛 浮泛:乘舟游览

C.登览未周,意已怠矣 怠:轻慢 D.傍山足夷犹而下 夷犹:从容自得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世因谓之龙门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①可以朝游而暮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①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①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1.下面的句子分编四组,全都属于“得山水之乐”的一组是 ( )

①披山斩木,遍行天下 ②水溅溅鸣石间 ③唱呵后先,前傧旁扶 ④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

⑤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 ⑥听八节滩,晚泛舟

A.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记述龙门、伊水的地理位置及龙门名称的由来。引隋炀帝的话及《禹贡》的相关记载,意在显示作者的博学多闻。

B. “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伊水不仅景色怡人,而且物产丰富,可赏可用,两全其美。

C. 达官显贵们出游前呼后拥,耀武扬威;作者一行均为“卑且闲者”,能尽得山水之乐。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D. 该文用笔浓淡有致,形象鲜明。尤可贵的是,作者以其谨严而新巧的构思,在赠序文中创造出奇幻的山水游记之趣。

9.C(应为松懈、懈怠)10.D (A①因此②依凭; B①顺承②转折; C①助词②代词; D介词,在)11.D(①大禹“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忙于治水;②写伊水的清澈、灵动;③是“达官尊重”的排场及耀武扬威)12.A(“意在显示作者的博学多闻”错,应是为了突出龙门地势的险峻)

篇2:《送天台陈庭学序》阅读题及答案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试题答案: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用法。

C.“工”在此处应当理解为“巧妙,精巧”。

6.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为”,介词,由于,因为/介词,被;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C项“而”,连词,都表示转折,可是;D项“焉”,代词,代“志”/语气词,无义。

7. B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他入蜀的原因;⑥与山水无关。

8.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中的“有财富”,在原文中没有体现,不能看作入蜀的必要条件。

篇3:《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虞:忧患

B.嗜奇之士恨焉。 恨:遗憾

C.越三年,以例自免归越:超越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逮:及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然去中州万里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然视其左右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志意愈高 极海之际,合为一家

其孰能讥之乎何为其然也

8.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3分)

(2)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3分)

9.简要指出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陈庭学“其诗益工”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6.C(越:经过,过了)

7.A(转折连词,然而。 B.表目的,来 / 表原因,因为; C.代词,他的 / 表反问语 气,难道; D.动词,成为 / 介词,因为)

8.(6分)

(1)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 (3分。画线部分各1分)

(2)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3分。画线部分各1分)

9.(3分)①遍游山水名胜的经历;②历史人文精神的滋养;③勤于创作。 (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水中行船,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文咏诗、歌唱吟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精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而成为一家,而我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君归去之后,大概会尝试探求一番吧?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篇4: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文化观评析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是根据中国过去文化的事实和当时中国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一种文化主张。其主要目的是反对“闭关自守”和文化的复古倾向。“全盘西化”论对以儒学为本位的'封建文化的复古倒退思潮有着沉重的打击。然而,“全盘西化”论作为文化的概念,是非科学的,是一种无从实践的空论。主张用西方文化来代替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必造成异质文化的尖锐对立和抗拒。

作 者:林家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刊 名: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年,卷(期): 18(1) 分类号:G0 关键词:陈序经   文化观   “全盘西化”  

篇5: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

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

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

韩 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就:走

B.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具:具备

C.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恒:永久

D.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蚤:通“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石先生言行“与众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②坐一室,左右图书

③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④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⑤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⑥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A.①③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段记叙乌大夫与从事的对话,两问两答,问简而答详,意在用石处士衬托乌大夫的为人。

B.后段主要叙写送行者的祝酒词,四祝一答,祝详而答简,表露出担心、忧虑以及劝勉之情。

C.本文从表面看,通篇没有作者自己的话;其实是用间接手法来议论,是一篇以记叙形式发表评论的佳作。

D.这篇散文的.语言颇有特色,如叙说石处士辩论古今人事时,运用了比喻、类比、排比等手法,气势不凡。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3分)

⑵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3分)

⑶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4分)

【小题1】 B(具,准备)

【小题1】D(③说别人听了石先生的话收获很大,这是间接表现。④说乌大夫派使者去请石先生。⑥说朋友为石先生饯行)

【小题1】A(“意在用石处士衬托乌大夫的为人”错,前段重在表现石处士的品行才学)

【小题1】⑴(别人)请他和自己出游,不曾找借口(或用某些事)拒绝;劝他当官不应答。(得分点:补出省略1分,“以事”、“仕”各1分)⑵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寻求贤才,不是为自家谋取私利。(得分点:补出“文武忠孝”的省略1分,“求士为国”和“不私于家”中的倒装1分,“私”1分。注意:古制中称大夫为“家”)⑶务必不要为了使他自家富裕却使他的军队饥饿,不要甘心接纳奸佞小人却在表面上尊敬正直的士人,不要被谄媚的话欺骗。(得分点:使动用法“富”“饥”各1分,“于”表被动1分,“昧”1分)

篇6:送丁琰序 阅读答案

送丁琰序 阅读答案

送丁琰序 阅读答案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2) 奚重而不更也?(3分)

参考答案:

(19分)

1、B

【解析】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此处的诬是欺骗的意思。对于实词,除了平时的积累,也可以将可供选择的意思放进文章内来理解,就可以得出正确的意思。

2、B

【解析】A前一个表递进,意为而且,后一个意为将要;B皆表陈述语气;C前一个则表判断语气,意为“就”,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D前一个宾语前置,为代词,后一个是结构助词,取独。

对虚词的学习一定要立足于课本,将常规的十八个虚词的用法(之、以、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焉、因、于、与、则、者、也)分类,配上课文中出现的原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记忆。

3、C

【解析】C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是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而不是“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

4、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5、(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篇7:《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送曾巩秀才序

欧阳修

广文①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②拔出之才,其一累黍③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推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④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⑤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注释】①广文:即广文馆,宋朝国子监下属学校,收纳来京城求试的人,先在广文馆读书,遇贡举之年,到国子监验试,十人取一。 ②魁垒:雄伟。 ③累黍:累和黍是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这里表示细微的分量。 ④大者:这里指优秀文章,下文的小者指一般文章。 ⑤菑(zī)播:开荒播种。菑,开荒。

22、用自己话回答,第二段作者感到可怪也的原因是 。(2分)

23、简析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的表达效果。(2分)

24、与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我不敢求见曾生,而是曾生因受辱才来拜访我。

B、我哪里敢向曾生求救,只是他委屈地来照顾我。

C、我岂敢要求曾生来见我,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

D、我怎敢对曾生有要求,只是他被别人欺辱才来看我。

25、请分析,作者以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为类比,其目的是什么?(3分)

26、对造成曾巩这类有才学人的落第,作者除了批评概以一法考的标准以外,还批评了哪些现象?(4分)

参考答案:

22、曾巩的文章无论优秀的还是一般的,都达到或超出考试的标准,但仍然被淘汰。(2分)

23、这一句,两个反问修辞连用,强化语气,突出批驳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考试标准的一成不变和考官们不思改革行为的强烈批评和激愤之情。(2分)

24、C(2分)

25、以此为比类,是为了赞扬(鼓励)曾巩在落第之后,不怨天尤人,立志回乡继续攻读,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思广其学而坚其守)(3分)

26、(1)考官明知落第者冤枉,只是表面同情,而把责任推诿到考试的规则上的现象;(2)社会上的人,不指责、批评考官负责的做法,而帮助考官推卸责任的现象;(3)考宫掌握考试标准有失误,造成众多人材的流失的现象。(4分,答两点给3分)

【背景】曾巩,字子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时已名闻四方,深受欧阳修赏识。庆历二年(1042年),曾巩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由於当时录取的标准,以「四六骈体」时文为标准,曾巩因此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於曾巩临行时,写了这篇赠序,批评了当时的考试制度,表达了对於后进的关心与鼓励之情。

【参考译文】

广文馆的曾巩,来自(江西)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教。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沟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就淘汰他不敢录取。侥幸遇到好考官(明知冤枉落第者),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落榜者),好像录取和淘汰不关自己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么办法。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缘故)。(现在)他将回家乡,于是看到这些文章,(它)使我感到,曾巩可凭这些文章怜悯考官(的失人)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篇8:柳秀才阅读答案

柳秀才阅读答案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①北度。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

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季,蝗生青兖间  季:末年。

B.梦一秀才来谒 谒:拜见。

C.迎拜道左 道左:道旁。

D.瞥不复见 瞥:瞥见,看见。

解析:选D。D项中的“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一下子”。

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县。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御蝗灾的好办法。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向她哀求,可以免却蝗灾。”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等了很长时间,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走着。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去,恭谨地站在道旁,并捉住驴子不让走。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那就让他身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

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方,柳叶全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有人说:“这是县官忧民所感动的。”确实如此啊!

篇9: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读题含答案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 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 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 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7.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 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参考答案:

5. C 6. C 7. B 8. A

篇10: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阅读答案

仆未冠,求进士,闻娄君名甚熟。其所为歌诗,传咏都中。通数经及群书。当时为文章,若崔比部、于卫尉,相与称其文。众皆曰纳言①曾孙也。而又有是,咸推让为先登。后十余年,仆自尚书郎谪来零陵,觏娄君,犹为白衣,居无室宇,出无僮御。仆深异而讯之,乃曰:“今夫取科者,交贵势,倚亲戚,合则插羽翮,生风涛,沛焉而有余,吾无有也。不则多筋力,善造请,朝夕屈折于恒人之前,走高门,邀大车,矫笑而伪言,卑陬而姁媮。偷一旦之容以

售其伎,吾无有也。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逾湖、江,出豫章,至南海,复由桂而下也。少好道士言,饵药为寿,未尽其术,故往且求之。”仆闻而愈疑。往时观得进士者,不必若娄君之言,又少能类娄君之文学,又无纳言之大德以为之祖,无比部、卫尉以为之知,而升名者百数十人。今娄君非不足也,顾不乐而遁耳。因为余留三年。他日,又曰:“吾所以求于心者未克,今其行也。”余既异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其身也。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之诏,娄君智可以任职用事,文可以宣风歌德,行于世,必有合其道而进荐之者。遽而为处士,吾以为非时。将曰老而就休耶?则甚少且锐;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问其所以处,咸无名焉。若苟焉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

仆尝学于儒,持之不得,以陷于是。以出则穷,以处则乖,其不宜言道也审矣。以吾子见私于仆,而又重其去,故窃言而书之而密授焉。

【注】①纳言 :指的是娄师德,即娄南图祖父,纳言是官职。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仆深异而讯之 讯:询问

B. 偷一旦之容以售其伎 售:卖弄

C. 主上亟下求士之诏 亟:多次

D. 以出则穷,以处则乖 乖:顺从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娄图南通晓数经,博览典书,早年就名闻京都,就连崔比部、于卫尉等人,都一起赞美他的文章。

B. 娄图南认为现应试科考的人都是结交权贵,溜须拍马,言语不真,讨好谄媚,作者也很赞同他的观点。

C. 娄图南少时就喜欢道士们的话,想煮烹药饵寻求长寿,所以越过江河湖海,到海南桂林,前去寻求这种道术。

D. 作者认为娄图南具备当官从政的才智和智慧,拥有宣扬风雅、歌颂政绩的才学,只是没有得到别人的推荐。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

(2)余既异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3)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

8. 柳宗元对于娄图南“隐居入道”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5.(3分)D(不顺)

6.(3分)B(“作者也很赞同他的观点”错)

7.(10分)(1)(3分)译:我考虑最终也不能忍受这种劳顿,所以就放弃功名到处游历。(自度,自己考虑;堪,承受;舍之,放弃功名。)

(2)(3分)译:我既对他隐姓埋名感到怪异,又对他能在这里居住这么长时间很是感激,所以给他作序言。(异,感到怪异;德,感激,感恩;言,作序言)

(3)(4分)译:如果追求志趣又实现了,推行道义又满足了,即使短命又有谁会悲伤呢?(前两句各1分;虽,即使;夭,短命,早逝。)

8.(4分)答:作者不赞同娄图南现在归隐入道。(1分)他认为现在政治清明,朝廷也多次求士;(1分)娄图南具备从官的才能和智慧;(1分)应该追求儒家之道,而不是长寿之道。(1分)

参考译文:

我不到二十岁时,开始考取进士,对娄君的名字非常熟悉。他所做的歌诗,在京城被广泛地传唱吟咏。他通晓数经,博览典书。他当时写成的文章,像崔比部、于卫尉等人,都一起赞美。大家都说他是纳言的曾孙,他又有这样出众的文采,于是大家都很谦让,让他做先科秀才。十多年后,我从尚书郎职位贬官到零陵,遇见娄君,他仍然是一个平民百姓,没有像样的房子居住,出门没有仆人车马。我很奇怪,就询问他,他说:“现在那些应试科考的人,结交权贵,依靠亲戚,迎合他人,好像鸟儿插上了翅膀一样,能生风击浪,有充足的影响力,应付科考绰绰有余,我一样也没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有的是力气,又擅长拜访请托,整天在普通人前面屈曲折节,出入于权贵门第,迎候华美车马,笑容造作,言语不真,点头哈腰,讨好谄媚。苟且以一时容颜卖弄伎俩,我一样也没有。我考虑最终也不能忍受这种劳顿,所以就放弃功名到处游历。越过江河湖海,走出豫章,到了南海,又由桂林出发向南游历。我年少时就喜欢道士们的话,想煮烹药饵寻求长寿,还没有完全掌握这种道术,所以前去寻求。”我听了更加怀疑。我观察过去考中进士的人,也不一定就像娄君所说的那样,又很少有人能和娄君的文采学识相比,又没有大德的纳言作为曾祖,又没有崔比部、于卫尉所称颂的`智慧,但是声名鹊起的人多达几百人。现在娄君不是条件不充足,只是不乐于这样做而隐身江湖罢了。因为我的原因,他留在这儿三年。有一天他又说:“我所追求的心愿尚未完成,现在我还是上路吧。”我既对他隐姓埋名感到怪异,又对他能在这里居住这么长时间很是感怀,所以给他作序言。

君子出外游历,来推行道义;居家独处,来亲善自己。现在天下治理平稳,皇上多次颁布求士诏书,娄君智慧可以充任职位管理大事,文采可以宣扬风尚歌颂德化,思想推行于世,一定会有人和他意见相合而推荐他。可是他竟然成为隐居不仕的人,我认为他是不合时务。他会一天天衰老直至生命耗尽吗?这样做的人很少且需有锐气;他身体疲弱想自己养活自己吗?这样做的人需要身体高大且勇武。问和他一起相处的人,都是些无名之辈。如果苟且把希望长寿作为道义的话,又不是我所说的道义。身体寄居在土壤中,又不是我能据为己有的。幸运地喜欢追求尧、舜、孔子的志趣,只害怕追求不到,幸运地推行尧、舜、孔子的道义,只害怕不满意,如果能这样,延寿就可以做到了。如果追求志趣又实现了,推行道义又满足了,即使短命又有谁会悲伤呢?现在,娄君把呼吸空气作为食物,把咀嚼药饵作为精神,无所事事就是闲适,生命不死就是生存,那么,深山中的树木石头,大湖中的乌龟蛇灵,都年纪很高生命持久,但对于推行道义又会怎么样呢?

我曾经学习儒学,虽然坚持不懈也没有学到精髓,以至于深陷于此,不能自拔。因此出外游历,则感困厄,居家独处,则感不顺,很明显,我也不适合谈道义。然而因为娄君被我偏爱,我又很看重他的离去,所以就写下这篇序言,秘密地交给他。

篇11: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①。然去中州万里②,陆有剑阁栈道之险③,水有瞿塘滟滪之虞④。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⑤,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⑥。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⑦,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⑧,下饱鱼鳖⑨,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⑩。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

①川蜀:今四川一带。

②中州: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地处古九州的中部而得名。当时宋濂在河南龙门山讲学。

③剑阁栈道: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即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又叫剑门关。这里峰峦连绵,地势险要,峭壁中断,山隘如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栈道:在山势险峻无路的地方,凿石架木所构成的通道。

④瞿塘:即瞿塘峡。一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峡谷段,两岸悬崖峭壁,江面最狭的地方只有百作米,江流湍急,有“天堑”之称。滟滪:滟滪堆。亦作滟滪滩,俗称燕窝石。在瞿塘峡口,是突出在长江江心的巨石,为长江三峡中著名的险滩。虞:忧虑。

⑤绝壑万仞:绝险的山谷,深不见底。壑:山谷,深沟。仞,古代长度单位。

⑥悼栗:颤抖。

⑦波恶:形容波浪很大很凶。涡诡:指怪异的旋流。

⑧糜碎:粉碎。

⑨鳖:俗称甲鱼,团鱼。

⑩嗜:喜欢,爱好。

试题一:

9. 用斜线( / )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1分)

欲 如 庭 学 之 游 尚 可 得 乎?

10.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2)而予齿益加耄矣

(3)然吾闻古之贤士 (4)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

12.本文也是赠序,作者宋濂当时地位显赫,但能激励提拔后生晚辈。请结合节选内容及《送东阳马生序》,分析一下这些赠序的劝勉能让后生乐于接受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9.(1分)欲 如 庭 学 之 游 / 尚可 得 乎?

10.(4分)(1)空闲 (2)更加 (3)听说 (4)却(每题1分)

11.(2分)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前后句各1分)

12.(3分)①以自身经历勉励对方。②尊重对方,态度谦和。(意近即可。1点1分,结合节选内容及《送东阳马生序》1分)

试题二:

22.上文是一篇 序文。(1分)

23.陈庭学获得的“山水之助”是:(4分)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嗜奇之士抱憾而止。

B. 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在文中对陈庭学有赞赏,也有劝勉,全文娓娓道来,恳切真诚,体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小生的关心和爱护。

25.简析文章第4段加点词“然”后面的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26.文章第4段最后连用了三个问句,作者的用意是 ;体现了作者劝诫后生时 的态度。(3分)(第一空格2分,第二空格1分)

参考答案:

22.赠(1分)

23.①川蜀自然山水之奇险给予陈庭学的历练。(2分)

②川蜀山水中的历史人文之精神给予陈庭学的滋养。(2分)(如果能够从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给陈的正面影响来谈就给满分,如果把“成都……诗益工”,抄在一点,2分,抄成2点,1分)

24.A(3分)

25. “然”之后,文意转折,由赞赏转为劝诫,使文章的立意上了一个台阶。“然”之前,对陈畅游山水,记录景物时事,从而得山水之助滋养身心与写作大加赞赏;“然”之后,以颜回、原宪为例,指明固守穷庐,心纳天下,依然可以可获天地之气,从而劝诫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而是要进一步深思。一个“然”字把文意引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上,让读者眼界突然打开,引发思考。(4分)(转折1分,深化文意1分,从赞赏游历山水提升自己1分,转入劝诫陈要更进一步心怀天下)

26. 提示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还可尝试甘居一室深入思考这一方式;(引发陈的思考1分,思考的内容:提升自我的方法1分)(2分)委婉(平易、平等、循循善诱、引导)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 图为宋濂手植柏树,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解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既充分赞扬陈庭学,又规劝他要注意进德修业。

文章先写川蜀山水之奇,突出游川蜀的困难,再写陈庭学能游川蜀且因之“其诗益工”;然后笔锋一转,惋惜自己不能出游,衬托陈庭学之能游为快事;再一转提出颜回、原宪,意味深长,期望殷切,而出之委婉。行文起伏变化,如峰回路转,而又照应严密,无懈可击。

篇12:《送徐无党南归序》阅读答案

《送徐无党南归序》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与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有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可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22.本文作者欧阳修,字___,号醉翁、六一居十,为北宋古文运动代表作家。(1分)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3分)

A.圣贤不同于草木鸟兽众人之处就在于其不朽而存。

B.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是“修于身”、“施于事”、“见于肓”。

C.经史典籍中所载人物并非都是因为能言而流芳百世。

D.颜回能政事、善言语,是孔门中最受当时和后世推尊的弟子。

24.作者认为,___、___常常受际遇和才能的限制,达不剑不朽而存。(2分)

25,本文说理,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法(2分)

(1)举《诗》《书》《史记》所传人物,是为了论述_______________。

(2)举孔子弟子颜回例是为了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先秦儒家有“三不朽”的思想传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本文对此有所继承和发挥,请根据文意作简要评述。(4分)

参考答案:

22.永叔(1分) 23.D(3分) 24.施于事者见于言者(2分) 25.(1)施于事矣,不见有言可也(2)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2分) 26.要点:(1)三者次序排列上继承了儒家传统,即修身第一,其次施事,其次见言。(2)修身即可达到不朽,不必待于施事,更不必待于见言。这就不同于儒家的三不朽。(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语言表述1分)

相关专题 秀才答案